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何要冒着极大的风险发起玄武门事变?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主要是被逼的!

当时两个集团的斗争已经非常厉害了,到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地步。

而当时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太子集团,占有很大优势。

首先,李建成是太子,这个地位没有改变。

李渊考虑过废掉李建成,但几次都没有实施。

甚至李渊亲自对李世民说:你大哥做太子已经很多年了,现在不能随便废掉他。

如果保持现状,李渊一旦死掉,李建成顺理成章就是皇帝。

而当时医学不发达,以李渊的岁数又宠爱众多女人(晚年生的孩子就有20多人),是很有可能突然暴死的。

只要李建成变成皇帝,李世民当然是死无葬身之地,他麾下的文臣武将也不得好死。

其次,李建成、李元吉集团获得李渊的信任。

也许是李建成天性比较忠厚,加上他们收买了大量嫔妃吹枕边风,李渊明显更喜欢太子。

太子蓄养自己的军队,几次试图谋害弟弟李世民,其中一次还造成了庆州都督杨文干的反唐武装叛乱(在唐朝随便蓄养军人是死罪)。

李渊明明知道情况,甚至还派兵剿灭了杨文干,但均没有惩罚李建成。

相反,李渊对于李世民则不太喜欢,可能是两人太像了。人都不喜欢看到自己性格的阴暗部分。

这种情况下,李渊如果听信谗言废除李世民的官职(曾经考虑过),那么李世民和他的党羽也就死路一条了。

再次,李世民已经多次被加害。

李建成曾经直接下毒暗算过李世民。

在李建成那里饮酒后,李世民当晚心疼又吐血数升。

一些人认为仅仅是饮酒过量的胃出血!

其实,当时的酒都是低度酒,不是今天的烈酒。那种酒无论怎么喝,胃出血的可能性极低。更别说吐血数升这么多了!

另外,李建成也排过刺客暗算,双方已经撕破脸。

最后,李建成计划用自己的2000卫士杀死李世民一伙。

大家注意,李建成、李元吉被杀后,他们的卫士们明知道主子死了,还来和李世民一伙决战。

太子建成的部下、翊卫车骑将军冯立与副护军薛万彻、屈直府左车骑谢叔方率领东宫和齐王府的精锐兵马两千人,急驰赶到玄武门,准备为太子和齐王报仇。

李世民他们靠关城门躲避,他们的部下云麾将军敬君弘带着宿卫军迎战,结果全部被杀。

太子卫士还要攻打李世民的府邸,最后看到尉迟恭提着的建成和元吉的首级,他们才一哄而散。

可见,李世民如果下手迟一些,说不定自己的就完了。

他们兄弟三人相残,说到底是父亲李渊的问题。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其实自古以来,无论国外国内,皇子争权都是你死我活,兄弟互相残杀都是寻常事。

李世民为何要冒着极大的风险发起玄武门事变?

玄武门事变是一场无法避免的事件

公元626年7月2日。这天李世民率领尉迟恭等人,带了一支人马埋伏在玄武门(长安太极宫的北面正门)。不多久,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也骑着马来了,他们都是奉李渊之命来见驾的。可是到了玄武门,他们觉得有点不对劲,那个熟悉的领兵将军常何不知到哪儿去了,守卫人员看起来也很陌生。正疑惑时,门官出来传话,要他们把护卫留下,只身去见李渊。

李建成一听,调转马头就往回跑。这时李世民一边高叫:“站住,别走!”一边骑马赶了过来。李建成哪里肯听,只是没命地跑,李世民眼疾手快,搭弓一箭,射死了李建成。李元吉见状,也要拉弓射李世民,但心里慌张,他拉了几次弓都没拉开。这时尉迟恭带了七十名骑兵赶到,一阵乱箭把李元吉射下马来。李元吉吓得拼命逃,又被尉迟恭一刀砍死。

李渊在宫中等着三个儿子,却听到外面乱成一片。正不知是怎么回事,尉迟恭已手持长矛带着人马涌了进来。他向李渊禀报说,李建成、李元吉阴谋作乱,已被秦王杀了,“秦王怕乱兵惊动皇上,特派我来护驾。”他又要李渊下令,让太子宫和齐王府的护卫停止抵抗。

李渊听了,大吃一惊。面对这样的形势,他只好顺势应变,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他又传位给李世民,史称唐太宗。李渊自己做“太上皇”去了。

这场流血事件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这是一场无法避免的事件。

按封建的宗法制(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李渊称帝后只能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在建立唐王朝中屡立战功、有智有勇有才干的李世民只被封为秦王。李建成因此对李世民非常不放心。他与李元吉结成同党,拉拢李渊宠爱的妃子们,让她们在李渊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使李渊逐渐疏远了李世民。

他们还不罢休,想进一步谋害李世民。一天,李建成请李世民去太子宫喝酒。谁知他在酒里下了毒,李世民喝了几口就腹痛呕吐。多亏陪席的李渊弟弟、淮安王李神通救护及时,李世民才保住了性命。

李世民对此一再忍让,可李建成却步步紧逼。他和李元吉又想出了挖空秦王府的主意。公元626年,突厥侵犯中原,李建成向李渊建议,让李元吉出征迎战。李渊同意了,李元吉却提出要调李世民手下的大将尉迟恭、秦琼等一起出征,还要求把秦王府的兵马都划归他管。并有消息说,他把这些人马调去后将全部活埋,进而除掉李世民。

千钧一发、性命攸关之际,尉迟恭等人不干了,他激愤地表示:“我不能留在大王这儿,陪着挨杀!”长孙无忌等人也认为,他们不仁,我们也可不义,应该先下手把他们除掉。

在将士们的强烈要求下,李世民终于听从劝告,借李渊召见他们兄弟三人之际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后,面临着十分严峻的问题。由于隋朝的暴政和多年的战争,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生产遭到很大破坏。经历过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李世民,深深知道百姓的力量,于是,他花大力着手恢复社会秩序和经济生产。

李世民善于安抚人心,在“玄武门之变”中,他不得已杀了李建成兄弟。当他登上帝位,就追封李建成为息王、李元吉为海陵郡王,并下诏以王子之礼将他俩改葬。落葬之日,李世民不仅允许两宫旧部去吊唁,他还亲自参加了葬礼。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李世民告发,李建成手下的一个官员魏徵曾经劝说李建成谋害李世民。

李世民把魏徵找来,问道:“你为什么要挑拨我们兄弟关系?”

魏徵沉着地回答:“因为我那时是太子的手下,就得尽心尽力地为他着想。可惜太子没听我的话,不然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结果。”

李世民觉得魏徵为人刚正,很有胆识,说话直率,便提拔他当谏议大夫。唐太宗还公开对大臣们说:“治理国家就像治毛病一样,即使治好了病,还得注意休养。现在天下太平,四方都来归服,这是自古以来少有的盛世。但我还是要谨慎行事,把太平日子保持下去,这就要多听听你们的意见。”为了稳定人心,李世民还派魏徵去山东安抚李建成旧部,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

由于连年战乱,唐代初期人口损失很多。李世民大力改革府兵制度,加强武备,击败东突厥,让他们放归被抓去的中原百姓,同时他放出三千宫女,这极大地加强了人口的恢复。 他又推行去奢省费、轻徭薄赋的方针,兴修水利,垦殖荒地,让百姓安心生产,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这一系列的措施十分有效,终于取得了让后世赞叹的“贞观之治”,奠定了唐代繁荣兴旺的基础。

李世民为何要冒着极大的风险发起玄武门事变?

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历史留给李世民的选项,其实并不多。要么跟李建成争夺皇位,要么就束手待毙。因为李世民的战功过于突出,能力过于强大,手下人过于凶猛。这也就是李世民为啥要搏一搏的三个原因。

一、李世民战功卓著。

李二的战功,在唐朝开国的过程中,绝对是第一名。可以说阻碍李唐王朝完成一统天下的障碍,十之七八都是李世民给清除掉的。

  • 1、平定薛举父子。

李渊在太原起兵以后,想要夺取关中作为根据地。可是同时对关中有兴趣的,还有薛举所带领的十多万大军。

因此李世民作为主帅,在扶风与薛举大战,结果击败了薛举,斩获一万多人。继而稳住了关中地区,势力范围伸到了陇右。

第二年李世民继续讨伐薛举,结果大败。等到薛举死后,他儿子薛仁杲带兵前来,还是李世民迎战。李世民长期停战,消耗了对方的士气以后,终于将薛仁杲一举击败,从而平定了整个陇右之地。

  • 2、平定刘武周。

刘武周也是个人才,他背后还有突厥人的支持,所以实力强大。李世民的三弟李元吉压根就不是刘武周的对手,被击败后只能逃回长安。

这个时候刘武周一路进军,攻占了晋州,逼近太原。李世民再次带兵前来,与刘武周长期对峙,使得刘武周粮草不济。长达3个多月的对峙后,李世民最终击败了缺少粮草的刘武周,夺回了失去的地盘。

  • 3、击败王世充、窦建德。

王世充攻占洛阳以后,建立了郑国。这地方是隋炀帝的都城,所以预示着王世充在关东地区形成了正儿八经的割据力量。

李世民这边要东出,自然是要跟王世充斗法。他带兵扫清了王世充在洛阳城外的势力,继而将洛阳变成了一座孤城。

王世充无奈去请窦建德帮忙。河北的窦建德是个讲义气的好汉,他带着十多万人马前来救援王世充。结果在虎牢关之战中被李世民击败,窦建德本人也被李世民给生擒了。

王世充势单力薄,援军又被攻克,无奈之下只好选择了投降李世民。从此关东地区也都是老李家的了。

  • 4、平定刘黑闼。

刘黑闼本来是窦建德的部下,由于窦建德被李世民抓了,而窦建德在河北地区的名声那是相当好的。

所以刘黑闼便打着给窦建德报仇雪恨的旗号,在河北拉起了一支队伍反抗唐朝。结果李世民再次出手,仅仅两个月时间,就解决了战斗。

这么多战功加在身上,再看看太子李建成的战功,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说李建成自然就很尴尬。他尴尬了,自然要对李世民下手。李世民咋能坐以待毙呢?

二、李世民能力过于强大。

李世民在建立战功的过程中,还取得了一项辉煌的成就,那就是身边聚集了一大帮能力出众的帮手。

文官集团的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武将集团就更了不起了,有尉迟恭、程知节、秦琼等人,文武双全的还有李靖、李绩等人。

这些人随便哪个都能独当一面,还就偏偏愿意跟着李世民干,你说李世民的能力咋样?因此朝中的文武群臣,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李世民的人。

所以说李世民不光是在战场上表现优异,在朝中的表现也很突出。这就是为啥李建成恨透了李世民,却又拿他没有办法的原因。

三、李世民手下的人都太凶猛了。

玄武门之变,之所以是不可逆的事情,除了李世民的主观要求以外,还有就是李世民手下的那帮人,是绝对不容许李世民往后退的。

因为这帮人是跟着李世民混的,不管他们能力有多强,一旦李世民被赶下台,那这帮人也会跟着遭殃。

反过来说,如果李世民因为夺嫡成功,继而成为了新一任的皇帝,那么这帮跟随李世民的兄弟们,自然也能够获得各种殊荣。比如说挂在凌烟阁上,不就是夺嫡成功后的结果吗?

因此就算李世民不敢轻易跟李建成翻脸,他手下的这帮猛人,也会逼着李世民往前走一步。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就是这个道理。

李世民夺嫡成功以后,什么宰相、三公之类的官职,还不是他们兄弟随便做嘛!所以说这是整个集团的利益,并非李世民一个人就可以完全左右的。

四、李建成相对来说,太弱了。

让李世民感到膨胀的,自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实在是太弱了。这哥们除了比李世民大了几岁,实在是没有哪一点是比李世民强的。

在军功上,那就不用提了,李建成的确有战功,可是跟李世民比起来忽略为零。在笼络人心方面,李建成身边的人才,不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远远比不上李世民这边的。

因此李世民夺嫡的胜算实在是太大了,一旦利润超过了百分之五十,哪怕是要杀头,也会有人愿意去做,这就是为啥敢搏一搏的原因。

总结:不去搏一把,那下场可就惨了。

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很显然李渊是要把皇位传给李建成的。到时候李建成再想收拾李世民,那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哪怕直接赐死你,你也不得不照做,为啥?因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说在尘埃落定之前,李世民自然可以为了自己的前程,包括集团成员们的前程放手一搏了。

与其坐以待毙,倒不如真刀真枪地为了前程搏一把,万一成功了,那回报可就太高了。即使失败了,以李世民的实力,再次翻盘也不是没可能。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

李世民为何要冒着极大的风险发起玄武门事变?

用一句俗话,狗急跳墙。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分三步。

第一,经营洛阳根据地。李渊带着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占领长安称帝以后,留下长子李建成作为太子,搞定地头蛇关陇集团,派遣李世民和李元吉以及李孝恭大杀四方。由于李元吉有勇无谋,所以李渊剥夺了他独自领兵的权力,让他跟着李世民混经验。李世民打下洛阳,成为李唐王朝最有实力的人物。李孝恭打下萧梁,很快就被李渊剥夺了兵权,软禁起来。

李世民打下洛阳以后,一帮谋臣跟他说,你比李建成强多了,大唐江山就是你打下来的,不能你栽树让别人摘桃子啊。且不论你以后成为秦王史上无名,就是身家性命也难保。不为自己着想,也得为子孙后代想啊。功高震主者危,这个道理不用我们教你吧。李世民听了,决定跟李建成争夺太子之位,时为武德四年。

第二,跟李建成的明争暗斗。两人互相拉拢对方的嫡系,比如李建成重金收买尉迟恭,尉迟恭报告了李世民,李世民说,钱你照拿,跟我说一声就行。李世民收买了李建成的嫡系常何,此人在玄武门之变前夜开门放李世民进来,完成了对李建成的伏击。而且互相在李渊面前给对方上眼药,李世民就被策划李建成的嫡系杨文干发动了兵变并且派兵镇压,幸亏被李渊识破阴谋。李建成请李世民吃饭下了毒药,幸亏李世民命大,没死。

第三,图穷匕首见。武德九年六月初一初二,太白金星在天上两次出现,六月初三,李建成的嫡系天文台负责人跟李渊汇报,太白金星出现在秦地上空,国家将要分裂,秦王以后将要得到天下。李渊决定对李世民下手,把李世民叫来,给他看天文报告,这都是天命,你认命吧。但是李世民不认命,说道,这都是李建成陷害我。他淫乱后宫,搞你的女人,我一直没跟你说。现在我也活不成了,我告诉你。你活着他都敢搞你的女人,全靠我给你撑着他才不敢造反,我今天死了,没脸面对死去的王世充和窦建德。

李渊大吃一惊,还有这事,明天上班你们兄弟前来对质。当晚李世民召集十一个嫡系从玄武门进去埋伏在临湖殿附近的小树林中,第二天,李建成和李元吉骑马进入,被双双打死。接着尉迟恭带剑入殿,逼迫李渊承认了既成事实。

李世民的基本盘是山东豪杰,都在洛阳盘踞。李建成的基本盘是河北群雄,都在河北盘踞。而他们所在的长安是关陇集团的势力,对他俩两不相帮。所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能够顺利稳定局面。这也是李世民敢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动力来源。

狗咬狗,毛两嘴。

李世民为何要冒着极大的风险发起玄武门事变?

谢邀。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悦史君认为是一种必然选择,激烈的宫廷斗争和身边人的蠢蠢欲动,都早就了这起惨烈的变故。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大哥李建成一直是储君人选,按传统,李世民没有任何机会。

唐高祖是唐朝开国之君,在进攻长安和随后的平定四方,他重用的人首先是儿子们,尤其是嫡子李建成、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

李建成身为皇太子,要协助唐高祖理政,出外征战不多,李元吉文韬武略一般,征战也不是最佳人选,李世民的机会来了。

在唐初平定四方的过程中,秦王李世民参与了很多战役,立下汗马功劳,也得到了唐高祖各种奖励,包括加官晋爵和开府等。

但无论身份发生多大的变化,皇太子还是李建成,李元吉还站在李建成这一边,朝中大臣多数支持李建成,李世民机会很渺茫。

更关键的是,随着四方逐渐安定,李世民出战的机会也越来越少,而且打再多也只是给李建成做嫁衣。

还有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唐高祖和李建成兄弟也意识到了李世民的情况,他们先是把秦王府中官员外调,削弱李世民的左膀右臂,同时积极推动剥夺他的兵权。

这是古代藩王的正常状态,但李世民的野心不在此,他一直对皇位有追求。

就这样,李世民不甘心,他的身边人也跃跃欲试,一起冒险发动玄武门之变。

这场变故唐高祖和李建成兄弟都没预料到,最终的结果是,冒险的李世民掌控了一切,李建成兄弟和儿子们全部被杀,唐高祖很快退位闲住,李世民拿到了皇位。

唐初的历史也成了任李世民打扮的小姑娘,唐高祖和李建成兄弟不足虑,功劳全是李世民的,悦史君认为,这是尴尬也是悲剧。

李世民为何要冒着极大的风险发起玄武门事变?

形势使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政治的事一旦趟了进去,不到胜负分明很难离开。作为局中人李渊李建成李世民,甚至李元吉,在各方有意无意的推动下,局面渐至不可收拾,李建成是嫡长子太子,却不能使二弟等人心服,李世民虽行二,却多年在外征战,战功赫赫,但在对兄长太子上没有效忠的表现,这样一来,李建成提防,李世民也防备,成了必有一伤之局。玄武门事变的触发点,是李渊已决定宁愿伤了李世民也不愿伤了太子李建成。

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李世民立下煌赫战功,在朝野上下的威信日增,李渊也给了他相当的权力,除了封为秦王外,还得到了天策上将的称号,在朝中还有尚书令的职位拥有很大的特权。这些引起太子李建成的担心。与四弟元吉多次想除掉李世民,而秦王李世民由于长期在外征战建立战功掌握权柄,对于立李建成为太子很不服气,也由于初期李渊的摇摆不定,首鼠两端,触发李世民的野心,于是想尽办法取而代之。(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二派树朋结党,明争暗斗,武德七年六月,秦王府制造出杨文干事件,使人诬告太子勾结边将谋反,李渊头大之余,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还是以息事宁人的态度,以制造兄弟不睦为名流放了东宫的王珪、韦挺和秦王府幕僚杜淹,把这事压了下来,这件事的处理,李世民感受到李渊对太子的爱护。李建成也害怕二弟势大,建议李渊将房玄龄、杜如晦逐出秦王府,秦王府文武大多被免官外放,府中只剩长孙无忌、高士廉、尉迟恭和张公谨等几人。削弱明显,形势渐渐明朗,李渊开始加大力度保护太子打压秦王。

杨文干事件发生的二年后626年,太子秦王已形同水火,各种斗争招数迭出,毒酒后妃,太白昼现等,能用的都上场了,适逢突厥犯境,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为统帅出征,全面征调世民手下人马,把他架空成光杆司令,秦王府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等人也心焦不已,力劝秦王反击,不然死无葬地。此时秦王安插在东宫中,担任率更丞职位的王晊悄悄密告李世民说,太子李建成想借此控制秦王兵马,还准备在昆明池设伏杀害李世民,这些情况促使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626年六月初三,与众人密谋已毕的李世民,进宫向李渊奏报说建成元吉秽乱后宫事,李渊听了愕然,答应明天召集建成元吉当面对质。却不知这是李世民引蛇出洞的计划,如何拦路杀人和控制李渊,全在计划中。第二天就发生了玄武门事变,李渊迭逢大变,被迫立李世民为太子,不久让出皇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