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当年吃狗肉,吃出了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吃狗肉是普遍的现象。
尤其在江苏徐州的沛县,刘邦的故乡,吃狗肉是很寻常的事情。
在春秋战国之前,农业生产力还比较低下,老百姓同时从事农耕和狩猎,以狩猎弥补粮食产量的不足。
然而,进入春秋战国以来,农耕技术有着很大的发展,仅仅靠农业收获就可以满足粮食的需要。
比如著名的秦国关中平原,大量种植的小米可以负担几十万部队长期作战多年。
那么,中国人的狩猎就逐步转变为单纯的娱乐。除了少数以此谋生的山民猎户以外,绝大部分中国人不再狩猎。
那么,狗的末日就到了。
古代中国的狗,本来就是就用来狩猎的。“狡兔死,走狗烹”就是这个意思了。
既然不需要狩猎了,狗的意义就不大了。
诚然,农民可以让狗看家。
但古代农村的社会治安是比较好的,主要是人民不流动,没有流窜犯。而同村几乎都是亲戚,很少会对自己人犯罪。
所以,狗看家的意义也是有限的。
于是,不重要的狗就逐步成为肉食。
在当年,虽然粮食大体够吃,然而老百姓极度缺乏肉食。
食肉者是官员和贵族的代名词,当时肉食牲畜还很少,主要是缺乏足够的饲料。
老百姓很少吃肉,那么狗肉也是肉了。
所以,到了看家狗老了或者受伤了以后,一些农民往往就把狗卖掉。
由此,出现了专业的狗肉铺子,樊哙就是这种经营狗肉的老板,专门杀狗。
相比杀猪杀羊,杀狗的难度小。
然而,狗肉的脂肪较少,吃起来不香,属于低档肉食,主要是个底层农民吃的。
而刘邦的老家沛县,就有吃狗肉的风俗。刘邦既然是沛县人,不可能不吃狗肉的。
据说他以往经常去樊哙那里吃白食,樊哙一度烦恼的很。
其实,吃狗肉在当时是普遍的现象,不是刘邦自己吃。
萨沙去过沛县,今天沛县狗肉和其他地方没什么不同,也谈不上最美味,只是风俗而已。
刘邦当年吃狗肉,吃出了什么?
史料中根本没有刘邦吃狗肉的记载,很明显是民间的传说而已,唯一和狗肉沾边的只有狗屠樊哙。不过当时吃狗肉的风气确实很浓,别忘了韩信那句著名的“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十年,为了鼓励生育,也曾规定百姓“生丈夫,(赐)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壸酒,一豚。”联系后面生女赐猪,生男赐狗显然也是用来吃的。更有《礼记·王制》的记载:“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注意,狗和牛羊猪也是并列的。
在当时,狗屠甚至还是个经常出猛人的热门职业,除了樊哙,刺客聂政也是狗屠,那位和荆轲、高渐离一起喝酒唱歌的无名狗屠,在野史里也是深藏不露的高手,参见清人曹宗璠的短篇小说《荆轲客》。民间更有“仗义每多屠狗辈”的俗语,显然是指这一类人。
刘邦当年吃狗肉,吃出了什么?
自古不论佛家道家仙家都有吃狗肉,其实吃狗肉根本不会对社会有影响反而不会浪费资源,我不希望爱狗人士拿自己所谓的爱站在道德最高点去指责评判别人,说白了就是闲出来的精神病患者,如果放他们去什么叙利亚索马里这些地方食不果腹的地方他们就没有这些空闲发病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