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没有那种很懒惰、沉迷酒色、每天工作时间很短但国家却很富强的皇帝?

当然有啊 ,还有挺多呢,先说三个吧,中国这三个牛人,当皇帝就跟玩似的,虽然荒谬,但国家仍然很强盛!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在有道德、法律约束的环境下,违法犯罪案件时常也会发生,而一旦没有了约束,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历朝历代,大致也只有一种人不受道德和法律的约束,这就是皇帝。

纵览所有的皇帝中,毫无建树或者昏聩不堪的占据大多数,这并非什么历史规律,而是人性使然。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人性中的恶便会跳出来,主导全部思想,直到灭亡的那一刻。

按照常理来讲,昏君治国必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不过,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一些皇帝虽说有些许缺陷,但同样有闪光的地方。那么在古代,有没有整日沉迷酒色、怠惰政务,但国家仍然富强稳定的皇帝呢?

正德皇帝朱厚照

在后人印象里,在大明的众多皇帝中,正德皇帝的不靠谱指数最高,虽说这里有清人故意抹黑的成分,但其花样繁多的玩乐项目,也着实令人瞠目结舌。

史料记载:

“伏睹近岁以来,太监马永成、谷大用、张永、罗祥、魏彬、刘瑾、丘聚、高凤等,置造巧伪,婬荡上心。或击球走马,或放鹰逐兔,或俳优杂剧错陈于前,或导万乘之尊与人交易,狎昵狎亵,无复礼体。”

或许因为明孝宗对朱厚照太过宠爱,或许因为孝宗皇帝太忙,无暇顾及这个宝贝儿子,所以朱厚照玩心偏大,而且对政务没太大兴趣。

即位不久,朱厚照就将政务置之不理,一心投入到娱乐设施中,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那座豹房。豹房里不仅有着各种珍奇动物,还有着各色美女,简直就是为朱厚照连声定造的人间天堂。

除了逗鹰玩鸟,朱厚照还在宫中做起生意,他命宫女、宦官扮演商贩,他自己则扮演成富商,成就一个缩小版的街市,玩得是不亦乐乎。在宫中玩腻之后,朱厚照还非要跑到边境去玩打仗游戏,堂堂大明皇帝,常常晚上偷偷跑出宫门,到了军营,和士兵们混迹在一起。

在内阁大臣眼中,朱厚照是何等得不靠谱,一国的皇帝陛下,竟然跑到宣府去打仗,最重要的是朱厚照还打赢了。虽说朱厚照不喜欢政务,但大明仍在正常运转,朱厚照不仅废掉了刘瑾宦官集团,宁王、安化王叛乱也成功被平定。

正德皇帝纵使喜欢各种娱乐活动,但在皇室的教育下,朱厚照也清楚底线在哪里,即便玩得花样再多,他也不会胡乱杀人。即便内阁大臣常常对其很不满,朱厚照也不会随意罢免官员。以大明重臣杨廷和为例,杨廷和要奔丧回家,朱厚照不允许,多次请求下,朱厚照才同意杨廷和回去。

朱厚照很清楚,皇帝可以不处理政务,但内阁必须正常运行,这才能保证国家的正常运转,所以在正德皇帝治下,大明也比较稳定。

明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不上朝的时间较长,足有二十多年,在即位前期,嘉靖皇帝很有一番作为,他通过大礼仪之争,夺回了皇权。作为明朝智商最高的皇帝之一,嘉靖皇帝对自己的能力极为自信,他很喜欢将群臣玩弄于鼓掌之中。

随着时间流逝,嘉靖皇帝丧失了进取的动力,开始崇尚道教,一心追求长生,随后他的性格习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嘉靖皇帝不再上朝,而是将朝政交给了奸臣严嵩,虽说嘉靖在一定程度上,仍控制着整个朝政,但在严嵩的影响下,国力大不如前。

在重金属仙丹的影响下,嘉靖的脾气愈发暴戾,对侍从、宫女非打即骂。除此之外,嘉靖还采集宫女的经血做炼丹之用,在收集过程中,宫女们惨遭蹂躏,很多人被折磨致死。

由于对宫女们长时间的压迫,出现了震惊海内的壬寅宫变。一帮宫女在嘉靖帝熟睡之后,偷偷潜入其寝宫,她们本想用绳子勒死嘉靖皇帝,可惜太过紧张,绳结无法勒紧,之后她们再用簪子扎嘉靖。

或许因为嘉靖上辈子积了不少福分,这么多人女人对付一个手无缚鸡之力嘉靖,竟然没有杀死。宫女张金莲受不了压力,将此事禀告了方皇后,皇后及时赶到,才救了嘉靖一命。自古至今,暗杀皇帝的不少,但宫女要杀皇帝的并不多见,嘉靖可谓一朵奇葩。

即便嘉靖不怎么上朝,还天天求道炼丹,但基本上大明政权仍在正常运转,甚至沿海的倭寇也被基本扑灭,还涌现了如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名臣名将。

总体来讲,嘉靖在统治期间还是可圈可点的,但是其后期荒淫的做派也着实令人惋惜不已。

晋武帝司马炎

晋武帝司马炎在统治前期和嘉靖很类似,同样励精图治,改革法治,发动灭吴战争,统一了全国。随后,在巨大的功业面前,司马炎就开始放纵自我了。

在司马炎的纵容下,京城的高官、富豪们,开始了一波又一波比富大赛,其中最有名的就要数石崇和王恺。王恺用糖水刷碗,那石崇就用蜡烛当柴火烧,王恺用紫丝做了几十里的屏障,而石崇就用更为昂贵的彩缎。

王恺见斗不过石崇,便找到晋武帝,司马炎不仅没有制止这种毫无意义、奢侈浪费的攀比,反而赐给王恺一株两尺高稀有的珊瑚树。

宴会之上,王恺将珊瑚树给石崇显摆,石崇一出手就将珊瑚树杂碎,接着从家中搬出来几十株大型珊瑚树,王恺被惊得目瞪口呆,这才认输。

皇帝和大臣都玩得十分尽兴,由此,也能预测到西晋朝廷的沦落速度。另外,司马炎的娱乐水准同样不低,由于后宫妃嫔太多,不知道每天晚上去找哪个妃子过夜,于是司马炎想了主意,他坐着羊车,羊走到哪里,他就在哪里过夜。妃子们为了争夺宠幸,将盐水散在门前,吸引羊来舔舐。

糊里糊涂间,司马炎把皇位交给了傻儿子司马衷,司马炎死后爆发八王之乱,西晋因此灭亡。

在独夫治国的封建年代,皇帝的素质对国家至关重要,一位明君和一位昏君带给国家的会是天壤之别,所以封建君主专制也注定会被淘汰。

中国古代有没有那种很懒惰、沉迷酒色、每天工作时间很短但国家却很富强的皇帝?

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皇帝,基本不上朝,懒惰到了大臣写奏章批评的地步。而且他极为好色,每天在后宫流连,还服用大量的辅助药物,生活作风十分糜烂。可是,他却开创了一个小的盛世,不仅给国家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和平,还打开了一条源源不绝的生财之路,让国家迅速富强。这个人,就是明朝的隆庆皇帝朱载垕。

皇子岁月

朱载垕是嘉靖皇帝朱厚熜的儿子,但不是长子,而是第三子。原本顺位继承的话,是轮不到他的。可是没想到,他的两个哥哥,都是在被立为太子之后,就莫名其妙地夭折了。嘉靖皇帝本就是个迷信的人,此时更详细一些术士“二龙不能相见”的说法,很快就变得既不敢立太子,也不敢见儿子。朱载垕虽然被封为裕王,谁都知道他是日后的皇位继承人。但是由于皇帝对他的冷淡,强势的大臣如严嵩,都敢于欺负他。朱载垕自己也是规行矩步,唯恐走错一步毁了前程。

虽然身份尴尬,但朱载垕对朝局十分留心,对朝臣的忠和奸、庸与能看的很清楚。嘉靖朝是明朝道德崩溃的分水岭,以严嵩为首的奸臣已经成集团化活动,民间逐渐形成了“笑贫不笑贪”的恶劣风气。在这种情况下,明朝的百姓生活十分困苦。朱载垕能够体察民情,也痛恨奢侈浪费,逐渐养成了节俭的生活作风。

懒惰皇帝

嘉靖四十五年,老皇帝病逝,朱载垕登基,改元隆庆。此后的史书中,隆庆皇帝似乎做了不少事:他先是把自己父亲宠信的术士统统赶出朝廷,之后强行停掉了自己亲爷爷“睿宗”朱祐杬的庙享,接着任用李春芳、高拱、张居正等贤臣,为明朝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但是,这一切的功绩,却在两位大臣的上疏中露了原型。

隆庆三年,尚宝丞(就是管理皇帝玉玺的官员)郑履淳上了一封奏疏,其中说道:“陛下御极三祀矣,曾召问一大臣,面质一讲官,赏纳一谏士,以共画思患豫防之策乎?高亢睽孤,乾坤否隔,忠言重折槛之罚,儒臣虚纳牖之功,宫闱违脱珥之规,朝陛拂同舟之义。回奏蒙谴,补牍奚从?内批径出,封还何自?

如果翻译过来,就是一封郑履淳控诉皇帝太懒的控诉书:您登基三年了,曾经召见过一位大臣来谋划天下吗?所批复的奏折,都是您亲手写的吗?这简直有些指责的意味了。

隆庆四年,刑部主事陆树德也曾上疏,其中说道:“上下交为泰,今暌隔若此,何以劘君德,训万几?”

翻译过来,就是和皇帝说:大臣和皇帝必须沟通顺畅,天下才能安康。如今两者都已经快要隔绝了,皇帝还有什么办法去教训万民呢?

这两个人,后来的待遇不同。郑履淳被皇帝打了一百板子,削职为民。而陆树德则是被冷处理,从此没有再升迁。很显然这两个人都说到了皇帝的痛处:太懒,不爱上朝,和大臣基本不见面。

好色皇帝

和懒相辅相成的,就是隆庆皇帝的好色。明朝皇帝普遍毕竟好色,后来崇祯皇帝曾经破案,发现太监、宫女经常在身上携带可挥发性的媚药,这才让皇帝们迷了心智。但是很显然,隆庆皇帝不是这样的,他是自己主动地服食这些药物的。他对女性的心理需求,远大于生理需求,所以才会在壮年之时冒险服药。后来据说副作用很大,皇帝的下体每天都“跃跃欲试”,不能自已。所以他才会不停地在后宫流连,每天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隆庆皇帝对女子的需求量同样非常惊人。他多次从民间拣选秀女充斥后宫,每次选拔都是三百多人。这些人进宫,皇帝可是没把她们当做杂役人员,而是随时与之云雨。而女子只要博得了皇帝的欢心,自然也就会被封为妃子。也正因为如此,隆庆皇帝的妃子数量很多,光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中,就册封了十三位妃子。这还是级别比较高的妃子,较低的选侍还不算。

而且,隆庆皇帝对自己的好色,没有任何道德压力。大臣有时候会进宫请示工作,经常会看见皇帝拥着美女,爱答不理的和大臣说话。更有甚者,隆庆宫中的茶杯、摆设,上面所绘制的内容也是不堪入目。

好色带来的后果,就是皇帝身体健康的崩溃。长期的好色生活,掏空了这位“辛勤”的皇帝。在经历了6年的折腾后,隆庆皇帝在自己36岁那年驾鹤西游,把江山交给了自己年仅10岁的儿子朱翊钧。

莫名其妙的繁荣天下

与皇帝的懒惰、好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明的江山在隆庆时代,进入了一个繁荣富强的小高潮。

首先是北部最主要的边患,在隆庆时代得到了彻底的解决。曾经进攻过北京城的蒙古俺答汗,由于老来好色,抢占了孙子把汉那吉的女人,导致把汉那吉投降明朝。俺达得知后,立即陈兵边境,向明朝要孙子。结果在高拱、张居正的策划下,用把汉那吉换回了投奔蒙古十余年的汉奸赵全。双方又借此机会,恢复了封贡互市。蒙汉两族从此开始了长达三百年的友好交往,蒙古边患被彻底解决。

其次是海禁的开放。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打击海盗和走私,曾经制定了严格的禁海令,号称“片板不得入海”。这个政策随着岁月的发展而过时,成了嘉靖年间倭寇之乱的主要成因。到了隆庆这里,索性将海疆全部放开,任由百姓做海外生意。这一举动史称“隆庆开关”,成了明朝之后的一项国策。从此之后,中国生产的茶叶、瓷器和丝织品很流畅地销往东西二洋,给大明朝换回了大量的白银。据学者王裕巽的研究,从“隆庆开关”开始到明朝灭亡的七十多年间,全世界有三分之二的贸易和中国有关。流入大明朝的白银总计3亿3千万两,为这段时间世界白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大明朝一下子,成了世界的经济中心。

上如标枝

隆庆一朝,是明朝的倒数第二个发展高峰。之所以一个懒惰的皇帝能够创造这样的盛世,和他用人不疑的治国方式分不开。隆庆皇帝十分新任自己的老师高拱,也十分新任日后将大明朝再次推向高峰的张居正,哪怕有人进谗言,也不曾对二人有过一丝怀疑。如此一来,这二人自然拼命为隆庆卖命。而作为一个皇帝,事无巨细地进行具体工作本就不应该是常态,既然有了得力的助手,放手让他们做就是了。古代的很多著名皇帝,比如说唐朝的唐玄宗、宋朝的宋仁宗,也和隆庆皇帝一样,都是靠着用人,才将国家推向繁荣的。所以说,隆庆皇帝是明朝最会做皇帝的人,没有之一。《庄子.天地》中有一句对国家治国的经典理想,叫做“上如标枝,民如野鹿”,隆庆皇帝即使不算做到了这一点,也相差不大了。

中国古代有没有那种很懒惰、沉迷酒色、每天工作时间很短但国家却很富强的皇帝?

接近这个表述的皇帝,只有一位,就是明朝的万历皇帝朱翊钧,他曾经三十年不上朝,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懒的皇帝。但万历皇帝不上朝,是他善于用人的结果,朝政并未荒废。万历主政前期,他将内政交给冯保,“大柄委以张居正”,也就是宰相当家。而张居正是一个明朝的贤相,张居正改革在历史上和王安石变法齐名,正是万历年间进行的。张居正改革让明朝一度出现国富民强的局面,明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国家。张居正去世后,万历亲政,但亲政后的万历帝竟然三十年不上朝,虽然不上朝,但此时无宦官之乱,无外戚干政,无奸臣当道,万历三大征都取得了军事上的重大胜利,堪称奇迹。万历时的制度建设,是许多史家研究的对象。

中国古代有没有那种很懒惰、沉迷酒色、每天工作时间很短但国家却很富强的皇帝?

诚邀,如题。明朝中后的那几位天子不都这样吗?比如小编接下来要介绍的这位——明武宗朱厚照

朱厚照剧照

明武宗朱厚照,就是最近热播的“回到明朝当王爷之杨凌传”中主人公杨凌的好兄弟,史书记载武宗在位时,荒淫无道,不理国事,一生贪杯、尚武、无赖,喜好玩乐,居然自己改名后,给自己加官进爵,这是要体验一把人民的生活吗?然后又下令不让民间吃猪肉,人民就不高兴了,硬是扛着皇威,然后该吃吃该喝喝,不过武宗也不在意,继续我行我素。

据说一天早朝的时候,武宗居然弄了头大老虎,一群猴子一只狗,看到老虎受到惊吓的猴子和狗,四处逃散,把首辅大臣刘健、英国公张懋气得差点见了上帝。

那么此时的大明如何呢?

史料记载,武宗在位时期,外交上应州大捷大败鞑靼军,人口总数也从正德元年的9151773户上升到正德十五年的9399979户,增加了24万户近百万人,经济总量也是大有增加,总的来说明朝这时候还是很富强的。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素材来自网络,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中国古代有没有那种很懒惰、沉迷酒色、每天工作时间很短但国家却很富强的皇帝?

不得不再次提名“十全老人”乾隆。没事儿就微服出巡去浪,把雍正爸爸留下来的充盈国库,挥霍的差不多了。

可以说只干了一件正事,就是平定了准格尔之乱。

有人可能要说《四库全书》,这书修出了多少文字狱,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因为编纂这本书,就折腾出了130多起,是其余历代文字狱总和的两倍。

正经事不干,估计都用来写诗了。总计四万多首诗可不是吹牛的,只不过,这个诗的水准就很有问题。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我觉得我们现在发的朋友圈,都比这个文艺多了。

国库里面都没啥钱了,但是他的印章却多达1000多个,有点儿闲钱干啥不好。

而且吏治也很差,最有名气的就是攒了和珅这么一个巨大的贪官。

闭关锁国更是在乾隆这里,达到前无古人的境界。

而且到了六十多岁不舍得退位,还搞出了一个太上皇来。

中国古代有没有那种很懒惰、沉迷酒色、每天工作时间很短但国家却很富强的皇帝?

作为一个皇帝,做事懒惰,沉迷酒色,在位期间搞出了很多荒唐事情。但在位期间,却能把国家治理的蒸蒸日上,甚至暂时出现了一派盛世景象。

历史上最符合这个形象的皇帝,恐怕莫过于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了。

司马炎在位期间,西晋高层非常奇葩。一群自诩清流的官员,忙着嗑药不干活;那些被后世认定很有才华的人,比如竹林七贤,基本上都赋闲在家。皇帝本人在位后期,荒淫无度,懈怠政务。一州刺史甚至靠截杀过路客商,成了整个国家的首富,然后还敢和皇帝的舅舅正面竞争首富称号,由此出现了一个叫做‘石崇斗富’的成语……

但就是这样一个时代,却偏偏被后世称之为‘太康之治’,成了中国历史上难得的美好时期。

一个昏君在位,为什么还能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甚至让国家变得蒸蒸日上呢?要想说清楚这件事,我们还得从晋武帝司马炎本人的经历开始说起。

三国后期,随着诸葛亮和司马懿这批人去世,魏蜀吴三国内部,各自都开始出现问题了。魏国这边,随着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大权落入了司马家的手里。此后两年里,司马懿开始大肆镇压反对者,彻底稳定了司马家的掌权地位。而司马懿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又陆续掌权,继续巩固司马家的地位。

至于吴国和蜀国,吴国那边随着孙权去世,此后十年里,开始围绕着皇权疯狂内斗,导致国力大损。好不容易稳定下来之后,又换上了一个叫做孙皓的暴君。而蜀国这边,自从诸葛亮去世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顶级名臣。再加上刘禅本人能力有限,蜀国最多也就只能保持不退步的状态,后来还出现了宦官把持朝政的情况。

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司马家的老二司马昭,派出大军进攻蜀国,最后靠着邓艾走小路偷袭,逼迫蜀国投降,彻底拿下了蜀国。拿下蜀国之后,这时司马昭在魏国内部的地位,已经无与伦比,随时都可以篡位做皇帝了。

但就在司马昭即将完成篡位工作的时候,他本人却忽然暴毙而亡。而司马昭突然去世之后,司马家的大权,就落到了他的长子司马炎手里。

司马炎出生的时候,他爷爷司马懿已经成了魏国最有权力的人之一,但同时也被曹家皇帝曹叡深深忌惮。直到司马炎14岁那年,司马家才发动了高平陵政变,继而掌握了大权。而司马家掌权之后,又一直忙着内斗。所以司马炎的童年以及少年时代,基本上耳濡目染的都是国内的权力斗争,而不是对外战争。

这直接导致,司马炎在对外战争方面,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短板。

而到了司马昭去世,司马炎作为新的掌权人被推出了的时候,司马炎就不得不面对一些重要选择。首先,当时司马炎只有30岁,之前既没有指挥过什么大型战争,也没有什么过人的政绩。不管是资历声望,还是个人能力,都显得有些不足。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司马炎如果想要通过对外战争,来树立个人威望的话,几乎完全不可能。而司马炎接下来想要树立个人威望,确保司马家不会出现大权旁落的现象,就只剩下了唯一的一个选择。这个选择,就是篡位。

只要篡位,司马炎便可以登基做皇帝,同时封一大堆的勋爵官位。这些好处,足以让很多人开始真正支持司马炎。而且自此之后,司马家的执政合法性,也不再是什么问题。

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司马炎掌权之后,在最短时间内篡取了曹家的皇位。随着司马炎登基,西晋也正式开国了。

不过,从西晋开国的这个过程,我们也不难看出两点:首先西晋真正的奠基人,并不是司马炎,而是他的爷爷和父亲这两代人。至于司马炎本人,虽然算是开国皇帝,但不管是文治武功,还是个人韬略,其实都比不上其他大一统朝代的开国皇帝。

相比其他朝代的开国皇帝,比如秦始皇、刘邦、赵匡胤或者朱元璋这些猛人,司马炎实在不在一个档次。他能成为开国皇帝,只能说他运气好,摊上了一个好爷爷。

其次,因为司马炎篡权的时候比较着急,根本没来得及对外扩张。所以西晋开国的时候,东吴并没有被吞并。而且接下来十多年的时间里,西晋一直也没有吞并东吴的能力。

不过,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司马炎虽然和历代开国皇帝相比,能力有些拉胯。但作为一个守成之君,司马炎的能力还是足够的。所以司马炎登基之后,就开始尽量提升国力,推行各种好政策,休养生息。反正此时的西晋,已经相当于三国时期魏国和蜀国的集合体,国力远胜吴国。只要国力再强大一些,靠着绝对实力的碾压,一样能够灭了吴国。

而接下来的十多年时间里,司马炎主要的工作,就是尽量休养生息,不瞎折腾。而且最重要的是,司马炎在位前期,西晋朝堂上还有很多当年他爹司马昭,甚至他爷爷司马懿留下来的老臣。这些老臣不仅能力过硬,而且对司马家忠心耿耿。而且之前司马炎篡位的时候,对这些人的封赏也比较给力,这就导致司马炎登基之后,这些人基本上都在兢兢业业地做自己的本职工作,根本不用司马炎操心。

正是因为有这片老臣的辅佐,所以接下来的十年当中,司马炎几乎不用太费力气,西晋的国力就可以稳步增长。再加上开国时间不长,国内土地兼并的问题也不突出。只要朝廷不瞎折腾,一些关键位置有人干活,国家就不可能出大问题。

当然,在此期间,司马炎本人也不能说是一点贡献都没有。除了按时打卡上班不加班,偶尔也要做个秀,尽量节俭一些,给下面的官员起一个模范带头作用。但说实话,司马炎的节俭,很像后世某个花几千两银子打补丁的皇帝。名义上是很节俭,但该花的钱其实一分没少花。下面出问题的时候,司马炎也会找相关的官员问责,做一些开仓放粮、修筑河堤的工作。

总之,对于一个刚刚建立的王朝来说,只要朝廷自己不瞎折腾,百姓基本上自己就会努力工作,国家也会越来越好。而对于这段西晋高层不折腾的岁月,后世史书上就称之为‘太康之治’。在这段时间当中,西晋高层虽然偶尔会出几个奇葩,但总数并不算多。毕竟当时掌权的,基本上还都是那些老臣。而且在这段时间里,西晋的国力确实也恢复得很快。

反观吴国那边,这十多年里内部一直矛盾重重,国力持续下跌。所以,十多年以后,当双方国力已经不在一个次元的时候,西晋大军压上,直接横推过去,一举灭了吴国。

就这样,司马炎最后结束了三国时代,彻底统一了天下。但老实说,虽然天下确实是他统一的,但功劳真的很难算在他身上。大多数功劳,恐怕还是要算在他爹和他爷爷头上。毕竟当时真正干活的那些官员,还是他的长辈留下来的那些老臣。

不过,随着天下再次统一,这时候司马炎就有点飘了。毕竟在司马炎看来,自己好歹也是一个开国皇帝,在历史地位上,完全是和当年的秦始皇、刘邦以及刘秀一个级别。既然自己有这么大功劳,国家现在也发展得不错,那接下来,自己作为皇帝,是不是就该享受一下了呢?

首先,是后宫生活方面,司马炎开创了一个前无古人的记录:灭掉了吴国之后,司马炎把东吴后宫里的数千女子,都给纳入到了自己的后宫当中。再加上司马炎后宫原来的女子,一时间整个后宫当中的女子数量,竟然超过了万人!

古代皇帝一直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的说法,这个说法在其他朝代,往往都是虚指,实际上根本就没那么多人。但在司马炎这里,却远远不够形容真实情况。另外,上万后宫女子,就是每天只临幸一个,司马炎转一圈也需要三十多年。当时的司马炎,大概也是选择恐惧症,后来干脆想出了一个全新的方法,司马炎本人坐在一个羊拉的车上面,羊拉到那个女子的门前,司马炎当晚就在哪里过夜。

后来,那些后宫女子,为了得到司马炎的宠幸,还特意在门口撒上盐水,插满竹叶,以此来吸引羊停留。这事儿后来还留下了一个成语,叫做‘羊车望幸’。

如此奢侈的生活,司马炎竟然还敢标榜自己生活节俭,实在是很浮夸了。别的不说,光是养这上万美女的开销,恐怕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除了自己生活奢侈之外,司马炎对司马家的那些亲戚,也是相当大方。因为司马家生育能力比较强,人口也比较多。所以司马炎即位之后,很快就封了一大堆的王爷。这些王爷的存在,不但消耗了西晋大量国力,同时也为后来西晋的灭亡,埋下了一个大祸根。

既然皇帝和宗室都这么奢侈,那下面的大臣,自然也是有样学样,开始奢靡成风。最开始的时候,尤其是在灭吴之前,掌权的一半都是前朝留下来的老臣,做事还比较像样。但是后来,随着这些前朝老臣,逐渐退休或者去世,新生代的官员,基本上都是看着司马家的奢侈生活,一步步做了大官,自身自然也就变得极为奢侈。

比如当时特别流行一种叫五石散的东西,这东西到底是怎么制作的,今天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据说有点类似兴奋剂,吃完之后可以刺激身体,让人感觉很舒服。但这种东西的造价极高,只有贵族才玩得起。而当时的西晋高层,几乎是嗑药成风,每年光是花费在五石散上面的开销,估计就非常恐怖。

另外,还有著名的‘石崇斗富’的故事。石崇早年其实也是一个青年才俊,还曾和潘安、左思这种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并称为金谷二十四友。但是后来,石崇进入官场之后,随着官职越来越高,也被浮华的生活所腐化,所以就成了后来那个生活奢靡,和皇帝亲舅舅比谁更有钱的反面人物了。

而这一切,如果究其根本的话,源头恐怕都要归咎于司马炎这个皇帝本人。正是因为司马炎本人没能起到一个好的带头作用,所以西晋的风气才会那么不正常。

如果单从司马炎的生活作风,以及后来造成的恶劣影响来看,司马炎无疑是一个昏君。如果不是司马炎非得要立自己的痴呆儿子做皇帝,后来西晋恐怕也不会有八王之乱,更不会有后来的东晋十六国,以及魏晋南北朝。从这个角度来说,司马炎无疑是一个昏君。

从昏君的角度来说,司马炎无疑符合所有昏君的标准。生活奢靡,沉迷酒色,后期在工作方面也非常懈怠。后世所有对昏君的定义,在司马炎身上几乎都能找到。

但讽刺的是,就这样的司马炎,他在位期间却建立了西晋,成了西晋的开国皇帝,并且统一了中原。而且他在位期间,西晋也确实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国力蒸蒸日上,太康之治在古代历史上,也确实堪称一个不错的时代。

一个昏君,却能建立一个大一统朝代,并且开创一个相对美好的时代。不得不说,历史有的时候,真的是非常讽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