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日本是战术国家而不是战略国家?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主要问题不是日本没有战略,而是做主的人太多,内讧太多。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开始的战略是没问题的。
日本奉行的是步步推进的计划,对手就是东亚最大的国家满清。
他们首先吞掉已经吃掉大半的琉球,然后积蓄力量染指不远处的朝鲜,并全力吞掉台湾。
朝鲜也好,台湾也罢,当时都是满清控制很弱的地区。
甲午战争中,日本打垮满清,吃掉了台湾和朝鲜,领土面积扩大一倍,确定了东亚霸主的地位。
随后日本又通过八国联军侵华,将势力渗透进入平津地区的中国心脏,获得了长江航行权,还狠狠搞了一笔赔款。
稍后的日俄战争,就是日本大陆战略的延续。
通过激战,日本打垮了沙俄,占据了中国东北南部,也就是南满的地盘。
一战中,日本将势力渗透进入山东和上海。
由此整个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到处都有日本的势力。
随后,在918期间,日本打垮了张学良,还驱赶了北满的苏联。由此,东北成为日本的地盘,日本领土再次扩大一倍,还得到丰富的资源。
然而,日本就出现了巨大的战略问题。
日本分为海军和陆军两派,各有各的主张。
海军要求南下,也就是进入太平洋和东南亚,横扫英美荷比法的势力。一旦占领这些地区,获得包括石油在内的重要资源。然而,此举主要是海军发动作用,陆军只是配合。
陆军则要求北上,打垮苏联,占领苏联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以及控制外蒙古。
有了如此辽阔的地区和丰富的资源,日本未来会是世界一流超级大国。
然而,海军一派指出苏联这些地区没有石油。
一旦苏联和英美法结盟,日本就失去石油来源,军队无法作战。
所以,北上不切合实际,南下才是正确的。
日本陆军应该停止北上以及在中国的进攻,继续力量准备南下。
一旦打垮了英美荷比法,中国孤掌难鸣,再侵略它也不迟。
这边,陆军明明知道海军的话有道理,也不愿意做配角。
他们在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甚至在诺门罕和苏联交战,试探苏军实力。
只是,当时因为百万大军陷入中国战场泥潭,陆军实在无法再去攻打强大的苏联,只能被迫沦为南下的辅助力量。
然而,即便珍珠港事变以后陆军大举南下,却仍然拒绝海军一方要求从中国关内撤军的计划。
由此,日本攻占南洋的南方军才75万,而在中国的军队高达120万。
说日本是战术国家而不是战略国家,主要是海军和陆军的内讧。
而天皇是个虚的,无法平衡两者的关系。
如果是海军或者陆军一派单独掌权,日本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选择,不太可能全面侵华,也不太可能莫名其妙的偷袭珍珠港。
为什么说日本是战术国家而不是战略国家?
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是并不全对。日本在许多战争和战役中确实展现了非一般的战术素养,有时候确实也显得缺少战略眼光。但是并不能否定日本的战略眼光。战略是从全局考虑谋划实现大目标的规划,战术是实现战略的一种手段。战略眼光并不仅仅战争方面,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规划等都可以算在战略中。如果超出军事范畴讲日本的话,就不能说日本不是一个战略国家。如果从军事层面考虑问题的话,日本在战术上绝对是一把好手,但是战略上就不那么突出了。
日本被西方列强侵略之后,实行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实行脱亚入欧的策略,实行全面西化,但是又注意培养“和魂洋才式的人才。日本在西化的基础上又注意发展本民族的特色。这样的日本不能说他没有战略眼光。最终日本的明治维新,使得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走向了强盛。但是日本在军事上明显想的太简单。日本强大之后,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这个大战略明显超出了其能力范畴。
有人说日本人的脑袋是方的,做事情不懂得变通。这句话有一定道理。日本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候确实比较简单,甚至有点异想天开。日本有时候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是从正面解决,而是引起一个更大的麻烦以解决一个小麻烦。如果冒险成功,不仅能取得想要的结果,还会有额外的收获。比如日本为了控制朝鲜,先后挑起了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虽然日本两次战争都取得了胜利,但是无疑都是冒险,如果日本战败的话,日本将会损失惨重。虽然日本挑战中国和日本,在战略上失去了先招。但是日本在战争中战术运用得当,最终不仅战胜了中国,也战胜了俄国。
抗日战争时期,其实日本更体现了战术上的长处,和战略上的短处。日本为了侵占我国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日本以极小的代价和较短的时间就占领了我国的东北。这不得不说是战术上的成功。日本为了转移视线,又发动了侵略上海的一二八事变。日本在战术上取得了相应的效果,战略上却将自己置于侵略国的地位。日本由于一次又一次战术的成功,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结果深陷中国战场难以自拔。最后也被我国军民活活拖死。但从战术上看,日本许多战役打得确实不错,各种战术运用得当,造成我国军民损失惨重。但是日本侵华很明显没有做好充足的战略部署。本来准备从北向南侵略我国,结果被轻而易举得引诱到从东向西打。我国则站在更高的战略位置,实行全民族抗战,用空间换取时间,实行持久战,最终打败了日本人。
最能体现日本是战术国而不是战略国的事件当属偷袭珍珠港。为了偷袭珍珠港日本的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做了非常周密的计划。整个计划可以说天衣无缝。日本仅以极小的代价就重创了美国的太平洋舰队。日本取得了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制海权。日本打通了南下太平洋的道路,日本的战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二战中没有一次偷袭,可以和偷袭珍珠港媲美。日本的战术非常出色,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是日本在战略上彻底输了。
德国的实力远远强过日本,德国发动二战后都一直避免招惹美国,生怕美国加入二战。美国早就有加入二战的想法,可惜一直找不到合适的理由。但是日本却给了美国人一个绝佳的借口加入二战。美国加入二战后,迅速展现了强大的战争活力。反法西斯同盟获得了大量美国援助,美国海军几乎全歼了日本的海军。日本所取得的制海权仅仅维持了半年。日本不仅要对付中国,还要对抗美国和英国。日本在战略上完全失败。所以当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传出以后,高兴坏了丘吉尔和蒋介石,他们终于等到美国参战;日本的行为却引得希特勒破口大骂。
如果单纯从军事角度考虑的话,日本在战术上的优势确实大于战略,日本可以称为战术国家,而称不上战略国家。
为什么说日本是战术国家而不是战略国家?
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是从太平洋战争的结果来反推,认为日本缺乏战略。但实际上,日本的战略性失败有它自己的特性,也有历史上的共性。正如保罗肯尼迪在他名著《大国的兴衰》当中所描述的那样,大国在扩张当中,往往都会出现能力透支的现象,当时盛极一时的日本也没能逃脱这一命运。
第一,你是狐狸还是刺猬?这其实就要回到战略学的本身去思考,冷战史的大家加迪斯最近出版了一本书《论大战略》,他用狐狸和刺猬来比喻人的战略思维。刺猬就是一根筋,不知变通;狐狸就是非常灵活,勇于变化,能把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最好的战略思维,但在现实当中,各国都会倾向于其中的一种思维。日本最终就是陷入了刺猬式思维的窠臼当中,一味追求实现所谓东亚共荣的理想目标,而忽略了对现实情况和力量对比的把握。
但在现实当中,犯下类似错误的只有日本吗?当然不是。远了说有伯利克里,亚历山大,近了说有拿破仑等等,这些国家在扩展过程中都没能抑制住自己的欲望。毕竟,国家是一台巨大的机器,一旦启动之后就很难关闭,这一点上有很大共性,而不是用所谓“民族性”可以解释的。
第二,日本的战略失败是怎么开始的?其实在整个30年代,国际形势朝着对日本有利的方向发展。包括美国在内的强国,基本上默许了日本对东北的占领,甚至和日本瓜分东北的利益。但1937年日本对华的全面战争,彻底触及到了英美在亚洲的利益;特别是对海南岛的占领,更是引发了英美对日本深入南洋的忧虑。
从这一时间开始,日本与英美在战略上的对抗态势日益显现,但日本内心意识到自己并不是英美的对手,其核心战略还是与美国“平分亚洲”,并非独吞亚洲。其实在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本的核心考虑还是通过“速胜”把美国逼回到谈判桌前,共同瓜分亚洲。但问题是,日本早期赢的太轻松太快,使它发现了“似乎”可以独占亚洲的可能性。这可以说是日本战略失败的开始,也使得日本与英美的矛盾彻底不可调和。
第三,为什么说日本是“战术国家”?因为我的博士论文是从事日本殖民史研究的,所以对这一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当时,日本对各个国家的情报搜集和基础研究非常的扎实,细节到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比如,关于近代泰国货币史和货币改革的内容,直到目前也很难找到可用的中文专著,但30年代以来日本就进行了非常持续且专业的研究,史料价值非常高,对历次改革的文本都有记录。再比如,沈阳1920年代的一次货币改革,日本方面用了一本四百页的书来解说,包括成员的个人信息,业务内容等等。
所以对我来说,所谓的战术国家就是对基础研究的重视。虽然对日本的战略动机持批判的态度,但日本扎实的研究准备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这也是任何希望走出去的国家,所必须要做的知识准备。
战争往往就是这样,它是一个知识和思想爆发的时期,也是不同国家战略大碰撞的时期。我并不完全同意日本是战术国家而不是战略国家的说法,日本整个的国家崛起和它30年代与西方的纵横捭阖,本身就有很强的战略性,但40年代后的大东亚计划完全走偏。作为第一个与西方全面对抗的亚洲大国,日本的经验需要扬弃,排除非理性的,找到可用的。
为什么说日本是战术国家而不是战略国家?
日本近代史上,一直师从大英帝国。确实,日本人从英国人那里学习到了富国强兵的制度,但是英国人身上有一样东西日本人没有学到,致使其在二战中将“明治维新”后辛苦攒的家业,输了的底儿掉。
日本人没学来的那样东西,叫国家战略。
近代日本错误的国家战略日本是个后发展国家,它崛起之后,世界的重要资源基本上已经被西方列强瓜分的所剩无几,所以日本人心里极其憋屈。
日本又是个孤立在东亚大陆之外的岛国,它崛起时的地缘政治的形势,跟其“师傅”英国,其实高度相似。两国都是孤悬于大陆外的岛国,英国面对的是,欧洲大陆上德、法、俄三个强大的势力;日本面对的是中、俄两大势力。
英国人惯用的大陆政策是“制衡”,就是面对欧洲大陆上的国家,谁冒尖我就打谁。如果日本人也搞大陆均衡政策的话,应该是帮助中国对付俄国(因为俄国一直有向东亚扩张,寻找不冻港建立海军基地的野心),然后日本利用自己的地理条件去发展海军,学习英国人那一套,建立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海洋贸易国家。
可是,日本人偏偏不选择这套适合自己的国家发展战略,他们企图实现一个“大东亚共荣”的大陆政策。
翻开日本人的历史,贯穿历史主线的核心内容,其实就是仰慕中国。从盛唐开始,日本人建立了对中国的文化认同,以致于,看到剃发易服的大清,保留了汉唐文化传统的日本人,充满了文化上的优越感。部分日本人甚至还宣称,自己才是中国文化的正统。
文化上的优越感,很快体现在了政治上。
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成为了暴发户,国家逐渐走向了富强。眼看着西方列强在亚洲瓜分利益的蛋糕,日本人难免眼红。去东南亚跟英法强地盘儿,日本人还没有那个胆子,所以,它两眼往亚洲地图上一扫,马上眼露凶光。因为,它看到了东亚的穷哥们儿——中国和朝鲜。
日本人先通过甲午中日战争,吞并了朝鲜半岛,还得到了包括中国的台湾在内的太平洋诸岛。然后,又凭借着满清的赔款和英美的支持,在中国东北给了老迈昏庸的沙俄一记重拳。通过日俄战争,日本打退了俄国向东亚扩张的企图,自己在中国东北也站稳了脚跟。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以威逼利诱的方式,本想与国民党政府签订协议,让其承认伪满洲国独立。但是,蒋介石就是不搭你日本这一茬,拖延时间发展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基础建设。
正是因为日本近代史太顺了,使得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狂热分子气焰嚣张,你蒋介石不认,我就将你打趴下。于是,日本人动起了“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妄想。
第二步臭棋,侵略中国“要想征服世界,必须先征服中国;要想征服中国,必须先征服满洲”,这是当时日本政界的主流观点。选择侵略中国东北,将自己变成一个大陆国家,实际上是将自己陷入了一个“南下还是北上”的两难困境。
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向南要面对的是中华民国,向北却要面对苏维埃政权,日本人知道苏联红军的厉害,所以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南下。日本人妄想的是,用最快的速度将中国搞定,然后集中兵力去对付苏联。
所以,七七事变时,日本人扬言“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何等狂妄自大的人才能说出如此言论。
日本人南下全面侵华的战略,是建立在速战速决的基础上。可以说,从卢沟桥枪声打响那一刻,日本人在战略上就已经处于下风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国有句老话叫“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日本人越着急,对战争之事考虑的就越不周全,最后势必是手忙脚乱。中国这边,只要看出你的这一破绽,先不用考虑把你打趴下,只要跟你耗时间,最后你小日本就会被自己拖垮。
七七事变后,日本势如破竹,先攻陷了中国的北平和天津,然后掉头直扑太原。日本人对中国研究的很透彻,知道山西的地理位置之余中国的战略意义。
山西就像中原腹地的北方高悬起一把利剑,日本人可以学赵匡胤从山西过河南,南下取湖北,一记窝心拳,切割东西,直取南京;也可以学蒙古人灭南宋,从山西进关中,南下取四川、云南,抄了国民政府的大后方;还可以学满清灭南明,过太行山,从河北、下山东,直取南京。
所以,当日本人攻下太原的时候,国民党真的慌了。还好,偌大的中国,还是有军事战略家存在的。
国民党军事理论家蒋百里,他的最重要军事论著集《国防论》在1937年初出版,轰动一时,扉页题词是:“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里面有一句话,“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和敌人讲和"。意思就是跟敌人进行全民的持久战争。遗憾的是,蒋百里无法看到自己的理论变成现实。
中国共产党也有高人看出了日本人的破绽: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论持久战》的演讲,毛泽东在总结国际形势以及在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民党内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作战胜利的战略。
我们将注意力转回到1937年8月,国民党军政部政务次长陈诚,面对抗日的战略困局建议,“与其不战而亡,孰若战而图存”。并提出牵制日军主力,使敌自东而西,不使其由北而南的战略。
蒋介石接受了陈诚的建议,于是,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史称“淞沪会战”。
国民政府虽然在淞沪会战中败了,但是却赢得了战略上的重大转机:
日本人原来的进攻方向是由北向南,中国北方多为平原,日本的机械化部队可以说是一马平川。但是经过淞沪会战,日本人的主力部队都到了上海,这样日本人的进攻方向就变成了由东向西。这样,即使上海守不住,只要保住大后方,国民党就可以一路向西退,江南遍地是江河沟渠,日本人的机械化部队就发挥不出机动性优势了。
再有,上海有东方巴黎的国际地位,这一仗使得日本人侵华的恶性在国际社会的曝光率也非常高。
淞沪会战打了三个月,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统计死伤30万人。
中国军人用鲜血与生命,成功地扭转了战略困局,拖住了日本人三个月时间,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牛皮鬼话。这就像面对恶霸的侮辱,即使被打的满身是血,让我服软,门都没有,中国人从鸦片战争后逐渐丢失的民族气节被找回来了,抗战的士气与决心在淞沪会战被点燃了。所以说,八一三淞沪会战,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
日本人呢,从淞沪会战开始也揭开了建立大东亚共荣那虚伪面纱,暴露出了侵略者那丑陋獠牙。攻陷上海后,日本人马不停蹄北上,下苏州,于1937年12月攻陷南京,对三十万中国人犯下滔天罪行。
攻陷国民政府首都,日本人以为就可以逼迫蒋介石接受谈判了,谁成想蒋介石根本不买账,就是要继续打。这下日本人傻眼了,心里难免有点儿骑虎难下的滋味儿。
这时候,日本人想全面占领偌大的中国,它知道自己没有这个实力;退回东北,很可能抵挡不住中国军队的反攻。日本心里后悔,但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打。
日本人先是在台儿庄栽了个跟头,然后发现这战争越来越难打,武汉会战虽然胜了,但也是损失惨重。
武汉会战后,中国的抗战进入到了战略上的相持。中国虽然丢了半壁江山,但就是不投降,跟你耗着。日本人因为的占线拉的太长,也无力西进。
就这样,在消耗的过程中,细心的中国人发现,日本军人的装备越来越差,飞机起飞的频率越来越低,士兵配备的子弹也是越来越少。其实,到了1939年,日本的黄金储备已经都到了美国人的腰包,换取钢铁、石油、枪炮。甚至,日本人的学校教学用枪都被收回,投放到中国。
第三步臭棋,太平洋战争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像石油、橡胶等战略资源都依赖进口。当日本人看到德国在欧洲战场将英法联军打的狼狈不堪时,脑袋里灵光一闪,既然英法被打得快不行了,我何不去东南亚将他们的殖民地占为己有?因为东南亚有日本人急需的石油,橡胶。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正式宣布结成轴心国同盟。德国与日本商定了一个计划,就是进驻印度支那北部。日军先派遣第五师团的一个大队,擅自从镇南关提前进入印度支那领土。法国维希政府强烈抵制日本的入侵,日本的高层假惺惺地处罚了肇事者,然后接着谈判,再次商量进驻时间。这边刚刚商量妥当,日本在前线指挥战斗的两位参谋长,就擅自作主从陆海两路向印度支那进攻。
这个消息传到国际社会后引起一片哗然,考虑到日本这个行为直接威胁美国在菲律宾的殖民地,于是美国和英国联手,开始对日本进行石油禁运。这下可把日本人急坏了。以当前的日本的石油储备计算,只能维持三个月的战争开销。如果没有石油,三个月后所有的飞机大炮都会变成废铁。
这时候摆在日本面前的就两条路,一条是放弃“七七事变”后吞并的中国土地,退回到以前的状态。第二个选择就是投入所有的资源,与美国来一场速战速决的战斗,打通石油的供应渠道,解决石油的供给问题。
又是速战速决,这次的敌人是比中国更强大的美国。陷入了两难的日本人,他们自然不愿意将吃进去的中国领土吐出来。日本人决定豪赌一场,压上日本的国家命运,跟美国人决一死战。
这就是“珍珠港事件”的前因后果。要么倾尽所有资源将山姆大叔迅速揍趴下,在美国人反应过来前逼迫他签字,日本独占太平洋;要么在失去战略物资供应的情况下,所有战争机械趴下,去和中国人拼刺刀。
故事的结局我们都知道:1941年12月7日清晨,山本五十六指挥日本海军,偷袭了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瓦胡岛上的飞机场。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
日本人没计算清楚,战争比拼的是综合国力,日本人虽然在珍珠港,赢得战术上的一是胜利,但并没有伤到美国的国家根基。在国家的体量上日本和美国相差太悬殊了,美国的战争机器一旦运作起来,太平洋战争最后的结局就没有悬念了。
这不,随着中途岛海战美国全歼日本海军主力,以及两颗原子弹在日本的爆炸,日本人上下的精神完全被摧毁。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结语同样作为岛国,英国采取的是“非正式帝国”的路线,主要是以控制金融、原材料和国际贸易条件,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制定规则的平台型帝国。英国对大陆国家采取的是协调与孤立政策,用自己的智慧使欧洲大陆各国保持平衡,不与任何国家结盟。
而日本通过学习英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但是它从没有学到英国人的国家战略。日本人像暴发户一样目光短浅,只能看见眼前的利益,通过一次次战术上的胜利,忘乎所以,最后反倒把自己一步步陷入一个走向死亡的战略深渊。
为什么说日本是战术国家而不是战略国家?
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首先申明自己的观点:有战术没战略,这个评价放在日本身上可以说是相当的客观,但背后所隐藏的原因却很让人深思。
为什么说日本是一个有战术而没有战略的国家?答:因为历史如此!其实关于日本的战术和战略问题,其实在国际上有两句著名的俚语:
高明的战术,评价人美国史学家:“日本人二战中最大贡献就是教会了美国军队怎么打仗!”
甲午战争、日俄战、侵华战争、诺门坎侵苏、偷袭珍珠港……日本自明治维新崛起以来,历次对外战争都是不宣而战,突然发动偷袭。可以说战争策划之精密,心思之歹毒在世界战争史上无出其右,将战术上的无耻和下作发挥到极致。在武士道精神的毒害下,日本底层军人作风强悍,不择手段,往往令对手胆寒。虽然太平洋战争美国依靠强大的科技和国力最终战胜了日本,但日军也给美军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
弱智的战略,评价人世界政治家:日本人解决小麻烦的办法就是制造一个大麻烦!“
关于日本战术高明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日本军事层面和下层士兵,对日本战略的评价主要则集中在日本高层对国策的制定。总的来说,在世界政治家看来日本自明治维新崛起以来,虽然野心勃勃,处心积虑但在战略上极其幼稚,日本从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往往为了一个小麻烦而制造一个大麻烦。譬如说日本为了解决侵朝和大清干了一架;为了解决侵华难题又和苏联干了一架;为了决定是否侵苏又和美国干了一架……这种战略上的幼稚和缺乏定力在世界史上绝无仅有。
日本人缺乏战略还表现在高层的幼稚,举两个极端的例子,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最终目标竟然是消灭太平洋舰队逼迫美国和谈,哪有那么便宜;二战后期日本高层竟然幻想苏联会因为日本《遵守日苏互不侵犯条约》而帮助日本……
日本缺乏战略仅仅是二战吗?答:在今天依然如此,梦想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亚投行事件就是活教材。客观而言,在二战期间日本人战略的混乱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如:军政不和,陆海军不和,新旧军官不和等等,致使日本的对外国策一再被少数野心家和被各派别的内讧裹挟。虽然在世界范围内各国都存在这样的情况,但像日本这样严重的,绝无仅有!
举几个极端的例子:其一、皇姑屯事件、七七事变、诺门坎战役均是日本关东军为了自己的利益蓄意挑起,并非出自日本最高决策层的授意,严重打乱了日本侵华的战略部署。其二、日本海军和陆军的冲突在历史上无出其右,不仅公开谩骂互不通婚,甚至相互扯皮,相互挖坑,最极端的双方为了制衡对方,陆军竟然制造起了潜艇、航母,海军发展起了坦克……(关于这样的例子很多,网上都有详细的介绍。)
日本在重大战略上的幼稚不仅表现在二战,今天依然如此。近期最明显是两件事:其一、日本梦想通过美国支持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首先你一个二战战败国有什么资格成为常任理事国?再说即便如此也不应该幻想美国支持,难道你看不透五常的游戏吗?徒欠别人一个人情授人以柄;其二、对我国倡议的亚投行的抵制,这点最有意思,新闻上也有详细的报道。当以英国为首的西欧国家突然加入亚投行后,安倍政府瞬间陷入混乱。日本的情报部门和战略决策层对一个国家判断失误有情可原,但对英、法、德、意这么多国家判断失误就很难让人理解了。
日本战术高明、战略短视的深层原因是什么?答:菊花与刀民族性!造成日本这种矛盾心态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是体制、人为的因素,但从深层来说却是日本民族独特的民族性格使然。在二战期间,美国学者对日本下过一个准确又著名评语——菊花与刀。以形象的比喻揭示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民族性格的矛盾和双面性。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在漫长的历史上一直偏安与世界文明的一隅,特殊的历史地理条件养成了日本特殊的民族性格。一方面在现实中他们如武士刀一样激进、刚烈、宁折不弯,崇拜武力至上、力量至上,充满功利;另一方面在精神上又追求类似菊花一般纯粹甚至不现实的美感,极其幼稚。再加之,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可以说国运昌隆,打一仗胜一仗,这就造成日本举国上下赌徒心里严重,沉醉于不现实的幻想之中,认为凭借大和民族优秀的性格和武士刀精神包打天下!
为什么说日本是战术国家而不是战略国家?
这属于日本在明治维新结束后,进入昭和时代给人们的印象,日本在国家发展战略上走了一条与众不同之间,在许多问题的处理上只是战术性的,而不是战略性的,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在战略还有明确的目标,不存在大问韪,但是随后问题重重了,在战略上的几乎没什么最佳选择。
在日俄战争后,日本失去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到底应怎么走,在许多问题上,地上就陷入了一种矛盾之中,一战后,日本既希望在大陆上进行发展,对中国进行侵略,为此扩充陆军,又想与美国争太洋海上竞争,于是大搞海军,从一系列情况来说战略上都是存在问题的,可是日本只想从战术上想解决,压根不是战略调整问题,最后自己弄成一个死局当中。
日本明知道侵华战争是一个大泥潭,又不得不陷进去,不是不想,而是根本不敢从泥潭中拔出来,没有勇士断腕的决心,只是想通过战术努力来解决问题,只是想如何逼迫中国军服,侵华战争在时知不应扩大的情况下,一再扩大战争,没有想过自己的一次又一次努力,实质等于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