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四百万兵力为何打不过清军十二万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明朝400万兵力是个伪命题。

实际上,明朝对付满清的军队,长期保持十几二十万的规模。

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因为明朝没钱。

著名的萨尔浒之战,明军总数为8万8000人而已,而清军八旗合共总数约为6万人(还未计算能够参与作战之奴隶民夫)。

虽然明军还有叶赫部和朝鲜军助战,但都是壮声势的而已。

真正的兵力,明军和八旗其实差不多。

我们再看战略决战的松锦大战。

洪承畴在辽东经营多年,倾巢出动,明军不过20万人。

相反,清军却有24万之众。

洪承畴是直到清军实力的,一度不愿意出战,是在崇祯逼迫下这才出击。

其实,洪承畴到任之后,首先向崇祯皇帝建议编练新军70万人。

然而,明朝没钱,最终洪承畴仅仅编组了4万新军,它的麾下5个总兵名义上各自编组1万人,加起来也就是9万而已。

最终洪承畴可以使用的总兵力,不过20万,兵力还不如清军,这还打个屁,真敢主动进攻的。

至于中期宁远之战中,袁崇焕明军只有不到1万人,而攻城的清军有6万规模。

说来说去,其实辽东地区明军就数量上,并没有太大优势。

这主要是严重缺乏军饷。

从开始到最后,辽东的军饷始终都是拖欠的。

到了后来,军饷拖欠几个月已经是常态,拖欠1年以上的也是有的。

即便袁崇焕时期,战局很好,明军也因为拖欠军饷差点哗变,其他时期就更别说了。

大家想想,当

明朝四百万兵力为何打不过清军十二万人?

明朝的军队为什么打不过满清的军队,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按道理说明朝的火器装备率不算低,后期也引进了西方火器,但是实际上除非是极少数依仗高墙火炮的守城战,无论是人数还是装备都占优势的明军对阵清军,几乎无一例外是呈现被吊打的局面。而且比较诡异的是,明朝军队经常出现被畏辫子兵如虎,被清军吓跑乃至投降的情景,比如说萨尔浒之战中李如柏部直接被吓跑,浑河之战中袁应泰部畏战不前,入关之后左梦庚帅江北四镇几十万大军向阿济格投降等等。不胜枚举。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凡事要对比双方。

观明朝,主要有三点:

一、卫所制度的腐败堕落。大明开国后,朱元璋在明朝将全国建立起卫所制度,并沿袭了元代的匠籍制度,将人户分为军籍和民籍、匠籍。军户要世代出兵,每一户固定要出人来卫所参军,供养都需要自给自足,国家不提供资助,所以平时有一半时间操练,一半时间农作。这样本身就是个大问题,连全年操练的职业兵,如果没有经历实战的话,战斗力尚且要下滑,何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卫所兵?后期的卫所兵几乎就是农户,见敌则溃。而且卫所兵常年得不到足够的供养物资,军备也日益废弛,最难过的还是军官们会勒索“月钱”、孝敬等来让你免除差役,不堪其苦的卫所兵经常出现兵员逃跑的现象。比如一卫的军队一般是5600人,一所的军队一般在1100人左右,可是到了明朝中期开始,江南卫所因为逃兵的问题,常常兵力不足一半。为了应付检查,明朝各总兵会派人到逃亡军户的家中拉壮丁来补充人数,这样更加剧了军队的水分,因为这些兵员是刚刚硬被充数的,士气之低可想而知。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军官们的腐化更加严重,因为卫指挥使以下的军官职务,都是世袭的,他们在永乐之后无需考试即可担任父亲之位,往往并不努力、恣意妄为,所以这些老爷们在作战时一筹莫展。

嘉靖三十五年(1556),倭寇800多人流窜至浙江慈溪,进攻龙山所。明军一万多人前去迎战。明军总兵力是倭寇的十几倍,按照常理,可以全歼倭寇。但是熟悉明军战斗力的倭寇却毫不在乎,不但没有逃跑,反而分成三路,由三个头目分别率领,主动进攻明军。滑稽的一幕出现了,明军各部迅速崩溃,四散奔逃。身为参将的戚继光怎么也无法让部下不逃跑,于是自己跳上一块大石头,连射三箭,把三名敌军头目都射死了。正在逃跑的明军见状,就又跑回来汇合。倭寇士气见状便退走了。从此戚继光再也不敢相信卫所兵,而是决定亲自募兵,也就是日后的“戚家军”。但是戚家军和边军终究不是多数,如果被歼灭殆尽则难以恢复。

二、明朝吃空饷、装备差。空有庞大的人数,装备差又有何用,难道以木棍对刀剑?因为嘉靖尤其是万历皇帝这对祖孙的怠政,到了万历后期,全国官员缺额接近一半,全国政府呈现瘫痪状态。这段时间,装备的养护、配给、后勤已经完全脱节。比如萨尔浒大战前,调拨给沈阳明军的装备中,竟然还有正德年间的头盔和手铳;出兵前,祭旗杀牛,三刀而牛不死,最后气的杨镐脸色发青,命身后侍从用尚方宝剑才一剑斩下了牛头....萨尔浒之战中,身为总兵的杜松的头盔在激战中,由于生锈而被一箭贯穿。戚继光就曾在《练兵实纪》中吐槽:“今我之盔甲,外面新表可观,内里铁叶,一片数个眼,锈烂惟存铁形,还是好的,其空落如筛子一般,敌射可透,刀砍可破,是盔甲也不如他。”这都是本应该避免的事情,可事实上明朝已然如同一棵枯树,看似庞然大物,实际上已然行将就木。萨尔浒之战大败后,举国震惊,万历皇帝回顾二十年前的援朝战争,对比如今的惨败,不禁愕然痛心。

明朝四百万兵力为何打不过清军十二万人?

我想首先要明白一个问题,明朝是亡于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的,并不是亡于清朝军队,只不过后来李自成的迅速腐化和没有处理好吴三桂问题,才导致李自成的失败和后来溃败千里。

正因为吴三桂投降清朝,才导致清军入关,共计农民军和明朝军队。但是此时的农民军和明朝军队一样都是一只没落的军队,一只腐化的军队,一只没有战斗力的军队。

明亡以后,作为瘦死的骆驼,其本身还是有几百万军队的,这是事实。但是作为一只没落的军队,其失败是必然的,首先其上层没有一个稳固的领导核心,南明皇帝一换再换,内部政治斗争不断,即使有贤敏的大臣和将领,也是苦于政治斗争而无法自拔。其次,军队战斗力已经完全的不堪一击,作为没落的军队,人心涣散,犹如一只缺乏灵魂的部队,缺乏有力的领导,也不能保证打胜仗。再次来说,缺乏有力的后勤保障,饭都吃不上,更何谈打仗。

相反我们来看一下清军,前面有吴三桂的明朝精锐部队做先锋,后面是一直新兴的强大的有战斗力的军队做指导。岂有不胜之理!

明朝四百万兵力为何打不过清军十二万人?

首先明朝四百万兵力打不过清军十二万人这个问题本身就有太大的问题。说明朝打不过清军,主要就是说明亡而清代。事实上明亡是以崇祯皇帝煤山上吊为标志的,而崇祯的死是因为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城,皇帝觉得无颜见烈祖烈宗而以发披面而上吊自缢,从此始,明已亡。

其二明朝的四百万军队。如果硬要说明朝的四百万军队对付清军十二万人(其中包括八旗军八万余人加上吴三桂降军三万余人)总体上来说是要算上李自成的一百多万,加上其他武装力量。而李自成部与明未力量之间是水火不容的关系,使得清军有机可乘。

其三吴三桂的献取山海关。山海关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地位,它刚好处于明军和清军的中间,不仅地理险要,而且形成了坚固而完备的防御体系。如果清军不攻下山海关,就大规模进入到关内。山海关驻扎关宁铁骑一旦与各地勤王之师会合必会对清军形成关门打狗之势。最终以大汉奸吴三桂的献关而结束了清军对山海关的奢望,也结束了明王朝对清军最后的一道防线。

总体来说明亡先于内李自成,其后才被清军所代。

明朝四百万兵力为何打不过清军十二万人?

公元1644年,李自成带领农民起义军进攻山海关,而吴三桂则将关宁铁骑调至山海关中死守。

在山海关即将被攻陷时,多尔衮带领的清军在迅速进入其中,并且同吴三桂合力击败了李自成的部队,为清朝的建立拉开了序幕。

在满清军队所抵达的地方明军不战而降,没过多久满清便占领了明朝北方所有的地盘,建立了满清帝国。



那么明朝明明有那么多军队为什么不抵抗呢?百万大军还打不过十二万清军吗?原因如下:

一:明军腐败无能,战斗力底下。

在明朝末期文官贪腐成性,克扣军队物资粮饷,再加上明朝的将领也没有作为,导致明朝军队几乎没有作战能力。

而且在战争中想要获得胜利光靠人数是没有用的,作战是否能够胜利的首要因素应该在于军队战斗力的高低,不然历史上也不会出现那么多以少胜多的著名案例。



所以,在明朝军队的无能之下,即使有五百万军队同样也打不过清军十二万。

二:农民起义消耗了明军大量的实力,剩下的明军不愿意再做抵抗。

明朝末期频繁发生天灾,要么干旱要么洪涝,百姓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而且朝廷的拨款被地方文官所侵吞,再加上明朝藩王地方官对百姓的剥削,使明朝百姓与政府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这种情况之下,明朝不断爆发农民起义。于是明朝军队在长年参加对这种叛乱的镇压中逐渐失去继续作战的意志力,所以当清军入关以后,这些明朝军队纷纷不战而降。

明朝军队虽然数量有着百万之多,但是一大部分都因为粮饷被克扣或者因为没有装备而没有战斗力。

再有着长期的对内镇压起义的战争,使明朝的军队疲惫不堪,无论是士兵还是将领根本不愿意继续打仗。

加上明朝已经衰败至此,失去了民心,军队不愿意再为明朝效力。所以明朝军队数量虽多,但是却没有战斗的意志,自然不敌十二万清军。

明朝四百万兵力为何打不过清军十二万人?

当年努尔哈赤起兵自立门户时,凭借的仅是十三副明朝赐予的铠甲和一些战马。经过多年浴血奋战,终于于1616年统一女真各部,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从此开始以一国之君的身份,与明朝平起平坐。1618年,羽翼丰满的努尔哈赤,勇敢地向强大的明王朝发起挑战,并一举攻克重镇抚顺,打响了决战明朝的第一枪。

清军从1618年起,经历几十年血战,终于在1644年入主中原。26年时间内,清朝在清太祖、清太宗父子两代努力下,在萨尔浒之战和松锦之战两次决定战役中大获全胜,并先后夺占明朝山海关外的所有城池,使明军伤亡数十万,彻底败在了这个往日不屑一顾的荒蛮部族的手下,明朝万里江山也归清朝所有。

论领地面积,满洲最初所占不足大明的百分之一,论兵员数量,八旗兵直到入关时也才不到10万,也不及明朝的十分之一。论财力储备,更是相差悬殊。仅仅万历年间,投入到关外战场上的用兵费用就高达6000万两白银,简直是一座银山。以游牧渔猎为生的建州女真,恐怕几代人几辈子全部掏空家底儿,也远远凑不出这笔钱。

然而,历史就是这样让人迷惑不解。弱小的建州女真,最终击败了巨人一般的大明朝。原因何在?且听在下慢慢道来:

首先:明朝后期,吏治败坏导致国家运转不灵。努尔哈赤本为明朝辽东大将李成梁之义子。由于李成梁自身贪污腐败、烂杀边民以冒军功,导致被弹劾调任。李成梁一走,便没有什么人能直接控制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正好利用此时机自立门户、发展壮大。而且由于种种明朝自身原因,错失一次次将努尔哈赤消灭于萌芽的机会。明朝又党争严重,致使能有效震慑住努尔哈赤的熊廷弼被"枭首九边"。努尔哈赤最终做大做强,成为明朝灭亡的掘墓人。

其次:满清虽是游牧民族出生,但是清军中有汉八旗。皇太极将归附清朝的汉人编为汉八旗并重用他们。汉八旗擅长操枪放炮,满八旗和蒙古八旗善于骑射。并且满清初期还招募世界上最好铸炮师为清军打造最先进的红衣大炮。这样在军事上清军不仅和汉族军队比没有装备上的劣势,反而因为大量汉人的相助使满清在装备上有优势。

最后:满清能入关统治中国,其实是因为捡了汉族人自己内讧不断的便宜。首先,明朝国内爆发大量农民起义导致大量的国力耗在对内战争上,这使明朝两线熬战无法集中力量打满清。明朝最后也是亡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之手。至于明亡后汉族人自己建立的各个政权都互相内讧不断而且不得民心,相比之下满清的实力最强。而且满清入关后许诺明朝旧臣官复原职,并且让晋商获得大量利益,这样便得到大量的汉族大地主和士大夫的支持。得到满清重用的汉族人纷纷给满清出谋划策拥立满清。

所以汉族人其实并不是亡于满清,而是亡于汉族人自己之手。这就是为什么明朝为何打不过清朝之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