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手下大将蓝玉功成名就,干了什么最后被扒了皮?
明朝初年,朱元璋利用“蓝玉案”,共计清理一万五千人,这是洪武年间影响深远的一桩大案。蓝玉又是何许人也,竟能让明太祖如此大动干戈?
淮西勋贵集团的重要人物,曾为明朝立下赫赫军功蓝玉是安徽定远人,常遇春的小舅子。他生得高大威猛,面颊红紫,早年投奔朱元璋麾下后,跟着常遇春南征北战,临阵杀敌,所向披靡,因而得到朱元璋赏识,被不断提拔。
吴元年,授武德卫指挥使;
洪武三年,升任大都督府佥事;
洪武四年,从傅友德入川,征讨夏政权;
洪武五年,随徐达北伐,任中路军先锋,打败王保保;
……
洪武二十一年,以征虏大将军之职率领十五万大军,挺进漠北,在捕鱼海重创北元大本营,朱元璋因此将其“比之卫青、李靖”,并晋升其为凉国公。这份职位履历表明,蓝玉是从基层做起来,拥有相当过人的军事才干,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领。
蓝玉并非纯粹的武将,在攻克云南后,朱元璋为了奖赏他,册封其女儿为蜀王妃。从此,蓝玉成为皇亲国戚。
行不法之事蓝玉的事业步入高峰时,他也渐渐滋生居功自傲的思想,历史记载:
“中山、开平既没,数总大军,多立功。太祖遇之厚,寝骄蹇自姿——《明史•蓝玉传》”为了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贪念,蓝玉违法乱纪:
“畜庄奴、假子数千人,出入乘势渔猎。尝占东昌民田,民讼之,御史为置狱按问,玉捶楚御吏。及征北还,私其驼马珍宝无算——《明太祖实录》”“胡惟庸案”发生时,曾发现蓝玉与胡惟庸有串联,但朱元璋考虑到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以开平之功及亲亲之故,宥而不问。”
但是,蓝玉依旧我行我素,越礼犯分,甚至与元主妃子有私。朱元璋本想封其为梁国公,因其过错,便改为凉国公,并命人将过失刻于凭据之上。
面对朱元璋的提醒,蓝玉还是老样子,死不悔改,这就如同公司的元老,仗着自己老资格,目中无人。
专权、违背军令的事,蓝玉也没少干。朱元璋曾命他负责西北军务,他却背着朱元璋,擅自带兵进入藏区,破坏朝廷对边疆的羁縻政策。正是由于他的嚣张跋扈,最终走上不归路,而招来杀生之祸。
“蓝玉案”的爆发蓝玉为非作歹的行为,让朱元璋不得不关注。
洪武二十五年,年仅三十八岁的太子朱标去世。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作为将来的继承人。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六十多岁,而皇太孙仅仅十六岁,而且性格仁弱。朱元璋担心自己百年之后,朱允炆过于仁慈,控制不住局面。一旦军中有人作乱,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蓝玉就成了朱元璋的眼中钉。
蓝玉与朱标有亲戚关系,自然关系好,曾提醒他小心朱棣。后来,这事被朱棣知道,自然记恨蓝玉。朱标去世后,朱棣进京吊唁,到处发帖子:“诸公侯纵恣不法,将有尾大不掉忧。”朱棣的挑拨,又加深了朱元璋对蓝玉的猜忌。
蓝玉此时不知大祸将至,还在谋求更高职位——太子太师。结果朱元璋没有让其圆梦,故意不给他太子太师。蓝玉眼看职位落空,心怀不满,便开始策划谋反,但他的密谋早已经被锦衣卫所察觉。没等到他动手,锦衣卫指挥使蒋献就向朱元璋告发。
此时,经过明朝的多次打击,蒙古已经陷入分裂,北方已经比较安定,将领的利用价值也变低了。朱元璋收到蓝玉谋反的信息后,便决定大开杀戒,确保年轻仁弱的朱允炆能够坐稳江山。
于是,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初二,朱元璋便将山西、河南等地的将领召入京城,以便控制。二月初八早朝,锦衣卫指挥当众弹劾蓝玉谋反,朱元璋立刻下令逮捕,并让朱允炆和吏部尚书詹徽审查;第二天,蓝玉被投入锦衣卫大牢;第三天,以谋反罪将蓝玉剥皮处死,并诛其三族。
蓝玉虽死,但朱元璋并未善罢甘休,而是借机扩大化,以蓝党的罪名,将一大批淮西老将诛杀。上至公侯,下至百姓,因“蓝玉案”被杀者约一万五千人。
秋媚说:“蓝玉案”是明初皇权与军权冲突的产物。朱元璋为了使自己以及子孙后代能够大权独揽,不断集中皇权,以蓝玉为首的武将就成了绊脚石。但是,蓝玉案也带来很大的消极作用,首先是制造了大量冤案,其次也导致靖难之役时,朱允炆无将可用,面对朱棣只能节节败退,最终导致皇位被篡。
朱元璋手下大将蓝玉功成名就,干了什么最后被扒了皮?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蓝玉谋反。
满清建立以后,第一件事就是篡改《明史》,将明朝所有历史全部改写一遍。
为了证明满清的合法性,就把明朝写的异常垃圾,像一坨屎一样。
甚至,连朱元璋的相貌都被篡改了,变成一个铁铲脸。搞笑的是,你就算篡改,也顺带把朱元璋子孙的样子也改掉啊,却没改。
这就形成了爷爷、儿子、孙子长相完全不同的画像。
蓝玉案件也是如此。
明史直接说蓝玉是被栽赃的,根本没有谋反,只是朱元璋想除掉他。
但其实明史的国内史学界泰斗陈梧桐教授,中国明史学会理事却认为:蓝玉谋反的事实是确凿无疑的,但朱元璋将蓝玉案扩大,进行大规模的诛杀,又必然造成大量的冤狱。
其实,蓝玉本来就嚣张跋扈,傲慢自大,桀骜不驯。
此人手握兵权,又养着家兵家将,仗着和太子朱标有亲戚,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蓝玉的问题很多。
历史记载:
第一,蓝玉渐恣意骄横,蓄养了许多庄奴、义子,数量高达几千人。他们乘势横行霸道,无所不为。
蓝玉本人也是如此。他曾强占东昌民田,被御史查问,蓝玉大怒,竟然将御史赶走。
第二,纵兵胡来。
蓝玉北征南返时,夜抵喜峰关。守关卫将为了确认身份而未能及时开门,蓝玉便纵兵放火,自破城门而入。
第三,蓝玉北征俘获元太子妃。如此重要的俘虏,他不但没有向皇帝汇报,反而纳入自己的妻妾行列。结果太子妃不从,羞愧自杀。
第四,蓝玉北征归来,朱元璋亲自设宴为他庆功。宴会开始,朱元璋致辞,大力的表彰了蓝玉,还提议大家一起向蓝大将军敬酒。对这样的恩宠,蓝玉不跪不拜,随口说道:“蓝某扫灭这些妖魔小丑,如探囊取物,何足挂齿。”蓝玉根本没把皇帝放在眼里。
还有种种。
太子朱标死后,蓝玉失去政治靠山,开始恐惧。
另外,胡惟庸谋反被杀后,蓝玉认为自己和胡惟庸有很多关系,恐怕也难逃一死,开始策划政变干掉朱元璋。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下狱鞫讯后,狱词称同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拟定乘朱元璋藉田时发动叛乱。
正在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朱元璋深感不安,以谋反罪将其逮捕下狱。
其实蓝玉功劳很大,又桀骜不驯,本来就是凶多吉少。
他又策划谋反,无论成功与否都是死路一条。
朱元璋手下大将蓝玉功成名就,干了什么最后被扒了皮?
蓝玉作为朱元璋手下第一悍将,立功无数,也因此很受朱元璋赏识,并且还让自己的儿子娶蓝玉的女儿为妻,二人结成儿女亲家,但是建国之后,蓝玉居功自傲,目中无人,更重要的还有谋反的迹象,朱元璋忍无可忍,最后将其杀害,并且扒其皮,昭示天下以儆效尤。
蓝玉是一介武将,带兵打仗不含糊,但是政治上的利害关系掌握的却不是太好,导致最后惨死的下场。
居功自傲居功自傲是很多武将的毛病,很多打天下的武将认为,我们曾经与皇帝同甘共苦,经历种种磨难,或者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日子,最后夺取天下,就应该共享天下,皇帝就应该对自己施加大大的恩典。但是却不知皇帝当初有多重用你,建国之后就有多提防你,你曾经建立的功劳越大,皇帝对你的警惕就越大。
蓝玉就不知道这个利害关系,一味的想要获得的更多贪婪成性,更重要的是丝毫不知收敛,居功自傲目中无人,认为连皇帝都欠自己的。蓝玉在很多场合都表现得很不得体,也经常口出狂言,即便是对皇帝也谈不上多少敬畏,更是做出了许多鱼肉百姓和各种各样的荒唐事,如打仗归来到喜峰关时,因守城士兵没有及时开门迎接,竟然直接带兵破门而入,等等,这些都惹得朱元璋很不快。
拥有兵权而不自重蓝玉是出了名的实力派,带兵打仗毫不含糊,由于常年参与战事,手中兵权自然不会少,而蓝玉当时身为天下之总兵,掌握天下之兵权,这很自然的便会遭到朱元璋的猜忌,但是蓝玉却丝毫不在乎,一点也不知道收敛光芒,反而如朱元璋当年一样,大肆的收义子义孙,扩充自己的实力。更重要的是蓝玉的这些义子们以及身边的军卫只听蓝玉的将令,而不听朱元璋的皇命,朱元璋让其退下,他们却无动于衷,而当蓝玉让他们退下的时候,才乖乖的退下,从这时起便引起了朱元璋的杀心。
蓝玉的催命符-朱标的早逝太子朱标是朱元璋最理想的皇位继承人,并且朱元璋为朱标培养了他自己的势力,以便在自己百年之后,儿子朱标能够坐稳皇位,而这其中的一个核心人物就是蓝玉,蓝玉和朱标关系要好,因此蓝玉也算是太子的人,所以蓝玉种种令朱元璋所不喜的行为,朱元璋都能够忍。但是朱标英年早逝了,这一切便不在相同,曾经为太子培养的人现在反而变为了自己孙子登基的拦路虎,而蓝玉便是其中最大的一个,朱元璋自己本人都有些管理不住蓝玉的迹象,何况自己的孙子呢!于是朱元璋暗暗下定决心,要除了蓝玉。
综上三点,便是蓝玉身首异处的原因,可以说蓝玉的这种性格与其所作所为,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不会有好的下场,更何况遇到的是朱元璋,所以便有了最后被扒皮的下场。先不说蓝玉的所作所为,就朱元璋自己都是千古难得一遇的狠辣的皇帝,明初三大案前前后后共受此牵连十多万人,可见朱元璋的狠辣,而蓝玉面对朱元璋还自己找死,所以最后死的不能在死。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朱元璋手下大将蓝玉功成名就,干了什么最后被扒了皮?
崇祯十七年八月,张献忠攻破成都后进入蜀王府的端门,见门楼上供着一副人像,身着公侯朝服,虽然周身贴金,可是从手和足上能看出来是一张人皮。未见过世面的张献忠不知何物,叫来王府的太监盘问方才明白,原来这是明初蜀王妃的父亲,凉国公的人皮。
张献忠大有兴趣,顿时茅塞顿开,为以后在四川的杀戮制造了无数张人皮,这是后话。
凉国公,乃是朱元璋的开国大将蓝玉。
蓝玉其人蓝玉,安徽凤阳定远人,常遇春的妻弟,之前并不引人注目,可是从军后作战勇敢,军功不断,由低级军官逐步上升,先是管军镇抚,后升任武德卫千户,再任亲军千户,又为武德卫指挥使,此后开始进入兵团级的军事主官行列,指挥大兵团更加如鱼得水,屡战屡捷。
洪武三年,蓝玉任大都督府佥事,进入明朝最高军政机构,第二年,朱元璋派傅友德、汤和领水陆军伐蜀,蓝玉在傅友德军中,几场会战之后平定西蜀。
洪武五年,朱元璋命徐达、李文忠、冯胜统兵讨伐王保保,徐达出中路,都督蓝玉为前锋。在山西境内击败扩廓部游骑,败王保保于土剌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土拉河),两年以后,蓝玉再度领兵北击,攻下兴和(元路名,治所在今张北,辖区相当今河北张北、怀安,山西天镇,内蒙古集宁市之间地),俘获残元高层贵族,取得胜利。
洪武十一年,蓝玉征伐甘、青大捷,被封为永昌侯。
洪武十四年,蓝玉随征南将军傅友德领军30万征伐云南,仅百余天就获全胜,朱元璋册封蓝玉女儿为蜀王妃,朱、蓝二人成为亲家。
洪武二十年,蓝玉为右副将军,和大将军冯胜、左副将军傅友德率兵出击元朝世将纳哈出,大军先驻通州,探知庆州(治所在今辽宁巴林右旗西北察罕木伦河源之白塔子)有纳哈出部驻守,蓝玉率轻骑冒大雪奇袭,取得胜利。此战之后,蓝玉升为大将军,成为明战时统兵的最高将领。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主动求战,要求对残存的北元进行一次重大打击,经朱元璋同意,蓝玉亲领15万大军征伐,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东北约八十里处捕捉到北元主力,在突然打击之下,脱古思帖木儿与太子天保奴等数十人北遁,蓝玉俘获其次子地保奴及妃、公主等数万人和大量牲畜,并得传国玺、宝玉、金银印章等物,取得巨大胜利。元主脱古思帖木儿北逃后被人杀死,不久北元灭亡。蓝玉胜利班师,被朱元璋比作卫青、李靖,封凉国公。
洪武二十三年,蓝玉平定湖北恩施和贵州都匀等地少数民族叛乱。
洪武二十四年,蓝玉平定西北兰州等地叛乱。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发蓝玉谋反,蓝玉被杀,株连三族,受牵连着1.5万人,包括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硃寿、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人,史称“蓝狱”。
从蓝玉的经历可以看出,洪武二十六年以前,蓝玉一直风光无限,以战功赫赫身居高位,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正应了那句“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可是突然间就被羔羊一般的宰杀,三族被灭,命运瞬间从天堂跌落地狱。
《明史.蓝玉传》记载,朱元璋特别为蓝玉的下罪昭告世人:“蓝贼为乱,谋泄,族诛者万五千人。”“条列爰书为《逆臣录》”。正史记载蓝玉案牵连1.5万人,坊间流传是5万人。
之后就留下了日后张献忠在成都蜀王府看到的那张人皮。
谋反自然当诛,可是雁过留声,如此大的事,牵扯面又如此广,不仅事前没有一点风声,就连事后也没有臣工能回忆起蓝玉谋反的蛛丝马迹,蓝玉的谋反和被杀,只是朱元璋一句话。
《明史.蓝玉传》给人留下了一句无限的悬念:“(继胡惟庸,蓝玉案之后)于是元功宿将相继尽矣。”
蓝玉是否谋反蓝玉的谋反,在《明实录》、《明史》和《明史纪事本末》记录中大同小异,以《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间奏事,上不从,玉惧,退语所亲曰:‘上疑我矣。’乃谋反。当是时,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桓、景川侯曹震、舳舻侯朱寿、东莞伯何荣、都督黄恪、吏部尚书詹徽、侍郎傅友文及诸武臣尝为玉部将者,玉乃遣亲信召之,晨夜会私宅谋议,集士卒及诸家奴,伏甲将为变。约束已定,为锦衣卫指挥蒋瓛所告。命群臣讯状具实,磔于市,夷三族。”
可见两点,一是蓝玉家中养着数量不少的武士,二是在他家密谋造反的人数量多,级别高。可是牵扯到如此阶层跨度大而数量众多的人,居然仅被锦衣卫上报,可疑之处甚多。
《明史.蓝玉传》记载:“狱辞云:‘玉同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硃寿、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为变,将伺帝出耤田举事。’”
“狱辞”,就是公安局交上来的报告,但是这个报告是怎么得来的,是口供?还是侦查员的侦查结果?没有说明,因为是否是口供和侦查报告都不重要。
《明实录》、《明史》和《明史纪事本末》中针对蓝玉谋反的说法,主要来源于朱元璋下令编撰的《逆臣录》。
而《逆臣录》已被考证作假。
《逆臣录》中没有蓝玉等人的供词,而在《异姓诸侯传》中记载,刚直的蓝玉非但不招,反而大呼审讯他的大臣詹徽“徽即臣党”,结果詹徽也被下狱。《逆臣录》中更荒唐的记载说蓝玉把个谋反搞得热闹非凡,又请客又吃酒,整个京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连贩夫走卒市井无赖都参与了,就只有有着无孔不入庞大特务系统的朱元璋不知,也没有大臣报告,只能听锦衣卫的。
对蓝玉案的考证很多,史学界也分两部分意见,绝大部分认为蓝玉并未谋反,这个案件是朱元璋一手策划的假案。
朱元璋为何要策划蓝玉案?
蓝玉的不守规矩和跋扈蓝玉是位天才武将,在《明史》为他做的传记中没有失败的记录,在战场上是名副其实的挡者披靡,可是他也是一位我行我素不受军纪和国法约束的武将,也许不守规矩正是“武人粗鲁”的性格所然,但身为高级将领就显得跋扈了。
蓝玉被封永昌侯以后就步入朝廷重臣行列,他依然表现出强烈的有组织无纪律,屡次侵犯朝廷利益。
洪武十四年蓝玉南征云南后利用军队进行私盐贩卖,而盐业自汉代之后一直是国家垄断的重点产业,严禁私人贩卖,更何况蓝玉还动用军队,可以想见蓝玉中饱了多少私囊,可是并没有受到追究。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打败元顺帝孙子脱古思帖木儿之后,获得各种珍宝、驼马等战利品,俘获脱古思帖木儿次子地保奴、后妃公主等130余人,在押送这些战利品回京途中,蓝玉诱奸脱古思帖木儿的妃子,被朱元璋知晓,朱元璋大怒:“玉无礼如此,岂大将军所为哉!”元主妃闻之,惶惧自尽。
而回军进入喜峰关时,蓝玉未等关吏开门,居然损坏关门强行进入。
朱元璋很愤怒,可是结果却并不严重,只是将原准备封蓝玉的梁国公改为凉国公,记大过于铁券,“镌其过于券”。
蓝玉还充分做到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擅自大力升迁麾下将校,甚至在出兵问题上置朱元璋的命令于不顾。
蓝玉府上,豢养数量众多的庄奴和义子,居然胆大妄为的打走弹劾他的御史。
西征回来后,蓝玉被封为太子太傅,可是他并不高兴,他觉得他应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居然万岁之下还有两人的级别高过他,他非但不感谢朱元璋的皇恩浩荡,反而四处牢骚:“我难道没有资格做太师?”
但是,回顾蓝玉走过的路,可以看到一个现象,尽管此人错误不断,甚至有些错误看似不可原谅,受到的批评却如隔靴搔痒,仕途一路高歌,能明显感受到朱元璋对他的偏爱和纵容。
相对其他开国武将如徐达、常遇春、傅友德、汤和等而言,朱元璋确实对蓝玉有一种特殊的偏爱,可是为何又突下杀手呢?
朱元璋为何策划蓝玉案朱元璋和蓝玉,不仅仅是君臣,还有一层很重要的亲属关系,即蓝玉亲姐姐的女儿嫁给了朱元璋的太子朱标,蓝玉也就是皇太子妃的舅舅,这让朱元璋和蓝玉两人在亲属关系之上,更有了一层较君臣之间不同的政治关系。
而朱元璋的执政理念与太子朱标又有根本的区别,这让朱元璋和蓝玉的关系变得微妙。
朱元璋主张以威刑震慑群臣,可是太子朱标却以宽大为怀,主张以周公孔孟之道治国。这是朱元璋信奉“性本恶”和朱标信奉“性本善”不同价值观的冲突所在。
朱元璋本人是开国君主,他可以随心所欲的驾驭随他开国的那帮他认为性本恶的骄兵悍将,他担心的是他之后的太子朱标以性本善的理念,能否驾驭住这帮文臣武将。因此朱元璋在试图从根本上改变朱标“宽仁”错误的同时,不得不为他创造能驾驭群臣的环境。
朱元璋的手段之一就是清除掉他认为将来太子无法驾驭的人,可是太子朱标不愿意,为此两人还曾有过一次冲突,朱标说:“陛下杀人过多,恐伤和气。”朱元璋拿出一根带刺的棍子甩在地上叫朱标拿,朱标不解其意,朱元璋教训说:“你不敢拿刺棍,我杀人就是去刺,今后你当这个家岂不是好?”朱标却不理这个情,他开始给朱元璋讲大道理:“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臣。”朱元璋大怒,拿起棍子打朱标,朱标赶紧三十六计走为上。
朱元璋的另一个手段就是扶持一批信得过的武将,而能让朱元璋信得过的人只有三类:一是百分百忠诚度,这只有徐达一人;二是品行高,必须是有文化的武将,这类人中有徐达、李文忠和郭英;三是亲缘关系,蓝玉算一位。
蓝玉是军功赫赫的百战名将,又是太子朱标的舅舅,自然是辅佐太子的最佳人选,有蓝玉辅佐,就可以有效震慑各路藩王,实际上太子也将蓝玉视作心腹,每遇大事必找蓝玉商量,两人关系非常融洽。
朱元璋考虑得很周到,他经过很长时间的培养和考察,认为以朱标的政治能力完全可以驾驭蓝玉,即使蓝玉吃错了药要造反,朱标也能联合各路藩王一举将蓝玉拿下,因此以蓝玉辅佐太子朱标,可以使得太子、蓝玉、各路藩王等三方实力达到平衡,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可是,没想到朱标早逝,打破了朱元璋布的平衡局。
朱标死后,朱元璋立朱标的儿子朱允文为皇太孙,但是朱允文不是蓝玉的外甥女所生,和蓝玉的关系并不密切,而且从未真正操办过政务,在为政经验上远不如太子朱标。
因此,朱元璋认为朱允文驾驭不了蓝玉。
朱标在世时,蓝玉专横跋扈,玩一些武将任性,在朱元璋看来都是小节,完全不当回事,甚至还认为这是蓝玉的可爱,可是朱标死后,在朱元璋眼里蓝玉的所有优点都成了缺点。
在朱元璋之前的平衡局中,太子朱标、蓝玉和各路藩王是矛盾体,而在各路藩王中又以燕王朱棣和两人矛盾最大,蓝玉早就看出朱棣是朱标的最大威胁,居《明实录》记载,蓝玉曾对朱标说:“闻望气者言,燕地有天子气,殿下宜审之。”还对朱标说过:“臣观燕王在国,阴有不臣心。”
燕王朱棣雄才大略,本就对皇位觊觎,对蓝玉和朱标的心态又岂能不知?只是他善于韬光养晦,关键时刻却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据《明通鉴》载,朱标死后,燕王朱棣利用来朝的机会对朱元璋说:“诸公侯纵恣不法,将有尾大不掉忧。”此说法暗合朱元璋之心。
此后朱元璋对蓝玉的奏事多不理睬,《明实录》和《明史纪事本末》记载蓝玉的话:“上疑我矣”,从蓝玉一方看,他感受到了来自朱元璋的怀疑,《明史》记载蓝玉是“益怏怏”,从朱元璋一方看,怎么看蓝玉都不顺眼。
结果,朱棣对朱元璋说完那番话后的几个月就发生了“蓝玉案”。
蓝玉本人贪财嗜利,又做了不少违法乱纪之事,拿下蓝玉根本用不着谋反的罪名,可是朱元璋决定对朱允文驾驭不了的武将进行大清洗,便将蓝玉做成谋反案并扩大化,株连傅友德、冯胜等大批战功赫赫的武将,将元功宿将几乎杀尽。
蓝玉案的发生,既有朱棣“釜底抽薪”之计,也有朱元璋的本意,两人的叠加便将蓝玉案进行了扩大,其恶果是朱元璋再也无法为朱允文做一个类似朱标的平衡局。
朱元璋之后,藩王乘机而起,最后以朱棣赶走朱允文而告终。
蓝玉谋反虽是冤案,但是蓝玉的死并不冤,冤的是因蓝玉案扩大化而受株连的那些有着赫赫功勋的武将们。
朱元璋手下大将蓝玉功成名就,干了什么最后被扒了皮?
一代名将竟落了个被剥皮萱草的结局,不免令人唏嘘,主要原因恃宠而骄,目中无人,飞扬跋扈。其中原因我认为应该从表面和内在两个方面来说。
表面原因有三点:
一、侮辱元妃
蓝玉在捕鱼儿海之战中大破北元,俘虏了北元皇子、皇妃、公主及文武官员共三千多人。在班师回朝的路上,蓝玉似乎高兴的忘乎所以了,看到元妃貌美,竟然侮辱了元妃,元妃不堪受辱自尽而亡。这件事的影响非常恶劣,不仅违反了朱元璋的军令,而且让北元更加仇视明朝,埋下不安定的种子。
二、毁关破城
有人可能会奇怪,战争中攻城拨寨不是很正常的事吗?但关键蓝玉毁坏的是明朝的关隘。原来,在蓝玉回师途中,夜里路过喜峰口关隘,由于是夜间,守城兵士没有及时开门迎接于他,蓝玉竟然下令毁关破门而入,骄横拨扈可见一斑。
三、蓄养义子
蓝玉随着地位的提升,变得有些肆意妄为。蓝玉蓄养了大量的庄奴、义子,这些人只听从蓝玉一人的命令。这些人仗着蓝玉的势力,横行乡里,多行不法之事。蓝玉自己更甚,强占民田,有御史前来查问时,蓝玉竟仗势将御史赶走,简直是无法无天。
这些都是蓝玉被杀的表面原因,这些理由虽然足够充分,但并不是最主要的。如果没有后面内在原因的话,朱元璋可能只会责罚蓝玉而不会杀掉他。
内在原因:
蓝玉功成名就之后的种种言行,朱元璋都很清楚,但是朱元璋并未追究蓝玉责任,这一切都缘自一个对朱元璋很重要的人——太子朱标。
蓝玉和太子朱标什么关系呢?蓝玉是常遇春的内弟,而常遇春的女儿是朱标的妃子,按辈分朱标得叫蓝玉舅父。正因为这层关系,蓝玉和太子朱标的关系很好。朱元璋也很看重这层关系,蓝玉就是朱元璋留给太子朱标的镇国利器。朱标即位之后,国家有难之际,蓝玉就能披坚执锐、定国安邦。
但是事与愿违 ,朱标不幸早亡。朱元璋打算让自己的孙子朱允炆接班,这一班骄兵悍将哪是一个小孩子能对付得了的?所以,蓝玉就被安上造反的帽子,不仅被杀,人皮也被剥了下来,真是可悲可叹。
朱元璋手下大将蓝玉功成名就,干了什么最后被扒了皮?
蓝玉被剥皮,实际上是朱元璋对蓝玉的“特殊照顾”。在我国封建历史上,明朝的刑罚是最残忍的,假如蓝玉不被剥皮的话,就要被一刀刀的凌迟处死,承受的痛苦要远大于剥皮。况且剥皮不一定是活着剥皮,可能是先将蓝玉斩首,再进行剥皮。蓝玉被处以极刑,一方面是他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朱元璋的问题。
先说蓝玉自身的问题,蓝玉在明朝的地位,相当于明朝刚刚建国时期的徐达。徐达每一次出征之后,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把兵权交给朱元璋,从来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也从来不敢在军队里面拉帮结派。反观蓝玉,每一次出征的时候,都十分的骄傲跋扈,因为边关守将开门晚了一会,蓝玉就直接带兵攻关。在出征北元期间,蓝玉还强暴了北元皇帝的妃子,把战前朱元璋的训诫当做了耳旁风。
在战争结束后,朱元璋刻意的打击蓝玉,把他的封号从梁国公变成了凉国公,并且多次当场批评他。蓝玉还是不知道收敛,在朝廷内部拉帮结派,朱元璋封蓝玉做了太傅,蓝玉发牢骚说“难道我的功劳不配做太师吗!”这些都是蓝玉自身的问题,不过从这几件事来看,蓝玉只是性格鲁莽嚣张跋扈,并没有触犯死罪。
再来说一下朱元璋的问题,朱元璋生性多疑,一生杀戮功臣数万人。徐达对朱元璋这样忠心耿耿,朱元璋依然不信任他,还将他故意抱上龙床,然而自己在外面看着徐达的表现。徐达从床上滚下来磕头直呼死罪,朱元璋才放过了他。蓝玉同徐达的表现截然相反,面对着朱元璋这么一个多疑的皇帝,蓝玉最终的结局已经注定。蓝玉能够多活几年,主要是因为朱标的缘故,蓝玉是朱标的死党,朱元璋看在儿子的面子上,一直没有杀蓝玉。到了朱标去世后,朱元璋自然不会对跋扈的蓝玉手下留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