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章邯​当将军时横扫六国,当秦王时却连刘邦都打不过?

章邯还是秦二世手下的时候,他立下了赫赫战功,为秦国横扫六国。秦二世二年,陈胜吴广起义,派周文等将领来攻打。秦二世知道对方有几十万军队,大为震惊,召集群臣商量对策。

回顾章邯的征战史,我们会发现:章邯是个很可惜的人物。即使在他惨遭失败的巨鹿之战、还定三秦之战中,他依然表现出了坚韧、冷静的名将之风。

汉军之所以能迅速还定三秦,除了著名的“暗度陈仓”,还有着一系列精彩的计谋、决策。

半路出家的章邯

章邯,原本在大秦帝国担任的是少府。少府,是专门管理皇家的财务和生活的。

按理,打仗,和他是扯不上关系的。

阴差阳错,他居然成了大秦帝国最后的希望。

原来,陈胜吴广起义后,赵高等人蒙蔽秦二世,秦二世一直不知道外面已经乱成一团了,该干嘛还是干嘛。

起义军一口气杀到了距离咸阳只有百里的戏!

纸包不住火了,秦二世急忙召群臣商议对策。

群臣面面相觑,没有办法。

见大家都不说话,“生活委员”章邯出来说话了:“现在敌人都这么近了,你再去外面调军肯定来不及了,就算是去附近的郡县征兵也来不及了。不过没关系,阿房宫和骊山的工地上不还有几十万民工嘛,一人发把刀,一起出去怼呀!”

大秦君臣一听,眼睛一亮:就是你了,章邯,你来负责这个事情!

就这样,“生活委员”操起刀来,开始了风风火火的砍人生涯。异军突起

章邯紧急征调后,秦军在关中形成了优势。

双方都不是什么正规军,但是,大秦帝国武器、粮草都十分充足。相比之下,揭竿而起的农民军,就不经打了。

章邯二话不说,迅速击败了周文(负责入关中作战的起义军),稳定了形势。

在击败周文后,章邯没有立即出关追击,而是花了两个月时间整顿、训练,从各地补充来的有老兵补充到队伍中,加强指挥。

这样,章邯这支临时征发的大军,成了一支精锐之师,开始出关作战!

后面一段事没什么好说的,张楚政权根本不是对手,迅速被章邯扫荡了。

死守待机,走向巅峰

击破张楚政权后,章邯继续东进,遭遇了战斗力较强的项梁军(刘邦、项羽都在军中)。

果然,项梁军的战斗力还真不是陈胜吴广之类的军队能比的,他成了章邯的强敌。

东阿、濮阳,章邯连续败退!

败退中的章邯,以定陶为据点,死守待机。

项梁认为章邯也不过如此,在攻坚城不克后,怕耽误时间,一面让刘邦、项羽远出陈留、外黄;一面亲自率军继续攻定陶;同时,去齐国调人。

章邯,终于等来了逆转的时机:刘邦、项羽远出作战,齐国拒绝派兵增援,项梁兵力分散;而秦军方面,秦二世调王离所率的长城军团前来支持,实力大涨!

机不可失!章邯迅速组织反击,一举击败项梁,走向了他军事生涯的巅峰。

章邯早期的胜利,主要得益于三点:

1、对手实力不强(或力量分散);

2、大秦帝国的全力支持。

秦二世被吓了一跳后,倾全力支持章邯;

3、章邯韧性强,既能练好兵再出关;在受到挫折后,也能死守定陶,等待战机。

事实上,章邯的作战特点一直没有变,只是:前两点变了。章邯也就变得独木难支了。(后来的巨鹿之战、废丘之战,都是如此)

项羽的算盘

现在,我们说到章邯“不堪一击”的历史了。

项羽分封诸侯,把关中之地分别封给了章邯、司马欣等三人。

项羽自以为下了一招妙棋。

1、关中形胜之地,项羽既然自己不愿意以此为基地,也不允许别人在这里嚣张。因此,将关中一分为三。而且,这三人,还都是秦人所仇恨的人,蹦跶不起来。

2、相互牵制。由于刘邦在关中民望很高,因此,刘邦与三秦王是天然的敌人!

正常情况来看,项羽下的,是一步好棋。

巨鹿之战后,章邯等人投降项羽,结果,二十万秦军被坑杀(其中,多数是关中子弟),因此,章邯等人成了秦人严重的叛徒!

尽管如此,相信章邯还是有一些忠诚死士相随的(章邯可以孤守废丘十个月,便是明证)。

而关中到汉中之间,总共就是那么几条道,还都是天险。从当时的情况看:有少许忠诚死士,据险而守,是足以卡住刘邦大军的!

最后,还有一道保险:项羽大军。

从彭城到关中,距离虽远,但一路都是大道,途中没有敌人,很快就能到达。实在出了意外,项羽也能赶来救场!

以常理度之,这几道保险,能封住刘邦!

软肋不幸的是,项羽、章邯,遇到的是刘邦和韩信。

韩信和刘邦说的一段话,道出了关键手:“章邯等三人,以前是秦将。巨鹿之战后,他们三个投降了项羽,而秦军二十余万(大部分是关中子弟)被坑杀,他们早被秦人恨死了!而刘邦在关中时期约法三章、秋毫无犯,很得人心!因此,我们现在过去,可以传檄而定“!

韩信看来,胜负的关键,是关中人心!

后面的战事,显示出这个胜负手的威力!

刘邦的破局方法

刘邦的破局方法,分为三步。

1、先让项羽忙起来!

项羽不是想着随时回来救援吗?没关系,我先让你忙起来!

张良把田荣的“反书”给了项羽,“齐欲与赵并灭楚”。挑起项羽东征齐。

齐地田荣本来也闹事了。张良通过夸大事态,让项羽重视齐的问题,让项羽忙了起来。

2、暗渡陈仓。

刘邦绕过在修的栈道,越秦岭、涉渭水,取故道,出陈仓,在三秦军无所察觉的情况下,进入了关中!

二战时,古德里安的奇兵出阿登森林,欧洲第一陆军的法国完全陷入被动!此时的三秦军,想来也应该与当时的法军一样仓促、被动吧!

三秦军紧急调动,连战连败!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直被认为是刘邦迅速击败韩信的关键。正如同“镰刀收割”,是1940年德军击降法国的关键。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是,仅靠这招,刘邦还是赢不了!

(1)、与二战时的德军不同。此时汉军没有机械化装备,行军相对缓慢。因此,对手往往可以在腹地重新组织,长期坚持;

(2)、还是之前说的,项羽如果能重视三秦问题,及时发兵来援,仍然可能赶得及!

而刘邦之所以能打得章邯“毫无还手之力”,除了之前所说的项羽被牵制,抽不开身外,还因为刘邦的另外一个重要决定。

3、不理坚城,放胆发展!

失算在先,但章邯一如既往的稳定!

他退守废丘,坚守不出!

与定陶之战击败项梁时一样,章邯死守待机。

刘邦留兵牵制章邯,分兵迅速扫荡三秦,势如破竹,迅速平定关中!

我们还记得,当初项梁,也是留兵牵制章邯,分兵发展,结果,兵力分散,被一举逆转。

那么,刘邦为何不会兵力分散,被逆转呢?

是的,假如各城都坚守,重新调度、组织,刘邦不分出大军,根本不可能取得大的发展!

可是,从记载看,关中各地,除了章邯弟弟章平紧急调拨的北地郡兵进行的野战反击外,汉军攻略关中各地,几乎没有遭到抵抗!

看来,胜负的关键手,还是在人心!

废丘孤城,章邯,一直坚守了十个月!一直到刘邦从彭城吃了败仗,他才被击破!可以说,章邯已经在当时条件下做得足够好了。

章邯,还是那个章邯,坚韧、耐战。

刘邦、韩信,采取了正确的策略。通过挑起项羽与齐的战争,化解了后顾之忧;通过暗度陈仓,化解了天险阻塞;通过迅速“传檄而定”,把三秦敌国的资源,迅速转为己用,彻底改变了形势!

总的来说,章邯算得上一位优秀的将领。即使是面对项羽、刘邦这样的对手,章邯,也一如既往地表现出了临危不惧、坚韧耐战的风格。

只是:为秦作战时,因赵高的猜忌而军心涣散;守三秦时,又因项羽的残忍好杀而失去人心!

与项羽、刘邦、韩信这样的人物交手,已经够难了,又遇到了这样的猪队友!章邯,可惜!

找对领导,太重要了!

为何​章邯​当将军时横扫六国,当秦王时却连刘邦都打不过?

章邯,可以看成是秦朝最后一个名将,却不是秦朝最出名的一个将领。

如果从章邯最后被封的官职看,只是一个少仆。在秦朝统一后,推行的是三公九卿制度,也就是皇帝和十二个人,组成了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其中,九卿的最末一位,就是少仆。

所以,从中央的封号来看,章邯虽然也是功臣之一,但地位并不高。

如果从战功上来看,如果李信不是因为攻打楚国惨败,无法进入中央行列,只能屈尊称为陇西将军。恐怕章邯还进不了九卿之列。

其实,从战绩中看,说章邯横扫六国,是有很大水分的。

在秦国的统一战争中,功劳最大的武将,是王氏父子,也就是王翦和王贲。史料记载,除了韩国是被太史腾带兵攻灭的,灭亡其他五大国家的主将,都是王家父子。

其中,楚国、燕国、赵国都是被王翦带兵消灭的。齐国、魏国以及代国(这个算成是赵国的残余)是被王贲带兵灭亡的。

在灭亡五个大国中,王翦和王贲是名副其实的主将,就算是威震匈奴的蒙恬,也只能屈居为副将而已,而后来的南越的陈嚣、赵佗,更是王翦手下的小将而已。

至于章邯,的确参与了灭六国的战争,但没有任何记录记载,章邯独立领兵灭国。

因此,他的功劳,远没有其他人大。而对于蒙恬击溃匈奴的功劳,也不及。

所以,章邯顶多算是一个中才,并不算是旷世名将。

那么,章邯不算是旷世名将,为什么还被称为秦朝最后的名将呢,原因在于,在秦二世即位之后,大肆屠杀功臣,除了在秦始皇时期就病死的王氏父子,蒙武一类的老臣,其余像是蒙恬、蒙毅、冯劫、冯去疾、李斯等众多名将名相,含冤而死。

可以说,三公九卿最终凋零的,只剩下了章邯一人。

章邯的幸存,是因为他是一个老好人,非常低调,而且,不争名夺利。这样的人,皇帝是非常放心的。于是,章邯幸存下来。

经过这次清洗,秦朝最强的将相阵容全部凋零,而像是董翌,司马欣,王离、李由等将领,只能算成是三代将领,无论是带兵经验还是军事素养,都远不如秦始皇时期。

而在南越,陈嚣病死,赵佗知道中原发生的事情,反而不敢返回,继续南下,不再理中原的烂摊子。

于是,秦朝的将领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

而秦始皇时代,唯一幸存的名将章邯,成了秦朝军中最有资格的将领,也是秦朝能拿出手的唯一一个将领。

面对着陈胜吴广以及定陶的军队,章邯调集二十万刑徒军,连战连胜,不仅扑灭了陈胜吴广的起义,还一举击溃定陶的军队,逼迫项梁自杀。这个时候,才是章邯大展头角的时候,也奠定了章邯名将的地位。

势如破竹的秦军,渡过黄河,向着河北进军,这时候,秦朝一片利好。北方的十万九原军,也星夜南下,而章邯的邢徒军,也预备会师。

但无论是王离还是章邯,都没有想到,他们遇见了一个超一流的名将,那就是西楚霸王项羽。

对于九原的秦军,是不惧怕项羽的,因为这支精锐秦军,长期和匈奴战斗,作战经验丰富,战斗力极强,范增不得不切断了秦军的粮道,史称秦军大饥。

项羽抓住这样的机会,发起进攻,秦军的精锐全军覆没,王离被俘,苏角,涉间自杀。

王离的精锐全军覆没,让章邯震惊不已,而更让章邯震惊的是,他不知道从哪里得到消息,说赵高要对自己下手。

于是,章邯彻底失去抵抗的信心。率军投降。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只留下章邯一人。

巨鹿之战的惨败,加上项羽的血腥手段,彻底击溃了章邯的意志。他本来就已经老了,屡战屡胜还会觉得自己不老,可两次重大打击之后,章邯的心彻底老了。

虽然他后来被封为雍王,控制三秦中的一部分,但他只能算是苟延残喘而已,全然没了一代名将应该有的风范。

但当刘邦的大军进攻之时,章邯还是表现出尊严,他已经被俘虏一次,绝对不允许再被俘虏一次,于是,章邯选择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也算是章邯,保留住了最后一丝尊严。

如果从用兵,军事素养,战绩看,章邯绝对不是一个名将,但这个人在秦朝即将灭亡之时,临危受命,险些就力挽狂澜,也足以诠释自己的勇气和忠诚。但大秦帝国的灭亡,并不是臣子的不忠诚,也不是将士的不用命,而是因为庙堂的腐朽,是因为自相残杀,消耗了太多的力量。章邯的失败,用项羽的话来说,就是非战之罪,也着实可悲可叹。

为何​章邯​当将军时横扫六国,当秦王时却连刘邦都打不过?

章邯之所以打不过刘邦,一是实力不对等,刘邦兵多将广,手下都是提着脑袋为刘邦卖命的干将,战斗力强,而章邯起家,集结的是郦山刑徒,乌合之众,后来虽在投靠项羽之后对军队进行过改编,但整体的战斗力远不及刘邦;二是地盘太小了,刘邦还定三秦,派韩信与章邯干了几仗,最后将章邯逼到了废丘这个弹丸之地,虽作困兽之斗,但最后到底还是城破了,拔剑自刎,被逼自杀,结束了英勇的一生。

章邯无疑是秦朝的最后一位名将,但这位名将在秦始皇统一六国过程中的作为,历史记载不清晰,甚至几乎没有,所谓“横扫六国”,不过是后人因为他是名将给他的一个想象的光环而已。章邯真正出道,是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的公元前208年,天下英雄风起云涌,各路诸侯纷纷起义,陈胜起义军的周文部,受陈胜委派西征,一路势如破竹,不但发展到十几万军队,而且大军长驱直入,不久就已逼近函谷关。

当时,赵高把持朝政,胡亥还蒙在鼓里,后来到了终于纸包不住火的时候,胡亥一觉醒来,不但发现天要变了,还发现身边没有一个人可信、没有一个人可用,他的背都凉了。找来找去,最后才安排少府章邯出任将军。少府是个什么官?少府是战国时期即开始设置的一个官职,秦朝沿袭,主管征税、进贡、宫廷起居、皇帝游玩等事务。所以,章邯甚至可能不是一个武将,而是文官出身。胡亥任章邯为将军,是从信任的角度用人,这种垂死挣扎的时候,他不敢再用错一个人了,章邯平时负责安排他的饮食起居,属亲近之人,让他掌握军队,胡亥放心。

问题是,胡亥一检阅,发现朝中已经没有可派出去征战的军队了。之前并没有大战,此等京畿重地竟然没有除了警卫之外能够参战的军队,这是很怪的。但实际情况却确实如此,军队都驻扎在北方,与匈奴对峙的地方。有的散落在各地,负责对各国的监督。万般无奈,章邯在得到胡亥让他当将军的任命后,主动向胡亥出主意,赦免骊山修秦始皇陵墓的刑徒,发给他们兵器,让他们戴罪立功。胡亥答应了,也只能如此了。

章邯的军队,就是这样集结起来的。

于是,章邯率骊山刑徒数十万,迎击周文,败周文,并逼其自杀。接着,乘胜追击,败田臧、李归,收复荥阳、许城,将陈胜所属军队打得七零八落,阴胜也被部下杀死。章邯屡战屡胜,连杀魏咎、田儋、项梁,将起义军打得东倒西歪。但在巨鹿之战中败于项羽,只得投降,后随项羽入关。

项羽分封时,封章邯为雍王,刘邦还定三秦过程中,屡败章邯,前205年,韩信水淹废丘,章邯城破自杀。

为何​章邯​当将军时横扫六国,当秦王时却连刘邦都打不过?

此一时,彼一时也。

章邯当将军的时候,之所以能横扫六国,是因为秦朝中央政府站在章邯身后,提供一切必要支持。

陈胜吴广起义时,赵高当政,蒙蔽秦二世说天下太平,赵高也并没有把反秦起义军放在眼中,参与平叛的多是地方秦军,而秦军主力都没有动,以至于让反秦义军越坐越大。

当反秦义军逼近咸阳时,秦二世这才得知天下大乱,调动一切力量参与平叛,并采纳了章邯的计谋,征发骊山刑徒及奴产子为主力军,并加入大量秦朝中央军在其中,秦中央军大多都是关中子弟,秦朝政府这个时候是尽一切能力支持章邯,战争机器才刚刚开动,秦朝这个时候虽然国内四处战乱,但关中的实力并没有受损,而且反秦的都是原来六国的人,而秦传统势力范围的关中及巴蜀,都没有反秦,反而是支持秦的。

章邯起初参战时,横扫六国,但并不是百战百胜的,章邯就曾经败在项梁手下,然后章邯就退,又接收了秦大量的兵员及物资支持,实力增强,然后就一举打败项梁,并杀了项梁。

你可以看到,章邯在前线作战时,后方的秦朝中央政府在不断的提供兵员和物资支持,章邯的实力在逐渐的增强,才能一步一步打败六国反秦义军。而且章邯所率军队的兵员组成也在一步一步变化,刑徒及奴产子比倒越来越少,而关中子弟越来越多,秦一直是军功受爵制,普通士兵是喜欢打仗的,能得爵位,而秦朝开动战争机器后,大量的关中子弟参军,导致章邯的秦军也越来越多。

秦始皇统一天下,曾经收缴天下所有的兵器,除了秦政府军,民间不允许有兵器,而那些所谓的反秦义军,基本上没有象样的兵器,只能靠攻占秦朝各地政府夺取兵器,在武品装备上,章邯得到的也是最好的,而那些六国反秦义军,基本上得不到关中这样的支持的,章邯能横扫六国,在兵员、武器、物资上都占有优势,再加上章邯正确的领导,所以就横扫六国,无往不利了。

而章邯当上雍王后,时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之所以打不过刘邦,有以下原因:

一、刘邦是出其不意进攻章邯的。刘邦打三秦之地,是用声东击西之计,当刘邦率军到达陈仓时,章邯有些促不及防。一下子被打败了,然后后退,坚守。

二、章邯军没有支持,是孤军奋战。刘邦打三秦之地,打了大半年,章邯一直没有投降,他在等支援,可是项羽因身陷齐地,没有来救援章邯,而其它的诸候大多投靠刘邦,没有人来救章邯,导致章邯失败自杀。

三、章邯在当时的秦地民心尽失,威望扫地。项羽坑杀了章邯手下20万秦军,这些人大部分是关中子弟,导致关中百姓对章邯非常怨恨,希望章邯失败,而刘邦深得关中百姓及贵族支持,刘邦进入关中约法三章,不扰民,得到百姓的支持,不杀秦王子婴,得到关中贵族的支持,民心都向着刘邦,章邯怎么会不失败呢?

为何​章邯​当将军时横扫六国,当秦王时却连刘邦都打不过?

首先,章邯并没有当过秦王,他在投降项羽之后被封为雍王。

秦朝末年著名将领章邯第一次出现在《史记》中,便是陈胜的部下周章已经率领数十万大军即将打到咸阳了,秦二世才觉得这次起义军不再是普通的“群盗”了,便于大臣们商议应该怎么办。此时,少府章邯建议正在修筑秦始皇陵墓的骊山徒有数十万人,可以赦免了他们,以补充兵力,秦二世同意了。此后,章邯几乎是所向披靡,周文、田臧、李龟等义军首领纷纷败退或被杀,就连一向屡战屡胜的项梁也兵败被杀。但是,章邯在投降了项羽,被封为雍王之后,却仿佛是被“衰神附体”了,就连一向不擅长打仗的刘邦都打不过,最终兵败被杀,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章邯身上出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情况,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

第一、正如前文所述,章邯与周文率领的数十万起义军对阵之时,率领的乃是骊山刑徒,从《史记》的记载来看,骊山刑徒的数量可能达到了七十万人,在数量上明显不占劣势。而且,秦朝发动这些刑徒对阵起义军,肯定是有着一系列的嘉奖制度,他们都是为了自己而战。

第二、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便把六国的兵器全部收缴,铸造成十二金人,目的就是防止农民起义的出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所以,秦朝末年陈胜吴广等起义军最初都没有正规的武器,他们乃是“揭竿为旗,斩木为兵”,但是章邯所率领平定起义的士兵虽然说不上是正规军,但是装备肯定比起义军要好得多,其纪律和组织也要优于由奴隶和农民组织起来的义军。

第三、章邯与义军对战并非所向披靡,比如他项梁的军事能力很强,楚军的整体战斗力也很强,所以在最初几次与章邯的交战中都占据上风(项梁已破章邯于东阿,引兵西,北至定陶,再破秦军)。回来项梁的战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项梁在取得一连串的胜利之后产生了骄傲轻敌的情绪,所谓“骄兵必败”,项梁没有听从宋义等人的劝阻(宋义谏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执意继续与秦军作战,秦二世此时派遣大量部队支援章邯(二世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最终导致项梁战死。

第四、被封为雍王的章邯已经完全没有了自己的嫡系部队——在他被迫带着二十万秦军投降项羽之后,这批士兵始终无法与起义军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最终导致二十万降兵被项羽坑杀(诈阬秦子弟新安二十万),而章邯虽然被封为雍王,但是手中已经没有多少部队了。再说了,章邯原来的二十万部队全都是关中人,现在部下全部被杀了,他又在关中成王,明显是不得民心的。所以,一向不善于用兵的刘邦,反而轻而易举地击溃了章邯的部队(汉二年六月,汉军引水灌废丘,废丘降汉,章邯自杀)。

所以,章邯最初平定起义军的时候所向披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章邯部队在数量、装备以及士兵素养上都占优势,这也就导致了他与项梁、刘邦作战时多次遭遇失败。

为何​章邯​当将军时横扫六国,当秦王时却连刘邦都打不过?

章邯在《史记》中没有立传,但是这个人在秦末的战争中,是一个不可能绕过去的人物。可以说,他的一生左右着历史的走向。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他自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走向了时代的反面。章邯的命运,也是那个时代的写照,他的无奈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一、力挽狂澜的章邯。

章邯本身并不是武将出身,他在统兵打仗前,是秦国的少府。少府的职责是管理皇室的财产和生活的,对于军事是没有任何联系的。可是,章邯成为秦国的将领,则是时代逼出来的。这既是他的幸运,能够将他埋没的军事才能展现给世人,也是他的悲哀,让他走上一条不归路。

在秦二世登基后,由于秦朝长年的压迫,倒行逆施,使得百姓走投无路。于是,爆发的大泽乡起义拉开了秦末战争的序幕。随之而来的轰轰烈烈的战争,使得秦朝国内的形势一片混乱。起义军一边在各地攻城略地,还派出了以周文为主帅的军队,直捣关中。起义军浩浩荡荡,一路上攻无不克,很快就打到了秦国国都咸阳附近的戏。

可是,即便是天下已经是分崩离析,秦二世还是在醉生梦死之中。当他得知起义军已经打到眼前了,慌忙与大臣们商议。这个时候咸阳根本就没有大批的军队,面对几十万周文的大军,大家面面相觑,无计可施。

这个时候章邯站了出来,他提出来说,现在紧急征调军队已经来不及了,在骊山有几十万进行营造的刑徒,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他们武装起来,对抗周文的大军。秦二世同意了章邯的建议,同时任命章邯为这支军队的统帅。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章邯担任军队统帅主要的原因,一个是他提出的建议,在其他人都不愿意承担的情况下,只能由他来做这项工作。另一个原因是他担任少府,与秦二世的关系密切,秦二世对他信任,而且对他的才能给予了认可。就这样章邯开始了他人生最辉煌的一页。

章邯提出的建议其实是很危险的。当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的时候,纣王就是因为主力部队不在,只得将奴隶武装起来,与武王的军队决战。那次战役,虽然纣王的军队是敌人的几倍,可因为部下临阵倒戈,使得自己一败涂地,商朝随之灭亡。

章邯也同样面临着纣王的局面。可是,章邯却打了胜仗。不但如此,章邯接着打败周文的声势,乘胜追击。最终,周文的军队覆灭,周文也被迫自杀。章邯在消除了关中的危险后,便率领部下出关,开始了对关东的讨伐。

二、无奈投降的章邯。

章邯在关东的作战也很顺利,在整个关东,只有项梁率领的楚军能够打败章邯,其他的军队都不是章邯的对手。在章邯的奋战下,关东的起义军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连打败章邯的项梁,也因为麻痹大意,遭到章邯的袭击。楚军遭到大败,项梁战死。一时间,形势对秦国十分有利。

在这种情况下,章邯对形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他认为项梁已死,楚军没有什么威胁了。便率领秦军北上,去攻打赵国。正是因为他没有乘胜追击,彻底消灭楚军的主力,这才给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就在章邯攻打赵国的时候,剩下的楚军进行了重整。楚军兵分两路,继续向秦国进行反攻。一路由刘备率领,西入关中,另一路由宋义率领,北救赵国。北上的楚军中的项羽由于不满宋义的指挥,杀了宋义,夺取了军权。然后项羽率领这支军队渡河,破釜沉舟,在巨鹿与秦军的主力决战。

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的楚军歼灭了王离率领的主力,逼迫章邯率领的二十万秦军投降。章邯投降的原因,主要是他被赵高陷害,自身处于危险之中。这是因为章邯是秦二世的亲信,赵高这个时候已经有了篡位之心,章邯就必然是赵高清除的对象。章邯为了自己的命运,同时,他也幻想利用手中二十万秦军的筹码,为秦国换得一个好的结局。

但是,令章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想法早就被项羽看透了。项羽在一夜之间,就率领诸侯军将章邯的二十万秦军全部杀害在了新安城南。仅仅留下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三人,这让章邯的一切幻想都归于破灭,而秦国的命运就此决定了。

三、与刘邦对抗的章邯。

章邯到了这个地步,已经没有了自己的自由,他只能在时代的旋涡中追波逐流。在项羽分封诸侯的时候,他和司马欣、董翳都被项羽封了王。项羽将关中的地区分成三块,分兵封给他们三人,章邯管理咸阳以西,都废丘,为雍王。司马欣管理咸阳以东至黄河,都栎阳,为塞王。董翳管理上郡,都高奴,为翟王。

这个时候的章邯处境十分的尴尬。他率领的二十万大军糊里糊涂的被项羽杀死,秦国的百姓把这笔账都算到了章邯的头上。而项羽将关中烧杀破坏一空,将这个烂摊子都扔给了章邯。而且,章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堵死刘邦北上,从汉中出关中的道路。

这等于章邯成了项羽的傀儡,在关中为项羽看住刘邦。可是,项羽信任章邯的程度是有限的。他将关中分为三块,每一块都互不从属,也都不是刘邦的对手。民心不服,经济破坏,实力不足,这其实是项羽把章邯逼入了困境。

可是,章邯面对这种局面,也毫无办法,只能硬着头皮撑起来。不过,刘邦心里也明白,自己不是章邯的对手。他面对章邯的封锁,也只有无可奈何的困守在汉中。直到他拜韩信为大将的那一天。

萧何对刘邦说的那句话很客观,你如果想要夺取天下,就必须要用韩信。这就是因为,在整个刘邦的阵营中,除了韩信,没有人是章邯的对手。如果不用韩信,刘邦根本就出不了关中,只能在汉中等下去。

四、宁死不屈的章邯。

刘邦在得到了韩信的帮助下,这才能够北出关中。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候章邯。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连续打败章邯,逼迫章邯困守废丘。刘邦派韩信围攻废丘,自己亲自向东攻击。

与章邯不同,司马欣和董翳都投降了刘邦。不过,后来他们都寻隙逃到了项羽那里,战争中为项羽战死。

而章邯则死守废丘,一直坚持了十个月之久。我们从这里,就能够看到章邯的不凡。并不是韩信说的的,秦中百姓恨章邯入骨。章邯在废丘的坚守,也最大程度的支援了项羽的作战。这是因为,章邯的能力出众,刘邦只得留下韩信来围攻废丘。刘邦自己亲自率领五十六万大军去攻打项羽的都城彭城。

这使得刘邦遭受了他人生最大的惨败。他的五十六万大军被项羽的三万骑兵打得大败,死伤数十万。只是因为韩信从关中赶到,抓住项羽兵力不足的弱点,击破项羽的追兵,才稳定了形势。我们可以想见,如果韩信当时在彭城的军中,刘邦也不会失败得那么惨。这也是章邯对项羽最大的帮助了。

不过,最终废丘还是被刘邦用水攻攻下。废丘投降时,章邯自杀而死。章邯知道自己的归宿,他也不幻想刘邦的怜悯,用死表明了自己男子汉的不屈。

结语:

章邯是秦朝的一员骁将,他在秦末战争中力挽狂澜,为秦朝的存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由于朝中有赵高奸臣陷害,在战场上面对项羽这样强有力的对手,章邯最终还是失败了。

不过,章邯虽然失败了,他的军事能力也得到了天下人的认可。在项羽分封诸侯的时候,就把他封在关中,专门执行看住刘邦的任务。面对章邯,刘邦知道自己不是对手,只能无可奈何的困守关中。直到他发现提拔韩信做大将,才扭转了形势。

章邯在军事能力上不如韩信,在实力上不如刘邦,在民心、军心上不如汉国,他的失败在韩信出兵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但是,章邯依然宁死不降,他以坚守牵制了汉军中最优秀的统帅韩信。这使得韩信没能参加彭城之战,使得刘邦遭受了最大的惨败。从这一点上来看,章邯用他的行动向天下表现了他的能力。章邯不愧为秦国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也是一位宁死不屈的男子汉。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