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伊战争期间,伊朗也曾封锁过霍尔木兹海峡。当时的情况如何?后来又是因何解除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动了血本,真的和美国佬干上了。

结果被美军胖揍了一顿,伊朗才被迫服软,接触封锁。

所以,没实力就不要太嚣张。

用刘华强对宋老虎的话:老虎,你弟弟脾气太不好了,得教育教育,不然以后得吃大亏。

大体是这样,两伊战争期间,伊朗和伊拉克在霍尔木兹海峡互相袭击。

发生伊拉克飞鱼导弹错击美国斯塔克号驱逐舰以后,伊拉克停止了对海峡的攻击。

但伊朗还是很牛逼,利用导弹快艇、导弹护卫舰、岸基导弹和水雷,对海峡进行封锁。

霍尔木兹海峡可以说是中东地区的“油库总阀门/咽喉”,占海湾地区石油总出口量的90%、全球石油产量的五分之一及出口贸易量的三分之一。

伊朗此举导致海湾石油运出困难,也就严重影响了欧美的利益。

美军要求伊朗不得继续在海峡布雷,因为船只是在公海行驶,受到国际法保护。

但伊朗不予理会,我行我素。

1987年9月21日,美军开始攻击伊朗布雷船只。美军战斗机将一艘小型布雷船,用机枪打瘫。

10月19日,鉴于伊朗依然布雷,美军4艘导弹驱逐舰强行赶走了伊朗2处石油平台的工人,随后将平台击毁。

伊朗被胖揍以后,一度停止布雷行动。

1988年4月,4月14日,美国海军的第14护航舰队的“佩里”级导弹护卫舰塞缪尔·罗伯茨号,被伊朗水雷炸成重伤,死伤累累。

4月18日,美军报复,再次强行赶走伊朗2个石油平台的工人,将平台摧毁。

伊朗方面大怒,当天就开始反击。

中午12点,一架美军直升机发现3艘伊朗巡逻艇高速行驶,就追上去侦查。

谁知道,伊朗巡逻艇突然发射了1枚英制“吹管”单兵防空导弹,将措手不及的直升机打的凌空爆炸。

这还只是开始。

伊朗海军主力军舰萨巴兰号导弹护卫舰,同时攻击了美军一艘后勤补给船威利·蒂德号。

没有什么武器的威利·蒂德号,被打成重伤。

13点,伊朗海军开始攻击霍尔木兹海峡的美军主力舰队。

伊朗海军撒手锏约尚号导弹艇,对准美军美海军温赖特号导弹巡洋舰,连续发生了多枚美制RGM-84A“鱼叉”反舰导弹。

温赖特号急忙电子干扰,鱼叉导弹失去目标坠海。

同时,海军辛普森号导弹驱逐舰,对准约尚号导弹艇发射了标准导弹,将它击沉。

1小时后,伊朗法制海豚直升机,突袭了美国的石油平台,将平台击毁。

美军发现石油平台被袭击后,核动力航母企业号上起飞的4架A-6E“入侵者”舰载攻击机反击。

好在海豚的飞行员技艺精湛,几乎贴着海面逃走了。

但入侵者发现了3艘伊朗海军的“博哈默”级巡逻艇,击毁了其中1艘。

一场大混战后,伊朗海军出动了最先进的军舰:英制“沃斯珀”-5型导弹护卫舰萨汉德号。

它试图攻击美军航母战斗群!

下午16点,萨汉德号发现美军军舰,立即发射了多枚鱼叉导弹。

在电子干扰下,鱼叉导弹没有一发击中。

同时,入侵者攻击机立即反击。萨汉德号被1枚鱼叉导弹和1枚激光制导炸弹击中,很快沉没。

直到萨汉德号被击沉后,它的姐妹舰,就是击沉美军后勤舰的萨巴兰号迅速赶来助战。

但还没有看到美军舰队,就遭遇了入侵者攻击机。

萨巴兰号发射萨姆防空导弹拦截,但导弹被电子干扰全部没有击中。

随后,萨巴兰号被一枚炸弹击成重伤,舰长被炸死,军舰燃起大火。

短短1天的战斗,伊朗海军损失了大部分实力,被迫服软。

伊朗军舰再也不敢出港,而美军也保持克制,没有追杀。

这主要是美军不想介入两伊战争的烂摊子。

由此,伊朗第一次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完全失败,被胖揍了一顿。

两伊战争期间,伊朗也曾封锁过霍尔木兹海峡。当时的情况如何?后来又是因何解除的?

在1980-1988年的伊朗-伊拉克的两伊战争时期,在地面战争陷入僵持以后,双方开启了针对海上油轮的消耗战与袭扰战,在此期间霍尔木兹海峡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地区之一。

霍尔木兹海峡的地缘重要性

霍尔木兹海峡是波斯湾与印度洋的唯一出口,最窄处只有39公里,平均水深70米。北部是伊朗,南部则是阿曼和阿联酋。

波斯湾地区又称海湾地区,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产地,占到了全世界石油产量的20%,世界原油海上交易量的30%,所以对于世界能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两伊战争时期伊朗在霍尔木兹的军事行动

1980年,伊拉克因阿拉伯河水域冲突问题向伊朗开战,诱发了两伊战争,一开始伊拉克势如破竹攻入伊朗,但是由于后继乏力,所以双方后来陷入僵持阶段。

1984年,伊拉克出于破局的需要,主动攻击伊朗主要能源出口港口哈格港的石油码头和油轮,试图断绝伊朗经济来源,直接导致了“油轮战争”的爆发。

两伊战争时期的伊朗快艇

在此“油轮战争“期间,双方对非交战国油轮的打击大大增加,由于伊拉克港口损失严重,所以大部分霍尔木兹海峡地区的交锋,其实都是伊朗与美国在对抗。

1987年7月23日,美国在科威特、阿曼等国的邀请下,出于遏制伊朗的势力扩张,开展了“操作意志”军事行动,从在欧洲部署的第六舰队和亚洲部署的第三和第七舰队抽调船只,对悬挂美国国旗的油船进行护航,最多的时候达到30多艘,成为二战后最大的护航团队。

美军的护航路线

在此之前伊朗与美国已经发生了冲突,1987年5月17日,一架伊朗F1战斗机向美国一艘导弹护卫舰发射飞鱼导弹,造成37名船员死亡,21人受伤。

在执行行动后,美国同时也在对伊朗的布雷进行扫雷工作,调动了11艘扫雷舰和8架扫雷直升机进行清除工作,伊朗夜里利用小船布雷,美国白天出去扫雷。

美国打击伊朗水面船只

双方在1987年频繁交锋,伊朗不但进行布雷,而且还利用反舰导弹偷袭在港口的美军,最经典的就是10月16日利用蚕式反舰导弹击伤9.6万吨美国油船“海岛城”号。而这也引发了美国的反制行动。

1988年4月18日,美军开启“祈祷螳螂”行动,对伊朗海军以及在波斯湾上的石油平台进行打击,双方互有损失。为了报复美军袭击,伊朗又向霍尔木兹海峡附近游曵的加里号航空母舰发射反舰导弹,不过最终没有命中目标。

美军打击伊朗在波斯湾油田

双方因战争结束解除封锁

1988年中旬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授权向伊朗使用化学武器,并袭击了多个伊朗城镇,而且美军也开始扩大进攻范围,出于对局势升级的预判,伊朗决定接受联合国598号决议,接受停火。

随着联合国维和部队进入边境,和美军加大对过境油轮的护航,霍尔木兹海峡恢复了战前的状态。

从两伊战争来看,伊朗存在短时间内对霍尔木兹海峡的封锁能力,但是一旦进入消耗战争,伊朗没有能力在直面美军的形势下长期维持封锁,而且伊朗本身也严重依赖海运石油带来的经济利益。

两伊战争期间,伊朗也曾封锁过霍尔木兹海峡。当时的情况如何?后来又是因何解除的?

伊朗海军主动挑衅美军,然后么,当然就被美军直接摁在海面上摩擦,然后,封锁就被解除了。

两伊战争,是伊拉克和伊朗之间的一场打的空前惨烈却又毫无意义的战争,双方打了8年,死了100多万人,损失好几千亿美元,最后还是各回各家,谁也没捞到什么好。

而正因为打的特别惨,打的又特别漫长,到了最后,双方都有些“失去理智”和“丧心病狂”起来。

伊朗不顾一切地征召大量民众去前线为了圣战而战斗,其实就是去踩伊拉克军队布设的雷场,而伊拉克军队也有几次对伊朗军队和平民动用化学武器,造成伊朗军民大量死伤。

打到后半场,双方疯狂地用导弹袭击对方的城镇和油轮,就是困扰波斯湾几年的“袭船战”,两国战机和导弹不顾一切地肆意袭击波斯湾上的油轮,数以百计的他国油轮被击毁、击沉、击伤,各国人员死伤惨重,那几年,波斯湾的对外石油运输能力就已经大幅下降了,为了保护石油运输,海湾几个产油国纷纷拉大国海军进入波斯湾为自己的油轮护航,而美军的庞大舰队,就这么顺利地介入了波斯湾,当然,美军的主要对手,是伊朗的军舰和战机。

很快,伊朗的军舰和战机,就和美军的军舰和战机干上了,双方摩擦不断,当然,美军的行动是保持克制的,毕竟他们不是参战国,来波斯湾,主要是给沙特等国的油轮护航,同时监控一下战争局势,当然,美军背后主要是支持伊拉克的,但在明面上还是保持中立。

和美军硬碰硬自然是占不到便宜,伊朗一度在霍尔木兹海峡安置了许多水雷,不仅油轮,连美国的军舰也吃了水雷,这玩意比空袭更吓人,进出波斯湾的油轮越来越少,和有没有封锁海峡也没什么区别了。

美军吃了亏,自然要报复,一边出动军舰去海峡那边扫雷,一边向波斯湾上的伊朗军舰和一些石油平台发动的攻击。下图是1988年被美军击毁的伊朗护卫舰

伊朗受到打击,主动对美军进行还击,双方对抗了几个回合之后,伊朗的军舰基本上就再也不敢出海了,战机也离的美军军舰远远的。

就这样,霍尔木兹海峡的封锁,被美军用武力解除了。

最高潮的事件:伊朗航空655号航班被击落事件。

1988年7月3号早上10点,伊朗的这架航班从阿巴斯飞往迪拜,按路程,飞机只要飞行半个小时就能到了,基本上飞行员一个油门就能到了。飞机只要爬到几千米的高空,然后平稳地飞过霍尔木兹海峡,接着在迪拜机场降落就结束了。

当飞机飞越海峡时,“文森斯”号战舰上的雷达兵看到它的图像之后,紧张之余判定为一架伊朗军机,时间紧迫,舰长也未作更进一步的检查,就下达了攻击命令,一枚导弹呼啸而起,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伊朗客机被击落,粉身碎骨,包括290名乘客也一起变成了碎片,极其惨烈。

7月18日,伊朗宣布,同意接受联合国安理会598号决议,很快,伊拉克和伊朗结束战争,各自退回战争前的边境线。

1996年,美国为这次攻击客机事件赔了1.3亿美元。

如今,伊朗如果要再次封锁海峡,自然也比当年更容易一些,毕竟手里的家伙更多了。

不过,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其实也是短期的,一方面,波斯湾进出的石油,以前要占世界石油供应量的一半以上,如今只占3-4成,另外,沙特和阿联酋都有庞大的管线系统,可以把石油通过陆路输送到红海或者外海,沙特的陆上管道每天可以输送500万桶以上的石油,这事儿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已经比较有限了。

两伊战争期间,伊朗也曾封锁过霍尔木兹海峡。当时的情况如何?后来又是因何解除的?

霍尔木兹海峡,是波斯湾通向印度洋的咽喉,被认为是世界石油供应的“生死攸关的颈静脉”,“霍尔木兹”源出波斯语,意思为“光明之神”。

阿拉伯有一句谚语:如果世界是一个指环,霍尔木兹就是镶在指环上面的宝石。

美国把波斯湾看作是它和它的盟国的“石油宝库”,同时把霍尔木兹海峡,看作是流出油库的“总阀门”,西方国家把绕过好望角的这条航线称为“海上生命线”。

曾几何时,它每年供应西欧进口石油的70%,日本进口石油的90%,美国进口石油的30%以上。

到了80年代,每年有2.4万船次的油轮通过霍尔木兹海峡。

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人口只有伊朗的一半,兵源不如伊朗充足,于是萨达姆动用现代化的武器来消耗伊朗的有生力量。

伊朗则拼命扩充军队,人数发展到近百万,用士兵的人数,来弥补武器的不足。萨达姆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开始袭击伊朗的油轮。

伊朗针锋相对,一面袭击油轮,一面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到1985年2月,已有一百零八艘船只成为波斯湾上的冤魂。

可见,两伊战争期间,伊朗确实曾经封锁过霍尔木兹海峡。那么当时的情况到底如何呢?咱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当时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的情况。

其一、伊朗占领的霍尔木兹海峡附近的阿布穆萨、大通布和小通布三岛,象三只看门虎一样扼守着海湾的咽喉,伊拉克对此一直愤恨不已

1971年,伊朗出兵占领了霍尔木兹海峡附近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阿布穆萨、大通布和小通布三岛,引起阿拉伯各国的强烈反对。

事实上,霍梅尼在伊朗执政后,由于政治继续动荡,军队数次清洗伤了元气,石油生产急剧下降严重影响经济,国力有所减弱。

面对这种情况,后来伊拉克要求伊朗将其在1971年英国实行撤出苏伊士以东政策时,被伊朗占领的霍尔木兹海峡附近的阿布穆萨、大通布和小通布三岛归还给阿拉伯国家。

当英国撤走在海湾的驻军后,伊朗于1971年11月27日出动海军,驻扎在海湾入口处的三个小岛,即大通布岛、小通布岛和阿布穆萨岛。

这三个岛地处霍尔木兹海峡,象三只看门虎一样扼守着海湾的咽喉。伊拉克对此一直愤恨不已。

著名的霍尔木兹海峡呈“人”字形,是连接波斯湾和印度洋的海峡,亦是唯一一条进入波斯湾的水道。

海峡的北岸是伊朗,南岸是阿曼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作为通往海湾地区的一条要道,霍尔木兹海峡是全球水域中最为重要的一条航道。

据说,每天数以百万桶计的石油都要通过这条航道运往世界各地。霍尔木兹海峡承担着全球近40%石油的出口供应。

1980年,伊拉克和伊朗之间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两伊战争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其直接导火线是边界和领土争端,包括阿拉伯河主权归属问题和霍尔木兹海峡中的阿布穆萨岛等三个小岛的问题。

阿拉伯河下游是两国界河,河两岸地区是两伊的重要经济中心。两国在历史上就因阿拉伯河的主权问题发生争端。

伊朗主张以河流主航道中心线为边界,两国共管,而伊拉克则要求整个阿拉伯河归伊拉克管辖。

一般认为,两伊战争的起因很复杂,还包括民族纠葛,主要是指历史上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之间因连续不断的征服与反征服、统治与被统治而结下的世代恩怨,以及教派矛盾,主要是指伊斯兰教的逊尼和十叶两大教派因争夺政治权力,而引起的长期冲突和对抗。

当然,伊朗输出“伊斯兰革命”,公开支持伊拉克的什叶派教派推翻伊拉克逊尼派政权,建立“伊斯兰共和国”,促使两国关系更加恶化。

海湾地区的利益冲突,也是两伊之间的重要争端。两伊都希望扩大自己在这一地区的影响,有争夺中东地区霸权的意思。

其二、两伊战争逐步升级,萨达姆宣称要用5架装备有飞鱼导弹的战机袭击伊朗油轮。霍梅尼则宣称,一旦伊朗的油轮或海上石油设施遭到袭击,他们将立即封锁霍尔木兹海峡

1983年10月,萨达姆宣称要用5架装备有飞鱼导弹的战机,来袭击伊朗的油轮。

霍梅尼对此毫不示弱地宣称,一旦伊朗的油轮或海上石油设施遭到袭击,他们将立即封锁霍尔木兹海峡。

一旦霍尔木兹海峡被封锁,石油运不出去,西方国家可能将陷入瘫痪,而海湾国家的财路也就断了。

这样一来,一向纵容和偏袒伊拉克的海湾六国和整个西方,都不敢再旁观而坐收渔翁之利了,海湾合作委员会马上开始劝说萨达姆总统,不要破坏伊朗的石油设施。

1985年8月15日和9月19日,伊拉克军队通过两次突然袭击,成功地避开了伊朗的雷达跟踪,彻底摧毁了哈尔克岛的两个输油码头,哈尔克岛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而伊朗则在霍尔木兹海峡布设水雷,阻碍伊拉克的石油输出。

这一招收到了部分效果,却得罪了整个国际社会,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布雷进行了同声谴责,并采取各种措施扫雷,一时间,海湾集结了大大小小200余只扫雷船。

事实上,伊朗不会寻求于完全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即使是20世纪80年代两伊战争异常困难时,伊朗都没有彻底封锁过霍尔木兹海峡。

其三、美国借口保护石油航道畅通和海湾盟国安全,乘机密切与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合作并加强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存在,苏联也不甘寂寞,积极介入中东地区

美国集结大批美国军舰于海湾地区和霍尔木兹海峡。苏联则重点支持伊拉克,同时拉拢伊朗,离间美国与海湾国家的关系。

为了抗衡美国,苏联在伊朗北部边境交界处部署了20个师的兵力,大批军舰驶进红海集结,与美国军舰对峙。

作为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的美国,曾不择手段甚至不惜发动战争,维护其在中东地区的主导地位和利益。

伊朗进出口商品都经过霍尔木兹海峡,伊朗石油部一位官员说石油收入是我们唯一的收入,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无异于经济自杀,伊朗海军司令也表示,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不是伊朗的意图,伊朗的目标是为地区带来和平与稳定。

但是,伊拉克为摆脱被动局面,利用占优势的海空军力量,一面加强油船战,一面加紧对伊朗最大的石油中转站哈尔克岛的封锁。

伊朗表示,如果伊拉克利用购买的法国超级军旗式飞机袭击哈尔克岛,伊朗就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同时,双方相互袭击油船,严重威胁各国石油运输。

那么最后,伊朗为什么接触了对霍尔木兹海峡的封锁呢?

其实还是这么三个方面的缘由。

其一、美国为维护本国的石油供应,增派了战舰,在海湾地区执行巡逻和护航任务,并向沙特阿拉伯提供了“毒刺”式防空导弹,为保护波斯湾国际水域的安全和霍尔木兹海峡的自由通航,美国将可能使用军事力量。

霍尔木兹海峡被封锁,石油运不出去,西方将陷入瘫痪的状态,而海湾国家的财路也就断了。

海湾合作委员会一面劝说萨达姆总统不要用”超级军旗”式飞机破坏伊朗的石油设施,一面又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建立快速干预部队以保护海峡的畅通。

美国为维护本国的石油供应,增派了战舰,在海湾地区执行巡逻和护航任务,并向沙特阿拉伯提供了”毒刺”式防空导弹。

  • 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集团对两伊的上进做法作出强硬反应

美国白宫发言人多次声称:美国政府对伊朗、伊拉克袭击波斯湾国际水域商船的事件不断增加表示严重关切,为保护波斯湾国际水域的安全和霍尔木兹海峡的自由通航,美国将可能使用军事力量。

1987年8月,美国国防部宣布成立“中东联合特遣部队司令部”,派出40艘作战舰只在波斯湾护航

英、法、比、荷、意、苏等国也先后派出舰只往波斯湾,总数达80艘以上。美国和西方的威胁起到了威慑作用。

另外,波斯湾国家,还怕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影响它们的石油出口,两伊战争还使整个中东出现了新的变化。

其二、中东的阿拉伯国家之间,出现了新的力量组合,很多国家反对封锁霍尔木兹海峡

海湾六国:沙特、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巴林、阿曼以及约旦、北也门、埃及、苏丹、摩洛哥等大多数温和派国家,都倾向于支持伊拉克。

倘若伊拉克用“超级军旗式”飞机,向伊朗的石油设施发射“飞鱼”导弹,那就不是“小打小闹了。

德黑兰迅速作出反应,声言如果伊拉克大规模轰炸伊朗的石油设施,它就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届时谁也甭想从那里输出一滴油。

如果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世界油价将上涨3—10倍,所以西方一向把霍尔木兹海峡称为它的生命线,伊朗扬言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意在促使海湾阿拉伯国家和西方世界向伊拉克施加压力,要其不要破坏伊朗的石油出口。

伊拉克考虑到国际影响,暂时没有对伊朗的石油中转站哈尔克岛下手。

1984年2月,伊拉克曾经袭击哈尔克岛附近水域的油轮,但仅限于前去装油的船只。

这年6月,两国还达成了不袭击民用设施的协议。伊拉克想以此来软化伊朗的强硬主张,使之能坐下来谈判。

其三、海峡果真关闭,第一个以及最大的受害者还是它自己。伊拉克可以不从海湾出口石油,而伊朗则舍此别无他途,八年战争后,伊朗已经精疲力尽!最后不得不解除对霍尔木兹海峡的限制和封锁。

哈尔克岛遭摧毁性打击,使伊朗痛心疾首。

但若以为德黑兰,从此就会走向谈判桌旁,那就过于天真了。

伊朗一面抢修被毁坏的设施,争取尽快尽多地出油;一面苦思焦虑如何报复。伊朗曾一再扬言,如它的石油出口受阻,它就封锁霍尔木兹海峡。

但海峡果真关闭,且不论伊朗有无可能办到,第一个以及最大的受害者还是它自己。

伊拉克在它的唯一出海口法奥港于战初遭破坏后,就不再从海湾出口石油,而伊朗则舍此别无他途,而且还使它处于同西方大国和海湾阿拉伯国家直接对抗的地位。

总而言之,从1980年9月开始,伊朗和伊拉克进行了8年旷日持久的战争,简称“两伊战争”。

在这场战争期间,伊朗凭借地理位置的优势,于1987年宣布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并对伊拉克及支持伊拉克的科威特油轮,进行袭击。

应科威特的邀请,美国军舰开始为科威特油轮护航,并警告伊朗不得阻碍海峡的自由航行和危及两伊外第三国的油船和商船。

伊朗又把轰炸目标转移到他国油船上,使波斯湾,尤其是海湾出口霍尔木兹海峡一度出现了空前紧张的局势。

两伊战争已经打了八年之久,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经济损失最为惨重和最残忍的一场战争。战争给两伊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和生活痛苦。据外国报刊估计,两伊战争中双方伤亡人数已达160多万。

霍尔木兹海峡,是中东国家出口油气海上运输通道的“咽喉”,西方大国之间和西方大国与中东主要产油围之间,为争夺或控制中东地区,曾经进行过多次战争。

伊朗是否封锁霍尔本兹海峡?举世瞩目,国际社会,特别是大国力阻爆发战争,以保障中东油气供应和价格稳定。

美国也考虑一旦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对西方石油安全造成的严重后果。

事实上,伊朗已经精疲力尽!最后不得不解除对霍尔木兹海峡的限制和封锁。

两伊战争期间,伊朗也曾封锁过霍尔木兹海峡。当时的情况如何?后来又是因何解除的?

霍尔木兹海峡一直是伊朗保护自身安全的一大法宝,一旦伊朗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伊朗就会发出相应的公告:威胁将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以此为伊朗争取一个谈判的机会。在两伊战争时期,伊朗就曾多次使用这种方式保护伊朗国家利益,保护伊朗国家安全,甚至以此为攻击手段。

@ 关乎沙特阿拉伯、伊朗以及科威特等石油国家的海上贸易,占据全球石油贸易20%左右份额的霍尔木兹海峡一直都是伊朗的秘密武器

在两伊战争之前,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世界排名前20左右的强国,双方的战争实力和战争潜力都很强,战争旷日持久、难分高下。因此,为了削弱对方的战争潜力,为了在漫长的战争中取得优势,双方开始疯狂的攻击前往对方港口进行石油贸易的中立国家商业船只。试图以这样的方式,破坏对方的石油贸易,阻碍敌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进而取得战争胜利。

在两伊战争之中,伊拉克首先开始“无意”袭击伊朗石油货轮(塔哈号、伊朗巴德号),率先组织专门袭击伊朗相关贸易货轮的战斗序列,试图“曲线救国”,以此击败伊朗。

在这种疯狂相互攻击的战争趋势之下,伊朗和伊拉克一共袭击了数百艘与石油贸易相关的中立货轮(属于中国香港船王的将近83万吨的超级油轮“海上巨人”,就是在这样的相互攻击中被伊拉克空军击沉)。但是,不同于伊拉克军方的最初设想,袭击伊朗石油货轮的方式并没有快速击败伊朗,反而逐渐陷入了双方缓慢放血的消耗战。

@ 针对油轮的攻击并没有快速击败彼此,而是陷入了缓慢的消耗战

在两伊战争中后期,伊拉克的战争形式逐渐恶化(逐渐处于守势),失去了长期作战的战争潜力。在这样的危机之下,没有办法再和伊朗继续消耗下去(缓慢放血)。伊拉克开始试图通过轰炸油田等伊朗石油开采设施的战争方式,快速摧毁伊朗经济,在短时间内击溃伊朗,取得两伊战争的最终胜利。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伊朗威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以此要挟资助伊拉克的西方各国,要求西方各国制约伊拉克(制止伊拉克攻击石油开采设施的战争行为)。在伊朗的威胁之下,西方国家最终还是服软、约束伊拉克,令伊拉克停止袭击石油开采设施的攻击行为。

伊朗的霍尔木兹威胁战术取得成效。

@ 在伊朗的威胁之下,伊拉克停止了(西方施压)针对石油开采设施的攻击行为,双方再次回到缓慢放血的油轮袭击之中

但是,在战争后期,伊拉克明显无以为继,难以支撑两伊战争,难以继续轰炸伊朗油轮并保护自家油轮。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美国不得不亲自下场,组建美国舰队保护来往的伊拉克油轮(以及其他与西方利益相关的油轮),甚至不得不令美军加入战斗。面对这样的情况,伊朗自然恨不得直接对美国动手。但是连续大战过后,伊朗国力衰退严重,不再是那个世界前二十名的强国,实力远不及美国。

1997年7月,处于劣势的伊拉克试图停战,但遭到伊朗的无声回绝。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伊朗采取了侧面“攻击”美国的方式,以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的方式制约美国,同美国侧面作战。伊美双方的海争一度如火如荼,而伊拉克也趁着美国出手的机会,费力地收回了因伊朗反击而丢失的领土。

不过,伊拉克实在是后继无力,在凭借美国军队收回失地之后(收复了被伊朗占领两年的法奥地区),伊拉克再度试图停战。在美军的压力之下,无法同伊拉克和美国双方作战的伊朗也在一个月后接受了联合国的调解,两伊战争以及伊朗的霍尔木兹海峡封锁也就随之告一段落。

战争把刚刚振兴的伊朗和伊拉克拖垮了,这才是停战的根本原因。

两伊战争期间,伊朗也曾封锁过霍尔木兹海峡。当时的情况如何?后来又是因何解除的?

其实结束封锁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美国把伊朗海军基本打成了空壳海军,封锁自然解除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