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军的豹式坦克和黑豹坦克有什么区别?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没有豹式坦克,只有黑豹坦克。
豹式坦克是翻译的错误。
黑豹坦克是二战最为优秀的中型坦克,做到了三个性能的均衡。
它的火力非常强,75毫米长管坦克炮。这种70倍口径的身管的火炮,可以击穿当时所有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而且精度非常高。
它的防御能力非常强,正面采用80毫米倾斜装甲,敌人反坦克炮在远距离很难击穿。
它的机动性也不错,采用了660mm宽履带,强力的发动机(换装了高达700马力的HL 230P30发动机),机动越野性能非常优秀。
黑豹的缺点主要是重量较大,达到了40多吨。苏制T34后期版和美制M4谢尔曼,不过30多吨。
同时,黑豹的结构比较复杂,机械故障较多。
黑豹坦克按照今天标准属于中型坦克,比重大50多吨的虎式坦克机动性要好得多。
一般来说,虎式坦克由于机动性较弱,多用于防御作战,不能进行德军常见的两翼合围作战,不能大范围高速机动。
所以,虎式坦克的定位,其实是一种机动性较好的坦克歼击车。
而黑豹坦克才是真正的坦克。
黑豹坦克性能优秀,面对盟军坦克就像切菜瓜一样。
按照美军的统计,每摧毁一辆“黑豹”坦克就要付出5辆M4“谢尔曼”坦克或者9辆T-34坦克的代价。
1943年,欧洲东线苏德战场上,党卫军的一个坦克营7辆“黑豹”坦克,在乌克兰正面遭遇了70辆苏联T34坦克。结果经过20分钟的战斗,这个坦克营击退了苏军坦克的进攻,击毁了70辆T34中的28辆,而自身没有一辆损失胜出。
在1944年,党卫军的第5装甲师的一个坦克营,以自身损失5辆“黑豹”坦克的代价,击毁了包括T34、谢尔曼M4在内的107辆苏军坦克。
大家看看上面的图,彩色图都是萨沙亲自去拍的黑豹。
俄罗斯还有真的黑豹坦克。
二战德军的豹式坦克和黑豹坦克有什么区别?
...没区别,就是中文叫法的不同。
这台坦克的直接从德语翻译过来就是Panzer(装甲)Kampf(战斗)wagen(车辆) V Panther(黑豹)
Panzerkampfwagen V Panther
所以正确名字就是黑豹,国内在翻译的时候可能受到虎豹的影响,而且黑豹毕竟也是豹,因此直接说成豹也没啥大问题。
(本子也把黑豹叫豹...)
但为了和战后德国的真·豹(Leopard )式作区分...还是建议把二战那批叫黑豹好
二战德军的豹式坦克和黑豹坦克有什么区别?
他来了他来了,你看他华丽的机身,暴力的装甲,还有那黝黑而又深邃的75毫米半自动火炮塔,多么诱人,多么漂亮。
他价格美丽,性能优良,有着轻型坦克的速度,中型坦克的价格,重型坦克的火力,有了它,你可脚踢T-34,拳打谢尔曼,就算是虎式来了,也得靠边叫老大。
他就是,黑豹坦克,当然,你也可以叫他“豹式”坦克!
二战德军的豹式坦克和黑豹坦克是没有区别的,他们同一款坦克,即“Panther”,因为翻译的不同,造就了其不同的名字,所以可以叫他黑豹,也可以叫他豹式坦克,没有区别。
黑豹坦克式二战期间最为优秀的中型坦克,单从坦克本身来讲,就算是T-34,也得甘拜下风,至于谢尔曼,给他提鞋都不配。据统计当年每摧毁一辆“黑豹”坦克,盟军就得付出9辆M4“谢尔曼”坦克的代价。
德棍武器,就是这么牛!
德国黑豹坦克是二战时期全球性能最好的坦克之一,其设计初衷是为了对付苏联装甲,因此下文将以t34为对比对象。
早期的德国坦克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负重轮悬挂装置在面对长途跋涉和山地地形时非常容易“掉链子”,性能十分不可靠,而且难以维修。
德国军方发现,苏联的中型坦克要比其他同类坦克的体型大上一些,坦克的体型越大,负重轮与悬挂装置的要求就越高。
因此,德国军方在苏联T-34坦克的“六轮五带”设计的基础上,结合豹式坦克的体积,把一个负重轮用一个悬架的老套设计,修改为两个负重轮共用一个椭圆形悬架,再将每个负重轮上安装起独立的减震弹簧,使得两个负重轮在减震弹簧的作用下,承担同一点压力,极大加强上坦克在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减小故障几率,整体机动性上超越了苏联的T-34。
装甲方面,黑豹坦克的正面装甲厚120毫米,苏军的T-34中坦只有60毫米,黑豹坦克的正面防御力高于T-34整整一倍,
火力方面,黑豹坦克装备一门口径为75毫米的重炮,1000米之内能有效穿透60毫米装甲,(苏联天敌)苏T-34则装备口径76毫米的重炮,在火力方面两种坦克不相上下。
动力性能方面,黑豹坦克的公路最大时速可达45公里每小时,t34坦克只有30公里。黑豹坦克的各项性能均高于苏T34,可以称的上是“二战时期最强坦克”,但是黑豹坦克有一个当时无法弥补的缺点,就是造价高,出产慢,再加上德国后期物资匮乏,生产力有限,导致黑豹坦克无法适应二战中后期庞大的数量要求,黑豹坦克成为了坦克界中的“伤仲永”。
虽然黑豹坦克在二战战场上没能留下耀眼的功绩,但是它优异的性能,和独道的设计依然值得我们研究和品评。
最后,需要提一下,在德国的仆从国匈牙利,有一款盗版“黑豹”!
二战之初,黑豹坦克只是印在匈牙利设计图上的一纸战争幻想,三大主战坦克,兹里尼—重型突击坦克、突朗—中型坦克、托尔帝—轻型坦克,才是匈牙利“战争菜单”上的主菜。
随着苏联的强势崛起,一股来自亚欧大陆北部的钢铁洪流席卷欧洲战场, 苏联坦克部队的KV-1重炮坦克、T-34中型坦克、T-40轻型两栖坦克,使匈牙利不得不面对引以为豪的三大主战坦克被苏军击溃的命运。匈牙利军方注意到,必须迅速研发出一台机动性能强、护甲防御力优秀、炮火凶悍的新型坦克,但从零开始设计,会令新坦克的开发周期相当漫长。
于是,匈牙利军方直接采用了德国豹式坦克的整体设计,研发出了一款山寨版黑豹——Tas中型坦克。
不过由于研发太晚,直到1945年战争结束,匈牙利黑豹据说只有2辆试验车下线!
二战德军的豹式坦克和黑豹坦克有什么区别?
首先二战黑豹是panther,战后豹式是Leopard,压根就不是一个单词
其次黑豹长这样
长这样
战后Leopard 1长这样
或者这样
Leopard 2长这样
或者这样
二战德军的豹式坦克和黑豹坦克有什么区别?
没有区别,Panther的意思就是“黑豹”,只是因为不同的翻译,造成了“豹”和“黑豹”的区别。早年间甚至有一些杂志写作“美洲豹”,属于军迷圈子里因为标准不统一造成的翻译乱象。
上图.这种大猫便是动物世界中的“Panther”,其实就是金钱豹的黑色变种
“黑豹”的全称是“Panzerkampfwagen V Panther”,所以也可以称“黑豹”为“5号坦克”。
无论“黑豹”还是“豹”,其实都是同一种坦克,德军对“黑豹”亦只有一种编号:“Sd.Kfz.171”。
比如我们熟悉的“虎式坦克”全名是“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E Tiger I”,要准确的描述应该是“6号坦克 改型E 虎式1型”,军方编号“Sd.Kfz.181”。
而“虎王”则是“Panzerkampfwagen VI Ausf.B TigerII”,有的也写作“Tiger King”,总之要么我们称“虎王”,要么称作“虎2”或“6号坦克 改型B 虎式2型”,军方编号“Sd.Kfz.182”。
所以,基于“Sd.Kfz.171”这个军方编号名,我们都应该明白,不存在第二种豹式或黑豹坦克,这就是一种东西。 PzKpfw V=5号坦克=豹式=黑豹,甭管变成什么豹,PzKpfw V只有一种“Sd.Kfz.171”。
黑豹坦克从研发开始就一直受到元首的关注,1942年时,奔驰与MAN公司的两种VK3002原型车方案尚未完成竞标,就已经获得了“Panther”之名。后来竞标胜利的MAN公司方案最终得到了生产许可。
上图.黑豹G型
早期的“黑豹”因为准备仓促,德军只能给前期20辆“预产型”装上7.5cm Kwk42L/70炮,而不是希特勒期望的7.5cm Kwk42L/100炮。炮口制退器有许多改型,比如直接采用4号坦克7.5cm Kwk 40L/43炮的制退器。这种差异令不少人将之作为“豹”、“黑豹”的区别,实在是路子走歪了。
此外,“黑豹”受产能影响,多分为小批次生产,通常一个小批次为250辆,中间还不断进行了细微的完善升级,这也造成了“黑豹”之间很难在参数上得到统一(甚至有黑豹用4号的炮塔),间接上造成某些人故意区分出所谓的“豹”和“黑豹”。
上图.比利时巴斯托涅地区胡法利兹放置的“黑豹G型”,巴顿与蒙哥马利会师之处
1942年年底MAN公司因为投产技术验证,在元首的制导下预生产了20辆“0系列”(D1)黑豹,它们装甲脆薄,采用了迈巴赫 HL210P45发动机。1943年,250辆“D型”下线,强化了原来仅60mm的装甲,增加了方形裙板,使用了液压炮塔和迈巴赫 HL210P30发动机。
上图.库尔斯克会战中被苏军打烂的“黑豹”,注意方形的裙板
库尔斯克会战后,因为“黑豹”损失巨大,250辆几乎损失殆尽。因此德军又追加了600辆D型的订单,这600辆又换装了迈巴赫 HL230P30发动机,比650马力的HL210P30高了点,增加到了700马力。
到1943年底,最著名的“黑豹A型”诞生,这个型号经典又坑爹,因为生产厂家众多,MAN、奔驰、亨舍尔等都有生产,总产量达到了2000辆以上,而且其排气装置的布局据说有5种方案,变速箱和传动也进行了优化改造。
再之后就是更著名的“黑豹G型”了,这系列生产了2900多辆,也有说法为3100多辆。G型有部分车辆采用了全钢负重轮,而不是以往的挂胶负重轮,所以,形成了某些人认为的“黑豹是胶轮,豹是钢轮”的现象。
而且G型确实变化也挺大,比如重置了顶部观察窗的设计,车体变得略高,并且为驾驶员换装了潜望镜,尾部的发动机盖也更凸起。
“黑豹”除了0、D、A、G几个型号外,主要便是军方编号“Sd.Kfz.267”的黑豹指挥车了,早期的0型很多都进行了指挥车改造,安装了4号炮塔的便有这一批。库尔斯克会战时死剩的D型也大多改成了这类。
所以说,“黑豹”和“豹”本身不存在区别,只是我们中国人的叫法不同罢了,非要硬性做出个区分那是与自己过不去。哪怕黑豹自身存在较大的不同,甚至一年一个样,但那也不是它变成两种车的理由,更不存在虎1、虎2那样的“代差”。
二战德军的豹式坦克和黑豹坦克有什么区别?
Ⅴ号“黑豹”式坦克(或“豹”式)被推出的起因就是苏德战争初期的“T-34危机”。德国原有坦克战术性能偏重机动性,不太重视火力和防护,在“闪电战”运用的初期其性能尚可,但进入苏联战场,面对火力和装甲强大的T-34和KV-1后,德国的Ⅰ、Ⅱ、Ⅲ、Ⅳ号坦克,以及35t、38t等就面临被动挨打的地步。除加紧改进Ⅲ、Ⅳ号坦克外,古德里安等将领在1941年底的时候强烈要求研制新型坦克。1941年11月25日,希特勒命令戴姆勒-奔驰、MAN等公司研制30吨级坦克以对抗T-34/76。
奔驰公司先后研制出VK3001和VK3002原型车,但由于和T-34/76过于相象,以会战场识别困难的理由否决。MAN公司也推出了VK3002原型车,和奔驰公司的VK3002一同在希特勒生日1942年4月20日那天向希特勒进行了展示,MAN公司的设计最终获得批准。VK3002原型车的炮塔象T-34坦克一样置于车体前部,但后来生产的炮塔都置于车体中部,因此“黑豹”式可以拥有更长的火炮身管,具备了火力性能上的先天优势。1942年12月,“黑豹”正式生产型投产,被定为PzKpfw V Ausf D型,次年1月首批“黑豹”D型出厂。此时的豹式以远远超出原先设计要求的30吨级,前装甲也由最初要求的60mm增加为80mm,坦克全重达到了44吨。“黑豹”与先前的德国坦克截然不同,最先采用了倾斜装甲。豹式坦克采用了660mm宽履带,强力的发动机(从D2开始更换装了高达700马力的HL 230P30发动机,此发动机成为豹式的标准动力装置),机动越野性能非常优秀。
为了等待“黑豹”坦克的出厂,德国的“堡垒作战”一推再推,战役终于在1943年7月5日开始。好容易积攒的250辆豹D(D1)型参加了这场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首日有192辆豹式参加了进攻,但机械故障频频,再加上在一个雷场遭遇伏击,当日幸存完好的豹式只剩40辆。但是参战的豹式也显现出强大的火力和防护力,虽然数量较少,但是远距离开炮就可击毁I-34。战役中豹式坦克的战果不俗,但是数量太少,没有发挥出决定性作用。
战场上,豹D坦克也暴露了机械装置的严重不可靠,特别是齿轮箱存在严重设计问题。豹D型只生产了534辆,而后1943年8月新的“黑豹”A型投产,改进了不少机械问题,加厚了炮塔装甲,增加了两挺7.62mm机枪,产量为1768辆。1944年3月改进后的“黑豹“G型投产,加强了车体装甲,改进了传动装置,增加了车内三防通风装置。豹G型生产直到战争结束,产量达到了3740辆,是豹式系列的数量最多的型号。1944年2月22日,希特勒亲自签发命令,将PzKpfw Ⅴ号坦克定名为“黑豹(panther)”坦克。
“黑豹”坦克是德国二战后期的成功作品,因此受到格外重视,在后期德国坦克生产中平均产量最高,D、A、G三中型号达到了6042辆。1944年5月开始研制“豹”F型,设计了全新炮塔,但到战争结束只生产了20辆左右。此外,豹式的后继型号豹2准备安装88mm火炮,但只出现了原型车。
“黑豹”坦克与对方的T-34/85相比,防护性能绝对优于T-34/85,火炮口径虽然为75mm,但70倍口径的身管使得其穿甲能力高于T-34/85的85mm L/54.6火炮,甚至也高于虎Ⅰ坦克的88mm L/56火炮,更是从全方位性能上超过英美各型同类坦克。不过这一切的背后就是豹式全重高达44~46吨之多,几乎和苏联的斯大林系列重型坦克一个级别。但同样重量,IS2和IS3都算重型坦克,“黑豹”只算中型,似有差别对待。豹式的工艺复杂,产量难以和T-34、M4“薛尔曼”等盟军坦克相比,因此经常处于战场上的数量劣势地位。豹式还是最先安装主动红外夜视仪的坦克,开创了坦克夜战设备的时代。
豹式坦克的变形车主要包括豹式指挥坦克和“猎豹”坦克歼击车等。豹式指挥坦克产量多达1750辆,是豹式变形车数量最多的一种。而赫赫有名的“猎豹”歼击车则有“二战时期最优秀坦克歼击车”的美称,火力与“虎2”坦克相当,装甲防护超过了“虎1”,再加上同豹式一样出色的机动性,成为德军最有力的反坦克武器。“猎豹”产量只有382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