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二战期间研制原子弹总共花了多少钱?

对于美国家在二战期间研究制造出来原子弹,我们只能大约花五亿美元,因为这完全是无法古计出来的。这个问题是很难说的。原子弹有设计,还要很多研制人员开支等等无法古计,国家机密,绝密档案都是保密室,保密员专门看管的的,其他它人看不到。

美国二战期间研制原子弹总共花了多少钱?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曼哈顿计划早在1939年就开始,有13万人参加,花费了将近18.45亿美元(相当于2014年260亿美金)。

18.45亿美元似乎不少,其实相对世界级打仗算不了什么。

美国认为,这就是全球美军作战10天的费用。

而核武器的威力,绝对超过美军10天的作战。

当时一共制造了4枚核弹,1枚用于实验,2枚投在日本,还有1枚备用。

在美国投掷原子弹之前,日本是坚决不投降的,叫嚣一亿玉碎。

同时,日本本土确实有比较顽强的防御力量。

很多人认为日本领土面积很小,其实日本面积也就比法国要小一些,比德国面积还大。

日本人口稠密,当时已经有接近1亿人口,到处都是城镇。

日本可以使用的各种部队,预备役男人,总兵力可以达到1000万。

同时,日本的兵工厂也可以维持轻武器和火炮的生产。

空军也有大量战机,至少可以争夺局部制空权。

更重要的是,美军如果登陆,必遭可怕的城镇战。

这种作战模式,对于进攻一方极为不利。

同时,日军最擅长防御,往往战斗到最后一个人阵地才丢掉。

1944年6月15日,塞班岛战役爆发。美军参战兵力6.7万人,伤亡1.6万人

1945年2月19日,硫磺岛战役爆发。美军参战兵力约7万人,伤亡2.8万人

1945年4月1日,冲绳岛战役爆发。美军参战兵力24万人,伤亡近8万人。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冲绳战役日军有7455人被俘,之前几乎没有人投降。

美军评估,如果登陆日本,可能会遭受一二百万人的伤亡代价,甚至更多。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决定投掷原子弹。

1945年8月6日,小男孩投在广岛。

顷刻之间,城市卷起巨大的蘑菇状烟云,广岛遂化为一片火海。

日本政府宣称,广岛69%的建筑被彻底摧毁,还有6-7%的建筑被毁坏。大约7-8万人在爆炸时立刻死亡,这大概是广岛30%的人口,还有7万人受伤。

当时天皇就决定投降,但军方高层还是犹豫。

然而1945年8月9日,第二枚原子弹胖子投在长期。

这次爆炸相当于两万余吨三硝基甲苯(TNT)炸药,城市的44%被摧毁,三万五千人死亡,六万人受伤。

判断日本可能还是会投降,美军准备使用第3颗院子,并且在9到10月份直到更多的原子弹。

然而,第二颗原子弹爆炸以后,日本人被吓尿,迅速投降。

18.45亿美元一共制造4颗原子弹,相当于每颗4亿多。

投了2颗花费9亿就让日本投降,站在这个角度,原子弹一点不贵。

美国二战期间研制原子弹总共花了多少钱?

美国在二战时期研发核武器的大型军事工程叫做“曼哈顿计划(Manhattan Project)”,主要由美国领导,英国和加拿大这两个国家也有一定的支持,比如在整个“曼哈顿计划”期间,美国就吸收了英国早期核武器研发计划的成果——“合金管工程”。曼哈顿计划最早于1939年秘密展开,为这个伟大的计划服务的人数超过了13万人,在美国、英国以及加拿大这三个国家的30多个城市中都有进行,整个计划的花费接近20亿美金,这笔钱如果放到今天(2019年)的话,那么大概相当于250多亿美金,如下图所示:

▲“曼哈顿计划”的花费

不过,在这笔费用中,真正用于制造武器的花费其实很少,还不到总费用的10%,其中超过90%的钱都是花在了建设各种工厂以及核材料的提纯方面,因为在天然的铀矿中,能用来制造原子弹的铀-235含量只有0.7%,而武器级浓缩铀的丰度必须要在90%以上,

这里顺带提一下,我们平时说的90%浓缩铀(可以造原子弹的),指的是纯铀,不包含其他非铀杂质的,因为“90%”这个数值指的是“纯铀里面的铀-235丰度达到了90%”,剩下的10%是铀-238,而不是其他杂质。所以,武器级的浓缩铀里面铀-235的含量有多少,我们要用“丰度”来表示,而不是直接用“浓度”,浓度只表示不铀元素的含量,举个例子,比如浓度为80%的浓缩铀,仅仅指的是铀元素的含量为80%,但是剩下的20%可以是其他的杂质。

▲Y-12铀浓缩设施工厂交接班的情景

言归正传,想要得到这种武器级丰度的浓缩铀就必须经过提纯,但不只是提高铀元素的浓度,而是提高铀-235的丰度,所以就需要很多的大型离心机对这些天然铀矿进行提纯,提纯方法为“气体扩散法”,因为铀-235和铀-238的重量不同,前者稍微轻一点,所以在气体化合物状态可以把进行离心分离,六氟化铀则是把唯一适合的气体化合物,即铀-235和铀-238的六氟化合分子,前者的质量比后者轻了不到1%,但是离心加压的条件下已经可以利用这个细微的质量差来分离铀-235和铀-238了,逐渐提高铀-235的丰度,只不过每一次的提纯,铀-235的含量增加都是非常细微的,所以,想要达到理想的丰度,这个离心提纯的过程就需要重复好几千次。

▲1946年5月1日曼哈顿项目组织结构图

在加上想要得到1公斤的武器级浓缩铀,大概需要超过200吨的铀矿石,所以,就需要非常多的工厂以及大型离心机,也就是说,这种“气体扩散法”需要花费的人力物力是非常大的(比如耗电量很大,需要非常多的电能),在那个年代,发电量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一开始就提到了:大部分的资金其实都用在了建设各种工厂以及核材料的提纯方面。总之,在当时那个年代,凭借当时的科技水平以及生产力,想要研发出原子弹,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说是举国之力也不为过了!

美国二战期间研制原子弹总共花了多少钱?

这个并不是秘密,美国人早就公布出来了。

当年美国的“曼哈顿工程”花费了20亿美元。

这是当年的汇率,换算成2008年的美元,大致为250亿美元。

如果换成2022年的...好吧,1945 年 1 美元的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16.06美元,从 1945 年到今天,美元的平均通货膨胀率为每年 3.67% ....

1945年的20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321亿美元。

按1945年那4颗初号原子弹的数量来算,相当于每颗原子弹花费了5亿美元,换算到今天的话就是平均每颗成本80.25亿美元。

这不便宜!21世纪烧钱烧到美帝都心慌的DDG1000隐身战舰,烧穿了预算也才20亿美元。3艘电磁弹射的“福特级”航母,连带研究经费一共也就360亿刀。

实际上,按美国人的说法,核弹本身的制造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真正要钱的是核子物理的研究、海量的人员薪酬,以及相关的工业基础设施。

按照美国人的全部计划,1945年将生产出24枚原子弹,其中23枚拿来炸日本。

后来实际为:1枚做了“三位一体”核试验,2枚拿去炸了日本,4号弹原理有问题废弃;1945年8·15前,美军预计再造13枚核弹攻击日本。

因为日本投降,美国停止了后续的轰炸计划,但也希望能用核弹对付苏联和震慑欧洲,希望到1946年能造出100枚核弹,实际情况如何就无法为世人所知了。

如投放在广岛的“小男孩”原子弹,它的成分就是64公斤的浓缩铀235和若干TNT,整体重量4400公斤,没法贵的起来。

总之,曼哈顿工程本身很费钱,但其中的核弹并不太费钱,只是当年核武器的实际成本被保密了。

今天关于曼哈顿工程的内容已经解密,其中包含了具体的项目费用明细:

1.橡树岭1188352000美元

2.K-25气体扩散装置512166000美元

3.Y-12电磁厂477631000美元

4.克林顿工程公司总部和中央公用事业公司155951000美元

5.克林顿实验室26932000美元

6.S-50热扩散装置15672000美元

7.HANFORD ENGINEER WORKS 390124000美元

8.特殊经营材料103369000美元

9.洛斯阿拉莫斯项目74055000美元

10.研发69681000美元

11.政府间接费用37255000美元

12.重水工厂1 26768000美元

总计1889604000美元

用了18.89亿,其实还没花费到20亿美元呢。

当然,作为项目中重要的投送环节,波音公司与美国陆航也支出了不小的开销,他们有个专门的“SILVERPLATE”计划,包括培训509轰炸群的飞行员,改装46架B-29以适合投弹,在天宁岛改建机场、仓库以及提供后勤支持,整个花费7600万美元。

别忘了,当年在打世界大战,美国总计投入了3.3万亿在战争中,其中光各种航弹、炸弹、地雷、手榴弹等爆炸弹的花费就高达315亿,各种枪械轻武器花费达240亿,坦克装甲车辆花费640亿,重炮花费40亿,其它火炮336亿...原子弹,真的是毛毛雨。

实际上,美国当年有3大“黑科技”项目,分别是原子弹、计算机、诺顿瞄准器。

其中诺顿瞄准器投入了15亿,计算机投入48万,20亿研发经费的原子弹确实是个超级项目。

不过有件事也不要搞混,其实“曼哈顿工程”的主旨是点亮核子科技树,攀爬整个核物理学科,原子弹在其中也只是个小附带产品;否则,对核反应堆、铀浓缩、钚转换等更有意义的核技术来说,岂非太不公平了?

美国二战期间研制原子弹总共花了多少钱?

你问这个问题我感觉实在没什么意义,美国研究原子弹花了到底多少钱,我想只有美国政府知道!就算是有人回答你也只是根据网上的估计。就算美国政府告诉你花了多少亿美元,对你来说也没有多大意思!何况在这里得到的还是一个不知道怎么来的数据!

美国二战期间研制原子弹总共花了多少钱?

1945年7月16日,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戈多沙漠里,进行了一次可怕的大爆炸,随着震耳欲聋的一声巨响,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徐徐升上天空,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抢在了德国前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德国就拥有庞大的核物理研究机构和许多杰出的物理学家。在核裂变研究方面,德国物理学家更是远远跑在美国前面,早在 1938 年3 月,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恩·折特拉斯曼就在柏林成功地进行了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的实验,终于出现了物理学界期待已久的裂变效应。从原子核裂变中获得无比巨大能量的实验证明,哪个国家能够首先把它转为实用,就有可能利用核裂变制造出威力无比的原子弹。

1939年4月,纳粹德国召集6位最出色的核物理学家,在柏林讨论了利用原子弹科学成果制造核武器问题。如果数百万豺狼之师的德国钢铁军团再装备上当时绝无仅有的核牙齿,那么,希特勒就能统治世界或者毁灭世界。为了抢在希特勒前面赶制出第一颗原子弹,1939 年8 月2 日,爱因斯坦上书罗斯福,提请美国注意来自德国的原子威胁。罗斯福立即采纳了爱因斯坦的建议,组织制订了著名的“曼哈顿计划”,命令全力以赴地研制原子弹,一定要抢在德国的前面。

2.德国为何落后了

1944 年年底以前,同盟国的科学家普遍认为,按当时德国的科学发展水平,在1942年就应该能够造出原子弹。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1944年11月23日当佩顿将军攻克德国重要的核研究基地---斯特拉斯堡时,从斯特拉斯堡大学实验室获得的核计划档案中了解到,纳粹德国在原子弹方面的研制工作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从而使美国领导人确信,来自德国的突然性的核袭击的可能性是没有的。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当时的德国未能造出原子弹呢?以往人们总是强调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法西斯当局大肆推行种族歧视,迫害不同政见的科学家,致使像哈恩·斯特拉斯曼、爱因斯坦等一批出类拔萃的人才纷纷逃往国外。

第二,在研究方面,德国没有统一的目标和全面的指导。希特勒对要花很长时间来研制新武器不感兴趣,他把相当大的科技力量用来研制“V-2”型导弹。

第三,美国的“曼哈顿计划”是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就连当时的副总统杜鲁门也毫无所知。因此,希特勒被蒙在鼓里,没有紧迫感。

第四,由于经常遭到空袭,所以,德国研究小组总是不断搬家,实验设备常常是装好又拆、拆完又装,妨碍了德国原子弹的研究工作。

以上是美、德两国科学家的共同看法。但是,1984 年,波兰《是与非》周刊记者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新见解。他认为,战时纳粹德国未造出原子弹,只是由于波兰爱国者的破坏而引起的一个差错造成的。

该文写道:德国物理学家布雷格教授根据自己的理论推断和计算结果,认为最理想的减速剂是碳的一种--石墨。为此,布雷格教授研究所的领导机关请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这种减速片。该公司把这项任务下达给位于拉齐布日的“普拉尼亚工厂”。

工厂领导在接受这项“罕见”的订货时,感到十分意外,具有强烈反法西斯思想的总工程师施密特决定“破坏”这些碳片的化学成分。结果,这些“不纯净”的减速片被按时送到了研究所,很快投人了黏结电子实验,其结果是多次实验全部失败。于是研究人员认为碳不适宜做减速剂,只好着手从其他途径探索新的减速剂,这样一来,纳粹德国原已临近制成原子弹的日期被大大推迟了。

与此同时,美国正在全力以赴加紧实施“曼哈顿计划”。有趣的是,著名物理学家费米的实验同布雷格的实验一样,也是使用石墨做减速剂。然而费米成功了,只不过他使用的是纯净的石墨而已。

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后来写道:“本来布雷格教授是会比美国早两年造出原子弹的,只是由于他的差错,才使人类免遭一场全面的浩劫。”

3.核武器的威力

1945 年7 月 17 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柏林郊外举行重要会议,会议有一项重要内容是如何挫败日本的问题。此时,美国第一颗原子弹已爆炸成功,消息传到在波茨坦开会的杜鲁门总统那里,他马上同丘吉尔商量是否对日本使用这一新式武器,最后他们决定这样干,但得给日本一个庄严的警告,决定在《波茨坦公告》后再动手。

7月27日至8月1日,盟军飞机在日本各城市上空散发了 150 万张传单和 300 万份《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政府投降,但遭到了日本政府的拒绝。日本军政要员还狂妄地叫嚣:“不予理睬,只有完成战争......”

1945年8月5日上午,负责投弹的509 特混大队得到通知,天气预报表明,午夜后的天气适宜起飞。黄昏之前,原子弹被装进一架名叫“依诺拉·盖伊”的B-29轰炸机里。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可怕的超级炸弹,却取了一个十分可爱的名字--“小男孩”。

8月6日上午8时15 分,轰炸机在广岛近10000米的上空打开弹舱门,“小男孩”细长的尾部朝下掉去,接着翻了个身,弹头朝下,向广岛落了下去......

从此,广岛所有的时钟,都永远停在1945年8月6日8时15 分这个时点上。

从天而降的“小男孩”,在离地面650米的高度爆炸,形成一个大火球,接着,火球又爆发成一群乱舞的火焰,吐出一团团浓烟,浓烟迅速上升到3000多米的高空,开了花,形成一朵硕大的蘑菇云。

爆炸时,火球发射出来的热度只持续了几分之一秒钟,但其温度之高(近 30 万度)使爆炸中心半径1000米内的花岗岩全部熔化,屋顶上的瓦也被软化,由黑色变成橄榄色。整个市中心无数人影被永远地印在墙壁上。

片刻之后出现的冲击波,将3千米内所有的建筑物全部摧毁。到处是残墙断壁、废墟瓦砾,地面上横七竖八地躺着半裸着身子冒着浓烟的尸体。

一刻钟后,天空开始落下巨大的雨点,袅袅上升的原子云柱带上去的水蒸气凝成雨点,附着放射性的尘埃落下来。雨点打在半裸体的人们身上,留下一条条灰色的痕迹,幸存者吓得魂飞魄散。

没有受到“黑雨”袭击的城东,一阵旋风吹过来,其风势之大,连大树也被拔起,并使瓦砾中许多家庭主妇准备做早饭的炭火复燃。成千上万的星星之火被狂风扇成燎原烈火。火团四处乱飞,把屋顶全部掀掉,房子也四分五裂,金属桥梁被烧得七扭八歪,电线杆一着火便立即爆裂。

浑身是血的难民惊魂未

定,又被突如其来的大火烧得面目全非。他们痛苦地呻吟、号叫,不顾一切地跳进路边的河里。霎时间,河面上漂起了红色的泡沫。

在这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原子弹对城市的轰炸中,广岛几乎被夷为平地,在这个活的人间地狱里,大约有20万人死于人类制造的终极武器。

8月8日,苏联对日本关东军发动全面进攻。

8月9日,另一枚名叫“胖子”的原子弹投向长崎,长崎市60%的建筑物被摧毁,伤亡达8.6万人。

4.为何要使用原子弹

1995年4月8日,日本首相怒容满面地指责美国总统克林顿为美国在二战快要结束之前用原子弹轰炸日本长崎、广岛两城市的辩解。

克林顿在达拉斯举行的美国报纸主编会议上,被问及美国该不该为用原子弹轰炸日本而向日本道歉时,立即明确回答说:

“不应该。”

又被问及当时杜鲁门总统做出轰炸决定是否正确时,他也明确回答说:“正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多年了,但杜鲁门总统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决定,迄今仍然是世界军事史上做出的最有争议的决定。

传统观点认为: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的目的,是为了缩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间,可以避免美军伤亡100 万人,同时也对苏联炫耀一下原子弹的威力。

在1945 年初,为夺取冲绳岛附近的小小的硫磺岛,美国海军陆战队就付出了 2.5 万人伤亡的代价,占进攻部队的1/3。紧接着,美国出动7个师向冲绳岛发起进攻,结果又遭受了4.9万人的伤亡。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估计,要征服日本、占领日本国土,美国至少要伤亡100 万人,英国也要伤亡50万人。

日本《文艺春秋》1986年3月特别号上,发表了《美国选择广岛投掷原子弹的原因》一文,对传统的看法提出质疑。

该文说,据当时美军的绝密文件《日本登陆作战纲要》记载,美军拟在日本进行两场登陆作战,一是九州,二是关东平原。他们估算美军伤亡数字是:(1)九州作战死亡 2.5 万人;(2)关东平原作战死亡4万人;(3)在九州南部和西北部登陆并进而展开关东平原作战,死亡4.6万人。加上伤员、失踪者,总数约为20万人。无论从哪个文件上也找不到死亡100万人的推算数字。因此,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夸张,目的是为了使投掷原子弹的行为合理和合法。

关于对苏联显示威力一说,也被否定。当时美国虽对苏联怀有戒心,但在任何文件中都未见到后来历史学家所分析的那种对苏联的战略。事实正好相反,在原子弹研究过程中,美国首脑人物-有机会就讨论这种可能性,即向苏联提供原子弹情报,建立国际管理体制。马歇尔甚至主张邀请苏联科学家参观原子弹实验,因有人担心”斯大林把机密泄露给日本”而作罢。这表明,美国投掷原子弹并没有考虑对苏未来战略的格局。

那么,美国为什么在日本投掷原子弹呢?根据所查阅的资料证明,在原子弹研究初期,美国就已确定对日本使用原子弹,他们把它当做一种“巨大的实验”。他们选择人口集中、没有遭到普通轰炸的城市,以便检测其威力。

其次,美国研究原子弹共花费20亿美元,相当于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用于生产弹药的全部费用。而原子弹的研究又是在极度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全国只有4位领导人参与,以致议会和政府长期以来围绕巨大军费去向问题不断发生争吵。如果花费如此巨额的经费制成的原子弹不能发挥任何效力,议会肯定要做出强烈反应。因此,可以认为议会强大的压力也是使政府最终决定使用原子弹的原因之一。

事实是不是像某些日本人所说的那样:如果没有原子弹,历史就将重写?答案是否定的。这只是某些日本人的一厢情愿,事实却绝不会如此。

事实是,要消灭那些被军国主义象养出来的疯狂野兽,的确有一定的困难,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但他们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非正义的势力可以嚣张于一时,而不可能嚣张于永远,这就是文明之火代代相传,永不熄灭的根本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