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名相郭开为啥能赶走廉颇,诬杀李牧?最后的结局如何?

郭开不是赵国名相,他是佞臣。他是秦始皇统一天下的神助攻,也有网友戏称郭开是大秦“第一战神”“第一功臣”等等调侃之词。我估计提问者用赵国名相来形容郭开自然也有调侃之意。

战国四大名将,秦占二位,赵占二位。赵国的二位是廉颇和李牧。这两位都被郭开毁掉了。

赵悼襄王赵偃刚上位就让乐乘去替代廉颇,这里面是不是郭开搞的鬼,这个《史记》中没有记载。不过连续剧《大秦赋》给出的答案是郭开搞的鬼。

赵偃后来觉得没有廉颇不成,所以想将廉颇弄回来,这个时候郭开开始捣鬼了。他重金赂使者。最后使者回来之后对赵偃说廉颇虽然老,食量还行,只不过他一餐要上三次厕所。

赵偃一听就放弃了,因为这样怎么上阵呢?廉颇最后老死在寿春。

《史记》中明确说郭开与廉颇有仇。

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史记·七十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所以这样反推过去,廉颇的相位也有可能是被郭开弄掉的。

如果说因为郭开与赵偃关系近才弄掉廉颇,那么他是怎么弄掉李牧呢?

要知道李牧在赵偃这近十年,他一直受到重用。《史记》中并没有记载郭开与赵偃有什么仇恨。

郭开为什么要弄死李牧呢?

王翦恶之,乃多与赵王宠臣郭开等金,使为反间,曰:“李牧、司马尚欲与秦反赵,以多取封于秦。”——《战国策·赵四·秦使王翦攻赵》

这是秦国的反间计,郭开此时是赵王迁的宠臣。郭开跟赵王迁说李牧的坏话纯粹是受到秦人之重金起作用,不然的话估计在赵偃在位时李牧就被干掉了。

郭开对赵王迁说李牧有反意,要造反。

赵王迁是一个品德无行之人,他的母亲是一个倡妇。这是一个社会地位很低下的身份。这样身份的人一下子变成一个太后,自然会出现一个问题:高高在上内心自卑,心中会有不安的感觉

秦国并非只送重金给郭开,还送重金给赵悼倡后,也就是赵迁的母亲。

赵迁也知道自己的王位是因为父亲喜欢母亲而立,本来的太子并不是他,而是赵嘉,也就是后来赵国被灭之后的代王嘉。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安。

当郭开和赵悼倡后都说李牧要反,赵迁第一个反应就是先下手为强,使赵葱及颜最代将。

李牧和当年的廉颇一样,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当年廉颇就攻击乐乘,最终廉颇跑了,乐乘也跑了。

李牧不交军权主要是考虑到前线临阵换将会影响整个防线。结果赵迁却误认为李牧真的要反。

赵迁这个家伙没有真本事,但是害人的本事还是有的,他见李牧不交权就设计杀掉了李牧。

李牧一死,王翦就死命攻赵,结果自然是赵迁被俘。

郭开这个家伙最终的结局是什么?《史记》中没有记载,似乎史书中也没有记载。《东周列国志》这本由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编的小说中给这个坏蛋郭开一个结局。

秦王出令,以赵地为钜鹿郡,置守。安置赵王于房陵,封郭开为上卿。

他被秦始皇封为上卿,但事情还没有结束。秦军班师,郭开中途请假。

郭开积金甚多,不能携带,乃俱窖于邯郸之宅第。事既定,自言于秦王,请休假回赵,搬取家财,秦王笑而许之,既到邯郸,发窖取金,载以数车,中途为盗所杀,取金而去。或云:“李牧之客所为也!”

最后运金的过程中被杀,或被盗贼所杀,或被李牧之门客所杀。这是冯梦龙给这个连毁二员战国名将的坏蛋的归宿。

赵国名相郭开为啥能赶走廉颇,诬杀李牧?最后的结局如何?

引言

廉颇、李牧、白起、王翦,并称战国末期四大名将。可这四人之中,除王翦一人外,皆是以悲剧而收场。

廉颇客死他乡,李牧被诬而死,白起因功遭嫉也未能幸免于难,只有王翦一人既得了富贵也得了善终。

今且看廉颇、李牧二人。廉颇乃是赵国有名的老将,一生忠直,可最终却被“赶”出赵国,虽有心回国效力,怎奈重重阻隔,最后郁郁而终。李牧是当时赵国唯一能够抗衡秦国铁骑的将军,然而却以“通敌”之罪被杀,导致赵国连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也被自己所掐断。

就这样既有才干,亦有忠心的两个名将,他们的悲剧结局其实都离不开一人——郭开。

分析

历史的走向,往往会因为一个小人物的动作而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孙策之死,让曹操统一北方再无后患,而杀死孙策的不过是几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项羽自刎乌江,让刘邦最终得以成为天下之主,而把项羽指向乌江这条不归路的也不过是个农夫。

郭开,虽然是赵王之宠臣,但在浩瀚的历史当中,这种人就是那种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可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竟是秦国灭“赵”之最大助力。

虽说,没有郭开,赵国也不会是秦国的对手。李牧纵然再如何,也无法率领此时的赵国战胜秦国,毕竟他的对手是王翦,他要对阵的是早已准备好统一天下的大秦。

但有一截,若非赵王自毁长城,秦国灭赵之战中的损失则难以控制。秦国是否还能在灭赵之后,继续统一六国之战,犹未可知。

据此来看,郭开这个小人,或许也是历史转折期上的一个重要的催化剂。

  • 廉颇之走与李牧之死

廉颇半生仕赵,经历了赵惠文王、赵孝成王、赵悼襄王,于赵国廉颇之功,除蔺相如外无人可以比肩。

但就这样一个人,在赵悼襄王的时候却被“逼”离开了赵国。廉颇的离开,也是赵国未来悲剧之开端:

颇、牧不用,王迁囚虏。

廉颇之所以会离开赵国,其实与郭开的关系并不大,说白了是他自己的不当行为所导致的: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

这是廉颇离开赵国的原因,我用“咎由自取”来说有些不尊重这个老将军,但事实上廉颇的被迫离开主要原因还真是有个人行为所导致的。

且不说乐乘在与燕国、秦国作战的时候立有战功:

赵将乐乘、庆舍攻秦信梁军,破之。

单就新王继位,为了平衡权力,而启用几个新人,打压几个老人,也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而廉颇却因此而愤怒,攻打乐乘。

此次的内斗结果是,乐乘、廉颇都离开了赵国。当初廉颇与蔺相如就因嫉恨而产生过矛盾,这次又是如此。可见,廉颇的心胸并非宽广之人,从这件事的起因和结果上看,廉颇于赵是有罪的。

当然,廉颇毕竟是赵国的将军,虽然离开了赵国,可还是想要回国效力的。此时的郭开才登场,于是就有了著名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故事:

赵以数困於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於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于“拒”廉归赵一事上,郭开的确是使了手腕的。他买通使者,诋毁廉颇,让赵王从此对廉颇再不挂念。

不过,单就廉颇一事上,郭开所做的最多是自保而非构陷。试想当初蔺相如何等的才干,何等的风光,廉颇对蔺相如都是三番五次的羞辱。若非是蔺相如识大体,怎会有将相和的千古美谈。

郭开不是蔺相如,无论是能力、品行上都不及蔺相如之万一。他是以伴读身份而身居高位的,从骨子里面他就畏惧廉颇这种既有功勋,也有脾气的老将。他也害怕廉颇回来会威胁到自己,为了自保他做了损国之事。虽不可恕,但还在人情之中。

不过到了李牧事件上,郭开的行为就是可耻的了。

李牧是赵国后期抵御秦国的中坚力量,有李牧在,纵使王翦大兵压境,也难短时间内讨得了好。

于是,在秦、赵之间,就上演了一出,收买、构陷、造谣、污蔑、反间、怨杀的历史大剧: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打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这种自毁长城、因功遭嫉的事情,在历史上不胜枚举。在这件事上,王翦是编剧,他把故事的本子交给了郭开。

而郭开则是导演,如何散布谣言,如何在赵王迁身边说李牧的坏话,如何让赵王觉得李牧里通外国,这种行为对于郭开这种小人而言,做起来是得心应手的。

  • 郭开之结局

春秋战国的历史记载,流传至今的本来就资料有限。

而像郭开这种人,在当时就并没有什么突出成绩,反而是以一个“叛国者”身份存在的人,很少有人会去关注他的结局是怎样的。

所以,从正史上,难以找到郭开在赵国灭亡之后的结局。不过明朝天才小说家冯梦龙,在他的《东周列国志》中给郭开安排了一个结局:

事既定,自言于秦王,请休假回赵,搬取家财,秦王笑而许之,既到邯郸,发窖取金,载以数车,中途为盗所杀,取金而去。或云:“李牧之客所为也!”呜呼!得金卖国,徒杀其身,愚哉!

在这本书里,赵国灭亡后,郭开还曾被任命为上卿,此时赵王才反应过来郭开竟是卖国之人。

但他当了上卿没有多久,就请假回家,在路上的时候被人杀了。杀他的人是谁,冯梦龙没有明说,只是模糊的提了一句,李牧之客所为也。

冯梦龙如此以小说家之神鬼手段,写出了一个大家都信服,也愿意相信的郭开之死,其目的非常单纯,在他的作品中也明确的说了:呜呼!得金卖国,徒杀其身,愚哉!

他的写法是为了批郭开之卖国,而大家之所以信了,是因为大家都愿意相信,郭开这种不忠、不义之人当有此下场。

在历史记载中,郭开的去向是一个谜团。他或许真的是被人杀了,也或许是躲在某个角落里当一个富家翁。

但他绝不可能在秦始皇手下任职。依照始皇帝之心性,他对郭开这类人是极度反感的。况且秦国上卿乃是重要官职,历任的上卿都可查。

可小编也无法信服郭开是死于李牧门客之手,且不说李牧终身为将,手下是否有门客。

单从时间上而言,李牧之死为公元前229年,到郭开之死是公元前222年。这期间有七年的时间,郭开为什么都没有被李牧的门客所报复呢?

冯梦龙的写法,有非常明显的参照了孙策之死的痕迹。门客为主复仇,彰显忠义之心性,才是冯梦龙所要突出的。他并非是依从史料记载,告诉我们郭开是如何死的。而是通过此种写法,而告知人们当懂得忠义之道。

结语

郭开的死,始终是一个谜。小编希望他是被李牧门客所杀,这样既彰显了天道轮回,也为那个被郭开所害的一代名将讨了一个公道。

廉颇、李牧同为赵国末期的名将,其军事才干莫说是在赵国,纵是整个战国都少有人及。

但一个是有心报国却被拒归国,另一个更是忠而见疑反而被杀。

如果说廉颇之结局,尚是因为自己性格缺陷所导致的,这一原因。但李牧之死,则完全是被郭开构陷所致。

赵国名相郭开为啥能赶走廉颇,诬杀李牧?最后的结局如何?

公元前228年,赵国灭亡之后,赵王迁和一众大臣被押往咸阳。到了咸阳之后,嬴政单独接见了赵国的相国郭开,对他赞赏有加,并封他为秦国的上卿,这让赵国君臣大跌眼镜,自己的相国怎么成了秦王嬴政的座上宾?

一个人如果长期伴随未继承君主之位的太子左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发小、玩伴、伴读、老师,在君主掌握权力之后,自然能平步青云,这是帝王时代常有的事。如明朝万历初年的大太监冯保是万历皇帝的大伴,张居正则是万历皇帝的老师,万历即位之后,两个人登上了人生的职业生涯的巅峰。

赵国灭亡时期的卖国相国郭开就是依靠伴读赵王而担任赵国相国,他先后担任赵悼襄王、赵王迁时期的相国长达十六年,直至赵国灭亡。(赵国相国郭开剧照)

赵国灭亡启示录。

我们想了解一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赵国的世系,如下:

赵武灵王(赵雍,公元前326-公元前295在位)——赵惠文王(赵何,公元前295-公元前266在位)——赵孝成王(赵丹,公元前266-公元前245年在位)——赵悼襄王(赵偃,公元前245-公元前236年在位)——赵王迁(赵迁,公元前236-公元前228年在位)、代王赵嘉。

赵国不是一下子就被秦国消灭的,赵国的灭亡其实就是赵武灵王之后的赵国君主作死的,之后的四位赵国君主都干了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

1、赵惠文王手下发动“沙丘之变”,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废掉的太子也被消灭,内耗;

2、赵孝成王在位发生的最大事件是长平之战的失败,他废掉廉颇,用纸上谈兵的赵括;

3、赵悼襄王即位之初再次废掉老将廉颇,廉颇逃亡到魏国;(和郭开密切相关)

4、赵王迁杀名将李牧,导致赵国直接灭亡。(和郭开密切相关)

郭开如何得以上位担任相国?

赵惠文王掌控赵国国政之时,他手底下有相国蔺相如、名将赵奢、名将廉颇、赫赫有名的平原君赵胜(赵惠文王弟弟)。让任何一个人判断,赵国也不可能灭亡的这么快。

赵国迅速衰落主要是从赵孝成王开始的,也许很多人只关注到长平之战使用将领上的失误,是他最大的执政败笔。其实不然,赵孝成王还犯了一个更加致命的错误,为自己的太子选择了一个灭亡赵国的人物,他就是——郭开。

郭开出身于晋阳大家族郭氏,被赵孝成王选拔为太子赵偃的伴读书童,这直接让郭开走上了人生快车道。一旦太子登上王位,郭开必然水涨船高。(郭开是从伴读小书童起家的,他是赵悼襄王的伴读)

话说赵孝成王在长平之战之后总结经验教训,再次重用老将廉颇。廉颇也不负众望,多次率领赵军战胜北方燕国的军队,维护了赵国的稳定局面。

赵悼襄王即位之时,廉颇受命担任代理相国这一职务,赵国的军政大权都在廉颇手中。一朝天子一朝臣,赵悼襄王在郭开、乐乘等亲信的撺掇之下,想立马解除廉颇的军权,此时廉颇正在和魏国开战,一路势如破竹。

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赵孝成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的儿子又来这一套,可见两任赵王的政治智慧十分低下,被郭开、乐乘等小人迷惑了。乐乘率领3000人马接替廉颇的军权,廉颇知道是小人作祟,于是率军攻击乐乘的部队,乐乘大败而逃。

假如廉颇不忠心于赵国王室,此时率军可一举消灭赵国。廉颇知道消灭乐乘的部队,无法在赵国立足,于是逃亡到魏国,魏国也不信任他,给了一个客卿的名头,没有多少实权。

赵悼襄王获得军政大权之后,立马将小人郭开封为相国,乐乘为大将军,统帅赵国人马。

郭开如何可以赶走廉颇,诬陷李牧?

1、郭开为何能担任赵国相国16年?

郭开的身份比较特殊,他先是赵悼襄王的伴读书童,得到赵王的信任和使用,公元前244年(赵悼襄王即位第二年),排挤走廉颇之后就担任了赵国的相国。他的主要功劳是逼迫走了廉颇,使得赵王获得了军政大权。

郭开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在获得赵悼襄王的信任之后,深耕自己的未来。赵悼襄王还将自己儿子赵迁的教育交给了小人郭开,成了赵王迁的老师。郭开教给了赵王迁一些什么技能呐?几乎全部是小人之道,没有什么治理国家的大道理。如如何玩弄女人、如何饮酒不醉、如何对付仇人等,赵迁成了名闻赵国的浪荡子弟。

本来赵王迁不是赵悼襄王的嫡子,而是妃子所生,没有继承赵王之位的资格。在郭开的帮助之下,废掉了赵悼襄王的嫡子赵嘉,也就是后来的代王嘉。赵悼襄王去世之后,郭开拥立了赵迁为赵王,也即是赵国最后一位君主。

因为郭开是赵王迁的老师,又有拥立之功,因此相国这一职位在赵悼襄王、赵王迁时期一直担任,直至赵国灭亡。

2、廉颇和郭开的恩怨情仇。

廉颇对郭开一直印象不好,当赵悼襄王的伴读书童之时就曾经训斥国他,郭开一直怀恨在心,寻找机会报复廉颇。赵悼襄王刚刚即位,郭开就开始教唆他夺回廉颇的军政大权,稍有政治头脑的人不会这么急躁,但赵悼襄王和郭开等人就敢这么干,美其名曰还政赵王。(廉颇老矣,吃一顿饭上了三次厕所,剧照)

没有廉颇的赵国军队战斗力低下,秦国趁此机会屡屡击败赵国军队。赵悼襄王和他的父亲一样又想重新启用在魏国的廉颇,于是派遣使者去魏国看一看廉颇,是否可以再起用。郭开担心廉颇重新掌握军权,会马上清除自己这个小人,于是用重金贿赂赵悼襄王的使者,让使者按照郭开的意思汇报。廉颇接见使者的记载如下:

1、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

2、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史记》)

接受郭开贿赂的使者,将本来展示自己能力仍然可以率军打仗的廉颇形容的一无是处。使者称廉颇老了,还可以吃饭,不过吃一顿饭就上了三次厕所,赵悼襄王得知这一消息后,就不再任用廉颇了。

廉颇被楚国的相国李园从魏国接到了楚国,并且委任为上将军。廉颇看不惯楚国的人和事,拒绝了这一职务,一代名将从此老去,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3、诬陷李牧。

赵国没有了名将廉颇,加之赵国灾祸连连。公元前231年,赵国发生大地震;公元前230年,赵国发生大饥荒。

公元前229年,趁着赵国衰弱之际,秦国趁机派遣大将王翦、杨端和各自率领10万人马进攻赵国,企图一举消灭赵国。危难之际,武安君李牧和司马尚率领赵军多次击退秦军的进攻,王翦、杨端和等一筹莫展,只好请示秦王嬴政实施反间计。

相国郭开被秦国人分析的非常透彻,他极度贪图财物,于是秦国偷偷派遣使者送给他巨额的财富,让他构陷李牧。

秦人多与赵王嬖臣郭开金,使毁牧及尚,言其欲反。赵王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之。李牧不受命,赵人捕而杀之;废司马尚。(《资治通鉴》)

李牧被杀,司马尚被解除了军权,以赵葱和齐国将领颜聚代替。杀李牧的原因则是军权在握,不听从赵王的换将命令。(李牧像,清朝绘画)

郭开的下场如何?

郭开实际上是一个聪明人,早就看穿了赵悼襄王、赵王迁都是昏聩的君主,一直让他玩弄于股掌之间。面对赵国的危局,他早就为自己寻找好了退路,秦王嬴政也允诺给他高官厚禄。

李牧被杀,司马尚被解除军权之后,草包赵军统帅赵葱面对王翦的进攻,一触即溃,自己也被王翦杀死,20万秦军围困赵国首都邯郸。郭开见到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纠集一帮大臣劝说赵王迁投降。赵悼襄王的嫡子赵嘉得知消息后,率领几百族人逃亡到代地,建立代国,称代王嘉。

赵王迁和大臣们被押往秦国都城咸阳,秦王嬴政早就有承诺,封郭开为上卿。赵王迁和一大帮赵国的大臣到这时才知道郭开是一个卖国贼,赵王迁悔恨交加,最终在流放地郁郁而终。

郭开担任赵国的相国之职有16年之久,起于公元前244年,至公元前228年,赵国灭亡。如此贪财之人,担任16年的相国,肯定聚敛了巨额财富,加上秦国贿赂他的财物,可以称得上“富可敌国”了。

他还是会做人的,他奏请秦王嬴政将埋在自己府邸的财物取出来,然后带回秦国的咸阳。据郭开的心思,秦国曾经贿赂过他的财物肯定要还给秦王嬴政的,然后其他财物作为贿赂秦国大臣所用,可以立足于秦国的朝堂之上。剩下的可以建造府邸、养一批门客,自己可以享受安乐幸福了。

历史记载,郭开率100多门客将自己埋在邯郸的巨额财物取了出来,在回咸阳的途中被盗匪所劫,财物不知所终,郭开和100多门客全部被杀。

郭开不是傻瓜,到邯郸取这批巨额财物一定是秘密的,手下的100多人个个武艺出众,要想将他们全灭,必须是训练有素的军队才能办得到,一般的盗贼不可能全部消灭这一股护宝队伍的。具体是谁劫走了这批财物,有几种推断:

推断一,秦王嬴政所为。

郭开是典型的小人,秦王嬴政看的一清二楚,有承诺在先,不好公开处理他。秦王嬴政又不想让郭开这种人物待在自己的朝堂之上,于是派遣专门的队伍监视郭开的行踪,在半途劫杀他。

秦王嬴政可以得到财富,又除掉了一个小人,何乐而不为!

推断二,秦国邯郸守军所为。

郭开在邯郸自己的住宅挖掘财物,肯定被秦国驻守邯郸的将士知道,必然询问。秦国的将领看到如此多财富之后,见财起意,于是尾随郭开的队伍,半途击杀,财物据为己有。

秦军邯郸驻军得知消息,有军队实力,有夺财的动机。

推断三,李牧手下所为。

郭开是一个卖国贼这一消息被赵国人知道了,都对他怀恨在心。他来到邯郸挖掘宝物这事被赵国人知道,最有可能有实力劫杀郭开100多人的是李牧手下的嫡系军队士兵。李牧的这些手下训练有素,也善待他们,他们也可自然组织起来半途劫杀郭开。

郭开被劫杀,李牧曾经的手下有能力、有动机,他们也是最有可能出手的。

推断四,郭开内部勾结夺宝。

夺财取人性命这事,最有可能是内部人勾结外人实施。郭开内部的人知道财物多少、护送部队多少、护送队伍能力如何、回咸阳的时间和途径可知等。

内外勾结之下,小人郭开自然难逃被杀的命运,财富全被劫掠而去。

钱财本是身外物,反误了卿卿性命,郭开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

赵国名相郭开为啥能赶走廉颇,诬杀李牧?最后的结局如何?

解释先秦时代的历史问题时,千千万万切记,不要强调什么“忠忠奸奸”的论调。否则就会搞不清楚范雎和白起到底谁忠谁奸?同样地也解释不清楚吴起、张仪、商鞅、伍子胥这些大贤,为何频频背叛故国去别国效力,他们谁又是忠,谁又是奸?

所以,只有彻底地抛去先入为主所形成的“忠奸论调”之后,问题就会变得简单!

(伍子胥率吴兵攻打故国,鞭尸旧君)

其一:郭开赶走廉颇,是因为廉颇涉及到了赵国王室的“王统之争”!

我们把赵国比做现代社会的一豪门。那么,赵孝成王是上一代的老家主,廉颇是老家主留给大公子看门护院的保安大队长,而历史上的赵悼襄王赵偃是小公子(并不是太子),郭开是他的铁杆心腹。

老家主死了之后,大公子却在外迟迟不归。于是小公子趁着这时机抢夺了“家主之位”,而郭开也跟着水涨船高升任为大管家。

小公子赵偃开始驱逐大公子的势力,抢夺“保安大队”的控制权,派乐乘攻打廉颇是要夺了廉颇的兵权,廉颇一怒之下,打败了乐乘,最后跑路了!

(赵孝成王和三个儿子)

见于《史记·赵世家》:二十一年,孝成王卒。廉颇将,攻繁阳,取之。使乐乘代之,廉颇攻乐乘,乐乘走,廉颇亡入魏。子偃立,是为悼襄王。

那大公子去哪里了呢?是去秦国当质子去了!

赵孝成王是有很多儿子的,但无法全部考证,能在史料上出现在的有三个:第一任太子死于赵孝成王十年,这个时间段是秦国白起死后,秦昭襄王所发动的“邯郸之战”期间;第二任太子是春平侯,史称“春平君者,赵王甚爱之”,为了培养春平侯的政务能力,赵孝成王还让他出任了国相;第三个儿子就是小公子赵偃了。

赵国历经“长平之战”、“邯郸之战”之后,国力锐减。前248年,秦国趁着赵国远征燕国、大军在外的时机,大将蒙骜派兵卷土重来,重新攻占了赵国榆林等三十城,设立了“太原郡”。(此时秦国已经是秦庄襄王在位,此事见于《史记·燕世家》)

邯郸再次震动,为了让大军回朝赢得时间,赵孝成王只能忍痛割爱,让太子春平侯去秦国当质子。但这春平侯一去,事情就大条了。

(出土文物证明了春平侯的太子身份)

按惯例,赵孝成王死了,秦国就应该放春平侯回国当大王。秦始皇最后也是放了(此时庄襄王已死),但这里面有猫腻,因为放归春平侯的时侯,赵孝成王都死去好几年了。

见于《秦始皇本纪》:始皇四年三月,军罢,秦质子归自赵,赵太子(春平侯)出归国。

我们来看历史资料:赵孝成王是死于前245年,廉颇逃跑也是发生这一年,而春平侯放归的“始皇四年三月”,对应的却是前243年。

也就是说,秦始皇多扣押了春平侯两年,等到春平侯回到赵国的时候,他的大王之位没了,国家重臣、军方名将、重要心腹的廉颇也逃了!

(廉颇剧照)

总而言之,老秦国又在干坏事了!就两年时间,秦国已经间接地推动了赵国内部的“王统之争”。而廉颇逃亡去了魏国,这让秦国东征又少一心腹大患!

为什么郭开能够逼走廉颇?没有赵悼襄王的首肯,郭开能逼得走一位国家重臣吗?然而赵王偃有错吗?也没有错!这是他上位为王必须要付出的代价,这是权力自发形成的一种“反弹”。

老秦国更没有错,两国相争,当然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况且,赵武灵王在位的时候,同样地也利用了秦国质子,推动了秦国朝堂上的“王统之争”。这一来一去,也算是为了秦国报了“一箭之仇”!

史料记载,秦武王举鼎绝膑而死,赵武灵王从燕国迎回了秦国在燕国的质子——赢谡,即后来的秦昭襄王。而武灵王的这一个动作,也同样地推动了、引爆了秦国的王统之争,秦国为此爆发了长达三年的“季君之乱”。

(一代雄主赵武灵王)

见于《赵世家》:十八年,秦武王绝膑而死。赵武灵王使代相赵固迎公子稷於燕,送归。

见于《秦本纪》:武王死时,昭襄王为质於燕,燕人送归……二年,庶长壮与大臣、诸侯、公子为逆,皆诛。

秦国公子为“逆”,被波及的大臣与诸侯皆诛,这里面又有多少个军方重将,多少个治世之才。再怎么说,至少廉颇后来还是跑路了的,幸运地留下了一条性命。所以真的没必要强调什么“忠忠奸奸”,因为在权力场中,很多人、很多时候都是身不由己的!

至于,郭开的下场,那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郭开间接地帮肋秦国逼走了廉颇,诬杀了李牧,他对秦国是有功的。秦统一天下之后,被秦始皇拜为上卿。后来他回邯郸搬运家财的时候,被沿途的盗贼所砍杀。

(赵相郭开)

谁杀的?不知道!有可能是痛恨他的赵国人杀的,也有可能是秦始皇杀的,因为这样的人品,竟然能高居咸阳上卿之位,这无疑打了咸阳的脸面!

文——千古

赵国名相郭开为啥能赶走廉颇,诬杀李牧?最后的结局如何?

郭开,赵国国相、窃国巨奸,凭其嘴功独步天下。为赵悼襄王、赵幽缪王两代昏君之宠臣。战国四大名将中的廉颇、李牧,均死于其嘴。郭开为秦国灭赵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郭开本无大才,但深谙权谋钻营之术,在赵孝成王时期,就已得信任。在著名的长平之战中, 他接受秦国贿赂,战役关键时刻,忽悠赵孝成王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换下了大将廉颇, 直接造成赵国军队全军覆没,被秦军坑杀40万人。此役乃郭开嘴功的牛刀初试。

郭开的嘴功在战国牛人当中也是最奇葩的。在赵孝成王后期,他靠上了太子这棵大树,就是后来的赵悼襄王。太子曾因痔疮困扰,整日痛苦不堪,于是郭开直接用舌头给太子跪舔痔疮,太子爷症状减轻,直呼甚爽!这是当时在战国职场拍马的最高境界。于是很快得到太子认可,仕途从此平步青云。

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太子赵悼襄王继位,郭开被封为国相。大将廉颇战功显赫,在赵国威望很高,成为郭开想要权倾朝野的绊脚石,加上两人早已结怨,于是设计让赵悼襄王罢免了廉颇,派人接管他的兵权。廉颇武将出身,脾气火爆,跟新派来的将军发生了冲突。经此事件,廉颇在赵国已无立足之地,就逃到了魏国。

没有了廉颇,接下来几年,赵国被秦国连连打败,损失惨重。危难之际,赵悼襄王又想到了老廉:姜还是老的辣呀,年轻将军真不顶用!于是派使者到魏国去请廉颇出山。

廉颇知道使者来意之后,老泪纵横:赵王到底是没忘我呀!在魏国憋了这几年,现在要好好表现一下。就在使者面前吃了一斗饭、十斤肉。果然食量惊人、宝刀不老。饭后又骑马挎刀,用力比划了一番。咱老廉风采依旧。

可是,他哪知道啊。郭开早已收买了使者,串通阻止廉颇回到赵国。

使者回来报告赵悼襄王:大王,廉颇太老了,虽然饭量还行,但跟我见面的一小会就上了三趟厕所。体格不行才会尿频,所以赵悼襄王听完汇报,立马放弃了启用廉颇的想法。

廉颇最后去了楚国,就这样一代名将在郁郁不得志中老死他乡。

廉颇去世,强秦之下的赵国岂不是岌岌可危了吗?这种状况不但没有发生,反而秦国被赵国多次打败。缘由何在?因为赵国还有一位战国名将,那就是李牧。

李牧,赵国戍边大将,负责对北方匈奴的防御。他调兵有方、战力惊人,曾取得一战歼灭匈奴十余万人的战绩,也是中国古代战史上,首次以单一步兵全歼重装骑兵的经典战例。 李牧戍边多年,深得百姓和将士们的爱戴。

公元前236年,赵悼襄王死后,赵幽缪王继位,更加昏庸无能,忠奸不辨。郭开凭借嘴功谄媚,博取信任,教唆赵幽缪王亲小人远君子,学会了吃喝嫖赌。而郭开却成了赵幽缪王最亲近的老师。此时,赵国的国势已羸弱不堪、危在旦夕。

公元前234年,秦国再次侵犯赵国,赵军大败,被斩杀十万。李牧从北疆被紧急召回,临危受命抗秦前敌大将军。战事周旋数日后,赵军竟一改颓势,反败为胜,成功击退了秦军。李牧得胜还朝,受到热烈欢迎,从此成为赵国的保护神。

公元前232年,秦国主力精锐尽出,准备不惜一切代价消灭赵国,但“遇李牧而还”,又被李牧大败而归。

公元前229年,赵国政局已摇摇欲坠,秦国见此,于是又派大军进攻赵国。这次秦军的统帅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可愣还是被李牧给挡住了,两军对峙了数月,秦军没能向前推进一步。秦王召开紧急军事会议,谋士们一致认为不能灭赵的原因:赵国有大将李牧,除掉李牧赵国必亡。

怎么办呢?下三滥的套路呗,秦国派人带万金收买郭开。和当初陷害廉颇一样,郭开向赵幽缪王进谗说李牧有不轨之心,昏庸的赵幽缪王就真信了,要把李牧召回。李牧提前得到了消息,便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没听招呼,结果激怒了赵幽缪王,于是派刺客杀害了李牧。

大将李牧一死,赵国再无屏障。秦军于公元前228年消灭了赵国,俘虏了赵幽缪王。昏庸可恨的赵幽缪王见到被秦国封为上卿的郭开,方知郭开才是真正的卖国贼,但悔之晚矣。

郭开凭借嘴功得到宠幸,接连陷害廉颇、李牧,将赵国江山断送秦国,最终又在秦国谋得高官,这也算是大奸巨贪中的极品了。

不过郭开也落得个凄惨下场。在秦国时,郭开想起多年来搜刮、贪没的大量财物还在赵国的府邸,于是带人去取,结果郭开的行踪被李牧以前的手下得知,半道设伏,抓住了郭开。这些人对郭开恨之入骨,把他绑在树上,最后被千刀刮之。巨奸郭开得到了应有的下场。这正是善恶终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赵国名相郭开为啥能赶走廉颇,诬杀李牧?最后的结局如何?

郭开在赵国做的事儿,跟后来赵高在秦国做的事都是大同小异的,都是忽悠住了国君,然后做一些令人不耻的事情,略微不同的就是,郭开更爱钱,而赵高更贪权。

一、“名相”郭开

如果单纯地将“名相”理解为有名的丞相(相国、宰相等等),那郭开倒也算得上挺有名气了,只不过,确实极少有人将郭开这一类的奸臣跟名相联系到一起。自古奸臣、名将就是冤家对头,郭开侍奉的是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最后两任君主赵悼襄王、赵幽缪王,所以他的”对头“也就是当时赵国的两大名将——廉颇和李牧。

郭开早在赵悼襄王当太子时,便做了他的伴读,最擅长的就是溜须拍马捧臭脚,悼襄王不但一手提拔起了郭开,还将他视作自己最要好的朋友,遇到大事经常最先找郭开商量。而这个郭开就因为当初被廉颇训过,就一直对他耿耿于怀,想要找机会报复。

二、报复廉颇

廉颇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在赵国统兵打仗四十余年,立过的战功不计其数,却没想到年过八旬,却要受赵悼襄王和郭开的气。

公元前245年,赵悼襄王即位的时候,廉颇正在率军攻打魏国,已经拿下了魏国黄河以北的繁阳,正准备继续扩大战果之时,竟然收到了”交出兵权给武襄君乐乘“的指令。

原来是郭开暗中使坏,在悼襄王面前进谗言,说廉颇”居功自傲,有不臣之举“,”一旦率兵打回来,恐怕难以控制,不如免去他的兵权,以绝后患“。悼襄王本来就对这个老将不太感冒,一听郭开这么说,马上就下了令。

正所谓”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廉颇也一怒之下,拒不交出兵权,而且还把乐乘赶回了赵都邯郸。可是,冷静下来的廉颇也自知再难获赵王的信任,不得不只身投奔去了魏国,魏王见赵国主帅来投,虽然欣喜,但也终究不敢让其掌兵,廉颇虽身在魏国,却一直心系赵国。

后来,秦国兵分三路,大举进攻赵国,接连占据十余座城池,赵国局势一片危急。这时,就有人向赵悼襄王提出,请老将军廉颇回来抗秦。郭开听说以后,又连忙向悼襄王说道:”廉颇老矣,上战马都费劲了,又怎能带兵打仗呢?“但朝中终归还是有人向着廉颇说话的,言明廉颇还是能够为国出力的。于是,悼襄王便派出使者,前往魏都大梁去见廉颇。廉颇见到使者,知道自己有机会重返赵国,非常开心,为表示自己还能上战场,不但大吃了一顿,还特意披甲上马。

却不曾想,使者早已收受了郭开重金贿赂,他回报赵悼襄王的也变成了”廉颇老将军虽然年纪大了,但是饭量还是不错的,只是肠胃好像不大好,一盏茶的功夫就去了三次厕所。“悼襄王听罢,自然也就放弃了再启用廉颇。

倍感失望的廉颇,后来又去了楚国,最终葬在了寿春(今安徽省寿县)。

三、陷害李牧

李牧是战国末期跟廉颇齐名的赵国名将,不过其活跃时期要比廉颇晚一些。在廉颇受郭开排挤的时候,李牧正在北方抵抗匈奴。后来,在赵国危急时刻,赵悼襄王才将李牧召回,委以重任。

公元前236年,赵悼襄王去世,赵幽缪王即位。这位新上任的赵王对郭开更是信任有加,他本就是好玩之人,有郭开的“教导”更是如鱼得水,在他的心目当中,郭开才是一顶一博学的大忠臣。

不过,李牧倒没有像廉颇那样训斥过郭开,郭开之所以会陷害李牧主要源于秦国的“厚礼”。

公元前229年,大秦对赵国发起了灭国级的战争,却不料遭遇了李牧所率领赵军的顽强抵抗,一时难决胜负。秦军统帅王翦自知李牧不除,秦军难得速胜,时间拖久了反对秦军不利,于是便禀告秦王嬴政,并建议行使反间计,重贿郭开,可一举除去李牧。

果然,郭开见钱眼开,一见秦国的万金厚礼,便心动了,随后在赵都邯郸散布李牧等人勾结秦军,意图叛赵的流言。赵幽缪王昏庸无道,不加以证实,便轻易听信了这则流言,马上派人取代李牧等领军统帅,随后又斩杀了李牧。

李牧一死,赵军再无力阻挡秦军的步伐,数月之后,邯郸便被秦军攻破,赵幽缪王也成为了阶下之囚。然而,郭开却因为助秦有功,被嬴政封为了上卿。志得意满的郭开返回邯郸,想要将多年来积攒的财物一起搬到秦国去,却不料,早被盗贼盯上了,直接命丧途中。至于说,这伙盗贼是赵国昔日贵族所指使,还是仅仅因为见财起意就不得而知了。

水言水语

尽管说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人员流动比较频繁,但是像郭开这样公在卖国的却还是比较鲜见的。郭开能够从一个太子(赵悼襄王)的伴读,成长为两朝相国,除了自身的谄媚之外,两任昏君自然也脱不了干系,尤其是赵悼襄王因为宠爱赵幽缪王的母亲悼倡后而废长(公子嘉)立幼,更是罪责难逃。

郭开卖国固然可耻,但两任赵王又何尝不是赵国的罪人呢?只可叹,赵国这样一个名将辈出的国家最后却因为他们最终灭亡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