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些中医常说养生先养德呢?

早在2000多年前,皇帝内经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祖上要求从医要有善良,忠诚,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心,愿意帮助他人的美德。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说得有道理。心里恬静,心胸宽广,乐观不易生病;而心胸狭窄,易怒,遇事想不开,爱钻牛角尖,就容易生病。

为什么一些中医常说养生先养德呢?

中医理论源于中国古古代哲学,易经里的思想,道家思想,中医整体观念,包含两层意思,人自身是一个整体,人与外界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人的健康与外界环境的健康是密不可分的,从这个角度讲,破坏环境,损害自然,就是损害自身健康,所以,养生爱自己,养德爱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养生养德自然而然的的统一

为什么一些中医常说养生先养德呢?

资料收集于《让灵魂与躯体和谐》《慧缘佛医学》《中医学概要》,今天和友友探讨一下,平台推荐的问题说一说"中医养生先养德"。

先讲人的"生与死″的关糸:

自古以来,生与死便是一个非常神秘的问题。有生必有死,这是必然规律,但人都有与生俱来的“生″的欲求,对于"死″大都不免产生极大的恐惧,认为人一死亡,一切努力都是涂劳。

那么问题的核心价值就是在这生命活着的时间里,如何活得更久远。

首先去了解中医的"心理治病",

"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心自医";《黄帝内经》集先秦医学之大成。它不仅总结了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更奠定了祖国医学的基础,而且总结了前人心理治疗的经验,以开创了我国中医心理学的先河。《内经》以阐明了心理致病的机制,肯定了心理因素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指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如何养生先养"德",德大行也,心安病不生。

大慈大悲利人生;忍者长寿;人际关系和谐身心健康;忠孝者健康长寿;心安益寿。古人还说:"人无忧,故自寿"。″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人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息息相关,各种异常的情绪波动都会直接对相应的脏腑造成不良影响。

我们又去了解一下"环境治病",人是感性的精灵,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嗳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是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兩,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杰作。诗人将愁情移于物,在秋风细雨和冷清环境中让人容易触景生情。再看白居易:″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说明听觉环境对人心理以有影响。

自古以来,人们盼望长寿,去又哀叹"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德"是宽容与忍耐,不管环境.身境.心境,只有身心和谐,才能身康体健。

为什么一些中医常说养生先养德呢?

谢邀回答:天地间有德高望重,有以德服人等等之说。至于德高者,非是一朝一夕之功,一蹴而就,经历过多少的功效努力,多少的行善积德方有成果而赢得望重。德行天下而换来了服人之说,那就是以德服人之硬道理,天下之人,都有他善恶之念,中医讲究的是心因意识,所以有:疑心生暗鬼,容从心生等等,心怀鬼胎、心病还须心医治也就养生先养德的正确论述;完美。

为什么一些中医常说养生先养德呢?

治病救人是医生的本分,任何人都有自己善良的一面,医生品德好的就是医人,品德不好的就是害人。所以说品德在先。

为什么一些中医常说养生先养德呢?

中医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没有边界

中医把很多问题都与医术混为一谈。

先不说中医养生能与不能,对与不对,单就把养生与养德混淆在一谈,说什么养生先养德,就是分不清界线的瞎扯淡。

1、就养生而言,2000年前《黄帝内经》上所说的,也未必是真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内经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句话就显然不对。

精神再内守,也改变不了基因缺失和基因突变造成的病变。也就是说,各种各样的基因病与精神内守外放没有任何关系。

2、就养生与德而言,养生是养生,养德是养德,二者之间不存在关系。

显而易见的是,养生与养德基本上是离散的非线性关系;是平行并列的平等关系。把养德放在养生的前面,强调养生先养德,是纯粹的故作高深。

3、单纯从医学技术角度而言,养生技术与道德是两个层面的关系。养生技术就是技术,道德就是道德。强调养生先养德,毫无道理,互不搭界。

技术不够,诡辩来凑;医术不够,道德来凑。这是典型的中医诡辩之术,没有啥好辩论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