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在刺杀摄政王失败被擒后,为何没判死刑?
谢谢邀请:
汪精卫以暗杀摄政王载沣一举成名,他在狱中所作的诗“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更显激昂悲壮,然而他的性格却是优柔善变的,还就注定了他以“烈士”登上历史舞台,以“汉奸”结束政治生命。
1909年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侮,水生火热之即,为了救中国,推翻腐朽的清王朝,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广州起义”,“镇南关起义”,这些起义虽然失败了,却极大地震慑了清政府,而渴望民主的革命党人也将目标锁定在了实际统治者身上。
汪精卫在1909年初到日本,在东京他与黄复生,喻培伦,黎仲实,曾醒等7人组成了一个暗杀团体,他们筹款,买炸药,学习爆破技术,秘密地进行着暗杀前的准备。1910年初,汪精卫等人悉数潜入北京,他们在琉璃厂开设了一个守真影相馆作掩护,并在东北园租了一间房屋以用作大家集合、商讨的场所。
开始也没有特定的暗杀目标,先计划谋刺庆亲王奕劻,由于警卫过严作罢,又谋划炸死载洵、载涛两贝勒,因无从下手而放弃,最后,汪精卫建议炸死摄政王载沣,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因为载沣是大清的实际掌权人,杀死他影响大,也会给清政府的统治造成一定的混乱,于是一切谋划围绕着炸死载沣而展开。
他们侦察到载沣住的醇王府和鸦儿胡同之间有座石板桥,载沣每天上朝必从此桥经过,这地方又比较僻静,没什么人家,于是决定在桥墩下放炸药炸,为了加大炸药的力度,他们在骡马市大街太永铁铺定制了一个可盛五十磅炸药的“铁西瓜”。暗杀团会议决定,由黄复生、喻培伦去安放“铁西瓜”,到时由汪精卫负责引爆。
4月1日夜,黄、喻两人在桥下挖好坑,然后埋好“铁西瓜”,由于敷设的电线太短,只能隔夜再来按装,结果,第二夜再来时引起了暗探的怀疑,两人正在敷设,忽发现有人偷看,惊慌之中赶忙跑开,不一会警察赶到,经搜查发现了埋在桥下的“铁西瓜”炸弹,暗杀计划以失败而告终。警察查到了铸造“铁西瓜”的铁匠铺,又顺藤查到了守真影相馆以及他们的集会屋,汪精卫、黄复生等人被逮捕。
载沣本来是想处死汪精卫以儆效尤,这时同盟会有个叫程家柽的会员正在肃王善耆府中任家庭教师,他对善耆分析说“大清杀汪、黄,只不过泄一时之气,并不能根本杜绝革命党的活动,反而引起他们的报复行动,非朝廷之福,不如不杀,反而能体现政府的宽大为怀,从而减少革命党人对朝廷的敌对势态”,善耆一想说的在理,于是找载沣去商量,载沣想想也是这个理,不杀他们起码可以让革命党人的反清活动不那么激烈,到最后也可以有个协商、谈判的可能,于是清廷下令将汪精卫、黄复生交法部永远监禁,这样汪精卫逃过了被杀头的命远。
武昌起义胜利后,汪、黄两人被清政府释放。
谢谢阅读
汪精卫在刺杀摄政王失败被擒后,为何没判死刑?
汪精卫是清朝晚期的知识分子,出身书香门第,熟读四书五经,曾经考取过秀才。早年以优异成绩被大清朝廷派往日本公费留学。后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很快成为其骨干。汪精卫是中国最早的革命者之一,可以说早期的他曾经是中国的民族英雄。后来与蒋介石争夺国民政府领袖失败后,逐渐亲日。抗日战争时期投靠日本政府,在日方扶持下成立南京伪国民政府,成为中国第一大汉奸。
当年慈禧太后去世后,三岁溥仪成为大清国的皇帝,载沣出任摄政王。负责管理朝中政事。摄政王载沣在执政期间推崇西方理念,提出君主立宪制的政治观点。这些政治观点很快受到全国上下的一片反对。汪精卫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提出对摄政王载沣进行行刺的想法。这充分体现了革命党人推翻腐朽清政府的坚定信念,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最为可惜的是,汪精卫和其他革命党人在行刺之前,由于经验不足,被清政府发现。致使汪精卫与革命党同事均被逮捕入狱。狱中的汪精卫更是表现出革命党人大义凛然的英雄气节。那种视死如归的气概深深震撼着当时的大清审判官肃亲王。肃亲王曾多次在狱中提审汪精卫,劝说汪精卫改变政治观点,汪精卫都是不为所动。
肃亲王在杀与不杀的选择中思索再三,最后选择对汪精卫等人免除死刑,改判终身监禁。为何出现这种局面呢,一方面肃亲王认为杀掉汪精卫后,很有可能引来更多革命党人的报复,激起广大人民的不满情绪。那样对朝廷来说更加危险。另一方面如果不杀汪精卫,也可以体现大清国对反对者的仁慈之心,大有笼络国民之心的嫌疑。毕竟当时的满清政府已经摇摇欲坠,濒临大厦将倾的局面。这就是汪精卫等其他革命党人得以不死的历史原因吧。
另有说肃亲王还是比较喜爱汪精卫的个性。对他视死如归的革命信仰那是赞赏有加,爱惜汪精卫这个人才,因而才动了怜悯之心。不论何种原因,汪精卫在刺杀摄政王载沣之后,确实没有召来杀头之罪。
汪精卫在刺杀摄政王失败被擒后,为何没判死刑?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刺客未必会被判处死刑。
大家看过小说《鹿鼎记》吧。
当时康熙就让韦小宝将刺客放掉,然后加以追踪。
韦小宝说放掉刺客岂不是便宜了他们。
康熙说:刺客虽然犯上叛逆,但只是奉命行事,小角色而已,杀不杀无关大局。
道理也是一样。
杀死刺客的目的一般是三点:
第一,敲山震虎,让刺客背后的势力害怕,不敢继续行刺。
第二,杀给老百姓看,告诉他们谋反的下场。
第三,刺客可能是内部政敌派来的,涉及复杂内部斗争,尽快杀了好灭口,不让外界知道实情。
可惜,当时这些条件都不具备。
汪精卫行刺是1910年,当时满清风雨飘摇,武装起义四起,离灭亡不远了。
执政的摄政王载沣是个草包,连自己小家都管不好,何谈国家。
肃亲王之流虽有些才干,都是老派人士,根本不能应付目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式。
之前满清杀了很多革命党,甚至把同情革命党的记者都活活用板子打死,造成世界舆论哗然,仍然满清残暴。
此时的老百姓早已看腻了凌迟等酷刑,1910年满清连酷刑都废除了,杀了汪精卫又能有什么震慑力。
至于敲山震虎,让刺客背后的势力害怕,显然也不可能。
当时革命党委托卧底同盟会会员程家柽(他是肃亲王的家庭教师)忽悠肃亲王: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你杀了他们,革命党必然要报仇,将你作为行刺对象。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对您也没有好处。肃亲王当时也认为杀了汪于事无补,加上也恐惧自身安全,就稀里糊涂同意了。
至于摄政王载沣本来就是糊涂蛋,听肃亲王一说,也就同意了。
在载沣看来,将汪精卫永久关押就等于死刑。杀了汪精卫,说不定第二天就有革命党继续行刺他报仇。
载沣此人胸无大志,把做摄政王当做苦差,恨不得早点交权回家享受富裕晚年,当然不愿意惹上杀身之祸。
其实说来说去,当时他们都知道满清估计要完了,不愿意把事情做绝,想留有余地,最终也都是善终。
倒是有傻鸟并不明白这点。
革命者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击毙了安徽巡抚恩铭。起义失败后,两江总督端方决定残杀徐锡麟,将他剖腹挖心,活着砸碎睾丸,惨死。
革命党大怒,将他列为头号敌人。仅仅4年后,辛亥革命爆发,端方本人被起义军乱刀分尸,头颅还被游街示众。
当事人回忆,士兵们像杀猪一样,将端方按倒在一条长椅上,有的按头,有的按脚。
随后,新军士兵用马刀,将端方活活砍死。不仅仅是砍死,还是乱刀分尸。
行刑时,马刀不够锋利,连砍多刀才斩下头颅。端方的头颅,被泡在煤油里,装在木桶中去武昌示众。鄂军都督黎元洪下令将头颅游街示众,武汉万人空巷,围观此头。
看看,端方就是一个大傻鸟。
别看现在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
汪精卫在刺杀摄政王失败被擒后,为何没判死刑?
年轻气盛搞刺杀,壮志未筹先被抓
汪精卫早年在同盟会中的地位很高,人长得帅气,还有文化,和胡汉民俩号称孙中山的左膀右臂,主要的工作就是在报纸上写文章阐述三民主义,很多人后来加入革命就是受到汪精卫文章的影响。
汪精卫本人也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视孙中山为革命领袖,然而当时的革命形势却极为不乐观,孙中山和黄兴组织的多次反清起义都以失败告终,很多人纷纷指责孙中山是“远距离革命家”,同盟会意志消沉,汪精卫因此偏执的认为,通过刺杀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汪精卫选定的目标不是别人,正是掌握清朝权力巅峰的摄政王载沣。
你想想清朝统治制度是多么森严,别说是摄政王,就是“刺马案”,刺杀一个地方总督都能成为晚清大案,更别说是摄政王载沣了,你翻开历史书看看,历史上有没有摄政王是被刺杀的。
但是汪精卫就敢逞一时之勇,说到底还是性格上的极端造成的。
汪精卫不顾兄弟胡汉民的反对,毅然踏上北上刺杀之路,然而汪精卫当年才27岁,书生意气,暗杀岂是那么容易的,你像施剑翘刺杀孙传芳,练功十年,精心筹划,当然最后是用枪打死了孙传芳。
汪精卫是一伙年轻人到北京开了个照相馆,你说在北京还有什么生意比照相馆更显眼,一群年轻人成天也不照相,自然引起人的怀疑了,当然汪精卫被抓,还是和计划不周密有关,他们想在载沣上朝路上的桥下埋炸药,结果炸药太重,没办法拿走,因此计划暴露,汪精卫等人就开跑了,结果清廷一查就把汪精卫给逮起来了。
汪精卫被抓后为何没有被判死刑?其实按照汪精卫的罪行,在封建社会,别说是死刑,就是凌迟都不过分,因为载沣是溥仪的父亲,那是名副其实的皇帝老子,结果汪精卫却没被杀,就连汪精卫的相好陈璧君都不敢相信。
很多人说是主审此案的肃亲王善耆,也就是川岛芳子的父亲,爱惜汪精卫的才华,说了“若来一个杀一个,冤冤相报,何时可了”,就连后来汪精卫自己也说“救我命的是肃亲王,我每当回忆这个时候的事,总想到清朝末期的伟大政治家”。实际上善耆是不可能有那么大权力的,铁帽子王就是再硬,他也没有皇帝的老子硬啊,毕竟要刺杀的是载沣不是善耆。
实际上在这件事上,起最大作用的就是摄政王载沣,当时摄政王载沣表示“我国正预备立宪,该生等系与政府意见不合······该生等躁急过甚,至陷不轨之诛,日后当知自误也。此与常罪不同,为国罹罪,宜从宽典”。
其实就是载沣当时见到革命党势力越来越大,害怕杀了汪精卫引起更大的动乱,杀汪精卫不足惜,可是代价太大,毕竟汪精卫在革命党人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因此,载沣给定了个“为国罹罪”,认为汪精卫的刺杀是为国为民,实际上不是贬汪精卫,而是夸汪精卫。当然,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判了个终身监禁。
实际上载沣和汪精卫是同龄人,当时两个人都十分年轻,但是汪精卫却偏激,善走极端,而载沣则是从清朝的权力斗争中最后脱颖而出,可以说载沣这个人是一个十分有远见的人,他深知想要拯救清廷就是进行君主立宪,以重新取得民众的支持,来和时间取得一次赛跑,当立宪失败后,载沣顺应时势,也推动了清王朝的和平落幕。
从最后的结果来看,载沣最后得以善终,名声一直不错,汪精卫这三个字,在刺杀载沣的时候是革命青年,革命成功后却成了大汉奸。
汪精卫在刺杀摄政王失败被擒后,为何没判死刑?
1938年12月8日,汪精卫打算乘机离开重庆,不巧的是蒋介石从抗战前线返回重庆,并且通知汪精卫到南岸黄山官邸谈话。汪精卫十分不安,思来想去,决定还是去见蒋介石。与蒋介石会面后,两人陷入了一番激励地争吵,汪精卫坚持对日主和的政策,而蒋介石则坚持抗战到底,最后,双方不欢而散。
汪精卫回到自己的住所与自己的同党寻思出逃机会,12月18日,汪精卫以演讲为名带着自己老婆陈璧君和曾仲鸣等人乘机飞往昆明,起飞之前,汪精卫还通知自己的心腹陈公博,要求陈公博必须赶到昆明。
汪精卫飞到昆明后,给蒋介石发电报,以自己身体不适为由,要求在昆明多留一天,然后再返回重庆。19日下午,汪精卫一行人乘机逃到越南河内,之后发表公开信,劝蒋介石投降,并公开叛国投敌,消息一出,举国哗然,全国掀起了讨汪运动。
(陈璧君和汪精卫)
谁都没想到,这个曾经的热血少年居然会叛国投敌,当初为了革命,汪精卫可是将生死置之度外,抱着炸弹去炸摄政王载沣的人。
在天津幽居的载沣心里肯定不是滋味,1910年汪精卫和黄复生等人来到北京刺杀他,不料事情败露,汪精卫等人被清廷逮捕,在狱中,汪精卫表现出视死如归的决心,把刺杀的所有罪责都揽在自己和黄复生的身上,这使得肃亲王善耆和摄政王载沣大感意外,最后以“误解朝廷政策”的罪名将其关押,免了汪精卫的死罪,1911年10月清廷释放汪精卫。
载沣肯定想不通当初如此热血的爱国男儿,今天居然叛国投敌,早知现在,载沣当初该定汪精卫一个死罪。
(载沣在香港时的合影)
至于摄政王载沣当时为何不处死汪精卫,其中起大作用的是肃亲王善耆,汪精卫出狱后曾说:“就我命的是肃亲王,每当回忆此事,我总想到清末了不起的政治家。”善耆认为处死汪精卫等人会激起革命党的愤怒,不利用国家局势的发展,载沣则认可善耆的想法。
善耆是皇亲贵族,但他不沉迷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他从小习武,英武过人,锐意改革,是我国现代警察制度的建造者之一,他曾说“如果我不是出生王族,我早就加入革命党反叛朝廷了。”汪精卫被逮捕后,善耆负责审理这个案件,善耆在审案期间看到汪精卫手书的革命书籍和求死决心,心中生了不杀之意,他觉得此时杀几个革命党已经无济于事,不如采取怀柔的政策,他的想法得到了载沣的认可,汪精卫得以免除死罪。
(肃亲王善耆)
善耆看汪精卫是一个人才,经常去狱中给汪精卫做思想工作,希望汪精卫能为他所用。1911年10月清廷宣布解除党禁、特赦国事犯,善耆借此机会,建议清廷释放汪精卫。
善耆虽然是一个能人,但是对朝廷愚忠,最后还间接培养了两个大汉奸,一个是他的女儿川岛芳子,一个就是汪精卫。
汪精卫在刺杀摄政王失败被擒后,为何没判死刑?
汪精卫年轻时也曾是一腔热血的进步青年,庚子之乱后,官费留学日本,受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熏陶加入同盟会。然而革命的道路非常曲折,让一些革命者意志消沉,对革命丧失了信心。
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撰文称:“徒骗人于死,己则安享高楼华屋,不过远距离革命家而已”,说革命党一些高层就知道躲在海外遥控国内暴动,享受在前,流血在后。
此时年轻气盛的汪精卫憎恨如僵虫不死一般的清政府,更想证明革命党高层不是梁启超所言那种人,他决心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汪精卫和陈璧君、黄复生、喻培伦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决定刺杀清朝摄政王载沣。
黄复生:早期革命党人,炸弹大王,为做炸弹眼睛被炸瞎、险些丧命。
喻培伦:早期革命党人,炸弹大王,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出发之前,女朋友沈璧君无以为报,以身相许。
载沣:光绪皇帝的亲弟弟,末代皇帝溥仪的亲爹,光绪死后3岁溥仪即位,载沣晋升为摄政王,当时溥仪年幼,载沣就是实际上大清一把手!
1910年2月10日,法国外交官将炸弹带进北京,汪精卫等租房开个“守真照相馆”作掩护,先由黄复生、喻培伦在载沣回家的必经之路什刹海银锭桥埋下炸弹,由汪精卫握着引爆电线藏进附近阴沟,待载沣上桥,一拉线同归于尽。当两人趁黑埋炸弹的时候,被一位起夜的人发现从而失败,清官顺藤摸瓜,找到照相馆,汪精卫被抓。
刺杀虽然失败,但当时却引发了轩然大波,激发了革命者的信心,一时各地起义风起云涌,给腐朽没落的清廷致命一击,汪精卫成为辛亥时代首屈一指的革命“偶像”。
主审汪精卫的肃亲王善耆(川岛芳子的父亲),在法庭上汪精卫抱着必死的决心,大义凛然,慷慨陈词,把法庭当成宣传革命思想的阵地。善耆爱惜汪精卫的才华,说“冤冤相报,何时可了”,就连后来汪精卫自己也说“救我命的是肃亲王,我每当回忆这个时候的事,总想到清朝末期的伟大政治家”。
实际上关键还是摄政王载沣,载沣表示“我国正预备立宪,该生等系与政府意见不合······该生等躁急过甚,至陷不轨之诛,日后当知自误也。此与常罪不同,为国罹罪,宜从宽典”。
载沣当时也才27岁,对于治理国家,既没经验,更没实力,当时南方革命党闹得厉害,眼看大厦将倾,他决心推动改革,急需南方汉人支持,急需获取更大的权力,为改革铺路。同时载沣见革命党势力越来越大,如杀了汪精卫必会导致革命党人强力反弹,如果不杀或许能提升自己的美誉度,缓和与革命党人的激进情绪。俩人最后商定:汪精卫死罪免除,活罪难逃,判决汪精卫终身监禁。
辛亥革命胜利后,袁世凯释放了很多政治犯,汪精卫和黄复生都在列,北京社会各界民众1000余人的夹道欢迎。
是孽不死必成妖,在抗日战争中,汪精卫投降变节。由英雄堕落成千夫所指的大汉奸,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