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大规模列装的栓动步枪只有5发子弹,难道就不能增加容弹量吗?

军工最早开发的就是栓动步枪,最初是一发枪膛供弹,射一发,装一发;再射一发,再装一发,如此循环往复,确实有点麻烦。

于是,就诞生了5发栓动步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事实上5发栓动步枪,就已经基本上定型了。

即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除了为数不多科技较发达的国家开发了漏夹或弹匣供弹的半自动步枪以外,依然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5发弹仓供弹栓动步枪。

当然,在栓动步枪中也有例外,英国佬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可以采用2只5发弹夹装弹,即能装进10发子弹,相对于5发栓动步枪,此枪的弹容量较高,因此算得上是一把比较牛哄的步枪了。

其中,有些英联邦军队将此枪一直使用到了六、七十年代,甚至现在伊拉克、阿富汗等地的抵抗组织还在使用这杆英国佬发明的老枪,李·恩菲尔德步枪可谓全球最长寿的栓动步枪了。

由于是手动拉大栓,推子弹上膛包括完成退弹壳等动作,枪械弹仓的容量设计,恰好能容纳5发子弹,倘若要扩展加入更多的子弹,则全枪结构得重新设计了,这是非常麻烦的事情。

其实,对于一把手动发射的步枪来说,5发子弹的容量已经足够使用了,且由于是5发弹夹一次性压进弹仓,重新装填子弹的速度也很快,因此就没有必要将步枪伤筋动骨地再重新设计,仅仅是为了多装几发子弹而已。

老美非常有名的M-1加兰得半自动步枪,说是二战期间最好的一把半自动步枪,事实上是言过其实了,8发漏夹一次性压进弹仓,导致此枪枪身厚度加宽,因此全枪重量加上军刺高达10斤。

而苏军的SVT-40和德军的G-43,都采用了10发弹匣供弹,因此仅从弹容量和供弹方式包括火力上来看,其性能都远在老美的M-1加兰得之上,只是这两把半自动步枪的装备数量都有限,不似老美的M-1是步兵班最基本的枪械,几乎人手一把,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G-43和SVT-40这两把半自动步枪。

综上,栓动步枪5发弹夹,弹仓压弹,事实上并不严重影响战斗性能的发挥,倘若增加栓动步枪的容弹量,在全枪结构不便的大前提下,极有可能设计成了10发弹匣供弹的半自动步枪了,在不搞弹匣供弹,像老美M-1加兰得半自动步枪一样,漏夹供弹时,弹仓的厚度将随之增加,从而增加了全枪的重量,可谓得不偿失。

二战大规模列装的栓动步枪只有5发子弹,难道就不能增加容弹量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也不是这样,英军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就可以装弹10发。

其实,对于手拉步枪来说,射速是其次的,命中率更为重要。

大家如果有一些射击经验,就会明白,快速射击中精度很难保证。想要保证一定的命中精度,就普通人来说射速不能快。

萨沙写抗战史的时候,看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个国军小兵在新兵射击训练时,飞快的拉枪栓射击,几秒钟打光了5发子弹。

结果,新兵班长踢了他一脚,臭骂一顿。

为啥?

普通士兵不是奥运会手枪速射运动员,这样打就是瞎打,不太可能打中的。

小兵被踢也是应该的,谁让你胡来,知道当时训练子弹多宝贵吗?

一战二战的手拉步枪,也都是这种设计思路。

对于二战的步兵来说,步兵班火力压制主要是轻机枪的事情,手拉步枪手需要做的是精确射击,尽量多的消灭敌人。

因为手拉步枪不是半自动步枪,后者可以以高射速和高精度模式射击,前者则不可能。

具体理论就不说了。

大家看看美军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只需要连续标准扣动扳机就行了,姿势根本不需要变化,具备快速精确射击条件。而老式的春田手拉步枪,每射一发子弹都要拉枪栓以后,再重新恢复射击姿势,再进行标准。

所以,老式手拉步枪根本不鼓励快速射击。

比如装弹最多的李恩菲尔德步枪,竟然还有个弹匣隔断器的设计。目的是阻断弹匣供弹,以免士兵射速过快浪费弹药,搞笑不搞笑。

同时,士兵对于李恩菲尔德步枪还是有怨言的。虽然它可以装10发子弹,但每次装子弹花费时间比5发步枪长的多,造成的火力中断时间很长。

在装弹期间,射手是非常危险的。

说来说去,手拉老式步枪就不能装弹太多,一是没有必要,二是会违背实战的需要。

二战大规模列装的栓动步枪只有5发子弹,难道就不能增加容弹量吗?

倒也不是说当年他们没去尝试过,比如毛瑟Gew98上当年就试过25发的弹匣

恩菲尔德也用过20发的弹匣

但你以为这玩意是让你扛在肩上打的(手动斜眼),这种大弹匣步枪实际上是这样用的。对,用在堑壕里边的。他还有个名字叫做堑壕毛瑟(Trench Mauser)

好了回到正题,为啥大容量弹匣不适合用在栓动步枪上?

当时一枚全威力步枪弹的重量大概在30-40克,你就想20发的话差不多就是一斤半的重量。当然,这个能克服。

如果弹匣突出了,那么势必会导致一些很麻烦的事儿,比如容易勾勾碰碰。远不如5发子弹刚好被枪体长度接纳来的舒服。

另外,越大容量的弹仓,会让托弹板弹簧的力度也增加,导致子弹压进去比较困难。比如恩菲尔德,装第一个5发的时候其实蛮轻松的,但是装下一个五发按进去就有点吃力了。(所以有些英军士兵在急的情况下就装5发而已)

但我想说最关键的在于,栓动步枪不像现代的半自动或者全自动步枪。增加弹容量对他们的意义不大,本身就是手动装填,射速摆在那边。打完5发再装个5发的射速和打完10法再装10发的总体射速差异并不大。

既然栓动增加弹仓容量带来的优势并不如劣势明显,自然也不需要去扩容。

二战大规模列装的栓动步枪只有5发子弹,难道就不能增加容弹量吗?

栓动步枪装五发子弹其实一点都不少,加大容弹量,不如直接去研发新枪。栓动步枪,其实就是应该装五发子弹的。

二战时期的栓动步枪其实都是一战时期的步枪,甚至是一战之前的步枪,或者是一战之后改进的栓动步枪。对于栓动步枪来说,五发子弹和十发子弹差距并不大,甚至是没有差距,而且,装多了,故障率也就跟着上来了。

栓动步枪是步枪发展中的一个过程,再早的步枪还是打一枪装一个子弹的,到了栓动步枪这会儿,也就是一次装五个,打完了再压五个进去了。一战那会儿的步枪,都是在战壕里用的,士兵有的是时间装填瞄准射击,对大容量步枪要求并不大。

而到了二战时期,对射速和容弹量要求就变大了,因为交战距离变近了。由于这个交战距离变近了,各国其实都是有应对办法的,并不是加大容弹量,而是大规模列装冲锋枪,美军德军都把冲锋枪装配到了班长一级,苏联更是人手一把。

以德军为例,德军一个步兵班,战术中心其实是他们的机枪手,所有战术都是围绕机枪展开的,步枪手非常依赖机枪的火力支援。而这个时候,火力仍是不够的,各国又开始推出了半自动步枪,半自动步枪就不一样了,射速快,对子弹数量要求就高。

美军的加兰德步枪和M1卡宾枪,这两个容弹量就比栓动步枪大,加兰德可以装八发子弹,这也是最适合加兰德的容弹量,它的弹仓要比其他栓动步枪要大,但八发也是极限了。

栓动步枪装五发,其实完全可以了。加十发,对于在战场上将子弹压进去的瞬间来说,还是比较费力费时的,当时的枪和现在不一样,现在是打仗之前先把子弹压满了,直接换弹匣。当时是压子弹,费时费力,五发最合适。

英军的李恩菲尔德其实也不全是两个弹夹十发子弹,相当一部分也被回收改成了五发的弹仓了,而且即便十发的弹仓,士兵也不一定是装满十发。

二战大规模列装的栓动步枪只有5发子弹,难道就不能增加容弹量吗?

所谓拴动步枪,是手动步枪中的一种,因为需要通过拉动枪栓来完成将子弹上膛和弹壳退出枪膛的动作,因为得名拴动步枪。拴动步枪自十九世纪后期出现以后,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得到广泛使用,之后才被半自动步枪和自动步枪逐步取代。

首先要说一下,其实二战中有些拴动步枪的弹仓容量不止5发子弹,比如说著名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就可以装填10发子弹。当然,大部分拴动步枪的弹仓容量都是5发子弹,而为什么不多装子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后膛枪刚出现的时候,其实都是单发步枪,也就是枪内没有弹仓,每发射完一发子弹以后,就需要重新装填一发,然后再射击。这么一来步枪的发射速度就大受影响,所以各国又陆续设计出了带有弹仓的步枪。

而早期的弹仓因为位置不同,又分后托弹仓、前托弹仓和机巢弹仓三种。

后托弹仓顾名思义,就是弹仓设置在枪的后托。比如说美国南北内战时北方军队装备的斯宾塞步枪,采用的就是后托弹仓吗,这也是目前比较公认的第一种带弹仓的步枪。前托弹仓则是把弹仓设置在枪的前托。像美国西部片中经常出现的温彻斯特M1873式步枪,用的就是前托弹仓。

前托弹仓和后托弹仓都是管状的,子弹首尾相连装填在其中。管状弹仓的优点是弹仓长度比较长,所以能容纳较多的子弹。像斯宾塞步枪就可以装填9发,而有些步枪更是可以装填13发甚至是17发子弹。

然而管状弹仓的缺点也很明显。首先来说,管状弹仓虽然容弹量大,射击时很开心,但是装填子弹时需要逐个装入,士兵都嫌过于麻烦,装填缓慢。这个问题倒也还好解决,可以采用可更换式的弹管,预先装填好子弹的,战斗时在弹药盒内带上几根备用。

但是管状弹仓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弹仓长度过长,和机巢距离大,容易故障。这个可是无法彻底解决,因此后来就出现了位于机巢下方的机巢弹仓。

和管状弹仓相比,机巢弹仓因为子弹是上下叠放在一起,不是首尾相连,那么装填同样数量的子弹,长度和管状弹仓相比要短得多,自然可靠性就更高。而且后来采用弹夹以后,可以一次性装填多发子弹,装填速度也比管状弹仓更快,所以很快被各国军队采用。

但是机巢弹仓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枪支的高度有限,能装填的子弹数量受到限制,一般5发就是上限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步枪的发射速度。

想解决这个问题,要么就是在枪身下面装一个突出枪体外的弹匣,要么就是在枪内装填两排子弹。不过这么做的话,前者会突出一大块,容易磕碰和挂到东西,很不方便,后者会增加枪支的厚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此外弹仓容量加大的话,装填难度也会增加。加上到一战时,步兵的交战距离较远,又比较强调精确射击,对于步枪的发射速度要求不高,所以各国拴动步枪的弹仓容量,也大多以5发为限,只有像英国等少数国家,比较强调快速射击,他们的步枪弹容量才大于这个数。

到了二战时,由于装甲车的出现,步兵的交战距离缩短,对射速的要求有所提高,此时传统拴动步枪弹仓只有5发子弹的容量确实显得有些不足。但是对于大部分国家来说,拴动步枪装备量很大,要全部改进成本太高。

更何况拴动步枪因为其工作原理,即使增加子弹容量射速提高也很有限,因此大多是直接研发容弹量更大的半自动步枪、自动步枪替代拴动步枪,或者是在部队中配发冲锋枪,而不愿意改进原有的拴动步枪。

因此直到二战结束时,各国的栓动步枪中弹仓容量只有5发的还很常见。

二战大规模列装的栓动步枪只有5发子弹,难道就不能增加容弹量吗?

首先栓动步枪可不都是只有5发子弹的,它们是可以增加容弹量的,而且也有不少二战步枪是超过5发的。

一、大多数栓动步枪只有5发子弹

首先第一点要明确,大多数传统步枪是只有5发子弹的。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栓动步枪的射速很慢,需要拉一下枪栓打一下,重新装填的时候直接用子弹桥夹,一下就压下去了,其实也不耽误多少的时间。

而用弹匣的话就麻烦多了,不仅会增加步枪的重量,而且弹匣的结构比较复杂,里边的弹簧什么的小零件很多,不仅增加制造成本,而且也容易出故障。

二、李恩菲尔德步枪是10发弹匣的

不过当时也不是所有的栓动步枪也都是五发的,比如主要参战国之一、英国的李恩菲尔德步枪(中国称为“英七七”),因为射速相对较快,就是10发双排弹匣的。要知道该枪可是生产了超过7100万支,是二战时期产量最大的步枪,总产量也仅次于AK枪族,是二十世纪生产量第二大的步枪。这生产量最大的步枪都是10发的,你总不能说所有二战栓动步枪都是五发的吧?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李恩菲尔德虽然是10发弹匣,但是却是固定的。这个弹匣虽然可以拆下来,但是当时为了防止损坏和维护方便,平时都是不拆的,仍然像普通栓动步枪一样,用桥夹从上方装弹。

三、意大利卡尔卡诺1891/30步枪是6发的

而除了10发的英期七,当时二战主要参战国之一的意大利所采用的主要步枪是卡尔卡诺1891/30,而这支步枪是6发弹仓的。这主要是因为意大利采用的是6.5毫米口径步枪弹,比别的国家步枪子弹直径小一点。这样意大利就别出心裁使用了6发弹仓,给自己的士兵增加了一点点优势。

这种步枪进入中国很早,是北洋军阀的主要步枪品种。而在战后这种步枪也大量进入民间市场,刺杀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就是这种枪。

四、加装大容弹量弹匣的堑壕步枪

而除了这些日常就是6发和10发的步枪以外,二战时期还曾经把普通的栓动步枪加装大容量弹匣,成为了所谓的堑壕步枪。这里边最典型的就是著名的德国G98毛瑟步枪,曾经加装了25发弹匣。而前面提到的李恩菲尔德步枪也加装过20发弹匣。

这主要是因为堑壕战非常残酷,双方近距离遭遇时往往来不及重新装弹。而有的时候还需要给步枪加装瞄准镜,隐蔽在战壕里高角射击,所以就给步枪加装了大容弹量弹匣,节省了换弹时间。

因此在二战的主要交战国当中,英国的主要步枪是10发的,意大利的主要步枪是6发的,德国的毛瑟98步枪虽然是5发的,也有25发的型号。而美国人采用的,则是8发装填的加兰德半自动步枪。

这样概算下来,二战主要参战国的步枪之中,只有苏联的莫辛纳甘步枪、日本的38步枪和法国的MAS-36是5发弹仓的。五发步枪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其实并不占绝对优势,而且都可以根据需要改装大容量弹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