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一生穷困潦倒,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说通俗点,还是性格决定命运。
杜甫和李白的才华差不多,后者吃喝玩乐一辈子,到处游山玩水,先后娶妻多人,还被皇帝宠爱,一辈子没仇过钱。
杜甫则一辈子过的紧紧巴巴,尤其晚年相当贫穷,也就勉强温饱而已。
为啥?
原因如下:
第一,杜甫善于写诗,但不善于考试。
杜甫参加过几次科举考试,虽然有李林甫搅局的因素,但至少有几次没人搅局。
然而,杜甫始终没有在科举考试上有什么好的发挥。
杜甫没有强硬的后台,科举考试又不成功,自然无法做官。
虽杜甫写诗很好,可惜靠写诗不能吃饭,也不能赚钱,顶多有些名气。
最终就是,杜甫到44岁高龄,在长安准备考试10多年,才成为一个小官: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
而杜甫是个读书人,不会经商,不会种地,又拉不下面子去打工,等于20多年没有什么收入,那还不穷死。
读书读傻了!
再读书,家人总要吃饭啊,架子放下去做做生意、打打工又不会死!
这么多年好不容易当上小官以后,当年十一月,杜甫回家探亲。
一进门,发现小儿子刚饿死。
资料记载:杜甫不禁老泪纵横!
大家说说看,这种当爹的也是够了。混了大半辈子,连家人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还写鸡毛的诗。
实际上,在唐代,杜甫的诗并不重视,属于普通诗人。杜甫大红大紫,其实是从宋代开始的。
第二,杜甫没有太大的背景。
虽然杜甫的父亲也是官,但不过是一个县令而已,算不了什么。
他的妻子家庭倒是司农少卿的女儿,类似于今天的财政部官员。奇怪的是,岳父家也没什么钱,顶多小贴补一些。
然而救急不救穷。像杜甫这么不争气,10多年不做官不打工,就写些诗,岳父家除非真有金山,不然也架不住。
相反,李白可就潇洒了。李白第一个老婆是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宰相家庭,可不是杜甫岳父能比的。李白这个上门女婿,还愁没钱吗。
后来这个老婆死了,李白又找到了一个老婆,还是宰相宗楚客的孙女。
这李白说通俗点就是两次加入豪门,还愁没钱用吗?
第三,杜甫的性格尖酸
都说李白潇洒,不畏权贵。
其实李白很聪明的,不然为什么两次都找宰相的孙女结婚。
同皇帝唐玄宗来往的时候,李白也是大大拍马屁,皇帝对他很宠爱。后来因为杨玉环误认为李白写诗讽刺他,李白和皇帝关系才有了不和谐。
同时,李白写的诗都是天马行空,纯文学作品,不得罪任何人。什么“日照香炉生紫烟”“床前明月光”,雅俗共赏,大家听了都开心。
然而,杜甫这人性格和李白不同。
估计是因为怀才不遇,满腹牢骚,他的诗很多都是批判性的。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等等,上是讽刺皇帝,下是讽刺官吏,这还好的了吗。
后来杜甫因忠心耿耿跟着唐肃宗流亡,后者给他一个管,竟然是杜拾遗,也就是负责提意见的官。可见,杜甫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
这种性格,最终搞得连唐肃宗也厌恶他,1年后就被贬职赶走。
第四,杜甫没有朋友
杜甫性格比较古怪,就算自己的朋友也很容易闹翻。
杜甫晚年有个好友叫做严武,两人关系很好。
在成都的时候,严武给了杜甫很多帮助,甚至借钱给他盖了屋子。这让一直流亡的杜甫定居下来,这就是成都杜甫草堂(其实根本不是草堂,而是相当不错的屋子)。
严武还一直推荐杜甫,最终杜甫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然而,杜甫却口无遮拦,对严武似乎也没有太多感激之情,经常出言讽刺。
后来严武和杜甫闹翻,严武认为杜甫不识好歹,甚至准备将他杀掉。好在严武很快就死了,不然杜甫还不知道怎么样。
然而,严武死了,杜甫才知道他的好处。失去了严武的接济,杜甫立即穷困潦倒,没多久也穷死了。
据说,59岁的杜甫当时已经饿了很多天。突然耒阳聂县令雇小船来接他,并且赠送许多牛肉、白酒。杜甫高兴之余,当晚暴饮暴食,导致急性胃扩张送了命,说通俗点,就是撑死的。
看看,性格决定命运,这话没错。
杜甫一生穷困潦倒,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是他的诗不是当时的社会爱的诗风格。二是沉溺于诗的写作,不可能有闲工夫挣钱。其实就像现在搞研究的,不可能有大钱的。
杜甫一生穷困潦倒,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尽管如今是家喻户晓的网红诗人了,“诗作洋溢于道路之间”,可在生前,杜甫老师委实不过就是个三四线的穷酸书生,并没那么有名的。
他在成都搭造的那个啥子草堂,即便在当时,也不过类似当下农民工朋友暂时安装的集装箱宿舍,别说60块门票了,他一直免费供吃供喝——虽然也就是几把韭菜啥的,殷勤邀人家做客,也没多少人搭理他,“但见群鸥日日来”,心情为此郁闷沮丧到只好写诗发泄。数千年来总有吃瓜群众不解并议论,你老杜那么有名了,咋还那么落魄不堪,这话实是评人而失在审源,考事而难免臆测。
拆除掉身上那闪闪光环,我们可以看到,杜老师的一生,既没啥名气,又无门路找到油水好的公务员差使,为人多少也是有那些点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祖上的那点积蓄压根经不起待业多年的折腾,生活窘迫是必然的。用现在的观念看,杜老师其实挺作,大好前途几乎都是自己作没的。
虽然,也认识一零星当官的、或有钱的朋友,可礼尚没有往来,他缺乏条件给人好处几乎只有索取,如此卑穷热达自是人情难免,别人自然也不会太重视他,偶尔瞧着可怜,会抛点施舍,可哪够养家糊口呢!诗不平而鸣,他老人家就此养成了爱哀穷叹老的习惯,让韩愈、郭沫若那些发达的后辈讽刺的很难听。
可以说,像中西历史上太多伟大而悲催的艺术家一样,杜老师也是生前自身连碗稀粥都喝不饱,死后却被群众奉为神明,且养活无数人的。 我们都爱杜老师,可他当年的落魄江湖之状,我们也无需太玻璃心,去曲为回护的。
杜老师作起诗来,沉雄悲壮,含蕴无涯,“不肯作第二流人”,可以“事功”而言,他的确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
杜老师出身不算太差,至少是中产阶层,而且很体面那种。他不是“小镇做题家”,一生也都不屑于,始终只想着能参加“自主选拔”直接进清北的。像大部分世俗、坦率的大唐子民一样,杜老师的人生理想,其实要比我们教科书上写的要赤果果的多。
首先,就是得出人头地,得荣华富贵,还得一步升天,“立登要津路”。好好考试、按部就班上班、慢慢晋级升迁这条大唐地主子弟都走的路,他几乎不屑一顾——以至于我常疑心,杜老师33岁遇到李白,是不是被带坏了?其次,才是犹如当下文青无事就嚷“爱好世界和平”一样,什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其实就是一句套话,几乎所有大唐诗人都拍胸脯发誓过。
说白了,杜老师在生活层面上的渴望,也跟时下中国男人的梦想基本无二致:一栋豪华的别墅,一辆进口的轿车,一个漂亮的妻子,一打厚厚的存折,一个高高的职位,且多多益善。只不过,按照他的境界与抱负,他不会仅此就满足,他应该确实会是个好官,至少不大可能贪腐,不会颟顸与百姓为敌。总之,他是理想要,优渥的物质生活也要。他也许要比我们大俗大雅的多。
为了实现这些愿意,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他挥别家乡白云,成了一名鼻祖级的京漂。但他确确实实地失败了。起初几年,作为小地方的小富二代,他“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日子是吃吃喝喝,裘马轻狂,衣食无忧。可是很快,由于不工作没有收入,加上老父病逝,固定经济来源断更了,他的生活立即陷入困顿,以至于“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时常为了能有一顿饭吃,要路漫漫拖曳着到长安城南郊族人杜济家中去叨扰。
他的日子,过得比彼时的大部分诗人要辛苦恣睢的多。即便是现在的诗人,只怕也无需乞讨过活。
多少人的人生,始于理想,终结在现实,古今概莫能外。从那时起,不过30岁出头的杜老师,就有意无意地过起了四处"打秋风"的日子。
杜老师的窘迫,除了他自各太作,浮于实际、游手好闲外,确实也命不太好。本来,以他的才华与能力,在当时的大唐公务员系统,不说必然会青云平步,可起码不会弄到这般田地,被晚生周作人在《塞文狄斯》中诋苛为“老乞丐”。杜老师晚年自我反省,结论是自己诗文写的太好了,“文章憎命达”,老天都妒忌。
图:现陕西富县羌村一角。杜甫曾在此居住1年3个月,写下《北征》等
比如,公元747年,当朝天子李隆基诏令天下,让海内所有才子至京师就选,35岁的杜老师,如此才华横溢,竞赛的诗文又是他拿手好戏,他大概率能由此改变命运——这也几乎是他唯一的机会,因大唐科举并不公正,需有大官引荐才行,他缺乏这个背景。可偏偏,时运不济,当年奸相李林甫嫉贤妒能,从中作梗搅局,致使无一人及第,奏称“野无遗贤”,杜老师只得悻悻然回家,继续找儿子捏泥巴下棋。
此路不通,杜老师只能把最后也是唯一的希望,寄托在靠诗文“上达天听”之上。这是一种破格,虽说看着机会更加微茫,可是在他之前,“大哥”李白那几位也曾成功实践过,并非太冒然。他也的确快成功了。公元751年,他向天子进献《三大礼赋》,受到赏识,被任命待制集贤院,接着被提升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一夜之间,似乎走大运了。
这是杜老师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他也自揣从此就要飞黄腾达了,岂料只1个月之后,安史之乱接踵而至,让一切希望泡汤。杜老师从此流离失所,再也没爬上去过。
西人好说“性格即命运”,杜老师的贫贱,也和他那臭脾气有关。他的性格,也许真的不讨喜吧。
他本可以循环渐进,在官场慢慢升迁的,哪知竟自己炒掉官家的鱿鱼。《新唐书.杜甫本传》作为官方定性书,狠狠地批评了杜老师,直言其“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噼里啪啦数落他轻狂、孤傲、自尊、清高,自由散漫,夸夸其谈,说的很刻薄。这样的人,似乎天生就不大适宜混迹在官场。
他最后掉了工作,要仰仗人接济过活,不得不说他确实性格上太作。例如,当年因献《三大礼赋》,好不容易踏上了仕途,前途无量,可房绾事件一爆发,脑门一热,嘴一冲动,竟拍屁股走人,“老子不伺候了”。除了写诗、喝酒、聊天,他谋生之技又没有,教点私塾啥的他又觉得没面不愿干,只能眼睁睁让自家娃饿死。
还有,杜老师并非宅男,很热衷交际,他一生所结识的师友,如李白,如房琯,如岑参,如高适,如严武等等,要么有名,要么有钱,要么就是大官,在大唐极为高大上的朋友圈。按理说,稍微提携一下,断不至于衣食不给,悬鹑百结的。可他也许真是有性格“褊躁傲诞”的原因吧,跟这些朋友关系都有点微妙,似乎都没处好,有善始没有善终。
再例如跟李白的关系,例如《新唐书》中严武气到要杀掉他的记载等等,都是杜老师摆谱、不太招人喜欢的侧记。
可以说,杜老师在后半生,屡屡都为吃饭问题焦虑。核心原因呢,某网红教授开玩笑说过,“他真的好吃懒做”。
他由于写诗,所以穷;因为穷,所以发愤写诗,几乎扭结为一个死循环。他年轻还没结婚生娃那会,意气风发,以为天下盈盈一握之中,到了白首无成日,世味遍尝苦痛浇头,所谓理想就只剩“但使残年饱饭,只愿无事长相见”了。他让我们见证了,一个志气包山涵海的好汉,是如何被生活凌辱到锐气全无,甚至精神生命濒临植物人状态的。
不过,命运也算大体公平的吧,如果不是穷,他估计也不会那些勤奋写诗,继而大名垂宇宙。民国文人陈西滢说过一个故事:有人在西班牙旅游,导游指着一个形同乞丐的老人说,他就是写《堂吉诃德》的塞万提斯。听者惊诧莫名:塞万提斯!你们政府怎么可以让这样的巨子窘困如斯?导游道:要是政府养了他,他就写不出《堂吉诃德》那种作品了,听者默然。
也许,后世的我们,同样需要这样的自我安慰:杜老师也如此类吧!作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他穷,他哭,他饥饿,他甚至为此失去孩子,有时被迫得去乞讨——虽然诗人有他最后的尊严,不会去偷外卖啥的,但我们每个人都无罪,我们足以心安理得——谁让他有手有脚不去打工呢?时评家们如此大义凛然说。
所以,杜老师虽穷犹荣。至少,得益于他逝后巨大的带货能力,成都市政府当是对他感恩涕零的。
杜甫一生穷困潦倒,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杜甫穷困潦倒的根本原因,的确很难说清楚,因为,杜甫穷困潦倒的原因太多了,要说起根本原因,反而不太好了解。
很多人可能都听过,事物内因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我想还是通过内因,来寻找本质的原因。
那么,在寻找答案之前,我先把一些外因剔除,其中主要就是安史之乱。
这场战乱不光是杜甫,就连皇帝都仓皇的逃往蜀地,所以说,这场战乱的确可以引起穷困潦倒这样一个事实。
但很显然,只要有战乱,九成以上的人都可能穷困潦倒,这并不能成为根本原因。
抛开这个外因不考虑,那么,我只能从杜甫的生平、性格、理想以及思维模式来分析。
书香门第的幸运和不幸先说杜甫的生平。
其实,他的家庭,并不是一个大富大贵的人家,却也不是普通人家,他属于书香门第。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一代文坛领袖,格律的重要倡导者和推动者。他对唐朝诗歌,乃至整个中国的诗歌,都是有着无比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文学史上,不可能少了杜审言的位置。
但问题是,杜审言除了文学上的巨大贡献以外,其他方面又如何呢?
在历史上,杜审言是一个有能力的狂人,但不是一个治国理政的能人。
他的狂,体现在对自己文章的自信,甚至狂到认为苏味道看到自己文章会羞死。
这样一个狂人,当官的水平却并不高,只当过地方的小官,他凭借自己的文章,进入中央,也没有进入政治的核心。只是当成是一种词臣来对待。
这种任命,对于杜审言来说,实际上是合适的,但问题是,他还是不死心,希望通过自己文章作为跳板,最终达到治国的梦想。
但事实证明,他的政治嗅觉相当差,居然想到结交张易之兄弟,这种为文人所不齿的行为,终究害了杜审言。
并且,当张家兄弟倒台之后,杜审言也被贬谪。
这次贬谪,让杜家面临一个极大的困境,这种困境,让杜家三代人都没有起来。
他的小儿子杜闲,不过当了一个不起眼的小官,而他的孙子杜甫,出生的时候,其实已经家道中落。
而杜甫,在这样一个当官水平很低,文学水平很高的家庭里出生,依然像是自己的祖父一般,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学功底。
而他成长的时候,正是开元盛世。在这种整个国家自由开放的风气下,他开始云游四方,到处结交还有,谈论诗文艺术,他的文学水平很高,也积累了足够多的名声。
但唯独少了一样东西,那就是生存技能。
开元盛世,之所以是盛世,那是因为,整个社会的风气开放,民风淳朴,很多有钱人并不在意去接济一些云游四方的诗人学子。
而且,他们会认为这是一件十分荣耀风雅的事情。
云游的生活,让杜甫失去了紧迫感,直到一场挫折,让他醒悟过来。
君子立德,小人成事那是天宝三年的时候,杜甫准备考取功名,这时候的杜甫太过天真,他是一个相当理想主义者。
他虽然有抱负,但终究太过天真,他不知道官场和文学是不一样的,当他没有成功中举,困在长安城,只有四处献诗,来糊口。
这种现实,终于打破了他的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他的性格,变得沉默寡言,仿佛钻进了牛角尖。
同样是天才,李白在仕途不顺的时候,选择离开,去向更广阔的天地自由翱翔。
那么,为什么同样天才的杜甫,会郁郁寡欢?这个就必须考虑到杜甫的个人理想以及思维模式了。
杜甫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诗人,但他绝不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诗人。
他的本质,是一位儒士。
他的理想,和他祖父一样,还是想要治国,实现自己的抱负。
这是一个受到儒家文化熏陶的人的终极理想。他可以像李白一样,云游四方,可以像李白一样吟诗作赋,但他不能像李白那样,拿得起放的下。他拿得起,却放不下。
杜甫的苦,是心怀天下的苦,杜甫的是,也是民间疾苦的反应,这是他的理想和思维方式,他虽然是个诗人,但他并不想做诗人,只想做一个兼济天下的人。
诗歌,只是他发声的工具而已。
但理想是理想,现实是现实。就像上文说的那样,他的思维方式,是一个诗人的思维方式,是一个儒者的思维方式,却不是一个官员或者一个政治家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根本区别在于,政治家会放弃很多自己曾经的骄傲,放弃很多尊严,放弃那些没有价值的幻想,放弃白莲花式的自尊。
并且,他们懂得怎么在宦海中沉浮,然后才能知道,如何达到自己的目的。
杜甫却没有这样的思维方式。
在封建社会,或者在现在也是一样,君子立德,小人成事,这是一种亘古不变的规律。
杜甫的确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君子,所以,他的人品,至今都闪烁着光芒,但他不是一个小人,那就意味着,他永远不可能做成什么大事情。在杜甫死后七百多年后,明朝有一位哲学大师,想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也诠释了,立德和成事的关系。所以,王阳明成功了,他做事的时候,很小人,立德的时候,很君子。而杜甫,始终没有想明白这件事,所以,即使没有安史之乱发生,他的生活也可能穷困潦倒。杜甫一生穷困潦倒,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这句诗,出自杜甫所作《天末怀李白》,意思是说:命好的人,很难写出优秀的文章;那些害人精魑魅魍魉,则最喜活人犯错。
杜甫这句诗简直就是他后半生穷困潦倒的真实写照!
之所以会说杜甫后半生穷困潦倒,是因为,杜甫的前半生,并没有后人想象中的那边穷困;而杜甫后半生的穷困,恰如诗中所言:命不好。
杜甫出身襄阳杜氏,祖上杜预可是灭掉吴国的三国名将!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唐高宗时期的进士,也是唐朝“近体诗”的奠基人;杜甫的父亲杜闲,则是京兆尹奉天县令,官职说高不高说低不低,但是位置很重要——大唐都城长安的一个区长。
因此,杜甫的前半生(父亲在世的时候),并不差钱。这一点,从杜甫前半生的诗,就可看出一二。
杜甫前半生的诗,是怎样的呢?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这句诗写于公元766年,是杜甫晚年回忆年轻时的诗句,意思是说:想当年,老夫也曾放荡游历齐赵大地,那会儿,是多么的意气风发,连胯下的骏马、身上的貂裘,也显露清狂之姿。
换种说法就是:老杜当年也阔过啊!
要知道,盛唐虽富足,能够五花马、千金裘的人,还是少数,普通老百姓根本就无法享受。
杜甫的不差钱,还表现在他的四处游历。
或许唐朝的诗人都喜欢游历,比如说李白,天南海北四处游历、八方交友,杜甫和李白的结交,就是在李杜游历过程中认识的。可是任何时代,游历都是要花钱的!李白的父亲是商人、岳父是宰相,自然不愁钱。
杜甫前半生不间断的游历,没钱,万万不可能!
这张地图,是根据杜甫的所有诗句,整理出来的他一生的轨迹。
从这张地图可以看出,杜甫到过的地方非常多,包括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关中平原等地,其中有一大部分,都是前半生“旅游”所至。
741年,杜甫的父亲杜闲去世,杜甫的好日子,也走到了尽头。
杜甫的日子变成什么样了呢?还是看他的诗句: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与过去的五花马、千金裘形成鲜明的对比,杜甫的父亲过世之后,他经常面对同僚的残杯冷炙,世道之变迁、境遇之艰辛,可见一斑。即便如此,杜甫的小日子,依旧比大多数人过得好。
为什么呢?
俗话说,饿死的骆驼比马大,杜甫的父亲虽然不在了,可是,祖上留下的产业还在啊——杜甫在诗中曾说:“两京犹有薄产”。两京,指的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长安和洛阳。
正是这些“薄产”,让杜甫在父亲死后,依旧不愁吃穿。
真正让杜甫穷困潦倒的,则是安史之乱。
因为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原有的“薄产”不复存在,那些个曾经接济过自己的亲朋好友,也都避祸而去。原本,杜甫在乱前还是个芝麻官,能有几份工资糊口,乱后,杜甫彻底成了流民。
杜甫绝大部分悲天悯人的诗句,也都是安史之乱以后所写。最著名的一首,则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有这样的句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由鲜衣怒马到残杯冷炙,再由残羹冷炙到风一吹就破的茅屋,杜甫的生活真真是一日不如一日。
如果不是安史之乱,杜甫应该在洛阳或长安的家里,优哉游哉地端起一本书,仔细地品读,时不时,也会抄起笔写下几句诗。可惜,他的命不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好不容易安顿下来了,那些接济他的朋友,先他而死,以至于他重回潦倒。
公元770年冬,杜甫自潭州北上回乡的路上,在一条小船上病逝。据说,杜甫临死那段时间,都没吃过几顿饱饭。
不过,恰是杜甫前半生潇洒,后半生潦倒,才成就了他“诗史”的称号。
杜甫一生穷困潦倒,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好汉不提当年勇”,杜甫可不是一生都穷困潦倒,杜甫虽然出身贫寒,但他热爱人民,关心百姓,他曾经是何等的风光,在上层社会游刃有余。可以说,杜甫一生辗转曲折、起起落落的辛酸史,正是一部大唐由盛转衰的血泪史。浪漫主义诗人--青年杜甫
杜甫年轻时,正值开元盛世。虽家境贫寒,但他意气风发,豪情万丈,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周游各地,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诗中充满了一个年轻人对理想的憧憬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望。《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出了杜甫的雄心壮志,杜甫先后和苏源明、高适、李白等人交游,打猎取乐,登高怀古,饮酒诗赋,并和李白惺惺相惜,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公元754年,在机缘巧合之下,杜甫向唐玄宗献上了三篇赋,玄宗看后,十分欣赏,并下诏使他入住集贤院,还派宰相考核杜甫,杜甫不负众望,成绩优秀,破格提拔为河西尉,还没上任,又改为右卫军率府参军(保护太子卫队的参谋)。此时的杜甫不仅才高八斗,满腹经纶,还得到皇帝青睐,在朝为官,似乎揭示着他的人生巅峰即将到来。
现实主义诗人--晚年杜甫幸福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公元755年12月,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入蜀地避难,杜甫也逃到三川避乱。唐肃宗即位后,杜甫几经辗转,途中还遭叛军逮捕,历尽艰辛来到唐肃宗身边,被任命为左拾遗。
杜甫与当时宰相房琯是贫贱之交,房琯带兵打了败仗,被免去了宰相职务,杜甫怀着一腔义气,上书为房琯鸣不平,为此牵怒了肃宗,从此不再理睬杜甫。
安禄山的军队到处烧杀抢掠,杜甫的家人住在郞州(今陕西富县),穷困潦倒,他的几个孩子都被冻死饿死。噩耗传来,朝廷批准杜甫回家料理后事。不久,在回京城的途中,他目睹了地方官府奢侈腐化的风气,联想到自己死去的孩子和千万受苦受难的家庭,心中百感交集,谱写了《兵车行》、《前出塞》、《后出塞》等不朽名篇,并发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呐喊。
漂泊四方,忧郁而终后来,杜甫再也无心为官了,开始周游四方。他来到了秦州(甘肃天水一带),便在这里暂时安顿下来。他亲自登高伐木,走进密密丛林,去采橡子野果充饥。漂泊中,杜甫又流落到了剑南(今四川一带),在成都西郊结草为庐,过着隐居生活,这就是流传千古的“杜甫草堂”。
杜甫在世的最后两年,居无定所,依然四处漂泊,在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流浪,多在船上渡过。公元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时年59岁。
杜甫现存1400首诗,这些诗深刻反应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经历,把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世人称为“诗史”。杜甫的一生告诉我们,国兴则家旺,国亡则人灭。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