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为啥12年没人发现木兰是女人?

花木兰从军,是流传很久的民间传说,这个故事,虽然在北朝民歌木兰辞中,写的很清楚,但花木兰的故事,可能要比木兰辞更久远。因此,花木兰也成了民间的偶像。

如果从历史角度来看,花木兰是存在的,但她的故事,大量出现在演义和传说里,而正史上的记载,极为稀少,甚至花木兰的姓氏,也存在极大的争议。并且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也让很多人感到费解。

如果从大量演义传说,以及零散的史料记载看,花木兰活跃在北魏时期,并且参加过北魏对抗柔然的战争。

如果从这个时代背景中,确认花木兰代父从军的真实性,那就需要看一下,当时有没有这样的可能。

首先就是征兵问题,从木兰辞可以看出,皇帝的征兵,不是抓壮丁,而是有公文的合法招兵。

在古代,老百姓除了赋税以外,还要服兵役,一般服兵役可以减免一部分的赋税。

而征兵和服兵役的区别在于,服兵役只是为了保持常规的国防力量,属于防御性质的。这时候服役时间不会过长,而且国家一般会三丁抽一或者五丁抽一,很少因为服兵役影响生产。

征兵基本上就是大的战役,甚至是举国之战。这样的战役,也就无所谓人员,根据战争的程度,比如长平之战,秦国曾经征招十五岁以上的男丁进入战场。在杜甫诗中甚至夸张到把老太太抓到军中。

十二卷朝廷公文,可见这次征兵是多么着急,这样的征兵,一定不会像普通兵役那般的温和,只是没有动粗抓壮丁而已。各级官员也一定会有指标,为了完成指标,审核的流程,就会松很多。甚至不会在意参加招募的到底是不是本人,只要人数够,能交差,那就可以了。谁也不愿意节外生枝。

如果说年龄问题可以解释为官员为了完成指标,稀里糊涂的让花木兰蒙混过关,那么,性别问题,又该如何解释呢?

这个问题,也好解释,那就是,花木兰生理发育,在一群男子中,并不显眼。

这个问题,并不是抹黑花木兰,而是在古代,不同朝代成人会有所不同,一般年龄都在14-16岁,但北朝多是胡人政权,一般12岁以后都能骑马打仗,如果能在一群男人中做到不显眼,只能说明,花木兰当时并没有完全发育。

这个也并不难理解,比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理个小平头,穿着和男孩一样的衣服,是很难被认出来的。

而木兰辞中可以看出,花木兰是有一个弟弟的。在十二年之后,她的弟弟已经是家里主要劳动力来分析,当时她弟弟可能只有五六岁,因此,可以推测,花木兰从军年龄,应该刚刚到了胡人的从军年龄,也就是13岁左右,她的弟弟,可能只有四五岁。

如果这个解释比较牵强,另一个故事也可以从侧面进行解释,那就是,皇帝见了花木兰,知道花木兰是女子,而且长得很漂亮,想纳她当妃子,被花木兰拒绝。

如果花木兰真到了发育成熟才从军,当时至少也要三十多岁,皇帝未必会着迷。

那么问题又来了。女孩子就算发育的晚,也会发育的,一年两年看不出来,十年八年,怎么可能看不出来?

花木兰从军十二年,没有被发现,只有一种解释,她身体明显发育之时,已经不需要和士兵在一起生活了。

这种可能合理吗?其实是合理的,战争是非常的残酷,会到处出征,天天死人,很可能导致,昨天还是一个营帐的弟兄,第二天就生死两隔,因此,在战斗过程中减员和流动非常大,一直和花木兰并肩作战的可能性很小。

而刚刚知道姓名,还没来得及了解,就成了一具冰冷尸体的情况,太常见了。在这样的紧张战争中,人们怎么会在意身边一个普通士兵呢?

从演义以及大量野史,文艺作品,以及少量正史中,可以看出,花木兰很能打,古代人讲究斩首立功,那么花木兰升迁一定快,当她成长为一个军官,就不会和士兵生活在一起。

一个女孩,十六七岁就会发育成熟。这时候花木兰可能已经是军官,而且有自己独立营帐,不会受到打扰。白天,在重甲保护下,也很难被人们发现。

一些文章记录,也可以看出,花木兰最后活了下来,还被授予将军军衔,从一个小孩子,经过十二年的征战,就当上了将军。可见花木兰战斗力之强,并且这是在打胜仗之后,皇帝封的。

而能够有资格凯旋之后见皇帝,可见,花木兰在军中已经有了很高地位。

以上的分析,可以解释,花木兰为什么从军十二年,没有人发现她是个女子,这种可能性虽然不大,但的确是可以解释。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为啥12年没人发现木兰是女人?

在南北朝北魏的时期,各地不断发生战争,北方的少数民族也经常派兵南下侵扰。北魏朝廷规定,每家每户都要派一个人去当兵,著名的《木兰辞》描写的就是这一时期的一个传奇战斗经历。

那么,花木兰为什么从军多年没有被人发现是女儿身呢?因为我们也只能从《木兰辞》中去寻找答案了。

第一:从木兰到东西南北各地去购置的物品中可以看出,木兰当的是骑兵。而当时骑兵的作战方式和步兵截然不同,步兵是大家白天打仗晚上宿营都在一起打地铺,而骑兵则冲锋和休息都在马背上,甚至晚上都可以睡在马背上,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和同伴接触的机会。

第二:木兰有个姐姐,但姐姐没去当兵反而妹妹去了,说明她不像姐姐生得那么娇小玲珑,而是像男人一样比较高大,这也让别人不容易轻易发现她的秘密。

第三:木兰在草原长大,从小练就了一身骑马射箭的好身手。万里驰骋沙场,千里飞渡关山对她来说如履平地,如此难得的人才很快就会得到上级的提拔,这样木兰就会有属于自己的营帐,普通士兵也不敢随便打扰她。

第四:我们从《木兰辞》的后面几句可以知道,木兰的伙伴来看望木兰了,木兰只是在脸上贴了一点“花黄”伙伴们就好像不认识她了,说明木兰是很懂得化妆的,而且木兰也不差钱,这从她家可以随便从东市买来骏马可以看出,所以木兰在军中时用来化妆的物品肯定是常备的。

先天优势加兵种优势再加精心装饰,木兰从军多年没有被人发现是女儿身就毫不奇怪了。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为啥12年没人发现木兰是女人?

木兰是一个艺术形象,在现实中根本就没有木兰这么一个人,所以说为什么十二年没人发现木兰是女性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作者之所以这么设计情节,只是为了突出木兰这个艺术形象的传奇般的智慧,仅此而已。

如果真有木兰这么一个人,她要让战友十二年都不能发现自己的真实性别,这根本就办不到。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要是真有木兰这个真实的人的话,在这十二年当中,她怎么与战友一同入寝,怎么与战友一同上厕所,还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她怎么能够做到滴水不漏。这可是在军中,可不是一个密闭的私人空间,没有隐私可言的。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为啥12年没人发现木兰是女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在古代,一个女人从军长达10年不被战友发现,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古代打仗,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厮杀,而是在行军。

行军期间,战士无故是不能随便脱离队伍的,除非是拉肚子去大便。

平时防止士卒随便离队,往往只有在大队停下来短暂休息的时候,士卒们才会集体去撒尿。

也就是一群男人,站在路边小便。

那么问题来了,那时候花木兰怎么办?

别人站着尿,她蹲着尿?战友就算智障也知道怎么回事。

另外,女人是有月经的。古代没有卫生巾,女人基本都是用月经带(萨沙博学吧)。这玩意不适合军人和劳动妇女,一旦运动较多肯定是不保险的(霸气侧漏)。

所以,月经带里面往往还要放草木灰,目的是吸血。

请问,花木兰有什么条件倒腾这些不被战友知道?战友都是白痴?

另外,古代很今天不同,条件非常差。花木兰是作为北魏的军人,北上大漠和柔然作战。

这里的气温非常低,经常冻死人。在帐篷中,士卒们为了取暖,睡觉的时候都是大家靠在一起的互相取暖的。

这样长期贴在一起,战友能不知道花木兰是女的(就算是平胸也能被发现)。

最后,鲜卑游牧民族虽很少洗澡,一旦遭遇大雨后还是要及时更换湿衣服的。

其实士卒们都是男人,当然就地随便把衣服一脱,光屁股换上干衣服。

请问花木兰怎么办?

所以,战友绝对知道花木兰是女人。

只是,北魏鲜卑人奉行的是职业兵制度,也就是按照户为单位,必须出人参军。

而花木兰家中弟弟太小,父亲老迈多病,万般无奈只能让花木兰顶上了。

抗拒兵役,是灭门的大罪。

况且,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说明军情紧急,大汗催着立即进入军队作战。如果强行让老父亲去作战,恐怕没几个月就病死了。

其他战友都明白这个道理,也非常同情花木兰。

只是,这毕竟属于欺君之罪,严格说起来要满门抄斩的。

所以大家瞒上不瞒下,都不捅破花木兰是女人这种事,心照不宣就是了。

话说回来,鲜卑人本来和汉人也不同,当时他们刚刚从游牧转为农耕,无论男女都很尚武的。即便是女人,也能骑马射箭,这是游牧民族的遗风。

不能自卫的游牧民族女人,通常是活不长的。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为啥12年没人发现木兰是女人?

答:如果说一起生活了十二年,都不知道那个人是女人,那原因就太明显了:那个女人长得极其男性化。

不相信?

别说在古代,就说发生在现代体育竞技场上的运动健儿们。

尽管以现代医学手段判定出某些人属于女儿身,但当她们出现在大家的视线中,还是有百分之九十八人认为她们是男儿身。

话说,今年(2019年)7月11日晚,全国田径锦标赛在辽宁沈阳顺利收官,在当晚举行的国际田径锦标赛女子4×400米的接力当中,湖南队展现出了压倒性的优势,以3分35秒67领先亚军广东队3秒左右得到了冠军。湖南队的成员分别是,何珂,童曾欢,陈杏用,廖孟雪。看到廖孟雪和童曾欢的外表,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呼:这两位,长得跟男人就压根没什么分别!

但是,咱们也不用疑神疑鬼,认为她们是女扮男装前来捞金摘银的,因为,经现代医学手段检测,她们的的确确就是女儿身!

因此,可以说,如果让廖孟雪和童曾欢两位穿越回古代、到军营里去参军,谁又安能辨其雌雄?

美国人不是闹腾着拍真人版《花木兰》吗?

启用刘亦菲根本就是个错误。

像刘亦菲这种,军营里哪个男的会眼瞎得不知她水做的娇滴滴女儿身?又哪个不想吃她的豆腐?

换廖孟雪和童曾欢两位去试试?

话说回来,《清代野记》也记载有一个“清代花木兰”的故事:同治初年,清军大将多隆阿奉旨督办陕西军务,招募了大批服务于军队的役夫,有肤色黝黑、脸上长满了痘瘢的陈姓少年被征在军中放养军马,后来在频繁的战事中屡屡建功,获得朝廷赏赐的“巴图鲁”称号,官至记名提督,隶属于陕甘总督左宗棠的麾下。安徽有书生朱某,应试不第,投笔从戎,在军中做了一个掌管书牍的小文员。朱某后来调到了陕西,在记名提督陈某的麾下任职,得到了陈某的青睐。某天晚上,陈某把朱某灌醉,霸王硬上弓,把他给睡了。此后,两人如胶似漆,密不可分。长此以往,陈某怀孕了,被迫向顶头上司左宗棠禀告了事情的经过。左宗棠大奇,爱惜她是个人才,就让朱某改用陈某的名字,代替她的职位,而陈某改为女儿身。 不过,僭代了记名提督一职的朱某,却嫌弃陈某太过男性化,另纳小妾,弄得陈某大怒不已。最终,陈某携带有家财和儿子迁居到了别地,从此销声匿迹。

《清代野记》的作者张祖翼因此叹:陈某的故事以遗憾收场,不为人所知,因此不能像古乐府《木兰辞》的故事一样为人广为传唱,致使“清代花木兰”的故事湮灭于人世。

不过,无论是《清代野记》的陈某,还是古乐府《木兰辞》的木兰,故事没头没尾,背景模糊,没有过硬的东西加以佐证,虚构的痕迹明显,百分之九十九是文人拍脑袋想出的奇谭怪闻,只图博君一笑耳,并无深究的必要。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为啥12年没人发现木兰是女人?

当时男女皆留长发,在一般家庭,从小就干体力活,能读书的孩子很少,一般偏远地方连私熟都没有,只有官员或大户人家才请老师教孩子,至亲孩子或家族中适合儿童伴读已算幸运儿。

无论男孩女孩都脸黑,手上长老茧,长大以后好分辩的,毕竟男孩大了长胡子。如果花木兰的故事是真的,那么与她一起从军一起战斗过的许多将士都牺牲了,知道她真实年龄的朝夕相处的战友几要么牺牲了要么调离。又,在残酷的军事生涯中,谁还有心机去探究她到底是男孩女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