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红军华沙城下折戟只是因为兵力不足、后勤不力、缺乏协同吗?

1944年10月2日,华沙起义结束,华沙全毁,超过250,000名平民死亡。

华沙起义在1944年8月1日开始,是苏联卢布林–布列斯特攻势中全国性的计划暴风雪行动的一部分。波兰家乡军的这次起义被安排在与苏联红军配合到达华沙的东部郊区和迫使德军撤离。然而,苏联却突然停止了行动,使得德军重振旗鼓,剿灭波兰在华沙的抵抗军。

50,000波兰家乡军采用了游击战对抗25,000德军,整个起义持续了63日,直到1944年10月2日,波兰军队方才向德军投降。在波兰方面有大约18,000名军人和超过250,000名平民死亡,另有大约25,000人受伤。德军方面有大约17,000人死亡和9,000人受伤。这场单一的军事行动是欧洲发生的二战抵抗运动中最大的一起。

苏联红军早在7月29日就已经达到维斯瓦河的东岸,但他们没有向波兰抵抗军提供任何帮助。然而苏军元帅朱可夫声称,“苏军部队确曾尽了力所能及的一切来援助起义者”。波兰方面事先未通知苏联红军和已经亲苏的波兰军队,起义后,斯大林命令“给布尔—科马罗夫斯基派去两名伞兵军官,以便取得联系和协调行动,然而(起义领袖)博尔-科莫罗夫斯基却不愿接待他们”。

波兰抵抗军投降后,希特勒命令德军将华沙夷为平地,结果全城85%的地方都被毁坏。直到1945年1月17日,苏军才进入华沙。

苏联红军华沙城下折戟只是因为兵力不足、后勤不力、缺乏协同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1920年的苏波战争,苏军一路打到华沙城下然后崩溃。

反而被波兰军队趁势追击击败,退回苏联国土。

最终,波兰已占领了大部份有争议领土,苏联人无可奈何,忍耐了接近20年才报复。

苏波战争以苏联在华沙城下狼狈撤退结束,原因有很多。

第一,苏军实力并不占优势。

此战苏军大概使用了80万军队,几乎用尽全力。

名义上当时红军宣称有200万,其实真正有战斗力的不多,装备好的更少。

这80万人基本都是红军主力,也是红军仅有的家当了。

然而,波兰军队也并不弱,约有74万人。

双方兵力相差不大,因波兰是防御一方,在很多作战的兵力还颇有优势。

大家实力差不多,苏军当然不能获得辉煌胜利。

第二,苏军长驱直入杀入波兰领土。

苏军的后勤供应一直是老大难问题。

1920年时期,苏联国内还是一片混乱。苏军刚刚击败了几路白军,本国内战远远没有结束,又打了2年多。

由于苏军缺粮,普遍实行余粮征集制度,也就是将农民的粮食强行拿走。

于是,农民四处暴动,红军粮食供应更是困难。

一线士兵,也只能吃黑面包,供应还不稳定。

这种情况下,就算是在苏联境内作战,苏军补给未必能够坚持长期作战。

更别说,现在是深入波兰首都华沙城下。

当时在乌克兰等地,苏军已经极度缺少粮食和弹药。

粮食可以靠强行征集农民的余粮,但弹药是难以补充的。

所以,苏军在华沙城下久攻不克,后勤补给耗尽,就只能撤退。

第三,苏军攻坚能力弱。

当时双方武器基本都是一战时代的,对于华沙这种坚固城市,苏军没有好的办法。

苏军采用大炮猛烈轰击,华沙建成1000年,市内有无数高大的石质建筑,普通火炮根本不能击毁。

况且苏军的炮弹数量也不足!

而苏军步兵在这种情况下,擅自冲锋,就会成为波兰人的活靶子。

第四,高层内讧。

西南方面军司令耶格罗夫,同苏军总司令图哈切夫斯基不和,两人经常对着干。

图哈切夫斯基在攻城之下,曾经发现了波兰人的防御薄弱地带,命令布琼尼的第一骑兵集团军紧急突袭。

然而,布琼尼没有听从这个命令,因为他的长官耶格罗夫下达了别的命令。

这种内讧导致苏军错失了几次战机。

苏联红军华沙城下折戟只是因为兵力不足、后勤不力、缺乏协同吗?

估计说的还是1920年红军在华沙城下的失败,失败的原因还是在于战线太长,两路红军分隔太远,而图哈切夫斯基离部队又有点远,对部队的掌握不够

苏联红军华沙城下折戟只是因为兵力不足、后勤不力、缺乏协同吗?

主要原因是:一华沙起义者与苏军没有协调。华沙起义者不愿与苏军取得联系,甚至不接待苏军派出的信使。二是斯大林从政治角度考虑,华沙起义者是亲西方的政治派别,他不愿意看到战后在波兰出现一个新西方的政权与社会主义作对,在政治上斯大林不太情愿出手帮助华沙起义者。三是苏军经过长时间的进攻作战,各种消耗巨大,部队确实也需要休整。在没有取得华沙起义者的支持和配合的情况下, 不敢冒然进攻。

苏联红军华沙城下折戟只是因为兵力不足、后勤不力、缺乏协同吗?

1920年苏俄红军折戟华沙

华沙战役是1920年波兰-苏俄战争中决定性的战役。

前凑

一战,欧洲发生了太多的血雨腥风。

社会主义政权苏维埃俄国成立,庞大的苏俄傲视亚欧,巨大的体量和与西方不同的社会制度与西方格格不入,自然遭到来自国内外敌人的仇视。

外部,美国驻俄大使弗兰西斯建议本国进行武装干涉。英国外交大臣寇松在国会呼吁对俄国采取行动。协约国以俄国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为借口,纠合各种势力削弱苏维埃。

内部,高尔察克、邓尼金等部意图割据和瓦解苏俄。苏俄红军不断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的日益巩固让列强们如坐针毡。

革命的胜利也苏俄高层认为,在输出革命和自保间,输出革命是值得尝试的。而波兰则是通往欧洲核心区的桥梁。

波兰是一战的受益者。1918年11月,波兰共和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经历了123年的亡国之痛后波兰重建。昔日的宿敌俄国面临着几乎是全世界的敌视和攻击,波兰人认为恢复祖先荣耀的千载难逢的机会到了。 1920年波兰和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结成联盟,联合部队5月7日占领基辅。苏俄的卧榻岂容他人酣睡,随即反攻,战争打响。

战争过程

波军兵力113000-130000,包括北方第五、一、二军,中央第四、三军,南方第六军和乌克兰军队。

苏军兵力104000-140000,包括第四、15、16、三军和第一、三骑兵旅。

图哈切夫斯基被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局正式任命为西方面军总指挥。

前期异常顺利,苏军反攻先后收复基辅、布里斯特里托夫斯克、明斯克、维尔纽斯、格罗德诺等重镇,冲垮了敌军所有坚固的战略防线,给予波军第1、第4集团军歼灭性的打击。很快波兰撑不住了。

欧洲扛把子的英国,外交大臣寇松向双方提议停战,要求苏俄承认波兰的独立,并建议波俄两国以布格河为界。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则致信红军总司令加米涅夫:“如果苏维埃军队继续深入波兰,协约国与苏俄将翻脸”。同时,力促波俄双方开始和平谈判。

谈判条约规定:波兰政府将复原其军队至5万人。为了维持秩序将组织工人民兵队。”“禁止在波兰制造武器和战争物资。”“波兰承担责任,为在战争中战死、受伤或致残的公民家庭分给土地。”

苏俄留了个心眼,条约不仅削弱波兰战争机器,还为波兰实行土地国有化即苏维埃化创造了条件。

对波兰不公,是的,但至少国家还在,至少比一百多年前的屈辱好得多。关键时刻英国人出卖队友又不是第一次了。

英法两国一致认为波兰唯有接受。但是,波兰的猛将毕苏斯基拒绝了。。。

苏俄红军的将领们喜气洋洋等待胜利果实的到来。在西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战场势如破竹时,红军总司令加米涅夫认为攻占华沙已经探囊取物,原定的西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并力进攻华沙的计划改由图哈切夫斯基单独进攻华沙,西南方面军进攻利沃夫。

老辣的毕苏斯基发现了苏军的这个破绽,毫不犹豫的用了一根钢针刺穿了图哈切夫斯基的包围。

他把最得力的西科尔斯基将军派上了华沙守备阵地,并在极秘密的状态下,开始了紧张的调兵遣将。同时协约国的大批援助物资也运抵了华沙前线。-包括最需要的食品药品和武器。

8月8日红军已逼近了华沙外围阵地。波军则集中主力部队进攻西方面军的左翼。加米涅夫收到这个重要情报后五天的时间在扯皮,当下达命令要求西南方面军的第12集团军和第1集团军必须归图哈切夫斯基指挥时,波军已经完成了由钢针刺穿到钳形保卫的大转变。

8月16日,波军全线反击第3、第4集团军在强行突破了80公里之后,突然出现在苏军第16集团军后方。第16集团军猝不及防迅速溃退,第3、第15集团军的侧后随之暴露。与此同时,防守华沙的第1、2、5集团军也全力出击。

毕苏斯基的战术超乎预想,波军迅猛的进攻很快使苏俄红军的左翼、中路、右翼依次遭到席卷,第16、第3、第15、第4集团军先后遭到严重打击。

苏军似乎忘了在波兰境内是无法就地获得补给的,失去通讯、失去支援、失去后勤补给,已足以使苏军队丧失取胜的机会。

再加上苏军战场指挥官的判断错误以及苏军的迟钝反应,使波军对苏军完成了最后的钳形包围。

战场形势的急速转变,让苏军第4集团军措手不及,还在按预定计划向敌军进攻,等待他的是波军的钳形夹击。不出所料第4集团军未能突破,除了大量伤亡外毫无成果。余部和其他部队残兵被迫退入东普鲁士,在那里被解除了武装。

其后波军的又一波次进攻。到9月28日,波兰军队已经攻占了平斯克以南到捷尔诺波尔一线的地区。10月,波兰和苏俄达成了停战协议,次年3月双方签定了里加条约。苏波战争结束。

胜利VS失败

就战争本身论胜负,波军毕苏斯基的坚毅、果断和永不言败对战役的结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他的搭档西科尔斯基誓死守卫华沙,顶住了苏军多次凶猛进攻,为反击赢得了时间。

波兰在协约国支持下很早就破译了苏军的密电也是促成毕苏斯基敢于迎战的重要原因。

反观苏军,高级将领对战局的发展开始盲目乐观。其后错误的判断导致西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各自为战、无法支援。

加米涅夫的犹豫不决和内部扯皮,丧失了进攻华沙的最好时机,无法使西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合力攥成铁拳。

西南方面军方面,高级将领们过于在意眼前利益,叶戈罗夫和布琼尼之所以不服从加米涅夫命令其原因可能受到西南方面军掌握实权的是斯大林授意。而斯大林有着更大的野心-策动罗马尼亚鼓动工人革命。使苏波战争一箭双雕。

图哈切夫斯基将手中有限的兵力又分散使用,给了毕苏斯基再一次机会,苏军在即将形成包围时却没能有效歼灭任何成建制的波军。

从更高层次来说,苏俄对当时欧洲的革命形势判断过于乐观,战前的情报分析认为中西欧洲工人阶级随时可能爆发起义迎接苏俄红军。列宁就要求建立一支300万人的军队用以在整个欧洲建立可以保卫工人阶级的武装力量。

本次苏波战争流的血使双方的宿怨再次加深,为以后苏德瓜分波兰、苏波仇恨再次埋下了种子。

苏联红军华沙城下折戟只是因为兵力不足、后勤不力、缺乏协同吗?

悲壮的华沙起义,苏联已杀至城下却见死不救!其实大家都被骗了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进入了大反攻阶段。苏联红军在西部前线英勇作战,一直打到波兰。看起来它很快就会进入波兰首都华沙。然而这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场反对纳粹德国的大规模起义,实际上发生在华沙,就在苏联红军眼前。根据这个原则苏联红军应该与城市中的叛军合作,在这个时候一举击败德国军队。然而,我不知道为什么苏联红军袖手旁观,眼睁睁地看着叛军被德国军队赶出去。

尽管波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被残酷地消灭了,波兰人从未放弃抵抗。尽管,这时德国对波兰实行残酷的军事统治,但波兰的抵抗仍然非常强大。流亡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利用战前建立的军事系统,形成了强大的抵抗运动网络。他们不仅在波兰有游击队,而且还有一个地下政府和一个地下立法会议。波兰各地的抵抗力量在波兰流亡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重组。

在波兰军队战败之前,他们通过自制、黑市购买、盟军空投和挖掘材料,获得了各种武器,如步枪、轻机枪、重机枪、反坦克炮、反坦克步枪和手榴弹。到1944年,波兰军队已成为一支40万人的部队。后来,苏联红军扭转了斯大林格勒的战争局面。苏联继续反攻。德国军队一退再退。在波兰的德国军队也开始转移到乌克兰抵抗苏联。因此,流亡的波兰政府决定在苏联红军进入华沙之前,利用起义驱逐德国人。事实上,波兰人本可以等到苏联军队到时一起驱逐德国人。

然而,因为波兰流亡政府不信任苏联,他们担心苏联会在进入波兰后利用其存在来控制波兰。所以波兰人在没有通知任何人的情况下发动了起义。波兰人认为德国军队将被一座山打败,战斗将会很快胜利。此外,他们还天真地认为德国人很快就会撤离,所以他们特意留下了一些重要的交通枢纽,以方便德国人撤离。然而,战争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虽然波兰人一开始很快占领了华沙,但是德国的进攻很快让波兰人知道了什么是战争。尽管波兰人的抵抗是坚定的,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指挥和足够的经验,波兰叛乱分子开始撤退。

这时,苏联红军就在城外,但是他们仍然不愿意进入这座城市。首先,波兰起义没有通知苏联红军。起义的目的也是针对苏联的。苏联红军派来了解起义的最重要的人也被波兰起义直接送到了德国。苏联红军将领曾派遣红军人员试图与流亡波兰政府的武装部队建立联系,以促进协调行动,但遭到无情拒绝。起义的日期和行动的细节对红军完全隐瞒。流亡政府没有通知波兰工人党激进分子,当他们在没有投降希望的情况下撤退时,他们仍然在同一战线上挣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华沙起义的失败是一场悲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