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苏联版的马克沁总要装上两个轮子,为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叫做索科洛夫轮式枪架。
马克沁M1910重机枪,是沙俄仿造的重机枪。
客观来说,在那个年代,重机枪都是重武器,沙俄干脆归属炮兵系列。
重机枪难以机动,基本是守住一个阵地(比如战壕),进行静态消耗战。重机枪往往坚守很久,甚至几个月,直到全军撤退或者阵地被敌人攻占。
简而言之,在沙俄看来,重机枪和火炮一样,是一种固定防御的重型武器。
在重机枪长距离转移的时候,都是使用马车或者汽车运载,人是搬不动的。
短距离转移时,西欧的重机枪可以拆卸为枪身和枪架,然后由士兵搬运,再租装起来使用。
大体上,西欧重机枪的枪重有10多公斤,枪架有20多公斤,壮汉都是可以搬动的。
简单来说,西欧的重机枪还是比较强调短距离转移,以更换阵地。
但沙俄则没有太多的这方面观念。
沙俄的重机枪最大特点是有一个很重的防盾,还有两个轮子,两者重达44.23公斤。
防盾主要是在固定阵地射击是,防止远距离射来的榴弹以及炮弹破片,对射手起到一定的保护。说通俗点,还是将机枪当做固定炮台使用。
至于两个轮子,主要是如果在战场做恨短距离移动,可以直接推着机枪走。
但是,大家都知道,战场尤其是野战战场,基本都是泥泞不堪,弹坑纵横。
依靠区区两个轮子在这种地形,能走多远?
基本就围着阵地转圈而已。
代价是,上面也说了,索科洛夫枪架和防盾重44.23公斤。
全枪连枪架和冷却水一起重65.8公斤,重量太大了。
所以,马克沁M1910重机枪基本是用于防御使用的单一武器,太大的重量即便有轮子也无法有效短距离机动。
实际上,到了二战,马克沁M1910重机枪就已经过时。它的重量太大,难以机动,也难以快速转移阵地,很容易被摧毁。
二战不同于一战,步兵装备了诸如迫击炮、步兵炮、掷弹筒、无坐力炮、火箭筒等武器,对于重机枪是很大的威胁。
重机枪如果不能频繁转移阵地,那么它是生存不了多少时间的。
朝鲜战争和中印战争中,我军用了不少苏制重机枪,都有这个讨厌的轮式枪架。
轮式枪架极为沉重,让徒步高速行军的解放军战士非常不满。
尤其是中印战争都是在高原地带,普通人走路尚且气喘吁吁,何谈背负一个二三十公斤重的枪架。
有人说苏联版的马克沁总要装上两个轮子,为什么?
那个是索科洛夫轮架,是枪架的一种。而到了郭留诺夫重机枪的时候就成了捷格加廖夫加拉宁轮架,后来还有加拉宁-谢列兹尼奥夫轮架。
从书上拍了张照片,这个还是轻型化的轮架。
其实,在机枪问世之初,使用的大部分是这种轮架,而且比这种轮架要高的多,早期机枪是属于炮兵部队的,使用和火炮类似的武器支架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对于苏俄来说,在俄国使用马克沁重机枪的时候,就开始配用了一种相对于很低矮的索科洛夫轮架,这种低轮架和马克沁机枪的组合在日俄战争中发挥了不错的效果,这也就成了以后40年苏俄机枪的基本样式,这个在各种苏联的电影里边都可以看到,苏俄的机枪基本上都是用轮架,而相对来说其他的枪架使用的就比较少。
而且苏俄的轮式枪架上边都是有一块护盾,这个护盾能够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不过也不过是略胜于无,如果是步枪直接打中这个护盾,一般护盾都会被击穿。
使用轮架有很多好处,在平原地区,一个士兵就可以把机枪拖着走,两个士兵就可以很轻松的在平原地区移动机枪,这个时候的机枪还是几十公斤的铁坨子,如果可以只有2个人就能把机枪搬走,那可就是太方便了,日本的92式重机枪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特意在三脚架的两个前脚上加装铁环,可以用铁棍插入铁环,然后然后士兵抬着走,但是这只是在短途运输的时候才行,92式这种一百多斤的铁疙瘩两个人抬还是费劲。
如果是轮架,这个事情就方便了,拖着走就完了。
但是,轮架的最大问题就是环境的适应性差,这个轮架不可拆卸,而且很难折叠,或者折叠的地方很小,基本上等于没有。由于体积重量都偏大,所以如果是不能用轮子的话,那就是非常沉重了,象郭留诺夫重机枪全重40.4公斤,枪架就重26.6公斤。
苏俄的机枪在二战后,由于发现轮架在复杂地形上机动非常困难,远远不如三脚架,特别是通用机枪上的轻量化三脚架。所以在战后研制的苏联机枪就没有再使用新的轮架,而且全部使用轻量化三脚架。
有人说苏联版的马克沁总要装上两个轮子,为什么?
因为苏军主要在大平原上作战,机动能力又不够发达。
正如有的回答说的,机枪安上了轮子,一个人就可以拖着跑,但是因此也带来了一个恶果,那就是机枪太重了!但是这在苏军的作战环境中,并非是个什么问题,反而是能被拖着跑很重要。
二战之前的苏军,机械化程度其实一点都不高,许多运输工具仍然是骡马和马车。另外,苏联的道路建设也很不发达,许多地方是荒无人烟的,就算是穿行期间有限的道路也经常没有铺设路面。真的要用汽车去运这些东西也非常蛋疼。
更何况当时部队的主力是步兵,那么在战场上还要想快速一点机动,给机枪安上轮子显然是很方便。否则,机枪要么需要拆开几个人扛,有一个人受伤了,整个机枪组就废了,要么就是占用了太多无聊的人闲人。这在大平原上实际上是非常实用的。
至于欧洲国家,他们的道路网比较发达,并且部队摩托化实现的开始比较早,所以说部队调动行军的时候必须扛着机枪走远路的现象并不多,在他们的逻辑里,机枪如果轻一些,士兵在战场上的战术动作还能更灵活。
等着到了二战的中后期,苏军大量的部队也已经开始机械化,最少也开始摩托化了,机枪可以架在卡车上装甲车上,所以苏军的机枪也不要这个轮子了。
有人说苏联版的马克沁总要装上两个轮子,为什么?
其实轮式脚架也是苏系重机枪的一个特点之一。因为苏联80%的人口都居住在东欧平原,而平原地区地形平坦,轮式脚架可以不用拆卸重机枪,直接整体搬运,人拖马拉都可以,可以快速部署,快速机动、快速投入战斗的特点,是苏联根据自己的国情发展出来的一种特色武器。两个人就可以组成机枪小组,用手推就可以走而使用三脚架的重机枪在机动时需要拆开,枪身、脚架、弹药至少要6个人才能走
但是苏系武器的轮式脚架并不一定适合其他国家。因为其他国家除了平原外还有丘陵、山地等其他地形,轮式脚架并不合适在这些地方部署。所以二战时期也就只有苏联的重机枪使用了轮式脚架,其他国家都还是使用三脚架
有人说苏联版的马克沁总要装上两个轮子,为什么?
这是俄国版马克沁机枪比较有特点的一个地方,就是脚架上有两个轮子,这种重机枪脚架通常称之为索科洛夫脚架。装脚架的原因当然是因为机枪太重了,马克沁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化的内能源自动武器,设计比较原始,自然重量也很大。以俄国的M1910马克沁机枪为例,在装满冷却水之后仅枪身就重达24.5千克,带上脚架防弹盾等后全重达到了67.6千克。M1910还已经是减重了很多后的型号了,再早之前的更重。
俄国M1910马克沁机枪
装了两个轮子之后就方便多了,可以很方便地拖着走,达到快速转移阵地的目的。索科洛夫枪架的作用可不止于此,其设计在当时来看还有很多发光点,比如他的火线高度可以做到非常低,在必要情况下还能给枪架安上两个前腿,再提高火线高度,相比英国人的三脚架这也是一个优点。索科洛夫枪架还配有一小块防弹盾牌,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机枪手的人身安全。
但是缺点也很明显,装了两个厚重的大轮子之后索科洛夫枪架的重量相比其他脚架重了很多。索科洛夫枪架全重43千克左右,德国马克沁MG08机枪的四脚架同样能做到很低的火线高度,重量比索科洛夫枪架轻了整整9千克,约为34千克。
以上是我的回答,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是轻兵器爱好者,热爱轻武器与战术文化,期待与你一起走进狂野的轻武器世界!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精彩轻武器文化。
有人说苏联版的马克沁总要装上两个轮子,为什么?
不装轮子就得抬着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