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政变杀曹爽夺权,曹氏宗亲为什么不反抗?
司马懿是曹魏的四朝老臣,三代辅政大臣,按理说应该对曹魏忠心耿耿。但是在司马懿行将就木的时候,他却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夺取了曹魏的政权。在司马懿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执政,最终篡夺了曹魏的江山,建立了晋朝。我们回头看那段历史,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的时候,曹氏宗族基本上都在袖手旁观。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呢?
一、高平陵政变的经过。在曹睿去世的时候,紧急将司马懿召回。他将朝政托付给曹爽和司马懿两人,让他们共同辅佐少帝。在刚开始的时候,曹爽还很尊重司马懿,所有政务都商量着来。但是随着时间的延续,曹爽认为已经根基牢固,就开始认为司马懿碍手碍脚了。
司马懿见势不妙,就采取了老办法,那就是装病。他称病退出了政治的舞台,并且在曹爽派来刺探的李胜面前表演了一幕喜剧,让曹爽和他的同伙认为司马懿病入膏肓,不久人世。放松了警惕的曹爽就此不再以司马懿为意,随意放纵起来。
公元249年,曹爽和他的兄弟们率领禁军护送皇帝去高平陵扫墓。司马懿趁此机会,召集他秘密豢养的三千死士,在洛阳发动了政变。他以郭皇后的旨意,关闭洛阳城门,占领武库,并派兵据守洛水的浮桥。他还派人将曹氏兄弟掌握的禁军营地占据,使得曹爽兄弟退无所归。司马懿还向皇帝上表,诉说曹爽兄弟的罪恶,并派人劝说曹爽兄弟交出兵权,退归自己的府邸。
最终,在司马懿的军事和政治压力下,曹爽兄弟屈服了。他们向司马懿交出兵权,并回到自己的家中。可是司马懿并没有放过他们,不久司马懿就将他们和亲信一起灭族。自此,曹魏朝廷的大权就落入了司马氏的手中。
二、曹氏宗族不干预司马懿的行动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实力。曹魏灭亡之后,司马氏在总结曹魏灭亡的原因是,宗族没有实力,权力过于集中于中央。这样,当中央政权被外人篡夺的时候,曹氏宗族只能束手无策地旁观。
这是曹魏刚立国的时候就埋下的隐患。当年曹丕在争夺世子之位的时候,和兄弟们争夺得你死我活。在他的心中,对他的皇权威胁最大的就是兄弟。因此,在他当了皇帝后,就将所有的权力收归自己掌控。他的兄弟死得死,关的关,谁都没有任何权力。
这种情况在曹魏一直延续了下来。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所有的权力掌握在曹爽兄弟手中。当司马懿将曹爽兄弟驱逐在外,割断了他们与留守禁军的联系,曹氏宗族就根本没有了还手之力。连曹爽兄弟都无可奈何,只有调来几千屯田的士兵来保卫自己。他们和司马懿掌握的兵力来比,根本不值一提。
因此,曹魏的亡国之祸是曹丕种下的隐患。正是对自己宗族的严苛防范,才使得曹魏的政权很容易被外人篡夺。可以说,即便是没有司马懿,曹魏将来也会亡在另一个权臣的手中。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他手中还有三千死士。可是跟他相比,那些曹氏宗族,连一兵一卒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曹氏宗族如何干预司马懿?
三、曹氏宗族不干预司马懿的第二个原因,曹爽倒行逆施,成为了孤家寡人。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发生过一件事。那就是司马懿要经过曹爽的府门。曹爽的守门将领潘举乱箭射下,阻止司马懿经过。这个时候偏将孙谦在后阻止潘举,说天下事还不知道怎么样呢,司马懿这才得以通过。
我们从这里看到,司马懿起兵的时候,可以说是一帆风顺。在敌人的阵营中,都有很多人观望,甚至暗中帮助司马懿。这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曹爽的所作所为,让大家都十分失望。曹爽在大权在握之后,不顾自己的能力不足,为了树立威望,贸然发动伐蜀之战,结果遭到惨败。
而在内部,曹爽热衷于争权夺利。他将共同辅政的司马懿排挤出局,任用奸佞之辈,横行不法。他根本不理睬朝廷的法度,强取豪夺,甚至不把皇帝的权威放在眼里。可以说,曹爽的所作所为,已经超越了臣子的范畴,凌驾于皇帝之上了。
在这种情况下,曹魏上下对曹爽都是极度失望,对他和他的同伙深恶痛绝。正是民心丧尽,才让曹爽陷入极端的孤立状态。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没有人愿意站出来帮助曹爽。
四、曹氏宗族不干预司马懿的第三个原因,司马懿的手段高明。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司马懿谋划周密,手段高超,也保证了司马懿政变的成功。首先,司马懿对政变进行了周密的准备。司马懿在退隐的时候,就将自己的儿子司马师安排到掌握军权的地方,担任中护军。而司马师部队在军队里进行活动,还私下里招募了三千死士,为政变奠定了基础。
其次,司马懿以辅政大臣的名义,打着为曹魏匡扶纲纪的旗号,使得曹氏宗族放弃了戒心。司马懿是曹魏的四世老臣,也是曹睿亲自委任的托孤大臣。在大家对曹爽的所作所为感到深恶痛绝的时候,就把希望寄托在司马懿的身上。
司马懿利用了大家的这种幻想,并且得到郭太后的支持,更加深了曹氏宗族的希望。于是,曹氏宗族将司马懿当成扶持曹魏政权的忠臣,只会去支持司马懿,哪会去为曹爽出头,对抗司马懿呢?
第三,司马懿尽量在政变时缩小打击面和打击力度,麻痹对手,减少对方的抵抗。他在发动政变的时候,声明打击的对方仅仅是曹爽兄弟,而且并没有置对方于死地的意图,只是让对方交出权力,回自己的府邸生活。
这使得曹爽和曹氏宗族都认为,司马懿仅仅是想要夺回自己的辅政的权力,并没有危害自己生命与朝廷的意图。所以曹爽兄弟轻易的就交出了军权,而曹氏宗族也没有人出面进行反抗。等到司马懿将曹爽兄弟和他们的同伙一起灭族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曹氏宗族就算是想进行反抗,也已经群龙无首,大势已去了。
结语: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看似他与曹爽实力相差悬殊。但是,结局确实出人意料,司马懿轻易的就降服了曹爽兄弟,掌握了曹魏政权的权力。这里曹爽兄弟的表现让人失望,以至于他们的智囊桓范气得骂他们都是一群小畜生。
其实曹爽兄弟轻易投降,除了自己倒行逆施,丧尽民心,还有自己的能力不强,轻信司马懿的承诺之外,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整个曹氏宗族都没有人支持他们。正是失去了大家的支持,曹爽兄弟变成了孤家寡人。在司马懿的政治和军事的压力下束手就擒。
这与曹魏立国的制度有关,除了皇帝和他的亲信,其他的曹氏宗族是毫无权力的。这就使得当司马懿夺取洛阳,控制了朝廷和禁军后,曹氏宗族处于一种无能为力的状态。即便是没有司马氏篡权,曹魏也必然将有一天亡国在某一位权臣的手中。后来司马氏汲取了曹魏的教训,给宗族以很大的权力,让他们拥有兵权,分镇四方,来保卫朝廷。谁知道,这又造成了“八王之乱”。在古代的封建社会,这是一种怪圈,统治者是无法解开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司马懿政变杀曹爽夺权,曹氏宗亲为什么不反抗?
先来界定一下什么叫曹氏宗亲。
曹氏宗亲,大体来说,至少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曹操的嫡系子孙组成的、血缘关系比较近的亲属,也就是曹魏的宗室。曹操是独子,但曹操的儿子不少,光史传记载的就有二十多个,最小的曹操死的时候才只有三岁,是由曹丕抚养长大的。
另一种,就是曹操的同宗,主要是曹氏和夏侯氏。夏侯氏包括夏侯渊、夏侯惇、夏侯玄、夏侯尚等,曹氏包括曹仁、曹洪、曹休、曹真、曹爽等。这个圈子相对来说,可以算是曹魏的外围宗亲。
曹操时期,在各个主要战区掌握兵权的,都是曹氏、夏侯氏的外围宗亲。比如曹仁在荆州,曹休在合肥,夏侯渊在长安。曹操后期,随着自己的儿子们开始长大,曹操开始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儿子掌握军权。比如安排曹彰率军北征,在曹操生前最后一次出征汉中,即将撤回的时候,征召曹彰到长安前线,就是有意将关中的军权交给曹彰来掌握。
关中对曹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虽然人口远不及关东地区,但在军事上差不多相当于半个曹魏,至少是三分之一,所以史传上说司马懿出镇关中,是“分陕之任”。
但是,曹操没有来得及完成这个安排,就去世了,曹丕继位。因为曹操晚期发生过储位之争,也导致了曹魏阵营内部的分裂。曹操死后,曹彰回去奔丧,又问曹丕“先王玺绶何在”,有意争夺继承权。这两件事都导致曹丕对自己的兄弟失去信任,不愿意给他们过多的实权。
所以,从曹丕开始,随着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一代人逐渐老去,曹丕用来接替他们掌握军权的事曹真、曹休、夏侯尚等人,而没有继续沿着曹操晚期的思路继续走,有自己的兄弟来掌握军权。
而对他自己的亲兄弟们,曹丕不但不给一实权,反而不断打击,乃至相当于将他们软禁起来。为此,曹植在曹丕时期曾多次上书表示反对,希望能够相信自己的亲兄弟们,众建藩辅,夹辅王室,但曹丕始终不为所动。
到魏明帝曹叡时期,情况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司马懿开始由文入武,出镇方面,东抗孙权,西拒诸葛,北灭公孙,都是司马懿领兵完成的。司马懿在军队的势力开始逐步扩大。而且,一些曹操时期的曹魏元老功臣,也就是司马懿原来在曹操时期的丞相府同事们,也都开始独挡方面。
与此同时,明帝继续延续曹丕打压宗室的政策,加强对宗室的控制,但在战区最高长官的人选上,杂用一些曹氏、夏侯氏外围宗亲,比如曹真和曹休,在明帝时期都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还有夏侯玄,曾担任中领军,也就是负责宫廷和皇帝警卫的部队的长官。曹真死后,曹爽也受到了重用。
曹丕临死时,指定了四位辅政大臣,包括曹真、曹休、陈群和司马懿。但到明帝临死时,当初的四位辅政大臣中,只有司马懿尚在人间。明帝对司马懿并不完全信任,也意识到长期打压宗室,带来的结果是大权旁落,王室显得孤掌难鸣,容易出现权臣。
所以,明帝制定的第一套托孤大臣名单中有曹操的儿子燕王曹宇,而没有司马懿。由于长期实际上处于被软禁状态,并不参与实际的政治运作,在朝廷也缺乏有力的支持者,燕王曹宇没有敢接受这个安排。明帝最后仍然安排有外围宗亲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
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司马懿在政变中推翻曹爽独揽朝政的时候,曹魏的宗室本身因为长期被软禁,没有什么能力进行有效的反抗。而曹氏、夏侯氏外围宗亲集团中,曹爽就是领袖,惟曹爽马首是瞻。
曹爽政治经验的缺乏导致了全盘失败,之后,本在关中担任征西将军、掌握方面军权的夏侯玄也被司马懿一纸诏书召入朝廷,夏侯氏唯一富于军事经验的夏侯霸仓皇投奔蜀汉,曹氏、夏侯氏的政治势力也因此被司马懿一举消灭。
在这之后,忠于曹魏的一些元老重臣还曾经发动过一些反对司马氏的行动,比如淮南三叛,第一叛的王凌就是司马懿在曹操丞相府的老同事,在司马懿临终前不就,以为司马懿当时已经无力率军出征,试图反叛,拥立曹操的儿子楚王曹彪。结果刚一起兵,司马懿力疾而起,亲赴前线,扑灭了叛乱。
之后,又以楚王曹彪被叛乱利用为借口,将曹魏宗室全部集中到京城洛阳来,以便于监管。这时候,司马氏已经完全掌控了朝廷局势,军权也基本上都由司马氏亲信掌握,曹氏宗室也就彻底失去了反抗能力。
司马懿政变杀曹爽夺权,曹氏宗亲为什么不反抗?
楚塞江郎现在来尝试解答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司马懿政变杀曹爽夺权,曹氏宗亲”只所以“不反抗”,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唯一远在汉中握有部分兵权的夏侯霸因畏惧不敢与司马懿对抗,而只身蹿逃蜀汉;二是曹爽所属嫡系被尽数清除灭绝;三是忠于曹魏的曹芳嫡系势力亦被清除殆尽。所以,“司马懿政变杀曹爽夺权,曹氏宗亲”并非是“不反抗”,而是实在已无力反抗!况且,在司马懿父子的手中,所谓的“曹氏宗亲”也根本不可能会有任何翻盘的可能性!
下面结合事件的经过,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样说的原因及理由:
一、髙平陵之变成功及曹爽被杀、曹魏大权旁落的深层原因高平陵之变能够成功、曹爽及其嫡系被尽数灭杀、小皇帝曹芳手中的政权旁落、司马家得势掌控曹魏朝廷等,这一系列政治、军事颠覆篡权行动的突然爆发,其实与早年曹丕对于宗亲势力的扼杀、打压及曹爽把持朝政期间的昏庸愚昧、肆意妄行等等,都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因果联系的!
文帝曹丕即位之后,为最大限度地减小近支宗亲篡位夺权、独揽国政等可能性,采取了一系列的雷霆霹雳手段,对近支血缘宗亲(主要为曹操诸子系统及其亲侄子系统)尤其是曹植、曹彰等宗亲体系,大肆进行了狠厉扼杀、打压甚至变相清除,致使绝大多数近支宗亲未能从“受禅代汉”之中分沾到一点一滴曹魏皇族的雨露,反而有不少人死于曹丕的迫害,更多的宗亲则是四散流落,沦为常人。所以,在这些人的心目中,是根本不会有任何“曹氏宗亲”之概念的,因为从曹丕开始,从来就没有哪个曹家皇帝把他们视为“宗亲”过啊!换句话说,这些人说不定正天天盼着曹丕的子孙们遭报应呢!
同时,为了拉拢势力庞大的世家大族,曹丕在政治上独创推行了“九九中正制”这种官僚选拔制度,使得居高位为官员者几乎无一个寒门子弟,最终造成了世家大族拉帮结党、尾大不掉,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资治通鉴》记载:“大将军爽用何晏、邓飏、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专擅朝政,多树亲党,屡改制度。”这也就是说,大将军曹爽掌控权柄时的上述一系列昏庸愚昧、肆意妄为的混蛋行径,已经从根本上触动到了原本为世家大族们所属的奶酪,损伤到了他们的利益,不仅使得其个人及曹魏小朝廷与世族豪门之间关系十分紧张,更是约等于变相逼迫他们转而支持司马懿,所以曹爽之事败身亡也就自然而然地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绝对不难理解了。
其实在曹丕后期及曹睿时代,曹魏集团的中坚势力就已经大多归于以司马氏为首的世家大族派系了。他们不仅掌握着曹魏国家官僚的源头、为官的通道,经营着国家绝大多数的税源,而且还掌握着相当大的一部分兵权。曹丕执政末期其实已经注意到了这些苗头,但是因其是突然重病,实在已经来不及采取稳妥手段慢慢怀柔处理,所以只能当机立断地将曹爽等宗亲势力委以重任、授以要职,企图用以限制、对抗世家大族势力对曹魏朝廷的挤压和操控。只是待其下手时其实为时已晚,世族势力已成气候,所以曹魏宗亲势力的最终覆灭,曹丕肯定也难脱干系,也是客观应负一定责任的。
二、高平陵之变的过程及结果曹魏景初三年(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临终托孤幼帝曹芳予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迁官太傅;曹爽及其心腹何晏等控制了朝廷的全部运作,权倾朝野,同为辅政大臣的司马懿被架空,不得不采取装病手段半隐居以避锋芒。据《三国志·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载:“及爽秉政,乃复进叙,引为心腹。”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开洛阳前往高平陵扫坟之机,悍然起兵发动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件。
这也就是说,截止高平陵之变发生前,以曹芳、曹爽为首的曹氏宗亲的实力,其实是要远远强大于司马氏所代表的氏族势力的。可令人无法理解、更难以接受的是,因为高平陵之变系由司马懿父子果断趁着曹爽曹芳二人不在帝都洛阳的有利时机,伙同其他大臣乘虚而发迅疾控制了洛阳,而当时仍握有大把机会可以犀利反击司马氏的曹氏两兄弟,竟然会盲目相信司马懿的鬼话屁承诺,傻儿巴唧地选择屈服投降,终于导致自此以后曹魏大权尽落司马一家。
三、“司马懿政变杀曹爽夺权,曹氏宗亲”究竟还有没有“反抗”的可能性高平陵政变之后,曹氏家族的整体情况发生了惊天巨变,已不得不直接面对如下状况:
1·高平陵事变之后,曹魏宗亲已经凋零殆尽,明显式微。在当时的曹氏宗亲势力集团当中,曹爽遭族诛,由其所培植起来的曹羲、曹训、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及桓范等大批党羽均惨遭屠戳。至此,曹爽一系宗亲势力遭到灭绝性打击,其中包括原大将军、大司农等朝廷高官、核心骨干成员们全部被连根拔起,一网打尽。愚见以为:其实在事变当时,曹爽若真能采取桓范之建议“挟天子以令诸侯”,然后再广招天下兵马勤王以征司马懿,说不定曹家还真能与其有一战之力,天下实未必无可灭司马氏之臣,尚未可知。可据《资治通鉴》载,当曹爽闻听桓范的苦谏良言之时,竟然会做出“我亦不失作富家翁”这样的无耻投降决定,其之昏聩该杀、懦弱无能等窝囊本性,于此则尽数暴露无余!而其最终身首异处、毁家灭族,更在情理之中,丝毫不值得怜悯与同情!
2·当时曹魏宗亲之中除大将军曹爽之外的第二号代表人物,就是率数万精锐之师驻守雍州、时任讨蜀护军将军的夏侯霸。 据《三国志·卷九·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载:“霸,正始中为讨蜀护军右将军,进封博昌亭侯,素为曹爽所厚。”三国之夏侯家与曹氏本就一直是亲如一家,且夏侯霸又“素为曹爽所厚”,是曹魏宗亲在军中的重要势力之一。高平陵之变后,夏侯霸独掌一师精锐驻军于陇西,在得知司马氏发动政变灭杀曹爽掌控政权以后,竟然不敢率军与司马懿对抗抵敌,且害怕遭到其屠戳杀害,居然会独自叛国投敌归降于蜀汉。愚见以为:当时夏侯霸若真敢打着“枚乱平叛”的旗号,率陇西、关中之军东入函关以勤王室,胜负很可能尚在两可之间!因为当时之天下,实并非人人、处处尽皆愿意附司马氏,其初步掌握的曹魏政权仍是十分不稳定,甚至可以说是尚处在动荡飘摇之中,缺的正是有人出面振臂一呼而已!若夏侯霸能够起兵东进,中原群雄群起而应之以禳王事,司马懿何以敢言必胜?可惜的是,夏侯霸不仅未能把握机会登高一呼,反而是被吓破了胆,吓得屁滚尿流丢官弃军而狼狈逃蹿,孤身一人逃亡蜀汉,不得不令人感慨万端,慨叹当年曾经的三国豪雄夏侯渊、夏侯惇之后胆不如鼠、后继乏人啊!
3·司马家为首的氏族势力权柄在握,体系日渐完备、稳固。大将军曹爽被杀并灭其族,安插于各地的党羽迅速翦除干净;讨蜀护军夏侯霸吓得闻风而遁,远逃蜀国;就连其他一些不太重要的曹氏宗亲亦全部清算剔除干净,基本上只留下了一个曹芳充当傀儡皇帝。
司马家族是当时中原及北方世族大家的领导者,而曹魏政治势力的发展与世家的合作、支持又有着密不可分的相互依存关系。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均是大权紧握、权柄彪悍,不仅完全把控曹魏政权,更是全盘掌握了关中的军权。汉末司徒王允之侄、曹魏司空王凌因实在看不过去司马懿父子的专擅朝政,曾秘密联系令狐愚等人密谋,欲图谋立楚王曹彪为帝,后因事泄遭司马师率军征讨,最终王凌被迫自尽;而后曹芳也被废立。司马氏一家的专权擅政、威掌权柄由此则可见一斑。
鉴于上述情况,你认为反谓的“曹氏宗亲”还能够反抗司马懿父子?或者说还有一点儿翻盘再夺回权力的可能性吗?我的看法是:别人也许还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可在司马懿手中则绝无可能!因为他不会犯下那样低级的错误,更不可能给对手留下哪怕是一线的机会!
(图片来源于网络,有侵则删)
司马懿政变杀曹爽夺权,曹氏宗亲为什么不反抗?
司马懿政变杀曹爽夺权,曹氏宗亲为什么不反抗?
司马懿政变杀曹爽夺权,曹氏宗亲开始以为只是权力之争,而非改朝换代,他们对曹爽专权也很有意见,并且司马懿也是托孤重臣,所以开始他们并不反对司马懿诛杀曹爽,因为曹爽其实不算是正宗的曹氏宗亲。
曹爽是曹真的儿子,而曹真是曹操的养子,他的亲生父亲叫秦邵。曹爽是魏明帝曹叡留给太子曹芳(魏厉帝)的两位辅政大臣之一,另一位就是司马懿。曹芳即位后,曹爽渐渐开始专权,培植党羽,架空司马懿,即使曹氏宗亲对曹爽也颇有不满。后司马懿隐忍不发,阴养死士三千,趁曹爽带曹芳去高平陵祭祖之际发动政变,一举诛杀曹爽夺权。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并没有直接打着代魏的旗号,而是打着讨伐曹爽专权不法的口号,这有效地团结了对曹爽专权不满的曹氏宗亲以及其他大家世族,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响应,司马代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温水煮青蛙,等拥护曹魏的人真正看清楚了司马氏的面目的时候,基本就太晚了,尤其是到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时刻。
因此,拥护曹魏的人后来有反抗过,比如司马懿时期的王凌反叛,打算拥护曹彪废曹芳,结果被司马懿消灭,并借此屠灭了曹魏宗室,使得曹魏宗室基本没有了反抗的力量。司马氏的专权遗传给了司马师,这个时候的李丰、夏侯玄、张缉等反抗,结果被诛杀,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司马师在代魏的道路上又走出了坚实的一步。然后镇东将军毌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也起兵反抗,被司马师镇压了,司马师积劳成疾死去,司马昭接手司马氏大权。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借此在淮南反抗,打算割据反抗,结果被司马昭剿灭。如此反复剿灭,明面上反抗司马氏的力量也就微乎其微了。只剩下高贵乡公曹髦的独舞,写下了魏武子孙的悲壮一幕。
再有一点风浪的就要数钟会灭蜀之后所谓的反叛了,但那个反叛,并不从容,很可能是对司马昭鸟尽弓藏做法的反抗,并不是尊崇曹魏的举动。司马氏通过三代人的努力,温水煮青蛙,最终到了第四代司马炎顺势取代了曹魏。司马氏处心积虑,把所有的心思都耗费在谋朝篡位上,结果一旦取得天下,没出二代就天下大乱,最终导致五胡乱华,几乎使得汉民族亡国灭种,使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司马氏的西晋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感最差,风评最不好。于公它谋朝篡位,于民它碌碌无为,于私它残暴贪婪,所以它必然遭到人们的唾弃。司马懿这三代开业者要知道这个结果,应该赧颜!
司马懿政变杀曹爽夺权,曹氏宗亲为什么不反抗?
非常高兴回答这个问题,现把个人体会分享给大家。司马懿,相信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不陌生。《三国演义》这部书的前三分之二的大部篇幅主要描述的是曹操他们,甚至把司马懿忽略不计。请大家不要忘记,那司马懿可是早年追随曹操南征北战,东挡西杀的文臣武将。不过,他文不及郭嘉,荀彧,程煜等人,武不及夏侯兄弟,曹仁,曹洪,张辽,张郃等人。但是,他面对的文臣武将都是一等一的厉害角色,至使他的文韬武略没有发挥出来。曹操却能看到,以至晚年時节,把司马懿委任随营参军。也就是相当于现今的国防部总参谋长之职,可想而知,他的军事才能何等厉害!但是,曹操生前因一个怪梦而改变了他对司马懿的看法。有一次梦见三匹戎装战马,非常整齐地拴在魏王大殿的廊下柱子上。经荀彧解梦所得,带马字或姓马的名字的人,一律放出京城做地方官,不得召回不准进京。惟独留下司马懿父子三人,大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只因为曹操有爱才之癖,况且那些高级文臣死的死,退的退,象司马懿亦属凤毛麟角,在曹操看来,他有能力控制住司马懿这匹烈马。战時起用战后马放南山,养老赋闲,此時的司马懿甘愿这么做,而从没有一声苦诉,这就是曹操任用司马懿的绝顶策略!曹操在临死前,秘密嘱咐曹丕严防司马懿,后曹丕同样嘱咐曹睿严防司马懿。那为什么司马懿一直到曹芳做皇帝才敢动手夺曹魏天下,这又为何呢?其实,这里面有个特殊人物:曹真。自从曹操死后,曹家就没让司马懿掌有兵权,而大司马大将军一职皆由曹家掌管,曹真就是最历害的角色。在他的虎威下,司马懿父子始终不敢有所作所为。但到曹爽接任大司马大将军時,司马懿认为時机已到,何也?那曹爽有勇无谋,众人皆知。但是曹爽也時刻警惕司马懿的一举一动,時常派人来司马家打探虚实。司马懿何其人也?便把自己伪装成药水不进,大小便随处洒,疯疯癫癫胡言乱语,似乎命亦不常。这事让曹爽大放警惕之心,整日打猎行乐,而司马懿可没有闲着,他把旧将和亲兵卫队布置停当,趁曹爽出城打猎之時,突然兵围皇宫以及所有曹家庄院,夺权成功,而后等曹爽回城一举拿下,并斩杀其全家。至此,司马懿父子的野心已昭然若揭,曹芳“芒刺在背"的成话也很快诞生,紧接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也随之诞生。可怜曹操一世英雄,只因爱才成癖,却把自已的儿孙葬送到白眼狼之口,而曹魏的锦绣江山也被司马家族取代。而曹操若有先见之明,天同样不灭司马懿時,那么,再有千万匹司马懿也不够其剿杀?历史就是这样血腥残酷!回顾历史,应当以史为鉴。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競镜业业,不背叛祖国,不背叛民族。社会才能和谐,国家才能稳定,祖国才能够更加富强,人民才能够过上幸福安康的祥和日子。无论何時何地,都要永远记往前人的教训:前世不忘,后世之师!好了,师友们,言语不多,如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以达分享之快!
司马懿政变杀曹爽夺权,曹氏宗亲为什么不反抗?
高平陵之变是司马氏取代曹氏的转折点,纵观司马懿和曹爽的斗法,就可以看出曹氏家族的无能与衰落。当时,大将军曹爽带着一班人,陪皇帝曹芳到高平陵扫墓。太傅司马懿带着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召集旧将起事,封闭了都城洛阳,借太后诏命处理曹爽。曹爽的智囊、大司农桓范逃出城,司马懿很担心,但太尉蒋济对他说:“桓范很有智慧,但曹爽就象劣马贪恋马厩里的草料,肯定不会采纳桓范的计谋。”
公子哥曹爽难当大任
司马懿与曹氏家族的这场较量,在魏明帝曹睿临终托孤时就埋下伏笔了。最初,曹睿确定的辅政大臣是五个人:燕王曹宇担任大将军,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共同辅政。曹宇是曹操的儿子,曹睿年少时就与他非常亲近。夏侯献是夏侯族人,曹爽是曹真之子,曹肇是曹休之子,秦朗是曹操的养子。这个名单里并没有司马懿,如果照此安排,司马懿根本没有机会起事。
但事情坏在曹睿的两个近臣刘放、孙资身上,夏侯献、曹肇看不惯他们,放话说:“看他们还能蹦跶几天!”于是在曹宇谦虚地推辞时,刘放、孙资对曹睿说燕王不能承担重任,并积极地推荐曹爽,让曹睿召回在外领兵的司马懿。昏沉沉的曹睿听从了建议,把五人名单改为曹爽和司马懿两人。
曹爽是什么人呢?就是个吃喝玩乐的宗室子弟。他上台后,架空了司马懿,任命自己的弟弟掌管禁军,用了一帮才能平庸、沽名钓誉的亲信从政,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而且,曹爽不自量力地与夏侯玄去征伐蜀国,大败而归、损兵折将。此后,曹爽便沉溺于欢乐,经常带着弟兄们出城打猎。而司马懿隐忍地装病,让曹爽放松了警惕。
曹氏家族已外强中干
曹魏帝国是曹操奠定的基业,打天下时猛将如云,曹仁、曹洪和夏侯淳、夏侯渊等宗室兄弟都是领军大将。到曹丕、曹睿当皇帝时,除了老将尚在,还有第二代大将曹真、曹休。但之后曹氏家族一代不如一代,朝廷的兵权落入司马懿之手。司马懿多年领兵,战绩显赫,培植了一批心腹将领,在军中非常有威望。曹睿最初托孤给那五个人,实际是要他们牢牢掌控兵权,不能落入旁人之手,但未能如愿。曹爽执政后,曹氏宗亲在外执掌兵权的大概只有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以及他的侄子夏侯玄。
造成曹氏宗亲不掌兵的根源在魏文帝曹丕,他登上皇位后,防备着自己能干的弟弟曹植和曹彰,让他们徒有虚名。曹睿当皇帝后,也未改变这种状况。此外,曹丕采纳了出身名门的尚书令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把人才分为九品,由各级选官的中正推荐。由此,选官、用人的权力落入士族之手,逐渐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像司马氏这样的名门士族,在朝廷是举足轻重的。
如陈胜所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曹魏建国是逼汉献帝退位,背负着篡位的名声,因此人们常以刘备父子的蜀国为正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北方,曹丕、曹睿得以坐享其成。但魏国常年征战,百姓劳役繁重,已经怨声载道。所以,司马懿起事是有一定基础的,既然曹氏可以取代汉帝,那么曹氏不得人心,难道不可以纠正吗?
司马氏取而代之
当司马懿站出来收拾曹爽时,很多人拥护他,很快控制了洛阳城。而城外的曹爽张皇失措,桓范劝曹爽带皇帝到许昌,调集大军镇压司马懿。但曹爽想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他把刀扔在地上说:“我即便投降了,还可以做一富豪嘛。桓范哭道:“曹子丹(曹真)这样有才能的人,怎么生下你们这帮犊子兄弟,今天要受你们牵连灭族了。”
曹爽的选择有懦弱的一面,也有考虑实力的因素。他们兄弟掌管着禁军,都被他们带出城了,其他地方的将领大部分都是司马懿的亲信,他未必能调动。他更没想到的是,司马懿心狠手辣,在他交出兵权回到洛阳后,很快就把他们兄弟和亲信灭了三族。随后,司马懿招回了夏侯玄,夏侯霸投降了蜀国。从此,魏国大权归入司马氏之手,曹魏皇帝成为孤家寡人。
其后,司马懿父子控制朝政,任用贤能,减轻百姓负担,赢得民心。尽管魏国王凌和毌丘俭、文钦与诸葛诞先后三次在淮南举兵,但都被司马懿父子平定了。血气方刚的皇帝曹髦孤注一掷地讨伐司马昭,轻易地被杀死了,都没有引发动乱。曹魏无可奈何花落去,终被司马氏取代,三国天下又归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