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县城仅几百日军守敌,为何李云龙非要用上一个团去打县城?
《亮剑》中,李云龙用一个团去攻打县城,津城以以下四点来分析:
第一,投入全团攻打县城,但并不是只用于攻打县城。攻打平安县城,这并不是小事,平时就是拔个据点还需要安排打援呢,更何况轰轰烈烈攻打县城,所以,有一部分兵力是用来打援的,而并不是全部集中在县城这个点儿上。
作为大的军事据点县城,周边有各种大大小小的据点和日军伪军,而这,也需要兵力去攻打,并不是单单只有县城的几百日军,可见投入全团攻打县城,并不是单纯的只应对平安县城那几百鬼子。
第二,日军县城虽然只有几百日军,但战斗力强。平安县城的日军人数不多,但日军装备好,战斗力强悍,更何况还有一支战斗力更加强悍的山本特工队。
孙子兵法有云:五则攻之,十则围之。而李云龙全团兵力与平安县城日军比例是8:1,更何况相同人数下日军战斗力强于我军,且是困兽之斗,如果不调动全团攻打,难以短时间内攻占县城消灭日军。
第三,平安县城有城墙以及其他牢固军事设施,难以轻松攻占。平安县城作为重要日军据点,日军势必有牢固的军事设施,敌人必然依靠牢固的军事设施和城墙坚守待援,并不能轻松攻占,一旦不能短时间内攻克,附近的日军势必突破打援部队的阻挡,抵达平安县,这从李云龙一个打援部队全军覆没可以看出,敌人也是拼了命的想救援平安县城。
第四,事实上,仅仅靠李云龙全团也难以成功攻占县城。从《亮剑》中可以看出,李云龙攻打县城,不但只有李云龙团在作战,要不是丁伟、孔捷、楚云飞以及其他的各路军队的自觉投入战争打击援兵,李云龙是不可能全力攻打县城的,等敌人援兵到达,势必被迫撤退。
所以,李云龙用全团攻打县城,一点儿都没有“杀鸡焉用牛刀”的意味,甚至还远远不够。
原创不易,随手关注哦,您的支持是对我持续创作最大的动力,期待和大家一起探讨历史趣闻。
平安县城仅几百日军守敌,为何李云龙非要用上一个团去打县城?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说明李云龙是比较上道的,没有胡来。
实际上,李使用的兵力上万,县城日军只有几百。
这符合历史现实,因为八路军攻坚能力弱,日本则防御顽强。
整个八年抗战期间,八路军新四军极少有出动占领日寇数百人防御现成的战例。
在著名的百团大战中,日军的据点往往只有一个小队二三十人甚至一个班十几个人,我军想吃掉他们也非常困难。
百团大战的经典战斗,也就是著名的东团堡战斗中。
东团堡据点位于涞源城东北40多公里处,是日军供应线上的重要据点,也是其在涞源、宣化公路上封锁晋察冀边区的一大支撑点。据点内筑有上下三层的大碉堡、地堡、围墙、外壕,设有铁丝网、鹿砦,构成坚固的工事。
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士官教导着170余人守备的东团堡村,八路军使用了第3团1个整团的兵力对付。
双方兵力差距至少5倍以上,然而170多日军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从22日坚守到25日,整整守了4天之久。
需要说明的是,此次攻打东团堡,我军早就胸有成竹。日军有个朝鲜翻译,是我们的卧底,将所有东团堡的情报都告诉了我们。甚至,他还带着化妆的八路军侦查员摸进过村内核心地区侦查。
而在这个翻译掩护下,我军开始是突袭,一举歼灭日军几十人。
剩余日军措手不及,退入碉堡坚守。
我军却久攻不克,伤亡很大,被迫选择围困。
25日下午,日军参与数十人选择突围,但周边到处都是八路军,突围不能成功。
日军突围失败以后,剩余20多人已经无力防御,最终烧毁粮食,砸毁武器,自焚而死。
这股170人的日军装备并不好,事后仅仅发现4挺机枪,连1门火炮都没有。
我军伤亡数量不明,一说仅仅牺牲的就有200多人。
其实,如果不是伤亡很大,我军也不可能变进攻为围困了。
围困是什么意思?当时日军援军可能随时赶到增援,这个节骨眼还围困什么?
只能说,伤亡很大,攻不动了。
东团堡战斗,是我军在百团大战中非常成功的攻坚战,然而仍然如此艰苦,其他也就可想而知。
实际上,日军防御能力是非常强的。
大家看看太平洋上的日军防御作战,连火力绝对优势的美军都被打的满地找牙,久攻不克。
八路军的火力不如日军,训练也不如敌人,战术素养也是有差距。
比如关家垴战役后,我军高级军官亲自来村子查看日军部署的防御阵地,很是赞叹,命令画图让基层军官学习。
至于火力组织上,日军交叉火网封锁严密,射击精确。
萨沙看过一个事情,是国军的。双方对峙作战,距离只有百米。
国军一个战士腿部中弹,被迫要用木棍作为拐杖才能行走。
在用木棍制作拐杖时,这个战士一时没注意,将木棍伸出了战壕,露出半米。
几秒钟后,一发子弹准确的将木棍打断,由此可见日军射击的精确程度。
对于这样的军队,以劣势武器和不擅长进攻的军队去攻击,想要成功是极为困难的,哪怕你人再多。
平安县城仅几百日军守敌,为何李云龙非要用上一个团去打县城?
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的时候,动用的兵力名义上是一个团,实际上将近1万人,是一个师的规模。但即使如此,李云龙也是付出了十分惨重的代价才打下了平安县城。
出现这种局面并不奇怪。抗战初期,国军和日军的交换比约为1:15,就是说,日军没伤亡一个人,国军要付出伤亡15个人的代价。初上抗日战场的八路军当时都是百战余生的红军,战斗力是比较强的,但对日军作战时伤亡也还是比较高。
比如平型关战役是一次伏击战,115师投入的兵力三倍于敌人,而且被包围的日军并非日军的主力作战部队,而是其辎重部队,在日军中战斗力属于比较一般的。但此战,日军与八路军的伤亡人数非常接近,这已经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抗战初期最好的战绩了。
1939年以后,八路军的武装规模发展很快,吸纳了大量的新生力量。相对来说,当时刚参军不久的新兵组成的部队战斗力是比较差的,需要在有红军老底子的主力部队的带领下才能作战。尤其是八路军在游击战发展起来的部队,普遍战斗力不强,武器装备也比较差,作战时伤亡比较大。
到1944年下半年的时候,虽然当时日军的质量已经有了大幅下降,但国军的质量下降幅度也很大。所以才出现了豫湘桂战役中十余万日军一线平推的姿态把六七十万国军赶着跑的局面。而这还都是国军在当时有比较成熟的工事和防御体系的情况下的战绩。
八路军当时面临的情况也并不好。直到1944年初,八路军才逐步把原来处于分散游击状态的各部队收拢起来,扩大和充实主力兵团,组建野战部队,主动进攻日军防御的部分据点,并逐步把日军压缩到主要交通线沿线。而这又得益于当时日军在华北的兵力严重不足,驻守据点的往往是只有几个日本兵带着一些伪军。
当时,经过正规化训练的八路军主力部队和日军在野战状态下作战,如果是双方都没有什么准备的遭遇战,战损比经常在1:5左右。如果是八路军伏击日军,通常至少要在3:1的兵力对比情况下才能取胜,正常情况下都需要5:1兵力。
除去日军和八路军当时的武器装备的差距不说,在传统的战争中,攻城作战中的防御一方可以凭城据守,所以经常需要三倍或5倍乃至于10倍于守城一方的兵力,才敢于攻城。这还不包括必须要分出一部分兵力负责打援。
此外,当时的八路军比较缺乏重武器,而攻城是攻坚战,是必须要有重武器的。如果没有重武器,那就只能靠手榴弹和炸药包,伤亡会更大。而在亮剑中,李云龙最后能够攻破平安县城,主要还是利用了二营长的意大利炮。如果没有意大利炮,恐怕更大的伤亡代价。
总结起来说就是,在亮剑中李云龙围攻平安县城的时间背景下,八路军和日军的,如果是在野战条件下作战,需要5倍于敌人的兵力,而在日军凭城据守的情况下,李云龙的独立团需要攻坚,当然需要10倍于敌人的兵力,这是非常正常的兵力对比。
但在电视剧里面,军和八路军双方,实际投入的兵力都不止于,当时在平安县城里的几百名日军,八路军方面投入战斗的也不只是李云龙的独立团的上万人,还要包括当时从其他日军据点赶来增援平安县城的日军,八路军方面也至少要算上丁伟和孔捷主动出击,帮助李云龙阻击日军援军的部队。
平安县城仅几百日军守敌,为何李云龙非要用上一个团去打县城?
这是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们知道近几年《亮剑》这部已经上映了十余年又火了起来,相应的是现在的一些神剧被频频吐槽,而且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钻研起了这部老剧,那我们今天也来聊一下,攻打平安县城应该在《亮剑》中属于著名场面了,那么李云龙为什么要调动一个团,加上各种县大队区小队,加起来一万人去攻打仅有几百人的平安县呢?要知道李云龙的独立团也不是一个普通团的编制啊。
围点打援压力大是的,没错,平安县城里面可能就只有山本的特战队和一些伪军日军数百人,但是按照剧情所说,当时日军为了拯救这支组建起来来之不易的特战队,救出将军爱徒山本大佐,可是连太原的部队都调动了,连太原都出动了,可想而知离平安县城更近的其他据点又会有什么调动了,毕竟日军在特战队上下的心思太大了。所以,李云龙需要攻打的平安县城虽然只有数百人,但是他大部分的兵力应该都放在了沿途的阻击上,估计真正用来攻城的就是独立团的主力部队。
中日士兵差距大新兵的战斗素质跟老兵是不在一个档次上的,实际攻城拔寨的能力并不强。按照当时的中日对比,平均五个国民党士兵才能换掉一个日军,即使是国民党的王牌74军也只是把这个差距缩成了三换一,更别说李云龙手下一万人中很大一部分人训练很少,就是训练有素的一万人,以当时八路军的装备,别说攻城,普通的正面交锋都未必取得全胜,因为装备上实在是差距太大了,兵员素质也差很多,如果不是李云龙最后的意大利炮突然袭击,奏了奇效,估计倒霉的就是李云龙了。具体参考关家垴战役,两万八路军包围五百日军,最终日军成功突围就知道了。
不能输李云龙当时恼怒攻打平安县城主要是因为赵家峪复仇和救出秀芹,这本身是抗军令而为的,这种情况基本上就算赢了也要上军事法庭的,所以李云龙不能输,而且他当时是十分恼怒的,赌上全部家当去打也可以理解了。
后续剧情提示了在攻打平安县城后,李云龙其实也赢得很艰难,独立团,县大队区小队都损失惨重,就连前来帮忙的孔捷丁伟楚云飞也不好受,所以说这是一场惨胜,那么用这么多的兵力才换来的惨胜,如果减少兵力还可能会失败呢?所以用这么多兵力实属正常。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进行进一步讨论。
平安县城仅几百日军守敌,为何李云龙非要用上一个团去打县城?
抗日时期八路军的武器装备和日军比那可是有很大的差距的。而且从剧中就能看出来日军的战斗力也不差山本特工队能凭借区区几十号人就能袭击李云龙团部以及将军岭和楚云飞的战斗中撤出。而且山本一木在德国学习的就是武装渗透。可以说山本特工队和平安县守军的战斗力也是不差的。
首先,李云龙要考虑平安县遭到袭击那么周边的援军必然增援,丁伟,孔捷,楚云飞,中央军,晋绥军,县大队区小队打的就是这些增援部队,所以他必须在这之前拿下平安县城。否则会面临被包围甚至是全歼。最重要的是这些部队撑不了多久。拖得越长伤亡也就越大。。。。
日军第一军司令官筱冢义男下的是死命令火速增援平安县。从这里能看出筱冢义男对山本一木很器重,而山本特工队在这次行动中也收获了有价值的信息,比如八路军总部。
攻其一点而牵一发动全身。
平安县城仅几百日军守敌,为何李云龙非要用上一个团去打县城?
新婚志喜,还未和老婆热炕头,华北日军特种部队长官山本一木大佐率日军特种兵,趁着暗夜的掩护,偷袭了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独立团团部所在地赵家峪,李云龙的团部差点就被日军给一锅端了。幸好李云龙睡前都会查岗,即便在新婚夜,也未放弃这个习惯,当发现保卫干事朱子明不在炕上,一摸被窝是冷的,警惕性极高的老李马上命令官兵起床集合准备战斗。李云龙打开缺口,率警卫排和团部突出日军包围圈,但政治委员赵刚身负重伤,而且还未行周公大礼的老婆杨秀芹被日军抓走了,对李云老来说可谓奇耻大辱。李云龙,还从未吃过如此大亏,确实是个沉重打击,同时也激发了李云龙的旺盛斗志,急令团部通讯员将分散在其他村庄的三个营火速向团部集结。一营长张大彪麾下竟然有小2000人了,成了一个事实上齐装满员的团级作战单位,分散出去自行发展的各部,经过数年都发展壮大起来了,加之听闻李云龙要率部攻打平安县城,自行赶来要求一块打鬼子的县大队、区小队等地方民兵,李云龙指挥了将近1万人实际上一个师的兵力,将平安县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平安县城,尽管只有数百日伪军把守,但却凭借城墙高筑,依墙而守,以轻重火力,打退了李云龙部的多次猛烈进攻。战斗进入白热化时,拉来了二营长缴获的那门“他娘的意大利炮”,一炮将山本一木大佐连同李云龙的新婚妻子炸成了粉沫。同时意大利炮用炮弹,砸开了紧闭的城门,李云龙所部蜂拥而入,全歼了守城的数百日伪军,替赵家峪死难的村民和遇袭身亡的八路军报了仇,特别是全歼了对我八路军总部首长威胁极大的华北日军特种作战小分队。日军的战斗力比较强,整个抗战时期,很少有日军成为战俘的,严格的军事训练,长期受军国主义和武士道精神的灌输,日军都成了负隅顽抗之徒,且个人技战术性能出色,枪法精准、拼刺厉害,其战斗力远超抗战军民。战斗中,打死一名侵华日军,我方往往要战损多名官兵,这也是抗战时期,我方战死的官兵远在侵华日军之上,侵华日军战死了数十万,而抗战军队却牺牲了数百万。由于八路军武器装备差,缺乏攻城的火炮等重火器,如果没有二营长缴获的那门“他娘的意大利炮”,轰开了平安县城紧闭的城门,估计李云龙指挥将近1万人的兵力,还真的拿守城的数百日伪军没有办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