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明朝军队将金属铠甲替换为棉甲的原因是什么?

铠甲的发展和武器的发展是一致的,很多人觉得明晃晃的铠甲好,可是随着火器的发展,这种防具越来越不实用。同时期的欧洲和亚洲近乎同时使用了棉甲(法国和后期的明,清)。战场上的人可不管好不好看,能不能保命才是他们所关心的。

明朝后期,将金属铠甲替换为棉甲。明朝盔甲蛮好看的,因为是棉甲,容易穿着合身。我觉得马上部队,尤其是骑射的,盔甲越轻便越好;列阵进击的一线步兵,盔甲越厚重越好;面对球形弹丸,棉甲是上选,不沉,防护效果应该不差。腓特烈大帝曾经在战场上被一枪打下马来,当场昏死,但是弹丸被三层棉衣挡住捡回一条命。

所以我觉得明朝用棉甲还是很对的,再说北方冷,多穿点好。当时明朝的步兵很质朴,能吃苦,冬天打仗也不戴手套,基本就是乱哄哄一拥而上的大规模械斗。对这样的部队,这样的打法,穿棉甲应该还是蛮有用的。棉甲分重型和轻型,轻型的很薄,比衣服厚不了多少,其实内部还有防御力。

棉甲内部是有锁子甲的,棉甲内部有夹层,里面有铁片,外面还有密密麻麻的铁扣子,名家里面还有一层很薄的锁子甲,做工很精细,或者是用金属丝缝出来的坎肩,能起到一定的防御力。棉甲里面有夹层,有密密麻麻的小铁片,或者是在之中缝入了大量金属丝,韧性极强,剪刀都不一定能剪烂。

西方同样曾经大力发展防御火器的盔甲,胸板甲的厚度甚至达到过丧心病狂的4mm,而后才逐渐放弃对于火器的完全防护力。在中国也是同样历程,明朝中后期出现的防御力巅峰的盔甲:链板甲,用锁子甲将大块的板甲连在一起的一种盔甲。

在西方全身板甲出现前也曾出现过的一种盔甲,但是渐渐被防御力更差布面甲甚至是棉甲所取代,到了清朝更是没有再装备过这种明显对于火器防御能力更强的盔甲,最终棉甲占了上风。

首先同样厚度的扎甲防御力是要低于板甲的,因为甲片互相叠加的地方是最容易被损坏的地方,美国测试龙鳞甲防弹衣的数据证明了这一点。而明朝扎甲鳞甲的甲片厚度通常是在0.5mm,并没有数据显示明朝的甲片厚度有增加的趋势。

西方最变态的当然不止4mm,他们通过在胸前安插甲片可以达到7mm的厚度,但是整体锻造中这种厚度的盔甲还没有见过。

郑成功有一些好的盔甲,有日本盔甲,也有西方盔甲,也有明朝盔甲,也有仿清盔甲,但是,郑成功其实不是明朝的正规军。其实是一支私人军队,而且,郑成功的军队明显火器不足,都是弓箭,清军在入关后,其实很大部分都是火器,郑成功的火器程度反而不如当年萨尔浒的明军。

差距是全面的,各个方面明朝都落后于清朝,才导致军事上差距巨大。盔甲是一个方面,明朝盔甲到最后极端落后,成了一个什么都不防备的背心,看看朝鲜人的纪录,看看李如松的画像,盔甲太差了,我都基本断定明朝盔甲不如宋朝和唐朝。是制度的差距造成的。清朝盔甲非常先进,特别是棉甲,基本算身防护,弓箭是根本射不透的,所以穿着清甲冲击蒙古军,基本是无敌的状态。

努尔哈赤以13付铠甲起兵,说明当时明军的铠甲已经大量流入东北。以当时满族的冶炼和生产能力,根本供不起自己生产,基本靠缴获装备,双方装备的都是一样的,但是满族总体来说更适合使用,因为体力和体格,有史料记载后金军中巴牙喇有着三,四重甲者,所以是主流,清末期才从军队中淘汰。

布面甲发源于中亚,本来就是游牧民族具有御寒性质的铠甲,又是铠甲又是大衣,多好。从元朝开始传入中国,迅速就淘汰了中国传统铠甲,连中国传统铠甲里最常见的披膊都被甲袖群取代了。布面甲是把甲片挂在外层的棉甲上,棉甲可以提供少量额外防御,内层甲片受击打时可能会滑动卸去部分力量。

棉甲替代铁甲是多种因素综合产生的结果,棉花的普及种植,棉甲造价比铁甲低廉,棉甲更加轻便而且维修保养更容易。棉甲与铁甲相比防护效果相当,而且冬季御寒效果要远好于铁甲。

历史上,明朝军队将金属铠甲替换为棉甲的原因是什么?

明清时期的军队大量装备以棉织品制作的战衣,也就是棉甲。

用了几千年的金属战甲,为何到这个时候开始用棉甲呢?

棉甲的流行

棉甲,在宋元时期的史书中就已经出现。

然而,到明朝时,棉甲迅速流行,比重迅速增大。

崇祯四年十一月十四日,大明派孔有德、王廷臣率军北上辽东。

当时,有官兵4427人、马1061匹,携带的装备中,铁甲1985副、棉甲564副···

后来,卢象升新募标兵。在其标准化配置中,军队的军服、甲胄号衣都进行了严格规定:护具中,骑兵穿铁甲,步兵穿棉甲···

除大明官军外,后金军、农民军,也都大量装备了棉甲。

显然,棉甲没有完全替代金属铠甲,双方依然长时间共同被使用。但棉甲在军中的比重已经非常高了。

为什么棉甲到明代时迅速流行起来了呢?

较强防护力

”一拳打在棉花上——没一点反应“,这句歇后语正表达了棉花“以柔克刚”的防护力。

拳头也好,箭矢也罢,都很硬,很有攻击性,而棉花比较柔软,有弹性,可变形,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武器的伤害。

而且,棉花重量较轻,多重棉花的抵抗力就更大了。如果在其中加入坚硬的金属、牛皮(布面甲),那就更强悍了(原理与如同现代坦克的“复合装甲”类似)。

直到抗战时期,我军还使用过棉花来“挡子弹”。

当时,我军游击队常用“棉布桌”,即把三床以上的棉被弄湿,中间铺上土,捆到八仙桌上。

这可不是“抗日神剧”的剧情,而是当时我游击队员常用的招数。据说,这样能抵挡住几十米外的步枪子弹。

明代时,无论弓箭还是早期火枪,威力都不足,通过多重棉甲的厚度和韧性,是足以给战士提供相当保护的。

李自成的骑兵“棉甲厚百层,矢炮不能入”,显然,闯王骑兵就得到了棉甲的庇护。

当然,网络上简单粗暴流行的一个理由却是不成立的:火枪的使用,使传统铁甲不堪一击···

实现上,面对早期火器,铁甲依然有相当防护力,而棉甲也不是“无敌”的。

我们知道,郑成功的“铁人军”,就是以重甲抵抗荷兰人火器的。

拿破仑战争中(相当于清中期),法式胸甲,就能在150米外抵挡步枪子弹。

而在宋应星的记载中,鸟铳在80步外能击穿湿棉被2层,50步外击穿3、4层。

所以,早应对早期火枪时,棉甲在防护上优势并不明显,其优势主要在轻便、成本等方面。

利于大规模装备

棉花,大约在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但很长时间内,都只是在边疆地区种植。

宋元时期,棉花开始传入内地。

朱元璋建国后,以强制手段在全国大力推广棉花种植,使我国棉花产量大增,带动了棉纺织技术的飞跃式发展。

因此,制作棉甲的材料是极为丰富的。

同时,棉甲的制作、保养都相对比较方便。

据《涌幢下品》记载:将大约3.5公斤棉花缝好,入水浸泡,踩踏结实后晒干,制作就基本完成了。

相比之下,当时的札甲,则要先作成铁片,再将铁片一片叠一片的缝制,工作量就大得多了!

而且,棉甲作成后,“见鱼不重,霉腐不烂,鸟铳不能大伤”,保养、维护都十分便捷。

显然,棉甲当然是更利于大规模装备的!

使用门槛低

其实,对于精锐部队来说,使用铁甲比使用棉甲更好。

在抵御远程火力时,铁甲、棉甲,效果相当。不过,在陷入近战后,铁甲在对刀枪的防护上还是有明显差别。

尤其对精锐骑兵来说,更是如此。当时火器射速满,骑兵以极快速度冲击,挨过1、2轮火力打击后,就会陷入近战。(除非您的骑兵像长篠合战中武田家骑兵一样,非要突破密集的障碍物冲击敌军)

所以,卢象升编练标兵时,骑兵使用铁甲,大约也是出于此考虑。

而对于移动速度较慢,又以近战为主的步兵来说(如郑成功的铁人军),就只有加重铠甲,以多重铠甲防备敌人的远程打击。

这样,士兵需要承担极大的负重(关键还要带着这么重的负重去近战),对身体素质要求极高。因此,郑成功打造铁人军,选拔标准十分严格,必是精锐中的精锐才能承担。

而轻便的棉甲,使用门槛低,可以给大量非精锐士兵使用。

比如,康熙亲作的“连环木栅”战术中,两名“棉甲人”专门负责扛鹿角木,以构筑简易野战阵地。

显然,大规模普及+轻便,使其更容易成为“主流”。

成为时代悲剧

当然,随着火器的发展,无论铁甲还是棉甲,都已经起不到防护的作用了。

大致在乾隆中期时,棉甲就基本失去了其实战价值。

然而,棉甲依然在阅兵、仪仗中出现,并继续扮演大清武装力量的象征。

如此,他成了时代的悲剧。

首先,随着近代的到来,身披棉甲的大清将士,与大清王朝一起,莫名其妙成为“落后”的标签。

其次,由于棉甲已经成为仪仗服饰,自然只注重其外表,不但里面不再装“铁”,也不必非要那么多重了。

所以,后人看到晚清留下的棉甲时一头雾水:这玩意能干啥?你咋不干脆披件旗袍呢?

沦为一个屈辱王朝的仪仗,结果与屈辱王朝一起成为那个屈辱时代的标签,真是一个悲剧!

历史上,明朝军队将金属铠甲替换为棉甲的原因是什么?

感谢提问,这个问题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棉甲的起源最初是在元朝有蒙古人最先使用的,蒙古人在对南宋的战争中开始装备棉甲。铠甲在冷兵器时代一直在不断的演化改进,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主要的甲胄为石甲、铜甲和铁甲。此后草原民族开始逐渐崛起,由于金属比较稀少,开始出现了皮甲(皮革这东西游牧民族不缺),虽然防御力有限但却轻便、廉价、易得,同时也有一定的防御力。

唐代开始出现了纸甲,至元朝时期棉甲开始登场,此后的明、清两朝也大规模的装备棉甲。

棉甲的主要优点有以下几个:

一、不错的防御力

在火器出现后一些传统的甲胄就基本上失去了作用,而铁甲为了增加防御力就要增加重量,而棉甲在不用大幅增加重量的情况下就能有不错的防御力。棉甲是采用棉花反复捶打压实,中间嵌入铁片用铆钉固定,再用布将其连起来制成铠甲,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复合装甲,所以棉甲的防护力不比铁甲差。

二、环境适应能力强

明朝的主要战场在北方和南方,北方冬季气候寒冷,套着一套铁甲就跟抱着个冰旮瘩似的;而岭南地区气候多雨、潮湿,铁甲极易生锈腐烂;纸甲又不耐用容易损坏。所以既保暖又不易生锈还耐用的棉甲就成了最佳选择。

三、制造成本低

要说棉甲防御力能胜过同时期的欧洲板甲有点过于自信了。自中世纪后欧洲的金属加工工艺已经领先中国,所以才出现了那种全身都被包裹起来的板甲,但其工艺复杂造价高昂不是一般人能够用的起的。棉甲主要采用棉花和铁片,自明朝初政府大力提倡种植棉花,不但自用还大量出口。由于充裕自然就便宜,再加工艺简单制造成本就相对低的多,便于大规模装备。

综上可以看出棉甲的优势:相对轻便和不太弱的防御力;穿着舒适环境适应能力强;工艺简单、材料充裕、造价低廉,便于大量装备。

随着火器的发展,线膛枪大规模用于战争后,板甲、棉甲就通通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历史上,明朝军队将金属铠甲替换为棉甲的原因是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主要是火器开始普及的结果。

金属铠甲和棉甲相比,难以有效抵抗火器,尤其是霰弹类火器。

金属铠甲和棉甲,类似于今天的防刺服和防弹衣的区别。

金属铠甲对于冷兵器尤其是弓箭,有着比较良好的防御能力。

然而,面对火器的射击,金属铠甲的作用非常有限。

而当时明军很多部队都已经大量装备火器,老式的金属铠甲逐步会被淘汰掉。

至于棉甲其实不但有着防御火器的优秀能力,对于冷兵器尤其是弓箭也有一定的防御力。

可以说,棉甲的防御更全面,只是对冷兵器的防御能力不如金属铠甲而已。

除此以外,棉甲还有很多优势。

第一就是容易制造,加上价格低廉。

古代最值钱的军用装备就是战马和铠甲,一副全金属铠甲不知制造极为困难,而且价格极为高昂。

当时努尔哈赤起兵时,只有13副铠甲,但各种弓箭和冷兵器则非常多。

可见铠甲的珍贵。

然而,棉甲无非就是棉布和金属甲片,不但制作简单,价格也便宜(相对便宜),可以大量制造。

明人朱国祯在《涌幢小品》中记载了“纯棉盔甲”的制作方法:“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鬒不烂,鸟铳不能大伤。”

第二就是通用性强。

很多人不知道,铠甲是挑人的。比如姚明的铠甲,赵本山是穿不了的。

郭德纲的铠甲,巩汉林也是穿不了的。

这是因为铠甲必须尽量做的合体,不然穿上如何作战?连穿上去都困难。

棉甲本质是一套棉衣,不存在合身的问题。

第三对于火器防御能力很强。

棉甲对于火器有限是霰弹,具有良好的防御能力。

在《明史流贼传》中有记载,李自成的骑兵:绵甲厚百层,矢炮不能入。一兵倅马三四匹,冬则以茵褥籍其蹄。

到了清末,清军已经基本都是棉甲了,金属铠甲基本被淘汰!

历史上,明朝军队将金属铠甲替换为棉甲的原因是什么?

明朝之所以将金属铠甲换成棉甲,最主要的还是两个原因:第一,棉甲能够适应当时火器的使用。第二,棉甲易保存,且制造成本低。

棉甲能够适应新形式战争

明朝时期的中国虽然还处在冷兵器时代,行军作战的武器任然是以弓箭、长矛、刀剑为主,但是火器已经开始出现在明朝的军队当中,诸如火铳枪和鸟铳枪的使用,到了永乐年间,更是出现了专门配备火器的部队:神机营,这支部队堪称明军的特种部队,往往能够在战斗中发挥奇效。

而到了明中后期,随着火器的普及,许多与明朝政府作对的敌军也开始配备火铳枪,但传统的金属铠甲在应对火器的攻击却暴露出了明显的弱点:火枪虽然不能穿透金属铠甲,但是巨大的作用力冲击铠甲往往会对士兵造成内伤,甚至震碎五脏六腑。

所以,明军就必须在护甲的材质方面做出调整,在经过多次实验之后,他们发现柔软的棉花对于火枪的冲击力具有缓冲作用,于是便开始用棉花制作护甲。

当然,制作的方式也有一定的讲究,比如每件护甲大概会使用7-8斤的棉花,将棉花放入水中浸泡之后用重器反复捶打至一层薄片,最后在薄片中插入一块较薄的铁片。如此一来,这种棉甲不但对火枪有一定的抵抗作用,即使是长矛和弓箭之类的冷兵器也很难近身将其穿透。

降低军费成本

在古代,要打赢一场战争,往往需要强大的财政支持,诸如士兵军饷以及粮草的花销都是需要源源不断的钱财。简而言之,打仗就是烧钱。

当然,国家强盛富庶时,这算不上什么难题,但是在明朝后期由于国库日渐空虚,这便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作为军费的主要支出方面:军饷和粮草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克扣的,所以,政府只能在装备方面做调整。护甲便是其中之一。

用铁器制作铠甲相对于棉花来讲成本明显要高出很多,以及容易生锈,在使用寿命方面也是不如棉甲。如此一来,将金属铠甲换成棉甲既可以适应火器的攻击,又可以为国家减少一笔不小的军费支出。

总结:

当然,除了以上两个最主要的因素之外,还有着其它的考虑因素在内,比如金属铠甲较为“笨重”,一方面会增加士兵的体力消耗,另一方面又会减缓士兵的行进速度。再者,当遇到寒冷天气时,由于金属的特质,铠甲往往会更加冰凉,而遇到炎热的夏天,经过暴晒的金属铠甲又会使得士兵更加闷热,这样直接影响了士兵的身体状况。而使用棉甲,除了能够减轻负重,在冬天还能够御寒,夏天又能够透气,可谓是一举两得。

历史上,明朝军队将金属铠甲替换为棉甲的原因是什么?

额好好想明朝历史上并没有将金属甲换为棉甲一、明朝高级军官和重装部队仍以铁甲为主。

明朝将领们穿山文甲,有穿罩甲、锁子甲。在明末郑成功的部队主力仍是重甲部队。

二、棉甲和皮甲缀一部分铁皮,这是从元朝开始节约成本下普通士兵的防护品。

由于棉花在明朝广泛种植,而皮质品相交还是成本太高,导致棉甲的在明朝普通士兵中的普及。

同时为了遮蔽作用,一普通士兵的铁皮用料不足采用布面遮蔽可以防止敌人攻击缝隙。二防止风吹日晒,提高甲胄的耐用性。

当然戚家军为追求步兵的机动性,普遍采用棉甲但时其是为配合其他的如阵型和针队对阵敌人所做的合理调整。

三、何时取代棉甲开始大量装备

明末清初火器的广泛使用,厚实棉布对其的防护作用开始凸显,因此棉甲开始广泛应用八旗士兵。但其仍是内衬铁皮内外覆棉布的形式,金属铠甲没有彻底被取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