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皇帝留下的几个顾命大臣,为何会斗不过半文盲的慈禧太后?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慈禧的文化程度是很低的。

她本来就是镶蓝旗满族人,满族人在满清时代不重视女子的教育。

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随便识几个字,不做睁眼瞎就是了。

慈禧在政变时候写的密信,一百多个字中错字连篇,不堪入目。字写得也扭扭曲曲,一看就是最多几年私塾文化,类似于今天小学生的水平。

有人说慈禧的书法和绘画不错,也是胡说八道。

实际上,慈禧当政以后确实苦练过书法和绘画,她自己还很喜欢绘画。

但我们看看今天故宫博物院的慈禧书法和绘画作品,稍微懂一些的人都知道水平很低。

1904年用朱砂墨写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作品,故宫的点评就很好: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慈禧写的字结构松散呆滞,笔力稚嫩,没有一点的生气,应该属于那种刚学会写字的水平。

至于慈禧的绘画,虽然她找全国名师学了几十年,水平也是极烂。

慈禧的绘画基本就是初学者水平,看不出学了几十年的功力,今天随便一个初中文化的画工也比他画的好。

至于有些人吹嘘的所谓慈禧的字和画好看,也是无稽之谈。

稍微仔细看,就会发现所谓的慈禧的字画,同故宫收藏的慈禧字画有着很大的不同,根本不是一个人的作品。

一般认为:慈禧赏赐给朝中大臣们的书画大部分都是由别人代笔绘制的,然后再在书画上印上慈禧专用的印章,这样就变成了慈禧本人的书画作品。

慈禧虽没有文化,但政治斗争还是厉害的。

而且慈禧有自己的王牌。

咸丰这个草包死的时候,怕顾命大臣学鳌拜,欺负孤儿寡母,于是搞了一个昏招。

他让顾命大臣的决定,必须由慈安太后和同治皇帝盖章才能生效。

但同治皇帝操纵在慈禧手中,慈安太后又没什么政治能力,这就等于让幕后的慈禧成为政委的角色,具有最后的拍板权。

这样一来,顾命大臣就相当不利,他们政治地位就低了一些。

况且,顾命大臣再有权,毕竟只是奴才。而皇帝和太后才是主子,在满清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主子可以随意对付奴才,无人会说什么。

但奴才如果忤逆主子,哪怕有正当理由,也是理屈。

干掉肃顺这批人,舆论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另外,其实当时慈禧集团的力量已经很强,足以对付顾命大臣。慈禧暗中笼络了留守北京的鬼子六奕䜣,同时又暗中掌握了北京地区的兵权。

也就是说,当时慈禧已经具备收拾顾命大臣的所有条件。

还有,顾命大臣树敌太多,失去满清权贵集团支持。

以肃顺为例,这家伙强横固执,有着祖宗满洲人的血统,不圆滑。肃顺提拔了大批汉族官员进入最高层,这严重动摇了满族权贵的利益。但肃顺认为:什么满人、汉人,谁有本事谁做。那些王爷、贝勒爷,有几个能办事的?

这样一来,肃顺树敌这么多,一旦垮台也就墙倒众人推。

其实,以上都不是死棋。如果肃顺有警惕心理,以他们的手腕和权势,还是可以和慈禧周旋的,甚至反杀也未可知。

但肃顺过于轻敌,轻视女人。

肃顺对慈禧一向轻视,认为慈禧没有军政才能,没有文化,主见也是“妇人之见,上不得台面”。肃顺做梦也没想到慈禧会这么快干掉他,也认为目前这么乱的局势下,慈禧必须依靠他们来维持大局。毕竟英法联军还在中国境内,战争没有结束。

结果。。

萨沙放一句名言:一个男人如果觉得自己非常了解女人,非常瞧不起女人,他迟早会在女人手里栽大跟头。

咸丰皇帝留下的几个顾命大臣,为何会斗不过半文盲的慈禧太后?

慈禧入宫5年后生下未来的同治皇帝载淳,第二年被封为懿贵妃,这个时候慈禧则更受咸丰皇帝的偏爱,加上慈禧是后宫之中为数不多的懂得汉语的人,咸丰皇帝体弱多病,无法处理朝政的时候,慈禧就会去帮助咸丰皇帝处理朝政。要知道,自古以来是不允许女人干涉朝政的,所以也引来了很多大臣的不满。

慈禧也算一个熟读史书的人,她清楚地知道一旦女人开始干预朝政,就被视为违反客观规律,是为当时的社会所不容的,女人就应该在家里干自己应该干的事情,相夫教子,负责貌美如花,而女人想要从幕后走向台前就必须等咸丰皇帝没法处理朝政的时候,像是李治患有遗传性的头风,经常发作头疼眩晕的毛病,实在是不能处理朝政,而武则天作为皇后就得替丈夫分忧,和唐高宗在朝堂上处理朝政,后来李治实在是不能处理朝政了之后,武则天才自己在朝堂上独立处理朝政。而这个时候咸丰虽然是身体虚弱,还没有到没法处理朝政的时候。

而在这个时候,在慈禧朝堂之上还有一个特打的对手,那就是咸丰面前的红人肃顺。咸丰帝逃到热河之后,咸丰的身体越来越不好,而儿子还太小,咸丰皇帝也担心有一天慈禧会变成下一个武则天,而肃顺就建议咸丰皇帝效仿汉武帝,这个时候慈禧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咸丰也可能意识到如果慈禧死掉,肃顺也可能会专权。

而在去热河一年以后咸丰就不行了,他口头立下遗嘱,立载淳为太子,另外立了八大臣相互牵制来辅佐政务,为了防止八大臣的专权,咸丰皇帝又想了一个办法,给皇太后慈安和载淳两个印章,一个印章是御赏,一个为洪道堂,两个印章同事出现,预支才具有法律效应,而载淳太小,印章由慈禧代为保管。

但是咸丰帝这个方法丝毫没有用处,八大臣还是没有把小皇帝和两宫皇太后放在眼里,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公然叫板,显然是为了独揽皇权,咸丰皇帝那两个印章显然成了橡皮图章。慈禧太后于是根据这个弄出了一个措施想要制约八大臣的权利,而慈安则真的不适合在政治场上和八大臣交往,可以说慈禧是单兵作战,如果不扳倒八大臣,那肃顺则很有可能独揽大权,慈禧会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慈禧为了不单兵作战,必须要找个帮手,这个时候慈禧就想到了自己的小叔子,恭亲王奕䜣,但是奕䜣在北京处理事务,想要和奕䜣联手就要瞒过肃顺,慈禧于是安排了一场小戏剧,想办法让慈禧的小太监安德海受处罚到了北京,给恭亲王奕䜣送信。两太后紧急召见恭亲王。在咸丰病危的时候,奕䜣想要去看咸丰就被肃顺想办法拦下,因为肃顺怕咸丰会再次重用奕䜣,而自己就没机会了。而受到这个消息,奕䜣就很快接受了奕䜣和慈禧的联手。

恭亲王立即就去了热河,去拜祭自己哥哥咸丰,在咸丰的棺材前面大哭一场。慈禧已经急不可耐要马上召见奕䜣,没有引起肃顺的怀疑,叔嫂二人密谈了整整两个小时,内容无外乎是扳倒八大臣。1861年10月31日,小皇帝,八大臣以及两宫太后回到了北京,两天之后,慈禧和奕䜣等人发动辛酉政变,一举拿下了八大臣。这个时候慈禧才27岁,一个27岁的女人就这样有胆有识,有勇有谋。

咸丰皇帝留下的几个顾命大臣,为何会斗不过半文盲的慈禧太后?

咸丰皇帝在1860年10月18日这天,仓皇逃离了圆明园去了热河避暑山庄。因为这天英法联军做了一件“人神共愤”的事——火烧圆明园。

咸丰惹不起还躲不起吗?扔下北京这个烂摊子,让恭亲王奕訢(咸丰六弟)负责和洋人周旋,自己脚底抹油——溜了。

到了避暑山庄,由于连日奔波加上本来就有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丰就挂了,卒年31岁。

▲咸丰

咸丰在历史上被称为“四无”皇帝——无远见、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但是在托孤问题上咸丰考虑的十分周到,遗命朝中“八大臣”辅佐年仅六岁的儿子同治,为了防止八大臣权利过大,让东、西太后牵制“八大臣”。谁知道机关算尽,等一杆子人从避暑山庄回到北京,慈禧太后发动了“辛酉政变”一举拿下了“八大臣”,从此开始了她长达48年对大清的统治。

问题来了,顾命八大臣都是政治精英,为何被一个半文盲的慈禧玩弄于股掌之上呢?

有的人天生就是玩阴谋和政治的高手,慈禧就是这样的人。咸丰临死前,遗命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辅佐年仅六岁的同治。这八人被称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咸丰为了防止八大臣的权利过大,授予东太后慈安“御赏”印章。授予儿子“同道堂”印章(印章由慈禧代管)。也就是说,八大臣发布的文件,必须有两宫太后的印章方能有效。咸丰想的很周到。

▲两宫太后

咸丰刚去世后,棺椁停丧在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八大臣之首肃顺是个强势的人,对两宫太后十分不尊重,专横跋扈,整个避暑山庄八大臣说了算。

东太后慈安是个老实人,对这些无所谓,但是慈禧则不同,她对权势有种天生的追逐。为了夺回权利,她暗中买通御史董元醇,让他上书“太后权理朝政”,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垂帘听政。

在一次临时会议上,董元醇提出了这个问题,肃顺勃然大怒,上去狠狠打了他一耳光。呵斥说:祖上无先例”,说老董蛊惑人心,并要处斩他。直到慈禧苦苦哀求,肃顺才作罢。

慈禧觉得这是打她的脸。肃顺太嚣张跋扈了。从此慈禧产生了要除掉肃顺和其它顾命大臣的念头。想法是有了,但八大臣势力不可低估,凭慈禧之力根本办不到。于是她把希望寄予于北京方面的高官。

▲奕訢

慈禧首先想到的是恭亲王奕訢,也就是自己的小叔子鬼子六。但是如何才能和小叔子结成同盟战线呢?那时又没有手机电话,只能派人去联系。派谁去呢?

慈禧想到了小太监安德海,当时安德海16岁,刚进宫不久。总不能无缘无故的让安德海回北京吧?这样肃顺方面的警觉。于是慈禧和安德海上演了一出“苦肉计”,安德海被慈禧打了一顿,然后打发他回了北京。

话说安德海回到了北京,把慈禧太后的意思传达了一遍,奕訢本来对哥哥咸丰的做法就有意见,他是皇帝的至亲,但顾命八大臣中没他的名字,咸丰把他排斥在权利中心之外。这使奕訢很不满意。

奕訢听罢痛快的答应了,他对安德海说:北京方面还有许多反对八大臣的人,我联系一下他们,只要肃顺一回北京,立马拘押这些人,还有劳公公偷偷潜回避暑山庄,让太后尽管放心。

奕訢在京城找到了胜保和僧格林沁,二人都是京城警备部队的总司令,掌握着京城军权。发动政变得有军队支持。这边万事俱备,避暑山庄方面肃顺等八大臣浑然不觉。

此时在避暑山庄,肃顺眼见慈禧老老实实,被整的服服帖帖,再也不敢提垂帘听政这档子事了。肃顺为了表明高姿态,为了表示全力辅佐小皇帝,主动辞去了掌管警卫营的权利,这使慈禧兴奋不已,肃顺手中的一点军权也没有了,肃顺失败成了定局。

咸丰十一年九月二十八日(1861年10月31日),两宫太后,小皇帝和八大臣等人回到了北京。11月2日,奕訢等人一举拿下了顾命八大臣,这样,慈禧和奕訢集团经过紧锣密鼓的配合和周密部署,“后党派”战胜了“权臣派”最后取得了政变的成功。

这次政变史称“辛酉政变”又称“北京政变”。这一年,慈安太后25岁,慈禧太后27岁,恭亲王奕訢30岁。肃顺卒年45岁。

【不一样的历史解读,不一样的知识分享。欢迎转发、留言、关注】

咸丰皇帝留下的几个顾命大臣,为何会斗不过半文盲的慈禧太后?

如果认为仅凭当时年仅27岁的慈禧太后就斗倒了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显然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在慈禧的背后有一群实力丝毫不逊于顾命八大臣的利益团队,这才是让他们集体垮台的幕后元凶。

顾命八大臣的来由

1860年9月,英法联军从天津登陆进犯北京,僧格林沁在八里桥阻击失败,京城危在旦夕。咸丰皇帝携带后妃,亲信仓皇逃往承德避暑山庄,留下恭亲王奕䜣在京处理善后事宜。没想到,咸丰帝就此一去不返,于1861年八月二十二日在承德驾崩,年仅31岁。

临终前,咸丰立唯一的皇子,年仅6岁的载淳为皇太子,命军机大臣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大学士肃顺,以及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景寿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又称顾命八大臣。八位顾命大臣唯肃顺马首是瞻,怡,郑二王平时很会奉迎讨好皇帝,因此咸丰帝与他俩颇为亲近。杜翰是咸丰帝师傅杜受田的儿子,穆荫,匡源,焦佑瀛都是军机大臣,景寿是驸马,咸丰的姐夫,生性木讷,拙于言词。

恭亲王奕䜣

留守北京,处理善后的恭亲王奕䜣是咸丰帝同父异母的弟弟,道光帝第六子,只比咸丰小两岁。奕䜣天资聪颖,颇有才具,道光帝立储时曾在两个儿子之间犹豫不定,最终传位于四子奕詝,说来颇有一段故事。据记载,奕詝智识才具都不如弟弟奕䜣,而且还因狩猎时不慎坠马,留下“地不平”的后遗症。奕詝的师傅杜受田授以机宜,让他以仁孝之心博得父皇欢心。一次,道光领诸皇子狩猎,奕䜣获猎最多,力拔头筹,奕詝则一箭不发。道光问他原因,奕詝回答说现在正值春天,鸟兽繁衍,不忍杀生以干天和。道光闻言大悦,夸赞他有“皇者之风”,最终传位于四子奕詝,封六子奕䜣为恭亲王。

咸丰帝继位后,奕䜣先后任领侍卫内大臣,军机处行走,宗人府宗令等职。1855年,奕䜣生母,曾抚育过奕詝的静太妃病危,奕訢请求咸丰帝晋封生母为皇太后,兄弟间为此反目,奕訢遭罢免一切职务,回上书房读书。英法联军入侵时,咸丰帝又搬出恭王,命他留守善后,与英法订立合约。不料,合约签订后,咸丰帝却一命呜呼,却没有将恭王列入顾命大臣名单,这让他颇为愤慨。在京留守期间,恭王与留守军机大臣文祥,文华殿大学士桂良,组成了另一套领导班子。

慈禧太后与顾命大臣的冲突

众所周知,慈禧太后对权力的掌控欲非常强烈,自然不愿大权落入肃顺等人的手中。慈禧一心想垂帘听政,将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但顾命大臣制度是清朝祖制,又是咸丰帝生前所指定,这就与慈禧太后的意图发生了冲突。恰巧偏偏又遇上肃顺这块硬骨头,根本没将只有半瓶水的慈禧太后放在眼里,双方因权力之争爆发了激烈的冲突。这场冲突以山东监察道御史董元醇奏请两宫皇太后垂帘而到达顶峰,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不仅当面驳斥董元醇的奏请,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帘”为由,极力表示反对,而且对于慈禧太后强行要求军机拟旨做出了违抗上命,集体罢工的抵制。为了缓和矛盾,慈禧被迫同意以措辞严厉的口吻驳斥了董元醇的奏请,也由此种下了“辛酉政变”的祸根。

经过此次冲突,慈禧太后与顾命八大臣的正面较量以失败告终,促使她秘密联络留守在京的恭亲王来抗衡顾命八大臣。她派心腹太监安德海以“苦肉计”的方式递送密信给恭王,让他奏请到承德叩谒大行皇帝梓宫。恭王恰好也正在谋划如何重掌大权,叔嫂之间不谋而合,于是双方会面后做出周密布署,准备趁奉迎梓宫回京时发动政变,宣布顾命大臣罪状。

辛酉政变

1861年九月二十三日,大行皇帝梓宫起灵驾回京,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只陪护了一天,就以皇帝年幼,两宫太后是年轻妇道人家为由,抄间道返回北京。九月二十九日,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回到京城,比护送梓宫的肃顺早到四天。第二天,两宫太后特旨召见恭亲王奕訢,军机大臣文祥,文华殿大学士桂良,武英殿大学士贾桢,体仁阁大学士周祖培五人,痛诉顾命八大臣欺凌孤儿寡母,骄横跋扈,违抗上命,意图谋反等罪行,即刻颁旨解任肃顺等人的军机大臣职务,交由六部九卿共同议罪。

按清制,圣旨要由军机拟稿,交内阁颁发,于是由文祥主笔拟稿,慈禧与慈安太后加盖“御赏”和“同道堂”两枚印章,由内阁三位大学士颁发,直接绕过了顾命八大臣。顾命八大臣的命运就此注定,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被押赴宗人府圈禁,后赐自尽。匡源、杜翰、焦佑瀛,景寿被革职,穆荫革职发配。最惨的是肃顺,护送梓宫到密云,半夜三更从被窝中被醇郡王奕譞锁拿进京,被斩杀于菜市口。行刑时,肃顺骂不绝口,因拒绝下跪被刽子手砸断腿骨,最后砍下头颅。这就是晚清著名的辛酉政变,又称北京政变。事后,恭亲王因功受封议政王,执掌军机大权,两宫太后也如愿以偿的实行了垂帘听政。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咸丰皇帝留下的几个顾命大臣,为何会斗不过半文盲的慈禧太后?

咸丰帝临终留下的顾命八大臣为何斗不过慈禧这个26岁的女人呢?我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咸丰帝留下的恶果。

咸丰帝明着让八大臣总理朝政,又害怕八大臣会篡权,所以又加上一条必须有两宫皇太后确认后命令才会生效。这样一来,等于让慈安和慈禧成为政委的决策,具有最高决断权。而清朝向来是君臣有别,嫡庶有别,慈安太后是正宫皇后,是母后皇太后,比皇帝都大,八大臣法理上无法和慈安太后对抗,而慈安太后没有什么政治野心,很多事情是慈禧在背后搞鬼,所以,实际上就是慈禧太后在很有利的位置上,基本上稳赢不输。等于咸丰也有他的无奈,太宗皇帝突然去世,世祖八岁即位,受制于皇叔多尔衮,险些被撵下皇位。圣祖八岁即位,辅政四大臣中,鳌拜专权跋扈,迟迟不让小皇帝亲政。这都是本朝发生的事情。咸丰帝也不能不有所考虑

第二:八大臣没有想到慈禧会这么快下手。

八大臣人为皇帝刚死,两宫太后没参与过朝政,怎么可能自毁长城,将他们掀翻。况且慈安太后无野心,慈禧太后才26岁,只有私塾文化,基本属于半文盲。辛酉政变发生前,慈禧亲自起草将肃顺抓捕的密谕,这种大事肯定不会让别人代笔,一定是慈禧亲笔,结果这个密谕让人大跌眼镜,首先字迹像狗爬一样。其次,密谕共237个字,有错别字16次之多,而且语句多不通顺。这种女人怎么可能篡夺国家大权?又如何统治的了国家呢???所以八大臣根本想不到慈禧会动手,八大臣还没来得及想如何防御,就被慈禧连窝端了,犯了轻敌的大忌!!

第三:慈禧善于寻找同盟力量

慈禧联络小叔子奕訢和奕譞,奕訢在咸丰逃跑后在北京主持大局,和洋人交涉,实际上控制了北京的具体事物。而奕譞则被慈禧任命为步军统领,实际上掌握了京师卫戍的军权。八大臣茫然不知,自投罗网,但是慈禧搞定了八大臣之后没多久,也搞定了奕訢,典型的卸磨杀驴。

咸丰皇帝留下的几个顾命大臣,为何会斗不过半文盲的慈禧太后?

感谢邀请。欢迎关注猫叔说历史。

咸丰皇帝是个命运悲剧的皇帝,一生几乎都很憋屈。咸丰十一年,也就是1861年,咸丰皇帝在热河行宫病重,他深知自己身体已经难以支撑,遂安排下了后事,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位大臣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助年仅六岁的皇子载淳继位为帝,这就是传说中的八大顾命大臣。

这几个顾命大臣屁股都还没有坐热,两个月后,慈禧太后发动了政变,诛杀肃顺,载垣、端华无奈自尽,其余五个顾命大臣都被罢官,慈禧太后开始了垂帘听政,这就是著名的辛酉政变。那么,正如问题所说,为什么慈禧太后一介女流,居然战胜了八个顾命大臣呢?这个我觉得得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第一、从咸丰皇帝的才能和私心说起。咸丰皇帝一生并没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丧权辱国之后居然还沉溺于酒色,最终年纪轻轻就死在了行宫。按照咸丰皇帝的遗命,皇帝年幼,八大臣要忠心辅佐幼主执政。可是,君弱臣强也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别的不说,康熙皇帝受到鳌拜的掣肘就是实例,所以咸丰皇帝为了避免权臣当政,还想留一手,那就是允许后宫干政,遇到大事还是要请示两宫,而且,必须盖上两宫的大印才能形成政令,这样一来,两宫倒是可以制衡八大臣了,而八大臣却难以制衡两宫。这个办法的初衷应该是好的,只可惜咸丰的手艺潮了点,他没想到,这样一来,两宫与八臣之间就失去了平衡,因为两宫砝码明显偏重,很不利于八大臣的发挥,这也为后来的政变埋下了伏笔。从这里看,八大臣的悲剧已经难免。

第二、八大臣的轻敌大意造成的。咸丰帝去世的时候,慈禧太后年仅27岁,一个年纪轻轻的寡妇,又没有显山露水,确实容易让人轻视。载垣压根不会想到,这位年轻的寡妇居然对权力如此虎视眈眈,所以,也就没有刻意防范,这就给慈禧太后发动突然袭击创造了机会。加上大臣中的肃顺等人都是目中无人之辈,在朝中的根基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牢靠,所以,拔除他们,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艰难。

第三、慈禧太后并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找到了实力很强的盟友。慈禧太后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虽然同治皇帝是她的儿子,可事实上,她在咸丰眼里,地位还远不及慈安尊贵。慈禧太后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她有自知之明,她知道要想政变成功,必须先拉拢慈安。毕竟,慈安是正牌的皇后出身,在朝中的地位和威望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先帝去了,皇帝年幼,正牌太后发句话,有谁敢轻易违抗啊?所以,慈安相当于他们的定心丸。慈禧太后找的第二个盟友是奕䜣。众所周知,奕䜣此人才华出众,当年争储,奕䜣差一点就干掉了咸丰皇帝,这就说明一点:奕䜣在朝中的根基非常深,具有发动政变的能力。有了这俩人的支持,干掉八大臣只是时间问题了。

第四、慈禧太后年纪不大,城府却挺深,不但掌握了兵权,还保证了政变的突然性。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商议后,首先鼓动御史董元醇上奏折,奏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这其实是一场戏,一场试探八大臣态度的戏,可见慈禧的政治手腕已经比较成熟。不出所料,这种“荒唐”的奏请,当然被八大臣言辞拒绝,于是,此时的两宫太后就已经决定发动政变了。

下一步,两宫太后以皇帝年幼,经不住道路泥泞、颠簸为借口,脱离了咸丰皇帝的灵柩,快马加鞭,先行一步回到了京城,迅速掌握了京城的守卫部队兵权,填补了京城的权力真空。由于咸丰皇帝灵柩行走缓慢,每走到一个地方都要进行祭拜,所以,等到这些人回到京城,慈禧太后早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并且也找到了剪除八大臣的合适借口,保证了政变的突然性。等到八大臣抵达北京,慈禧太后就把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被抢、咸丰逃亡等一系类事情的责任全部扣在顾命八大臣头上。顶着这些屎盆子的顾命大臣怎么可能还有反击能力,很快就被拿下。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妥之处,还请包涵。如有补充或不同意见,欢迎留言讨论,但谢绝语言攻击。再次感谢邀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