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保卫沙拉热窝电影是什么故事?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曾经是一部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影片,1977年在中国上映时曾引起巨大轰动。上点年纪的人几乎都看过或者听说过,央视的电影频道也放过好多次。
大概的故事梗概是1944年的德国在西欧的战场上节节败退,贝尔格莱德失守。德军试图把占领巴尔干半岛南斯拉夫南部、希腊的A军团20个师撤回德国以做困兽之斗。由于路程还是比较遥远的,所以他们需要在途经萨拉热窝的时候顺便给军队的坦克进行补给,但是由于当时前南斯拉夫地区的反德军游击队等等因素,所以所有的行动都要秘密进行,于是派遣党卫军冯·迪特里施上校从挪威转到萨拉热窝,专门负责这次燃料的秘密运输,即“劳费尔行动”
萨拉热窝地区当时有一个著名的游击队,领导游击队的是一个叫做“瓦尔特”的人,由于工作比较保密, 所以当时几乎没有人直到瓦尔特真是的身份还有样貌。于是德国人派党卫军上尉康德尔在游击队里的叛徒肖特的帮助下,假扮瓦尔特打入当地的抵抗组织内部,给当地的地下活动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甚至还差点抓到了真正的瓦尔特。最后,游击队中一个叫做皮劳特的在与其他战友的配合下不仅铲除了叛徒还有假的瓦尔特,还破坏了德军计划运输燃料的火车,最终才揭晓这个皮劳特就是瓦尔特。冯·迪特里施因为“劳费尔行动”失败被调走。临走时他对继任者说:“Sehen Sie diese Stadt? Das ist Walter!(你看到这座城市了吗?他就是瓦尔特!)”说的其实就是在萨拉热窝抵抗组织内部的团结。
历史上瓦尔特真有人物原型,瓦尔特·佩里奇(1919-1945年),塞尔维亚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萨拉热窝的抵抗运动领导人。40年开始接触共产党,并开始从事地下工作,1943年奉命潜回萨拉热窝领导游击队。1945年4月6日,在解放萨拉热窝的战斗中被迫击炮击中牺牲,从此成了萨拉热窝的英雄象征。
瓦尔特保卫沙拉热窝电影是什么故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计划10月份去萨拉热窝,大家等着看游记。
故事是这样。
1944年德国已经接近崩溃,急需要将巴尔干半岛和希腊地区的20个师撤退德国本土,准备最后的决战。
然而,德军的装甲部队极度缺乏油料,必须依靠萨拉热窝的油库进行补给。
而萨拉热窝的地下游击组织很强大,他们的领袖是一个老练的游击队员瓦尔特。
瓦尔特是个神秘人物,只有极少数游击队员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和长相。
德军在萨拉热窝的反地下组织负责人,上尉比肖夫1年时间抓捕审问了100多人,却始终无法确认瓦尔特是否存在。
德军认为一旦行动暴露,游击队就会不惜一切代价破坏油库,那么德军20个师就会瘫痪在巴尔干,等于废铁。
所以,德军特别将反游击战专家,党卫军冯·迪特里施上校被从挪威派遣到萨拉热窝,负责燃料秘密运输的“劳费尔行动”。
冯·迪特里施制定了两个计划,第一是用德军伤员进行伪装,将运输油料伪装成运输伤员。游击队员不会想到德国人竟然残忍的用自己伤员开涮,不会发现他们的真实目的。
第二他利用一个狡猾彪悍的假瓦尔特(康德尔上尉),混入萨拉热窝的地下组织,造成该组织的混乱和瘫痪,让他们无法阻挡“劳费尔行动”。
在女叛徒肖特的帮助下,假瓦尔特成功潜入组织内部,连续杀死多名游击队的骨干分子,还引诱游击队(一群热血学生,包括老钟表匠的独生女)主动袭击德军,结果全部被打死。
甚至,瓦尔特本人差点也被引诱到清真寺外中了埋伏。
最终,老钟表匠为了就瓦尔特,故意去清真寺杀死了伪装的德军军官,随后被机枪击毙。
通过老钟表匠的牺牲,瓦尔特才侥幸逃生。
就在冯·迪特里施认为计划马上就要成功时,瓦尔特开始反击。
他首先迅速识破了女叛徒肖特,通过她将假瓦尔特引诱出来后干掉,消除了内部的隐患,也斩掉了冯·迪特里施的一条手臂。
随后,他们将计就计,伪装成德军混入火车上,将装载油料的车辆炸毁。
需要说明的是,押车的是冯·迪特里施另一条手臂比肖夫上尉。比肖特明明看到油料车着火后撞过来,就要爆炸,仍然选择不跳车,坚守自己的岗位,结果被活活炸死。
“劳费尔行动”惨败,盖世太保来押送冯·迪特里施回柏林接受军事法庭审判。
在离开的时候,冯·迪特里施说:“Sehen Sie diese Stadt? Das ist Walter!(你看到这座城市了吗?他就是瓦尔特!)”
电影就是如此,萨沙说一些相关的花絮。
第一,导演被活活饿死
很多人不知道,萨拉热窝今天在波黑境内,是一座以穆斯林为主要人口的城市。
当年南斯拉夫人在德国人的威胁下保住了萨拉热窝,没有想到多年后却有可以的大屠杀。
这部电影的导演克尔瓦瓦茨,是一个穆斯林,就住在萨拉热窝,在1992年已经66岁。
在长达4年的塞族围困战中,1万1541人遭到杀害,其中超过1500人是儿童。5万6000人受伤,其中将近15000人是儿童。死伤者的85%不是军人而是市民,他们基本都是穆斯林。
死伤总数在我们看来似乎不大,但萨拉热窝今天的人口,也只有30万而已。
克尔瓦瓦茨是死者中的一个,他是被活活饿死的。
这可以说是巨大的讽刺。
2003年1月,塞族共和国军萨拉热窝-罗马尼亚军团的第一司令官斯坦尼斯拉夫·加利奇,因对萨拉热窝的包围和恐怖袭击,在前南斯拉夫国际战犯法庭被判犯有反人道罪,判处无期徒刑。
第二,真的有瓦尔特这个人
瓦尔特·佩里奇是一个塞尔维亚人,就是瓦尔特的原型。
在二战期间,年仅26岁的佩里奇就是萨拉热窝地下组织的领导人。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他其实是一个文人,获得过大学的经济学学位,一直在银行工作。
他是南斯拉夫共产党员,领导地下组织颇有成绩。
不过,佩里奇没有活到战后,1945年4月6日在解放萨拉热窝的战斗中被迫击炮击中牺牲。
第三,瓦尔特的演员曾经是著名政治家
巴塔·日沃伊诺维奇就是瓦尔特的演员,以及《桥》中的老虎,演技精湛。
他是职业演员,是贝尔格莱德戏剧学院的毕业生,
搞笑的是,巴塔·日沃伊诺维奇并不仅仅会演戏。
日沃伊诺维奇在演戏的同时也从政,在90年代是塞尔维亚社会党副主席,一度成为仅次于米诺舍维奇的热门人选。
2002年,塞尔维亚总统选举候选人,收到3.27%的全民投票,不过没有当选。
失败后2003年后退出政坛。
日沃伊诺维奇是塞尔维亚人,一般认为是大塞尔维亚主义支持者。
为此,他和多年的好友在90年代彻底决裂。
这个好友,就是《桥》中爆破专家扎瓦多尼的扮演者,克罗地亚演员鲍里斯·德沃尔尼克。
91年,寻求独立的克罗地亚人,和要维持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激战。
这两个几十年的老友,分别支持自己的民族,出现巨大的分歧。
1991年他们二人发表了一系列公开信绝交。这也是南斯拉夫解体的代表性事件。
日沃伊诺维奇在2016年5月22日去世,享年82岁。
瓦尔特保卫沙拉热窝电影是什么故事?
在雄壮的音乐声中,盖世太保军官冯·迪特里施走在一块高地上叹息道“唉!太有意思了!我一来到萨拉热窝就寻找瓦尔特,可是找不到,现在,我要离开了,总算知道了他”。身边的维尔德姆特赶紧凑过来问:“你说瓦尔特是谁?请告诉我他的真姓名”。冯·迪特里施有气无力地说:“我会告诉你的,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
在1944年的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德国南方集团军的地下司令部内,一名德军将军(中将)进入了会议室。他向里面已经站着的七名德国高级军官命令道“诸位!向你们宣布一项重要的消息:我军东南战区司令莱尔上将已经接到命令!A军团今天晚上开始,按计划从巴尔干撤退”。然后将军边走边说:“现在请哈根中校向各位说明执行劳费尔行动计划的目的,请吧,哈根。”
德国国防军第510摩托化团团长哈根中校,起身走到军事地图前,用指挥棒指向地图上标着的红色区域,向军官们详细的介绍了“劳费尔行动计划”之后,哈根中校说道:“我们必须要重兵保卫铁路线,和严格保密,才能够实行劳费尔行动计划!”。此时将军回头对盖世太保军官韦兰德说道:“韦兰德中校可以回答你提出的问题,请吧,韦兰德”。
韦兰德中校的双手神经质的在玩一支钢笔,貌似忠厚的脸上生着一双鹰眼,花镜后面的目光从在场的每个人脸上滑过之后说道“可以坦率的说吗?”韦兰德取下眼睛问道。“可以,你谈吧!”将军回答。“目前萨拉热窝的形势,并不那么适合进行劳费尔行动。这座城市里抵抗运动的力量非常强大,是一条真正的秘密战线。它的领导是个老练的游击队员,人们叫他瓦尔特”。
这位被盖世太保军官称为老练的游击队员的“瓦尔特”,就是前南斯拉夫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巴塔·日沃伊诺维奇。
巴塔·日沃伊诺维奇曾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扮演过"瓦尔特",在《桥》中扮演"老虎",是他让全世界了解了在战火纷飞的东南欧战场上,南斯拉夫人是如何用鲜血和生命,最终争取了自由、尊严和独立的悲壮历程,为南斯拉夫人在世界上赢得了声誉,而中国观众则更是亲切的称呼他为“瓦尔特”。
“瓦尔特”于1933年,出生在塞尔维亚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小时候还放过羊,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此前甚至从未出过村子的"瓦尔特"对电影产生了浓厚兴趣。
自他的电影处女作《帕夏的最后一个节日》问世之后,他便一发不可收拾,一生共主演了近200部影片,参演过300多部影视剧作品。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夜袭机场》、《苏捷什卡战役》、《被围困的城堡》等影片则被誉为经典名著。
"瓦尔特"在演艺上的辉煌成就,当仁不让的超越了所有影视界同行,然而与他辉煌成就"极不相称"的是,"瓦尔特"没有绯闻,这在演艺圈堪称是不可思议的事,毕竟现在的演艺圈中,如果没有出过绯闻,很多人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是艺术家。
"瓦尔特"的妻子朱莉雅娜是一名舞蹈演员,与"瓦尔特"育有一子一女,儿子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律师,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难能可贵的是,成名之后的"瓦尔特"并没有忘记哺育过他的小村庄,他经常带着全家回去看看,如今在他老家科斯迈伊,还有一栋面积虽不很大但很漂亮的房子。
"瓦尔特"不仅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艺术家,同时也是塞尔维亚最受欢迎的政治家之一。
"瓦尔特"一直作为塞尔维亚议会议员,活跃在南斯拉夫政治舞台上。"瓦尔特"在此前曾经担任塞尔维亚议员将近20年,在2002年8月,"瓦尔特"被推举参加了塞尔维亚的总统竞选,但却以失败告终。用他自己的话说“人们喜欢的是演员的他,而不是总统的他,但如果由中国观众投票,他必定当选”。
2016年5月22日,"瓦尔特"在贝尔格莱德因病去世,享年83岁,因此,2012年的《冰》,也成为了"瓦尔特"人生最后的一部影片。“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这些曾经耳熟能详的台词还有多少人记得?片尾那段雄壮的音乐还有多少人记得?如今"瓦尔特"死了,谁来保卫萨拉热窝?
瓦尔特保卫沙拉热窝电影是什么故事?
说到这个电影名字可能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太熟悉,上世纪70年代的电影了(该片于1972年11月30日在匈牙利上映,1973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译制)。
当年看过的现在都是爷爷奶奶辈儿的人了吧!
这部电影当年很火的,一被经引进就大受好评!
这部电影讲述的南斯拉夫英雄瓦尔特与法西斯斗争的故事,时间设定在在二战后期。
话说1944年,在盟军的强大攻势下,德国面临已经陷入绝境。为了保卫本土,德军计划撤回在驻扎在巴尔干的“A军团”。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A军团”的装甲部队面临着油料短缺的问题。
于是德国便暗地里拟定“劳费尔行动”,计划从萨拉热窝调集油料。
然而当时面临着南斯拉夫游击队的威胁,其中萨拉热窝的游击队长瓦尔特是他们的心腹大患,德军曾多次试图抓住瓦尔特,但是并没有任何结果。因为瓦尔特太神秘了,虽然是队长,但很多队里的人都没有见过他。
当时德军认为然而瓦尔特不除,“劳费尔行动”就难以实施,于是派遣反游击专家冯·迪特里施上校专程从挪威来到萨拉热窝对付瓦尔特和他的游击队,以保证“劳费尔行动”的顺利进行。
冯·迪特里施抓住瓦尔特没多少人见过这个漏洞,在游击队里的叛徒肖特的帮助下,派间谍充当瓦尔特进入到了游击队内部,重重的打击了游击队的势力,连瓦尔特都差点被抓了。
当时瓦尔特一直都在游击队,只是他当时叫皮劳特,战友们并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在铲除叛徒和假瓦尔特的过程中,瓦尔特也了解到了德军的目的是油料,于是与伙伴一起毁掉了装满油料将要运往战区的德军火车,“劳费尔行动”宣告失败。
而在电影结尾,大家才知道,皮劳特就是瓦尔特!
这部电影之所以在本引入到国内之后就受到这么大的欢迎,主要是由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点,电影题材是反法西斯系列的,曾经中国也在二战期间被敌人侵略,国人对此深有同感,并且当时也是以游击队的形式反击敌人的;
第二点,主人公的英雄气质是吸引国人欢迎的重要原因,从古代到现在,很多人心里都多多少少存在英雄情结,当我们了解到英雄事迹和英雄人物的时候,心中油然而生一种钦佩之情。
当然,最关键的一点是时代背景!
要知道上世纪70年代,咱们可没啥多少电影可以看,这样一部来自于国外的主旋律电影,自然备受瞩目。而且这部电影,确实是经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