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当年没有现代交通工具,是怎么游遍名山大川的,並写下了著名的《徐霞客游记》?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人出门不容易,但也不是无法出门,徐霞客也不例外。

大明时期,中国腹地省份其实已经人口稠密,发展的很好了,旅游根本没什么问题。

大家注意,徐霞客22岁开始旅游,53岁去世,旅游了31年之久。

他的足迹遍历今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山西、江西、湖南、广西、云南、贵州等16省。

但是,徐霞客是在生命最后4年,才去了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

其中,江西、湖南不存什么偏僻地方,只有广西、贵州、云南才算比较偏僻。

也就是说,徐霞客一生真正的艰难驴友挑战,是在人生最后二三年,但因此就去世了。

之前20多年时间,徐霞客其实是在中国腹地旅游,难度不大。

顶多是徐霞客作为旅游去了一些大山和普通游客不去的地方,但也算不了什么,都是当地山民已经开发的地区。

只是徐霞客系统的写了游记。

而且,明代的交通没有那么落后,远距离依靠水运。

明代,中国的水运还是很发达的。

京杭大运河横贯南北,从北京到杭州。

而向西有长江和各种之流,可以到四川等西部各省。

向南则有其他的江湖,可以达到广东和广西境内。

远距离旅游,徐霞客其实都可以坐船,航道都是官道,没什么难的。

同时,明代和之前朝代一样,大小官方驿站遍布全国,这也是控制地方的一个方面。

徐霞客也曾公费旅游过,还利用公家的交通工具,征集民夫之类。

利用这些现成的驿站之类,徐霞客在中国腹地旅游是没有什么难度的。

无法是将今天的火车、汽车,换为古代的骡马而已。

大家不要小瞧骡马,萨胖去西藏旅游爬山都是骑骡子,比汽车有效的多。

徐霞客旅行始终是有仆人的,有着自己的牲口,

徐霞客当年没有现代交通工具,是怎么游遍名山大川的,並写下了著名的《徐霞客游记》?

谢谢邀请!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美国一个名叫杰克·凯鲁亚克的作家曾在他的小说《在路上》中向世人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我们的道路是什么?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的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么走呢?”我们的道路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去走脚下的路,这也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追问。在今天,“在路上”俨然已成为了年轻人追寻自我、追求自由的符号,背上行囊,走向未知的旅途。而事实上,早在400年前的明朝,中国就有一个人已在路上了,他就是徐霞客,他用自己的一生真正践行了什么叫“在路上”!

徐霞客

徐霞客这个人的一生可以用“志在四方”四个字概括,他一生游历,一生寄情于山水之间。徐霞客出生于明朝江苏江阴市,其祖上都是读书人,称得上是书香门第,依照中国古代传统儒家思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来说,徐霞客本该走读书考取功名之路。

然而徐霞客却并不热衷于科考,15岁那年,他应过一回童子试,没有考取,后来就没有再上考场了,放现在就相当于直接放弃了高考,让父母得多痛心疾首呀。好在徐霞客有一对异常开明的父母,他们居然支持徐霞客走一条独特的道路:游历。说实话,这事情放在今天都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更何况是在几百年前的明朝了,真是一对开明的父母。

徐霞客的游历

22岁的徐霞客走上了遍访祖国山川河流的道路,那么他为何一生都在游历?在当时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形下,他又是凭借什么游遍名山大川的呢?

首先说他游历的原因,大概也就是两个原因,其一是说这源于他的一个梦。有资料记载,徐霞客八九岁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一个神奇的山洞,里面有一个仙人在跟他说话,梦里的徐霞客很好奇,就跟着仙人的脚步不停地走……梦醒以后,徐霞客就有一种仿佛置身于梦境中的感觉,他很好奇,很想去找那个山洞、见那个仙人。而且徐霞客从小就喜欢读关于地理,历史和探险等方面的书籍。可能从这个梦开始,徐霞客就一直在计划着自己的这条传奇的人生之路。

其二那就是家族的影响和父母的支持了。徐霞客的父亲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交往,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观,这对童年的徐霞客影响很大。而且其家族尽管都是读书人,但却并不热衷仕途。而在徐霞客提出想要游历山河的想法后,他的父母也给与了很大的支持。这些原因真假与否,一时无法考证,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徐霞客不入世俗,毅然独步神州大地,绝对是那个年代的异类。

要说明朝的两大游历事件,一为郑和的下西洋,二位徐霞客的足遍全国,但是不同于郑和下西洋的官方行为,徐霞客从22岁踏上远游征途一直到54岁逝世,30多年的游历生涯,他没有政府的支持,凭自己的一己之力,凭自己的双脚走遍了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南、山西等16个省,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可以说,给他“中国第一代驴友”的称号是当之无愧的。

而且在我看来,徐霞客的这种游历更应该被看作为是一种冒险,他的游历相较于现代人的休闲旅游来说完全就是两回事。

徐霞客的游历,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他调查火山,寻觅长江源头,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他对河流性质的考略,对其源流的辨析,对石灰岩地貌的总结,对火山、温泉等地热现象的研究,以及对农业、手工业、交通状况的描述,有很多都成为今天地理学所遵循的规律性结论。

他耗尽一生精力所著的《徐霞客游记》开创了我国地理学上实地考察自然,系统描述自然的先河,被誉为把科学和文学融合为一体的“奇书”。有史料记载徐霞客在每天游历结束后,不管他有多劳累多疲惫他都会很认真的记录下他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正是由于徐霞客的这种习惯,才有了如此伟大著作的出现。

很显然,徐霞客这样的游历高度是今天人们走马观花式的到此一游难以企及的。

结语:

徐霞客“问奇于名山大川”,既是他对于自己个人情趣的抒发,也是他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这一点与我们今天向往的“做自己喜欢的事,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是大相一致的,人生一世,寥寥数十年,当然要跟着自己的心走!

我是盛说纷纭,聊聊历史风云人事,欢迎大家多多关注,多多交流!

徐霞客当年没有现代交通工具,是怎么游遍名山大川的,並写下了著名的《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出生江南一殷实家庭,他父亲不愿从政,只好游山玩水,受父亲的熏陶徐霞客从小对大千世界产生浓厚兴趣,长大后以绘制天下名山胜水为理想,从20岁起直到54岁去世,徐霞客的30多年都在四处出游,最后写下了一部奇书《徐霞客游记》,这本书表面是描绘景物的游记,但实质上是我国最早的自然科学类书籍,也是我国地理发展史上一部巨著,特别是书中对石灰岩的考察研究,在全世界来说都是首创性的工作。

现代人高铁飞机一天之内全国转,而400多年前徐霞客用时30多年,足迹才踏遍大半个中国,可想历时之艰辛。

明末清初,封建社会已具有相当高的发展,那时的文人已不局限于做文章,讲些空道理,而是把注意力转向自然的探索与生产技术的总结,所以出现了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等,比如李时珍所记载的动、植、矿物很多都是他在野外亲自搜集和鉴定过的,为了验证动物的药性,李时珍与捕蛇人常见在密林里抓蛇,又与猎人在深山里探险。

徐霞客的旅行线路图。

而徐霞客的工作最具有实践性,水路有船,大路可以坐马车,小路可以骑驴,从不骑马,而无路探险只能依靠双腿了,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早期时徐母在世,徐霞客出游都是短期,所到之处,交通很方便,可以计程来往,比如去太湖,去泰山、嵩山、黄山、浙江天台、雁荡等,每次归来都会把异地风光和旅途见闻讲给母亲听,徐母去世后徐霞客开始去更远的地方。

图为徐霞客故居。

徐霞客远游,有个仆人姓顾,实为要实地考察,都是徒步跋涉,有时需要攀援,他常把仆人留在最后待命,自己只身前往,在徐霞客晚年时,身边又多了个助手静闻和尚,但在远赴西南时静闻和尚死在了广西,葬在鸡足山。旅途中,情况好的能遇到山中的和尚、道士问路或借宿,依靠老农、樵夫、渔民、猎户作向导,在云南途中徐霞客投宿一陈姓老人家,日记里记载“虽食无盐,卧无草,甚乐也”。

图为徐霞客墓,按徐氏宗谱墓制图重修的,位于故居的晴山堂后院。

野外考察工作,是需要坚强的意志与巨大的毅力,特别是跋山涉水30多年,多次依靠双腿的徐霞客,所到之处多是一般人足迹所不至的,情况不好的需要攀危崖,历绝壁、涉洪流、探洞穴,面临生命威胁,狂风暴雨、忍饥挨饿都是小事,途中经历挫折更是常事了,但徐霞客每天都会把当日经历记录下来,露宿山野时,燃枯草为灯。徐霞客是在崇祯年间抱病而归,去世时所有记述都是手稿,马上清军入关,徐霞客长子被杀,原稿散佚,幼子徐寄苦心收集后,大体恢复了原来的面貌刊刻成书,也是现在的《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当年没有现代交通工具,是怎么游遍名山大川的,並写下了著名的《徐霞客游记》?

基本以步行为主,当然如果水路该乘船那必须坐船。至于骑马坐轿,那是很少的,可能基本没有。他出游盘缠多次告急,晚上选择住寺庙解决住宿问题,能不产生费用尽量不产生费用。在云南双足俱废的情况下,是丽江土司木增安排人抬滑杆,将他送回江阴老家。

徐霞客当年没有现代交通工具,是怎么游遍名山大川的,並写下了著名的《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历名山大川的交通工具无非就是几种方式出行

一、在江南水网交通发达地区坐船出行:

徐霞客老家无锡江阴,是江南水乡,出行主要靠船。因此徐霞客的游历的主要地方都是乘船,这占了他出游的绝大部分时间、绝大多数地方。万里征途任我行,徐霞客游历了:江苏、浙江、湖南、江西、广西,甚至昆明滇池都是乘船游览。

二、坐轿子:

轿子出行是古代有钱人出行的主要选择,徐霞客在云贵之前的旅游,长途靠船、短途就是坐轿子了。徐霞客是江南的殷实之家,也能承担这种旅费。特殊情况遇上盗贼或者随身携带的财物已经用完,遇好心同道商贾接济下完成旅途,和同路的好心和尚结伴一路步行化斋完成旅行。最艰难的只有一路乞讨寄宿好心农家寒舍来克服旅途艰难历程。

三、骑马、骑毛驴步行:

徐霞客游历中特别是到了云贵之后第一选择骑马或骑毛驴,云贵高原多山地带马和毛驴是最好的交通工具,费用低沿途驿站可以䃼充草料食宿。徐霞客从广西到云南途中得到当地士司和老百姓的热情帮助分不开的,徐霞客游览了昆明西山升庵祠,做船游览了滇池海口附近的名胜古迹,大理的凤羽坝子由尹土司两次安排骑马去游览清源洞,大理祥云水目山灵光寺,楚雄大姚妙峰山德云寺、姚安龙华寺,红河阿庐古洞。徐霞客把同行病死的静闻和尚骨灰带到宾川鸡足山安葬,在书中描写了鸡足山日出的壮丽景色,了却了静闻和尚的心愿。最后一站游历云南的腾冲火山热海。写下著名《滇游日记》。

徐霞客打破封建社会囚笼: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束缚。毅然从家乡的胜水桥头第一次出游,畅游无锡惠山,泛舟太湖。那年他20岁。历经34年的艰辛旅途,他走遍了当时中国除四川之外的两京十二省,明崇祯九年徐霞客开始了他向往已久的西南之行。1639年,他来到祖国的西南端——腾越州(今腾冲),这是他人生旅行的最后一站,也是他游历最远的一站,徐霞客的一生豪情满怀,游历祖国壮丽的名山大川,写下流传后世地理名著,现在好多名山大川的地名都出自徐霞客的笔下,谨此我们深切怀念伟大的地理学家徐霞客。

徐霞客当年没有现代交通工具,是怎么游遍名山大川的,並写下了著名的《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出生于1587年1月,逝世于1641年3月,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人”。

一、徐霞客的出行游历方式

徐霞客在赶往目的地的途中所采用的交通工具也贴合了所处朝代、所去地点的时代、地域特征,水路坐船,陆路坐轿(偶尔骑马),到达目的地后都是采用步行的方式来进行游览,只有步行才能细致入微的考察当地地貌特点和人情世故,才能衔接起各类细节、微事,才能全身心的融入和感悟!

二、徐霞客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呢?

1、坚定不移的志向

受到父亲清淡世俗,寄情山水的影响,徐霞客少年时便立下“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志向,并且用一生来坚持、实践自己的志向,未有过丝毫动摇,直到病倒在旅行途中,被遣送回家!

2、渊博深厚的知识储备

徐霞客从小就受到“三更灯火五更鸡,正式男儿读书时”这样的影响,好学好问,博览群书,对地理水文方面的尤其感兴趣。徐霞客读书非常认真,凡是读过的内容,别人问起都能记得。但家里的藏书渐渐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到处搜集没有见到过的书籍。这为他能够写出图文并茂、细致入微、引人入胜涵盖人文地理、动物植物、土壤交通等多方面的游记提供了坚实基础。

3、家庭的无私支持

从不强迫徐霞客考取功名,当支持鼓励他博览群书;从打消徐霞客“父母在不远游”的顾虑到亲手为他缝制出行用的衣物,从接受徐霞客的“不务正业”到全力资助他的游览考察……徐霞客的父母家人在背后为他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支持。

4、周密的计划和高效的执行

徐霞客为自己制订了周密的游历考察计划:22岁至28岁。把精力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28岁至48岁。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51岁至54岁,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

三十多年间,徐霞客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跋涉,足迹遍及相当于现代的江苏、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安徽等21个省、市、自治区,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5、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意志

徐霞客在游历考察过程中,曾经三次遭遇强盗,四次绝粮,而且所考察游览的大多是险流湍急的江河、危峰耸立的山川,很多时候都命悬一线。但徐霞客硬是凭着坚韧的斗志,必胜的决心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游览。

更难能可贵的是游历的每天晚上他都坚持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记录,没有灯光就燃几根枯草,没有纸帛就撕几片衣物,在最后重病期间仍是坚持写作,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才有了这部影响深远的旅游巨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著惊世作。在条件如此艰苦的古代,徐霞客正是凭着坚定不移的志向、渊博深厚的知识、无私奉献的家人、周密的计划和高效的执行以及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意志完成了《徐霞客游记》这篇恢宏巨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