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入侵,慈禧为何调不动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没人愿意跟着慈禧一起发疯。

打个比方,你的邻居在家不顾你的劝告玩火,结果把房子烧着了,让你去帮忙救火。

你赤手空拳,不具备救火能力,硬去就是送死,你会不会去?

我想只要头没被门夹过,都不可能去的。

现在情况也是一样。

甲午战争时期,满清倾全国之力,打了一个后起之秀列强日本,尚且惨败。

要知道,当时日本国力同英法美德根本是不能相比的,甚至日本自己还背负着不平等条约。

那么,当年用了吃奶的力气连日本都打不过,现在向全世界11个列强开战,岂不是发疯了?

这是连三岁小孩都知道的道理。

当时慈禧调动河北的新军以及义和团,同列强交战,随后要求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人增援。

那么,如果后者增援了会怎么样?

八国联军有几万兵力,打垮慈禧在河北的新军基本不费力,打下北京更是只有一天甚至半天。

抵抗最激烈的就是天津聂士成的部队,但最终也是惨败,聂士成也牺牲了。

也就是说,八国联军对付满清最强的河北地区的新军,根本就是游刃有余。

如果李鸿章等人率兵赶来,且不谈是否来得及,来了也是送人头的。

以当时最近最强的袁世凯为例,他在山东的武卫右军只有7000多人。这点兵马,真不够八国联军打的。

所以,袁世凯虽连续接到派兵增援的命令,却利用各种借口拖延。

袁世凯尚且如此,更别说李鸿章等人。

况且,八国联军之所以侵华,除了自身的侵略成性以外,同慈禧放纵义和团屠杀洋人平民、传教士以及普通中国教民有直接关系。

慈禧放纵义和团不是有什么革命觉悟,而是她想利用义和团同洋人讨价还价,试图废除眼中钉光绪帝。

谁知道列强不吃慈禧这套,不给慈禧面子,还处处给慈禧难堪。

慈禧恼怒之下就玩大了,冒险让义和团公开活动,攻击洋人,慈禧试图以此压迫洋人屈服。

李鸿章等人认为,利用义和团是可行的,但前提是不能和洋人彻底翻脸。

应该清军不是洋人的对手,一旦开战必败,到时候里子面子都没了,何谈压迫洋人屈服。

但慈禧一意孤行,这是李鸿章等人集体反对的,却干涉不了慈禧的决策。

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他们根本不可能出兵支援,因为那只能将战火烧到全国。

在李鸿章看来,目前八国联军还是发动局部战争,最多将河北省打烂而已,尚且不危及全国。

如果八国联军在全国范围开战,那么中国估计要亡国了。

八国联军入侵,慈禧为何调不动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呢?

慈禧调动了,只是李鸿章,张之洞这些人以各种理由推脱,没有去而已。 八国联军侵华,军队数量是一万多人,当时慈禧调动河北的新军以及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开战,结果短短数天,就被八国联军打的溃不成军。之后,慈禧又调动李鸿章,张之洞等人来救,但是都被李鸿章,张之洞推脱了。

那么为什么李鸿章不来救呢? 原因如下 :

一:救不到 李鸿章不来救,因为他知道,就算他来了也是送人头。清末,清军的实力简直惨不忍睹。甲午战争,北洋海军和日本海军相遇,结果,一场战争下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这样的战斗力可想而知了。 你说连当时最差的日本都打不过,你还怎么和欧美八个国家开战呢?

二:保留实力 当时,清朝大一统已经奔溃了,对于地方官员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明哲保身,保留实力。面对慈禧的派遣,李鸿章,张之洞肯定不会去的,一但和八国联军开战,能不能赢还不知道,但是自己这边一定损失惨重。一但自己没了军队支撑,慈禧肯定不会再重用你。 所以,于私心来说,李鸿章,张之洞不去,就是为了保留实力。

李鸿章,张之洞不支援,也因为他们对义和团运动的反对,在当时,李鸿章是反对义和团乱杀洋人的,李鸿章觉得,这样的行为会给清政府带来更多战火。奈何,慈禧不听。最后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 因此,对于李鸿章来说,他不去支援就是表明一种态度,给慈禧一个下马威。 总体而言,慈禧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不支援,更多还是私心,保留实力,不想因为慈禧而把自己的人都搭进去罢了。

八国联军入侵,慈禧为何调不动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呢?

首先,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日落西山,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完全依赖地方武装势力,中央政府的虚弱表露无遗。

其次,在对待外国势力和义和团运动问题上采取了错误决策,想利用义和团来打击和制约外国势力,结果招致东南各省地方实力派人物的强烈不满。清室向多国联军宣战后,并下达全国各地支持义和团的命令。但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等地方实力派深知中国的势力远不能与之一战,深知“若不量力而轻于一试,恐数千年文物之邦,从此已矣”,而且中央政府摇摇欲坠,政治走向并不明朗。

其实,早在1900年6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属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经买办官僚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由上海道余联沅出面,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

因为,两广总督李鸿章、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人,已经和各个参战国之间达成了一个“东南互保”协议,为了维护小团体利益,就出现了不太积极救大清朝的局面。甚至,还密议盘算倘若北京失守而慈禧死掉,当由李鸿章出任总统支撑局面。

东南互保,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汉族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满人朝廷,此事件虽使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得以免于义和团之乱及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但同时此事也使得清廷中央政府集权迅速走向衰落,导致中央无法有效控制地方势力。导致政权走向崩溃。

八国联军入侵,慈禧为何调不动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呢?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慈禧调不动李鸿章袁世凯,固然有慈禧轻率挑起战争、指使义和团乱杀外国人的因素,但并不是那么简单!

首先还原一下当时的历史。

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替慈禧背黑锅,丢了中央大员的地位被降为地方官,到两广当总督去了,慈禧的亲信大臣荣禄取代了李鸿章在朝中的位置。袁世凯则是荣禄麾下得力干将,在镇压戊戌变法和山东义和团功勋卓著,深得慈禧和荣禄信任,就连外国人也对袁世凯赏识有加。义和团于1900年6月中旬进入北京,随即开始大规模的屠杀洋人。数以千计的外国传教士和公使被义和团和清军做掉,6月11日日本使馆书记官杉山彬被清军将领董福祥无端杀死在永定门并且乱刃分尸、剖腹腕心。

这一事件瞬间成为全球头条新闻,北京的各国驻华使馆和教堂里的外国人人人自危。慈禧一帮人当然也比较恐慌,急忙派荣禄到日本使馆道歉,并且表示一定严惩凶手。但是慈禧却没有严惩董福祥,原因是董福祥统帅的甘军是当时拱卫京畿治安的主要力量,办了董福祥很可能引起甘军哗变。投鼠忌器之下,慈禧没有追究董福祥。但是洋人不可能对此善罢甘休。就在杉山彬被杀的当天,驻天津的英、德、法、美、俄、日、意、奥等八国便组织了一支人数为2066人的先遣队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前往北京,目的是保护使馆。面对危局,慈禧想到了李鸿章和袁世凯,于6月15日给二人发电传旨让他们火速回京。由于北京周边的电线杆基本上被义和团视为“洋物”而摧毁殆尽,电报根本发不出去。只好用最原始的“八百里加急”用快马传递。而就在当天晚上,荣禄接到密报,说是外国人针对清王朝做出了协定,大意就是要求慈禧退位、各国代管中国经济和军事。荣禄得此消息不敢怠慢,马上报告给了慈禧。

接着16、17日两天,慈禧连续召开御前会议,多数大臣认为洋人要对中国动武,主张对洋人开战。偏偏就在这一天,大沽炮台被八国联军攻占,而11日由天津北上的2000多八国联军在天津杨村被清军聂士成部包围。慈禧于是决定对洋人宣战。需要说明的是,攻占大沽炮台的是八国联军主力,约1.8万人,除了俄日两国为本国正规军外,其他各国都是从近邻中国的殖民地抽调的由本地人组成的殖民军,而德军部队此时还不在此列。目的是为了救援被围困的大使馆和西摩尔所部。

而慈禧也于21日发布了宣战诏书。

此时在广州的李鸿章事先并不知道这些,因为电讯中断,北京、广州之间信息往来需要8天。就算李鸿章接旨马上动身、慈禧接到李鸿章动身的消息也在23日而此时清军和八国联军已经相互杀成一团了。

李鸿章接到诏书后,停留了一个月才出发。这样做无可厚非,毕竟李鸿章离开朝野也有几年功夫了,并且朝中多数满族皇亲国戚都看李鸿章不爽。义和团更是把李鸿章列入必杀之人名单里。

所以,李鸿章在接到朝廷要他返京与洋人谈判的诏书后,直到7月19日才出发。在这期间他又得到朝廷下达到两江总督处的宣战诏书,这才与八位总督合谋抵制这份宣战诏书,但还是遵行谈判诏书。而此时的八国联军刚刚占领天津(7月14日),因为畏惧北京方向数十万清军和义和团,八国联军在天津一直停留到8月4日才开始进攻。由于德军没到,七国军队没有统一指挥,都是各自为战。

李鸿章于7月22日到达上海,就已经开始做退敌的工作,当然不是武力解决,而是接见外国公使,向他们保证我李鸿章此行就是为和平而来,北京使馆被围的事很快就会得到妥善解决。同时还派人遣散当地的义和团组织。为了这些工作,李鸿章在上海又逗留了一个多月,直到9月10日才继续启程北上,而此时北京已经失陷多日、慈禧也早就逃之夭夭了。

因此,从以上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李鸿章并不是抗旨不尊,而是中间确实变数太多。

至于说东南互保各省总督不听朝廷调遣,这也不奇怪。自从洋务运动开始,清王朝的大一统政权就已经走向分裂了。为何?因为洋务运动实际上是清末团练制度的延续。清王朝由于中央财政吃紧,在镇压农民起义时下诏给地方,由地方官自筹资金组建军队、采购军火,朝廷只给编制和政策,期间兴办的工业企业也一律如此。地方官没那么多钱,那就只好引进外资、外企。几十年下来,也就和外国人形成了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一边是要钱没钱还处处耀武扬威的朝廷,一边是有钱有钱说话客气的外国人,对于总督一级的地方官显然对外国人会比对朝廷更亲近。现在朝廷要和外国人打仗,这些总督当然就不干了。反正在我管辖范围内的财、政、军权都在我手里,朝廷也无可奈何。

从这个意义上说,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不仅没能让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反而弱化了大一统的格局,把满清送上了死亡之路。

八国联军入侵,慈禧为何调不动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呢?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慈禧之所以调不动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人,就在于当时的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等封疆大吏已和各参战国达成东南互保协议!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当时国内、国外的复杂形式,决定了这些一方大员的拥兵自重——

国内:东南海疆各地,因了远洋海运的优势地理位置,已逞物阜民丰之势。面对一场于国不利、毫无胜算的祸国殃民的战争,庭院深深的士子担当加上龙楼隐隐的国士情怀,促使他们拒不出兵……

国外: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和崛起,西方那些资本主义国家早已经远远地甩下中国、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军事实力,中国早已与那些西方列强不可同日而语……

另外,再加上互利互惠、不离不弃的经济利益链条的缔结,使有着中外视野眼界的李鸿章、张之洞等人,既洞悉了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差距,又收到了保民而安的现实利益……

于是,在井水不犯河水、鱼不死网不破的东南互保政策驱使下,远在帝京的慈禧,只能徒叹山高皇帝远、再也调不动一兵一卒北上勤王了……

八国联军入侵,慈禧为何调不动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呢?

因为慈禧太后下的命令实在是荒唐至极,完全是意气用事,不顾国家安危和利益,也不符合自身利益,老成谋国的各地封疆大吏不会如此行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庚子事变”爆发,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西逃,并6月下令各省对西方列强全面宣战。此时,控制着帝国东南省份半壁江山的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骙等汉人地方督抚,经过商议一致拒绝承认开战旨意的有效性,拒绝接受这一皇室命令。

为避免对西方列强宣战,导致外国军队进攻东南富庶省份引发战乱,南方督抚们与驻上海的各国领事们达成一项非正式的协定:作为当地的最高长官,他们不仅保护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会镇压义和团民;外国列强则承诺不会派军队进攻他们的辖区。这便是近代史著名的“东南互保”。应该说,“东南互保”属于抗旨行为,藐视了朝廷特别是慈禧太后的权威。那么,《慈禧太后调不动李鸿章、张之洞等汉人督抚们,还追加官方御令认可“东南互保”这一举动。主要原因在于以下方面:

一是以李鸿章等为首的南方省份汉人督抚实力强大。自19世纪5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以来,湖南、安徽浙江等省籍贯官员凭借兴办团练,成功地帮助朝廷剿灭了太平天国运动,在这一过程中,实力强劲的湘军淮军军事力量应运而生,大批汉人官员以军功获得擢升,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汉人官僚集团迅速崛起,至“义和团运动”爆发之时,全国绝大部分的督抚都由汉人出任。而表面上看,“东南互保”是由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人牵头,实际上是代表了整个汉人官僚集团的意志。汉人督抚已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慈禧太后虽有不满,但维系清廷统治,还要有赖于汉人督抚的支持,调不动李鸿章等人也是徒呼无可奈何。

二是李鸿章等汉人督抚的意见有理有据有节,且符合清廷和慈禧太后自身利益。李鸿章、张之洞等汉人督抚在于西方列强达成“东南互保”协议的同时,也深知这是抗旨行为,需要说服慈禧太后同意接受他们的所作所为,。张之洞、刘坤一曾会衔电奏慈禧,历陈苦衷,有理有据,明确表示不赞同朝廷向各国宣战和招募义和团民的政策,并劝朝廷改变政策,并得出为全国计、为朝廷计应实行“东南互保”的结论:“就目前计,北事己决裂至此,东南各省若再遭蹂躏,无一片干净土,饷源立绝,全局瓦解,不可收拾矣。惟有稳住各国,或可保存疆土”。此言将形势说得相当透彻,因此,虽然慈禧太后在“庚子事变”中被义和团运动冲昏了头脑,在逃往西安之后,也生怕西方列强对自己进行惩处。这时候就需要缓和对西方列强之间的敌对关系,如果东南省份遵从了当初她的旨意开战,反而会火上浇油。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反复陈情,请求官方认可,无形之中给了慈禧太后一个台阶下。这使得慈禧太后可以有机会从谏如流,在“宣战”后给他们的上谕中称赞他们的“互保”是“老成谋国之道”,并且朝廷“与该督等意见正复相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