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酒一个人可以喝好几坛,为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家看看水浒的故事。

鲁智深在五台山脚抢了小贩一桶酒,几乎喝了干净。之后鲁智深虽然大醉,还是能够自己走路回寺庙的。

武松在景阳冈喝了十多碗酒,但还是能够爬到景阳冈上。

这什么概念?

今天谁要是喝十多碗白酒,铁钉得去医院抢救。

不过,古代人都是这样,喝十几碗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在元代之前,中国的酒全部是酿造酒,而不是蒸馏酒。

所谓酿造酒,是中国乃至世界传统的酿酒方法。我们借着酵母作用,把含淀粉和糖质原料的物质进行发酵,产生酒精成分而形成酒。

酿造酒的原料很多,比如各种谷物、各种谷类。

中国人从古至今,直到元代为止,所有的酒都是酿造酒。

这种酿酒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酒精含量不高。

酵母菌在高浓度酒精下不能继续发酵,因此酒的酒精浓度不可能超过20%。

如果采用谷物酿酒,酒精含量为3%~8%:果类酿酒则高一些,为8%~14%。

但果类酿酒比较少见,酒的价格也比较高,毕竟古代没有大面积的水果种植。

所以,大部分中国古人喝的都是谷物酿酒。

那么,究竟含量最高不超过8%,也就是今天的啤酒水平了。

现在大家就清楚了,武松喝的是十八碗啤酒,鲁智深喝的是大半桶啤酒。

这种酒量在今天也算厉害,但也不算太夸张,能够达到他们酒量的北方人多得很。

而我们今天常喝的烈酒,也就是蒸馏酒,则是在中国元代才出现的。蒸馏酒的酒精含量,可以高达60%。

如果武松喝十八碗蒸馏酒,只有一个结果,早就见上帝去了。

古代的酒一个人可以喝好几坛,为什么?

景阳岗上的酒,号称“三碗不过岗”,结果武松喝了十几碗。这个量放到今天,那是根本无法想象的,放倒一桌绰绰有余。

显然这不正常,如果一个人真的能把四五十度的白酒用坛喝,早进医院去了。这个酒有问题!

古人之所以非常能喝,最主要还是因为酒的度数太低了!

根据相关历史记载,我国的酒水酿造起源于上古时期,一直发展到了秦汉之时,用细饼和大麦小麦制作的酒曲才成为主流酿酒方式。

不过这个时期的酒应该不会超过五度,毕竟人们对酒精发酵过程的认识还不够深刻。等到了唐朝之时,我们的酿酒技术有了很大的提升,当时人发明了一种用曲母培养而成的“红曲”,这种发酵介质能更好的分解粮食中的糖分,对酒精的产生也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所以这个时期的酒浓度有所提升,但也只是八九度左右。这个度数的酒是很难喝醉的,至少对于有酒量的人来说是这样。这个度数也就和啤酒差不多咱不吹牛,啤酒随便一两箱,那是铁定不会倒的。

那些大诗人们嗜酒如命,酒量自然也不差,肯定比咱们好啊。每天来个一两小坛,保持着“微醺”状态,那也是说得过去。

到了北宋年间,酿酒的技艺又发生了大的变化,当时人用的酿酒材料主要是米,将米淘洗干净以后,放在蒸笼里面蒸熟,再令其自然冷却。

最后把这些材料跟酒曲混合,酒水的酿造出现了更高效的情况,不但酿造时间缩短,而且在度数上也有所提升。根据记载,这时候的酒已经有十一至十八度左右了,如果是酒量不好的人,已经架不住几坛酒的“滋润”了。

一个人能喝几坛酒的现象只会出现在宋以前,因为随着的北方民族的进入,酒的格局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北方地区在气候方面一直都比较寒冷,所以生活在那里的人需要更高度数的酒水来温暖身体。

自元朝以后,“蒸馏白酒”的地位就慢慢提升,传统低度米酒逐渐受到“鄙视”,这跟当时统治者的意识分不开关系。

这种酒的度数已经和今天的普通白酒差不多少了,随便也有二三十度,浓度更高的还可以达到四十度左右。

虽然到了明朝以后低度米酒的地位有所回升,但是紧接着又出现了满族,为了宣扬自己的民族文化,白酒慢慢发展为“百酒之首”,一直到了今天,这种观点都没有被改变,而且那种一次性就能喝几坛的酒,也完全消失在了岁月之中。综上所述,一次性能喝几坛的酒是因为酿造技术达不到,导致酒精含量过低,普普通通一个人就能喝很多,不过这种现象在今天就不会出现了。

古代的酒一个人可以喝好几坛,为什么?

古时因为酿酒技术不成熟,基本上都是低度酒,碰到一个自身分解酶多的,那就是能喝的。

古代的酒一个人可以喝好几坛,为什么?

古代人喝很多酒,用酒碗,甚至用酒坛喝酒,显得特别豪爽。其实是因为古时候的酒度数低,有些想现在的啤酒,啤酒就是大麦酒,液体充进二氧化碳做成的。

古时候的酒都是酿酒,粮食酿酒一般是3~5度,果酒稍微高一些,达到5~8度,像现在的啤酒。古代的酒一般用谷物酿造,高粱酿酿酒,因为那是中国人的主食。一般中国人不敢用小麦的,那属于高档粮食。

酿造酒最高烈酒也是十几度,度数再高是蒸馏,是元代以后的事了。因为酒精和水的浓度不同,沸腾温度也不同,酒精是78度,水是100度,利用温度差提高酒的度数,现在酒基本上都是蒸馏酒再勾兑的酒了。

当然喝酒多了会伤身体的,不要多喝哟!品酒的时刻,悠哉悠哉,美女加美酒,好日子天天有。

古代的酒一个人可以喝好几坛,为什么?

古代的白酒度数并不高,那时的酒都是纯手工酿造的酒,度数估计也就和葡萄酒差不多。据历史资料分析,大概宋元朝以前一般都是曲酿的发酵酒,这种酒是以粮食谷物、水果、乳类等原料经过酵母发酵酿造成的,度数很低,最高也就是20度。所以在那时候,一般的白酒完全可以当饮料喝。

而现在的蒸馏酒和酒精勾兑酒就完全不一样了,就拿茅台来说,一般是53°,这已经是高度烈酒了。一般人哪里受得了以坛为计量单位来喝呢,就算是武松,也不可能喝完还能擒虎,他如果喝完还能站起来都要说他是海量了。

古代的酒一个人可以喝好几坛,为什么?

酿造酒,度数低。如果掺了水,就更低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