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淋湿的棉被真能挡子弹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湿棉被当然可以挡子弹,前提是足够多!

棉花是一种韧性很强的纤维,尤其潮湿以后就更厉害。

而子弹不是刀剑,并不怕硬质物品,它可以射穿很厚的木板甚至钢板。

但是,子弹很难对付多层纤维。

子弹击中多层纤维,纤维将冲击能向冲击点以外的区域进行传播,子弹初速被吸收掉而将破片或弹头裹在防弹层里。

现代防弹衣,都是这种设计理念。

而淋湿的棉被,也是符合这个理念。

然而,理念是理念,实际是实际。

即便今天凯芙拉防弹衣,也难以对付具有足够初速或较重的直射弹头,必须加装坚硬金属或陶瓷。软、硬质材料结合,将两种护层集成在一起,才能起到对人体的保护作用从而达到防弹的目的。

而棉被同凯芙拉材料根本就无法相比,所以防弹能力是非常弱的。

而凯芙拉也阻挡不了二战时期的步枪子弹,哪怕射击距离超过200米甚至400米。

那么,就更别说棉被了。

外国网友曾经做过实验,曾经用多层棉被(其实外国很难找到棉被)浸透水以后,进行射击模拟。

结果步枪子弹穿透了4层棉被,被第5层棉被挡住。

可惜,大家也许不知道棉被的重量。以往的棉被是实心棉花,重量极大,一床棉被就有几十斤重量。而棉被浸透水以后,重量就更大。

即便是一个壮汉,也难以背着5层棉被作战。

所以,背着棉被防弹,根本都是异想天开。

真正一颗子弹打上去,棉被射穿,人没命。

二战时,淋湿的棉被真能挡子弹吗?

单纯的棉被,根本无法阻挡子弹的射击。

抗日剧中的很多桥段都是让士兵披上棉被,然后泼上水,利用棉被做防弹衣,用来挡住日军的机枪扫射。实际上,这种事情确实是有,但剧中的做法完全不行。如果单纯棉被浇水,死路一条。

棉被浇水测试

二战时期的步枪都属于全威力弹,这种子弹普遍射程远威力大,打穿五六个人都没问题,那就更别说棉被了。理论上,棉里加水可以减缓子弹速度,但是,几床棉被根本没用,一枪就打穿了。

曾经就有人做过测试,在假人上面绑着棉被,浇上水固定之后用枪射击,子弹打光后,拿下棉被发现,结果和电影中的完全不同,棉被完全射穿,都打在了假人身上。那么证明的问题就是,根本挡不住。

▲假人带上棉被浇水

▲全都打在了假人身上

棉被挡子弹,不可能只有棉被和水

电视剧这么拍了,也不只是空穴来风。这个桥段在五六十年代的电影中就有了,而且那个时候的电影还是比较严谨的,不会像现在的电影电视剧那样无厘头。有兴趣的可以看下老电影,真心不错。

这中土制防弹衣,里面加的不仅是棉被,里面还有木板沙土(其实是沙包),还有木板一类的东西,能就地取材的直接就地取材。这样里里外外放几层,才有可能挡住子弹,而且注意,是有可能,大写加粗的有可能。至于能不能有效,完全看脸了,运气好能挡住,运气不好,照样玩完。

这样做,挡住流弹什么的可以,但是被人发现,几个点射下来,估计“防弹衣”还是会废掉。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无所不用其极了,当时的条件很艰苦,能用什么办法用什么办法了。

二战时,淋湿的棉被真能挡子弹吗?

我真想让这些拿观众智商开玩笑的导演,编剧们披上用水浸湿的棉被上战场,看看小日本的三八大盖能不能击穿?

虽然有拿棉被挡子弹的历史先例,但是那个时候劳动人民的智商可不和现在的某些所谓的导演,编剧一样,那个时候成为我们称这种东西为土坦克。由用水浸湿的棉被加上八仙桌(实木的)再加上土,再加上一层老棉花棉被,就算这样也只能说有可能挡住子弹,毕竟小鬼子的三八大盖的穿透力是很大,主要是当时炸小鬼子的碉堡使用。

而且还专门有人做过测试用一个很厚的棉被浸湿后,用中国的54式手枪在15米的距离上,打塑料的家人,结果子弹全部击穿棉被,打在了,假人身上,这还只是威力比较小的中国54式手枪,那威力更大穿透力更强的日军的三八大盖,甚至歪把子机枪呢?不用我说了吧

结果被某些神剧导演能成了一个浸湿的棉被就能挡子弹了?能的和咱们当年打小鬼子很容易似得,误导了多少人,居心何在?

二战时,淋湿的棉被真能挡子弹吗?

对于有高达的我军来说,淋湿的棉被能不能挡子弹并不重要!

想用棉被挡子弹,不论湿的干的,这操作和掩耳盗铃一样,心理安慰大过实际作用。

要使一个物体停止,无非是让其动能消失(吸收)或动能转化为受击物的动能。

看一下踫踫珠的动能转化方式就很容易理解了。

枪口动能是指弹头出枪口瞬时所具有的动能。枪口动能一般通过公式枪弹的枪口动能等于子弹质量与出膛速度平方的乘积的一半,即E=mv^2/2计算得到,式中m为弹头质量,v为弹头射出枪口时的速度。从公式E=mv^2/2可以看出:枪口动能与弹头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如果口径增加,弹头的质量就容易增加,有利于枪口动能的增加;口径增加,枪弹的药室容积也容易增加,可以多装发射药,从而枪口动能也就增加了。此外,枪管的结构(枪管长度、膛线结构、导程)、尺寸、加工误差以及弹膛表面粗糙度、润滑条件、枪弹弹头的尺寸、结构、加工误差、装药结构等,也会给武器枪口动能带来一定的差异。枪口动能与枪的口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必然关系。只能说,枪的口径越大,枪口动能越容易增加;反之,枪的口径越小,枪口动能越不容易增加。其实,枪口动能的大小还主要体现在弹药性能上。武器的口径比黑火药时代减小了很多,而枪口动能、武器性能却提高了很多,主要是因为火药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使枪弹初速提高很多的缘故。很多枪弹口径大小相近,但由于枪弹结构、装药结构及装药量的差异,枪口动能相差很大,如苏联9×18mm马卡洛夫手枪弹与9×1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两种枪弹的口径看似相差无几,然而,前者的枪口动能为348焦耳,后者的枪口动能为584焦耳,后者比前者大0.67倍;再看看0.45英寸柯尔特手枪弹的枪口动能569焦耳,而0.45英寸温彻斯特马格努姆手枪弹的枪口动能达到了1358焦耳,后者甚至比美国M1卡宾枪弹的枪口动能还大。这主要是和枪弹装药量有关,从而使枪弹初速差异很大。

这么大的动能要被吸收或被转化,需要的抵抗物不是棉被加水能抵抗的。(实际的情况也是,一层打湿的棉被加沙土再加一层打湿的棉被加沙土,反复七到八层,才可以抵挡一般的枪弹。)

所以电视剧中的类似情节只是艺术表现(导演瞎编)的一种方式。直实战场中,在困难的状态下的确是有用到(老棉花被子,光一床被子就差不多十斤。来个七八床再打湿加水。这不得一百五十斤左右。即使说用叠被子的方式,也得差不多五六十斤;真用这个,打战也只是短暂冲锋(30米)可以用,再长点路就得累趴下。)

对于现代的枪械,其动能输出更为可怕。所以现代电视剧里的躲墙后避子弹、躲车后避子弹、躲树后躲子弹什么的。通通是不可行的!

真正的战争中,你永远靠的是运气!!

所以,请珍惜当前的和平环境,远离战争!!

点右上角关注小编 谢谢1

二战时,淋湿的棉被真能挡子弹吗?

战场之上刀剑无眼,加强对身体的保护一向被视为重中之重。关键的防护能保士卒一命,也会增加战争的胜率。在古代,手持的盾牌和身穿的铠甲就已产生。到近代,各种行军作战时的防护服装更是层出不穷,但是士卒未必都能身着这种防护服装。二战时,就有人以浸湿棉被作为防护,这招真的可行吗?

以棉类制品作为防护,在历史上已有先例,并非二战时才产生。最为人熟知的古代战衣乃是金属铠甲,其实到元朝时,新生的棉甲已经隐隐有取前者而代之的势头。所谓的棉甲是用棉花制成,先将棉花打湿制成极薄的棉片,再将棉片连缀成棉布。除此之外,棉布中还要放置铁甲,增强防御能力。棉甲乃是随着战场上火器的出现应运而生的。到明朝时期,许多将领对火器都颇有研究,火铳等武器应用更加广泛,棉甲也就更加适用。棉甲真正的壮大乃是在八旗子弟手中,他们改良了明军的棉甲,创造了八旗甲胄。

用棉来作为防御品,确实有可取之处。首先,棉中的纤维看似柔软,却有韧性,防护力度大。棉被本就厚实,用水浸湿后密度更大。这样使得棉被较为坚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敌方弓箭或者枪弹的力道,从而保护士兵。这种以柔克刚的方式确实能够减缓子弹的威力。另外,由于家家户户几乎都有棉被,这种防护品更易获取。尤其是在城市中遭遇巷战而又物资短缺时,确实可以冒险一试。

以棉被作为防护虽然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但除非万不得已,还是不要尝试,因为棉被无法挡住子弹,只能卸其力道。其一,随着军事的发展,武器枪支的杀伤力也愈发强大。现代枪支的穿透力一般都比较强,譬如步枪。有的步枪子弹能在一百米内穿过六毫米的钢板。在实际作战中,有的步枪甚至能够穿透砖墙。如此强悍的杀伤力,绝不是浸湿的棉被可以阻挡的。棉被最多只能让子弹的力度小一点,却无法阻止它。在战场上,用浸湿棉被做防护几乎是必死无疑的。

其二,仅仅依靠棉被的防护力是远远不够的。即使是我国历史上的棉甲,也并非单纯的棉制品,在棉片之间还缀有铁片。除此之外,棉甲中的棉片是多次浸水后压实的,比普通棉被密度更大。棉被连棉甲的防护力度都不如,更遑论阻挡子弹。在美国,有人曾就棉被的防护力度做过实验。即将棉被裹在假人身上,然后以二战时期的枪械进行实验。实验的结果是,假人身上都有弹孔。这也说明,棉被的防护力度是不够的。

实际上,在二战中,以浸湿的棉被来挡子弹实在是无奈之举。二战时期除美国的物资比较丰富外,其他国家几乎都面临物资短缺的难题。就连战斗力强悍的德军,在苏联的冬天都不得不身穿单衣作战。如此情况下,以湿棉被来抵御子弹也就可以理解了。

二战时,淋湿的棉被真能挡子弹吗?

通常来说,这属于土办法,就是把几床厚棉被浇湿,缠绕在老式的门板上,放在小推车上用来做档子弹的盾牌,子弹先穿好几层湿透的棉被,然后就碰到门板,然后过去又是好几层湿棉被,动能反复吸收。参加过战争的革命先辈说过这是真的,只要用五六床厚被子统统弄湿透,重叠起来用来做土坦克敌人的枪是打不透的,是绝对伤不了人的。用棉被挡子弹,主要用于爆破炮楼,我家老太太岁了,听她讲过,打北京平谷马坊炮楼时,八路军用小推车上盖棉被,把炸药放到炮楼底下爆破。当然有其他人火力掩护,几层棉被淋湿,中间加不加木板不清楚,能阻挡子弹。

湿棉被当然可以挡子弹,前提是数量多。我小时在农村长大,哪时总有民兵训练打靶。米射击到大坝上,钻进土层一尺多点。因为那时没玩的东西,挖子弹头捡弹壳玩。几层被子湿透加土应该能防子弹。不光是湿棉被,厚重的书本也能挡住子弹。

美国很多年前发生过一起校园枪击案,歹徒使用一把汤姆森冲锋枪对着校园内的学生开枪,有个女学生怀抱着一本很大很厚的书,有一发子弹射在了书上没有把书击穿……

子弹不仅有直线运动的动能还有旋转的动能。凯夫拉防弹衣最有效的还是利用纤维缠住子弹,消耗旋转动能。棉被也是纤维也有很不错的消耗旋转动能的作用。凯夫拉和棉被防弹的原理还是一样。

子弹一般都是射到人体,但是射不穿。(穿甲弹另算),所以为啥不背两块猪肉在身上当防弹衣。两块猪肉中间再加一块猪排。打仗打累了,做饭还能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