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李卫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雍正朝,在现代影视剧里出场率最高的一个官员可能就是李卫了。

这个李卫,电视剧里说他出身非常卑微,还在扬州要过饭,最后居然成为雍正的三大廉吏之一。历史中的李卫是这样的吗?

历史中真实的李卫跟电视剧里描写的有所不同。

江苏徐州人,麻子脸,身材非常高大,一米九几。李卫不但不是个要饭的,而且家庭非常富有,家里有许多马匹。李卫是个爱马之人,喜欢搜集良马。李卫家里有钱,家人为他捐了个监生资格,所以说李卫不是科举出身,而是捐纳出身。

李卫有一个特点,大字识不了几个。家境虽然富裕,但是他从小就不爱学习爱学武,他常常幻想用武功报效祖国。当官以后,李卫设置了一个勇健营,专门教士兵练习搏击拼杀之术。捕盗的时候,李卫都要亲自冲在前面。李卫是个对战场非常迷恋的人,当上巡抚后居然向雍正主动请缨,要上战场杀敌。结果,雍正让他很失望:“这些事儿还轮不到你。”

我们一定很好奇,像李卫这种没有文化的人是如何被雍正看中的呢?

康熙时代,青海发生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在平叛的过程中,朝廷缺钱。这个时候,一向有爱国心的李卫就对老爷子说:“我们为国家捐点钱吧!”这一捐就捐了几十万两银子,康熙非常感激,就给李卫挂了个官名,也就是所谓的捐官。捐官一般不会马上重用,暂且挂个名,有了合适的位子再上。

康熙五十九年,李卫终于得到重用,升任为户部郎中,相当于财政部副部长。康熙的意思是,李卫家里的钱花不完,让他管钱,应当不会贪污。他的想法是对的,但这种逻辑不能推演,不能说所有家里有钱的人都不会贪污。贪不贪污只跟李卫个人的品性有关系,跟他家里是不是富裕没有必然的关系,有钱的人贪污的大有人在。

李卫真正得到重用还是在雍正的时候,雍正推行火耗归公政策时,李卫帮了大忙。当时有个亲王仗着自己是皇帝兄弟,坚持要收火耗,要把这个钱据为己有。李卫的官没人家大,怎么办呢?李卫便让人写了个字条:某某亲王的火耗。然后将银子包起来,贴上字条,往那一搁,这一来大家都知道,这个亲王想要火耗。这下,亲王的脸丢大了,没办法,他只好向李卫道歉,让李卫撕掉字条,表示以后不敢再要火耗。

这事,让雍正对李卫刮目相看,给了李卫一个“勇敢任事”的评价。

李卫真不愧雍正这个评价,他三十六岁的时候,雍正让他做云南盐驿道,这个官职听起来不拉风,实际上是雍正放在边疆的心腹大臣。云南是边疆,容易乱,容易走私,税收很难收。当年吴三桂坐在这里那么多年,不交一分钱的税,还让朝廷每年拨款九百万,可以想见云南是一个非常难控制的地方。

这里的税收特别难收,雍正必须找一个得力干将把这事办好。最适合做这件事的莫过于勇敢任事的李卫了。还别说,李卫来了之后,仅用了八个月的时间,就把税收给收上来了,云南财政扭亏为盈,当年就盈余三万多两。

雍正很高兴,立刻升李卫为云南布政使,相当于副省长,地位仅仅在总督和巡抚之下。接下来李卫的表现让雍正有些不满了,李卫仗着雍正的宠信,经常写奏章弹劾云南的官员,而且他还不是偷偷摸摸地干,是明目张胆,干完之后还让别人知道我弹劾你了,结果把很多官员都得罪了。雍正怕李卫继续干下去,云南会玩完,便把他调到浙江去了。

李卫当上了浙江巡抚,虽然是浙江巡抚,但是雍正允许李卫兼管江苏的事情。到任之后,在抄家这块李卫显得相当拿手。曹雪芹家就是被李卫抄的,说实话,也只有李卫这样的人敢抄,要知道曹雪芹的爷爷曹寅跟康熙可是发小,两人关系那么好,一般人不敢动他们家的。

李卫这个人性格狂放,但是又相当精明,他有一股任侠之风,但也懂得官场中的那一套。

像这种人,因为没有城府,雍正不免更加相信他,袒护他。两江总督范时绎对李卫就相当不满,对雍正说了李卫不少坏话,但雍正丝毫没拿李卫怎样,体现了雍正在用人方面的自信。

在雍正朝中,像李卫这样完全没文化的人当上地方大员的例子是相当少的。雍正封的三大廉吏分别是鄂尔泰、田文镜、李卫,其中,鄂尔泰学历最高,进士出身;田文镜学历次之,没有考上科举,但也是一个监生;李卫则是个纯粹的文盲。

李卫做官的风格跟这些人都不一样,他既是一个干将,又是一个贪玩的人。他干活非常拼命,干完活之后呢可以几天不上班,专门玩乐,工作享乐两不误。

李卫做事非常怪,不拘成俗。他到西湖玩的时候,看到西湖这么多年没人修了,就下了一道命令,让人重新翻修西湖。

维修西湖是要耗费很多钱的,这些钱谁来出呢?李卫自己是不会出的,当地的有钱人出,出了钱,修一个小庙,在庙里弄一个牌坊,上面写着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捐了多少钱。名留青史的好事大家一般还是愿意出份子的,即使是个葛朗台,但巡抚开口,也不能拒绝啊!

西湖修好之后,李卫建了一个特大的庙,请了一个职业画家,把自己全家的画像都画出来,供奉在庙里。西湖的景色是相当美丽的,李卫觉得,如果在西湖里办公就舒服了。可是西湖中间都是水啊,不能在水上盖房子啊,李卫一想,干脆坐在船上办公吧!

就这样,李卫整日整夜坐在船上。如果有人找他办公,必须得划船过去,没船的话你就自己游过来,李大人是不会迁就别人的。

由此可以看出,李卫这个人非常高调,雍正念在他功劳大的份上,这些小事也不跟他计较,但乾隆就不一样了。乾隆四十五年,那时李卫已经去世了四十多年,乾隆南巡的时候来到西湖,看到李卫的像还在庙里供着,乾隆就生气了:有完没完,快撤了吧!

对李卫最看不惯的莫过于与他并列为廉吏之一的田文镜。

田文镜曾在雍正耳边说李卫这不好那不好,最好革职查办,以免误导其他官吏。雍正怎么回答的呢?雍正说,他这个人确实有毛病,有时候盛气凌人,不懂礼节,但这些都是小毛病,我们私下里交换下意见就行了,用不着非得把他参掉。

后来这事被李卫知道了,李卫对田文镜非常生气,从此不理他。田文镜心想,这人受皇帝宠信,我这么一搞给人感觉就像个小人似的,得跟他缓和关系。后来,李卫的母亲死了,田文镜想借这个机会,给李卫送一份厚礼,这份礼确实很厚,二十万两银子。

都说礼多人不怪,收到礼物后,李卫一看是田文镜送来的,把来人轰出去,礼品扔出来,骂道:“我母亲如果活着,连小人一勺子水都不喝。”

李卫就是这么牛,连田文镜都不放在眼里。

李卫这人刚直不阿,却也明白事理,他虽然没读书,却为读书人出过不少力。

我们知道,雍正继位之后,江浙一带经常发生反清复明的运动,这些反清复明的活动,背后往往都有读书人在操纵。雍正一怒之下,禁止江浙考生参加科举。这一禁就是七年,李卫来到这里后,身为这里的父母官,他也希望自己这里多多出人才啊!所以,苦口婆心求雍正高抬贵手,允许江浙考生参加科考,这一求就求了好几年,雍正终于答应了。没想到,江浙学生一参加考试,当年的状元、榜眼、探花全都落入江浙人的囊中。

这李卫真了不起,自己没读书,却能让读书人感恩戴德,做官做到这份上,可谓是做出了境界。

在打击盐业走私这块,李卫也相当干练。浙江是产盐大区,走私食盐的贩子多如过江之鲫。封建社会,政府一项重要收入就是盐税,所以每个王朝都把盐业盯得很紧,走私超过了多少斤就是死罪了。食盐是一个暴利行业,官办盐业的价格是成本价的几十倍,这么大的一个利润空间,是很难禁止的。

李卫是怎么打击私盐的呢?

第一,设立专门缉拿私盐走私贩的组织。为了打败那些大的走私贩子,还必须加强武装。有个姓沈的大盐枭,部众数百名,拥有好几艘大船,经常击败打击走私的官兵,气焰非常嚣张。李卫重用干将韩景琦,终于将沈氏拿下。

第二,盐贩子往往跟地方官勾结,所以要想打击盐贩子,少不了要整治官场。李卫加强官场纪律,奖惩分明,严厉约束地方各级官员。

第三,李卫在走私最为频繁的地方——海宁县长安镇设置巡盐千总,专门负责缉拿私盐贩子。

第四,控制产盐地,官家将所产的食盐全部购买,然后再分销给各商户,让他们再转手卖。

第五,降低食盐价格,让老百姓用得起食盐。

李卫的这些措施狠狠打击了猖獗的盐贩子,在浙江出现了食官盐多食私盐少的局面。遗憾的是,李卫调离浙江后,私盐业又猖獗了起来。

雍正实行摊丁入亩改革的时候,在浙江省遇到了强大的阻力,如果没有李卫的强力推行,不可能进展得这么顺利。李卫在浙江做了不少造福百姓的事情,他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最让人脍炙人口的事情是活捉了大侠甘凤池,甘凤池是武侠小说中飞檐走壁的高手。其实,这甘凤池根本称不上大侠,李卫把他抓住后,还没有用刑,他就把同党全部都招了出来。

李卫只活了五十一岁,所以最后我们来说说他是怎么死的。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抑郁症,一种是肝炎。

抑郁症跟乾隆有关,肝炎就是自己身\_体的问题。据说乾隆即位之后,李卫的好日子就结束了。乾隆这个人一生写了几万首诗,虽然这些诗都很菜,但至少说明这个人读书相当多,古文功底是没有问题的。而李卫呢,一个文盲,乾隆能喜欢这种人吗?乾隆上台之后,重用学识渊博的鄂尔泰和张廷玉这些人。

李卫呢,只能靠边站了,新皇帝觉得这个大老粗没什么文化,不愿跟他多接触。以前,李卫经常参鄂尔泰、张廷玉这些人,现在风水轮流转,鄂尔泰整他的时候到了。

就这样,李卫失宠了,很郁闷,加上本身又有肝炎,所以乾隆上台三年后,他就死掉了。

历史上李卫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历史上的李卫,既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李卫自康熙晚年混迹官场,因才干卓越屡获升迁,后来更是深得雍正器重,可谓平步青云。及至雍正死后,乾隆表面上对前朝老臣优待重用,实则却伺机打压。概言之,李卫虽看似善终,可他生命的最后几年过得倒也比较苦闷。

李卫,字又玠,江南铜山人,家境相对殷实,通过“入赀”(按:即俗称的捐官)进入官场,康熙五十八年时已经升任户部郎中。由于李卫是京官,故而有机会获得了胤禛的赏识:

世宗在籓邸,知卫才,眷遇至厚,然察卫尚气,屡教诫之。——《清史稿·李卫传》

据《清史稿》所载,康熙朝时,雍亲王便已经看中了李卫的才干,并多次调教点播,以期日后重用。正史中的李卫,与影视剧演绎的差异较大,其早期虽然不算显达,倒也不至于如同胤禛府中的家奴。

及至到雍正即位后,李卫深受器重,历任云南盐驿道、布政使、浙江巡抚、两浙盐政使、浙江总督、直隶总督等职,跻身封疆大吏。雍正朝的李卫,曾做了不少事实,在管理盐道、修筑海塘和肃清盗匪等许多方面都颇有建树。

不过,李卫也绝非就是一个完人。雍正后期,朝中党争现象已经开始滋生,甚至有公开化的苗头,当时除了张廷玉和鄂尔泰两党外,李卫的势力也不容小觑。雍正十年时,李卫十年,入京为刑部尚书,授直隶总督,成为督抚之首,权势日盛。

雍正十一年,李卫上奏弹劾鄂尔泰之弟鄂尔奇,此事被史家视为李卫与鄂尔泰党争的一大表现。不过,当时鄂尔泰正得宠,故雍正并未予以严惩,而是在两者中间“和稀泥”:

疏劾步军统领鄂尔奇坏法营私,紊制扰民。上为夺鄂尔奇官,命果亲王及侍郎莽鹄立、海望按治,得实,请罪鄂尔奇。上以鄂尔奇为鄂尔泰弟,曲宥之;奖卫,命议叙。——《清史稿》

时任步军统领的鄂尔奇确有贪赃枉法,但雍正碍于鄂尔泰的情面,并没有对其严惩。不过,对于检举揭发的李卫,则还是进行了褒奖。

到乾隆继位时,雍正曾经器重的股肱之臣中,唯张廷玉、鄂尔泰和李卫尚在,其中尤以张、鄂两人最受重用,李卫则稍逊于前者。乾隆初年,李卫又同时兼任直隶总河(按:清代职官名,主要负责治理水患),但在治理永定河过程中并未太大成效,一度引乾隆不满。

总体而言,李卫在乾隆刚登基时,尚较受重视,有时还因弹劾官员有功而获得褒奖。比如乾隆二年时,李卫因参劾库克(按:诚亲王府护卫)有功,被乾隆赐予了赐四团龙补服。但是,随着乾隆皇位的稳固,李卫似越来越不受重用。

尽管李卫生病后,乾隆还特命御医前去诊治,可晚年的李卫却今非昔比。他一度祈求辞官,但不幸很快于乾隆三年十月病逝。李卫死后,乾隆赐谥号敏达。

值得注意的是,乾隆南巡时,曾在西湖花神庙见到了李卫与其妻妾的之像,勃然大怒,随即命人将其毁掉:

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清史稿》

在乾隆看来,李卫仗着先帝的恩宠,任性骄纵,殊为可恶。从乾隆的态度可以看出,其实他对雍正所留下的几位老臣,并不是十分看重,甚至有种厌恶之感。其实,日后乾隆给鄂尔泰定案和打压晚年的张廷玉,均可佐证这一感情倾向。

世人多以李卫善终,且重病时获乾隆派御医诊治便是善终。但却忽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一度受宠的元老,在新君即位后渐受冷淡,并不时地遭受训斥,这未免也是种折磨。不过,李卫倒也是幸运的,未及乾隆发难,便已因病去世,没落得个特别凄惨的下场。

参考文献:《清史稿》

历史上李卫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清朝时期,出现了一位深得雍正信任的汉臣,他就是李卫。“四大宠臣”里,雍正最宠信的就是他了,心性纯正,忠心耿耿,最主要干事有魄力,所以李卫升职速度堪比坐了火箭,从一个五品的捐官儿,坐到封疆大吏,李卫可以说是一个传奇。那么,历史上的李卫最后的结局如何的呢?

康熙帝时期,李卫开始走入仕途,他家里非常有钱,是一个富二代。李卫的父母对他也没有多大的期望,只希望他有份工作,不走弯路就行。李卫入朝为官,不是通过科举考的,他大字不识,没什么文化,李卫的官职是捐资。当时捐资的官员可是让人瞧不上的,但这也影响不了李卫在清朝崭露头角。他经历三朝,在清朝有这样的经历都是很厉害的人物。

雍正时期,李卫的运气来了,开始发迹,得到了雍正的重用。一般来说捐官的很少有做官的才能,而且他大字不识,能做下去就很不错了,别说指望能升官了,但是李卫却是不一样,他的官场生涯,一个横穿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老臣”,一个没什么文化的李卫,凭什么混的如此风生水起呢?

李卫做事与众不同,深得雍正重用

看似没有什么文化的李卫,但是他知道民间的需求,了解百姓的疾苦。李卫做官,对于官场的什么潜规则他一律不管,不结党营私,也不站队,更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

如果说李卫站队,那么他只站在大清律法这边,虽然他是捐资得来的官职,但是为官清廉。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他为人刚正不阿,做事从不含糊,即便处事风格比较糙,但是对于大是大非他还是拎得清。

此后又遇到了汉臣张廷玉,虽然没有显赫的背景,有了张廷玉的推荐,这时候的李卫仕途非常顺利,能得到张廷玉的赏识,绝对是有过人之处。后来雍正继位,李卫得到推荐,这时候的李卫就要平步青云了,他得到了雍正的重用。

李卫是一个办实事的官,正好对上了雍正的脾性,雍正就是需要这样的一个人,本身雍正就是一个工作狂,李卫又是一个办实事大臣,李卫这点正是深得雍正的喜爱。

当时,张廷玉为了考验李卫,交给他一项很棘手的任务,就是让他给清朝王爷们发放钱粮,当时对于李卫的官职来说,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不过李卫是办实事的官,从没有徇私舞弊,该拿多少就拿多少,从偏袒谁。这也是让那些王爷对他十分不满,但李卫照样不会在意王爷们怎么看待。

雍正很欣赏李卫的执行力。所以遇到一些棘手的事和难缠的官员,都交给李卫去办,李卫做起事快刀斩乱麻,一点不含糊,因为李卫没有显赫背景,更没有关系网,要说关系就只有雍正,雍正叫他冲他就冲,刀山下火海,眼睛不带眨的,以他率直的性格,没有什么顾虑,这一点正是清官的优势。所以想对付李卫的那些王爷和官员,也是件头疼的事。

李卫的官场生涯,政绩斐然

李卫深受雍正喜爱和欣赏,李卫官场生涯在短短的几年间,可以说平步青云,从一个五品的捐官儿,到封疆大吏。除此外,不管李卫到哪为官大部分事务都兼职盐务,都是盐政方面的工作。

清朝的盐是非常重要的,盐官在清朝可是油水最大的官职,贩卖私盐可是要杀头的,李卫负责这样的官职,责任重大。那么,李卫为何一直兼职干盐官呢?

那是因为李卫刚正,不贪腐不徇私,制定自己的治理方案,能够有效的管理好地方盐务,不可否认的是,他这个方案很奏效。他这小子虽然没文化,但是管理盐务有自己的一套手段。

在李卫管理期间,搞盐政工作,缉捕私盐贩子,当时沈氏就是最大的盐枭,在缉捕中从不含糊,直接端掉,沈氏在当时是多么嚣张的人,有时还跟官兵对着干,但是面对李卫这样一副不怕死的办事风格,也只能认栽,李卫不管你是高官,还是强匪,从不蹑手蹑脚,干就完了。

除了盐务治理得井井有条,为官府增加了许多财政收入。拥护老百姓,对于民生的问题他很着重。李卫把盐务剩余的钱财,用在了修筑海塘上,为朝廷解决了大问题。李卫讲义气,有执行力,剿匪也是一把好手,干事有魄力,在他治理之下,匪患逐渐平息,维护了安定。这一点深得雍正喜爱。

最后,李卫的结局如何

李卫在雍正时期可以说风生水起,而到了“十全宝宝”乾隆继位后,他就没有得到乾隆喜爱和重用了。

乾隆时期,李卫还是照样不管不顾地做事,但是乾隆的脾性跟雍正的完全不一样,李卫在乾隆眼里就是一个粗人,他比较欣赏有才华的人才,要不他也不会自己做那么多诗了,虽然不怎么样,那证明自己有文化啊。

乾隆对雍正的宠臣都没有好脸色。当时雍正病重时,还叫乾隆要善待张廷玉,在张廷玉百年之后,给他配享太庙,配享太庙可是非常崇高的荣誉了。可是乾隆上台后,第一个整的就是张廷玉,不断打击,张廷玉这般年老体衰的老人了,怎么经得起乾隆这般折磨,不过最终乾隆还是发善心给了张廷玉配享太庙。

而李卫做事的风格就对不上乾隆脾性了,李卫比较着重民生,他弹劾诚亲王与百姓争地,而乾隆觉得他是多此一举。乾隆三年,李卫不断的弹劾其他人官员,让乾隆感到不安,就一直没有重用他,冷淡了他。

不过,李卫的结局还是不错的,最后是病死,也算是善终。否则李卫的结局不会比张廷玉好到哪里。李卫死在了乾隆三年,乾隆对的评价还是很高的,可以看出,李卫为官肯定不错的,所以乾隆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敏达。

结语

我们可以看到,李卫的功绩斐然,在大清朝得到认可,是清朝的一代名臣。李卫官做的也不错,心性纯正、刚正不阿、鞠躬尽瘁。而到了乾隆时期,十全宝宝比较喜爱文化的文人和官员,对于李卫这样没有什么文化的人并不太看重。李卫结局还是好的,最后也算是得于善终,要是继续活着,按照他那种粗豪率直的性格,结局应该是比张廷玉还要惨。

—END—

(图片来源网络)

历史上李卫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李卫,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雍正朝走向了为官的巅峰,官至直隶总督,执掌京畿重地,护卫京师外围安全,可谓是朝中重臣。

雍正驾崩后,李卫作为康雍两朝老臣,对清朝忠心耿耿,再加上李卫的能力并不差,是当时少有的能臣干吏,所以乾隆初即位时,对李卫依然予以重用。

乾隆元年,李卫以直隶总督的身份,兼管直隶总河,并兼任裁营田观察使,负责清朝直隶地区的屯田事务。在经过数月的考察后,李卫上疏乾隆:“以营田交诸州县收管,分辖通永、霸易、天津、清河、大名五道,统率经理”,乾隆允之,直隶地区屯田得已大治,乾隆盛赞。

乾隆二年,诚亲王府护卫库克与安州百姓争淤池一事,李卫将其告发至乾隆处,乾隆初即位急需立威之事,所以对此事十分重视。不久乾隆并命令李卫前往安州查察此事,李卫到安州后,秉公执法,还民公道,安州百姓无不赞其青天,更赞乾隆圣明。如此,乾隆大喜,为奖李卫秉公执法,遂赐予四团龙补服,真可谓是厚赏。

乾隆三年,李卫再上疏弹劾总河朱藻贪污受贿,更纵容其弟在地方上欺行霸市,肆意干预地方政务。乾隆闻听后,命尚书讷亲、孙嘉淦前往查察,后查证属实,夺朱藻官,并如律治罪朱蘅。

同年,李卫病重,乾隆亲派御医前往府邸诊治。不过此时李卫已是病入膏肓,纵使是灵丹妙药也是无力挽回,十月二十二日(12月3日),李卫因病去世,享年51岁,乾隆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并赐谥号“敏达”。

总得说,李卫在乾隆朝的最后三年依然是深受乾隆的重视,不但依旧担任着清朝的直隶总督,还经常被赋予钦差之职,赴各地查案。同时李卫也依然秉持着刚正不阿的性格,时常上疏弹劾朝中重臣违法乱纪的行为,甚至连亲王都敢弹劾,而乾隆也十分喜爱李卫的这种性格,当时在弹劾诚亲王府护卫库克与安州百姓争淤池一事,后查证属实,乾隆就赐予李卫四团龙补服这样的厚赏,要知道四团龙补服正常情况下可只有皇子、亲王、郡王、亲王世子才能穿的,而这足以证明乾隆对他的厚爱。

当然,正史中的李卫在乾隆朝的生活远是不如电视剧《李卫辞官》中表现的那般精彩的。

在《李卫辞官》中,乾隆一即位,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对这位先帝十分宠爱的臣子李卫却是一点都不喜欢,尤其是看不惯李卫身上的那股混混气。但是碍于李卫是康雍两朝的老臣,再有雍正遗诏让他要厚待李卫,乾隆倒是给他留了几份薄面,只是降了他三级,从总督变成了顺天府尹。

而作为看着乾隆长大的李卫,经过在官场十几年的历练,已是洞明而又老辣,他深知自己这位新主子同先帝雍正完全就不是同类人,这位新主子年少气盛,过于趾高气扬,且尤其看不惯他这种非正途出身的官员,所以这时早已看透了人情世故的李卫决意辞官,以免晚节不保。只是乾隆对于李卫虽讨厌,但对他的能力却是认可的,所以他也舍不得让李卫辞官。如此围绕着这一少君老臣所发生的一件件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就此展开。

先是乾隆为胤禩、胤禟平反所引起的灭门惨案与政治风波,再是江宁海关道走私案牵涉出江南四省三十六道贪污渎职的滔天大案,又是科场泄题事件牵连出后宫争宠的纠缠不清,接着乾隆和女刺客之间的情爱纠葛引出了一段前朝的文字狱冤案,最后太后奉迎佛骨一事却阴差阳错的造成西北剿匪的一波三折。

在这些事件中,乾隆年轻气盛,处理起来都过于急躁,导致事情往往朝着背离乾隆曾经期待的结局而去。之后事情出现严重偏离的时候,乾隆都需要借助着自己曾讨厌无比的李卫来解决这一件件棘手的事情。而李卫虽然每次虽然都替乾隆圆满的完成任务,但却都是迫不得已的,他的心里始终都在想着辞官。

李卫不想升官,他知道自己这位主子不好伺候,日子久了必然会晚节不保,所以他执意辞官,以保晚节。而乾隆面对李卫也是十分矛盾的,他虽不喜欢李卫,但每次遇事他又不得不用他,而恰恰就是这位自己不喜欢的人,替他办成了一件件原本很棘手的事情,而且办的很漂亮。而每当乾隆改变心意,决定要重用李卫时,李卫却一再递上辞官奏折,执意要辞官归隐,这让乾隆气也不能恨也不是,只能自己独自在那边生着闷气。

不过事情终归还是得有个结局,李卫这官最终还是辞成了。就这样,紫禁城内“吾皇圣明”响彻云霄,清幽古道上,一袭青衫,两袖清风的李卫,骑驴远去,自此留下一代名臣的传说。

历史上李卫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我们想要了解一个人,首先得了解一个人的生平。根据百度百科的答案。

李卫(1687年2月2日—1738年12月3日),字又玠,江南铜山(今江苏徐州丰县大沙河镇李寨)人,清代名臣。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李卫捐资员外郎,随后入朝为官,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深受雍正皇帝赏识,历任户部郎中、云南盐驿道、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不论所任何职,在位时能体察民间疾苦,深受百姓爱戴。李卫于乾隆三年(1738年)病逝,年五十一,乾隆帝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敏达。

历史上的李卫。可不是电视剧里 山 争演的那么的无厘头,但是也是一大咖了。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大老粗,竟然做道一品总督的头衔,历经三朝不倒。

(山 争 哥哥当初演的还是蛮帅气的说)

很多人说,李卫最后的结局是被乾隆给玩死的,就因为他是他老子的人,“术球”认为不然,很多人这么说,也有一定的道理,到底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的误解呢?下面"术球"来给你们唠叨唠叨。

话说我们的乾隆老爷子,也跟他爷爷康熙有共同的爱好,就是微服私访。不是还有乾隆下江南之说嘛。话说某天,乾隆下江南,来到杭州西子湖畔,无意间见西湖花神庙里立着李卫自己及其妻妾的神像,号“湖山神位”,这就让他很不爽啦,我乾隆是天子,所谓天子,就是上天的儿子嘛,那就是神的儿子,你是湖山神,那我不就低你一等啦!这天下我老大,你怎么能骑到我头上去呢,但是这是广大人民群众立的庙,想拆除,那就得要理由啊,于是他说:“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就这样,把他神像撤掉,烧毁了。

这就是大家误解李卫结局很惨的来源,但是,结局,应该都是人还活着的时候的结尾才是结局吧,这都是他身后的事了,其实李卫在世的时候,是很得乾隆赏识的,李卫官做的也不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在他身上最适合不过了,他也是病倒在任上,最后牺牲的。

好了,以上就讲到这些,文中观点,仅代表“术球”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关注“术球”,一个见到有趣的问题就忍不住想回答的人,给你更多精彩)

历史上李卫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李卫历史上是善终,这是当官少有的好下场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

雍正死了以后,乾隆并不喜欢李卫,本来是要将他贬为闲职的。

李卫很聪明,主动要求去职。

乾隆三年(1738年)8月,在随乾隆帝拜谒泰陵时,李卫突发肝病,立即要求辞职养病。

10月,乾隆批准李卫辞职养病,但还没有来得及回到老家就病发死亡,时年52岁。

由于李卫是主动辞职,乾隆在面子上也过得去,下谕曰“李卫才猷干练,实心办事,宣力封疆,无少瞻顾,畿辅重地,正资料理……今闻溘逝,深为悼念。”谥号“敏达”。

李卫的5个儿子,当时都是当官,乾隆大体也给予庇护。

其实李卫大儿子李星垣,是武官出生,在乾隆提拔下官至广西右江总兵,乾隆二十九年,调两广总督。

这是非常高的职务了。

可惜李星垣自己不争气,第二年因李侍尧贪腐案牵连遭革职拿问,斩监候。

但李卫其他儿子做官都很顺利。

李卫此人脾气暴躁,傲上骂下,本来是个很难相处的人。

他之所以被雍正当做心腹,又被重用,是有一定原因的:

第一,李卫对于雍正极为忠心。

李卫对雍正是私人愚忠,也就是雍正的命令就是真理,李卫会毫无质疑的执行。

李卫自认为是奴才,为雍正做事是应该的,从不居功自傲,也不揽权。

相反,年羹尧和隆科多就不懂得这个道理,一个自尽一个被流放。

要说这两人的功劳,只有比李卫更大。

第二,李卫有一定的能力。

李卫精明强干,基本在每个岗位上都干的不错。

实际上李卫没什么文化,他识字不多,只是为人聪明机灵。

雍正三年(1725),李卫调任浙江巡抚,兼管两浙盐政,为方便他行事,雍正帝还为他专门设了浙江总督一职。

李卫在浙江搞得不错,特别主要打击私盐走私活动。

因为当时财政收入不足,雍正为此烦恼。而盐税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李卫因此获得雍正的喜爱。

李卫后来历任户部郎中、云南盐驿道、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大体也都颇有政绩。

关键在于,他总能完成雍正给他的任务,虽然有些任务雍正并没有说出来。

李卫是揣摩主子意图的高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