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后,袁绍还有机会翻身吗?
官渡之战,袁绍败的很惨。他的十万步兵和一万起兵几乎全军覆灭,仅八百骑随袁绍逃回了河北。但是如果要说袁绍在官渡之战后一蹶不振,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了,那也不至于。事实上,袁绍在官渡之战后,仍然还有很强的实力。再纠集一二十万人跟曹操继续打,一点问题都没有。
另一方面,曹操虽然获胜,但与袁绍长达一年多的对峙,几乎耗尽了他的内部资源。从其坑杀河北七万降卒可以看出,当时曹操粮草也很紧张,已经很难养活这些俘虏了;并且曹操谙熟韬略、用兵果决,怎会不知“趁热打铁、兵贵神速”的道理,然而其没能连续发动攻击压制袁绍,正说明了曹操当时的兵力还不足以吃掉河北四州。
先看一下官渡之战之后,曹操和袁绍都干了一些什么事:
公元200年袁绍于官渡惨败,仓皇逃回河北。随后,曹操在打扫战场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自己这边的人写给袁绍的表态信。然而曹操并没有恼怒,而是下令将信件全部焚毁,以安慰本方人心。这件事在很多人看来认为这是曹操大器、豪爽的表现。但其实,曹操并没有现象中的那么豪爽大器。他当时是不敢,也不能搞事后清算。因为袁绍回到河北后,随时都可能再杀回来。曹操没有必要自乱阵脚,给袁绍可乘之机。
公元201年河北多地见袁绍大败,纷纷造反,不过都被袁绍平定了。曹操本打算乘袁绍内乱,南征荆州刘表,以巩固后方。荀彧对曹操说: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痛打落水狗,进一步的缩小我们与袁绍的差距,没必要去征刘表。于是曹操采纳了荀彧的建议,又在仓亭再次大败了袁绍。然而曹操还是因为粮草问题,又退回了河南。
到了八月,袁绍决心反击曹操,他派刘备到汝南(袁绍老家),去曹操的后方捣乱,以策应自己。曹操当时在仓亭与袁绍对峙,便只派了一员部将去平乱。结果,刘备大胜曹军,逼得曹操只能亲征。最后曹操大胜,刘备南下荆州投了刘表。
公元202年这一年是曹操与袁绍实力对比的转折年。因为袁绍在邺城,病死了。但是曹操也没有乘机攻河北,因为他也是忙的焦头烂额,情况不比袁绍好多少。
当时刘备在荆州,对曹操威胁很大。曹操派夏侯惇去征刘备,结果被刘备击败。好在刘备当时实力不够,没有进攻曹操,南线暂时稳定住了;另外,马腾在关中策动南匈奴造反,意图一起攻曹。于是曹操让钟繇到马腾处谈判,暂时缓解了西面的压力。
公元203年袁绍死后河北大乱。他的三个儿子为了争权夺利,打的一脸狗血。曹操于是乘机向河北发动了猛攻,在黎阳城下大破袁谭、袁尚联军。袁谭、袁尚败走,退回邺城。随后曹操大军追到了邺城,曹军将领都提出要乘胜攻打邺城,但郭嘉认为:袁绍生前喜欢这两个儿子,没能决定让谁作继承人。如今他们权力相等,各有党羽辅佐。情况危急,就相互援救;局势稍有缓和,就又会争权夺利。不如我们先向南进取荆州,等待他们兄弟内讧相斗之时,然后再进攻他们,可以一举平定河北。
曹操认为郭嘉说的有理,便率军退回。只留了部将贾信驻守黎阳。随后袁氏兄弟果然开始内讧,袁尚攻袁谭,袁谭敌不过,便率部投降了曹操。
公元204年袁谭投降曹操后,袁尚继续攻他。曹操乘袁氏兄弟内战之机,猛攻袁尚老巢冀州。袁尚带兵回救,被曹操打的大败。随后曹操率军平定了整个冀州,并自任冀州牧,将他的大本营从兖州迁到了冀州。从此之后,冀州的邺城便成为为曹操的政治中心。而汉献帝所在的许都,只留少许官员。
当年年底,曹操攻袁谭,打算将袁氏一族的势力连根拔除。
公元205年紧接上一年,曹军大败袁谭,攻占青州。袁谭出逃,被曹军追兵杀死。至此,袁氏势力基本肃清。但是袁熙、袁尚乘曹操攻袁谭之机,向北投奔了辽西乌桓。曹操率军讨伐乌桓,不给袁氏喘息之机。
袁绍的外甥,并州刺史高干(前一年投降了曹操)见曹操亲自征讨乌桓,冀州空虚,便扣押曹操任命的官员,派兵屯守壶关口,正式反叛了。曹操没时间打高干,便遣大将乐进、李典进击高干,然而高干拒险而守,曹军不能进。
公元206年紧接上一年,曹操见高干死守不出,害怕长期对峙会生出事端,便暂缓攻乌桓,亲自率军进攻高干,并大破高干。高干准备逃往荆州投刘表,但被曹操任命的上洛都尉王琰捕杀。至此高干的势力被剿灭,曹操于是平定了并州。
公元207年这一年,曹操统一了北方。他先是攻破了乌桓与袁尚的联军,接着以逸待劳,坐等辽东土皇帝公孙康将袁尚、袁熙的头颅送上。于是袁氏在河北的势力全部瓦解,袁绍的三个儿子都被弄死。
曹操在班师回朝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出了著名的《观沧海》。
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其实官渡之后,袁绍与曹操的实力对比,仍然是他占有优势。如果袁绍不死,凭他的能力,凭河北四州的实力,袁绍想要坐稳河北,与曹操隔黄河而对峙,其实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如果袁绍再凭借河北的地理优势,以及曹操在河南的地理劣势。再给他三五年的时间休养生息,他还能重头再来。
但问题是,袁绍偏偏就是个脸皮薄的人。官渡一战,打的他傲气全无,其后又再次在仓亭败给了曹操同志。最后一气之下,他就挂了。而袁绍死后,直接就导致了河北四州大乱。给了曹操攻灭河北的机会。
那么,为什么官渡之战后,袁绍却会给人一种把底裤都输光了,难以翻身的错觉呢?
其实,这主要是在官渡之战后,袁绍没过多久就病死了,而他到死都没有摆脱官渡之败对他的阴影。并且他死得也是比较搞笑,按照《三国志》的相关记载,袁绍是得了抑郁症,最后被怄死了。
冀州城邑多叛,绍复击定之。自军败后发病,七年,忧死。——《三国志·袁绍传》顺便说一句,从袁绍抑郁而死可以看出,这厮成不了大器。看看人家三国的当家人,哪一个不是没脸没皮的流氓?比如说曹操,当年玩张绣的婶婶,结果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都挂在了宛城。而曹操这货就跟没事人一样,丝毫看不出他有什么抑郁的表现;还有刘备,一生败仗无数,在徐州下邳,在荆州长坂坡,每逢大败必然抛妻弃子,跑得比兔子都快。然后跟个没事人一样,完全没有打了败仗该有的羞愧心情。这才是真正的枭雄心态啊……
因此,回到标题中所问的,袁绍在官渡之战后还有翻身的机会吗?
答案是:太有了!但前提是袁绍不能死。
总的来说,官渡之战的意义在于,缩小了袁绍与曹操的实力差距,让袁绍不敢再小瞧曹操这个对手。并且还给袁绍留下了阴影,最终让袁绍因此怄气而死。至于说官渡之战对袁绍的实力影响,这个就跟赤壁之战对于曹操的影响一样。打了大败仗,多多少少都会有点影响。但要说袁绍在官渡把底裤都输光了,输的不能翻身了,那倒也不至于。
最后说说袁绍死后,河北为什么会立刻陷入四分五裂。这是因为袁绍是河南汝南人,他的地盘又在河北冀州。这就导致袁绍的手下谋臣武将分成了两大派:
一派是与袁绍同属河南的士人,包括来自河南颍川的郭图、许攸、辛评、辛毗兄弟、和武将淳于琼等人;
一派是河北冀州的本土士族,包括沮授、田丰、审配以及武将张郃等人;
这两派人在袁绍统治冀州前期,还能和平的相处。但两大集团在政治取向、军事战略和经济利益的冲突,最后却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了相互抨击。在官渡之战期间后,这两个地域集团的斗争仍然继续。比如,河北豪族审配当时留守邺城,他就故意找河南派代表许攸的茬,逼得许攸破口大骂,气得叛袁投降了曹操。而河北派的另一个代表张郃因为在乌巢防守上与郭图的意见不合,后者便又向袁绍进谗言,导致张郃畏惧,也临阵投降了曹操。
由以上分析可知,官渡之战,其实曹操赢得很侥幸。他取胜的真正原因是袁绍阵营的河南派与河北派的内斗,而导致的两次关键叛降。而这两大集团的矛盾冲突由来已久,在之后也没有消停。
官渡之战后,两大集团的内斗继续。由于袁绍在立储的问题上优柔寡断,于是两大派也纷纷开始站队,分别辅佐袁谭、袁尚,继续内斗。
袁绍病故后,他两个还算有才干的儿子袁谭和袁尚开始争夺河北地区统治权。河南派的郭图和辛评、辛毗兄弟支持袁谭;河北派的审配以及逢纪支持袁尚。因此袁氏兄弟的内斗,其实也是袁绍帐下两大派的争斗。最终袁氏兄弟被全部铲除,袁绍帐下的两派势力也被曹操一一收拾。
官渡之战后,袁绍还有机会翻身吗?
官渡之战后,袁绍还有翻身的机会吗?你看看荀彧和郭嘉是怎么说的!
东汉末年,袁绍乃是天下最强的诸侯,就算是曹操,在他的面前也是弟弟,所以当时其实很多人都认为,袁绍是最有可能统一天下之人。然而官渡之战中,占尽优势的袁绍,最终竟然败给了曹操,令人大跌眼镜,而没过两年,袁绍又突然离世,给了曹操绝好的机会,最终曹操成功击败袁绍集团,统一了北方,成为了天下最强的诸侯,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诸侯!那么问题来了,官渡之战后,难道袁绍就没有翻身的机会了吗?如果袁绍没有过早的去世,他还能够翻身击败曹操吗?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虽然袁绍和曹操都占据四个州的地盘,但曹操占领的州,经历了战火洗礼,实力早就不行了,而袁绍占据的四个州,一直保持了相对的和平,综合实力非常强。所以说虽然表面上曹操和袁绍的地盘差不多大,但事实上袁绍的综合实力远远强于曹操!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当袁绍手下劝他和曹操打持久战时,袁绍才会拒绝,因为他的整体实力本来就强于曹操,若是拖时间,等曹操发展起来,他就不一定能对曹操保持巨大的优势了!
而事实上,整个官渡之战的前中期,一切都在袁绍的预料之中!虽然曹操的军队非常厉害,但袁绍的军队也不弱,双方打了个有来有回,谁也没办法吃掉对方,只能互相拉锯。这个时候,“打仗打的是国力”这句话的意思就凸显了出来,袁绍综合实力强,后方补给能力强,所以他拖得起,而曹操的综合实力差,后方补给能力差,他就拖不起了,以至于他直接给荀彧写信,表达了自己准备撤退的想法!
《三国志》:五年,与绍连战。太祖保官渡,绍围之。太祖军粮方尽,书与彧,仪欲还许以引绍。
曹操的想法把荀彧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只要曹操一退,军心将彻底崩坏,曹军将再也挡不住援军,而曹操也将彻底失败,所以荀彧立马写信给曹操,要求他坚守!后勤补给的问题,荀彧会尽最大的可能帮忙解决!最终,在荀彧的劝阻下,曹操放弃了退兵的打算,坚持和袁绍打持久战,而曹操一坚持下去,果然发现了袁绍的漏洞!
袁绍的漏洞便是乌巢粮仓!袁绍之所以能够力压曹操,占据上风,就是因为他的后勤补给非常给力,而乌巢粮仓就是袁绍最大的补给仓,曹操一直没有找到这个粮仓的位置,正在曹操烦恼之际,许攸前来投靠了,并带来了乌巢粮仓的具体位置!
许攸本是袁绍手下的顶级谋士,但因为他家人贪财,遭到审配的逮捕,而许攸家人的行为,乃是在许攸纵容之下产生的,甚至于说,许攸本身也参与了这些事情,所以他家人被捕的消息把他吓了一跳!许攸担心袁绍在获胜以后处理他,所以他选择了投奔曹操,要是帮曹操打败了袁绍,那么许攸不仅不会遭到袁绍的处罚,甚至还可以在曹操那边捞取一份功劳!就这样,许攸背叛了袁绍,带着曹操袭击了乌巢粮仓,给了袁绍致命一击!自此,袁绍大败的结局已然注定!
官渡之战,袁绍损失惨重,但他也没有就此崩溃!当时袁绍后方不少人认为他战死了,人心不稳,甚至不少人谋反,想要趁机瓜分地盘,结果袁绍回去后,成功平定了叛乱,又重新站稳了步伐!袁绍认为,他之所以会在官渡之战中惨败,主要是因为许攸投敌,带曹操烧毁了乌巢粮仓,此战并非他的过错,所以他又一次集结大军,准备和曹操再干一场,看看到底谁更厉害?
仓亭之战,袁绍再次惨败,这让他认识到了自己和曹操的差距,于是他再也没有主动向曹操发起过进攻了。而且没过多久,袁绍就病逝了,他一死,儿子们就开始互相争权夺利,最终被曹操逐个击破!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彻底统一北方!
可以看到,官渡之战后,其实袁绍并没有完全认输,他还有相当强悍的实力,至少也是不输于曹操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曹操没有趁着官渡大捷,持续对袁绍发动进攻!说白了,官渡之战的失败,只是让袁绍失去了进攻能力,但袁绍还有足够的自保能力,曹操没办法彻底击垮袁绍集团!
到了这里,分歧就出现了,部分人认为,袁绍虽然战败,但实力尚在,若他没有过早离世,他完全可以积蓄实力,实现翻盘,击败曹操。也有部分人认为,袁绍已经彻底失去了击败曹操的机会,即便他还活着,也只不过是苟延残喘而已,他家再也不可能翻盘了,再也不能击败曹操了。那么这两种说法,到底哪一种是正确的呢?
事实上,本文是更加支持第二种说法的,那就是袁绍再也不可能有翻盘的机会!原因很简单,袁绍集团虽然实力强悍,但他的内部并非铁板一块,用派别林立来描述袁绍集团,毫不为过。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即便袁绍有非常好的决策,但也不可能有效的落实下去,因为他们集团内部有太多的派别,有太多的掣肘了,根本无法做到一条心!关于这个问题,其实荀彧和郭嘉都曾给出过解释!
荀彧的看法
荀彧可以说是曹操手下最厉害的谋士了,不过事实上,荀彧一开始是跟着袁绍的,而且袁绍对荀彧还是比较重视的,把荀彧当作了上宾对待。但在荀彧看来,袁绍阵营的派别太多了,利益牵扯太广了,根本无法施展出他的才华,所以他果断的弃袁绍而去,选择了追随曹操,因为当时的曹操身边几乎都是曹家子弟,派别并不复杂。
曹操和袁绍原本是朋友,在和天下诸侯竞争的过程中,双方也经常站在统一战线,所以双方的关系还是不错的。不过随着那些小诸侯被消灭,曹操和袁绍的竞争也开始了,当时曹操阵营的人,其实都不是非常赞同和袁绍翻脸,因为大家以前经常合作,且袁绍实力确实强大,比曹操强多了,所以大家也有点惧怕,正在大家犹豫不决之际,荀彧站出来说话了!
《三国志》:彧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荀彧针对袁绍手下的人才,一一做出了点评,使得大家相信,袁绍集团没有那么强大,曹操完全可以击败他!而这份点评的最终宗旨,其实就是说袁绍集团派别林立,无法形成强大的合力!田丰、许攸、审配、逢纪这些人虽有大才,但分属不同的利益阵营,根本不可能合力干好一件事,而后续官渡之战的情况,也确实说明了这个问题!
正当许攸在前线为袁绍卖力时,他的家人却遭到了审配的捉拿,这是一个合格谋士应该干的事?若审配真的是真心为了袁绍,完全可以等到打赢了官渡之战再捉拿许攸的家人嘛,何必要在关键节点干这种事呢?这摆明了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坑许攸而置袁绍的利益于不顾!
袁绍死后,袁绍阵营的分崩离析,也再一次证明了荀彧的观点:袁绍集团看似强大,但派别众多,无法形成合力,袁绍根本不可能翻身,不可能击败曹操!
郭嘉的看法
郭嘉原本也是袁绍手下的谋士,不过他看到了袁绍阵营的缺点,而袁绍又没有能力改变这一点,所以他离开了袁绍,最终投靠了曹操!建安二年(197年),曹操被张绣击败,袁绍写信羞辱他,曹操非常愤怒,但是又担心自己的实力不如袁绍,于是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
“十胜十败”论的具体内容太多,这里就不赘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不过其最终的宗旨,其实和荀彧的看法非常像,就是说袁绍集团有太多掣肘了,派别太杂了,使得袁绍下决断优柔寡断,因为牵扯太多了,要考虑到各方的利益!而曹操这边,相对于袁绍的架构就要清爽得多,没有太多的利益集团,执行力强,所以曹操必定能够击败袁绍!
事实上,之后所发生的事情,也证明了郭嘉的看法,袁绍集团看似强大,但人心不齐,一盘散沙,所以袁绍根本不可能有机会翻身,击败曹操!
结语
官渡之战袁绍大败,那么他还有机会翻身吗?荀彧和郭嘉的看法一致!按照荀彧和郭嘉的评价来看,袁绍集团虽然强大,但他们集团内部的掣肘太多,派别太杂,无法形成合力,以至于袁绍每次决断,都必须得仔细斟酌,考虑到各方利益,所以说袁绍集团的决策和执行是完全比不上曹操集团的,自官渡战败以后,袁绍再也没有机会翻身了,再也没有机会击败曹操了!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官渡之战后,袁绍还有机会翻身吗?
从形势上看,袁绍当然是有机会的。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虽然说是以曹操一方胜利而告终,实际上,曹操的胜利也只能是以“惨胜”而告终。
【官渡之战示意图】
袁绍退回河北之后,曹操也无力追击,扩大战果,可见,曹操的军力也十分疲惫。
其次,河北有若干县城听闻袁绍吃了败仗后,便宣布投靠许都(曹操),结果因为曹操军无力渡河助战,这些县城反被袁绍一个个“吃”了回去。
《三国志·武帝纪》:(袁)绍归,复收散卒,攻定诸叛郡县。第三,刘备盘踞汝南,仍然是曹操的后患。
按照袁宏《后汉纪》的记载,建安五年官渡之战结束后(十月后结束),刘备还在汝南坚持抗击曹操达一年之久:一直到次年(201年)十一月,曹操才亲自把刘备击败,赶出汝南,刘备投奔荆州刘表。
袁宏《后汉纪·卷29》:(建安六年,201年)冬十一月,曹操征刘备。备奔刘表,屯新野。从史实上看,袁绍身体垮了,无力回天。不论是《三国志》还是《后汉书》,两篇《袁绍传》都提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袁绍在官渡败北之后,返回河北,身体就不如从前,长期抱病在床。
如此看来,袁绍收复背叛的县城,也是靠其他心腹将领的能力来实现的。他本人已经无力出征了。
建安七年(202年)夏,袁绍终于撒手人寰,呕血身故。
袁绍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身体不行,所以根本无力再组织起一次讨伐曹操的战役,他的实力仍然与曹操不相上下,曹操在这段时间里,除了击败刘备,控制汝南之后,也只是在正月进军官渡,观望河北局势。
等到袁绍病死后,曹操才趁机讨伐袁尚、袁谭,结果也没有占到太大便宜,只能接受郭嘉的建议,先撤退,坐视袁尚兄弟内斗。
这一次,让郭嘉算准了。
官渡之战后,袁绍还有机会翻身吗?
三国里有三大著名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其中官渡之战,定鼎曹操的基业,就此曹操统一北方。应该数,官渡之战有一定的偶然性,袁绍应该有能力,有条件击败曹操。但袁绍却就此一蹶不振。原因又合在呢?
曹操对袁绍的印象是:“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生,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曹操的评价还是很中肯的,在所有的汉末群雄中,袁绍先后占据冀州,青、并州,幽州,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和实力派。袁绍实力虽大,但麾下却派系林立,谋士与武将都各成派系。几个儿子也是为了老子死后地位拉帮结派,各成军事团伙。曹操两大谋主荀彧、郭嘉早些年都是袁绍的人。袁绍死后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各自为战最终被曹操各个击败,而派系内乱早在官渡之前愧疚已经形成了,只不过被袁绍强行给压住了而已。一个集团如果行为和思想无法统一。失败就是必然的了。官渡之战的时候袁绍军是主攻曹操主防。袁绍实力高于曹操,骑兵都有一万多。失败以后,袁绍要想恢复当年的实力也得几年,曹操没有给曹操袁尚兄弟喘息的机会,一鼓作气直捣黄龙。彻底铲除了袁氏集团。袁绍是在官渡之战两年后才死,如果在此期间袁绍如果能够守好家,固守河北,解决接班人问题。整合内部休养生息,机会还应该是有的,毕竟四世三公在当时还是当几两金子,至少比宦官之后的曹操强多了。但袁绍的能力显然不如曹操,官渡之战以后袁绍完全处于劣势,要想存活只能看运气,看曹操自己出现战失误。或者刘表。刘备等人攻击曹操。才会让袁绍有有喘息的机会。 但可能性不大。
再就是不能过分强调官渡之战的作用,因为战后,袁绍依旧占据冀州,青、并州,幽州,曹操占据南方兖、徐、司、豫四州。总体袁绍占据上风。但由于仅仅过了两年袁绍就窝囊死了,如果不死,曹操也不会顺利统一河北。即便如此,曹操也花费了七年多才成功,也可见袁绍的实力有多大,如果袁绍不死,河北完全可以坚持住,曹操想几年平定河北,几乎不大可能,只有慢慢蚕食一条道。袁绍失败最大的原因就是接班人没有选好后院起火。手下的谋士也是决策纷杂。袁家内部派系太多,三子各自为政。最终失败。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却是有感而发。这也是日后曹操立曹丕为世子的原因。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官渡之战后,袁绍还有机会翻身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官渡之战后,袁绍还是有机会的。
官渡之战之前,袁绍控制北方4个州主要领土。
当时汉朝只有13个州,其中3分之一在袁绍手中。
更重要的是,袁绍控制的核心州冀州因为地处北方,受黄巾之乱波及较小,人口很多,有60多万人。在赤野千里的当时,这是不可想象的。
袁绍北方的人口有100多万,而且经济比较完整,粮食供应比较足。
按照人口比例来说,袁绍可以出动10多万部队。
同时,袁绍还有个最大的优势,就是不用两线作战。
他的侧后只有辽东军阀公孙渊 以及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
公孙渊兵力稀少,地盘偏僻,对袁绍没有威胁。
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当时四分五裂,分为若干部落,只能偷袭之内,不敢和袁绍撕破脸面大战。
相比袁绍,曹操就不太好。曹操虽然也占领兖州、豫州、徐州3个州加上南阳,淮南和司隶东部各郡,地盘的经济却不好,人口不多。
这些地盘就面积上来说,和袁绍差不多,但都是保守黄巾作乱的重灾区。
加上这里年年军阀混战,人口锐减七八成甚至九成。
当时曹操地盘的总人口,最多不过七八十万。根据人口比例来说,曹操可以出兵最多六七万,比袁绍少的多。
自然,曹军战斗力强,将军指挥能力也厉害,如果正面和袁绍对抗最多是略占下风,可以通过战术来弥补。
但是,曹操地盘经济很差。由于地方保守战乱和各种自然灾害,农田早已大面积荒废,农民大部分死亡。曹操为了维持军民最基本的生存,被迫让士兵不去训练而是屯田,也就是种地。
这样才能维持军队的基本粮食。
可以这么说,曹操的军粮储备困难,最多维持几个月的作战。如果时间稍长,立即出现军粮问题。
另外,曹操还有最大的问题,就是周边潜在敌人太多,包括孙权、刘表、张绣、张鲁、马腾韩遂等等,都不是弱者。
这些敌人牵制了曹操大量部队。所以,虽然曹军有六七万规模,但真正能够和袁绍决战的也就是四五万。
官渡之战,袁绍出兵10万,后方留了大概二三万,曹操出兵4万多。
结果是袁绍惨败,10万大军损失了七八万,大概只有二三万逃回北方,将领死伤和投降很多。
那么,袁绍就一定完蛋了。
当然不是。
即便逃回二三万,加上后方留守的二三万,总兵力还有四五万。这些部队,不亚于曹操可以出动攻打袁绍的大军了。
自然袁绍军队战斗力比较弱,同等数量很难打得过曹军,军事力量对比占下风。
但古代军事技术水平低,防御一方会占据非常大的优势,可以坚守城市,坚壁清野之内。
就比如公孙瓒被袁绍打垮,公孙瓒困守小小的孤城还坚持了几个月之久。
如果袁绍合理防御,在邀请少数民族乌桓、鲜卑骑兵助战,还是完全有机会打退曹军的。
后来我们看到,曹操攻打实力远弱于袁绍的乌桓部落时,也损兵折将,打了很久。
同时,在曹军远征袁绍期间,后方肯定有军阀会借机攻击。
然而,袁绍大草包却从此灰心丧气,没有安排好后事就死了。
一说,这是因为袁绍部下派系林立,北方豪强家族也不支持他。
结果就是,袁绍死后,三个儿子和外甥高干互相攻打内讧。曹操没花费什么力气,就将他们各个击破了。
官渡之战后,袁绍还有机会翻身吗?
官渡之战后,袁绍已不可能咸鱼翻身了。
什么实力对比,什么天时地利,都是虚的,最主要的是,袁绍已没有信心,也没有了争霸的雄心,这是最主要的,没有了这个,一切都免谈。
官渡之战前,袁绍相比曹操,优势是巨大的。虽然在官渡吃了一场大败仗,但冀、青、幽、并四州,还在袁氏手上,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假以时日,如果袁绍知耻后勇,励精图治,未必不能咸鱼翻身。
袁绍剧照:
可是他的性格害了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死后也看不到了)袁氏集团走向末路。 和曹操相比,袁氏集团的向心力有着先天的差距。
他让大儿子袁谭守青州,二儿子袁熙守幽州,外甥高干守并州,自己跟着小儿子袁尚留在冀州,看上去是各司其职,各有职守,其实为他家后来的派系争夺埋下了一颗大大的地雷。
本来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这个矛盾可以被掩盖住,因为有更大的利益在面前,这些各怀鬼胎的人们,会暂时收起小心思,共同摘取大桃子;但官渡之败,这些矛盾没办法掩盖了。
官渡之战后,袁绍也想过报仇。他知道在官渡虽然输了,但曹操也损失很大,所以官渡之战次年,他还重整旗鼓,在仓亭又打了一架。但这一架,他又输了。年过半百的袁绍受不了这个打击,第二年(公元202年),病死在邺城。
官渡之战:
袁绍的三个儿子里面,他最疼爱的是小儿子袁尚。当初曹操徐州征刘备,谋士田丰劝袁绍,这是千载难逢的时机,应当立即发兵攻曹,但被他以小儿子有病,无心理事为由拒绝了。
虽然此事不见于正史,但也说明袁绍是有多喜欢这个小儿子。所以,他是想让袁尚继承自己大业的。但废长立幼,自古就是大忌,是祸乱之源。袁绍一死,三个儿子就打得天昏地暗,不亦乐乎。此时的曹操乘机发起进攻。
大敌当前的袁家兄弟,短暂的放下恩怨,共同对敌。但曹操一退,又开始了窝里斗。最后,老大袁谭被袁尚打得无处容身,就投降了曹操。
然后曹操就借力打力,让他们兄弟撕逼。经过三年征战,曹操先是斩了袁潭,后来逼着公孙渊送上袁熙、袁尚的脑袋,顺便破了乌桓,“四世三公”的袁氏集团彻底覆灭。
袁绍这个人,从小就被曹操耍。年轻的时候,和曹操去偷新娘,让曹操摆了一道,曹操自己跑了,袁绍被人家打了一顿。后来十常侍之乱,袁绍想召董卓进京,也是让曹操一通嘲笑。
曹操:
两个人打了一辈子交道,袁绍就没赢过。所以,他骨子里是怵的。以前还能摆一摆“四世三公”的架子,被曹操痛揍之后,这个遮羞布也被扯碎了,气怒交心,所以那么快就挂了。
曹操和袁绍相比,最大的优点是队伍齐心,会用人。看看曹操手下的夏侯氏、曹氏、五子良将,文人高参,都紧密围绕在曹操身边,可能在战术上有过分歧的时候,但是战略上都是一致的。
曹操:
袁绍这边什么沮授、审配、许攸、田丰、郭图都是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谁也不服谁,每每意见都是不统一的。大家的力量都不往一处使,所以失败是必然的。
如果袁绍是一个打不死的小强,不把一时的胜败放在心上,以他官渡之战后的硬件和河北的人材储备,是有机会翻身的。
可惜,袁绍这个“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的性格,以及他不合时宜的过早死去,使得河北之地尽归曹氏,也拉开了三国的正式大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