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捻军了解多少?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捻军很有意思,他同太平军就是古代造反的两种类型。

太平军是以客家人为核心,以宗教为精神武器,建立了稳定根据地试图争夺全国大权的反叛力量。

太平军有严密的组织、比较明确的宗旨、还有精神上的追求(虽然很荒谬)。

历史上,太平军这类反叛是比较吓人的,也比较容易成功。

这主要是古代都是愚民,宁可相信鬼神。太平军的精神洗脑越玄乎,越有人相信。

类似的反叛比如黄巾起义、方腊起义、白莲教起义等等。

而捻军正好相反。

捻军其实就是无法生活的农民,为了求生而聚拢在一起的集团,流寇而已。

他们胸无大志,没有明确的宗旨,也没有统一的领袖,一切只为了活下去。

捻军的出现,主要是因为黄河大水导致安徽、河南、山东、江苏北部遭殃,出现大量难民。

满清政府无力赈灾,不愿意等死的难民和地方豪强甚至匪盗结合起来,形成了捻军。

捻军说通俗点,就是我们常见的农民起义,同李自成、黄巢那套没有区别。

捻军分为很多股,以地域为单位,各有自己的领袖,比如沃王张洛行、奏王苗沛霖、梁王张宗禹、遵王赖文光、鲁王任柱等人。

而捻军虽也有占地为王的诸如苗沛霖等人,但最终肯定还是会流动,变为流寇。

这是因为这种团体必须通过抢劫地方才能维持存在,不可能停留在一地,因为这里供应不起。

最终就是捻军组成高机动集团,四处流动,甚至最终变为骑兵集团在北方八省流窜十多年之久,造成很大破坏,还干掉了僧格林沁。

但是,相比太平军,捻军的威胁较小。

除了捻军四分五裂、没有大的追求以外,捻军也没有稳定的根据地,一旦遭受失败就很容易迅速瓦解,难以翻盘。

所以,清军打太平军是硬攻,对付捻军则是追击。

只是因为满清军队腐败无能,竟然让捻军嚣张16年之久。

而且,捻军兵力是很雄厚的,因为灾难活不下去都来投奔了。

1855年,黄河决口(开封以东),山东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大批灾民流离失所,纷纷入捻。亳州、蒙城捻军推张乐行为盟主,号称“大汉永王”(一称大汉明命王),以雉河集(今安徽涡阳县城)为根据地,制定《行军条例》十九条,组成捻军,建立青、红、黑、白、黄“五行旗军制”,人数达十万,到达高潮。淮河南北,遍地皆捻。

太平天国灭亡4年后,捻军才被剿灭。

说句笑话,如果当时捻军有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满清早在1855年就要垮台了。

你对捻军了解多少?

捻军来源于嘉庆年间的农民起义

嘉庆年间,清朝社会矛盾尖锐,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中有两个称为混元教、收元教的被镇压之后,教徒逃亡至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地,分散在农村和宗社中秘密结社,避免清政府打击,他们抛弃了原来的教名,改称捻,每一股人就叫一捻子。随着社会矛盾的持续尖锐,这些人越聚越大,终于重新拿起了刀枪,被为朝堂骂为捻匪……

捻子的教义思想非常有意思

在捻子内部流传一个故事,非常有趣:2000年前,孔子带着学生游学各国,路上不是很顺利,很多时候都吃不上饭。这一天饿的受不了了,到一个叫范丹家中乞讨,范丹也是穷人,但看着孔子一伙人可怜,就拿出了最后的粮食,请他们吃一顿,后来孔子时来运转,当了官发了财,范丹落难前去求助时,孔子却矢口否认曾得到过范丹恩惠,对于范丹的求助不理不睬……

捻子传教经常宣讲这个故事,他们说我们捻子就是范丹的后代,那些当官的读书人是孔子后代,我们要代祖宗向孔子后人讨债……

汇捻成军,捻军举旗反清

早期捻子多是分散活动,大约在太平天国起义时,捻子们吃了分散的苦头,也开始逐渐联合,汇聚成盟。1855年,在首位盟主张乐行的带领下,正式举旗反清,张乐行被称为大汉明王

此后十余年,捻军击败过湘军、击败过淮军、击杀过大清最后的巴图鲁僧格林沁,不过最终败给了李鸿章,再次藏匿转型……

感谢阅读,一家之言,喜欢点赞加关注,常聊聊

你对捻军了解多少?

我是百年无事,我来简单说说。

事实上,很多人分不清楚捻军和太平天国,甚至把捻军当成了太平天国的一只部队,就连小编本人也是大学毕业后才知道捻军和太平天国不一样。

今天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捻军的历史吧。

一、捻军的起源

“捻军”的“捻”字是安徽北部的一种方言,意思就是一群人、一伙人、一帮人的意思。“捻”原本只是形容各乡各村的一帮类似于黑社会的人,他们秘密结社抗清,打家劫舍、劫富济贫,后来因为清朝统治衰落,这伙人越做越大,形成了一定组织关系的捻党。由于皖北周边的这伙人在反清的农民战争影响中巨大,于是大家就把“捻军”特指了这一时期反清力量。

二、捻军的形成跟太平天国关系不大

1851年,也就是咸丰皇帝刚刚即位的时候,太平天国已经在广西起义了,而捻党仍然在千里之外的淮北一带分散的的活动。这个时候的捻党的活动还是分散的,各地的捻军甚至树立起“齐天大圣”、“八卦”、“飞龙”等不相干的旗号。

三、捻军的强盛时期

1853年,太平天国北伐到达淮北一带,捻军趁势起义并迅速发展。捻军起义,与北方的白莲教起义和南方的太平天国运动并称“三大起义”。

到了1956年,各地的捻军首领在山东集会,推举张乐行为“奉天伐暴公仪盟主张”。

这个盟主称号只是形式上的,盟主既不能任免各股捻军的旗主,也不能干涉他们的内部事务。

说白了这种关系还是黑社会那一套,各堂口对外名义上听老大的,对内在利益面前谁也不管不了谁。

虽然这个组织体系是松散的,但是对各地的捻军联合起来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

从此,捻军越做越大,活动范围扩大到了安徽、山东、河南、湖北等十几个省份,影响巨大。

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的捻军

1964年,曾国藩率领湘军破城,太平天国灭亡。

攻陷南京城后,曾国藩纵容手下烧杀抢掠,血流成河、白骨成堆。

流散的太平军加入捻军继续抵抗。

已经解决太平天国这个最大的麻烦之后,清军消灭组织涣散的捻军速度还是很快的。

但是不得不说,从1864 年到1868年这四年,捻军独自接过太平天国反抗清朝压迫统治的大旗,作用也是了不起的。

(声明:原创不易,转载请联系作者,图片来自网络如果侵权请提醒删除!)

你对捻军了解多少?

捻军是清末一支农民起义武装,巅峰时期其部众多达二十余万人,历史上,捻军曾多次配合太平天国作战,给清王朝造成巨大的压力。

清末备受清廷所倚重的蒙古族名将僧格林沁,就是死在捻军士兵张皮绠手中!而正是因为僧格林沁被捻军杀害后,清廷才不得不起用曾国藩,李鸿章等汉臣。从1853年捻军起义开始到1868年捻军被李鸿章和左宗棠镇压,捻军起义共持续了十五年时间。

捻军主要活跃在皖北,鲁,豫,苏等地,最开始的捻军来源于捻子,本是安徽河南一带走街串巷的手艺人,后来由于部分捻子干起了敲诈勒索的勾当,因此捻子的名声也变得越来越不好。

但清末皖北一带多天灾,粮食大面积绝收,因此离家加入捻子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也干起打家劫舍的勾当,因此被清政府称作是“捻匪”。1852年,皖北大旱,难以维持生计的人们共同推举捻子首领张洛行为盟主,领导各地捻子起义,发生对清王朝的军事行动。

由于捻军起义与太平天国起义处在同一时期,因此两支农民起义军多次配合作战,捻军首领还曾接受太平天国的封号,但仍旧是独立的起义武装。

捻军发展起来后,清政府感受到了压力,于是派遣清廷手中最后的王牌僧格林沁前往平叛,但没想到的是,在1865年5月18日,捻军竟然将僧格林沁击杀。

于是,清政府派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继续平叛,由于曾国藩平叛不利,被撤销了钦差大臣之职,并改由李鸿章担任。后期,李鸿章与左宗棠左右开弓,共同围剿捻军各部,1866年10月,捻军分为了东西两部,一部分继续活跃在中原地区,是为东捻;一部分进入陕西等地,是为西捻。

1868年1月,东捻在山东被李鸿章彻底消灭,8月,西捻也被左宗棠消灭,至此,捻军起义以失败而告终。

你对捻军了解多少?

所谓的捻军,是由张乐行在山东、河南、河北一代创建的农民起义军,表面上听从太平天国洪秀全的领导,实际上有自己的地盘,独立和清军作战。从1853年创立开始,至1868年被剿灭,存在了15年。

你对捻军了解多少?

关于捻军起义,有一传说:相传孔丘周游列国,厄于陈蔡,于是向当地大户范丹借粮,范丹为救孔子命,借粮予他,后来孔丘做了大官,把债赖了。捻军起义时借此传说会盟,首领认为自己是范丹后代,有权向有钱人指孔子讨还欠债,于是在北方组织起广大农民,大股为军,小股为捻。这是捻军起义的来源主要活幼在山东,河南,安微和苏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