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如破竹的李自成大顺军,为何在京城呆了42天就完全丧失战斗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李自成的大顺军,并不是在北京42天失去战斗力的,而是他们战斗力本来就不强。

大顺军之所以能够击败明军孙传庭,主要是兵力占绝对优势,加上粮草供应比较充足(可以抢),最终靠实力碾压了明军。

期间,崇祯越权乱指挥,强迫粮食不足的孙传庭率领10万明军决战。结果孙传庭一度连续击败李自成,最后因粮食断绝,不战自溃,才被李自成击溃。

如果没有崇祯胡乱干涉,孙传庭未必会输。

所以,李自成的部队并不是有多厉害,其实他们和明军作战一直都是赢得少败的多。李自成自己几次被打成裸奔!

至于打下北京,主要是因为大明确实已经到了末年穷途末路阶段。

边疆满清军队几次入关,明军无法阻挡。

内部农民军又闹成燎原之势,明军主力都被拼光。

最关键的是,崇祯解决不了粮食和军饷问题,国家财政实际已经崩溃。

北京防御空虚,一说其实只有几千人正规军,遇到李自成的大军就自行溃散了。

然而,李自成却被攻下北京,必死崇祯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自认为老子天下无敌。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竟然不顾吴三桂很有可能和满清勾结,发动了一片石战役。

此战,李自成参战的是6万大军,这是他的主力精锐力量,另外还有14万左右的预备力量和后勤部队。

而吴三桂有兵力5万,当然不是李自成20万人的对手。

于是,李自成亲自率领6万精兵和吴三桂决战,一度大占上风。

搞笑的是,而满清八旗兵8万精兵就在不远处埋伏。

当李自成和吴三桂拼的两败俱伤的时候,多尔衮突然带着8万精兵杀出。其中铁骑最强,兵马都披着甲胄,非常坚硬,百步之外无法洞穿。

这下,李自成等于是以6万人对抗13万敌人,兵力还不到敌人一半。

而单单满清八旗兵,战斗力就强于李自成,这哪里杀得过,全军溃败。

当时李自成还不知道杀过来的是八旗兵,认为是吴三桂的明军援军。

由于轻视明军,李自成还不准备撤退,试图拼死决战。

但一个当地的僧人跑来跪下大喊:那些不是明军,是辫子兵,大王快跑!

李自成慌忙逃走,这才免于被活捉。

打了如此荒唐的一战,导致李自成野战主力被歼灭大半,实力大减。

但李自成其实兵力雄厚,带到山海关的就有20万。即便除去七八万后勤辎重部队,还有12万可以用,他却只用了6万。

结果一片石战役以后,大顺军兵败如山倒,士气降低到0,根本不敢和满清继续作战,连续溃败。

而大顺军在全国其实包括依附他的力量,总兵力不下百万。

但由于他们没有稳定的根据地,只能赢不能输。李自成被八旗兵一路追着站不住脚,无法集中全国的军队应战,最终逃到九宫山就全军崩溃,李自成也被杀。

这种荒唐短视的军事战略,说通俗点就是土包子!

势如破竹的李自成大顺军,为何在京城呆了42天就完全丧失战斗力?

感谢邀请。

李自成大军,不是在北京丧失的战斗力,而是在进入北京之前,就陷入半瘫痪状态。

号称百万的李自成大军其实虚有其表

明史说李自成大军有百万人马,其中步卒40万,马卒60万。等到清军入关之后,一路尾随李自成的残军到了通关门口的时候,李自成还能派出60万大军迎击清军和吴三桂区区几万的人马,结果清军还在攻打潼关战役中大胜。其实这是很错误的。

首先《明史》这本书就是清朝时期由张廷玉等组织编写的,按照以往的历史习惯,把对手写的越强大,其战功越卓著;把对手写的越窝囊,其新政府越英明。于是清朝政府显然不想让明朝政府和李自成显得比自己英明神武了,所以清朝人写的《明史》,大体事件准确,但是很多细节方面实在经不起推敲。

而根据一些地方记录,当时李自成与孙传庭对峙之前,也就是步兵十万,骑兵三万而已,但是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裹挟了大量的流民以及拥护者,这些拥护者的数量确实能够达到百万之众。所以李自成在进入关中后,号称百万的实际上不是能打仗的人数,只是其携带的人口而已。而这十万步兵,三万骑兵还是李自成部并吞了诸多起义军领袖之后才具有的规模。

"百万大军”在进入北京城之前便消耗殆尽

在从陕西出发向东攻击的时候,李自成部队起初的兵力最多不过三十万到四十万的样子。

在山西省接连与当地驻守的明军接战,汾州、阳城、蒲州、怀庆、太原、忻州、代州、宁武关先后都对李自成的军队进行了阻拦。

但是李自成部队攻城方式其实非常老土,更像是在填人命一般的打法。虽然后期有了大炮和火枪等武器,但是从实际操练程度来说远远未达到能够上战场的程度。

史料记载,李自成部攻打城池的时候,给部队下令,每个人爬城墙上要拽一块墙砖回来,不带回来墙砖的就要处死。于是起义军攻城的时候往往悍不畏死,去挖墙砖,然后在城墙上打开一个洞口之后,再逐渐扩大墙洞,最后或者用炸药或者用更为老土的人拉的方法把城墙拉倒,然后起义军就攻到城内了,如果这个城市有抵抗,那么起义军就进去开始屠城。在向北京进军的路上,李自成的部队至少屠了两座城,一座太原,一座宁武关。这个原因,势必是因为在攻城的过程中损耗太大,然后给起义军泄火用的。

而以最典型的宁武关之战为例子,李自成部带领部队攻打宁武关打了一个多星期才攻破周玉吉的防守,结果死伤七万多士兵,到了最后甚至进入北京城的好多起义军将士身上都带着伤,而这些伤全都是拜宁武关之战所赐。

我们都知道,打仗不光是要死人的,还有伤残的问题。伤残的减员往往比死人还厉害。在宁武关能死七万多人,那么伤残的人也不会少于这个数目。

而根据刘尚友的《定思小计》记载,最终活着进入北京城的“大顺军”士卒,只有两万人马而已,而且像我们前面说道的那样,人人带伤。最后等白广恩等部队攻略河北山东等地到了北京汇合,也才六七万人马而已。所以这也就是李自成部队最终和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决战山海关的兵力了。

进入北京城的李自成大军,压根没有长期待下去的心思

史料记载,李自成部队在刚刚进入北京城的时候,还秋毫不犯,约束士卒非常严格,甚至有两个士兵因为拿了布店的布匹而被杀头。

但是两天之后,李自成部开始了大肆掠夺北京城的财富。其中刘宗敏更是专门制作了五千多副夹具,为了逼迫那些留守北京而又投降了大顺军的明朝官员们。

这是为什么呢?在宁武关之战后,李自成清点人马,发现损失巨大,当时其实就已经没有了向前进的心思。他们揣摩着前面还有宣府、阳和、居庸关等众多镇守点,这些点的明军兵力恐怕每个点都得有个三五万人马,而当时的起义军已经没有能力再度攻城拔寨了。史料记载当时大同等地守军少则十万,在我看来也不太切合实际。

李自成军到达北京城外,竟然跟崇祯开始了谈判,谈判条件便是,李自成要在西北分封为王,崇祯要给李自成百万白银作为军费,然后李自成部队可以帮助崇祯平定农民起义,协助明军消灭满清。此时李自成以及其幕僚团其实内心已经打起了退堂鼓,但是依然强撑门面,故作镇定,却吓到了明朝君臣,最终很多官员争着前去给李自成开北京城门。

所以从此来看,李自成大军在进入北京城之前便已经是土鸡瓦狗了,可惜当时的明朝中央已经利令智昏,各自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最终反落得个被刘宗敏逼迫着交赎金的下场。很多人没有死于国难,而死于李自成等的酷刑,实在是个流传千古的笑料。

势如破竹的李自成大顺军,为何在京城呆了42天就完全丧失战斗力?

关于李自成军队的战斗力问题,已经讨论了很多次。李自成手下虽说是有百万大军,但真正能够称得上是“军队”的,只有不到十分之一。李自成在与明军交手的过程中,也是败多胜少,最为著名的朱仙镇大捷,击败左良玉的十万大军,已经是非常靠后的事情了,在李自成前期,屡屡被明军吊锤。

李自成军之所以能够屡败屡战,每每在短时间内恢复自己的势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明朝的助攻。一方面,当时北方自然灾害严重,百姓已经是易子而食,流离失所,但明朝的官员却依旧强征百姓赋税,贪污朝廷下拨的救灾款项,尤其是明朝宗室的王爷们,不顾明朝江山社稷,还在不遗余力地兼并土地,扩大庄田,这使得大量饥民对明朝的怨念深厚,纷纷加入李自成的军队,因为根据宣传,“闯王来了不纳粮”。

另一方面,明朝长期拖欠军队的粮饷,导致了明朝西北边军因为得不到军饷而对朝廷产生不满的情绪。恰好,李自成的农民军,通过打击地主,获得了大量的军饷,因此西北边军集体叛变,加入到了李自成的军队之中。归顺李自成的西北边军,后来成为了李自成的精锐部队。西北边军大量归降李自成,便是在1642年之后。

从李自成军队的两个来源观之,李自成真正能够指望的,其实只有一小部分的农民军和大多数投降过来的西北边军,其余众多,斗不过是炮灰而已。

但明朝的西北边军,在明朝军事系统中的战斗力,可以说是极低的。明朝后期,真正能够靠得住的,是几支私人军队,天雄军,秦军和关宁军,除此之外,明朝的部队可以说完全是副作用的存在,因为不仅没有战斗力,而且还需要消耗大量的钱粮开支。因此,可以说李自成的精锐,在明军的战斗序列中,连主力部队都算不上。

正所谓人比人吓死人,清军和明朝最精锐的关宁军相比,战斗力更高,装备水平更为先进,清军在1640年左右,便开始大量生产并且装备红衣大炮,且清军的红衣大炮制造水平已经超越了明朝,在松锦之战中,明清双方进行了炮战,明军大败,且关宁军主力几乎被清军全歼。

在这种硬实力的对比之下,李自成的军队打不过清军,是必然的。1644年李自成和清军以及吴三桂的军队,在一片石大战,此时李自成已经集结了所有的精锐,但还是被清军轻易击败。驻守在北方各地的闯军,实际上都是杂牌,清军甚至不用费太大劲,便用红衣大炮横扫了北方的闯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统一北方。

所以,清军之所以能很快击败李自成,完全是建立在碾压的军事实力基础之上的。

势如破竹的李自成大顺军,为何在京城呆了42天就完全丧失战斗力?

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推翻暴政成功的代表,曾建立新王朝大顺政权,李自成是大顺皇帝,但是遗憾的是李自成一共在北京呆了42天,大顺王朝昙花一现,之后迅速走向覆灭。

大顺军势如破竹,为何在北京只呆了42天就丧失战斗力,这个问题比较深刻。

首先,大顺军真的势如破竹吗?不然。

李自成手握重兵,勇猛有识略,当时明末中原灾荒,社会矛盾极度尖锐,她提出“均田免赋”的等口号,深得民心,部队迅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占据了大明王朝的权力中心以及广大的北方地区,表面看起来确实民心所向,势如破竹,改朝换代确实板上钉钉,形势一片大好。李自成带领的大顺军所向披靡,李自成被称为“闯王”,其其实大顺军看似声势浩大,其实裹挟的大都是一些战斗力弱,意志也并不坚定的流民,这是只看起来很美的阶段性胜利罢了。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但是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推翻明朝时,万众一心,当然势如破竹,但是夺取政权后,面临的就是更长久的守江山。大顺军之所以能打败崇祯,更多的是士气上碾压明军,当时崇祯已经心乱如麻,加上当时明军粮食断绝的优势,所以侥幸取胜。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李自成部队多厉害,李自成攻克北京后,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之后节节溃败,军心涣散,逃亡途中下落不明。

其次,看看大顺军在北京42天做了什么?

一起看看,大顺军是如何守江山的。

李自成进程之初,不管对明朝一众官员,还是京城里的百姓,都比较守规矩,比较仁慈。曾专门林恩在北京城内张贴告示:“凡伤人以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所以一开始不管明朝百姓还是官员对这个外来者,还算是充满好感。

但是,李自成检查了大明国库后,发现偌大的一个大明朝,国库竟然只有几十万两银子,可是大顺军可是有浩浩荡荡的百万军队啊!所以,李自成特地委派大将刘宗敏收缴明朝官员贪污军饷,刘在催款期间,准备了无数酷刑,并且千不该万不该,纵容手下士兵对明朝官员了抢劫、掠夺、奸淫妇女等行为,最后虽然闯军收获几千万两白银,但是他们在明朝官员和京城百姓心中的良好形象也瞬间崩坍。

李自成在京城的所作所为,很快传到了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耳朵里,本来打算投降李自成的吴三桂,在进京路上,听说自己全家都被刘宗敏劫掠的消息,一气之下,率大军返回山海关。他与多尔衮里应外合,与李自成决战,李自成由于准备不足,并且还在夺取政权胜利喜悦中,军心不齐,准备不足,李自成损兵折将,惨败而归。

可怜李自成,一代闯王,辛苦十多年,仅仅享受了42天当皇帝的感觉。

所以,要说李自成以及大顺军的失败,说到底还是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农民军大抵都是乌合之众,目光短浅且抵挡不了诱惑,贫苦出身的农民领袖,一旦夺去了政权,各种自身的局限性和问题更是接踵而至暴露出来,鲜有有能力者领导政权走向更成熟。

所以,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势如破竹的李自成大顺军,为何在京城呆了42天就完全丧失战斗力?

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有三点:

一是军队小农意识太强。李自成的军队说到底还是一支农明军队,但这不是可怕的,可怕的是这支军队的领导人的小农意识太强,一旦有吃有喝就不思进取,李自成本人就是这样,他手底下的将领更是这样,所谓过得了鬼门关,但是过不了温柔乡就是这个道理。

二是缺少核心理论。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军队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李自成从创立军队起,就没有什么核心理论,军队没有理想信念,一遇到诱惑就会土崩瓦解。比如梁山的“替天行道”,因为这一理念而聚焦了大量英雄,反观李自成没有提出过什么有号召力的理论。

三是缺少先进制度。一支军队的水平主要体现在制度上,比如秦国军队的战功制度一确立,战斗力立马提升,刘邦的军队管理严格,可以经受住诱惑,而李自成的军队没有先进的管理制度,一进入灯红酒绿的京城就放羊了。

势如破竹的李自成大顺军,为何在京城呆了42天就完全丧失战斗力?

在此我想指出的是,大顺军的战斗力,和在京城待了多久无关。42天也好,420天也罢,都不重要。势如破竹明军可以,破八旗精兵,从政治、经济、包括思想准备上,大顺军都不具备条件。

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率领大顺军进入北京,同年4月9日,清军已经出发。从时间点上就可以看出清军准备好了要渔翁得利,这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其实无论吴三桂投降与否,清与大顺,势必一战。区别在于吴三桂投降,清军就可以不必绕路,而是从山海关长驱直入。

曾和李自成多次交手的洪承畴,上书多尔衮,有段话分析的很到位:

……况流寇初起时,遇弱则战,遇强则遁。今得京城,志足意骄……

果然,大顺军精锐六万面对吴三桂(遇弱则战),大打出手。面对满清精骑(遇强则遁),溃败。

总结下来三点:

1、精神上,李自成没有估计到清兵入关的决心和全力以赴的战力。

2、政治上,进入北京后忙于追银助饷的大顺无法得到民心。这里民心并不是我们理解的农民大众,而是当时的士绅阶层。这一体系李自成如果想重建起来,420天也未必能够,何况42天?没有政治基础。

3、经济上大顺军完全没有后方补给——连年战乱加上罕见的灾年,大顺军没有靠得住的根据地。

所以,不是打败了一穷二白的孙传庭,横扫了饿殍遍地的陕西河南,冲进了树倒猢狲散的京城,就是势如破竹了。因为卧榻之侧,还有虎视眈眈以有心算无心的满清。

42天,给李自成的时间确实太短了,假如能向天再借三五年的话,一切就可以推到重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