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临城下却拒绝攻击柏林,艾森豪威尔为何将肥肉让给苏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艾森豪威尔老辣的地方。

原因如下:

第一,美军距离柏林稍远。

当时苏军在进攻之前,超过200万大军快速推进到了东距柏林城仅几十公里的奥得河、尼斯河一线。

但美军相对有些远。

在进攻之前,美军先头部队也赶到易北河西岸,距离柏林也只有几十公里。

但美军的主力尚且没有集结完毕,也没有完成全面进攻的准备工作。

所以,如果美军强行进攻,就等于较为仓促的去强占柏林,这是一种儿戏的行为,可能造成官兵巨大的伤亡。

第二,艾森豪威尔认为柏林并不好打。

虽然当时德国已经濒于灭亡,燃料奇缺,坦克奇缺,飞机基本没了,柏林存储的弹药甚至粮食也严重不足。

但是,德军整体防御体系并没有垮台。

柏林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修筑了完整的防御工事。

二战德军又反复加固,修建了不少永久性和半永久性工事,有数不清的大小工事。

同时,德国虽然是七拼八凑,仍然搞出了100万部队。

这些部队中诚然很多都是乌合之众的垃圾,但也有狂热而精锐的部队。

况且,所谓穷寇莫追,困兽犹斗,一个军队尤其是德国人的军队在灭亡前,往往会有最后的疯狂。

艾森豪威尔认为,美军如果进攻柏林,至少战死10万人,负伤可能有二三十万。

这么大的损失,是美国民众不愿意看到的。

事实上,苏军最终伤亡35万人。

第三,艾森豪威尔认为攻打柏林并没有意义。

艾森豪威尔认为,柏林战后必然会被划分为若干地区,不可能是苏联单独管辖。

事实上,战后德国和柏林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分成四个占领区。

既然要把柏林分给别人,何必还要花费巨大代价去占领柏林呢?

除了可以自称是苏联击败了德国,苏军实现了复仇,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

兵临城下却拒绝攻击柏林,艾森豪威尔为何将肥肉让给苏军?

美军兵临柏林城下,是德军没作顽强抵抗,知道美军好交谈,有利德军行为。网开美军一面,这本来就是德军捞利避大祸的想法。它知道让苏军功下柏林城,后果严重且会无法有利德国的行为,因此,拼命坚决拒阻苏军的进城。

兵临城下却拒绝攻击柏林,艾森豪威尔为何将肥肉让给苏军?

俗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战场残酷,古今皆如此。战场上面对唾手可得的军功,恐怕没有几个将军能够心如镜湖,波澜不惊。然而二战时期的艾森豪威尔将军,在西线战事中,面对柏林这个军功明珠,却毅然放弃,而他的搭档麦克阿瑟,此时却在远东攻城略地,强横无匹。

二战时,美军参战后,闪耀美军甚至盟军军界的双子星无疑是远东的麦克阿瑟和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好大喜功,嘴巴奇大,桀骜不驯,是美军强横实力的标志和符号。而与之形成鲜明之比的是艾森豪威尔,他冷静、沉着,镇定自若,作为军人,他似乎更具有道义和情怀。最终,麦克阿瑟在发出了”老兵不死、只会慢慢凋零“的无力呻吟之后,带着悔恨离开了人世,而艾森豪威尔则再上一层楼,成功竞选总统,达到人生顶峰。

话说回来,作为欧战最高军事长官的艾森豪威尔,在率领盟军抵达距离柏林仅仅几十公里的易北河岸后,却按兵不动,不仅如此,他还分兵四路出击,完美的实行了西方版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横扫了德国其他地区的残余纳粹军队,对于面前的柏林,他却视而不见。

此时苏联大军也已潮水般涌来,战神朱可夫率领百万红军浩浩荡到开到了同样距离柏林几十公里外的奥德河,尼斯河一带。柏林插翅难飞,朱可夫可不是艾森豪威尔,他没有给德军太多的喘息时间。随着朱可夫一声令下,柏林德军荡然无存,顷刻间,樯橹灰飞烟灭。

在这次军功中,苏联拔得头筹,夺取了标志着二战胜利的王冠。苏联举国同庆,世界祝贺,一时间苏联名声响彻天地。对此,英国政坛震荡不已,丘吉尔愤怒的斥责艾森豪威尔的”软弱“,是他让盟军失去了这最重要的功劳。面对苛责,艾森豪威尔却任他清风拂山岗,我自岿然不动。

那么艾森豪威尔究竟中了什么邪,作为军人,却不贪功?事实表明,艾森豪威尔不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他虽然出身军人,却更像军政一体的枭雄。他不仅在军事上天赋异禀,在政治上,他的眼光也如雄鹰一样犀利。

作为军人,艾森豪威尔知道,要攻克柏林,盟军就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将会有数十万将士伤亡。况且柏林纳粹已经是瓮中之鳖,没有任何翻盘的机会。所以,早打不如晚打。可以说,这是降低伤亡的最好的方式。况且,对面的苏军表现的蠢蠢欲动,看样子,是要和德军决一死战了。事实证明,艾森豪威尔猜对了,苏军这一仗打下来,伤亡了30万人,可谓是损失惨重。

通过对德国地图的分析,艾森豪威尔发现了问题,苏占区和盟军占领区基本是以南北走向的易北河为界,双方此后也必然会以此为基础来划分德国,所以,打下处于苏战区的柏林似乎并不那么重要。与其如此,不如分兵去攻打其他地区,多占一些土地才更加实在。不得不说,艾森豪威尔的政治嗅觉真的太敏锐了。果不其然。二战结束不久,苏联就和西方闹崩,双方在德国划江而治,并且矛盾越来越深。

艾森豪威尔曾经在读拿破仑时说”当拿破仑为拿破仑而战时,他就已经输了。“事实证明,不贪功、珍惜士兵性命的艾森豪威尔没有为他自己而战,却获得了最后的成功。在杜鲁门下台后,艾森豪威尔以巨大的人望、领先的优势获得选举成功。

如果当初艾森豪威尔在英国、法国等政界高层的压力下,强行驱使士兵进攻柏林,那么,将会有众多的大男孩牺牲在胜利的黎明之前。艾森豪威尔这种想法,麦克阿瑟是不具备的。

在最近的调查中,美国公布了其历届44位伟大总统排名,结果表明,林肯第一、华盛顿第二、罗斯福第三、而艾森豪威尔则高居第七,可见,艾森豪威尔是多么的受美国民众的喜爱。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排名中,美国总统特朗普同样荣膺第一名,只不过是倒数的,在100分中只获得了12分,不及格。

兵临城下却拒绝攻击柏林,艾森豪威尔为何将肥肉让给苏军?

1945年初,美国将领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率领英美盟军胜利抵达了西距柏林城几十公里的易北河沿岸,而朱可夫率领的苏联红军百万之众也快速推进到了东距柏林城仅几十公里的奥得河、尼斯河一线,两军已经形成了对纳粹德国首都两面夹击之势,攻克柏林已经指日可待。然而,艾豪森威尔却在这时候主动放弃了这个即将到嘴的鸭子,改变了原来的作战计划。

艾豪森威尔当时兵临城下却放弃攻下柏林,多数人不解,甚至丘吉尔等英国军政要人还不停冒火责难他,但是艾森豪威尔顶着压力不为所动,最终历史证明了他的决策是对的。

当时的艾豪森威尔是如何想的?

笔者先来个事后分析一下当时的境况。二战当时的英国名将蒙哥马利认为:“犹豫不决,对于任何军官来说,都是致命伤,对于司令官来说,不啻是犯罪。”艾森豪威尔在兵临柏林城下时也能够清醒地看到,美英盟军和苏联红军在争夺柏林的比赛中并不占优势,如果大举进攻,未必一定能够捞到好处,反而弄得自己军队和盟军们伤亡无数,如此一来,真的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艾森豪威尔认为,与其在毫无胜算的时候,就仓促上阵与友军争夺杀戮一只垂死挣扎的困兽,倒不如另辟战场去杀伤其他残敌,尽可能占领更多德国领土,夺取更多实际利益。这样的计谋才算是在尽量不耗损自己的情况下,能够实际性地给大家谋取利益。

最关键性的因素在于艾森豪威尔深入研究了德军在柏林城的防御部署后,认为希特勒还在柏林困兽犹斗,盟军要想强攻柏林城,至少要付出10万人的重大伤亡代价。他的猜测是合理的,因为后来苏军在柏林之战中共伤亡了30万人。

不得不说,艾豪森威尔是一个关爱生命、珍惜下属的将领,他的原意是想以最小的伤亡和最低的代价彻底消灭其余德军,干净利落地结束这场战争。然而,到了这个时候,他发现伤亡必不能少,代价需要付出比较大,而且收获不一定那么的诱人和利于自家军队,因此清醒且果断地放弃了这一次的柏林大战。

虽然说一将功成万骨枯,而艾豪森威尔显然不是这样的人,他不会为了所谓的虚名假利和面子上的豪气干云而白白牺牲掉他的诸多下属,而是顶着压力,不顾他人的看法,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一块“看上去很好吃的蛋糕”。如果他坚持按照原计划打仗的话,那么他的名利和权势可能就来了。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悲悯那些部属,煞费苦心地挡住了外界的层层压迫。

此外,得道者多助,古人所言不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到10年的1953年,艾森豪威尔就因战功卓著、德高望重、深得民心而被选举为美国第43届总统,达到了他事业的顶峰。很多他的部属和部属的家人朋友都心甘情愿地把宝贵的一票都投给了他。事实证明,关爱他人者,往往也能够收获得他人的爱心和敬意。因此,笔者选择一辈子向善,选择乐于助人,选择友善待人。

兵临城下却拒绝攻击柏林,艾森豪威尔为何将肥肉让给苏军?

美国不进攻柏林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1个是艾森豪威尔预测,进攻柏林会导致美军重大的伤亡,伤亡人数会超过10万,这是美军所难以接受的。

美国在整个欧洲牺牲了15万人,其中7.5万是空军,陆军牺牲了7.5万。

让美国在攻打一个城市就要伤亡10万人,这是美国难以承受的。

美国要采取围城,逐渐分化德军,策反等策略,来减少军人的伤亡,不会过早的发起进攻。

第2个原因是,按照雅尔塔协议,攻克柏林后,施行几个国家分治。美国占领了德国首都柏林,还要把相当大的一部分占领的地方,再分给苏联,英国,法国等国家。

占领柏林对美国意义不是太大。

面对攻打柏林需要付出重大的人员伤亡,斯大林连眼皮都没眨一下,付出30万士兵死亡的代价,占领了柏林。

兵临城下却拒绝攻击柏林,艾森豪威尔为何将肥肉让给苏军?

说句不中听的话,因为他知道自己士兵生命的可贵,也知道士兵的生命在有些人的眼里不值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