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里的日军精锐坂田联队,打败中央军2个师,为何败给了李云龙一个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亮剑这种架空历史作品,当然怎么说都可以。

坂田联队下辖5个步兵大队约4000人,是日军的精锐,硬茬子,不好惹。

它在忻口会战中打垮中央军七十二师等2个师。

然而,坂田联队在苍云岭被八路军129师386旅新1团击溃,指挥官坂田信哲大佐和两个中佐、一个少佐被迫击炮击毙,突围成功。

对抗战历史稍微有些了解的人,自然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这里面有很多重大常识的错误,一说原作没有这个情节,是不懂抗战历史的编剧胡乱加上去的。

随便说几个。

第一,敌我力量悬殊。

李云龙的新一团,显然是新编部队。这种团的官兵数量是比较少的,一般也就几百人。

我们就算他满员超编,最多也不过1000人。

那么,日军坂田联队有多少人?上面已经说了,4000人。

双方兵力1:4。

而众所周知,抗战初期和中期,即便装备较好的中央军,防御中一般要保持一倍的数量优势。

如果是进攻或者突围,兵力至少要有3倍优势。

这主要是敌我火力悬殊,只能以兵力优势拉平。

中央军尚且要3倍数量优势才能进攻,且不保证能够打退日军,那么仅有1000人的八路军新1团,怎么可能打垮4000日军?

如果真正存在这种可能,那么八年抗战就不应该是日军反复扫荡八路军,而是应该反过来。

在1945年八路军正规军已经高达60多万人,但华北八路军控制区日军才多少人,区区5个三流师团而已。

如果亮剑说的同,60多万八路军应该可以对付200多万日军,而侵华日军总数不过100多万,华北也就一二十万。

第二,敌我火力悬殊。

电视剧上说了,新一团只有1门60毫米迫击炮,最多再有几挺重机枪和十几挺轻机枪,步枪六七百支。

而日军联队什么武器?

12门70毫米九二式步兵炮,6门37毫米反坦克炮,144具掷弹筒,36挺重机枪,108挺轻机枪,约1300支步枪。

双方重武器火力相差太远,轻武器火力也差距很大。单单轻机枪就差了10倍!

这种作战,八路军不说要进攻,就算防御也是非常艰难的,因为敌人火力实力的几十倍。

然而,亮剑编剧竟然认为火力相差几十倍的情况下,能够打垮强敌,萨沙只能呵呵了。

这是当观众都要吃脑白金吗?

第三,抗战中,我军歼灭日军一个联队的战例非常稀少。

除了驻印军、湘西雪峰会战这种,国军已经开始美械化时代的反攻,曾经歼灭或者或者说几乎歼灭日军整个联队。

在抗战前期和中期,能够歼灭日军一个联队的战例非常少,屈指可数,也就是数倍兵力围攻106师团这种二三流的部队,或者衡阳会战对付榆木脑袋日军几个联队才出现过。

而八路军,萨沙不方便多说。

但平型关战斗,林彪麾下的那些部队可以说是八路军历史上最牛的。

115师投入的5个主力团,基本都是身经百战的老红军,很多都是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有的老兵虽然是士兵,已经有四五年作战经验。

而就武器来说,当时他们虽缺乏重武器,但轻武器还是不错的,比后来扩编的八路军强好几倍。

然而直接伏击日军的3个团8000人,伏击第5师团的1000人的后勤部队,以辎重兵和文职人员为主,战斗兵不到三分之一。

就是这样,歼灭800多日军,我军伤亡绝对不亚于敌人。

林彪元帅后来总结时候惊呼:从北伐以来,我们还遇到过这么强的敌人。

要知道,这些还不是正规野战部队,很多辎重兵都没有武器。

最精锐的主力伏击1000多日军,尚且如此艰难。

你现在说李云龙1000人轻松打垮日军4000人,岂不是开天大的玩笑。

第四,一炮炸死联队长,日军就乱掉了?

这种是编剧的三国演义看多了,好像两个将领骑马单挑,其中一个被砍死,他的部队就都跑了。

且不谈就1门迫击炮,一炮炸死了坂田信哲大佐和两个中佐、一个少佐,恐怕连今天精确制导炸弹也做不到。

就算这是真的,又怎么样?

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曾经有多个一线指挥作战的师团长、旅团长、联队长被打死、炸死。

事实证明,日军的指挥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因为日军是很成熟的部队,从明治维新建军以来经历很多大战,又不是土匪马贼乌合之众。

即便联队长被炸死,无非是让另一个联队长兼职指挥,或者让麾下能力最强的大队长代理联队长就是了,对指挥没有什么影响。

萨沙个人认为,亮剑既然是大制作,对于基本军事常识问题还是要管一管的。搞得这样漏洞百出,岂不是贻笑大方。

看看当年平原游击队李向阳的两支盒子炮的区别,编剧们就不感到惭愧?

《亮剑》里的日军精锐坂田联队,打败中央军2个师,为何败给了李云龙一个团?

第一,中央军两个师水份太大,严格说当时八路军也是中央军的一部分,但我们都理解题主的意思,这里中央军是专指蒋军,蒋军当时还包含大量原军阀部队,说两个师范围太大,比如血战台儿庄里,最先血战的腾县保卫战,川军王铭章师,才两千来号人,战前还是李宗仁给加强了一批武器,这种师连李云龙那个团都不如,还有比这个惨的!川军出川抗战,最早一批是走的北线,一路靠腿,没给养,到山西连饭都没得吃,洗劫了阎老西不少物资仓库,像王铭章师这样,终于赶到前线,都是洗劫到仓库的,还有不少没抢到的呢!所以说坂田联队打败两个师的中央军没意思,你喊他打七十四师试试?第二;李云龙新一团是被坂田联队包围,靠李云龙出人预料的正面突击,以及坂田指挥部被炸,让新一团给突出去一部,对新一团,突出去当然可以称之为胜利,但就此说打败了坂田联队,那就是吹牛皮,既然打败了,何不干脆转回去反包围坂田联队,不说围歼,击溃也行啊,那才实打实叫打败了坂田联队!新一团突出去,坂田联队只能说战略优势下,没能达成战术目的,相当于准备围歼的变成了击溃战,要说还是新一团败了,只不过以当时八路军的装备水平,能够突出来,确实也是一种胜利,保存了抗日火种。就电视里表现出来的情况来看,新一团是留在后面打阻击,掩护主力撤退,总部都是做好断尾求生的准备,一开始旅长都没敢指望新一团能突出来。主观上我们了解并理解八路军当时客观存在困难,跟日本人硬碰硬打是脑壳坏掉了,所以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游击战,运动战,化被动为主动。连这点都认不清,就叫嚣新一团打败坂田联队,新一团都打败坂田联队了,那主力还特么撤个什么劲?!有这种看法的人,别以为自己很正能量很爱国,真给你放李云龙手底下,赵政委不组织大家批判你左倾冒险主义,算我输!

《亮剑》里的日军精锐坂田联队,打败中央军2个师,为何败给了李云龙一个团?

谢谢小编提问。

由李幼斌等一批著名演员主演的《亮剑》,可以说是近20年来最经典的一部抗战剧了。

日军精锐坂田联队被八路军李云龙部歼灭,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精神!虽说坂田联精神也不错,但是轻敌、傲慢与偏见填满了坂田大脑,幻想援军即将到来可以打一个中心开花好战果,但是他们忘记了民族精神、家园精神、屈辱受尽的精神的喷发。

其次是士气!在旧中国,国民党军队大部分是靠军阀起家的,哥们义气、家族观念,除了中央军与地方军在待遇、补给、歧视上的差别外,最主要的是保存实力,士官的尊严全靠军队多少论处。

而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的是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国家生存、人民利益、民族利益,可以牺牲自身的一切利益。

再次是战术!利用一切可以消灭敌人之手段,采用灵活的战略战术,依靠人民群众的帮助,自然坂田联队就一定会败下阵来。

综述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无论能力大小,要想从灵魂上消灭那是不可能的。

《亮剑》里的日军精锐坂田联队,打败中央军2个师,为何败给了李云龙一个团?

艺术创作,不必当真。以八路军一个团的兵力,别说打日军一个联队,就是一个大队也打不了。

《亮剑》里的日军精锐坂田联队,打败中央军2个师,为何败给了李云龙一个团?

中日战争,为了公平起见。不能擅自使用李

《亮剑》里的日军精锐坂田联队,打败中央军2个师,为何败给了李云龙一个团?

因为导演让他败,他不能不败。

看了很多作者写的文章之后,我觉得还有一些其他问题没提到,所以我想补充一下。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什么叫突围战。

突围战不是攻坚战,也不是阵地战。突围战是己方已经处于较大的劣势,为保存实力,以脱离敌方包围的战役。也就是说,突围战和包围战是连在一起的。凡是突围战,必定已经被敌人从战略上包围了,必须脱离战场。

所以凡是突围战,一定是选择敌人最为薄弱的环节,撕开缺口,以最快的速度让部队跳出敌方的包围。

第二个要搞清楚,什么叫正面。

因为剧中李云龙要从坂田联队的正面突围。所谓正面,也就是主力所在地,正面不是以指挥官在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是正面,而是哪个地方的战斗力最强,哪里是正面。(当然,一般指挥官都在战斗力最强的部队)

可是这部戏居然反其道而行之,在总部已经明确指出敌人薄弱部,并下达了作战命令,李云龙却为了面子,从坂田联队正面去突围,这就太扯淡了。突围战讲究的就是速战速决,正面突围,还是和一个联队的正面进行突围,还是战斗力悬殊的情况(如果新一团战斗力强于坂田联队,还用突围吗),那就实在找死了。坂田联队都不用主动进攻,只要顶住新一团的进攻,锁住新一团,等支援部队一到,新一团就是全军覆没的下场。至于迫击炮打死了坂田联队长,有用吗?日军有非常完备的指挥体系,就算指挥部死绝了,各攻击部队不会停止作战,按照既定方案继续打,如果李云龙坚持从正面突围,在武器装备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只有死路一条。

最后想说一下,战争是最残酷的,也是最科学的,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很多,但唯独没有正义这一说。

战争不好玩。神剧该休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