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从小是个放牛娃,没有上过学,为何能写出那么多的诗词作品,谁教他的?
谢谢邀请!
朱元璋做为一位布衣出身、三代赤贫,能够在豪杰并起、英雄倍出的元末打下一片江山,并能让子孙后代享国祚二百七十六年,确实很了不起。在民间,甚至被百姓们神化了,享有历代帝王都没有的至高荣誉。我想,一是因为百姓们对穷苦出身的他心存敬畏,二是他结束了中原地区自1125年宋室南渡至元末1368年前后二百余年的异族统治。
如果朱元璋大字不识一个,能当上皇帝吗?答案是否定的。
那么,朱元璋从小连饭都吃不饱,兄弟姐妹饿死的饿死,送人的送人。他父母都是文盲,起名字不是按出生年月,什么朱五四朱八八的,他的文化知识是怎么学到的呢?
两个途径。一是进皇觉寺做沙弥时,方丈大师传授给他一些常用的语言知识,使得他能够识卷诵经
。传说他云游化缘时曾作一诗,已见其不凡:
天做帷帐地做毡,
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足,
惟恐踏破海底天!
第二种渠道是他的发小汤和带他参加造反后,在义军中学的。有的说是马皇后教的,有人说是郭宁儿教的,也有人说是李善长等淮西同乡教的,不一而足。反正义军里面识文断字者大有人在。加上朱元璋悟性高,人缘好,到他登基时,俨然一副满腹经纶的模样了。登基前去应天府庙里游览,临走于寺院墙壁上留下圣墨:
杀尽江南百万兵,
腰间宝剑血尚腥,
沙弥不知真面目,
只顾咻咻问姓名。
图片来自网络
朱元璋从小是个放牛娃,没有上过学,为何能写出那么多的诗词作品,谁教他的?
生活阅历是创作诗词的根本,经历的岁月是一本无尽诗书,人在苦难中成长,成为一代伟人帝王,如果没有风雨严寒和有一颗上进的心是干不出大事业,如果没有敏锐的思维也成了不诗人写不出好诗,就算没上过学,也会空余之时读书,上学的人不一定能写出好诗,但没上学的人想写诗一定是生活阅历的再现……!
朱元璋从小是个放牛娃,没有上过学,为何能写出那么多的诗词作品,谁教他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朱元璋的文化程度不高,但也不是没上过学。
朱元璋在儿童时代,也断断续续上过1年学,认识一些字,只是不多,勉强算是启蒙了。
后来朱元璋在皇觉寺出家时期,系统的读了一些书。
只要是和尚就要做功课,修佛法。你不识字,还修个毛的佛法。
朱元璋在寺内修行差不多4年,当时也不过20岁。以朱元璋的智慧和能力,4年时间学会读书写字有什么难度。
因岁数大了,加上寺庙也不是养着他读书的,所以朱元璋的文化程度还是有限。
大体上,朱元璋能够达到自己写信、看书,写写简单的诗的水平,大体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初中生。
相比秀才那种真正的读书人,朱元璋当然有差距。
现有的文化,让朱元璋写写文采不算很高的诗,也算足够了。
比如: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燕子矶兮一秤砣,长江作竿又如何?天边弯月是秤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晨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
文采不怎么样,意境也算不错,作为一个将军,能写这种诗就算可以了。
朱元璋发达以后,很注意招揽文人雅士,经常和他们来往,自然也学了不少东西。
同时,即便从军期间,朱元璋也知道文化的重要性,估计也是一边打仗一边恶补,也算不错了。
其实,古人的文化程度不能和今天来比。
就算古代的秀才,在今天看来也就是废物,写写八股文、作作诗能当饭吃吗?
可是,古代男性识字率只有百分之二十几,这些秀才就很牛逼了。
写到这里,萨沙想起红军的事情。红军士兵只要识字,哪怕只认得几百个字,一般就会被重点培养,有很大机会成为军官。为啥?
因为红军战士基本都是文盲,很多略微识几个字也都是在红军里面学的。
朱元璋从小是个放牛娃,没有上过学,为何能写出那么多的诗词作品,谁教他的?
对于朱元璋的了解,除了他曾经落魄,给地主放过牛,当过和尚,要过饭,就是推翻元朝暴政建立大明朝,成为千古一帝了!关于他的诗词文章还真没留意过,基本没什么印象。
朱元璋不是一般的人,用封建的思想观点来看,他就是上天派来拯救中国的神。有些东西是天生的,后天学习也是一方面。他的雄心壮志和思想抱负是学不来的。李白、杜甫诗词歌赋甲天下,可连官都做不好,又怎么造福百姓呢!
有些能力是在社会中学习历练得来的,通过读书只能学些理论皮毛而已,不会学以致用充其量就是书呆子!
历史上很多成大事者,并不都是读过多少书的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据传不也是一市井无赖吗?
还有军阀割据时的张作霖、张宗昌也都不是有文化的人,可却成就了一番事业。但这些人据说喜欢听说书先生讲古。这或许跟他们的成功分不开。别说王侯将相了,就现在的草根明星成了气候还附庸风雅显摆显摆所谓的字画呢!
回到正题,朱元璋能写出好的文章来也不奇怪。毕竟和手下那么多文人雅士打交道会学到不少东西。再说那些以他的名义流传下来的诗词也未必是他写的,或许是大臣们代笔的呢!这并不奇怪,别说以前怎么样,现在领导们发言稿不也是秘书们根据他们的讲话思路整理出来的吗?
我也只是通过野史揣测,他们真实的人生经历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朱元璋从小是个放牛娃,没有上过学,为何能写出那么多的诗词作品,谁教他的?
凡是非凡的人物,除了从娘胎里带来的非同一般的天资外,还有后天很高于人的意志力。
朱元璋从小是很穷,但不能代表他就是个糊涂虫。龙非池中物,终有冲天时。小朱投奔了郭子兴之后,受到了郭的赏识,他聪敏的脑袋意识到自己将要从此改变命运,世界要重写历史了。于是很注意修身的事情,因为修身是齐家的基础,齐家是治国的开端,治国才能有平天下的机会。他和郭子学认字学本领;后来,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氏,成了家,又和马大脚马氏学习。聪明又有志向学,没办法,学而会,会而精。后来当了皇帝后自然会批阅奏折了,万几在念,百务盈心,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传说,朱元璋举行登基大典的那个早上,听到了公鸡打鸣,心里很是感慨。他觉得自己半生辛酸与劳碌,终于有了回报,好像人生的黑夜终要过去,终于看见天亮了,这公鸡是专门叫给自己的啊。于是,在大殿上,朱元璋,看着百官俯首,四海咸服,一时兴起,作了一首《公鸡报晓》诗。他慢悠悠,有些结巴地吟道:“公鸡一叫撅一撅,公鸡两叫撅两撅”,两句之后就停下了,好像没词了。底下的百官,听了这两句诗,心里都泛了呕水,这是什么诗啊,诗可是雅言啊,什么鸡啊撅屁股的,太俗了。心里为他捏把汗,别作诗了,太丢皇帝的脸了。可是朱元璋还要继续作诗,他坐在宝座上,猪腰子脸下方一张阔嘴,干净利落毫不结巴地又作了两句:“三声唤醒扶桑日,扫遍北斗盖晓月。”台下空气刹那凝固,三秒寂静,旋即呼声雷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从小是个放牛娃,没有上过学,为何能写出那么多的诗词作品,谁教他的?
朱元璋从小就是放牛玩,没上过学,为什么后期能够写那么多诗词,其实朱元璋虽然没有条件上学,但是其一直未放弃学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未起义之前,朱元璋在地主家放牛的时候,和徐达是好朋友,徐达上私塾,朱元璋经常在私塾窗外偷听偷学,而且还让徐达给其讲解,虽然学的不多,但是其毕竟有所收获。
2. 在朱元璋四处流浪要饭再次回到皇觉寺这个期间,其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看过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拓了视野。
3.在其参军阶段,其在郭子兴手下,其是一个有心的人,知道自己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在郭子兴帐下他是一个有心人,有目的的学习和识字,掌握了基本的文字。
朱元璋墨迹
4.建立政权之后,其已经是国家的一把手,如何能够治理好一个国家,要求皇帝必须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这对于朱元璋是一个软肋。朱元璋开始了他的重点求学之路,其安排专治大臣给他传授知识,并专门组织进行学习讨论。同时,朱元璋在处理公务之后,其将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其“戴星而期,夜分方寝”,其为了读书而日晏忘餐。其请的大臣都是最有才有德的,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正是因为自己吃了没有文化的亏,所以朱元璋特别注重教育,其将教育纳入地方官的考核内容,而且是一票否决的。同时其对国子学的要求很高,这都说明其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