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老子》之后与世无争没有奋斗的动力了,严重影响到我的学习,怎么办?

看到这个题目,知常容第一个反应就是你确信你读的是《道德经》吗?《道德经》中找不出一句是消极的话,不信你找出一句来看看。

我不清楚你是怎么读的,为什么会读出消极和与世无争这一种感觉。我想你最大的问题是在于将《道德经》的根本出发点弄反了。

我最近一直在聊的一个话题就是不要将《道德经》读成《鬼谷子》。

《道德经》和《鬼谷子》如果你粗看会发现他们聊的好象都一样,都是聊阴阳,聊三的规则,但仔细看看,两者区别很大。

具体区别在哪里?

《道德经》讲顺应万物的规律,然后助万物一程。《鬼谷子》讲顺应万物的规律,然后为自己所用。

一个是讲怎么助天下万物之法,一个是讲怎么夺天下万物为已所用。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核心的只有一点:不用。

一个养猪的对猪很好,让猪吃好,睡好,然后给他洗澡,还给他清理粪便,顺应猪的生长规律,为什么?

因为他想卖猪肉赚钱。

这就不是《道德经》,而是《鬼谷子》了。

《道德经》是怎么样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这才是《道德经》。

这里哪里消极了呢?这里讲要利万物,这就是能力。

你有利万物的能力吗?

你说你没有奋斗的动力了,那只能说你自私了。因为你只想到自己,《道德经》中没有自己的。

所以你要拥有利万物的能力,那你现在开始就必须要努力奋斗,增长能力才能更好的利万物。

光有能力够吗?

当然不够,还有一个字叫做善。

善就是顺应你要帮助之物的规律,而不是说你想帮别人就去帮别人,那就成了拔苗助长了。

怎么善,这是大学问,你不努力,你怎么学会呢?

这样做了就可以吗?

当然不可以了。

接下来就是讲回报的问题,这么助人之后要什么回报呢?

处众人之所恶,功成而弗居

这就是回报,这二句话不用翻译,大家都应该能懂的,要是不懂可以去看《上善若水是目标吗?有多少人误读这句话?好人没好报原因在哪里?》中的解释。

如果你能助天下万物,那你就是得道之人,与天地相合了,如果你不能做到这些,那离得道远之又远,那有何来的消极可言呢!

所以读《道德经》一定要把握立脚点,如果这个不把握,很容易误读了。关于道德经的理解,我的专栏《知常容解读道德经》《道德经不是用来说而是用来实践的》《知常容对道德经的理解及答疑》《知常容眼中的世界和历史》里有很多文章是论述理解的,这里就不展开了。

其实展开之后也说不完!

读了《老子》之后与世无争没有奋斗的动力了,严重影响到我的学习,怎么办?

建议你重新读老子的《道德经》!因为你之前只是“读了”,可你连《道德经》的尾巴都没摸到!你失去了奋斗的动力不是因为你读懂了《道德经》,而恰恰是因为你根本没看懂!

一、如果真的读懂了道德经会让人失去奋斗的动力,那就不是《德道经》了,顶多算是“道经”!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通俗而言便是阐释规律、法则性的内容、思想。下篇为“德经”,老子阐释了“如何遵循规律、法则有所作为的行事”,是对人的思想、行为等等方面的指导、指引。

“德经”中的内容,是为了让人在人生中,在社会上如何做的更好,如何面对这个世界、社会。当然了,里面站在的治世、个人提升等等方面做了阐述。

老鬼用不恰当但是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表达就是:这是一本指导人思想、行为的著作!怎么可能让你有与世无争的思想呢?!

二、别看到了“无为”这种概念就觉着老子与世无争!

无争,不属于自己的不争。知道自己的思想中哪些是不切实际的妄念,不去为了这种妄念去争!客观理性的对自我有透彻的认知,尽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顺应天地、法则、规律去行事,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这才是正道!

别以为老子说了“无为”之类的词儿,就感觉老子在宣扬与世无争!

老子还说了“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呢!“上士听到了道了理论、精髓,努力的去践行、实行”,难道这消极吗?这在宣扬与世无争吗?!

老子还说“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别只看到“身退”!!!!!!!你得先“功成”啊!没有功成,你就逮着“身退”二字?觉着这是指与世无争?这不是纯粹扯淡吗?!

三、算了,老鬼都懒得继续说了!老鬼都怀疑题主朋友根本没读过《道德经》!

只要是真的看过《道德经》,哪怕是没看懂、看不明白,也能大概知道老子在其中讲了很多行为处事、看待世界与社会的思想、理念、思路等等。那些东西不是让你用来“与世无争”的呀!那是让你像“上士闻道”之后去行动的呀!!!

好好看一看、读一读《道德经》吧!不要听别人谈了几句道德经,自己简单浏览了几页就认为自己看懂、读懂了。这样会让人笑话的......

读了《老子》之后与世无争没有奋斗的动力了,严重影响到我的学习,怎么办?

说明你真没读明白!学习这件事本身也是人类作为自然主体一部分所需要经历的一件事情,人不学习就不会进步,就是违背自然规律,是背”道“而驰。继续学习领悟吧。

读了《老子》之后与世无争没有奋斗的动力了,严重影响到我的学习,怎么办?

初读《老子》,本人也有贵柔处下、与世无争之感,但年龄日长,社会竞争无处不在,再细品之,《老子》的不争是建立在“内圣外王”的基础上,怪不得君王多用道家,兵家借鉴道家。试问,“内圣外王”几人做得?

一、老子本人是学霸无疑

老子李耳,年轻时是绝对的学霸,可以说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这跟孔丘很像,不同的是李耳脑子里总是冒出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天地万物谁是主宰”,比如“神是万能的,为何选出来的国君却是漏洞百出”,比如“战争是不是神的错”……

李耳的问题难倒了他的老师,于是老师建议他到周都洛阳拜访名师,自己可以从中引荐。李耳去了国家的政治中心,见到了真正的学问大家,后来又进入国家图书馆,可以说如鱼得水,从此更是如饥似渴。他想解决自己的问题,异于常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老子虽然讲“无为”、“不争”,但老子在做学问的过程中,焚膏继晷,殚精竭虑,没有丝毫的懈怠,表现出顽强的求知欲望。只是老子想解决胸中的块垒,而非为了世俗的财色名利。换句话说,老子的不争是针对世俗价值而言的,并非针对智慧而言。

真正做学问的人,如孔子、颜回、郑玄、管宁等,那是“头悬梁,锥刺股”,以苦为乐,皓首穷经。这就像佛教教义虽讲无执,但在寻求智慧的过程中,哪个高僧不是吃尽苦中苦,“扭出铁中血”。

二、《道德经》的深层内涵

(1)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道德经》中所谓“无为”、“不争”,并非真的不作为或者不奋斗,而是建立在“生”、“为”、“长”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动词指向的是天下百姓,也就是人民大众的利益,并非私人利益。这就是老子的价值观,他所谓的价值不是自私自利,而是群体的利益。

从这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可以证得!“善利万物”即是有为,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天下万物。

(2)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如果说上面这一句让我们失去奋斗的动力,是有可能的,但是大部分人理解错了。取佛教一句名言“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加以解释。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法的存在就是为了方便人们证得自身佛性,而这佛法在成佛之际是要完全放弃的,就像过河之舟楫。

老子也是这个意思,真正悟透“少思寡欲”、“绝学无忧”,绝非凭着空想,就能获得。如果执著于“少思”、“绝学”,只会固步自封。如果不是学富五车,不是寻根究底,老子本人也悟不透这种境界。下面这一句可以证得!

(3)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老子若谈不作为,那有什么资格谈“图难”、“天下难事”、“天下大事”,很明显老子正是在做天下最大之事,天下最难之事,也就是弘道救人。只是老子的道不同于孔子的仁义,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所谓的“见素抱朴”、“绝学无忧”等。

(4)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句话更加明显,老子是在谈不争吗?老子“不争”只是“争”的一种手段,一种策略,这也正是后人把《道德经》理解成一本兵书的原因。书中的“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及“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等思想,都是驾驭天下的大战略。

三、《西游记》中的太上老君

作为老子化身的太上老君在《西游记》中也没闲着。如来佛祖是想在南赡部洲遍寻取经人,将大乘佛教传到东土,普度众生。而太上老君和弟子太白金星很可能是那个背后的推动者、支持者。

一是把孙悟空一步步引到佛门中去,不光在孙悟空大闹天宫之时,没有置他于死地,反而送了他一副火眼金睛。二是在取经过程中,太上老君给观音菩萨“贡献”了不少妖怪,磨炼取经僧,而太白金星则在取经过程中为取经人通风报信,暗中护佑。

《西游记》中的太上老君是促成取经,以及帮助佛教开拓东土教场的关键力量。佛道在精神层面有共通之处,与儒家的积极入世恰巧相反,更加注重精神教化的私人性和彼岸性。可以说,太上老君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功成而弗居”,“不敢为天下先”!

综上所述

老子所谓“不争”是针对世俗欲望而言的,也就是财色名利。道家的“不争”跟佛教的“无执”有相似之处,可见大道相通。这归根结底是一种精神境界,需要经过艰苦地修行才能证得,正是“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所以,题主因读《道德经》而失去积极的奋斗力,可谓大错特错。过去可能为世俗的欲望蒙蔽了双眼,而今读到《道德经》,并不是让我们与世无争,而是真正能够做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换句话说,先有为,方可谈无为。这有为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是为了济世度人之宏愿。如果纯粹利己的话,迟早会丧失奋斗的动力,也就走偏了方向。

@阿奇的文化探秘 畅游国学,分享经典,讲好故事!谢谢关注!

读了《老子》之后与世无争没有奋斗的动力了,严重影响到我的学习,怎么办?

能好好赚钱、工作、生活你还争什么?

读了《老子》之后与世无争没有奋斗的动力了,严重影响到我的学习,怎么办?

你这是学歪了,无为不是不作为,是真城的,发自内心的不受想法干扰,是内心的一种直觉,是积极行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