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中东历次战争中,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战争,阿拉伯国家总是胜少败多?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也不能说以色列有多厉害,只是阿拉伯人太弱。

我们拿第4次中东战争的戈兰高地战役为例。

赎罪日战争,是阿拉伯人突袭,以色列人措手不及。

以叙利亚攻打的戈兰高地为例,阿拉伯人投入了3000多辆坦克装甲车。

其中第一轮突破的,就有1500辆坦克和装甲车,其中坦克600辆。

由于犹太人做梦也没有想到阿拉伯人会在斋月进攻(阿拉伯人从早到太阳落山不能吃饭和喝水),戈兰高地没有什么防御力量。

以色列在一线仅有60辆坦克!

1973年10月6日,叙利亚首先用600门大炮和100架飞机长达55分钟的火力急袭。

随后,叙利亚军队集中了3个师共6万人的第一梯队,在600辆T-54/55坦克掩护下猛扑向戈兰高地以军阵地。

然而,这1500辆坦克装甲车,竟然被一条深达10米的复杂反坦克壕沟阻拦。

因为无法越过壕沟,叙利亚坦克由此止步。

这边,以色列用火炮和各种反坦克武器,想着壕沟边的叙利亚装甲部队猛烈攻击,后者损失惨重。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反坦克壕沟并不费以色列临时挖掘的,存在了很久。

然而,叙利亚人进攻之前,竟然没有认真准备快速突破的方法。

好在,苏制装甲部队都有工程车辆。于是,叙利亚的架桥坦克和工程车冒着猛烈的炮火,架好了几座陆桥。

然而,由于以色列炮火的封锁,不少工程车被摧毁,陆桥只有区区几座。

于是,大量的叙利亚坦克,只能一辆辆的开过陆桥,被埋伏好的以色列坦克挨个干掉。

更要命的是,以色列人聪明的将壕沟一侧加高。这样勉强通过简易陆桥的叙利亚坦克,必须向上翻过壕沟,这就将坦克最为脆弱的腹部暴露在火炮下。

对付区区60辆以色列坦克,叙利亚人久攻不克。

无奈之下,叙利亚指挥官开始蛮干。他们将一些被击毁击伤的坦克装甲车,直接退入壕沟,将其填满。然后,让坦克从它们上面强行开过去,这样就增加了不少突破点。

就为了突破这个小小的反坦克壕沟,叙利亚人花费了长达5个小时,损失400辆坦克装甲车,接近一线部队的三分之一,非常惨重。

由此可见叙利亚人的军事素质,连及格都谈不上。

相比,后续以色列的第7装甲旅在格兰高度血战4昼3夜,全旅只剩下不到10辆,平均每辆上炮弹只剩下3~4发。

期间,以色列人坦克坚持作战。面对数量绝对优势的叙利亚坦克,以色列坦克往往从2300米一直打到双方距离20米。

面对6倍数量的叙利亚坦克,第7旅坚持到最后,击毁了4倍数量的敌人坦克。

戈兰高地坦克大战,叙军损伤坦克1150辆,以军损伤250辆。

看看,就这么乱打,能赢吗?

为什么在中东历次战争中,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战争,阿拉伯国家总是胜少败多?

靠的是后面有人帮忙,壮胆。一个民族和团体有了胆,行动起来的行为就有了底气,战争中会越挫越勇。往往会败的国家在行动前总是把目光盯住第三方-美国。美以关系特殊,一方认为是忠实者,一方甘愿马前卒。所以在武器攻防上也占有一定先天优势,因为我们谁都知道美国的军事工业和军工军事武器政策-靠的就是以军火为主赢得国力发展。

为什么在中东历次战争中,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战争,阿拉伯国家总是胜少败多?

对这个问题没有过多的研究,简单点觉得,一是中东国家都是世界地缘格局博弈的风眼。二是国家意志和国家综合实力等因素。最关键的是宗教民族信仰形成的凝聚力和国家意志,以及历经磨难铸就的民族发展生存危机感

为什么在中东历次战争中,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战争,阿拉伯国家总是胜少败多?

这简单的事情还看不明白,以色列后面是美国人在撑腰,没有美国,那有什么以色列,以色列人是美国人安插在中东的狗腿子,专门在中东搞破坏,为美国利益服务的,间接控制中东各个小国,现在明白了吧?

为什么在中东历次战争中,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战争,阿拉伯国家总是胜少败多?

影响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科技及国力、战术安排以及战斗意志。一共进行了5次中东战争,第一第二次战争中有英法联军的大力相助,给当时中东盟主埃及沉重打击,并且由于中东五国不团结,没有坚定的战争意志,中东联军很快就被打败了。第三次是由于联军的战略判断失误,被以色列偷袭,损失了大部分装备,失去了反击的力量。第四次的埃及复仇差点把以色列打得亡国,最后依靠以色列背后的西方势力及以色列军民的意志赢下了战争。最后一次战争就是大人打小孩了,赢是必然。

第四次战争是中东联军离胜利最近的一次,最有机会把以色列人赶下海,但是中东联军内部不团结成再一次为了他们的绊脚石,好好的局面,被耽误了,让以色列有足够的时间筹备反击。

五次的战争,都有冷战大国在后面较量,只是效率、意志和统筹更胜一筹的以色列直接引导了战争胜负的走向。

为什么在中东历次战争中,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战争,阿拉伯国家总是胜少败多?

世界上只有阿拉伯人与黑人最不适合打仗,相对战争阿拉伯人虔诚于真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