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卫国时期那么多机械化部队,石油是从哪来的?

苏联可是一个产油大国,高加索的大型油田不仅满足了苏联国内的石油需求,而且还大量出口国外换取苏联发展经济所急需的外汇和技术设备。例如在二战爆发前,苏联就曾向德国大量出口石油,一年出口量达到90万吨,以换取德国先进的武器装备,德国的战斗机、高射炮、潜艇技术都曾输送给苏联。即便连极度匮乏石油的德国都能维持一支庞大的机械化部队,拥有丰富石油资源的苏联也就更不再话下了。

二战德国军队一年的液体燃料消耗在300吨到500吨之间,从1940年到1943年德军的燃料消耗在1500万吨左右,而德国在整个二战中的燃料消耗达到了3700万吨。二战的大部分时期中德军的燃料都基本够用,直到1944年丢失罗马尼亚的油田后,德军才开始出现明显的油荒。

相比于德国的石油消耗,苏联的石油产量则大的惊人,整个战争期间苏联的石油产量达到了8330万吨,是德国总消耗的2倍多,完全可以满足苏联军队的需求。此外盟军还向苏联输送了230万吨的石油制品,大多是苏联急缺的航空燃料,苏联无法生产优质的航空燃料。

对于苏联来说,他们并不缺乏石油,相反他们极度缺乏煤炭,这是工厂生产所必需的能源,主要是由于苏联最重要的煤炭产区:顿涅茨盆地的丢失,在战争的第一年这一重要的煤炭产区就被德军占领了。这让苏联不得不通过提高石油的产量来弥补煤炭产量的不足,相反,德国的煤炭产量非常充足,而石油产量实在是太低了。正是因此,在第一年的作战结束后,苏德两军在南翼战场展开了一场大战,为的就是高加索的石油,最终苏军守住了高加索,保证了液体燃料的来源,使苏联能够有能力建立并维持一支庞大的机械化部队,规模远远超过德军。

苏联卫国时期那么多机械化部队,石油是从哪来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二战期间,列强除了日本以外,都有自己的石油基地。

美国主要是墨西哥湾和本土的油田,英国是中东的油田,德国是罗马尼亚的油田,而苏联则是高加索巴库的油田。

阿塞拜疆的巴库是苏军的血液基地,有着苏联最大的油田。

在1942年时,苏联石油总产量的超过80%集中在高加索地区。

整个二战期间,巴库生产了7500万吨石油。除了各种汽油、柴油以外,苏联战争期间96%的润滑油也是巴库生产。

1942年,巴库单单78号汽油就生产了34万吨。

可以说,如果没有巴库的油田,苏军立即就要瘫痪。

苏德战争中,德军曾经不惜代价试图占领巴库,或者切断巴库于外部的联系。

希特勒发动斯大林格勒战役,其中重要的目的,是切断巴库同中部地区的伏尔加河的运输。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苏军一度非常危险。当时巴库石油几乎运不到莫斯科等苏联腹地。

当时巴库油田无可奈何之下,甚至将石油装入所有的容器。当容器装不下的时候,他们只能将石油重新倒回油井。

为了打通巴库的石油运输,苏军冒险在德军轰炸下,从里海进行运输,运到中亚的土库曼斯坦。

德军一系列对高加索的进攻和轰炸,使得巴库油田的产量大减,一度差点拖垮苏联。

在1942年一年内苏联的钻井数量减少了73%,石油全年总产量从1941年的2870万吨暴跌到了1780万吨!

德军在高加索一系列的作战,效果还是明显的。

1945年9月13日的《真理报》指出单单在车臣格罗兹尼和克拉斯诺达尔,因为德国的入侵,苏军被迫拆毁3000多口油井,年产量达到500万吨。

苏联原油产量在1943年再创新低,从1942年的1780万吨年产量进一步下跌到了1350万吨,并在随后两年维持在了这一数字,整个战争期间都没能恢复到1942年水平,只有1940年原油产量的一半!

为此,美国也援助了大量油料给苏联。就拿航空汽油来说,苏联自产只有181万吨,而西方(主要是美国)援助了258.6万吨

苏联卫国时期那么多机械化部队,石油是从哪来的?

与德国相反,苏联是个石油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

苏联高层在二战爆发前对于石油在国防上的重要性就有极其清醒的认识。早在1936年,在斯大林的关怀和大力推动下,石油勘探工作一直在有条不紊的积极进行中。

在此之前,苏联能源部门的领导人过分夸大煤炭的能源地位,对煤炭业前景过于乐观,让苏联的能源政策误入歧途,走了一段弯路。不过斯大林很快地察觉到这个失误,并果断纠正,及时调整了苏联的能源战略。

苏联地域辽阔,有很多良好油田。但是在众多的油田中,以阿塞拜疆的巴库油田最为重要。

巴库是阿塞拜疆的首府。在波斯湾石油大量开发之前,巴库油田一直是世界上产油量最高的油田,1901年,巴库油田一个油田就生产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有如此富裕的油田,苏联自然不愁无油可用。二战爆发以前,巴库油田占据苏联石油生产产量的八成以上,年产量超过了惊人的两千万吨!

不过苏联领导层并没有因为巴库油田而觉得高枕无忧,在苏共十七次全体大会上,斯大林采纳了专家提出的建议,做出了向伏尔加河流域和乌拉尔进军,打造第二个巴库的决定。从此勘探新的石油资源,加快开发新油田成为苏联高层共识。

苏联石油勘探工作者不孚众望,终于在1937年在乌拉尔地区勘探一个面积70万平方公里的大油田,并马不停蹄开展开采工作。

1941年,纳粹开始了巴巴罗萨计划,苏德战争爆发时,正是乌拉尔油田加紧开采筹备工作的时候。巴库油田的开采和炼油生产也在不分昼夜的进行,为抗击德军入侵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战争初期,德军气焰嚣张,曾占领阿塞拜疆,巴库一度落入敌手。苏军统帅未雨绸缪,早就把设备转移到乌拉尔地区,同时把巴库一带的设施全部炸毁,一点没有给德军留下。斯大林盛赞这个决定正确,比消灭德军几个师都厉害。

希特勒本来巴库石油寄予厚望,满以为可以利用巴库一带的石油资源,一劳永逸解决德军燃油短缺问题,可是当德军一个由15000多名专业人员组成的“石油旅”风尘仆仆来到巴库,摩拳擦掌,打算大干一场的时候,他们眼中看到的却是一片焦土,立刻被浇了一头冷水。看着脚下的大油田无可奈何。因为石油勘测是一个很费时间的工作,相比于瞬息万变的战局,不熟悉当地地质环境的德国人很难在巴库进行重建和开采。

而此刻,苏联人在乌拉尔油田的开采工作,正在马不停蹄地进行。没过多久,苏联勘探队在乌拉尔附近又发现了一个储量达两亿吨的新油田---木哈诺夫油田。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苏联的石油产量提高了一倍多。

苏联收复阿塞拜疆以后,巴库的石油生产很快恢复,苏联军队如虎添翼。由于巴库油田的油层主要分布在距离地标很浅的石炭纪底层,开采更为方便,苏联的石油产能突飞猛进。与德军在二战后期石油紧缺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

客观地讲,苏联人能够打败不可一世的德国军队,赢得卫国战争的最后胜利,除了苏联国土辽阔,军民作战勇敢;苏联丰富的石油资源和产油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德军在二战在苏联战场投入的坦克同时期从未5000辆,而苏军一共有数万辆坦克投入战场。德国人不是不知道坦克重要,而是燃油匮乏。没法支持太多坦克的运转。

德国唯一的石油来源是罗马尼亚,可是从那里通往德国的输油管道也在盟军的火力覆盖范围,得到的燃油非常有限。所以在苏德战争后期,好多时候,德国人都是因为没有燃油而贻误战机。从某种角度上说,在苏联战场上打败德国的不是苏联军队,而是苏联石油。

苏联卫国时期那么多机械化部队,石油是从哪来的?

苏联石油主要来源是自己生产与盟国援助,国土面积的巨大。很多石油生产资源及援助储备早已转移很多地方,其实并不缺石油,德国推进到莫斯科城下的时候冬装御寒设施没有跟上,苏联的冬季非常非常的寒冷。坦克都无开动。战略问题,在挺进到莫斯科的时候,德军转向高加索地区为了石油而战,错过了夺取莫斯科的机会,使苏联得到了全国动员的机会。

苏联卫国时期那么多机械化部队,石油是从哪来的?

苏联高加索山脉以南就是高加索油田;储油量最大的是里海的巴库油区。高加索山脉以北是玛依科普油田、格罗兹尼油田和克拉斯诺达尔等油田。其中的高加索油田担负着着战争时期大部分的石油消耗。

一九三八年,苏联开始了第三个五年计划。基于当时苏联与德国之间心照不宣的意识形态矛盾,苏联将第三个五年计划纳入军事工业化。因此,苏联的飞机生产较上年度增加一倍有余,达七千五百余架,翌年开始更保持在一万架以上;一九四零年,苏联的武器装备生产量已经基本接近德国,总产值达五十亿美元,已等同于美国英国两国武器生产量的总和。至一九四一年,苏联的武器装备已经达到列强之首。由于随之而来的德国突袭苏联,从而迫使苏联在仓促中进入战争状态。舰船、汽车、坦克、装甲车、飞机等,这些机械装备都需要消耗石油。当时苏联拥有好几个油田,其中最大的是里海的巴库油田,以及伏尔加河附近的高加索油田。

高加索油田小景

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德国突袭苏联后,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于一九四二年夏季,在苏联南部实施了代号为‘’蓝色行动‘’的战略进攻,其目的就是要夺取高加索油田。 然而“蓝色行动”对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来说,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在数千公里的战线上,需要同时对付苏联几个方面军。为此,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便分成A集团军和B集团军,一路攻击伏尔加河西岸的斯大林格勒:这是苏联西南地区粮食和石油的运输中心;另一路就是希特勒梦寐以求的高加索油田。所幸德军兵败而止步于斯大林格勒,从而未能染指高加索的石油。

当时苏联作为一个大量消耗石油能源的机械化装备大国,除了拥有富足的石油储备,在战争爆发之初,美国、英国在对苏联提供的大规模军事援助时,除了大量汽车和大批武器装备以及金属材料外,其中石油产品(包括普通汽油、装甲柴油、航空汽油)占了较大份额。所以,苏联才得以挺住德国的大规模进攻,并一直坚持到最后胜利。

苏联卫国时期那么多机械化部队,石油是从哪来的?

自己生产,别的国家援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