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清朝洋务运动提前20年,清朝会不会在甲午海战中打败日本?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甲午战争的失败,不是什么提前20年搞洋务运动的问题。

大家注意,这并不是中日第一次对峙。

早在1874年牡丹社事件,日本就出兵6000人杀入台湾。

但当时福建水师有一定实力,有多艘比较先进的炮舰。

而日本海军实力还弱,不敢开战,最终日本仅仅要了50万两白银就撤军。

这50万两相比日军的巨额军费,是不值得一提的。

随后,北洋水师1875年开始建立,到1888年成军。

直到1888年后几年,日本海军实力还是不如北洋水师的。

这段时期,日本还是比较收敛的,不敢同满清彻底翻脸。

以朝鲜为例,比如1882年,朝鲜大院君叛乱,火烧日本使馆,杀日本中尉堀本礼造。

日本立即出兵,然后满清也出兵。日本可以直接击溃清军,占领朝鲜。

然而因畏惧海军实力不如满清,日本没有干这么做。

到了1884年,日本煽动开化党发动甲申政变,在王宫放火,引日军入宫。

然而,清军立即出动2000杀入汉城,击败日军救出朝鲜高宗皇帝,杀死开化党7名主犯。

日本也是可以借机出兵,但最终还是没有敢造次。

直到10年后的1894年,日本才借口朝鲜东学党起义,发动了甲午战争。

为啥?

日本认为海军的实力已经大大超过北洋水师,这才敢于一战。

上面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有一条。满清想要保存自己,就必须保证国家的国力和军力,都要大大超越日本。

但是,这绝非提前20年搞洋务运动就行的。

事实上,洋务运动并不成功。

大家可以看到,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大体是同一时代,前者还早了差不多10年,是1861年。

然而,到了1894年,随着北洋水师的覆灭,洋务运动彻底失败。

前后不过20多年时间,本来国力远远强于日本的满清,就被对手超越。

可见,就算洋务运动早发展20年,最多1904年,日本一样会打败满清。

其实满清和日本改革最大的区别,在于政治制度改革。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为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而满清还是一个封建国家。

从没听过有封建国家,能够打败资本主义国家的。

简而言之,日本学习了西方最值得学习的东西,满清则学了一些皮毛。

如果清朝洋务运动提前20年,清朝会不会在甲午海战中打败日本?

言史堂认为就算洋务运动提前20年,清朝依旧会战败。

甲午中日战争,日本称为日清战争,国际通称第一次中日战争,是以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的一场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

★何为洋务运动,它带来了什么

洋务运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由慈禧扶持的,以皇室恭亲王奕忻以及地方上的实权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发起的一场试图中兴清朝的一场封建地主阶级自救改革。

○自强

洋务运动前期的代表口号是“自强”。当这些清朝实权人物目睹了外国坚船利炮的威力以后,决心通过引进大机器生产技术,在各省成立新的军事工业,以加强军事力量。

①.安庆内军械所:1861年在安庆大观亭由曾国藩设立,为中国最早的现代军工企业。

△图为安庆内军械所机器图

②.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65年9月20日在上海由曾国藩规划,后由李鸿章经始督办,并由丁日昌总办,为晚清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厂,也是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厂之一。主要制造枪炮和修造轮船。

△图为江南制造总局

③.福州船政局:1866年8月19日由左宗棠在福州马尾设立,开办了我国第一个正规的飞机制造厂----海军飞机工程处,从事水上飞机制造。

④.北洋机器局:1867年在天津由三口通商大臣崇厚设立,是中国早期的现代化兵工厂。以制造火药、枪炮、子弹、水雷,布置水雷用的轮船和挖河船为主。

⑤.兰州制造局:1869年于西安由左宗棠建立,生产弹药。

⑥.汉阳兵工厂:1890年在汉阳由张之洞设立,除了步枪制造设备以外还引进了炼钢与火炮制造设备,成为当时中国少有可以生产各式陆军用少有可以生产各式陆军用轻重兵器之兵工厂。

△图为汉阳兵工厂

洋务运动的前期以“自强”为目标发展的军事工业可以说是有相当进步了,甚至与列强装备基本上已经没有代差。

洋务运动后期的口号是“求富”,对于战争的直接结果影响不大,因其追求的是实业工厂的创办,这里按下不表,下图有示。

洋务运动的本质是封建统治者以及地主阶级的一场带有封建性质的自救运动。客观上加强了清朝的军事能力,具有进步性的同时,也只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为什么会失败(清朝方面的主观原因)

1894年的那一场战争的过程就按下不表述了,讲一下为什么会失败,而且败的如此凄惨。

⑴清政府的腐朽,军队派系争斗,各自为战,无法拧成一股绳。

⑵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战的惨败。

⑶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3000万两,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洋务运动发展了一定的军事力量,而且在明面上也不是太落后于日本的,但是洋务运动也拯救不了腐朽的统治阶级,光有枪炮没有人是拯救不了谁的。战败首先的责任就在于统治阶级,在于慈禧。

△慈禧60大寿图

★洋务运动同时期的日本都在做什么,同样被坚船利炮打开国门的日本(军事方面)怎么就突然崛起了?

明治维新:日本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并于1872年颁布征兵令,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一般服役3年,及预备役2年,后来一般役及预备役分别增至3年及9年,总计12年。1873年时,作战部队动员可达40万人。此外明治政府亦发展国营军火工业;到了明治时代中、后期,军事预算急剧增加,约占政府经费的30%~45%。

△图为日本明治天皇

作为和慈禧一样的国家掌权者,明治天皇从皇室经费每年拿出30万给与军队,而慈禧过六十寿辰花费军事预算3000万元,高下立见。

就算再给洋务运动20年,只要统治阶级不改变,依旧会战败,而且只会战败的更惨。所以仅仅凭借虚有其表的洋务运动是拯救不了什么的,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也标志着洋务运动失败。而且当时经过洋务运动,清朝统治者以所谓的中兴又开始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怎么会有胜利的理由呢?

△渤海海战图

总结:近代史的屈辱,根本不是我们打不过,而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宁愿丧权辱国,也不抵抗到底。说到底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罢了。

【我是言史堂,一个卖过手机,卖过车,做过工程的小人物;以上观点,如有不妥,欢迎斧正】

如果清朝洋务运动提前20年,清朝会不会在甲午海战中打败日本?

洋务运动始于1861年,早于日本的明治维新。如果洋务运动提前20年,中国的前景一定会好的多,国力得到增强,在甲午海战中战胜日本是完全可能的。甲午海战虽然清政府战败,其实也有赢得机会,这里面就牵涉到一个制度方面的改革。北洋舰队自1888年建成后,就没有再增加新的舰艇,后来连炮弹也很少购买,燃料低劣,严重影响航速,这一系列问题极大降低了舰队的战斗力。反观日本,在北洋舰队停滞不前的几年间,从国外购进先进的舰艇和武器,加强士兵军事训练,提高人员素质,这些都是北洋舰队所不及的。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最后日本虽然取胜,自己都承认赢得侥幸。战前日本心里没底,曾制定了上中下三策,上策,如果取胜则进军北京,中策,不分胜负,则占领朝鲜,下策,战败则退回本土,拒敌于国门之外。可见,战前日本也没有必胜的把握。这场海战,北洋舰队主力并没有被推毁,反而是日本联合舰队先行撤出战场的。总之,制度问题不解决,即使赢得一二场胜利,对整个局势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如果清朝洋务运动提前20年,清朝会不会在甲午海战中打败日本?

我是历史是什么,我来回答。

甲午海战失败的根源并不是因为洋务运动进行的太晚。甲午海战爆发的时间是1894年,距离第一次鸦片战争已经有54年了。

作为对比,日本近代国门被打开是源自于1854年的黑船事件,美国以炮舰让日本签订《日美亲善条约》。

从这一点来看,大清实际上还比日本早十几年感受到近代发达国家的强大。只是大清一直执迷不悟,根本没有进行过彻底变革,以至于最后灭亡。

大清最大的问题就是无人可用。因为清朝是以八旗为核心来维持统治,在全国各个核心城市,以及战略要地,都有八旗子弟驻守。可是八旗子弟的总人数实在是太少了,而且经过了几百年的太平日子,大部分已经没办法担当大任了。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朝廷的军队没办法镇压,这才使得曾国藩,李鸿章这些人有机会登上历史舞台。

这些传统的儒家士大夫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发现洋枪洋炮实在是太好用了,这才使得他们方下成见,开始学习西方的“奇技淫巧”,这便是后来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出发点是好的,目的也是为了富国强兵。可问题在于朝廷上层统治者私心过重,以至于没办法进行真正实现近代化。

原因很简单,比如说清朝的统治者放手去建立一支近代化的军队,问题来了,这支军队由谁指挥?到底这些士兵听谁的?就更不要说建立近代化的工业,近代化的教育以及政治体制了。

实际上自僧格林沁意外被杀以后,实际上大清没有自己人能够真正掌握军队了。不要看曾国藩,李鸿章这些人位高权重,实际上大清的统治者是不信任他们的。他们之所以能够崛起,根源在于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所以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以后,湘军就被裁撤了。

这就是当时的矛盾之所在,清朝的统治者也想建立强大的军队,也想富国强兵,但是他更在乎的是自己的位子。

这便是为什么拖了那么多年,一直没有办法放手改革的根本原因。

甲午海战结束以后,清朝真的没有办法,只能全国训练新军,最后这些新军结束了腐朽的满清王朝。

如果清朝洋务运动提前20年,清朝会不会在甲午海战中打败日本?

应该没什么太大变化。

清朝后期不是技术革新能解决的局面,而是政治革新才能挽救。

而政治革新因为清朝特殊的政治环境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自下而上的革命方能进步。

人家日本,贫瘠的小国,要强大就必须扩张,必须更强,他们把自己的目标放的很明确,有实力就要向大陆进发,比如白江口大战,比如万历朝鲜战争,如果失败了就会反思学习,比如明治时期彻底全盘西化。

而清朝统治阶层的最大敌人不是日本,而是自己的内部,满清旗人贵族想要的是维持自己的超然地位,继续在整个华夏大地上吸血供养自己。

所以当时的清廷是西方列强和清朝贵族共同剥削中国百姓的妥协政府。

所以先是提防自己的人民,再是提防列强,而日本,还属于列强里比较靠后的,准确的说,甲午这一战打完了日本才算个列强。

在太平天国被剿灭后,实质上清廷对地方汉人武装如湘军淮军也十分提防,但又不得不依仗他们来稳定地方,毕竟八旗和绿营已经废掉了。

清政府本质上还是想维持统治地位,而不能大动干戈对外,内部碾压正是甲午之败的主因。而日本,起码在对外扩张这条基本国策上是上下一心的。

也正因为甲午战争这样的失败,才进一步刺激了民众的觉醒,一批又一批的人为了国家民族站了了出来改天换地。

如果清朝洋务运动提前20年,清朝会不会在甲午海战中打败日本?

想要在甲午战争打赢日本,需要一个强力的领导团队,跟提前多少年没有太大关系,如果提前20年洋务运动,后面掌权的还是慈禧以及慈禧的追随者,那败也是必然的。

有人说是因为政治制度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真的不能说是打赢一场战争的根本因素,我们来做个假设:假如甲午海战时候,清朝的领导层不是慈禧,而是像秦始皇、李世民、朱元璋、康熙这类皇帝,清朝用的军队是一支像秦军、汉军、唐军、岳家军这种纪律严明、组织性强、战斗力强大的军队,再配上近代化的装备,会怎么样?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一是领导层的腐化和无能,慈禧挪军费修园子,因为自己过寿,不想战争破坏气氛,不想打,朝廷内部分化严重。

二是指挥层战略错误,李鸿章根本就不想打,一直消极避战,殊不知兵贵神速,战机稍纵即逝,打都打起来了,他要避战,心里上根本不想打,所以在防御部署上根本就没好好去部署,还有淮军内部的一些将领不是逃跑就是投降,这么搞,肯定打不赢啊。

我们再回到最开始的假设,很明显,封建制度不是决定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想要打赢这场战争,必须是有个强势的铁血人物做皇帝,必须建立一支像秦军、汉军、唐军这样纪律严明的军队,再给这支军队配备近代火器,加强训练,再去甲午战场试试?

简单说,就是清朝末年,慈禧被干掉,出现一个类似于秦始皇、汉武帝这样的强势人物当皇帝,在这样一个皇帝的治理下,建立一支像秦军、汉军这样有纪律、有战斗力的军队,给他们装备近代火器,训练几年就能形成强大战斗力,打赢甲午战争是必然的,跟洋务运动提前多少年其实关系不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