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20多万的捻军到底是怎么冒出来的呢?

发生于清朝末期的捻军起义开始于1853年,消亡于1868年,最盛时期捻军人数达到20多万。主要作战区域在安徽、江苏、山东、河南四省,捻军主要人员构成也是这四个省的老百姓。

这二十多万的捻军到底是怎么聚集起来的呐?

张乐行(张洛行)和前期捻军

一、“捻子”和“捻军”。“捻”这个字来源于安徽淮北的方言,意思是一股一伙,“捻子”就是穷老百姓没饭吃了,然后几百人几千人组团出去抢粮食吃,抢完粮食再回家。有“居者为民,出则为捻”的称谓,尤其是饥荒年景,有时多达几万人一同出发抢粮食,都是为了生活所迫。集体出动好过单枪匹马,主要抢富户和地主。

1852年,安徽北部大旱,饥民众多,加入“捻子”的农民数量暴增。安徽亳州人张乐行聚集万余人攻占了河南永城。同年11月张乐行在安徽涡阳被推举为捻众的盟主,号称“十八铺聚义”。(张乐行图)

1853年年初,太平天国在长江流域屡战屡胜,各地捻众纷纷响应,聚众起义,正式被称为“捻军”。

二、“大汉永王”张乐行。1855年,黄河在开封东决口,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出现了大量的受灾民众,为了生活他们纷纷举家加入捻军。一时间,受灾周边地区到处是捻军,1855年,张乐行在安徽涡阳会盟,共同推举张乐行为盟主,称“大汉永王”。

三、捻军的构成和人数。张乐行在会盟后,建立黄、白、蓝、黑、红“五旗军制”,有些效仿清朝的“八旗兵制”。每一旗人员2万,合计10万多人,后期发展成了十几旗,二十多万人。都是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老百姓。(捻军作战区域)

捻军设总旗主,下面设大旗、小旗,各个旗互不统属,都是以地方区域宗族组成的比较松散的集团。

四、太平天国和捻军。捻军更多有自己的林立的集团组成,有时配合太平军作战。接受太平天国的封号,但是只听封号,不接受调遣。1857年张乐行获封“沃王”,接受了太平天国的领导。捻军也因此分裂出去不少,毕竟是集团林立。

1863年,张乐行率领的捻军被围攻,叛徒出卖,被僧格林沁部活捉,凌迟处死。

赖文光(东捻军)、张宗禹(西捻军)和后期捻军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赖文光、张宗禹等突围,太平天国余部和捻军组合成立了新捻军,在平原地区建立了骑兵部队,以太平天国军制改造部队。(赖文光图)

新捻军遭到清军的围攻,僧格林沁更是不可一世,穷追捻军。1865年5月18日,捻军在山东曹县设伏,全歼僧格林沁带领的先头部队。大名鼎鼎的僧格林沁也被年轻的捻军张皮绠杀死在麦田里。(僧格林沁像)

清政府大惊失色,派遣曾国藩剿灭捻军。一年多下来,曾国藩采用对付太平天国的战法,围困捻军,结果捻军突围而去进入湖北地区。曾国藩也被免去钦差大臣职务,改由李鸿章接任。

捻军为了发展,一分为二:赖文光为东捻军,在中原地带活动,张宗禹为西捻军,入山西,计划和回民起义汇合。(张宗禹图)

1868年1月,东捻军在山东寿光全军覆灭,赖文光被杀;8月,张宗禹在鲁西北被李鸿章、左宗棠包围,西捻军灭亡,张宗禹下落不明。

综上所述,捻军大都是贫苦老百姓,组织比较松散。遇到天灾和人祸才聚集成“捻”,抢粮食等。人员有时非常多,不过流失的也很快,有好多“捻军”溜号回到家中就成了普通农民。

清末20多万的捻军到底是怎么冒出来的呢?

清朝有四亿人口,一旦天灾人祸并起,则无数百姓就会挺而走险,为了生存下去而起兵反叛。1852年皖北大旱,1855年黄河决口(开封以东),鲁南、皖北、苏北大批灾民流离失所;清朝南方爆发太平天国起义,外部遭到西方列强入侵,内部横征暴敛,苛捐杂税无数。在这种情况下,长江以北皖、苏、鲁、豫四省部分地区饥民或主动加入捻军,或被裹挟加入捻军,最盛之时捻军有二十万之众。

"捻"是淮北方言,意思是"一股一伙",捻军起源于"捻子",捻子相当于帮派成员。捻子最初向乡民募捐香油钱,购买油捻纸。后来也有恐吓取财、勒索敛财的捻子,这类捻子与盗贼无异。越是荒年歉收,入捻人数越多,所谓"居者为民,出者为捻",而清朝官方称之为捻匪。捻军建立了黄、白、蓝、黑、红"五旗军制",每一总旗下又有大旗、小旗之分。每一旗主左右都有一个以宗族、亲戚、乡里关系结合起来的领导集团。

捻军内部派系林立,彼此互不统属,组织罐不完善,纪律作风不严密,这是导致捻军失败的重要原因。1857年春,捻军首领张乐行率领捻军渡淮河南征,与太平天国陈玉成、李秀成军会师霍丘和正阳关。从此以听封不听调为条件,接受太平天国领导,配合太平军作战,但不接受改编。蓝旗将领刘饿狼等一批将领要求回归淮北,张乐行要求继续在淮南作战,捻军内部分裂,张首领杀刘将领,之后捻军各自为战。

清朝为平定捻军动用湘军、淮军及数省八旗兵,其中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亦死于平定捻军的战斗中。清朝利用地形之利,"画河圈地",将捻军分为东、西二捻,西捻为左宗棠的湘军所平定,东捻被李鸿章的淮军所灭。1863年3月,清僧格林沁亲王攻下亳州雉河集,张乐行被叛徒俘送至清营遇害。1864年6月1号,太平天国失败后,遵王赖文光和梁王张宗禹等将余部太平军和捻军合并为联军,赖文光被推为首领。1868年1月,东捻在山东胶莱河寿光战斗全军覆没,赖文光遭俘虏后被杀;同年8月西捻军在鲁西北被围困,全军覆没,捻军起义失败。

清末20多万的捻军到底是怎么冒出来的呢?

捻军的发家史可比太平军复杂多了,早在嘉庆年间“捻子”“捻匪”等词就已出现在当时清朝大臣的奏折中。所谓“捻匪”也就是“股匪”的意思,指的是流窜在安徽庐州、凤阳、颍州、亳州及河南汝州、南阳、光州、陈州一带的区域性土匪团伙。

据当时的清朝大臣和后来史学界考证,“捻匪”的源起和早期骨干分子正是白莲教起义的残部,清朝史料中就记述称“向有白莲遗党……号曰红胡匪,每一股谓之一捻,是为捻匪之始”。

目前大致可推断“捻匪”在嘉庆统治前期(1804年左右)就已出现,但很长一段时间里“捻匪”都只是聚众从事抢劫勒索、贩卖私盐、吃大户、赌博偷窃等非法活动,并未完全脱离农业生产,也基本上没有抗差、抗粮等公开与官府造反作对之举。

但由于白莲教义的影响,“捻匪”一直存在“反清复明”的思想,只是因力量不够、时机未成熟而没有付诸实践。等到咸丰年间太平军兴起后,特别是1853年太平军北伐部队正好途经“捻子”根据地,这下才真正“干柴遇上烈火”,打家劫舍的“捻匪”由此开始向以推翻清廷统治为长远目标的捻军转型。

捻军内部构成十分庞杂——1855年雉河集会盟后捻军公推张乐行为“大汉盟主”,并确立了黄、白、红、蓝、黑5旗军制,各大旗多以宗族、姻亲、血缘关系吸纳同族、同姓人加入,内部则以宗亲观念为纽带维系凝聚力,实行家长式统治。

此外,由于局势动荡,大量贫苦农民、无业流民、矿工、船夫、散兵游勇、盗贼无赖也都纷纷加入捻军,因此短时间内捻军就扩大到20万人左右。但从战斗力上来讲,捻军还是差得很多,1862年蒙古亲王僧格林沁率清军4万余人进攻据守雉河集一带的捻军主力,歼灭2万余人(张乐行等重要首领阵亡),捻军寨堡全部被摧毁,大本营雉河集也变成一片瓦砾。

虽然后来与太平军余部合编后组建的新捻军一度重振旗鼓,采取运动战对付清军,并取得了1865年4月下旬歼灭僧格林沁以下7000精锐的辉煌胜利,但由于捻军错误地分散兵力,又缺乏稳固根据地,最终在李鸿章指挥的清军和地主团练围追堵截下遭到失败。

清末20多万的捻军到底是怎么冒出来的呢?

题主所说的二十万捻军,应该是分散在各地的太平军余部和捻军联合后形成的捻军。

捻军是清初以来长期活跃在安徽、河南、山东西南部和江苏北部一带民间秘密团体,其发展时间比太平天国要更早、坚持时间也更长。

捻军又称捻党或捻子,参加捻子的人,主要是一些农民和从事手工业的下层劳苦大众,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一个人的力量太过渺小,人一旦遇到什么问题根本找不到讲理的地方,官府则更是靠不住,已经成了压榨老百姓的机构了,为了寻找安全感,老百姓自发的组织一个团体,团结起来共同对抗外来威胁,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一个一个的小组织,他们往往数十人或数百人一股,像麻线捻成的灯芯一样,称作一捻,他们平时各自劳作时就是普通百姓,外出时则以捻为单位,主要是针对官府,进行抗粮、抗差,也劫富济贫打击富强豪绅、恶霸地主。渐渐地各地捻子越来越多,各捻子之间虽并没有隶属关系,但遇到大的行动,捻子之间都能相互配合。1853年,太平天国北伐军经过安徽、河南时,各地的捻子纷纷响应,配合太平军北伐的军事行动。1855年8月,各地的捻军在安徽蒙城雉河集进行会盟,人数达到了十万人,推举张乐行担任盟主,建号为“大汉”,张乐行,别名老乐,安徽涡阳人;捻军分为黄、白、红、黑、蓝五旗,各旗统一听取盟主调遣,捻军正式成为一个公开的组织,有了统一的指挥。

捻军会盟以后,在太平军的支持下,以雉河集为据点,采取流动作战,四面出击,占领了安徽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捻军的力量也迅速得到了壮大,但在1857年,捻军蓝旗将领刘饿狼等人坚持要回淮北,捻军内部发生矛盾,刘饿狼等人被张乐行、龚得树等杀死,但大部分旗主还是带人返回了淮北,造成了捻军的分裂;其余捻军在张乐行带领下继续配合太平军与清军作战。在长期的配合作战中,捻军也与太平军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盟主张乐行也被天王洪秀全封为沃王,但相对于其他太平军而言,捻军还是有不同的地方,他们虽然接受太平军的领导,但不接受改编,属于“听封不听调”,仍是一支相对独立的队伍,有自己的一套组织。

随着太平军与清军在作战时,逐渐处于了不利的局面后,捻军也开始进入了战争的艰苦阶段。1863年,清军僧格林沁部攻下雉河集,沃王张乐行被叛徒李勤邦诱捕后遭到杀害。其余捻军在梁王张宗禹和鲁王任化邦的率领下,继续在豫东南、鄂东北和皖北一带继续与清军战斗。1864年,远征西北的太平军,为了救援危急的天京,从陕西返回河南,捻军在张宗禹的带领下与之汇合,但尚未赶到天京,天京已经被清军攻陷,救援无望,两支军队为了共同对抗清军的围剿,进行了整合,推举遵王赖文光为统帅,并相约“誓同生死,万苦不辞”,团结对敌。赖文光针对敌强我弱的现状,调整战术,他采取“易步为骑”扩大骑兵,以适应平原作战的需要,以骑兵奔袭的运动战为主,把清军拖得疲乏不堪,狠狠打击了清军。1865年5月18日,捻军将僧格林沁主力引到山东菏泽高楼寨,利用有利地形,将清军四面包围,在捻军的攻击下,清军死伤惨重,僧格林沁在仓惶逃窜后,躲藏于田垅之间,被一个十四五岁的捻军士兵张皮绠杀死,清廷赖以支撑的僧王之死,引得清廷朝野震动,这一仗也严重地重创了清军。

清廷在惊慌之余,连忙派出曾国藩率军北上围剿捻军,捻军多次突破曾国藩布置的防线,进入山东,随后又转入河南,粉碎了曾国藩的“剿捻”计划。清政府又改派李鸿章为钦差大臣负责“剿捻”,这时,西方列强也给清军提供武器,并派出教官和顾问帮助清军,面对清军在武器和兵力上的优势,捻军决定扩大范围,争取更多力量参与抗清,于是,捻军在河南许州分为东西两路,一支由遵王赖文光、鲁王任化邦率领为东捻军,留在中原地区继续与清军缠斗;另一路由梁王张宗禹、幼沃王张禹爵率领挺进西北,为西捻军,负责联络陕、甘的回民起义势力。

留在中原的东捻军,处于清军的围剿之中,一直处于作战状态,既无后援,又无法补充给养和兵源,导致兵力锐减,捻军的作战非常艰苦,为了争取获得军需给养,捻军准备进入山东,但清军严守运河及渡口,这一目的没有实现,1867年1月,东捻军在尹隆河战役中遭到清军围攻,损失了两万多人,也令东捻军放弃了原本准备入川、陕与西捻军汇合的正确计划。在接下来的作战中,鲁王任化邦不幸被叛徒杀害,遵王赖文光率部突围后,在山东寿光又被李鸿章的淮军围困,捻军牺牲两万多人,被俘一万多人,东捻军主力已基本损失的差不多了。赖文光率剩余部众,转战于江苏,力图向西甩掉追兵,重整队伍,但在扬州瓦窑铺遭到伏兵袭击,遵王赖文光在扬州与清军作战时,终因寡不敌众,重伤被俘,于1868年1月10在杨州英勇就义。

西捻军在进入陕西后,汇合陕、甘、宁的回民起义军,多次大败围剿清军,击毙清提督萧德扬及清军副将、游击等官员多人,又在陕北大败左宗棠手下的刘松山部,随后进入山西。西捻军在听到东捻军被围的消息后,火速东进,准备回援东捻军,但行至太行山时,得到了东捻军已经失败的消息,此时的西捻军已成为孤军,并且已经进入清军的势力范围了,处于湘军、淮军及清廷邀请的英法炮船和洋枪队的围堵之中,在饶阳与清军作战时,幼沃王张禹爵等人战死,其余捻军转战到天津杨柳青等地准备渡河,遭到洋枪队堵截,随即转战于河北、山东北部一带,在清军和英法洋枪队的大肆“围剿”下,西捻军将士们虽拼死奋战,但最终力尽援绝,梁王张宗禹也不知所踪,有说战死,有的说逃出后隐居。1868年8月,西路捻军也不幸失败。

捻军在太平天国失败后,成为了继太平军后反击清政府的一支主要力量,他们转战九省,坚持了将近五年时间,在没有后勤保障的情况下,仍能屡次给清军以重创,实属不易。

清末20多万的捻军到底是怎么冒出来的呢?

“捻”有绳、股、聚集和成团的意思。

一开始看到“捻军”这个字眼,是不是很多人就回会想到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呢?这“三军”听起来好像都差不多,而且这“三军”都发源于晚清,都曾经在晚清地方“热闹”过一阵时间。但是我们今天题目中的“捻军”,此“捻军”非彼“二军”,这里的捻军是地方反对势力,和19世纪50、60年代的太平天国比较相似,旨在推翻清朝,而不是像淮军、湘军这两支清朝地方军队。

早年的捻军不称“军”,曾被清朝政府称为“捻子”或者“捻匪”,既然都称之为匪了,那么从这里也就不难看出,捻军也就大概意思是指充斥在民间的团伙匪患呗!早在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捻军就以分散的形式充斥在安徽庐州、凤阳、颍州、亳州及河南汝州、南阳、光州、陈州一带。

第一种猜测,关于清朝这伙儿“捻军”的来历,我猜测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成员都还是曾经早在唐、宋、元、明等朝代盛极一时的白莲教成员吧!为什么这么说呢?“捻军”是第一次以这样名称继白莲教出现在历史上,但是巧合的是,在乾隆后期的时候,因为晚年的乾隆帝奢靡成性,所以前期遗留下来的“康乾盛世”也就随之不复存在了,当时在四川、甘肃和贵州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流民,正是在如此的“没饭吃、没房住、没衣穿”的境遇下,最终在嘉庆年间爆发了历史上最后的一场白莲教起义。

这场起义浩浩荡荡的持续了前后近九年,最终清王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予以解决。但是在平息白莲教之后不久,被称为“捻匪”的民间组织也就随即出现了。所以说,正因为前期白莲教的大规模起义被镇压,但是清朝只是平息镇压了这次起义,却没有真正解决这些人发动起义的因素,也就是“吃不饱,穿不暖,住不好”。据史料记载,清朝嘉庆年间的最后一次白莲教起义,人数达到了40多万。所以说,之后的20多万“捻军”在白莲教被镇压之后紧随其后就出现的这种情况不足为奇。

第二种猜测,清朝末年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都是由慈禧太后这位昏庸软弱的统治者所管理。国内因为晚清政府的昏庸黑暗,暴敛赋税、天灾人祸不断;国外自1840年强行被英国人打开国门后,就持续遭到外国列强的欺压凌辱,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让底层人民倍受煎熬。这种状况就首先导致了太平天国在1853年的爆发,后来随着天京变乱,太平天国一度颓靡不振。同时期北方的捻军也因为战斗力太弱,屡屡被清军击败。但是在清军对这两股势力的穷追猛打下,捻军与太平天国这两股地方势力于1865年聚集融合,并于同年四月击败了蒙古亲王僧格林沁亲率的7000精锐骑兵。给当时的清军予以重创。

最终,捻军出现了和当初太平天国一样的状况,在捻军强大之后,内部不和并且捻军部队的分散,最终给了清廷将其剿灭的机会。1868年,最终分散的捻军在李鸿章的淮军和晚清地方部队的前堵后追的情况下被歼灭。

清末20多万的捻军到底是怎么冒出来的呢?

捻军起源于淮北地区的捻党,“捻”在河南,安徽一带的方言中是“结伙”的意思。淮北地区素来民风彪悍,好勇斗狠,一言不合就以棍棒刀枪伺候,为捻党的兴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捻党最初只是以吃大户,贩私盐来聚敛钱财,他们出则为捻,入则为民,官府对其无可奈何,只好上下敷衍,最终形成大患。在我们的印象中,捻军是继太平天国之后对抗清廷的一支起义军队,可实际上早在嘉庆时期,时任江南御史的陶澍在奏章中就已提及当时俗称“红胡子”的捻党,称他们是白莲教余孽,成群结伙,白昼横行,抢劫大户,行为不法。太平天国派出的北伐军途经淮北,加速了捻党的兴盛,从抢大户,贩私盐发展到抗差抗租,对抗官府,形势极为严峻。1856年,出生于安徽亳州雉河集(今安徽涡阳)的捻党首领张乐行被推举为盟主,称大汉明命王,建黄、白、红、黑、蓝五旗军制,发布告示和《行军条例》,统一装束,打造正规军,由此被称为捻军。张乐行任黄旗总首领,龚德树任白旗总首领,侯伟任红旗总首领,苏天福为黑旗总首领,韩万为蓝旗总首领。总旗下有大旗主、小旗主之分,少则数千,多则数万,由此形成数十万人的规模,势力遍布安徽,河南,山东等多个省份。捻军名义上听从盟主调遣,实际上这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并不牢靠,这也导致了捻军内部矛盾重重,互相倾轧。清廷委派兵科给事中袁甲三署安徽布政使,专责剿捻事宜。袁甲三颇具才干,屡败捻军,擒斩头目,1856年攻克捻军老巢雉河集,把张乐行老家的祖坟刨尽,挫骨扬灰。

捻军遭受重创,陷入低潮,争需寻求外援支持。此时太平天国在经历天京事变后,元气大伤,双方一拍即合,李秀成、陈玉成与捻军在安徽霍丘正阳关会师,张乐行被封为征北主将,归入太平军阵营。捻军配合太平军在庐州附近的三河大败湘军名将李续宾,歼灭湘军精锐6千余人,取得三河大捷。1860年,清廷起复在英法联军入侵中战败的僧格林沁南下剿捻,一心要洗刷耻辱的僧格林沁率领蒙古马队对捻军穷追猛打,张乐行于1862年在雉河集被凌迟处死。

张乐行死后,侄子张宗禹继续领导捻军,开始与太平军深入合作,易步为骑,采用流动作战方式,使僧格林沁疲于奔命。1865年6月,捻军在山东曹州高楼寨设下埋伏,僧格林沁被娃娃兵张皮绠斩杀于吴家店,捻军声势再度复燃。1866年10月,捻军分为东西两军,遵王赖文光继续转战中原,称东捻军。梁王张宗禹西入陕西,联络回民起义,称西捻军。清廷先后委任曾国藩,李鸿章为钦差大臣,专责剿捻,采用“聚兵防河,坚壁清野,围而歼之”的策略,最终消灭了行踪不定,四处流窜的捻军。东捻军于1868年1月在山东胶莱河被歼灭,遵王赖文光被俘,在扬州被处死。西捻军于同年8月在山东荏平被歼灭,梁王张宗禹不知所踪。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