有的史书写古代的战争为什么只直接写打胜或是打败了,不具体写过程细节?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只能说说个人的看法。

中国古代史书,尤其是明清之前的史书,对于战争往往都是一笔带过,不描述细节,或者只是短短的说几个字。

原因如下:

第一,中国古代史对于战争不重视。

这是一个传统,似乎战争并不值得说。

受儒家教育的知识分子把打仗、动粗当做是下三流的事,读圣贤书才是高雅的事。

其实直到今天,中国历史学科一般是不研究战史的,战史属于另外的分支,军事科学院的人研究的最多。

第二,不像想让老百姓知道怎么打仗。

古代不允许教授老百姓军事。

他们认为老百姓不需要懂军事,懂了必然会谋反。

所以,古代关于军事方面的书籍基本是没有的。

萨沙有兴趣看了一些兵法阵法的古书,很多都是些胡说八道的小说,接近于封神榜。

第三,古代战争都比较接近。

其实古代从秦汉以后,军事作战区别并不是太大,直到明清大面积使用火器,才有一定变化。

之前作战基本都是很接近的,也就是步兵、骑兵、水军之内。

作战的模式,无非是远距离射箭,近距离肉搏,骑兵用于追击和破袭之内。

除了蒙古人单一使用骑兵以外,中国的作战模式变化不大。

也许是史学家觉得没有必要描述具体怎么打仗的,都是差不多的。

只有一些比较出奇的作战,比如官渡之战、淝水之战,才会有较多的叙述。

有的史书写古代的战争为什么只直接写打胜或是打败了,不具体写过程细节?

以笔者之见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中国拥有和平传统,历代大一统王朝在收复所有领土后都开始休养生息,战国时期的兵书《司马法》就有这样的句子“国虽大,好战必亡。”而且古人认为战争过程是血腥的、残忍的,所以并没有详细记载。

2、在古代王朝,时常都有武将叛乱和一些造反起义。因此,官府对研习兵法有严格管控,任何对记载战争详细记载的过程,可以让他人学到军事理论的,都是要严格管控的。

3、在中国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重文轻武,文人对武将也非常反感,文武对立严重。文人史官更加不会对能记载武将功绩的战争过程,反而会刻意忽略,抹除武官的辉煌。在儒家教育的影响下,文官把打仗、动粗当做是下三流的事,根本看不起只会动手的武官,他们认为读圣贤书才是高雅的事,故意粗略记载战争历程,而武官大部分都没有文化,只能听之任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