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鸦片战争,英国从广州转而北上攻击,是因为害怕林则徐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并非如此。

英国人之所以不攻击广州,北上攻击,是试图直接压迫道光皇帝屈服。

英国佬认为,目前两国既然已经开战,打垮甚至占领广州,不会太多触动道光皇帝。

广州距离北京千里迢迢,占领也就占领了。

满清对于西洋贸易本来就不太看重,况且此时英国人的贸易是顺差,通过广州赚取大量的鸦片钱。

如果将广州打烂,贸易彻底终止,倒大霉的反而是英国人。

所以,当时英国人只是派少量军舰封锁了广州和厦门,然后大军北上先占领舟山群岛作为前进基地。

随后舰队一路杀到渤海湾,威逼天津大沽口。

英国舰队并不算强大,只有懿律率领的英国舰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

这点部队,占领中国甚至占领几个城市都是很困难的。

比如我占领了广州,英军肯定要派兵驻守吧。

广州清军有上万人,而三元里民兵都有好几万,英军最起码驻扎一二千人,就这样恐怕还架不住。

而英军只有4000人,没有办法分兵。

所以,只能进行类似于今天的斩首行动,直接威逼北京天津。

这一手真的很管用,道光发现英国人近在咫尺,顿时吓尿,瞬间服软。

1840年8月20日,道光帝批答英国书,令琦善转告英人,允许通商和惩办林则徐,以此求得英舰撤至广州,并派琦善南下广州谈判;同时,英方也以疾疫流行,秋冬将临,同意南下广东进行谈判。10月,琦善署理两广总督。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

那么,英国人是对付不了广州?

当然不是了。

在双方僵持期间,英国人为了吓唬满清服软让步。

1841年1月7日,英军突然攻打广州虎门要塞第一道防线大角、沙角炮台。

在谈判期间,琦善不断从广东各地调兵至虎门,虎门兵力达到11000人。

整个虎门要塞配置各类火炮383门,形成了由警戒区、海口区、侧翼区相互配合的完善的海口防御壁垒体系,成为清光绪年间设施最完整、火力最强大、工事最坚固的海防要塞。

然而,英军发动攻势后,仅仅1天就占领两个炮台,击溃广东的水师,击沉11艘军舰。

搞笑的是,清军的大军只战死282人,受伤462人,伤亡不到千人,炮台就沦陷了。

而英军仅仅伤亡38人。

看看,英军要摧毁广州根本不费力。

当时清军的火炮老旧,主要是明末的红衣大炮。这种火炮射速慢,射程近,威力差,精度低。在舟山定海战役中,清军炮台开炮数百发,只有1发命中,造成英军军舰轻伤。

而且炮台都是露天的,不具备什么防御力,最多是居高临下增加射程而已。

英军以火炮进行火力压制,随后使用陆战队进行冲锋。

清军炮战不是对手,近距离格斗又不敢,每每一战击溃。

随后2月底,英军继续攻打虎门要塞核心,仅仅1天就打下剩余几个炮台,摧毁中国最强的炮台。关天培牺牲,广州海防彻底崩溃。

1月25日与义律签订《穿鼻草约》,条约第一款就是将香港岛割与英国。第二天,英国军队就占领了香港岛。

中间还有个插曲: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参赞大臣杨芳赶赴广州与英军作战。他看到英军炮火猛烈,而且命中率极高,遂怀疑其中定有妖法作祟。于是他向民间收集了大量马桶,悬于竹排之上,打算利用粪便的污秽来破英军的妖法。

同时,他还招募勇士准备向英国军舰泼洒粪便和黑狗血。然而,开战以后,根本没有勇士敢于靠近英国军舰,泼洒黑狗血也就无从谈起。

历史上的鸦片战争,英国从广州转而北上攻击,是因为害怕林则徐吗?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放弃攻击林则徐所在的广州,选择北上,不是害怕谁,而是服从英国的战略。

1840年6月,英军统帅义律领兵到达广州海面,挑起第一次鸦片战争。

当时英国来的兵力并不多,战船只有20艘,陆军才4千人。

英国人的目的不是泄愤,而是要用最少的兵力打中清朝的要害,打掉大清皇帝的尊严,迫使其谈判。

4千陆军的英国人,不想在陆地上与有数十万军队的清朝过多纠缠。

英国人发现清朝的一个弱点,清朝的动脉血管是负责漕运的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的颈动脉是镇江,完全暴露在英国舰队面前。

只要几千兵力掐住镇江,就可以阻断大清朝廷的粮食供应,让清朝乱了阵脚。

第一次鸦片战争打打谈谈,拖了很久。

1842年7月21日,英国6千多兵力攻陷镇江,并威胁占领南京。

正因为镇江失守,清朝才和英国签订和约。

1842年8月29日,耆英与璞鼎查签订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历史上的鸦片战争,英国从广州转而北上攻击,是因为害怕林则徐吗?

不是。这是英国的战略问题。

英国远征军海军司令伯麦在1840年6月22日晚上下令北上进攻舟山。

此时英国军队包括海军战舰16艘(其中3艘为装备有74门大炮的大型军舰),军舰制式火炮512门,东印度公司派遣武装轮船4艘,英国海军运兵船和雇用的运输船27艘,此时在中国的英国陆军军队包括英国陆军3个团、爱尔兰皇家陆军第18团、苏格兰步兵第26团、步兵第49团、第49孟加拉联队、孟加拉工兵团、马德拉斯工兵团共4000人。

海军加陆军总兵力大约六七千人。

这支军队和当时清王朝的庞大军队来说就是一支小规模的军队,但是我们应该从英国殖民史上的殖民军队来比较,会发现这是一只很强大的军队。

这支部队北上是执行外相巴麦尊的命令。巴麦尊称:“在广州不必进行任何陆上的军事活动”,“有效的打击应当打到接近首都的地方去。”

而当时的清王朝还处在天朝上国迷梦之中,不相信清王朝如此强大的军队会输在一群蛮夷手里,所以才有了“英国北上是因为林则徐在广州做了严密防备的部署”这种说法。

其实这个时代谁都不能阻挡英军的脚步。

有一个例子证明了这一点:虎门战役第一仗是沙角、大角之战。清王朝军队在战前做了充分准备,士气也高昂,很多军人也不怕死,结果清军战死283人,受伤462人;而英军只受伤38人,无一人死亡。

我们一般把虎门战败归咎于琦善,但是实际上清王朝任何人过来都是战败的命运。因为战败的所有原因都是因为双方军事素养、军事技术水平造成的,而英国陆军经过反拿破仑战役,军队身经百战,火炮大规模部署,海战更是英国的强项,导致清王朝战败。清王朝人们处在战败中,找不到如何才能成功,这时候最容易产生某种愿望,愿望有超级英雄能拯救他们,而林则徐就是这种愿望造就的时代英雄。

历史上的鸦片战争,英国从广州转而北上攻击,是因为害怕林则徐吗?

林则徐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以虎门销烟、奋力抗英而闻名中外,成为一代名臣、民族英雄,为后人称颂。但也是因为禁烟和抗英,使林则徐成了朝廷的一名“罪臣”,遭受了5年悲壮的流放生活。

历史教科书的描述:

林则徐虎门禁烟后,道光二十年(1840年)6月,英军派舰队封锁珠江口,进攻广州。林则徐严密布防,使英军的进攻未能得逞。英军受阻后沿海岸北上,于7月5日攻占定海,8月9日抵达天津大沽口,威胁北京。这时,道光帝惊慌失措,急令直隶总督琦善前去“议和”;又命令两江总督伊里布查清英军攻占定海的原因,究竟是由于“绝其贸易”还是“烧其鸦片”,意欲将林则徐作为“替罪羊”。

道光二十年9月29日,道光帝下旨,革了林则徐的职,并命令“交部严加议处,来京听候部议”。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6月28日,道光皇帝下旨,革去林则徐“四品卿衔”, 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

1840年6月下旬,英军远征军六七千人在海军司令伯麦和英国远征军总司令兼全权代表懿律的率领下,先后抵达广东海面后,他们并没有直接攻击禁烟运动的中心广东沿海一带,而是只留下了数艘战舰对广东海口进行封锁,之后,余下的大部队径直舍弃广东而北犯福建、浙江、上海和天津等地,

图片来自网络有重复巧合请删除,谢谢!

历史上的鸦片战争,英国从广州转而北上攻击,是因为害怕林则徐吗?

并不是,即便是到了清朝,广州的地位在中国依然排不上号。对于满人政府来说,广州也不过是犄角旮旯。尽管十三行非常繁荣,英国人依然敏锐的发现,拿下它的战略意义并不大。必须寻找一个打了以后能震慑到清政府的地方,于是一路奔着北边打过去就成了必然,实际上与其说是军事需要,不如说是政治需要

历史上的鸦片战争,英国从广州转而北上攻击,是因为害怕林则徐吗?

不是。

1839年,英国不满林则徐在广东禁烟(鸦片)和封锁,次年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

战争期间,英国侵略者为了震慑清朝统治者,舰队直接北上,一路侵扰沿海,于1840年8月抵达天津大沽口,威胁京师。道光帝惊恐,慑于兵威,向英方服软,允许通商,并将林则徐革职。

英国侵略者也是很狡猾,舰队就像刀,刀抵在肚子上,不如在脖子前比划。

广东在战备方面确实优于其他地区,但无论如何,清军装备和军队战斗力远落后已迈入蒸汽时代的英军。从后面在广东的战争势态就可以看出来。关天培战死,奕山大败,广州城失陷。

血泪史呀!一个国家,被人家一支舰队就直逼首都。

中华儿女当自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