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会战,苏军的T-34为什么能打败德国的虎式坦克?
库尔斯克会战,是二战时苏德战线上的一场大规模的战役,本次会战中苏德军队共动用了8000辆坦克、5000架以上各类战机、280余万军人。
会战最终结果,以德军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并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而苏军从此战役开始连续收服了奥廖尔、哈尔科夫、顿巴斯、基辅等重要城市,德军的“堡垒”计划彻底破产。
因此,库尔斯克会战,被视为东部战线的最后一个关键转折点,德苏两军的攻防角色开始相互转换,苏军相继收复大片沦陷的国土,并向德国首都柏林挺进。
库尔斯克会战,在二战史上造就了两个记录,一是二战中规模最大的坦克战,二是最大规模的单日空战;德军装甲部队损失了约三成的坦克,而苏军坦克集团军几乎所有的坦克都受到了损坏。
但是德国却耗不起了,德国军工对于工艺和质量的要求极高,导致二战最强大的虎式坦克一个月极限产量只有25辆,加上东线战场上的损耗,德国军工根本就来不及补偿装甲部队中虎式坦克的战损。
而苏军装备的T-34坦克,无论是从装甲厚度,还是火力配备上,包括整体重量上,跟德军虎式差得非常远,无线电设备都只能装备到营连长的座驾,但产量却非常高拖拉机厂都能生产,一个月可量产1000辆,巅峰时期甚至达到了2000辆,最终量产85000辆。
库尔斯克战役,以苏军取得胜利,德军败退而告终;此次战役,成为德苏双方主动战略权的分水岭,德军自此失去了战略主动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精益求精强调质量的德国军工被尽管毛糙但只要管用的苏联军工以数量击败了。
战场上,德军装备的坦克只有苏军的十分之一,尽管虎式坦克重达56吨,装甲厚火力猛,但速度慢,油耗高,加满油公路上只能跑150公里,野战状态下只能跑80公里,在战场上老是没油了只能抛锚。
T-34坦克,只有30余吨,重量轻,速度快,加满油能跑500公里,在战场上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不是数辆坦克群殴虎式,就是高速穿插到虎式坦克屁股后面或侧翼,避免打击前装甲,炮击侧翼装甲和车尾装甲,取得了对虎式坦克的战术优势。
当然,库尔斯克战役中,苏军T-34坦克,其实并未打败德军的虎式坦克,虎式坦克装备的88炮,能在2000米距离内,轻松击穿T-34坦克的前装甲;而T-34 坦克的76炮射程却够不着,够着了虎式挨一发76毫米炮弹,也没什么大碍,难以击穿虎式坦克的前装甲。
真正让虎式坦克受损的是其自身原因燃油跟不上抛锚,被T-34上来炮击,或苏军士兵驱逐保护坦克的德军步兵,用炸弹或燃烧瓶将虎式坦克击毁。
此外,就是虎式坦克遭到了大量苏军伊尔-2强击机的空中打击,伊尔-2强击机被广泛用于低空火力支援陆军作战,这玩意战时量产了4.5万余架,出来就是上百架的大机群,是德军地面部队和虎式的克星,有许多虎式坦克毁在伊尔-2强击机手中。
库尔斯克会战,苏军的T-34为什么能打败德国的虎式坦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T34/85坦克的主炮为85毫米反坦克炮,这是85高射炮改进的型号。
在这之前的T34/76使用76毫米反坦克炮。
76毫米炮在500米距离上可穿透69毫米均质钢板,1000米距离上可穿透61毫米钢板。
在它诞生的时候,也就是1940年,这门炮已经足够用了。
当时德军主战坦克为3型和4型。
3型坦克很弱不多说,即便4型坦克正面装甲不过30毫米,不足以抵抗76毫米火炮的打击。
然而,黑豹和虎式坦克出来,改变了这一切。
以虎式坦克为例,车体前方装甲有102毫米厚,炮塔正前方炮盾装甲厚达135~150毫米。
也就是,T34/76无论在多近的距离,不可能击穿虎式坦克正面装甲。
万般无奈下,T34/85坦克就诞生了。
它的85毫米火炮,在1000米的情况下击穿100毫米的钢板,在500米距离为例就更大。
所以,原则上在500米内,T34/85可以击穿虎式坦克。
但是,明眼人都发现,这只是理论上。
因为虎式坦克采用穿甲弹,88毫米火炮可以在2000米距离击穿T34/85正面装甲(正面炮塔厚度增厚到90毫米)。
而T34/85需要靠近到500米内。
所以,只要虎式坦克能够同T34/85保持一定距离,就不会被击毁。
T34/85想要击毁虎式坦克,必须采用伏击方式,或者采用多辆坦克同时进攻一辆,保证被击毁几辆以后突入虎式坦克500米内。
这谈何容易,后者第二种战术完全是去送死。
就是因T34/85对于虎式坦克有心无力,苏联才急匆匆的推出了装备122毫米火炮的斯大林2重型坦克。
斯大林2可以在1000米距离,击穿虎式坦克的正面装甲。
而二战期间,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坦克战主要在1000米以内,所以斯大林2要比T34/85强多了。
库尔斯克会战,苏军的T-34为什么能打败德国的虎式坦克?
打败的关键是综合国力和战略指导思想的比拼。
库尔斯克会战德军真正失败的原因在于整体战略指导问题。经过斯大林格勒会战以及1943年春哈尔科夫战役,东线战场形成了一个以库尔斯克为中心的突出部。德军决定围歼库尔斯科的苏军作为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报复,进而向西南方面军后方突击,再次威胁莫斯科。希特勒4月15日专门发布了第6号训令称:“这次进攻具有决定性意义,它应迅速完成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进攻应使我们得以掌握今年春夏两季的主动权”。
为了这场进攻,德军对于虎式和豹式坦克寄予厚望。由于生产产量不足,因而为了达到预定进攻需要的坦克数量,德军为此一再推迟进攻时间。从最初的4月份整整延后了3个月。
不过德军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3个月的延迟,让苏军有更充裕的时间完全构筑好了强大的纵深防御体系并在后方组建了1支强大的预备队-草原方面军,它将在未来的作战中起到很大作用。
如果单纯从性能数据比较,T-34 坦克与虎式坦克如果1对1交手的话,显然不是对手。如果双方对攻的话,由于虎式坦克强大的前装甲和大口径长身管的火炮缘故,理论上虎式在1000米-1500米的理论距离上能击穿或者击伤T-34,而这个距离T-34无法击穿虎式坦克的前装甲,理论上要到500米以内。
在库尔斯克会战中T-34充分利用自身高机动型的优点,一般采取快速接敌混战或者大迂回绕到虎式坦克侧面和后面发动攻击的战术。而虎式坦克全重过大,复杂的传动系统和故障率很高的悬挂系统使得虎式坦克越野速度很慢。但是在快速接近和迂回的过程中T-34仍然要面对虎式坦克的猎杀,只有到了很近或者双方纠缠在一起的时候,T-34的火炮才有真正的发挥威力的时候。一般来说,交换比大概2-3比1。
正是苏军战略战术上的到位,库尔斯克会战以苏军胜利结束,T-34坦克最终战胜虎式坦克。
库尔斯克会战,苏军的T-34为什么能打败德国的虎式坦克?
库尔斯克会战,不能单纯意义上说是T-34坦克打败了德国虎式坦克,应该是苏联在战略上、国家潜力以及功能性武器上打败了德国,如果单纯的比对T-34坦克和虎式坦克,那虎式在火力和防护上完全可以碾压T-34,但战场从来不看单一数据,优秀的武器需要理想的作战环境。
库尔斯克会战的背景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德军被迫向后撤退,但德军进攻的势头犹在,哈尔科夫反击战胜利后,苏联军队在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之间留下一个明显的突出部,用我们的话来讲是进了“口袋阵”,德军希望通过南北汇合来截断这个突出部从而对苏联兵员力量进行有效的杀伤,这样德军便会重新夺取东线战场上的进攻权。
对于苏联来讲,突出部的部队的确处于险境,但同样也是一个寻求与德国东线力量进行决战的机会,两年的战争使得苏军已经积累了大量应对德军的经验,在已经获知德军“堡垒”计划的情形下,苏军开始大量增兵,并布置了三条大规模的防线,三条防线之后又布置了三条备用防线。
苏军突出部形成之初,“堡垒”计划就于1943年4月制订,但是由于德军内部对于这一计划存在严重分歧,所以一拖再拖,以至于到了最后,“堡垒”计划的制定者都认为这个计划已失去偷袭的可能,争议之时最后希特勒直接拍板7月5日开始进攻,在已获悉德军计划的情况下,苏军炮兵在当日凌晨率先开火,库尔斯克大战正式展开。
此役苏联集结了133.6万人,3600辆坦克,2万门大炮,3130架飞机,德国当面集结了90余万人,2700坦克,2050架飞机,1万门火炮,以坦克为例,在战场上,虎式坦克的火力和防护使得T-34在远程根本无法与之抗衡,但T-34胜在数量和机动能力,最大公路速度75km/h,越野速度40-50km/h,它们会从侧面、正面直接冲进德军坦克的阵型然后射击,以至于往往会发生几辆T-34缠斗虎式的场景,虽然这么做会对自身造成极大的损失,但同样消耗了虎式的数量,终整个二战,苏联共制造了50000余辆T-34,可以说苏军最不缺的就是坦克,但德国却不一样,受制于设计理念的不同,消耗力量远远比不上补充力量。
盟军的釜底抽薪,在战略上对苏军起到了极大的辅助作用,库尔斯克会战期间,盟军于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为了守护意大利希特勒又从库尔斯克战场上调兵南下,这样剩余的兵力已经无法完成“钳形”攻势,“堡垒”计划正式破产,从纸面数据上来看,库尔斯克会战不论是兵员还是装备,苏军的损失远远大于德军,但对于德军来说,这已经是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作战了,东线战场此后完全转入防御作战,至于苏军,这些损失的装备和人员对其并没有产生多大影响,因为举国动员,苏联不缺兵力,T-34结构简单,易于生产极易补充,因此苏军在这场决战中是真实的赢家。
库尔斯克会战,苏军的T-34为什么能打败德国的虎式坦克?
其实虎式坦克在面对T34-76时是占据了压倒性优势的,其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总是能给苏军坦克部队造成毁灭性打击。但是作战行动是依靠一个作战体系完成的,而不是任何一两件武器装备,因此最终德军在库尔斯克之战中失败,失去了作战主动权,开始了败退之路。 库尔斯克战役时,苏军主要使用的是T34-76,是当时苏军装甲部队的核心装备。而题中提到的虎式坦克则是德军的新锐兵器,当时还没未投入过大规模实战之中。在性能指标上,虎式坦克在火力、防护等方面处于绝对优势,常规作战距离上T34-76无力击穿虎式的装甲,而虎式的KWK36式88毫米坦克炮则能在远距离精确击毁T34,。再考虑到实战中往往是装甲集群作战,因此虎式坦克的优势更是得以放大。 但是虎式坦克在当时数量太少,仅有100余辆,加上200余辆豹式坦克和90辆费迪南坦克歼击车也不多,这些新锐武器主要用于突破敌军重点地段等核心任务。因此库尔斯克之战中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实际上还是三号、四号坦克,这些兵器在数量上不如苏军的T34,而性能水平则是略处下风,很难占到便宜。 除了装甲力量总体不强,德军在兵力、火炮、飞机等指标上都不如苏军,而作为进攻方往往需要有着2到3倍的数量优势才有取胜把握。而德军的失败除了综合实力不如苏军这个主要原因,还有拖延战机(希特勒数次推迟行动时间)、情报泄露(战前苏军已经获知了德军的很多计划细节)等原因。所以即使虎式坦克在库尔斯克打的再漂亮,最终德军还是失败。
库尔斯克会战,苏军的T-34为什么能打败德国的虎式坦克?
库尔斯克会战是一场投入了2000架飞机和280万步兵的大规模战役,战略上的胜负怎么能拿来概括两种坦克的优劣呢?
一切单个兵器,在战略级的战场上都只是一种消耗品而已,对库尔斯克的8000辆参战坦克尤其如此。
这场战争并未让苏联人真正关注起虎式坦克,苏联声称摧毁了1500辆德国坦克,杀死或俘虏了50万人,德军声称仅在南翼就摧毁了1800辆坦克,苏联红军死伤枕籍。
在疯狂的人命数字面前,谁还会去关心那些被打烂的铁渣呢?
实际上,与极度害怕虎式坦克以至于闹出了“虎式恐惧症”的美英盟军相比,苏联红军要显得无所畏惧的多,他们承认德国坦克很厉害,但并没有多少苏联坦克车组无缘无故的胆怯。
管你是虎是豹,半瓶伏特加下肚,全都是苏卡不列!怕就能躲吗?身后就是莫斯科!啊,蓝帽子的仿54太TM厉害了!
这也是德军最畏惧苏军的地方,这帮人完全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们把人命当做一种资源消耗。
所以,在西线盘得“朗森打火机”和玛蒂尔达不亦乐乎的虎式车组,基本在苏军面前讨不到好。
尤其是苏军产能爆发后,要么你能将他们歼灭,要么在成群的T-34冲上来之前,赶紧弃车逃跑。
其实,苏军也不是什么不要命的神仙,“虎式恐惧”同样弥漫在苏军中,他们发生过T-34车组在见到虎式后弃车逃跑的事情,因为确实没法打,单车就是靶子。
库尔斯克会战,最凶猛的战场是普洛霍夫卡,苏军坦克军对阵德军精锐装甲师,双方硬碰硬的厮杀,拿坦克对撞,0距离开火,着了火的车组们用身上的火焰做武器咬死敌人,双方覆盖的炮火打到不分敌我。
在这种炮灰级的战场里,虎式坦克的性能算个什么东西?炮灰罢了,充其量这个炮灰能多撑一会儿,交换比会高一点点而已。
虎式坦克再硬,也顶不住T-34/76近30吨的冲撞,顶不住坦克群的近距离突击,更顶不住炮管杵到脸的轰击。
普洛霍夫卡的许多苏军坦克接到了这样的要求:“如果你的炮弹打不准,那么就为祖国母亲省下它。”
言外之意,既然行进中射击别指望能打到对方,那么不如少带点炮弹,冲上去与对方换命吧。至今这种T-34零距离对撞虎式的雕塑还摆放在普洛霍夫卡的博物馆前。
虎式坦克在库尔斯克战场上还算是个新兵器,最早一批虎式是在1942年8月23日参战的,出动了4辆车参与攻打列宁格勒(这个时候也是虎式坦克的进入量产阶段的时间)。
但这些虎式并没有像人们所想的那样,在战场上一鸣惊人,它们表现的相当糟糕。
仅仅只是尝试性的攻打苏军几个工事而已,几辆虎式还没逞出威风就让让苏军一顿乱炮炸成了狗,三辆损坏,一台车陷入了沼泽,德军派专人躲躲藏藏挖了几个月都没挖出来,不得已炸掉了。
1943年7月初库尔斯克会战开始后,已经成型的虎式坦克部队也上了战场,发挥了相当巨大的作用。
德军在领教过苏军的突击战术后,开始将虎式坦克有意识的布置在侧翼或略侧翼的地方,这样可以极大的发挥虎式坦克的火力优势,逐个点名。而且拉开距离也可以有效的保证虎式坦克不被击穿。
战斗中,根据苏军记载,德军的一辆虎式在林边不断游动开炮,在从600米打到200米,单车干掉了6辆T-34,而苏军的坦克回击了约30炮,却也只能将这辆虎式逼退,它大摇大摆的开回林子里跑了。
503重坦克营的一辆虎式,战斗中挨了11发76mm、14发45mm的反坦克炮弹攻击,还被反坦克枪射中227发,整个外表被打得皮破肉烂,连传动轴、悬挂和履带都反复出现问题,但它还是扛下来了。
库尔斯克会战开始没几天,战场上就发生了德军依靠15辆虎式,一天干掉苏军120辆坦克的事情。
很大程度上,虎式在库尔斯克的优势与苏军的指挥也有关系,苏军过于的莽。普洛霍夫卡战斗中,罗特米斯特罗夫完全是想要以对冲来阻挡德军的攻势,这让不少T-34被送上了炮口,但若不这样打,苏军就扛不住局势。
可以说,苏军坦克用自我的牺牲,换来了整个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他们用战略性的坦克生产能力、无畏的精神、不知疲倦的冲击,最终拿坦克海淹没了德军。
所以德军的战报做的再漂亮,他们也只能承认输了,这种战争不是靠虎式的战绩就能否定胜负结论的。
截止1942年底,苏联生产了24700辆T-34。而虎式坦克截止到1944年8月,一共也只憋出1355辆左右,早期月产能平均仅25辆。
虎式坦克这么少的数量,即便能以一挡10,他们在战场上实际也没有10辆T-34顶用,更别提这些油老虎还特别容易坏,坏了还没法修,抛弃也舍不得,坑死维修兵。
苏军的许多坦克,虽然在德国人那挂着战损,但库尔斯克会战不少T-34都重新修复了,有的甚至在阵前打坏又被修复几次。
就冲这个路数,德军的虎式在战场上取得的战果再翻一倍,在战略上它们也扭转不了态势,注定了是战术上无双,战役上拉胯。
甚至还有种观点认为,苏德之间的坦克水准其实并没有后世吹嘘的那么厉害,德军在1942年底前,都没有什么真正能对付苏军坦克的同等装备,这才导致苏联放心大胆的抓产量,毕竟苏军的目的很明确,扩军、升级、换装嘛。
至于之后德军给逼出来的那些虎豹象狮鼠之流,哪个真正顶大用了?苏联从未说因为对付不了这些东西急的挠头吧?在成体系的严整划一的T-34面前,虎式的作用还不及三秃子、追猎者。
再者,德军装甲兵是猛,可不少步兵师真的有电视上那么厉害么?抛开意大利和东欧仆从国,德军自己的步兵师真就个顶个的猛?呵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