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氏因何被慈禧逼死?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阿鲁特氏的悲剧不是自己的决定的,而是政治。
阿鲁特氏是蒙古人,为蒙古正蓝旗。
正蓝旗是所谓下五旗,比起上三旗差的多了。原则上,阿鲁特氏成为皇后是一种拔高。
这主要是慈安太后对于阿鲁特氏的喜爱,因为慈安太后是阿鲁特氏的表姨。
然而,立皇后在宫中是大事。
因为皇后是统领后宫的,一旦丈夫去世就可以为儿子代理政务,绝不是泛泛角色。
所以,慈安太后将阿鲁特氏立为皇后,当然有政治上的布局,为自己增加了势力。
但是,慈禧对于阿鲁特氏非常不满。
阿鲁特氏的生母爱新觉罗氏,是郑亲王端华之女。
端华是八大顾命大臣,也是肃顺的好友。两宫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后,端华被迫自尽。
自然,端华的是也同慈安太后有关系,但她们终究是一家人,血浓于水。
相反,慈禧和端华家族则是敌人,现在立阿鲁特氏为皇后,不就是为慈禧树敌吗?
所以慈禧对于阿鲁特氏极为厌恶,自己立了慧妃的凤秀之女富察氏。她是上三旗的正黄旗,是满洲“八大贵族”之一,也是慈禧的盟友。
慈禧希望儿子同治皇帝能够宠爱慧妃,将来将慧妃立为皇后,将阿鲁特氏打压下去。
谁知道,同治对于死板、丑陋的慧妃极为不喜欢。
相反,长相不错的阿鲁特氏有着蒙古女人特有的直爽、开朗性格,同同治皇帝非常投缘,夫妻两人婚后十分恩爱。
然而,慈禧却勃然大怒,认为儿子和他作对。
于是,只要同治一靠近阿鲁特氏,甚至两人在一起过夜,第二天慈禧就把同治喊去,臭骂一顿。
久而久之,同治就不敢亲近阿鲁特氏,甚至不敢亲近其他妃子,怕触怒慈禧。
当时同治是个棒小伙子,有着很强的欲望。
但宫里的女人不能碰,同治就偷偷出宫偷吃。
他是皇帝当然不敢去知名的妓院,就跑到比较偏僻的低等窑子去。
窑子的妓女一天接几十个客人,当时又没有避孕套,所以很多妓女都是有性病的。
由此,同治感染了梅毒,年纪轻轻就挂了。
对于阿鲁特氏,慈禧也颇有不满。除了阿鲁特氏的出身以外,这个蒙古女人性格比较强硬,直来直去,让慈禧很不满意。
阿鲁特氏不服慈禧的压制。
一次慈禧借口阿鲁特氏做错了小事,命令太监去责罚。谁知道阿鲁特氏却说:“臣妾就算犯了什么大罪,也是从大清门抬进宫的皇后,请皇太后为臣妾留点颜面吧!”
谁都知道,慈禧虽然贵为太后,但开始只是一个妃子后来因为生了儿子才转正的。
而帝后大婚娶皇后时,大清门才会开启。
慈禧当年可没有这种待遇,大清门没有为她开启过。
阿鲁特氏未必故意说难听话,但慈禧认为儿媳妇讽刺她出身低贱,勃然大怒。
同时,同治死后才几个月,阿鲁特氏就暴死。
当时说阿鲁特氏是为了皇帝之死忧愁,最终殉夫。
其实,现在看来,阿鲁特氏不是被慈禧暗杀的,也是逼死的。
在同治死前,阿鲁特氏已经几乎活不下去。
同治重病卧床时,阿鲁特氏怕慈禧责怪,不敢去见皇上。
为此,慈禧大骂“这贱人,毫无夫妻之情”。
阿鲁特氏去看望同治,亲自为同治擦身、换衣,慈禧又骂“都什么时候了,淫妇还想狐媚皇帝”!
这种情况下,同治皇帝死后,阿鲁特氏不死也得死了。
因为阿鲁特氏是正宫皇后,如果同治死后立下一辈人做皇帝,慈禧就是太皇太后,不能执政,需要将权力交给阿鲁特氏。
而阿鲁特氏同慈禧不和睦,慈禧绝对不可能把权力交给她,只能将她弄死,以绝后患。
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氏因何被慈禧逼死?
谢邀。第一,慈禧和阿鲁特氏二人素来不合,阿鲁特氏甚至还因为炫耀自己的皇后身份而被慈禧太后嫉恨;第二,阿鲁特氏亲族势力庞大,对慈禧会构成威胁;第三,阿鲁特氏如果在世,慈禧太后就不方便掌权了。事实上,慈禧为了保证手中的权利不丢失,不仅逼死阿鲁特氏,甚至还害死了阿鲁特氏的孩子。
众所周知,从同治到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一直掌握政权,她之所以能爬到皇家权力顶端,主要还是得益于亲生儿子——同治皇帝载淳。然而相比于母亲慈禧来说,载淳的运气就相差很多,虽然如愿当上皇帝并在位很多年,实际并却无权力可言,绝大多数时候要屈服于慈禧太后的意志。
▲慈禧、慈安垂帘听政剧照
青年时期,慈禧一心放在政治上,在咸丰皇帝死后,27岁的她与慈安太后、恭亲王奕䜣联手发动政变,铲除先帝指定的载垣、肃顺、端华等八位顾命大臣。由于肃顺等人此前明确反对太后干涉朝政,慈禧太后对其自然不会手软,基本上是该杀的杀,该流放的流放,每个人下场都很惨。处理完反对派后,慈禧太后就开始垂帘听政——毕竟此时的同治皇帝年仅6岁。
▲恭亲王奕䜣旧照
严格说来,载淳并非咸丰皇帝独子,他还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可惜出生一天后就夭折了。所以说载淳作为皇子,是非常幸运的,不需要与兄弟斗得头破血流才能上位。然而他的幸运又全被母亲慈禧给夺走了,谁也没想到慈禧的权力欲和控制欲会如此之强。
载淳年满18岁时,已经该结婚了,作为成年人的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可是慈禧太后已经提前下过懿旨,要他必须“恪遵慈训”,这就严重束缚载淳的自由,令其长期郁郁寡欢。更不幸的是,作为一国之君,载淳拥有一个皇后、四个后妃,美貌程度基本都处于中上水平,但却没有给他留下一个子嗣。这实在是令人费解,幕后真相到底如何呢?
▲青年慈禧与同治皇帝剧照
仔细查阅史籍,就会发现其实同治皇帝拥有子嗣,而且怀孕的还恰恰是嘉顺皇后阿鲁特氏。阿鲁特氏不仅长相十分貌美,而且接受过十分良好的教育,家族背景也很雄厚,父亲崇绮乃是清代唯一的旗人状元,祖父赛尚阿为大学士,外公则是当年“顾命八大臣”之一的郑亲王端华。更要命的是,阿鲁特氏还是慈安太后的姑表外甥女。
▲嘉顺皇后阿鲁特氏画像
由于这一层关系,阿鲁特氏对慈禧太后而言是一个严重威胁。在同治皇帝人生的最后时光里,阿鲁特氏已经怀有身孕,然而在载淳死后刚刚三个月,慈禧太后就直接罗织罪名下诏将其赐死。这时,阿鲁特氏肚子里还怀有胎儿,他被后世史家称作“末阿哥”。
其实在载淳活着的时候,阿鲁特氏就从没有得到过慈禧太后的认可,慈禧非常讨厌她和妹妹,不过她强大的家族背景让慈禧忌惮,考虑到儿子非常喜欢她,慈禧太后也就一直没有下狠手。现在载淳已离去,慈安太后也已离奇身亡,阿鲁特氏失去了两座靠山。此外,阿鲁特氏一旦诞下皇子,将会荣升为太后,作为太皇太后的慈禧自然就不能再合法地垂帘听政。于是慈禧必然会选择痛下杀手。
▲慈禧太后旧照
同治皇帝和嘉顺皇后二人的下场,对于当时的清宫来说,只是无数个悲剧的缩影而已。慈禧太后为了巩固自己对朝政大权的把控,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任何对其掌权有阻碍和威胁的人,都会被慈禧利用各种理由和方法除去。
参考文献:
《清史稿》
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氏因何被慈禧逼死?
俗话说,清宫难断家务事,天下最难处理的关系恐怕就是婆媳关系了,民间如此,皇家也不例外,往往婆媳关系非常激烈的家庭,都有一个无能的儿子或者丈夫,慈禧太后与儿媳阿鲁特氏功臣紧张,就是因为同治太懦弱了,保护不了他的皇后,以至于年纪轻轻的皇后就被慈禧太后逼死了。
慈禧本是咸丰皇帝的一个妃子,母以子贵,儿子登基做了皇帝之后,她顺理成章的成了皇太后,掌控了一切朝政大权,同治自小生活在慈禧的阴影里,虽说贵为皇帝,但仅仅是慈禧的一个工具,傀儡而已,在母亲的高压下,他没有半点的自主权。
慈禧向来专权,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就连儿子儿媳也不例外,同治十一年,六岁开始继位的同治帝已经长成十七岁的翩翩少年了,慈禧太后不得不放弃垂帘听政,把政权交给她的儿子同治。交权对于慈禧来说如同割肉,在接下来的挑选皇后的问题上更是让她大为不满;东太后慈安、同治皇帝与慈禧太后对于选谁出现了分歧,东太后看中了翰林院侍讲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崇绮是蒙古第一位金榜题名的状元,阿鲁特氏生长在世代为官的书香门第,知书达理,淑慎端庄。而慈禧太后则看中了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认为这位聪颖俏丽的少女颇有几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由于同治皇帝也倾向于立阿鲁特氏为皇后,二比一,慈禧太后败下阵来,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两宫太后颁布懿旨,选阿鲁特氏为皇后,封富察氏为慧妃。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由此埋下了慈禧与皇后关系紧张的祸根。
由于阿鲁特氏皇后并不是慈禧太后中意的人选,由此她对这个皇后是横挑鼻子竖挑眼,一百个不满意,处处为难她,有时甚至当着其他妃嫔的面责罚她,皇后不得已跪地求情,对慈禧说:“臣妾就算犯了什么大罪,也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皇后,请圣母为臣妾留点颜面吧”。
皇后说的是有道理,但这句话却深深的刺痛了慈禧那颗敏感的心,要知道,按大清祖制,皇帝大婚当天,只有皇后是从大清门风风光光的抬进来,经天安门、午门,直到后宫,而其他的妃嫔则只能由紫禁城的后面神武门进入。慈禧虽然从一个贵人到最后当上了太后,但她是从神武门进来的,而她的老对手慈安是从大清门进来的,因此她永远都比慈安矮一等,这是她一生的痛点,也是她最为忌讳的。
后来的一件事再一次触怒了慈禧敏感的神经。慈禧看中的是富察氏,而同治喜欢的是阿鲁特氏,又不敢忤逆强势的母亲,于是他采取逃避的方式,两头不讨好,都一起冷落,后来他得了天花,又染上了风柳病,奄奄一息之际,阿鲁特氏皇后过来探望,向同治抱怨太后的迫害,同治安慰皇后说“卿暂且忍让,终有出头之日”。
这些话都被安插在同治身边的慈禧的耳目听到了,慈禧得知后是恼羞成怒,他赶到了同治的病榻前,抓住皇后的头发就打,并让太监大刑侍候。病中的同治一见这态势习惯性的又吓晕过去了,大家都慌慌张张的侍候同治皇帝,慈禧这才放了皇后一马。
慈禧太后想废了阿鲁特氏的皇后之位,这时醇亲王奕譞提醒她说“按大清祖制,非由大清门入者不能废大清门入之人”,看起来慈禧想废皇后她还没有这个资格,她也只好作罢。
在同治皇帝死后,阿鲁特氏皇后失去了最重要的保护伞,最终因不堪忍受慈禧太后的淫威,在同治皇帝死后的第75天就被迫自尽了,时年22岁。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氏因何被慈禧逼死?
大家好!我是小熙,热爱中国历史,欢迎和我交流。
阿鲁特氏,即孝哲毅皇后,清穆宗同治帝皇后。
很多人认为,她是被慈禧逼死的。慈禧为何要那么做?
史料记载:她是在穆宗归天七十四天之后死的,享年21岁,帝后接连去世,的确有些蹊跷。
对于孝哲毅皇后的死,有两种推论,一是被慈禧太后逼死的,另一种认为是自杀。
阿鲁特氏入宫才两年,穆宗就突发天花宾天。仅仅七十四天后,阿鲁特氏也随之而去。
我个人认为,她是被慈禧逼死的。
据说,阿鲁特氏和婆婆慈禧太后关系极差,几乎所有可查的旗人世家后裔的口述中都提到了这一点。
众所周知,慈禧专横残暴,没有人敢顶撞她,然而,身为儿媳妇的阿鲁特氏不但顶撞慈禧,还说了一句触碰慈禧最痛点的话刺激她,也许这正是慈禧动杀机的原因!
阿鲁特氏对婆婆慈禧说“自己是大清门内抬进来的。”
众所周知,慈禧不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为此慈禧一直耿耿于怀,也是她毕生的遗憾。
未进大清门对慈禧的打击那么大,大清门为何物?咱们不得不提提了。
大清门被清朝统治者视为国门,平时不开,一般的官员和嫔妃都只能走神武门,唯有太上皇、皇太后、皇帝和皇后才能走此门。
在整个清朝,从大清门抬进来的皇后只有5位,分别是顺治的废后博尔济吉特氏、顺治继后都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康熙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同治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和光绪皇后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
清朝立祖制:非大清门入者,不能处置大清门入者。由此可见。由大清门抬入的这5位皇后,自然具有不可憾动的地位。
事实情况是:同治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是被抬进大清门的,而慈禧却不是。
后来又发生一件事,慈禧太后向惇亲王奕誴埋怨儿媳妇不听管教,想要废掉这个儿媳,而奕誴却直白的说,“想要废从大清门抬进来的,必须也要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才行”。
也许正是这句话令慈禧非除掉这个儿媳不行!祖宗的规矩是:不是从大清门进的,就没有权利处置从大清门进的人。
也就是说,按祖训,慈禧这个未进大清门的,是没有权利处置这个从大清门进来的儿媳的。
但慈禧是谁?她本身就是个喜欢逆天而行的人!就冲这句话,她也得除掉这个儿媳!让天下人看看,祖训对我慈禧没用!这样就更没人敢和她作对了。
有这个大清门祖训,阿鲁特氏非常有优越感,竟连慈禧都敢顶撞。其实,也正是这条祖训害死了阿鲁特氏。
谢谢对小熙的关注与支持!欢迎在下方评论区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
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氏因何被慈禧逼死?
两宫太后在将权力移交给年轻的皇帝之前,就给皇帝选了一位皇后和几个妃子。来自一个满人贵族世家的女孩子成了后宫之首的皇后,她叫阿鲁特。众妃子中位置最高的是“慧妃”,她是荣禄的朋友风秀的女儿。据宫里一位太监的日记记载,慈禧太后的意思是正好将她们二人的顺序对调,让凤秀的女儿做皇后,让阿鲁特仅做个妃子。但是两宫太后之间就这个问题产生了一些分歧,于是决定听一听同冶皇帝自己的主意。皇帝立即表示看中了阿鲁特,而慈禧本来信心十足地期待皇帝能遵照她的意愿,现在听到皇帝这样说,非常恼怒,毫不客气地表示反对。
宫里的人们大都知道年轻的皇帝与其生母感情淡薄,即使他还是个孩童之时,就比较偏爱东宫太后,在大婚之后,他与慈禧的关系更加恶化了,而阿鲁特氏与她的婆婆相处的也不好。因此再清楚不过了,慈禧在朝廷里一直拥有的统治权,很可能随着新一代统治者的崛起而渐渐失掉。
垂帘摄政取消,同治皇帝亲政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旨:以后朝廷奏折不再呈递其母后阅览。
过去在热河的那些岁月里,随着咸丰皇帝一天天衰弱下去,年轻的叶赫那拉氏为生存与权力而战,她与辅政大臣周旋斗争,夺回了帝国的统治大权,而现在轮到她放弃摄政大权了,她才意识到自己前景将会很不妙。宫中那几个月时间一定是煎熬的,帝后之间的权力争夺首次公之于众。年轻的皇帝能够获取大权,成功地取代他那强大的母后吗?慈禧会甘心自己被冷落到一旁吗?对于期待着后半生过上无忧无虑的体面生活的那些官员来说,及时准确地获知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许意味着极大的幸运和远大的前程,他们后半生就能得到获胜者垂青,真的可以高忱无忧了。不过,在垂帘摄政结束,她儿子亲政的第一个年头里,她仍然是紫禁城里最有权力的人,而她那个人魅力与极高的声望,依旧使得众多高级官员追随在她左右,听候差遣。荣禄随传随到,还有李鸿章手握重兵,就驻扎在不远的天津。
同治皇帝与其年轻的皇后(她15岁,比皇帝小两岁)过于轻率的显露出了他们对慈禧的不满,而当时他们自己的地位还没有巩固好。年纪小的优势就是可以等待,耗得起,而劣势就是容易心浮气躁缺乏耐心。同治皇帝在位时间很短暂,驾崩后。慈禧迁怒于阿鲁特氏,更多责备于阿鲁特氏,同治帝死后不久就逼死了阿鲁特氏!
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氏因何被慈禧逼死?
婆媳问题,而且光绪上任,她的地位也尴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