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拿破仑时代的法国王牌陆军,为何在二战中如此窝囊?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法国人的表现也不能说是很烂。
法兰西战役之前,法国人是试图用马奇诺防线挡住德军,重演一战的战略。
从1929年开始,法国人投入大约50亿法郎修建了马奇诺防线,到1940年才建成。
这个防线很先进,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非常坚固。
法国人认为:马奇诺防线可以防御多类攻击,包括空对地轰炸、大口径火炮轰击等,其内部拥有各式火炮、壕沟、堡垒、厨房、发电站、医院、工厂等各类军事及生活设施,较大的工事中还铺设有有轨电车的轨道。所以,马奇诺防线是不可能被攻破的。
事实证明,法国人的观点没有错。
从开始到最后,马奇诺防线真的没有被德国攻破。德军也曾对马奇诺防线进行牵制性进攻,但根本无法将其击破。
实际上,克虏伯公司生产的超级巨炮460毫米口径古斯塔夫,最初就是用于对付马奇诺防线的,只是当时还没有制造成功。
马奇诺防线其实二战结束后也一直使用,直到60年代才被废除。
法国人失败的关键,在于德国绕过马奇诺防线执行了镰刀闪击计划。
这个镰刀闪击,就是著名的曼施坦因计划,要求从法国北部没有修建马奇诺防线的阿登山区绕过。
在当时看来,这是荒诞不经的想法。因为阿登山区地形复杂,到处都是森林,只有森林间几条小路。
后来战争中,德军“克莱斯特装甲兵团”有超过4万1140辆车辆,但阿登地区只有4条道路可供这些车辆通过,是非常艰难的。
法军随便部署一些部队封锁住制高点和公路,德军就根本无法推进。
其实,都不要说法国有组织抵抗,就算将公路彻底破坏而撤退,也够德国人喝一壶的。
所以,法国人在这里只部署了几个二线预备师,士兵多是临时征召的义务兵,一些人岁数已经接近40岁。
而德国人也成功迷惑了法国人。
实际上,德国人的实力并不明显强于英法联军。
1940年5月10日德国陆军约有300万人可以参加进攻法国,共157个师、其中的135个师(包括42个预备队师)被指定用于进攻。
5月到6月的德国西线部队部署了2,439辆坦克和7,378门火炮。
但英法联军也不弱。
法国陆军共有117个师,其中104个师用于北部防御对抗德军。
英国远征军还有13个师,其中10个师是精锐部队。
另外,德军基本是孤军奋战,而英法还有荷兰、比利时等盟友:1个比利时师、10个荷兰师与2个波兰师。
英法荷比联军装备14,000门火炮,比德军的总数多出45%。仅仅,法军自己拥有3,254辆坦克,超过了德军坦克部队的数量。
同时,就武器质量上来说,法军也丝毫不差。
火炮性能差不都,法军装备的雷诺轻型坦克性能不亚于德军的1型和2型坦克,另外法军还有一批诸如索玛之类的重型坦克,这是德军坦克根本对付不了的。
空军上,法国空军有1500多架飞机,英国皇家空军有1000多架,而德国的飞机性能比较优秀,但数量不如联军。
战争中,德军的836架Bf-109将面对764架法国战斗机、261架英国战斗机和81架比利时战斗机。
然而,这一切都被德军的镰刀闪击的闪电战抵消。
德国装甲部队突破阿登山区以后,高速插入法军后方。
当时法军根本没有想到德军进攻速度会这么快,也没有想到会从阿登山区突破。
除了阿登山区不适合坦克作战以外,法国本土也有很多坚固防御工事,德军只有使用重炮才能摧毁。而当时德军的重炮还必须依靠马来拖曳,速度是很慢的。
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德国空军成为空中炮兵,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德军突破色当防线以后,英法联军的防御战略已经崩溃,必败无疑了。
当时法军都是步兵师,甚至跟不上德军装甲部队的前进速度。
而法军坦克虽多,全部分散在步兵师中作为自行火炮使用,独立编组的装甲部队太少。
法国少数装甲部队,比如戴高乐的装甲旅迎上去和德军打,但实力不足加上法军士气已经低落,最终惨败。
由此,法军其实已经崩溃。隆美尔宣称已俘获10,000人,自身则只损失了36人。因为法国战俘太多,德军已经无法俘虏他们只得命令他们放下武器后回家。
其实,最主要的是法国军民都已经失去斗志。
战争刚刚打了5天,5月15日上午,法国总理保罗·雷诺打电话给新任的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说:“我们被打败了。我们已经输了这场战争。”
总理都这样了,还打个屁啊。
其实,法军开始的损失远远没有苏德战争初期,苏军的损失大。
但苏联领土辽阔,苏军惨败但是广阔的后方,有持久战的条件。
法国领土太小,一下子就被德军抄了老巢,只能投降了。
曾经拿破仑时代的法国王牌陆军,为何在二战中如此窝囊?
拿破仑时代的法国陆军是当之无愧的欧洲第一陆军,在拿破仑的带领下,法军曾横扫欧洲,不要说单挑德国的前身普鲁士,就算是普鲁士、奥地利、俄罗斯、英国这些列强一起上,也被拿破仑打败了好几次,最后如果不是俄罗斯的严寒,(二战时期德国也败给了俄罗斯的严寒)最终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
那么为什么拿破仑时期几乎天下无敌的法国陆军,到了二战时期就变得不堪一击了呢?如果我扒开历史的迷雾,就会发现其实法国输的并不冤。
二战期间法国首先让人诟病的就是其战略态势,对德国一味地采取了守势。在波兰战役之前,德国先后吞并了奥地利、苏台德地区、捷克和斯洛伐克,法国几乎就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国家和地区被德国吞并而无动于衷。当德国对波兰发动进攻后,法国被迫对德宣战(法国与波兰是军事同盟国),奇怪的是在德国进攻波兰的时候,西线的数百万英法联军还是无动于衷,任由德国将波兰消灭。二战时期的法国陆军,号称有300万之众,欧洲陆军第一强国,在面对德国的时候打了才6个星期就彻底败亡,法国的所作所为都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但如果我们重新审视当时法国的国情,就不难理解法国为什么会这样做了。
首先是人口问题。一战期间,法国军人付出了死亡131.5万人,伤残280万人的代价,同时因为战争生产和前线勤务等原因还损失了大约136.5万人,伤亡总数超过了500万人。而法国在一战时期的总人口才4000万左右,损失的又多是精壮年,按照法国人自己的话来说,是“损失了整整一代人”。我们都知道,一战结束于1918年,法国参加二战的时候是1939年,中间只过去了21年,而且在这21年中法国人口几乎又没怎么增长,到了1935年开始还出现了连续几年的负增长,直到二战结束的时候法国也仅有4100多万人口。相对于4000万人口的法国,德国的底气就非常足,二战时期大约拥有8000万人口,是法国的两倍,人口多就意味着能动员的兵力多,法国人口少,能动员的兵力就自然比德国少,所以法国采取守势本身也没毛病。
除了人口问题,经济低迷也是法国采取守势的重要原因。一战之前法国是世界上著名的高利贷帝国,整个国家都热衷于将资金拿出去放贷,每年光是吃利息就能让法国人过得非常小资。当时法国人的钱大多都借到了国外,尤其是德国、俄国和奥匈帝国这些一战参战国。结果一战一爆发,德国和奥匈帝国成了敌人,俄国被国内革命推翻,借出去的钱也大多打了水漂。为了应对战争,法国人不仅把外汇储备消耗殆尽,还把大量的股票、债权等有价资产抛售一空以换得资金来支持战争,到后来老本打光了就开始借钱,一战结束后的法国不但没有留下一点家底,反而还欠了别人一屁股债,其中欠美国的就有39.91亿美元,欠英国的也有30.3亿元美元,到1918年一战结束的时候,法国财政赤字高达180亿法郎,法国的货币也成了废纸,整个国家一直发展缓慢,到了二战前夕的时候在经济上被德国拉开了一大截。
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实力就决定了这个国家会有什么样的战略态势,二战爆发前,不仅法国不愿意跟德国打仗,法国最大的盟友英国也不愿跟德国打仗,两大欧洲强国在对德国的问题上三观一致,也就共同奉行了绥靖政策。战前英法的算盘就是“祸水东引”,让德国跟苏联去死磕。但德国人不讲武德,没有照着法国的套路走,干完了波兰就开始干法国了。
其实当德国进攻波兰的时候,其西线是岌岌可危的,当时德国人只在西线部署了43个师,其中32个还是预备队,而他们面对的法国则拥有98个师和2500多辆坦克,如果法军能在西线发动进攻,按照德国人自己的话来说都是“后果不堪设想”,直接攻到柏林都很有可能。但当时的法国还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后勤物资不足,无法支持大规模的出击,所以法国人在西线也就象征性地进攻了几公里就撤回来了。
波兰战役之后,法国也马上开始了战争动员,计划在一年内大力扩军,扩军计划中还包括了24个装甲师,法国人打算在扩军完成后再联合英国、比利时、荷兰这些盟友一齐对德国发动进攻,进攻的时间计划在1941年。
但这一次德国人还是不讲武德,他们是不会等着法国完成扩军计划,然后再带着一帮哥们来揍自己的,在法国扩军计划完成之前的1940年就对法国发动了进攻。
法国人的计划是:在东线守住“马奇诺防线”,这个防线是法国人经营了十多年耗巨资打造的一个完整而坚固的防御体系,如果当时德国人从这里发动进攻,不但很可能突破不了防线,反而还会付出极为惨重的人员伤亡,所以法国人认为德国应该不会大规模地向“马奇诺防线”发动进攻。
法国人认为德国人进攻的重点很可能是北部的荷兰和比利时,如果德国人这样打的话,那么英法与德国之间的较量就会变成一战的翻版。荷兰和比利时地形非常复杂,不利于发动大规模进攻,一战时期英法联军就在这里抵挡了德国长达4年之久,直至德国战败也始终未能从这里突破英法联军的防线。
即便德国在1940年向法国发动了进攻,法国人守住防线应该问题不大,等到来年,法国的扩军计划完成了,德国人的进攻也成了强弩之末了,英法联军再向德国发动进攻,那么打败德国也就问题不大了。
但法国人还是想错了,他们的计划其实只是一个加强版的一战,而德国人在一战吃的亏,在二战的时候也不会再吃同样的亏了,希特勒的计划就完全克制了法国。
德国人的计划简单来说就是调虎离山,开战以后先是佯攻比利时和荷兰,让英法联军误以为哪里是德军的主攻方向,于是英法就将主力派到了荷兰和比利时去对抗“德军主力”。在英法联军主力来到荷兰和比利时后,中部防御就出现了空挡,德军便出动主力,在英法防御薄弱的阿登森林地区展开突破,很快就攻入了法国腹地。随后以古德里安为首的德国装甲兵部队迅速展开,很快就切断了英法联军主力的退路。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法国没有任何办法,因为当时的法国没有预备队,派不出人手去救援被困的主力军团。很快被困在荷兰和比利时的英法联军主力就基本被德国消灭,随后当德军进攻巴黎的时候,失去了主力军团的法军也无力阻挡。5月10日德军在阿登森林实现突破后,到6月初就对巴黎发动了进攻,到6月10日的时候法国政府撤出巴黎,任由德国人去占领,再到6月18日的时候无力抵抗的法国便宣布了投降。
这就是二战时期法国沦陷的大体经过,总的来说法国人的军事部署没毛病,问题在于他们没有与时俱进,还是以贝当、甘末林这些一战时期的将领为统帅,而这些将领又没有跟上军事发展的节奏,以一战的思维指导了二战。虽然当时英法联军无论兵力还是坦克、飞机、火炮等装备的数量并不比德军少,甚至还优于德军,但法国人在战术上的保守和落后最终造成了一场本来势均力敌的大战却变成了一边倒的溃败。
二战时期的法军与拿破仑时期的法军在战术水平上完全不同,拿破仑时期的法军拥有当时最为先进的战术体系,如军团制就是由拿破仑率先创立,其实质是将军队分割成数个能够独立作战的军团,一旦侦查到敌军主力,这些分布在各地的军团就会沿着不同的道路迅速赶到战场,此举大幅提升了部队的机动力。而同时期欧洲其他那些没有采用军团制的国家,其主力部队就会只沿着一条道路行进,行军速度就远不及拿破仑的军队了。正是率先采用了军团制,很多时候拿破仑虽然在总兵力上处于劣势,但他的部队总是跑的最快的,所以他总能集中优势兵力与对方展开决战,这是拿破仑常胜的关键。
▲装甲兵的出现改变了二战时期的战争形态
而到了二战时期,法国人还停留在阵地战的战术体系中,幻想着德国人会跟一战一样跟他们两军对圆地打阵地战,却忽视了坦克给战争形式带来的变化。二战时期德军的闪电战就是以坦克为主,飞机、火炮都是为坦克部队的狂飙突进打掩护,坦克部队一路突破留下来的阵地都由跟上的步兵填补,如此一来德军的机动性就远胜于法军,这使得德军能够快速突破法军防线,攻到法军后方实现迂回包抄,数百万法军就这样被德军打了个灰飞烟灭。
所以无论是拿破仑时代还是二战时期,部队的机动力永远是军事变革的主题,只可惜法国人丢掉了老祖宗留下的法宝,这个法宝还被德国人捡了去,那有不败的道理呢?
曾经拿破仑时代的法国王牌陆军,为何在二战中如此窝囊?
法国历来就是欧洲大陆上的强国。在拿破仑和一战时代,法国军队都表现出了相当强悍的战斗力。尤其是他们的陆军部队,更是一种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存在。然而到了二战,面对纳粹德国的进攻,法国人引以为傲的陆军却被打得毫无招架之力。法国也在开战不到40天的情况下,便宣告投降。
(一战时期的法国军队)
那么,明明在拿破仑时期和一战时所向披靡,为何法国陆军在二战中就不行了呢?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在拿破仑时期,整个欧洲就只有俄国和英国没有被法国控制。法国陆军在拿破仑的指挥下几乎是一路摧枯拉朽。如果不是俄国的寒冬和法军的补给问题,恐怕拿破仑会将整个欧洲大陆统一。
当然,法国陆军能有这样的表现,和拿破仑的指挥是分不开的。
拿破仑是一个天生的统帅。在他的战术中,非常强调骑兵和炮兵的协同合作,而这也是法国军队战无不胜的制胜法宝。
在利用兵种打出配合的同时,拿破仑尤其喜欢采取纵队战术。纵队战术能让军队随时变换不同的队形,让骑兵的冲击力和炮兵的杀伤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拿破仑在战争中多次运用这个战术,最终效果也都非常理想。
在一战中,面对德国百万军队的侵略,法国陆军有效地利用了堑壕、铁丝网和马克沁机枪三大法宝,使得德国军队的推进举步维艰。
再加上法国军队有着强烈的保家卫国意识,爆发出了惊人的意志力和战斗力,而德国则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中。因此到战争最后,德国军队始终没有跨过凡尔登。
(油画中的拿破仑)
一战后,法国陆军被称为“欧洲最强陆军”。可见,这是一个多么高的评价。
但是到了二战中,法国军队却变得非常弱。这是怎么回事呢?
和拿破仑时期及一战时期相比,法国军队这时候出现了三个短板:一是不再有优秀指挥官,二是战略方针出现了问题,三是普遍的厌战情绪。
由于有一战的胜利经验,因此,军方出身的法国元首贝当,并没有对德国军队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贝当看来,德国短时间内,绝不可能卷土重来。
当然了,为了防止半个世纪或是未来可能爆发战争,贝当也建议在法德之间修一条固若金汤的防线。
1928年,法国投入50亿法郎,开始正式修建马奇诺防线。
1940年,马奇诺防线正式完工。在防线之中,大炮、壕沟、堡垒、发电站、医院等设备一应俱全。甚至在大的隘口,还有有轨电车通道。
不过,这条防线仅仅是防御法德边境。像法国和比利时边界的阿登高地,就没有修筑防御工事。
之所以不在阿登高地修,一是因为阿登高地地形崎岖,不适合大部队运动作战。二是由于比利时方面强烈反对。
万万没想到,后来德国军队正是从阿登高地攻入法国的。
在马奇诺防线完工后,贝当对于抵御德国是相当有信心的。
众所周知,贝当是一位防守大师,他始终坚信防御就是最好的进攻方式。而这也帮助法国在一战中取得了胜利。
不过,贝当并没有意识到,他所熟悉的战争,早已在二十年多年间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法国精心打造的马奇诺防线)
在一战中,坦克刚刚发明,并没有被投入到战场之中。所以士兵推进的堑壕战就成了战争的主要形式。但随着希特勒上台后,德国迅速发展重工业,德国陆军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建立了一支以坦克为主的装甲部队。
这也就意味着,虽然马奇诺防线会在堑壕战中成为德国人的梦魇,但在坦克装甲的攻击之下,马奇诺防线的威能会大打折扣。
并且后来德国人也压根没有进攻马奇诺防线,这就让法国最引以为傲的防御武器成了摆设。
除了领导无能及战略战术失误外,法国军队的表现差,也受到其他方面的影响。
一战之后,法国上下弥漫着厌战情绪。上至国家领导,下到军队士兵,全都受这种情绪影响。
从士兵层面来说,法国士兵因为向往和平而失去了一战时期的锐气,战斗力大不如前。而反观德国军队,则是铆足劲想要洗刷一战的耻辱。此消彼长之下,战争就出现了一边倒的局面。
从国家领导层面来说,由于全国反战,因此主和派的政客得到选票获胜。主和派上台后,一直采取着小心谨慎的“绥靖政策”。任由德国在周边地区胡作非为,不予理睬。
在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沦陷后,法国还以调停的名义,和英、德、意签订了“永远友好”的和平条约。
当斯大林预感到德国的威胁,找上门来结盟时。法国又希望将祸水东引,拒绝了结盟事宜。这一事件,导致苏联转而和德国签订条约瓜分波兰,最终酿成了大祸。
(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等)
曾经拿破仑时代的法国王牌陆军,为何在二战中如此窝囊?
感谢邀请。
曾经横行一时的法国陆军,其实不仅是二战中窝囊,一战中就算有英国俄国美国这些重量级盟友加持,不也让人德国压在身下摩擦脸部吗?德军甚至两度兵临巴黎郊区,远程大炮都够到巴黎协和广场了。再往前算,中法战争不窝囊?作为唯一一个被积贫积弱的清政府痛击过,甚至导致了内阁倒台的西方列强,法国那脸还有感觉吗?再往前,普法战争难道不窝囊吗?普鲁士那帮子又穷又土的农民武装,打败了素有欧陆精锐之称的法兰西大军,而且兵不旋踵就开到了巴黎城下,然后以吃瓜心态看着大败之余鼻青脸肿的法军费劲吧啦去剿灭巴黎的红色暴动。这还有脸吗?连节操带脸,估计都扔到圣赫勒拿去了吧。
其实,拿破仑时代的法军之所以能近乎无敌,一是有拿破仑这类军事天才的加持。其二,大革命之后的法军,尤如摆脱了封建桎梏的猛虎,普通人 不需要贵族身份仅凭作战勇猛就能当上军官,甚至当上将军,这在中国两千年前就实现了的改革,两千年后也给法军打了鸡血,使得法军在战场上如虎添翼。而拿破仑之后,复辟的波旁王朝很快就推翻了这些成果,使得法国人有种幻灭的感觉:流了那么多血,死了那么多人 最后,一切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于是乎,一大票文人的加盟与反思,彻底让法国大革命的成果转变成了精神文明。《九三年》里,保皇与革命已经都拜倒在了人性之下。《巴黎圣母院》则把世间的一切美丑善恶浓缩归结为了那句拉丁文:Destino(命运)。《悲惨世界》则是盖棺论定将十九世纪的法国革命史融化为两个集团两个阶级的殊途同归。这些看似作者自身的思维角度,实际反映了法国当时朝野上下的一致认同: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所以喽,还折腾个啥劲?
于是乎,普法战争后法国摇身一变取代维也纳成了欧洲的时尚之都,灯红酒绿之地,以及欧洲的文艺沙龙,至于尚武,野心,豪情壮志,对不起,在当时巴黎人之中你若谈起这些,大家当场会礼貌的和你告别,但最后你就发现,你已被整个巴黎的朋友圈都拉黑了。
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这样的一幕,政客们上台前爱国口号喊的震天响,但一旦坐上了宝座,最热衷的不是在于加强军备研制武器,而是这修个剧院,那开个图书馆一类的文化建设,因为他们都知道:爱国主义的口号喊喊就得,但千万当不得真,多修福利设施可以增加自己党派的选票,而向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扩充军备,只会给对手增加攻击自己的口实,自己半毛好处都没有。所以,一战爆发前,法军陆军最大口径火炮才76毫米,就是《亮剑》李云龙喊着让三营长推上来的那门意呆利炮。
而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不再尚武,不再追求黄图霸业转为文艺范了,最先表现出来的则是人口出生率,法国历史上一直以人口众多著称,而普法战争之后,以往人口数量弱于法国的德意志诸国统一成德国,人口很快就实现了反超,法国则一路走上了下坡路,直到一战前,四十年时间,德法人口竟然相差了将近两倍,于是乎文弱的法国只能一边坐看小半个国土沦为敌我双方的拉锯战战场,一边痛心疾首,而二十年后再度交锋,狗仍不改吃屎的法国连一战时的半壁河山都保不住了。
所以说,文艺祸国,在法尤最。
曾经拿破仑时代的法国王牌陆军,为何在二战中如此窝囊?
法国的国土面积和地理环境决定了,法国陆军一次大败就可能使法国输掉整场战争
首先,法国国土面积狭小,没有战略纵深。法国本土面积为54.3万平方公里。这个国土面积只能算是一个中型国家,没有什么战略纵深可言。这使得法国无法向苏联和中国那样使用空间换时间的战略,获得喘息的机会。(苏联一开始也不是特别重视坦克,可苏联国土足够广大,面对德国能空间换时间,使自己获得了喘息和纠错的机会)
其次,法国平原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总体而言易攻难守。这种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的大平原地形,使得敌人一旦突入到法国腹地,就可以肆无忌惮的纵横驰骋。而法国防守起来则是会相当困难。
法国这样的一个国情,使得法国陆军的作战容错率很低。法国历史上一场大败就输掉整场战争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比如著名的滑铁卢战役,拿破仑一场失败,就结束了拿破仑帝国,本人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又如,普法战争,一场色当会战的失败,就使法国不得不向普鲁士“低头”。
法国指挥官指挥失误二战中,德国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就将法国击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德军主力从“阿登”山区发动奇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直插英法联军的后方,杀了英法联军一个措手不及。
而德军之所以能轻易的就越过阿登山区发动奇袭,法军指挥层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法国军队指挥层认为,阿登山区的地形不利机械化部队展开和通过,所以就没在这里部署精锐部队防御。若是,法军指挥层能小心谨慎,考虑周全一点,在阿登山区部署一定数量的精锐部队驻防。凭借阿登山区易守难攻的地形,完全能够阻挡德军一段时间。为英法主力部队调整部署赢得足够的时间。从1944年的阿登战役,美军101空降师一个师就牵制了德军5个师的战例可以看出,这是可行的。
法国空军不给力,无法为陆军提供支援在现代战争中,夺取和保持制空权,对战争进程和结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法国战役期间,除了1940年6月7日傍晚,一架法国空军F.220轰炸机,奇袭德国首都柏林,并于第2天平安降落于梅里尼亚克机场,成为第一架轰炸柏林的盟军飞机,堪称二战史中的一段传奇之外。法国空军在与德国空军的较量中完全落于下风。而这使得,法国陆军在作战中不但要应付德国陆军的进攻,还要面临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打起仗来,步履维艰。
总的来说,二战法国陆军之所以迅速的溃败,并不是因为基层官兵战斗力敦弱。法国军队高层才是战败的主要责任人。他们失败的军事指挥,以及多年来错误的军队建设思路,使得法国陆军这样一支拥有关辉战绩的队伍,并没能发挥出他应有的作用。实实在在的向世人诠释了什么叫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可以留言一起探讨。喜欢的话,给个“赞”和“关注!
曾经拿破仑时代的法国王牌陆军,为何在二战中如此窝囊?
世上没有常胜将军,胜败乃兵家常事。对于法国这支军队来说,由原来的无往不胜到后来的不堪一击,是偶然也是必然。
没错,法国王牌陆军曾经非常辉煌,一战中,法国陆军用他的顽强,给德国人以重大打击,是欧洲陆地战场上的绝对主力。而到了二战,法国陆军的明面实力,也是当之无愧的欧洲大陆最强。其拥有300多万的军队数量,以及一万多门的火炮,三千多辆坦克。当时法军装备的雷诺轻型坦克性能不亚于德军的1型和2型坦克,而英法联军的战机,在数量上对于德国人更是有着压倒性的优势。
总的来说,有着英国人帮忙的法军,在阵容上完全不输德国!
但面对绕过马奇诺防线突袭而来的德军,法国人不堪一击!仅仅44天,德国从宣战到进入巴黎,仅仅用了44天,有着近两百万的法军向德国人投降!
为什么这么快?除了大家常说的德国人更加领先实用的闪击战术之外,法国人自身的原因更加重要。
1、 法国人准备不足,由于过于相信马奇诺防线、而没有做更过的战争准备。这个法国人从1929年开始,投入大约50亿法郎修建的超级防线,被认为是牢不可破的。可是谁曾想到,那只是一个摆设,被德国人轻松绕过。
马奇诺防线给了当时的法国人民太多的希望,没有准备的战斗也就只有面临失败的结局。
2、 对先进武器的运用和认识不到位。战争中,对于战斗的双方来说,谁有着先进的武器,掌握着先进的战争理论,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法国本身实力很强,但是对于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没有及时分析和研究,步兵在战争中不可缺,但是,利用先进的武器来加强军事力量,是胜利的砝码。
当时的法国,在军事上的水平并不低,也有先进的坦克,只是,没有让这种先进的武器发挥出最大的威力。先进的武器集中在一起,会产生高于个体威力多倍的效果。但是,这个点就被法国给忽略了。他们把军队都分散开了,战斗力就减弱了很多。甚至有着步兵师取抵挡德国装甲部队的傻子部署,这吃败仗是肯定的。一败再败,对于士气的打击是很大的。
3、 跟当时的政府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如果前线军队都在积极抗战,而政府却打起了退堂鼓,那这样的战争不失败都说不过去。军人打仗靠的就是一种信念,如果这种信念没有了政府的支撑,也就会垮掉。
这边军人都在卖命地抵抗,作战,而政府一看,对方的军队都打到自己家门口了,那就乱了阵脚了,还是放弃抵抗吧,这样自己掌握的国家或许还不会被吞并,或许会被割地,但是不会完全成为敌人的地盘。政府如果降了,那军队的凝聚力也就散了,失败也就成了必然。这也是为何战后德国会有近两百万的战俘。
最终前线的失败、政府的不作为,让法国军民逐渐失去斗志。一个没有了反抗精神的国家,如同一潭死水。输也就不奇怪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