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虢国是怎样的一个诸侯国?
被遗忘的小国——虢国
1
三门峡湖滨区有村庄曰虢氏源头。是的,这里是虢国的所在地,也是天下虢氏包括郭氏的源头。
由于假虞灭虢、唇亡齿寒的故事人们都耳熟能详,周秦之际一度控制崤函古道的虢国可谓天下闻名。然而,三门峡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诸侯国并不是虢国,而是焦国。虢国是在灭了焦国后建立起来的。
焦国是西周时期周王室所封的重要诸侯国,也是三门峡历史上最古老的古国。但是,关于焦国的情况,因文献记载过于简略零碎,致使有许多问题至今还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武王克商,西周王朝建立。为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周天子在伊、洛、瀍、涧之滨营建洛邑。在建立了西起陕西宝鸡、东到郑州荥阳的千里王畿的同时还进行了以军事占领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大分封,在全国战略要地授民授疆土,建立众多的诸侯国。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记载:“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说:“大上以抚民,其次亲亲,以相及也。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西周初年的分封不只在王畿之外,而且还特别留意王畿之内,王畿之内封有焦、东虢、西虢、毛、华、原、胙、雍等国。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杜预注曰:“八国皆晋所灭,焦在陕县。”
由此可见,焦国封于王畿之内,成为周王室的直接统辖对象,肩负着护卫王室、随王室征伐、协助周天子统治全国的重任。
2
据文献记载,西周王朝历史上的焦国有两个:其一为神农之后的姜姓焦国;其二为姬姓焦国。先说后者。
姬姓焦国既然为西周初期的同姓封国,那么该国之始封者必当为周王室的同姓贵族。虽然该国始封者因文献记载缺乏难以考察,但其封地当在河南陕县,即今三门峡市。
根据文献记载可推断,姬姓焦国当为周初周公或召公之后的封国。宋人罗泌在《路史·国名纪》中谓陕县之焦国乃“召公子谯侯旧国,谯,云焦,故城在陕州东北部。”此说或有一定历史根据。
关于姬姓焦国的受封年代,可以从周初三次大规模分封中得到佐证。第一次分封在文王时期。文王伐崇之后,今河南省境内,达汝水以迄汉水的广大地区,都成为周人的势力范围,故《毛诗·周南·召南谱》说:“文王典治南国江汉汝旁之诸侯。”第二次分封在武王克殷之时。《史记·管蔡世家》说:“武王已克殷,平天下,封功巨昆差。”管叔、蔡叔、周公、召公、师尚父等都在这次得到分封。第三次分封是周公东征取得胜利之后。《旬子·儒效篇》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显诸侯”。崔述《丰镐考信录》卷一说,周公、召公“皆至武王之世始显,追成王朝始分陕而治”,因此焦国不可能在文王以至武王之时得到分封。
焦国既然为召公之后的封国,其受封时间必当在召公受封之后。由些推断,姬姓焦国的受封时间最早当在第三次大分封之时甚至更晚,具体说来,大致应在成王、康王年间。其灭亡的年代为西周末年,即今本《竹书纪年》云:“幽王七年,虢人灭焦。”时在公元前775年,前后存在时间大约200年左右。
关于姬姓焦国都城——焦城的位置,历史不乏记载,史学界争议不大。《汉书·地理志》云:“弘农陕县有焦城,故焦国也。”《水经注·河水注》记载:“河南即陕城也。昔周邵分伯,以此城为东、西之别,东城即虢邑上阳也。虢仲之所都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其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国也。”
《史记·秦本纪》载“(惠文君)十一年,县义渠。归魏焦、曲沃。”曲沃,春秋时有二,一在今山西省曲沃县境内,为春秋曲沃武公的封地;一在今陕县与灵宝市交界处的黄村附近。可见焦国应在陕城无疑。
《史记·秦本纪》引《括地志》亦云:“焦城在陕州城内东北百步,因焦水为名,周同姓所封。”又引戴延之《西征记》云:“城南依山原,北临黄河,悬水百余仞。”
陕州城位于今三门峡市西郊陕州风景区内,其残垣断壁尚有保留。焦国得名于焦水,焦水亦今苍龙涧河,位于陕州城西南,向北注入黄河。
根据这些文献记载可以断定,古焦城是一座位于虢都上阳城内东北角的小城。 但是,上述文献记载对焦城的认定,或以陕县为基础,或以上阳城为基础。《史记·魏世家》正义引《括地志》又云:“故焦城在陕县东北百步古虢城中,在东北隅。”《元和县志》亦有“故焦县在陕县东北百步”的记载。这就是说,虢城的东北隅即是焦城,焦城属虢城的一部分,在虢城之中。
由此推知,焦国灭亡后,虢国占有了焦国的领地,随后又以焦城为基础,在其西南营建新城,使原焦城成为新虢城的一部分,即虢城的“东北隅”。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三门峡市李家窑遗址上发现了部分城墙遗址,城墙是城邑或都城的重要考古依据,从而确定了虢都上阳城的具体位置。虢都在上阳城位置的确定,表明古焦城在上阳城的东北部,或在其附近不远的地方。相信随着今后田野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古焦国都城位置之谜最终会被揭开的。
关于姬姓焦国公共墓地,目前虽然还没有找到确切的位置,但在近二十年来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已初见端倪。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李家窑虢都上阳城内发现了一批数量可观的西周时期的中小型墓葬和数座车马坑及马坑。这批墓葬和车马坑、马坑的开口层位均在虢国文化层之下,皆为口小底大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随葬器物大部分为陶器,以鬲、豆、盂、罐为基本组合形式,只有个别墓葬中出有青铜器。这批墓葬除几座出土青铜器的低级贵族墓外,大部分为贫民墓,且有些墓葬就在上阳城宫殿区内或在宫殿区附近,这表明与虢国墓地年代相同的上阳城建在一处早期的墓地上。从地层的叠压关系上看,这批墓葬明显要早于虢国文化层。再根据古人尊崇宗庙和祖坟习俗及观念,推断这批墓葬不是虢国人自己的祖坟,而应是被虢国人毁坏了宗庙社稷的焦国人的墓葬。这批墓葬年代的下限当在公元前775年,即虢国人灭焦之年。
3
至于姜姓焦国 。有学者说:周朝初年,周武王大肆分封诸侯,除分封有功之臣和王室贵族外,还对前代圣贤之后裔进行了分封。《史记·周本纪》载,周灭商后,“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郦道元在《水经注·河水注》也有“焦国,武王以封神农之后于此”的记载。
《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秦嘉谟辑补《世本·氏姓》说:“姜姓,炎帝神农之后。”由此看来,姬姓焦国为炎帝神农之后的说法无法自圆其说。因此,周初所封者应为姜姓焦国。
关于姜姓焦国的封地所在,目前史学界说法不一。或谓之河南陕县,或谓之山东嘉祥县。《广韵急就章注》记载作为传说中的神农之后的姜姓焦国,其地望当在今山东省嘉祥县南十五里焦城村。《嘉庆重修一统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焦城,在嘉祥县南十五里青山之东,县志俗传周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即此,今其地为焦城村云。”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秋,楚成得臣帅师伐陈,遂取焦夷。”杜预注曰:“焦,谯县也;夷,一作城父,皆陈邑。”谯县,晋时属谯郡,唐时属亳州,在今安徽省亳县。
有人认为,姜姓焦国西周时在今河南中牟,东周时迫于郑国而迁豫东商水县,再迁今安徽省亳县。此二地又被陈国兼并,最终迁至山东省嘉祥县,春秋中叶之前并入鲁国。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李家窑周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在M44中发现了二件有铭铜器——追夷簋。其铭文考释如下:“佳正月初吉丁亥,追尸(夷)不敢昧先人之□,对扬厥显祖之遗宝,用作联皇祖宄仲尊簋。追尸(夷)用祈赐眉寿永命,子子孙孙其万年永宝用。”
王龙正先生认为,簋铭追夷亦即焦夷,原本是作器者私名,器主是姜姓焦国的后裔,因某种原因成为新封姬姓焦国的臣民。他说:“从字形看,焦字从隹作鸟形,作为国名,它很可能与本氏族的鸟图腾崇拜密切相关,而山东正位于以‘鸟为名’的东夷部落。……说明焦地原在东夷区域,与中原之陕地不合。”
其实上述材料很难证明姜姓焦国在鲁不在陕。这里的问题在于不能将周初所封的的姜姓焦国与后来所封的姬姓焦国混为一谈。
姜姓焦国封于武王克商后,史有明载。姬姓焦国的受封时间最早大致应在成王、康王年间。
姬姓焦国的封地当在河南陕县,即今三门峡市。
姜姓焦国的封地呢?在此,许多人不敢说在陕地了。因为一个地方似乎不可能有两个焦国。然而问题可能正是如此,即三门峡可能就是有两个焦国。这两个焦国当然不可能同处于陕州城或上阳城,但却并非不可能同在三门峡。
在此,人们的目光一直盯着“陕”,而在这里看到的却是姬姓焦国,所以就难以肯定姜姓焦国也在此了。其实,历史写得很清楚:“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既然是“焦”不是“陕”,那你怎么能断定这个“焦”一定在“陕”呢?
问题可能就出在这里。我们知道,三门峡灵宝有个地方就叫焦村。那里还有条河叫弘农涧河,这不明明白白显示出灵宝与焦国的关系吗?
所以很有可能的是,那个姜姓焦国就在灵宝。
我们知道,三门峡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国既不是虢国,也不是焦国,而是《山海经》里的“博父国”,即夸父国。而夸父不正是炎帝神农氏的后人吗?再者,神农氏尝百草的故事在三门峡广为流传。有则传说还明言神农氏是陕县张茅乡黎山人。那么,“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即在夸父身化桃林的地方封神农之后不是既合情又合理吗?
或许三门峡市李家窑周代遗址考古发掘时发现的那件有铭铜器——追夷簋,正是姜姓焦国也在三门峡的证据。
“从字形看,焦字从隹作鸟形,作为国名,它很可能与本氏族的鸟图腾崇拜密切相关,而山东正位于以‘鸟为名’的东夷部落。说明焦地原在东夷区域,与中原之陕地不合。”这话可说是一点道理也没有。照此说法,姬姓焦国也应在山东了,因为姬姓焦国的“焦”字也“从隹作鸟形”啊。
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即姬姓焦国是在灭了姜姓焦国的基础上建立的。所有一切谜团恐怕都要等新的考古发现来破解了。
(文:高旷道)#三门峡头条#
古代虢国是怎样的一个诸侯国?
答:虢国是一个随着周朝强盛而强盛,衰败而衰败的诸侯国。
周天子虽然在牧野之战打败了商纣王,可是想要控制庞大的800诸侯却是很困难;很多商朝的后裔势力还在蠢蠢欲动。所以周天子分封天下诸侯中有大部分为姬性诸侯,但是其中也有皇帝的后裔,尧舜的后裔和商朝的后裔。
武王分封天下。根据功劳和亲疏关系不同分封五个等级:公侯伯子男。后来的春秋霸主齐国,晋国都是侯爵;楚国只是子爵。周朝建国初只有三公爵“虞国(姬性),虢国(姬性),宋国(商之后)”后来周平王迁都洛邑卫国功劳很大,提升爵位为公爵。
细读春秋,我们发现这个统领周王室强大军队的虢国其实前前后后有四个之多。一,周文王的两个弟弟(虢叔与虢仲)分别被分封到镐京旁边和洛邑旁边建立东虢国和西虢国。这时候的虢国是最为强大的;是对付东夷保卫周王室的屏障。
虢叔率领周王室的精锐部队保卫镐京。
虢仲率领原来商朝的八师(后来成了周朝的军队)保卫洛邑。
所以从西虢到东虢都成为周王室的直属管辖区,并辐射周边诸侯统治天下。
二,周厉王,周幽王昏庸无道。犬戎进攻镐京,周王室开始衰败。这时的西虢政治立场也出现了问题,站在了周平王的对立面(扶持周携王)后来周平王去洛邑的时候好像就没有了西虢。
现在地图上有400公里😝😝😝
三,西虢在周宣王初年东迁三门峡,在黄河南面(史称南虢)南虢深受周天子器重,并且能征善战有回光仿照的嫌疑(后来的北虢也依附于南虢),南虢参与了后世许多重要事件;最终被晋国。
假道伐虢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其中还带出了“唇亡齿寒”的典故。说的是晋献公将宝马和美玉送给虞国国君,借虞国的道灭了虢国;当时虞国的大夫宫之奇劝谏说:虞国和虢国就好像是唇齿相依,一旦晋国灭了虢国,虞国也就离灭亡不远了。虞国老大不听,所以宫之奇只能带着一家老小逃到曹国。四,东虢在洛邑旁边,原来是为了保卫洛邑的。后来郑庄公的父亲郑武公随周平王迁都洛邑,在洛邑边上得到大片封地建立了新郑,新郑在发展过程中灭了东虢。东虢后裔虢序被周平王分封夏阳建立北虢(黄河以北)与南虢隔河相望,一直依附于南虢。
最后南北虢都被晋国所灭。
可以说虢国的兴衰一直跟随着周王室的发展。周天子分封天下,王室强盛之时虢国如日中天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公爵,统领天下兵马捍卫王室。周朝衰败,无论是东南西北虢国都无力挽救周王室与自己的命运。
历史的进步,朝代的更迭;不会因为个人的意愿改变。虢国的辉煌,周朝的统治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今日的人们请不要纠结眼前的得失,人生在世就是如此;有如强大的朝代都无法躲避更迭的命运。努力的让自己及家人幸福的活过这些年成为我们最重要的事。
儿孙自有儿孙福……
古代虢国是怎样的一个诸侯国?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冷门话题。
古代虢国有三个,分别是东虢国、西虢国和小虢国。
西虢国是周朝的一个国家,国王是周文王的同母弟虢叔。
至于周文王的异母弟虢仲也有一个封国,东虢国。这个国家在公元前767年,被郑国灭亡
西虢国是周代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最初定都陕西宝鸡。后因犬戎等游牧民族不断骚扰,被迫搬迁到山西省平陆县东北和河南省三门峡市之间,横跨黄河两岸,以河南省陕县为国度。
还留在陕西宝鸡的部分国民,被称为小虢国。这个小国没什么历史,在公元前687年被秦武公所灭。
至于西虢国生存了很多年,在公元前655年被崛起的晋国消灭。
西虢国建立之初,就是周朝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的国王虢叔位高权重,是周武王、周公旦的老师。
虢叔死了以后,但他的后代始终在周朝担任要职。他们一般都是文武双全,多次被周王派去对抗游牧民族,镇压内部叛乱之内。
比如:游牧民族猃狁向西周发动大规模进攻,周宣王于前816年派虢季子白率军攻打猃狁。虢季子白在洛水北岸大败猃狁,斩首500人,俘获50人。虢季子白在班师回朝举行献俘礼时,又命属下不其率兵追击败退至洛水的猃狁,取得胜利。
此战过后西周解除了猃狁之患。
周宣王非常高兴,在太庙为虢季子白举行了隆重的庆典来表彰他的功绩,赏赐他马匹、弓箭、彤矢和斧钺并赐予其征讨蛮夷的权力。
当然,也有不成才的子孙。
虢石父就是一个奸臣,为人善于阿谀奉承并且贪图财利。
昏庸的周幽王重用虢石父,人民怨声载道。
虢石父帮助周幽王废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这激怒了申后之父申侯。
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及缯国杀周幽王与伯服于骊山之下,西周灭亡。
看看,虢石父同西周灭亡有直接原因。
虢国末代国君叫做虢公丑,是个肆意妄为的呆子。他极为崇尚鬼神,迷信术士,搞得国内一塌糊涂。
在明知强国晋国对其虎视眈眈,虢公丑还不断对外攻击,袭击游牧民族和其他小国,甚至在公元前668年两次派兵攻打晋国。
这就就惹了大麻烦。
晋国军队以珠宝、名马收买虞国国君,借道虞国一举消灭了虢国。
历经四百多年的虢国,由此消失。搞笑的是,晋国意犹未尽,顺手攻打虞国,将他也消灭。这就是著名的假道伐虢、唇亡齿寒。
这就是虢国的历史,今天恐怕也只有萨沙还感点兴趣了。
有几个朋友,还关心周代的事情。
古代虢国是怎样的一个诸侯国?
古代虢国是周王朝建立初期分封的诸侯国,分别是周文王的弟弟虢仲、虢叔,分别封东虢国(河南荥阳附近)和西虢国(陕西宝鸡附近),国名取自他们的名字“虢”,这两个虢国是西周时期非常重要的诸侯国,参与了西周很多重大的政、军事事务,这两个诸侯国分别在周王朝的东西两面,是周王朝的门户诸侯国,政治地位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屏障其他不轨诸侯和少数民族进攻的战略要地。
这两个虢国的命运和周王朝的命运息息相关,很多虢国的人在西周王朝中担任重要职务,而且也非常善战,得益于周王朝的照顾,经济也比较发达。西周的衰落紧接着就是两个虢国的衰落和灭亡。周平王西迁(东周和西周的分界点,公元前770年)前后,两个虢国也衰落,在东周前后不长的时间内被灭国。(周平王西迁图)
西虢国——小虢国——南虢国。西周周宣王(西周最后的王——周幽王之父)时期,穷兵黩武,派遣周王朝周边部族屡次进攻少数民族和诸侯国,几乎次次都失败。西虢国也因此南迁到三门峡地区,位置地跨黄河两岸,被称作南虢国(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而西虢国南迁时留下一小部分人在原地,这一部被称作“小虢国”,公元前687年被秦武公所灭。小虢国历史上有争议,一说是游牧民族在西虢国旧址上建立的小国,据推测这是秦武公为了兼并小虢国而用的托词。
东虢国——北虢国。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东虢国于公元前767年被郑国的郑武公灭亡。周平王东迁后为东虢国国君的后裔复立虢国,在南虢国的北面,紧靠在一起,主要依靠南虢国生存。公元前658年被晋国所灭。
两个虢国的灭亡,使得东周王室周边的屏障诸侯国几乎丧失殆尽,周王室王权衰落,诸侯国势力逐步壮大,开始了春秋争霸时期。
假道伐虢(假虞伐虢、假途伐虢)和唇亡齿寒。南北虢国灭亡间隔时间只有3年,假道伐虢这个计策是用了两次,而不是通常所说的一次。南北虢国和虞国是小国家,而晋国的晋献公想吞并这几个小诸侯国,但虞国和南北虢国非常友好,经常在军事上互相帮助,晋国难以下手。晋献公的大臣荀息分析虞国的国公非常贪财,送了很多宝物贿赂虞公,晋国再在北虢国边境制造事端。公元前658年,晋献公借道虞国灭亡了北虢国,分了虞公不少财物。(晋国、虞国、南北虢国形势图)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故技重施,此时虞国的谋士宫之奇对虞公说(《左传》):
晋侯复假道於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三年前晋国消灭的北虢国只是一个小国,附庸在南虢国之下的兄弟之国,南虢国才是重要的诸侯国,虞国和南虢国互为犄角,对抗强大的诸侯国,其中一个国家被灭亡,那么另外一个离灭亡也就不远了——唇亡齿寒。
虞国国公不听,结果南虢国灭亡几个月后也被晋国灭亡。
假道伐虢这样的计谋在以后的历史中经常被用到,如秦惠文王借道伐蜀,刘备入川等。
古代虢国是怎样的一个诸侯国?
东虢、西虢与小虢
虢国在历史上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因为基本上在同一时期,史书上针对虢国有着许多不同的称呼——有东虢、西虢、南虢、北虢、小虢——让人看了眼花缭乱,不明所以。不过,若要仔细梳理一下,其实不难发现,历史上所谓的虢国原本只有两个:东虢和西虢,分别是周文王的两个弟弟虢仲和虢叔的封国。具体谁是东谁是西,史料上语焉不详,很难分得清楚,我们也没必要深究。
东虢和西虢的关系,其实是有点类似于鲁国和周公的关系,都是同一封君的不同封地。鲁国之所以在诸侯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就是因为他们与在周王室任职的大夫周公祭祀的是同一个先祖——周公旦。这两个虢国的始封之君应该属于是文王的堂兄弟,一个留在宗周担任王室大夫,一个到东虢就封成为诸侯,两国共同祭祀同一个先祖,也就是虢仲和虢叔的父亲。
在东方建国的东虢位于河南荥阳附近,骊山之乱后不久,因收留郑人最后反被灭国,上演了一出农夫与蛇的故事。郑国在东虢设立制邑,也即是武姜起初要求分封叔段的地方,后来的战略要地虎牢关就在原东虢境内。
留在王室担任大夫的就是后来所称的西虢,西虢原本的封邑位于陕西宝鸡市东,属于虢公在王室的采邑,而不是独立的诸侯国。到周宣王初年,西虢因感到宗周局势微妙,整体东迁到山西平陆到河南三门峡一带,这与郑桓公的东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当时危机意识已经在宗周的上层弥漫了。虢公东迁以后仍然保留了宗周的采邑,一直到平王东迁之后,虢公无需到宗周朝王,这块封地也就废弃了。不过,大量未能跟随动迁的民众依然以虢为号,也就形成了后来所称的小虢,在公元前687年被秦国吞并。
南虢与北虢东迁到三门峡一带的西虢建都上阳(三门峡),由于地跨黄河两岸,被习惯地分为北方和南方。位于黄河以北现在平陆县境内的区域是北方称为北虢,中心在下阳(又称为大阳、夏阳);黄河以南三门峡境内的南方地区被称为南虢,中心在上阳。南虢和北虢不属于独立国家,它们都是东迁后的西虢的一部分,只是因为黄河的分界,被分成了北方和南方两个单元。
不过也有说法认为,西虢东迁之后本来是定都在黄河以北的下阳,在晋国第一次假道伐虢之后,为避其锋芒,迁都到黄河以南的上阳。两者的地理位置相比,迁都后的虢国被称为南虢,而迁都之前的就被称为是北虢,以示区分。也就是说北虢和南虢是人们对于同一个虢国不同时期的称谓,这跟人们根据都城位置而划分的西周东周、西汉东汉、北宋南宋是一个道理了。
西虢君主世系历史上对于建国的东虢和留在宗周的小虢并无太多的记录,因此大多数关于虢国的记录,实际上大都是出自有贵宠在身的西虢。但西虢在史料中也并没有完整的君主世系,只有一些细碎的记录。比如周穆王时期,有一位虢城公与毛伯班同事天子;到周夷王时期,也有一个虢公随天子伐太原之戎,但没有留下谥号;周厉王时期又有虢公长父,谥号厉公的,曾随天子讨伐淮夷,周宣王初年,又举族迁徙到三门峡一带立国;厉公之后又有虢文公名季的,曾劝谏周宣王不籍千亩。
到周幽王时期,我们知道又有虢公石父名鼓的,伙同周幽王败坏朝政,结果在骊山之乱中为犬戎所杀。他的儿子虢公翰在携拥立王子余臣为王,与周平王对立,因此在携王被杀之后与王室的关系不甚融洽。但到周平王晚年和桓王时期,因为双方有着共同的利益,虢公忌父被任命为王室卿士,以分郑庄公的权力。虢国由此获得了对西方事务的发言权,在位的虢君忌父和林父曾多次干预晋国的内乱,与后来统一晋国的曲沃势力结下了很大的仇怨。
到晋献公时期,虢国依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晋献公四年(公元前673年),虢公丑曾与郑厉公一道平定王子颓之乱,稳固了周惠王的地位。晋献公十三年(前664年),虢公丑又攻入樊城,讨伐樊皮的叛乱,为王室建立了功勋。四年后,又在渭水流域打败了犬戎的军队。
随着晋国的统一和国力的提升,使得晋献公能够与虢公平起平坐,但虢国仍然把晋国视为虢国势力范围内的小兄弟,屡屡干涉晋国内务,让晋献公很是窝火。比如晋献公九年时,因为晋国发生了屠戮公族的事件,虢公丑曾两度伐翼,让晋献公很是吃了不少的苦头。若要依照当时中原大国的脾气,受到对方的讨伐之后,不管能不能打得过,都会纠结一帮盟国前去找对方的晦气。可晋国由于一直弱小受人欺负,养成了隐忍的国家性格,其做法也就大不相同了。晋献公本来打算第二年就对虢国进行报复的,但在大夫士蒍的劝说下很快就放弃了执念,转而专心发展自身的实力,很快国力就完全超越了虢国。相比于积极进取的晋国,原本强盛的虢国则由于眼光的局限而逐渐走向了衰落。
虢公丑轶事公元前662年,也就是晋献公在位的第十五年,《左传》记载了一件奇异的事情。说是在这年七月,有一位神祇降临在莘地(三门峡峡石镇西)。这位神祇也算是神仙圈里的一朵奇葩,一般的神仙是不会轻易降临人间的,即便是有急事非要降临不可,也必然会找一个僻静的地方,找一个堪当大任的人,悄悄地把事情托付了就会飞升而去。可这位神仙呢?光天化日之下就降临人间,一住就是半年多的时间,而且还不说话,愣是要人去猜他究竟想干什么。
周惠王得知了这件事之后曾询问内史过,素来博古通今见多识广的内史过似乎是
对这样的事见惯不怪了,很是平淡地回答说:“一个国家将要兴盛,就会有明神降临,来考察受试者的德行,这时降临的神仙算是组织部派来考察干部的。一个国家将要灭亡,也会有明神降临,来记录他的罪恶,这时降临的神仙应该属于纪检委。这种事情在过往的时代都发生过,没什么好奇怪的。”
但不管这位神仙究竟是何目的,既然来到了人间,作为天下的主人总得接待一下吧!于是周惠王就又问他,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样的规格来接待呢?内史过说:“就把他降临的日子作为祭日,按照相应的规格如常祭祀即可。”周惠王对于这些跟鬼神打交道的事情了解甚少,只好委托内史过代表王室前去祭祀。
内史过到了莘地之后,发现事态比自己想的要严重,原因倒不是这位神仙架子大,而是莘地的地主虢公丑,竟然在公然腐蚀上天派来的这位使者。他派祝应、宗区、史嚚带了大量的礼物去贿赂这位天上来的主儿,希望能让神灵赐予更多的土地。这种事别说内史过了,就连虢国的太史嚣都被气坏了:“神仙降临人间是多难得的一件事,你不好好利用这个机会表现德行也罢了,竟然无耻地去跑官!简直太不要脸了!”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得出了一个结论:虢国将要灭亡了!
所谓“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仙是聪明正直专一的精神存在,就好比是一个严格的计算机程序,你输入什么因,就会相应地给出合适的果,神仙降临的是灾祸还是福气,全要看你个人的修为。偏偏你虢公是一个德行不昭的昏君,别说得到土地了,你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
虢公到底有多昏庸呢?史料上没有特别的记载,我们也不能全听古人的,就认定了他是一个失德的主儿,就活该被灭掉。虢公丑大概并没有什么让人非要惩戒的罪行,但就如同晋国讨伐霍国时非要给霍公求找一个罪行一样,既然要讨伐虢国,就不能让他清清白白地走。因此所谓神降于莘的记载,很可能是当时谣传的故事。
虢公丑贺鬼这个故事在《国语》中,则出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版本。据说有一天,虢公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个长着人脸、老虎爪子、一身白毛的神仙,拿着一把大斧子站在宗庙西侧的廊檐下,正对着他呲目瞪眼。他见了之后慌忙逃走,结果听到那个神仙在他背后大喊:“别跑呀,虽然我长得丑,但我是天使啊!我是来传达上帝命令的!”
虢公丑一听是天使就赶紧跪倒听命,结果就听到那神仙说:“上帝要让晋国进入你的国门。”然后就消失了。
虢公丑在梦里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只是赶紧叩头谢恩,但醒来之后却越想越纳闷:“这什么鬼啊?有这样传达上帝命令的吗?让晋国进入国门,那你告我干嘛,你是不是走错门了?不行不行,得找人来给我算算。”于是他找来了负责占卜记事的史隩来给他解梦,结果史隩告诉他说:“按国君你所描述的样子,那个神仙应该是主管刑杀的大神,主要负责给人降灾祸的。我看你流年不利的样子,多半是快要完蛋了,还是趁早跑路吧!”
虢公哪儿爱听这话啊?他当即反驳道:“你业务水平太差了,上帝让晋国进入我的国门,意思就是晋国很快就要臣服于我了,你懂?连这点常识都没有还敢给我解梦,看来得吃点牢饭好好补一下基础业务知识了!”说完就让人把史隩关了起来,还下令让国人都来庆贺这个梦,好让大家都知道自己见鬼了。
虢国的大夫舟之侨莫名其妙地接到这个指示的时候,内心是崩溃的:“昏君啊!早就听说大虢国要完,我今天终于明白了。国家壮大并广治道义,小国进入国门是来臣服的,这没错。可是国家弱小还傲慢自大,让大国进来那就是诛讨啊!你以为晋国还是那个你随便就敢过去欺负的小弟弟吗?”
据说舟之侨还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虢国内外局势,认为虢国必将灭亡。其一是国君奢侈放纵,不思进取。因为放纵私欲,导致国人痛恨,没有人愿意服从他的指令;因为不思进取,在面对可能的外敌来袭的时候不修整军备,反而鼓动国人庆祝欢迎,可谓是病入骨髓,无药可救。其二是公族弱小,且离心离德;其他诸侯疏远,无法得到帮助,导致其势单力孤,处于孤立无援的危险境地。其三是上天不佑,故意给他错误的指示,让他无知愚昧中更加放纵。上帝想让谁灭亡,必先令其疯狂,说的就是他啊。
舟之侨一边分析,一边打包行李,就在虢国上下还在为君主的美梦庆祝的时候,他早已带着一家老小一溜烟地就跑到晋国去了。舟之侨跑路去了晋国是真的,至于那一席的分析究竟是不是出自他的口已经不重要了,反正虢国最终的确是死在了晋国的手里。
第一次假道伐虢战役虢公丑不思进取,同时也有着昏庸的名声,使得原本强盛的虢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秩序中渐渐走向了边缘位置。虞公贪得无厌,本就地狭国小,在大国夹缝之中不仅不思进取,还不知廉耻,整日里只知道贪图享受。将这两个人放在一起,还真就构成了一对千古奇葩。
不过话说回来了,这两个人虽然名声不佳,却也并不完全是草囊饭袋,至少在应付晋国的这件事上,还显现出了一定的战略意识。特别是当他们看到晋国迅猛扩张的态势之后,便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抵御晋国的挑战。两国之间的这种亲密关系,给晋国人带来了不少的困扰:若要攻打其中的一方,另一方必然会前来救援,使得晋国不可能将其各个击破;可如果要同时对付这两个国家,晋国的军力难免又显得不足。因此当公元前658年(晋献公十九年),伐虢的事务被提上日程的时候,晋献公便常常为此寝食难安。
这个时候,有一位名叫荀息的大夫在对两国关系进行了细致分析,提出了一个绝妙的计策,这便是著名的假道伐虢之计。他让晋献公以晋、虢两国之间的恩怨为借口,通过外交手段借道虞国,并与虞国联合共同伐虢,虢灭之后再将虞国收入囊中。
晋献公依计而行,于公元前658年(晋献公十九年)夏,派大夫里克、荀息带着晋虞联军,通过虞坂古道直抵下阳(又名夏阳,在平陆县境内)城下。不久之后,下阳城被攻陷,虢国退守黄河以南的上阳(又名大阳,今三门峡境内),第一次假道伐虢战役结束。
第二次假道伐虢战役下阳是虢国扼守虞坂古道,封锁晋国南下之路的重镇,失去下阳,对于虢国来说意味着再无防范晋国的能力。但是虢公似乎并没有被这些事情所困扰,反而忙于建功立业,失去下阳没多久,就在桑田打败了周边戎狄。晋国的大夫郭偃(卜偃)听了这件事后评论道:“虢公丢失了下阳不感到恐惧,经历了战争不是积极防御晋国并安抚民众,反而去别处建功,这是上天不愿意让他反省加重他的衰势啊!过不了五年,虢国必然会灭亡的。”
郭偃对虢国命运的预测显然太过乐观了,也就是第一次假道伐虢三年后,也即公元前655年,里克、荀息再次借道虞国伐虢,虢国终于迎来了决定他们最终命运的时刻。
这年八月,晋国二次借道虞国围攻虢国都城上阳,到十二月份便将其攻克,虢公丑奔周,虢国宣告灭亡。在此期间,他们还忙里偷闲去打草谷,顺手把与虢国相邻的焦国也灭掉了。灭虢之后,晋军回师途中在虞都附近迁延不去,虞公对此也毫无对策,只能任由晋国大军在自己的城外驻扎。随后,晋军趁虞国疏于防范,趁机偷袭将其灭掉,并俘虏了虞公及一众大夫。荀息把之前贿赂虞国的马牵到献公面前,献公笑着说:“马还是我的马,就是牙齿有些老了。”
古代虢国是怎样的一个诸侯国?
虢国在历史的长河中太“细微”,人们对它的认知大多停留在一个典故“假道伐虢”,其实这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诸侯国,地位还非常尊崇,而且历史上一共有五个“虢国”。
为了区别,后人将这五个虢国,分别叫做东虢国、南虢国、西虢国、北虢国和小虢国。其中东虢国和北虢国系出一脉,西虢国、南虢国和小虢国系出一脉。
01.武王分封东西两虢国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西周政权后大封诸侯,其中他的两个弟弟虢仲和虢叔,同时受封虢国,分别建立东虢国和西虢国。
虢仲的东虢国封地在今天的荥阳,西虢国封地在今天的宝鸡凤翔一带。
02.西虢国东迁变成南虢国作为姬姓宗室子弟,西虢君几代人一直在朝中担任辅政大臣,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周厉王在位时的虢公长父。
周厉王在位期间,井田制已经遭到破坏,土地兼并之风日盛,国力大幅衰退,由此产生了贵族集团与王权的激烈争斗。
客观讲,周厉王并非史书描述的那样昏庸,相反他是一名很有政治理想的君王,他打击土地兼并,改革税收制度,大兴农田水利,征伐淮夷部落。周厉王最信任的两位大臣,一位叫荣夷公,另一位就是虢公长父。
虢公长父曾经率军出征,抵御淮夷的入侵,可惜失败了。大约在此后不久,西虢国就东迁至三门峡一带,史称“南虢国”。所以,南虢国就是西虢国,并非两个并存的封国。
西虢国的称谓在历经约180年后,就消失在历史中了。从西虢国东迁的时间上来看,它应该承担了对付淮夷部落的责任。
比较遗憾的是,由于周厉王被历史抹黑,虢公长父在史书中成了“四大不义”之人之一。
03.郑武公灭东虢国从周厉王到周宣王,再到周幽王,西周王朝是“王小二过年”,这种状况引起了一个人的担忧——郑桓公。
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小儿子,郑国也是西周分封的最后一个诸侯国,起初的封地在凤翔一带,与西虢国是邻居。
看到王室败落的速度,郑桓公未雨绸缪,他接受太史伯的建议,向周幽王请求,把封地从凤翔迁徙到洛水以东,与东虢国和郐国相邻,这件事史称“虢郐寄孥”。
郑桓公为何要选择东虢国和郐国为邻?理由就是,这两国实力最弱,国君又是混蛋,分分钟可以捏碎。果然,公元前767年,郑桓公的儿子郑武公举兵,先后灭了东虢国和郐国。
东虢国立国279年,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04.周平王立北虢国东虢国被灭后不久,东迁的周平王立东虢君的后人虢序为诸侯,封地改在黄河北面的夏阳,即今天的山西平陆县,史称“北虢国”。
05.秦武王灭小虢国西虢国东迁后,其后裔并未全部离开,有一个分支留在了原地,且被保留了封国,史称“小虢国”。小虢国真的需要放大镜才能发现,它地盘太小,毫无存在感。
正因为小,所以它人畜无害,直到公元前687年才被秦武王所灭,细算一下竟然也生存了180年左右。
06.晋献公灭北虢国该说到那个著名的“假道伐虢”了。与北虢国同在夏阳的还有一个国家叫虞国,北虢国在南,虞国在北,再往北面就是强大的晋国。
虞国也是姬姓诸侯,只是与周王室的血缘关系稍远。晋献公在位时,大力开疆拓土,地处黄河要塞战略地位的北虢国、南虢国和虞国,自然都会成为晋国必须要吞并的目标。
于是晋献公打出北虢国之前经常帮助晋国流亡公子,公然干涉晋国内政为由,准备兴兵讨伐北虢国。打北虢国必然要经过虞国,偏偏虞国和北虢国关系亲密,不大可能借道给晋国。
大臣荀息说:虞国国君喜欢名马,又贪财好货,君上您只要把自己的宝马和名贵玉器宝物送给他,他一定会借道给咱。
晋献公还有点舍不得,荀息说,君上啊,你咋没想明白,他就是您的保管员而已,将来不还得收回来嘛!
果然,虞国国君一见到宝马玉器就忘了“虞虢两国牢不可破的友谊”,他不顾大臣宫之奇“唇亡齿寒”的警告,对晋军敞开了国门。
晋军不费吹灰之力就灭了北虢国,至此存在了109年的北虢国亡了。让北虢国国君很得意的是,晋国并没有乘机灭了自己,因为晋献公还要二次借道。
07.晋献公灭南虢国“假道伐虢”跟大家理解的不一样,后人一直误以为晋国在灭了北虢国后,就顺手灭了虞国,其实不是。
有了上一次的亲密合作,当三年后晋国提出再次借道讨伐南虢国时,虞国国君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什么代价都不付出,坐在家里收红利,这么大便宜不占白不占。宫之奇二次警告无效,转身带着全族逃亡了。
公元前655年,晋军跨过黄河,轻松灭掉南虢国。立国210年左右的南虢国也退出了历史舞台,至此,五个虢国全都灭亡。
晋献公在回军的时候,顺便请虞国国君出城喝了顿酒,酒席上他拍拍虞国国君的肩膀,宣布虞国并入晋国。虞国灭亡时,除了国君还有一个重量级的俘虏——百里奚,即后来为秦穆公图霸立下奇功的那位。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其实虢国的历史远不像我说的这么简单,由于历史久远,很多史料遗失,五个虢国的封地、成立时间、世系传承等,还存在着争议,有兴趣的就自己去研究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