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八路军一般用什么子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外行不要乱说了,6.5毫米子弹几乎是不用生产的。
八路军很难缴获日军什么三八式步枪,歪把子机枪更是屈指可数。
真以为鬼子这么容易打的!
八路军主要使用的武器是7.92毫米毛瑟步枪弹,主要用于汉阳造和中正式步枪。
同我们想象的不同,其实造子弹没有什么难度,只要有雷汞、弹头和子弹壳,其实普通老百姓也能制造子弹。
当时八路军和新四军都有兵工厂,主要就是制造子弹和手榴弹。
早在红军时代,红军就有这些兵工厂。
严格来说,他们没有制造子弹,而是复装子弹。
复装子弹的难度也不大,外国很多枪迷为了省钱,就是自己复装子弹。
八路军战士在作战时,要尽量将子弹壳捡回来,也会有专人负责打扫战场寻找子弹壳。
后方兵工厂拿到弹壳以后,对底火位置进行简单加工,加入雷汞和发射药,然后装上弹头就可以。
早期水平差,制造的弹头很多都是上下一般粗的圆柱形。
这种子弹不能打远,远了精度就不行了。
利害得失,这种不规则的子弹宿舍射程近,一旦射入人体就更不稳定,杀伤力更大。
有时候,游击队狙击汉奸或者日本军官之类,就专门在近距离使用这种子弹。
只要这种子弹击中敌人,基本必死无疑,这也是制造粗劣子弹的人始料未及的。
后来,八路军逐步自制和搞到了很多加工设备,就开始可以制作流线型的弹头了。
加工弹头也没有什么难度,红军时期因资源匮乏甚至搞过木头弹头。
弹壳如果缺少也是可以解决的,可以使用机床用铜板压制。
当时民间铜元还是很多的,作子弹足够了。
这种子弹复装技术上很容易,但要保持一定生产数量就比较困难。
八路军在战争后期正规军就有60万,加上地方武装就有100多万。
按照每人至少20发子弹来算,就要至少2000多发子弹。
这是不可能的。
新四军的大兵工厂,月产量最高时期也不过二三万发子弹。
在百团大战之前,八路军正规军步枪子弹平均每枪不足20粒,手枪子弹平均每枪23粒,轻机枪子弹平均每枪30粒。
自然,这个弹药数量比红军时代要高(红军战士很多时候每人只有5发子弹)
但弹药还是比较匮乏的!
而且这种复装子弹的性能很烂,一般发射5发子弹左右,步枪就要清理枪膛、枪管,遗留的残渣太多。
如果不清理直接强行发射,就会出现严重故障,甚至炸膛。
而且,有一段时期,八路军的捷克式轻机枪经常出现卡壳现象,导致部队出现额外伤亡。
后来反复排除故障,才发现原来是复装的子弹口径竟然不是7.92毫米,略有差别。
轻机枪对于子弹要求很高,很容易就卡壳了。
最后上面强行下令命令,要求轻机枪一律不许用复装子弹,这才解决了问题。
那么,没有兵工厂供应的游击队怎么搞到子弹?就是靠缴获?
当然不可能了。
游击队本来装备就差,人数又少,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不能经常拼命的。
其实,大部分游击队的子弹是收集来的。
当时中国是不禁枪的,民间有大量枪支弹药,只要有钱不能搞到少量子弹。
另外,由于抗战期间有很多大战,中日双方都顾不上打扫战场。
一些子弹被村民捡走,可以卖钱。
藏枪不容易,藏子弹就很容易了,随便挖个坑埋了就可以。
所以,民间子弹还是不少的。
自然,这些子弹对于八路军这种几十万规模的部队,是杯水车薪,对于游击队也就足够了。
抗战时期,八路军一般用什么子弹?
八路军在抗战时期装备的武器五花八门,使用的子弹型号也非常多。八路军装备的步枪主要有三种,一种是38式步枪,一种是中正式步枪,还有一种是汉阳造步枪。汉阳造步枪使用的是7.92毫米的圆头子弹,中正式步枪使用的7.92毫米的尖头子弹,日本的38式步枪使用的是6.5毫米的子弹。除了这三类步枪之外,八路军还装备了少量缴获自国民党军队和日本军队的其他口径步枪,同时八路军兵工厂也自行研制过一些步枪,不过这些步枪都没有大批量生产。这三类主要步枪中,八路军数量最多的就是汉阳造步枪。汉阳造步枪的制造难度低,我军的兵工厂能够进行批量仿造,38大盖和中正式步枪的技术难度都比较高,仿造起来也比较麻烦。除了步枪之外,八路军还装备了机枪和手枪,八路军装备的手枪主要是驳壳枪和王八盒子。其中驳壳枪使用的是7.63毫米口径的子弹,王八盒子使用的是8毫米的手枪弹。
八路军装备的机枪主要是捷克式轻机枪和马克沁重机枪以及歪把子轻机枪,捷克式轻机枪使用的子弹和中正式的子弹通用,歪把子轻机枪使用的子弹是6.5毫米减装弹,马克沁重机枪使用的子弹,是7.9毫米机枪弹。因为这些枪械使用的子弹型号非常多,所以八路军兵工厂在进行子弹生产的时候,需要根据各类枪械的装备数量不同,进行分类生产。
在整个抗战时期,八路军的子弹供应一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因为八路军兵工厂的生产能力有限,一些枪械的子弹又无法在战场上缴获,所以在整个抗战时期,士兵在作战时期能够领到的子弹非常有限。在作战之前,大部分八路军士兵只能领到3-5发子弹,一旦子弹射完就只能拼刺刀。而兵工厂本身的生产技术比较有限,为了能够制造出更多的子弹,在战斗结束后,兵工厂会要求士兵将用过的子弹壳收集起来,将这些子弹壳收入兵工厂后进行再加工。
子弹壳在击发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变形的情况,所以再加工之后的子弹,精准度会有所下降。在整个八年抗战后,八路军战士都是在这种弹药匮乏的环境中进行作战,我们的抗战先烈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八年抗战并最终赶走日本侵略者,实在是十分的不容易。
抗战时期,八路军一般用什么子弹?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要想把这问题说道明白了,您得从汉阳造说起。
一说这话,估计有小伙伴要歪歪嘴,小编知道您是什么意思,时间线拉的太长,有注水的嫌疑。
您真就没那必要,首先您要知道,八路军在战场上使用的武器,那真是五花八门,清朝的老套筒,民国的中正式,日本人的三八大盖,啥枪没用过?
所以子弹也是五花八门的,而您要说这一般用什么子弹,这还真就得好好说道一下,不然捋不明白。
那么小编就感觉,这事最好从汉阳造的子弹说起,然后在说道一下,当年咱八路军弹药来源,这两个方面说清楚了,您这心里也就有答案了。
汉阳造的子弹我们都知道在十九世纪末期的时候,清政府被德国人一通忽悠引进了M1888委员会步枪,哄骗咱说这是一种毛瑟厂造的毛瑟枪。
咱还真当回事了,就把这毛病百出的委员会步枪给弄了过来,但不管怎么说,这一支步枪算是当时无烟火药出现之后,第一批发明出来使用无烟火药枪弹的步枪。
这枪虽然不好,但我们在今后的五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也让我们中国人的枪弹有了一个主流的标准——7.92毫米圆头弹和尖头弹。
这种枪在弹仓里头可以塞进去五发装的漏夹,子弹内部装有2.7克的被石墨光泽过的片状单基无烟火药,弹头的被甲是一层镀镍钢,长有31.25毫米,直径是8.1毫米,重14.62克。
按照这枪,我们首先造出来的就是老套筒,那会钢材不过关,一层钢管如意炸膛,所以在枪管外边又套了一层,后来把套在外边的钢管取掉之后,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汉阳造。
这个弹的尺寸就一直没有变,当时引进了人家的设备材料,仿造出的枪弹,一个月高达十三万发。
咋说呢?当时7.92毫米口径的弹药虽然是主流,但在哪个年月,我们引进的武器也不止这一种,各个国家的,不同厂子生产的枪械都有,所以全中国的武器口径就没有一个统一标准。
而想把武器口径统一的人,其实也有,就是清朝名臣张之洞,他在1897年的时候,在建设湖北枪炮厂,就向军务处提过建议。
你改变不了国外武器的口径,但至少把国内各家厂子生产的步枪口径给统一了,都弄成7.92毫米口径的。这会为军队作战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事情是好事情,但清朝的状况您也知道,这事最终也就无疾而终了,没有一个结果。
后来这种枪弹的口径又出现了另一种情况。
咋回事呢?M1888委员会步枪使用的这种7.92毫米的圆头弹,停止作用挺好的,但在攻击远距离目标的时候,就不成了,毕竟他的速度就不高。
于是德国人在7.92毫米的弹药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改造,造出了对远距离目标进行杀伤的子弹,这就是S轻尖弹,口径也变成了八毫米。
说真格的,这种弹药确实挺好的,所以在造出来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06年的时候,广东和上海的两家制造局就开始仿制这种弹药,同步仿造毛瑟M1898 步枪。
咋说呢?清朝结束以后,国力更加的羸弱了,说道根子上还是军阀的连年混战的原因。
战争这东西,他除了破坏就是破坏,所以当时各路军阀的武器装备,大多都是依靠国外那些个势力的。但主流还是和德国人的武器靠的比较近。
这里头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延续传统,至少和德国人交易的时候,没有更多的欺骗,第二个是,一战的时候德国作为战败国,同样受到各国列强的排挤。
所以在1935年的时候,国民政府的兵工署就想要重新弄一把枪出来,他们又选中了德国,拿德国毛瑟M1924步枪进行仿制,最终出来的成品就是中正式。
而中正式使用的是7.92毫米的尖头步枪弹,和汉阳造一样采用五发桥夹装填。
如果您光从数据上看,汉阳造是7.92毫米的,中正式也是7.92毫米的,貌似他俩能通用。
但很遗憾的告诉大家伙,虽然口径一样,这俩弹药真不能通用,别的不说中正式的弹头比汉阳造的弹头直径要大一点,膛压也要大一点。
所以两种弹是不能进行交互使用,不能通用。
而这两款弹药都被叫做七九式毛瑟步枪弹,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你把枪支改了不就完事了,弄成一种弹药就成。
您也别说就成不就成的事,改动枪械那是技术层面上的事,咱那个时候的要进行这样的改动,那么机器设备,人员操作等等您都得改,有那时间,有那精力,有那毛毛钱吗?
没有,所以在整个抗战时期,这两种口径一样,但不能通用的弹药,都在同时生产,同时列装。
但好在中正式的弹药和捷克式以及二十四重机枪的弹药是通用的,这多少减轻了一些后勤补给上的困难。
这就是七九式步枪弹,也是我们在翻阅资料时经常能看到的一种弹药。
接着就是日本人的6.5毫米有坂圆弹头和尖弹头。
那么为什么要说日本人的弹药呢?抗日吗?打的就是日本人,你把他打死了,他的枪支弹药捡回来还能继续打死日本人。
所以在八路军的枪械中,日本人的弹药也占了很大的比例。
咋说呢?您别看日本人的口径是统一的,都是6.5毫米,但他也存在着不能通用的现象。
咱一个个的说,其实说道6.5毫米口径,很多小伙伴会产生一个想法,日本人的这口径是不是有点小了。
何止是有点,这种6.5毫米口径的弹药是当时主流军用弹药中最小的一个种。问题来了,为什么日本人会选择这种小口径的呢?
很简单日本人的个子不高,体力和西方人比起来就弱,用了小口径弹药的话,他能携带更多的弹药。
早期的这种日本弹药全重9.8克,初速度是六百三十米每秒。
到了二十世纪初的时候,全世界的国家都为他们的步枪弹换上了可以提升速度的尖头弹,日本人这就推出了他们三八式步枪。
并且对原有的子弹也进行了改装,装药量增加了2.3克,弹壳的重量增加了0.4克,一说到这里,您也知道了这两种弹药,虽然口径也一样,但是不能通用的。
但在日本人这里,就不存在问题了,他们可以通过更换更加先进的三八式步枪,从而解决这个问题。
这种新型弹药,从1914年,日本人联合英国人攻打在青岛的德国人开始使用,一直使用到了1945年日本人投降。
这种弹药的使用范围相当广泛,三八大盖啦,三八式重机枪啦等等,都可以通用。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会产生一种疑问,日本人这弹药都实现了统一,你前边说他们的弹药不能通用,这矛盾了吧?
真没矛盾。因为问题出在了日本人设计的一款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这东西有一个很特别的漏斗状的装填子弹的器具。
这机枪在射击的时候,他的弹膛里的温度升的很快,而日本人生产的6.5毫米有坂尖弹头他的发射药的燃点比较低,结果就会出现机枪在连续发射的情况下,弹药自燃的现象。
最后没辙的日本人,就设计了一款这种轻机枪的专用弹药,口径还一样,把装药量给减少了,还塞进去一种燃点更加高的弹药。
而这种弹药呢?后期还提供给了日本人设计的九七式狙击步枪使用,原因是装药量少,后坐力就小,枪口的火焰就少,不容易让对手发现。
根据资料显示,这种弹药日本人从1924年到1939年造了大概两亿发,其中在1937年全面入侵中国的时候就生产了三千多万发。
说实话也就是日本人这么干,他们造出来的机枪比步枪的威力弱。
基本上这两种弹药就是当时我们步枪使用的主流吧!
在抗战全面爆发之前,我们造弹药的兵工厂有很多。您比方说金陵兵工厂和四川铜圆局合并组成的二十一厂,八年就生产了各种枪弹六亿发,这其中就是以7.92毫米的轻尖弹和圆头弹为主。
至于日本人使用的6.5毫米口径的步枪弹,其实我们自己也有生产。
因为早在清朝末期,我们就引进过日本人的三十年式步枪,与之配套的弹药也一同引进了过来。
一战结束之后,日本大量不使用的三十年式步枪,以及三八式步枪也有销往中国的现象。
所以在抗战之前,这种小口径的步枪和弹药在我们手里也是有技术生产的。
在抗战之前,上海,太原和济南这些地方的兵工厂就生产过这种子弹和枪支。
所以有时候您翻阅当年弹药补充的时候,也会发现六五枪弹的补充表格。
后来抗战爆发和日本人打的多了,我们缴获的日本人使用的武器也多了,所以我们势必会对这种子弹进行生产的。
您都不知道,当时我们在抗战中,主要的步枪口径就有五种,您比方说俄式的7.62×54mmR步枪弹、英式的7.7×56mmR步枪弹以及美国的7.62×63mm步枪弹,再加上我们自己的和日本人的6.5毫米口径。
这是当时我们中国军队使用的弹药口径的一个情况。
接着我们来看看当时八路军的弹药补给情况。大家伙都知道,我们的八路军的前身其实就是走完长征来到陕北的红军改编而成的。
在和日本人的交战过程中,有记载从日本人和伪军的手里缴获了高达四十五万五千零六十八条步枪,以及各种机枪七千四百九十九挺,各种火炮也有一千二百八十八门。
到了抗战胜利的时候,我们八路军发展到了一百零三万,谁能想象当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时候,仅仅只有三个师,四万六千人。
不管怎么说吧,从这些数据中,您能看的出来,八路军的武器装备差不多有一半是来自于缴获。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当时八路军一二零师,他们的武器状况是个什么样子的。
当时120师改编完成之后,有八千多人开赴前线,这个师携带了四门迫击炮,三十五挺重机枪,一百四十三挺轻机枪,马步枪四千零九十多条,驳壳枪七百多支,手枪九十一把,手提式机关枪六十七支,刺刀一百一十七把,这就是当时120师出发去前线打日本人的家底。
当然还有各种子弹二十七万多发,您了解各种的含义。
按照规定,八路军的物资什么的应有国民党发放,而且每个月要有六十三万元的经费。
当然这都是纸面上的东西,落到实处了,就没有多少了。
别的不说1937年的夏天,整个八路军三个师,就得到了四万五千套军服,至于枪械和弹药,一根毛都没有看见。
其实在以后的战事中,八路军从国民党手里基本上就没有接受到任何的枪械,最多的就是弹药补充。
但就算是弹药补充,那也是扣扣索索的,他也不会麻利的给你。
在1937年的八月二十号,通过交涉这才从南京政府手里领到了七九子弹三十万发,七九机枪弹二十万发,驳壳枪弹二十万发,迫击炮六百二十个,手榴弹一万五千颗。这是从国民党手里领到的首批弹药。
您听着,这三十万,那二十万的,看起来数据挺多的,其实落到实处没多少,一个八路军战士也就十发左右的样子,打一场战役都不够用。
而同一时期日本人单兵弹药的携带量是一百二十发,这就是十倍的差距。
在往后的一大笔弹药是阎锡山送过来的,七九子弹五十万发,中正子弹五十万发,还搭了两百挺冲锋枪。
看着阎锡山好像很好说话似的,其实您想多了,之前八路军就想从阎锡山手里弄点弹药,阎锡山到是没有强硬的回绝,而是进行了一个委婉的回绝,你不管是这么样的回绝吧,他都是拒绝给你提供弹药。
这次之所以这么慷慨,比蒋介石痛快还多,主要原因是日本人打到眼跟前了,他的部队扛不住了,着急让八路军进入到前线给他顶住,所以才这么阔绰。
不管怎么说吧,一开始国民党扣扣索索的,但总会给八路军发一些弹药,凑活着能用打日本人。
可到了1938年八路军的部队从四万六千人,已经发展到了十来万,这个时候国民党的补给就更加的困难了。
后来,卫立煌给提供了一批弹药,先是一批十万发的子弹,后来又发了七九步机枪子弹五十万发,六五步机弹三十万发,手榴弹二十五万枚,驳壳弹五万发。
那么通过这些记录,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时期八路军使用的主要弹药其实就是七九弹,六五弹,已经驳壳枪子弹。
那么通过国民政府发放的弹药,也仅仅维持到了武汉会战结束,国民党就掐断了这种补充,以后就只能靠八路军自己来想办法来解决弹药问题。
之所以会这样,那是因为日本人的重点,从正面战场转移到了对八路军更加的的围剿中去了。
国民党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了。
这个时候八路军就开始注意对敌人武器弹药的缴获,而这个点上弹药的主流就是六五弹。
后来我们开始能够生产弹药,其实更多的是复装弹,弹药口径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小编写的,您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抗战时期,八路军一般用什么子弹?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一般的小伙伴瞅了这个题目,一准会说:“三八大盖那子弹!”
咋说呢?您这答案并不全对,抗战那会八路军的子弹,五花八门多了去了。
其实这也是没法子的事,一开头的时候,八路军您别说子弹了,枪械还都是五花八门的,什么老套筒,汉阳造,甚至比较先进的中正式也有。
老套筒那是多会的老物件了?清朝末年1895年,汉阳兵工厂造的老物件。
当年八路军初创的时候,还是1937年的事了,您自己个算算这中间搁了多少年?都快半个世纪了。
而且老套筒算是咱使用无烟火药造枪的第一批枪械,仿的还是德国产的第一支使用无烟火药击发的1888式委员会步枪。
至于汉阳造,其实说道根子上就是把老套筒那筒子去掉之后的枪,所以这两款枪使用的都是7.92毫米圆弹头。
至于中正式,使用的是7.92毫米尖头型毛瑟步枪弹。
说道这里,咱插一句嘴,这款中正式步枪,其实说道根子上,是国民党为了统一军队使用制式步枪造的一款枪。
咋说呢?张学良东北易帜之后,国民党虽然在政治上统一了中国,但在内部还是山头林立,外边的旧军阀被消灭了,但国民党内部的新军阀还有不少。
相互之间谁也不服谁,相互之间攻击的事也不少,这也造成了派系不同,这部队使用的枪械也不同,杂七杂八的有够乱的。
而日本人又发动九一八事变,眼瞅着就要有对外战争了,那么为了增加战斗力,这才仿造了德国毛瑟二四式步枪,弄出了中正式步枪。
这款枪最初的时候,就是为了装备德械师使用的,当年预计要弄出六十个德械师,但日本侵华速度很快,没来得急完全建设出来,就装备了四个师。
其他几个调整师也就是凑活着以中正式步枪为主,汉阳造为辅的样子。
而且这中正式在初期也就造了十二万条,不多的,大多数还都在正面战场上和日本人激战中消耗掉了。
所以国民党都不多,您就更加别说八路军手头的中正式,更少!
您以为当年八路军初创的时候,武器就这三款吗?这就是一个主要的,其他什么土枪,别人不要老掉牙的枪械也不少。
别的不说,听过独橛子吗?就这玩意掰开了就能塞一发子弹,再想掰开塞一发子弹,您还得拿棍挑出那废弹壳才成,一发打完,想要上子弹,别想了,有那功夫敌人能给咱来一梭子,这就是机会就一次的土枪。
但凡历史上在中国出现的老枪老炮,保不齐您就能在八路军的部队里头能找到。
那会八路军啥都缺,老话说得好,能拔脓的就是好膏药,只要能打死敌人,这就是好东西。
您要说万国造他也不过分。
您看枪械都这样了,那就更加不用说弹药了。
接下来咱就捋一捋,打红军开始到八路军,这个弹药情况。话说,红军最开始的时候,使用的枪械大多都是以老套筒为主,如果枪械不够了,也有拿冷兵器的。
这不后来红军壮大,根据地扩大了,蒋介石派军队进行围剿。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缴获了不少汉阳造,也算是鸟枪换炮,老套筒被逐渐的替换掉了,这汉阳造就成为了主流。
再往后,红军进入长征,这一路上缺食少穿的,一路打过来,红军的队伍少了,这好家伙也遗失了不少。
当部队到达陕北根据地之后,国民党还是没有放弃对红军的围堵,至于在眼跟前,在中国国土上蹿下跳的日本人国民党就没有放太多的注意力。
这个期间又和国民党交手几次,东北军,胡宗南,阎锡山在这个时间点上都和红军打过。
这不后来,西安事变之后,迫使蒋介石同意进行第二次国共合作。
红军当时就被整编成了八路军,下辖三个师,115师,120师以及129师。
按理说整编完成之后,国民党要给八路军进行补给和补存战场消耗的。
但您也知道,蒋介石那是把共产党当做心腹之患来看待的,补给啥的,他不可扣这都不可能。
所以当时八路军领取的军饷也就够个吃喝,至于领取的补给最多的也就是军装而已,至于枪械,别想了,不会给你发一支的。
当然作为合作,你不发一点是不可能的,走个过场也得走不是?所以国民党发给的通常是弹药。
也就是说,一开始八路军弹药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从国民党政府这里领取的,当然这个领取,也有间断性的变化。
您比方说,刚一开始国共合作,1937年的时候,八路军刚刚组建,国民党政府当时就拨给了七九步枪弹三十万发,七九机枪弹二十万发,驳壳弹二十万发,手榴弹一万两千枚,甚至于大方的给了六百二十枚迫击炮弹。
给发炮弹可不多见,以后这玩意金贵的和枪械一样,很少在见到了,毕竟这是刚开始合作1937年的事了。
您如果翻阅《周恩来军事活动纪事》,里面记录过1937年九月十九号,周恩来给毛主席的致电,内容就提到了,南京国民政府给八路军发放五十万发步枪弹,后加二十万发的内容。
您要对照当年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领取的统计表,就知道了这后来加的二十万发是驳壳弹。
说道这里不得不说上一句,有些小伙伴会认为,一发不是二十万就是五十万,这挺多的啊!
多啥呢多!您自己个平均一下,五十万发一个师按照一万五的计算,三个师就是四万五千人,一个人也就是十一发多一点的量,所以看着数挺大的,真心不多,打场战斗基本上也就没了。
那么这个时期不仅国民政府会给八路军发子弹,就连那些个军阀也会给八路军发子弹。
您别以为这些个军阀好心,大多那是有事相求。
咱别的不说,就说阎锡山。日本人打进山西了,阎锡山有点慌了,他招架不住日本人的进攻,这就求援,国民政府的中央军腾不开手,这不就找到八路军了。
当时八路军刚刚改编完不久,接到阎锡山的请求,这就开赴到山西的战场打日本人了。
当时阎锡山为了表示一下,让八路军尽快,赶快,马上进入山西,给八路军发了七九子弹五十万发,中正式子弹五十万。
后来还给了二百挺冲锋枪,这算是大手笔了。国民党给八路军发枪,这可是有数的几回。
看起来似乎阎锡山挺大方的,其实您压根就不知道,之前八路军可是向阎锡山提出补充军械的要求。
您知道阎锡山的答复是啥吗?小钢炮,刺刀,水壶,十字镐,七九子弹恐难办到,言外之意就是没门,就是不给。
阎锡山可是有自己的军工厂,最鼎盛的时候,阎锡山兵工厂的员工就有两万多人,您别说步枪了,机枪,冲锋枪,各种小钢炮大钢炮这都能生产,各种型号的子弹只要你说就成。
阎锡山的军火生产能力,搁在当时那都是名列前茅的。咱别的不说,每当阎锡山感觉需要拉拢一下对方的时候,少不得就会送对方几挺冲锋枪,这都成标配了。
这也是为嘛日本人步步紧逼之下,阎锡山慌了神,给八路军送上二百挺冲锋枪的原因,老规矩都习惯了。
后来太原失守,阎锡山的晋绥军囤积在仓库里头的物资太多了,多的光他自己都拉不走,但他又不想把这些东西白白的便宜了日本人,又送给八路军不少。
说真格的这里边的东西,还真多,步枪机枪火炮也有,军大衣之类,居然还有防毒面具。
这里边最典型的就是阎锡山,其他的也有,您比方说新疆的盛世才,这人就有点抠门了,四挺高射机枪还成吧,子弹就只送了两万发。
不管怎么说吧,这头一年八路军受到的国民政府和第二战区发放的各类型号的子弹,也有个五百四十六万发,手榴弹七万多枚,迫击炮也有个九千多枚。
这就算是国民党这块发放的最肥的一年了。
转脸到了1938年七月份,国民党就开始挑起矛盾了,甚至于在1939年的一月份,国民党召开的五届五中全会中就明确了“防共、限共、溶共”的政策。
所以打这里开始,国民党可就没那么好说话了,发给八路军的弹药就开始减少了。
列个数据,您就知道了,在抗战进入第二年的时候,八路军得到国民党政府发放的子弹就已经变成了三百三十万发,手榴弹六万发。
您自己对比一下,都有了明显的减少,尤其是子弹。
事情到了1939年的下半年,国民党在陕甘宁根据地搞摩擦,最终导致国民党停发了八路军的子弹补给。
究其原因,您要是翻阅《叶剑英年谱》就可以得到答案。
当初陕甘宁边区是国民党搞摩擦的一个重点地区,八路军三五九旅回援陕北,而国民党借着这个事发挥,说什么不听调令啥的,最终就停发了弹药。
为了这,蒋介石还在1939年专门批示了《天水行营主任程潜呈复核发朱德部弹药情形电》,在这里头就着重强调了不要给八路军发放弹药的事。
其实这事就是国民党没事找事,后来皖南事变中,国民党那前后表现是啥样子的?最终九千多人的新四军,被国民党八万多人围攻,打了七天七夜,突围出来新四军就剩下两千多人。
这说的远了,咱接着聊。咋说呢?停发是在1939年底,那么这一年国民党也发放了一批弹药,各种类型的弹药也就是一百八十二万发,手榴弹两万颗,炮弹给了两千五百发。
您别忘了,这里头还有卫立煌作为第一战区司令,给发放的五十五万发子弹,和二千颗迫击炮弹。
您都不知道,这是卫立煌去了延安之后,很有感慨,才拨出去的,但就这,要不是八路军提前一步运走了,这要是慢上一会,就会被国民党另一道停发的手令给截回去。
1940年的时候,左权向中央军委做过汇报,三年的抗战时间里头,各种型号的子弹,消耗了三千多万发,这里头有各种步枪弹,手枪弹以及机枪弹,手榴弹消耗了三十多万枚。
您看这消耗,就光国民党发的那点,压根就不够的。
所以当时八路军的枪弹还有其他的来源。
那么剩下的一种来源就是依靠缴获。咱就拿129师做个例子给大家伙说道说道。
话说战场缴获,这就比较费事了,毕竟战场您还要有一个消耗,而且想要缴获,您必须得把敌人完全消灭了,这才能趁着打扫战场的功夫得到缴获。
而八路军129师,枪四年的战场消耗和缴获比中,只有第二年,战场消耗比缴获小,达到了1:4.
其他三年战场消耗和缴获差距都是巨大的,最大的一年是抗战第三年居然达到了8:1.
在这种消耗下,战场上的缴获压根就抵消不了消耗。
小编给您列个数据,抗战第六年,也就是1942年五月份到1943年四月底,129师缴获了二十七万发子弹,炮弹二百九十五枚,这里头还有地雷化学弹,这些相对来说可以忽略不计了。
那么这一年的消耗有多少呢?各种子弹大概有五十八万多发子弹,炮弹消耗了六百一十枚,相对忽略不计的地雷就消耗了一千五百六十六颗。
这一年还算好的了,缴获和消耗的占比接近了1:2.
咋说呢?129师这数据算是好的了,其他部队的消耗和缴获比差距更加大。
总的来说,抗战一开始的时候,消耗和缴获的占比还成,越往后这种消耗和缴获的占比差距就越大。
为什么会这样呢?抗战爆发之后,日本人的主力搁到了正面战场,留在后方的兵力就是一部分,这个时间点上,八路军虽然装备差点,但依靠伏击战,袭击战,可以对日本人的部队进行成建制的毁灭性的打击,甚至是消灭,在他们还来不及把弹药消耗就打死了他们。
所以这个占比就会好点,顺道咱还开辟出不少的抗日根据地,比较出名的有神头岭战斗,响堂铺战斗等等。
那么1940年之后,日本人在正面战场上打成僵局,这重点就开始转移到了后方,各种针对八路军的法子就来了。
大家伙看到的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等等,到处的修碉堡,这就限制了八路军大规模用兵的可能。
最大规模也就压缩到了营级单位进行作战,所以这种消耗和缴获占比就会变大。
这就得依靠另一种手段了,那就是咱场所的边区造。边区造子弹很困难,一般都是通过修复子弹壳,重新装填火药来实行生产子弹的,俗称复装弹。
那会八路军的复装弹还主要依靠手工来制作的,后来在1940年以后,有了设备这才提高了生产效率。
大家伙都知道,八路军的战士想要领取子弹,就得用子弹壳换,听着很好,一个子弹壳换一发子弹。
但在实际操作中,也是有问题的,您比方夜战和战斗紧急的情况下,回收弹壳这就成了一个问题。
通常情况下,一场战斗下来,能收集一半消耗的子弹壳就不错了。
而收集上来的子弹壳,并不是全部可以用来复装子弹的,大约只有24%可以用来复装。
后来在1942年的时候晋察冀精炼黄铜的技术突破,无烟火药也能够稳定生产了,咱自己造子弹这才上了正路。
到了1944年的时候,根据资料显示,晋察冀军区每个月能造一万九千发七九子弹,一万一千发六五子弹。
而复装弹,七九弹有一万发,六五弹有三万发,捷克机枪用的子弹一万发。
其实这些方法依然不够战场使用的,八路军还进行了收集弹药弹药的工作。
您比方说收缴一些民间弹药,还有散兵游勇,甚至是土匪武装的弹药。
再有就是用钱去购买,当然还有一些爱国人士赠送的弹药。
用钱就购买弹药,很不划算,有的地方步枪弹一元一发,有的地方过分到了十元一发的地步,而中央下拨的款项,预计是几毛一发,这差距那是相当悬殊的。
总之那会那是想法子弄子弹。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抗战时期,八路军一般用什么子弹?
抗战时期,八路军装备很差,没有统一的制式枪械,枪械来源繁杂,型号更是五花八门,主要武器有四种:汉阳造、中正式步枪、三八大盖和驳壳枪。各种子弹规格如下。
中正式步枪主要由河南巩县兵工厂 、广东第1兵工厂和金陵兵工厂生产,仿制德国标准型毛瑟步枪 ,它的子弹规格是:7.92mm*57mm
汉阳造主要是由武汉兵工厂生产,仿制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它的子弹规格是:7.92mm*57mm。汉阳造的子弹和中正式步枪是通用的。
三八大盖主要是由日军那里缴获,子弹规格:6.5mm*50mm。三八大盖枪相对好缴获一点,但子弹很稀缺,日军为防止被缴获,没有大战的情况下,每名士兵携带的子弹数量只有60发。
驳壳枪,又叫盒子炮,仿制德国毛瑟军用手枪,生产厂家有:汉阳兵工厂、 巩县兵工厂、 大沽造船所、 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 重庆武器修理所、 衡阳军械局等。它的子弹规格是:7.63mmx25mm。驳壳枪主要配备八路军基层军官和侦察兵、武工队。
由于子弹工艺复杂,八路军自制子弹的产量并不高,远远满足不了战争需要,所以八路军除了要求节省子弹外,还要求在战斗中回收子弹壳,利用打过的子弹壳重装弹药,八年抗战实在不容易啊。
有补充的请在留言区补充,喜欢我的回答欢迎关注花木童说史!抗战时期,八路军一般用什么子弹?
这个问题其实比较含糊,可以说用什么种类的子弹,也可以说是子弹的来源。
在抗战时期,由于八路军并无固定的武器来源,主要是靠缴获和收集民间枪支来获取武器,因此装备的枪械非常复杂,像常用的步枪就有汉阳造、捷克式、中正式、三八式等,机枪有马克沁式重机枪、捷克式轻机枪、歪把子机枪等,冲锋枪有汤姆逊、MP-18冲锋枪,手枪则有盒子炮等,可谓五花八门。
7.92毫米圆头弹
如此繁多的枪械所用的子弹自然口径也不尽相同,比如三八式步枪用的就是6.5毫米子弹,和当时国内常见的7.92毫米子弹不同。甚至同一种口径也可能有区别。像汉阳造和捷克式、中正式虽然都是用7.92毫米子弹,但是汉阳造用的是7.92毫米圆头弹,捷克式、中正式使用的是7.92毫米尖头弹,两者就不能混用。而马克沁式重机枪使用的子弹是7.9毫米尖头机枪弹,和步枪、轻机枪用的7.92毫米尖头弹又有区别。
冲锋器和手枪用的都是手枪子弹,其中汤姆逊冲锋枪用的是11.43毫米手枪弹,MP-18冲锋枪则是9毫米手枪弹,盒子炮常见的是7.63毫米手枪弹,但是也有少数使用9毫米手枪弹的。
除了这些常见的枪支外,八路军还有一些比较冷门的枪械。所以从口径和子弹类型来说,八路军所使用的子弹种类繁多,给后勤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不过这也是当时条件困难的无奈之举。
而八路军的子弹来源主要是靠缴获,除了缴获之外,为了解决子弹供应问题,八路军在根据地还开设了很多兵工厂进行子弹生产。
早期八路军的兵工厂主要是复装子弹,就是将用过的子弹壳进行修复整形,重新装上底火、发射药、子弹头,使其可以再次使用。复装子弹虽然比原装子弹性能要差一些,但是工艺简单,因此八路军各军区的兵工厂大多有能力进行复装,产量也比较可观。像陕北的兵工第一厂在43年时,复装子弹月产量可达10万发以上。
不过复装子弹需要有用过的子弹壳,因此产量会受到旧弹壳数量的限制。所以后来根据地兵工厂也尝试自产子弹,利用从民间收集的铜制品提炼精铜,然后加工成黄铜制造全新子弹壳。在1943年,陕甘宁边区、晋察冀军区的兵工厂试验自产子弹成功,不过因为设备有限,所以产量不高,年产量不过几万发。
八路军在抗战时复装子弹和自产子弹的产量都不高,远远无法和正规兵工厂相比。不过在当时困难的条件下能进行生产,已经是很难得了。兵工技术人员为抗战做出的贡献不容忽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