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用银子进行交易的,试问银子如何随身携带,在数额较小时如何分辨银子价值?

在中国古代,大部分时间是使用铜钱,而金银只是作为贵金属使用,不过因为其价值贵重,因此在出外做生意时,也有携带金银的,这样重量轻,比带铜钱方便。即使在白银作为货币流通以后,因为其价值高,一般人不会随身带太多。

因此可以放的地方不少:

一是袖子的口袋里。古代服装的袖子很宽大,在袖子里面有一个和袖子开口相反的口袋,口袋开口很小,因此放了东西以后走路的时候也不会掉出来。而且这里放东西的好处是比较隐蔽,不容易被人发现。

二是腰带上挂着。古人的腰带上也可以挂不少东西,比如我们常可以从古代人物画上看到他们的腰带上配着玉佩、香囊或者其他东西,有些人也会把钱袋挂在腰间,当然,这么放的缺点是容易被人看到起歹心。

三是胸口的袋里。我们常在电视剧或者古书里看到古人从怀里掏东西,这种一是衣服内侧有口袋,二是古代腰带扎外面,这么一来上身的衣服自然就形成了一个可以放东西的状态。不过银子体积小,一般要放怀里也是放口袋里面。

至于分辨银子价值就比较麻烦了。

中国古代白银以重量计价,并无固定的货币形态,而且因为以重量计价,所以一个银锭可以切割使用,用夹剪剪下所需的分量付账。

古代的银锭大小、形状各不相同

像《红楼梦》里贾宝玉房里的钱在袭人那管着,平时放在一个小笸箩里,还有一个称重用的戥子。有一次请医生给晴雯看病,需要诊金一两,麝月随手拿了一个,婆子还说这是五两的银锭剪下来的半个,有二两多重。

这里的戥子又叫戥秤,是一种小型的精密衡器,古代用来称量金银、香料、药材等贵重物品。不过因为银锭随便哪家银铺就可以铸造银锭,因此成色不均,所以实际使用的时候不仅要称分量,还要验成色,很麻烦的一件事。

戥子

在古代有用银子进行交易的,试问银子如何随身携带,在数额较小时如何分辨银子价值?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代日常的消费全部使用铜钱,基本不用银子。

这主要是银两交易很困难。因为白银的成色不同,重量不同,普通店家是无法识别的,一般只有专业钱庄才有这个能力。

大家看看红楼梦,晴雯病了,贾宝玉花1两银子请了一个医生来看病。

他们找到放银子的抽屉,发现傍边还有个小的秤,就是专门用来称重的。

贾宝玉他们不会用这个秤,就随便挑了一块,当做1两银子。

傍边认识钱的老年女仆说,这是3两的银子剪成了两半,值1两半。女仆让贾宝玉再挑一块。

贾宝玉嫌麻烦,让她自己拿去兑换,多的钱就当小费了。

看看,使用银子交易,是非常困难的。

老百姓日常消费只用铜钱,因为铜钱交易不需要这么麻烦。

买很昂贵的东西,是大笔交易,比如买房子,古董之类,铜钱太重不能搬运,就只能使用白银。

这种情况下,一般买方、卖方会都去钱庄,将白银经过专业人士鉴定,然后进行交易。

鉴定银子是很困难的,尤其那种散碎银子,还要一块块的看,将不同成色的分类。

另外,就是如果需要长距离旅行,无法携带太多铜钱,只能携带一些白银。

这些白银如何携带,就各有各的办法了。

古人其实没有洋鬼子那么聪明。

洋人来到中国以后,清末就带来了鹰洋等银元。

银元的白银含量很纯,而且重量是一定的,这就比银两方便的多了,很容易计算。

但我国自行铸造银元,是清末最后几十年的事情了。

在古代有用银子进行交易的,试问银子如何随身携带,在数额较小时如何分辨银子价值?

谢谢。

如果要随身携带银子的话,有二个地方可以。1.䄂中

古代甚至到民国时期,市井之人都会在宽大的䄂内,暗置布袋,一旦事情谈妥,一抬䄂笼,右手探入取出银子,趁左右不备,递与某人;连声说,不成敬意,万望笑纳,事成之后,另有重谢!

2.怀中

古代甚至到民国时期,市井之人大多是长布袍(分单层和棉层),内衣上口袋可以装下少量银两。一旦有事求人,递上名片,门房自然有人向内奔去讨回话,一旦获许接客,当然有管家外出迎接,一番互揖,二句客套:我家老爷在大堂望穿秋水了!

于是小丫头上茶,主人端茶点头示意请喝茶⋯

一番虚情假意的客套和大义凛然告白后,进入实质性操作,最后,客人探手入怀取出一绽砣砣银子道:芶老爷,我家老爷说了,事成之后,所有利润三七分成,这银子作为信物,具体契约等会由贵府师爷拟成,我家老爷画押认可。

银子的市场流通(小额)

以东汉为例,银子为货币(称量货币)。

如朱提银一流(8两为一流,16两为今500g)值铜钱1580枚。

据此可以在专门机构兑換。

如果来不及兑换铜钱,客官可用随身腰刀砍去银子一小块,用戥子枰衡量后,折成铜钱找䃼。

为此想起三国时期的一些事情:

据巜三国志》先主传,(刘备)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羽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锦千匹。

1千斤银值多少钱呢?

仍以东汉的兑换值为例:

银币为例,朱提流(8两一流)値铜钱1580枚。

1千斤二31600000枚铜钱。(三千一百六十万)

赏赐的黄金500斤的价值,各位可以自己用手机算。

我想说的是,在艰难的杭日战争期间,大后方的四川绵阳安县不但出了震动全国"死字旗"的感人事迹,安县人民更是在烈日下河坝淘金砂,开拓矿床百多个,年产黄金5000两,如果按16两/斤,大约有313斤。不知三国的刘备作何感想?

而每个人一天的採金量为16两/斤制的一千分之一两为一毛,仅有数毛,值二、三元钱,1948年1毛砂金可换大米5斤。

著名己故作家沙汀的巜淘金记》真实的再现了这一现象。

看来刘备是高薪养廉,也足见蜀汉政权百姓税赋之重,诸葛亮有通天本事也无法统一大汉。扯远了,杀角。

在古代有用银子进行交易的,试问银子如何随身携带,在数额较小时如何分辨银子价值?

谢邀!

在中国古代,人们出门买东西随身都带着荷包(小)或者是褡裢(大)装钱财。也就是铜钱和银子。

古时官府会把银子铸成重量规格一致的银锭,有1两、五两、十两......等。

因为银子是比较值钱的货币,所以随身携带的都不会太多,老百姓身上一般只带碎银(规格重量不等),大多数情况还是以铜钱交易。

如果需要用银子交易的情况,又不是官府铸的完整银锭,那就要拿银枰称量一下,多了就拿剪子剪掉一点,少了就在补上一部分铜钱了事。

在古代有用银子进行交易的,试问银子如何随身携带,在数额较小时如何分辨银子价值?

古代人确实以银子交易买卖的,他们的大宽䄂里面有只小袋,放进里面后银子不会倒出,因袖都向下的,使用时极方便。但大批银子不在此例,有专门钱代装,如店家看到客人银包沉重,心起黑心,路有谋财害命者。遇好心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情节。

在古代有用银子进行交易的,试问银子如何随身携带,在数额较小时如何分辨银子价值?

古代基本上不用白银计价结算,主要是不划算,对于收付款方都很吃亏,因为银钱的计价量不足,除非是大额交易才会使用银子或者是故意显摆白赏人银两。

在古代,铸银是官方的特权,官方为了“赚”这么一笔钱,只要是碎银一律折价80%(火耗),也就是说十两官银(古代银子最小的票面)本来可以从银号里换10000个铜子,但是如果把这块大银子给砸开成10块的小碎银子,那么就只能到银号里换8000个铜子。这样一来一往的差价就是20%,按着古代做生意的利润,除了贩卖私盐,没有哪行可以有这种利润收获。所以呢,在当时的市场上货币流通主要是用铜钱,这样谁也不吃谁的亏。

银钱则主要是用来做大票额生意的,比如一整车一整船的货物拿铜钱来结算那得点钞到什么时候,所以拿银子去结算就是比较合理的,也可以拿银票或者金子。但是这也是为了方便交易,银钱交易后也是各自拿到银号里去兑换,所以当时的城里到处都设有银号,只要愿意跑腿,去银号换银子完全没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