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奇诺防线本是军事界的奇迹,为啥却成为了战争笑话?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马奇诺防线是德法边境防御的重要环节。
当时德国想要出兵,无非是三个突破点,第一是北部荷兰、比利时等低地国家,第二是东北部法德边境,第三是法国同瑞士、意大利边境。
这里面第三点的威胁很小,因为瑞士是中立国,不可能允许德国大军入境。意大利虽然是轴心国,但不会随便允许德国入境。如果意大利自己进攻,菜鸟军队沿着山区攻打法国,胜利可能性极低。
至于第一个威胁也是较小。
比利时荷兰是低地国家,这里地形复杂,易守难攻。一战期间,德军就是在这里碰的头破血流。同时,比利时、荷兰军队也是有一定实力的。只要英法联军及时增援,在低地国家抵抗德军一段时间,问题不大。
现在,德军最大的威胁就是第二点,东北部。这里是大平原地形,在没有装甲兵的时代都可以快速突进,更别说二战。
所以,修建坚固工事抵抗德军,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事实上,马奇诺防线主要由混凝土堡垒、障碍及相应武装所组成,自1929年起开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价50亿法郎(当年法军每年军费才几亿法郎)。防线主体有数百公里。
法国人做过评估,认为德军从正面突破马奇诺防线是很困难的。马奇诺防线可以抵抗德军至少二到三周。
期间,法军就足以集结主力,完成整个防御部署。
德军无法迅速突破,也就陷入持久战,英法就赢了。
其实,一战期间德军就是因为突破法德边境期间,遭遇了很多永久性要塞工事,大大阻挡了推进时间,才导致施里芬计划失败。
事实上,德国人也恐惧马奇诺防线,制造了很多超级大炮,比如著名的古斯塔夫巨炮,口径800毫米,可以击穿1米厚的钢板或2.5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墙。
然而,再好的被动防御也是无用的,世界上就没有攻不破的要塞。
马奇诺防线的主要问题在于,为了这条防线耗费太大,大大影响了法军野战部队的建设。
其实,现在看来,如果将钱用在组建大量法国装甲部队,充实空军,再修建一些廉价的纵深野战工事,未必起不到马奇诺的效果。
当年库尔斯克会战,苏军就是这么获胜的。
更重要的是,马奇诺防线是死的,一旦被德军从阿登山区绕过,就是一堆废物。
相反,如果充实法军野战部队,这些部队都可以机动,还是可以高速移动以补救的。
马奇诺防线本是军事界的奇迹,为啥却成为了战争笑话?
我是【今古言堂】,感谢题主的邀请,这个问题我来答。
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一战之后担心德国人报复的法国,为了防御德国自1920年开始由法国战争部长安德烈-马奇诺主导开始在法德边境构筑强大的防御工事,以抵御将来可能发生的德国入侵。
从1920年到1936年,法国用了17年的时间,投入了大量财富建设了一条从阿尔卑斯山脉到阿登森林的严密防线。整个防线由142个炮兵堡垒、352个地下掩体和5000多个碉堡公共组成,可以说得上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要塞防御体系。
但很可惜,这条看似牢不可破的防线在后来的二战中,被德国人的闪击战证明了它就是一个笑话。
原来就如前面所说,法国修的马奇诺防线只修到了阿登森林,并没有修到大陆的尽头,它其实只完成了一半,这给了德国装甲兵团可以完美的绕过马奇诺防线的机会,而为什么法国没有把马奇诺修完呢?
原因就在于法国当时的盟国比利时,认为法国如果在法比边境也修防线是对比利时的敌意,所以坚决反对法国在法比边境也修筑防御工事,碍于盟友情面又受限工程投入的资金确实太大的考虑,法国最终选择了只修半个马奇诺防线。
由于马奇诺防线大量消耗了法军的军事预算,使得法国的军事发展速度在二战前明显低于德国,当德国人开始大量装备坦克的时候,法国人则大多还在马奇诺防线后面挖壕沟。
所以当德国从阿登森林突破英法联军防线之后,德国装甲部队如入无人之境,庞大的马奇诺防线只能悲哀的看着自己的国家被德国绕道攻破,失去了物资给养的马奇诺防线最后在德国人的包围下,没有开出一枪一炮就宣告了它的使命结束。这也使马奇诺防线成为了战争史上最无用摆设的笑话。
一个国家不能永远想着依靠防御工事来保护自己的安全,只有不断强化自身的军事实力,才能真正的让人敬畏,不敢觊觎!
我是【今古言堂】,喜欢我的回答,可以关注我!
马奇诺防线本是军事界的奇迹,为啥却成为了战争笑话?
马奇诺防线本身的意图挺好的啊~ 把南边全部锁起来,逼德军只能绕比利时借道。顺道把比利时与荷兰拖下水,还方便英军直接跨海峡过来帮忙。
所以说,法国人当时投入巨资修建这个防线从战略意图来说是正确的。否则与德国接壤的法国完全不清楚德军到底会从哪个地方打进来,这就会导致法军将在漫长的国境线都布置重兵,这盘算下来都还不如修永固防线划算了。
当然,咱们也知道后来法国一个多月就被德国人一棒子抽死了。但这个锅丢给马奇诺防线是不对的,要丢也丢给脑子了长满面包的法国人啊。
他们脑子当时还活在一战那种堑壕对峙,大炮互怼的场景里。也无视了阿登森林是可以被装甲集群直接一波突破的。所以说法国人的笑柄应该是战术思路的陈旧和战斗意志的缺失。
马奇诺防线本是军事界的奇迹,为啥却成为了战争笑话?
法兰西民族自从拿破仑之后就再也没有出过一个军事天才,话有些毒但也说明了一个事实。法国自拿破仑王朝溃灭之后处于一种较为动荡的社会状态之下,普法战争的惨败曾给法国人上了一堂保守迁腐挨打的军事理论课,迂腐的法国将军认为步兵在德军机枪和大炮的打击下跑步前进都是对军人荣耀的一种侮辱,应该在队列鼓的伴奏下操着正步走向敌军,数以十万计的士兵成了德国机枪大炮嘴里的菜,血淋淋教训使法国人刚刚从一战梦中睡醒,当时的欧洲军事以发展到快速机动穿插的装甲兵理论时代。“马奇诺防线”的形成是法国军事领导层保守僵化派的代表作。
“马奇诺防线”的位置自隆吉永至贝尔福,全长约390公里。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厚度3.2米,地堡里设有指挥中心、发电站、供水系统、食堂、工厂、医院、食品仓库、轨道运兵车、士兵休息室。每一公里有五个机枪火炮射击堡垒,每门火炮有一口深井和抽水机给炮散热降温,能抗击420毫米大炮轰击,防坦克壕沟等,堪称豪华坚不可摧、铜墙铁壁防线,地堡的弹药食品、药品储备能坚守三年五载沒问题,在德国进攻波兰时,三十万英法联军龟缩在地堡里看风景静观其变。
整个法军统帅部信心满满,“马奇诺防线”成了法军的精神支柱,国家的守护神,按法国说法是一处很好的战略缓冲区,至少可以为法国争取八天时间来组织防御力量。然而这一结论是按步兵行进速度得出的,可德国是装甲兵摩托化的速度比法国将军的脑子快多了。
当时的德军统帅部在拟定作战计划时看到侧翼法国和比利时阿登山区防御弱点,没有钢筋混凝土在前面,只有高山和森林少量的防御部队,西特勒和德军参谋长曼施坦因制定了穿过阿登山区绕过“马奇诺防线”的“镰刀”作战计划,马奇诺防线的正面,希特勒表面上仍然按“黄色计划”来部署兵力,虚张声势迷惑英法,同时还发布了很多虚假情报。1940年5月10日,德国250万装备精锐的坦克摩托化部队突然绕过马奇诺防线,经过卢森堡和比利时南部的阿登森林,古德里安上演一场装甲兵快速机动穿插推进法国腹地好戏,也是古德里安装甲兵理论最精彩的演出。英法还以为又是假情报,没有做出及时反应。德军很快穿插推进到了英法联军的背后,两个星期时间英法联军溃不成军,法国宣布投降。随即上演了号称史上最大规模的撤退——敦克尔克大撤退。如果不是德军统帅部的战略误判,英法联军早己死无葬身之地。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德军正是利用扬长避短为我所用,出奇制胜军事思想的践行者,反观英法联军龟缩在马奇诺防线里任由德军切断补给线,成了瓮中之鳖毫无还手之力,人是活的,物是死的,天下没有攻不破的堡垒,耗资50亿法郎打造的马奇诺防线成了一堆废铁,也成了世界战争史上的笑柄,废弃的“马奇诺防线”成了法国人脸红的文物古迹,供世人参观笑话。
马奇诺防线本是军事界的奇迹,为啥却成为了战争笑话?
熟悉二战的军事爱好者都知道马奇诺防线的故事,但是马奇诺防线是个笑话吗?哪有这么简单,背后的意图深着呢!!!
为什么自古以来,战争中一直讲究军队速度的重要性,所谓“唯快不破”。这件事普通简单的理解就是,一个铁皮箱有两个门,法国人只在其中一个门上上了锁,结果德国人轻松推开另一个门,打进来了。
大家都知道亡羊补牢,那得是哪儿破补哪儿。你法国为了防范德国,不在一战中德国曾经发动进攻的北边修防线,跑到东边、南边大兴土木。这不是瞎耽误功夫么?
所以,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法国其实预料到后来发生的情况,是故意这样干的。那为啥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也是从马奇诺防线的北边绕过,从荷兰比利时那个方向进攻的法国。
但是结果呢?结果是一头撞在法军的防线上,双方进行了连续4年的阵地战、堑壕战。最后以德国输掉一战告终。
所以,法国之所以花大价钱修马其诺防线,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逼迫德国军队绕过马其诺防线,再重演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候的剧本,再让他从荷兰比利时方向进攻。
法国人这么想,一战的时候,我没准备好,都可以打败德国。二战,英法联军在德国进军的道路上,准备好了330万大军,只要德国按照这个剧本演,法国人是有信心让德国败得比一战更难看的。对啊,一个剧本,咋能演出两种情节呢?当然,法国人没有想到,德国这次居然从阿登森林里钻出来了,剧本虽然是老剧本,但是德国人改了关键情节,法国人猜到了开头,没猜到结尾。
但是今天我们回头看马其诺防线。其实也能看出法国当时的防守思路:不是想要修建一个坚不可摧的堡垒然后在家里高枕无忧,而是设计一个对敌人不利的剧本,让敌人按照自己设计的步调行动,一步步引导敌人走向失败。
所以,马奇诺防线虽然被绕过了,好像没有起作用,但马奇诺防线本身的目的其实是实现了的。它不是个摆设。最后什么是有效的行动?其实不是直接达成目的才叫有效。而是有方向地调整了他人对你的预期,管理了他人的行为,让他们在你设计的框架中行动。这就是有效的行动。
马奇诺防线本是军事界的奇迹,为啥却成为了战争笑话?
马奇诺防线原本的设定是非常好的,但是实际却事与愿违,这并非法国人的过错。正是马奇诺防线的存在,才能逼出来曼施坦因的镰刀计划,创造军事史上另一个奇迹。正是镰刀计划的对比,马奇诺防线才被当成一个大笑话。
本来,马奇诺防线修到比利时边境,法国南侧到比利时的防御是非常牢固的,德军无法正面攻克。而镰刀计划的突破口,阿登山脉,法国人也进行考察过,德国的结论是,德军无法逾越阿登山脉。如果德国入侵,法国人只要派兵进去比利时,同德国人决战,只要在比利时挡住德军,就万事大吉了,法国可以高枕无忧。
法国人这个设想可以说是比较完美的,马奇诺防线无法攻克,阿登山区无法穿越,法国正面就剩下一个比利时了,盟军如果在比利时和德军决战,胜算是非常大的。
但是问题就出在比利时这一边了,本来吧比利时声称自己永久中立,结果一战结束后,比利时没少和法国一起制裁德国。等到希特勒重整军备之后,比利时立马宣布自己永久中立,希望通过这个避免德国报复自己。而战争之前,法国想派军队进入比利时,帮助比利时加固防御,比利时拒绝了。比利时想的是,让希特勒尊重自己永久中立,别打自己,这个时候他选择不站队,德国法国全惹不起,他想让德国正面进攻马奇诺防线。
▲希特勒:我怎么可能放过一个伤害过我的人呢?
然而,原本完整的法比联合防线是非常完整的,比利时这么一来,就剩下了马奇诺防线半条。英法主力集结在法国北部,准备随时支援。可以说法国比利时没有一个装了好心眼,法国想在比利时击败德军,那损失大的是比利时,比利时想要的是,谁也别得罪,让德国法国正面对抗,然后两败俱伤。
比利时拒绝了法军入境,德国B集团军北上进攻荷兰比利时,这会儿集结在法国北部的英法盟军主力跨过法国比利时边境前往增援,这正好中了套。而德国C集团军进攻马奇诺防线。法国主力被南北扯开了,德国A集团军穿过了阿登山区,那里只有五个师的兵力去防御,根本无法对抗德军装甲部队。
就这样,两侧撕开口子,德国主力直插中心。
后来发生啥了,大家都知道,英法军队在敦刻尔克跑了,马奇诺防线被东西夹攻很快被攻克了。法国战败,基本就是个必然。德军出色发挥是一方面,盟军内部各怀鬼胎是一方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