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有没有死在靖难之役中?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直到今天,这还是一个悬案,没有人能够说清楚。

大体是,朱棣大军攻破南京城,但在皇宫里面没有找到建文帝完整的尸体。

因为皇宫已经被建文帝放火焚烧了一部分,发现了不少碳化的焦尸,有的人说这就是惠宗本人及其太子朱文奎。

但古代没有DNA检测技术,也不能通过牙齿去识别,谁也无法证明焦尸是建文帝。

以朱棣的表现来看,他确实怀疑建文帝没有死。

朱棣曾经秘密派遣亲信,在全国四处调查建文帝的下落。

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起,朱棣派人以寻访仙人张邋遢(张三丰)为名到处查找,涉及大江南北,前后共20余年。

大家都知道,张三丰是传说人物,说他活了200多年。以朱棣的智商,不可能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去搞这种荒唐的事情。

一说郑和下西洋也是带着任务去的,因为建文帝可能出海逃到东南亚(当时明代已经有很多华人在东南亚定居)。

目前,中国史学界关于建文帝没死,有多种说法。

第一,建文帝伪装成僧侣逃走

古代伪装成僧侣逃亡,大体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古代没有照片,没有指纹,抓捕的文书最多只有逃犯相貌和籍贯的描述。

这玩意想要抓捕逃犯,几乎是不可能的。

更重要的是,古代对于皇帝是非常避讳的,皇上有生之年一般很少会有画像出现。

而且,画像和真人会有一定区别,大体要将画像画的更好看。

所以,即便有建文帝的画像,也是用处不大。

所以古代在犯人脸上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防止他们逃亡。

普通逃犯已经很难抓,伪装成僧侣就更难抓。

古代僧侣都是有正规度牒的,这种伪造的可能性很小,必须有官印才能生效。

以鲁智深为例,他其实就是赵员外花费重金买通五台山寺庙,将这个逃犯合法洗白。

鲁智深的度牒是合法的,类似于现在逃犯在穷乡僻壤花费重金购买一个户口,重新办理身份证以洗白自己。

加上僧侣身份特殊,官府一般不会为难出家人,也不便于随便拘留扣押僧人。

所以,如果建文帝伪装成僧侣带着度牒四面游走,基本没有人能够发现他。

朱棣曾向天下寺院颁布《僧道度牒疏》,将所有僧人名册重新整理,对全国僧人进行一次全方位的调查。

一般认为,这是朱棣已经猜到建文帝伪装成和尚,试图找到他。

第二,建文帝逃到云南、四川、广西

当时云南掌握在沐家手中,即便朱棣也难以随便对付。

而沐英家族,对于建文帝还是比较忠诚的。沐英同建文帝的父亲朱标,是结义兄弟。

只是当时大局已定,沐英家族没法帮助建文帝复国,但保护他的一条性命还是必须的。

当年云南地广人稀,十万大山,很多地区几十里没有人烟。

这里,别说藏1个和尚,就是藏几千人也没有问题。

更重要的是,云南还和缅甸等国接壤,实在追捕的厉害可以直接逃到国外去。

史学家一种说法,建文帝曾经伪装曾僧侣逃到云南,在沐英家族的保护下生活了30多年。

期间,朱棣秘密下令沐英家族在辖区内搜捕建文帝,都被沐家阳奉阴违糊弄过去。

期间,沐家有部下泄密,朱棣将信将疑的派部下胡滢带着200多御林军前去云南寺庙抓人。

沐家却提前将建文帝转移,此事查无实据,不了了之。

后朱棣上台22年后病死,建文帝还活着,从此也就安全了,又活了10年。

因为危险已经不存在了,建文帝从容在四川、广西、云南甚至湖南云游。

他已经为僧多年,研修佛法颇有心得,早已失去了争夺天下的野心,愿意以此了却一生。

毕竟,皇位仍然在朱家人的手上,没有传给别人。

第三,建文帝逃到了东南亚

很多人对于郑和下西洋迷惑不解。

郑和下西洋花费巨大的财力物力,你说单纯为了宣扬大明国威,这不符合逻辑。

宣扬国威不需要连续下西洋7次,花费20多年时间,其中很多国家是反复去了几次。

你说是为了开通贸易路线?但朱棣时代实行严格的海禁,只允许官方海上贸易,所以这一点也不符合常理。况且,官方贸易获得的收入,相比下西洋的巨大开销还是九牛一毛的。

那么最有可能的是,借助以上两点理由,同时是在寻找建文帝。

南京城傍边就是长江,建文帝当时逃出皇宫,随便上船就可以逃到海上,进而逃到东南亚去。

当时东南亚已经有很多华人。

建文帝逃过去,只要随便捏造一个名字,就可以顺利的生活下来,根本没有任何危险。

资料这么说:明代多种文献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西山杂志·三保太监下西洋》“永乐三年成祖疑惠帝南逃,命中官郑和、王景弘、张文等造大船百艘,率军二万七千余。”顾起元《客座赘语·宝船厂》:“宝船之役,时有谓建文帝入海上诸国,假此踪迹之。”

其实,建文帝死不死都没有太大意义。

因为建文帝随后就从历史舞台消失了!

即便他不死,成为僧人四处云游,就政治上来说也等同与死亡。

建文帝只是一个才能平庸的皇帝,和叔叔朱棣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他的结局,也是可以预见的。

建文帝有没有死在靖难之役中?

谢谢邀请!

明代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的下落,是个历史之谜,《明史》称其为自焚,野史笔记称其逃逸,没有定论。

在海军史、航海史研究领域,则另有一种观点。即燕王朱棣夺位后,实际上对建文帝究竟的下落也没有准谱,所以才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活动。

实际上郑和下西洋活动并不是商业举动,也不是开疆拓土,而是一种政治巡视或示威,同时寻找建文帝的海外下落。因为当时有传闻建文帝的余党在南洋地区集结反叛势力,明王朝通过这种“巨舰外交”,威慑南洋诸国不要支持叛党。而郑和下西洋过程中,也确实曾在南洋剿灭过一些规模很大的“海盗”势力。

如果这种推论能够成立,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郑和船队几下西洋后,其航海图会被销毁。因为这种航海图如果存世,就给了后人寻找建文帝余党的路线图。

建文帝有没有死在靖难之役中?

建文帝朱允炆有没有死在靖难之役之中一直是一个历史的谜题,我们只能从有限的资料《明实录》及《明史》之中推理出最有可能的答案。

建文帝没有死在靖难之役,让我细细说来

大家都知道这一场叔侄之争,最终以叔叔朱棣的胜利结束。但是侄子朱允炆建文帝的失踪给朱棣留下了一根刺,虽然登上皇位,但是却时刻的提心吊胆,生怕自己在每一天夜里醒来,活着的建文帝会在某个地方起兵,向他那样把他自己赶下台。言归正卷

根据正史《明实录》与《明史》,我们知道朱棣登上王位后,就一直秘密打探建文帝的下楼。而这两个任务的执行者就是一个名不见经卷的人胡濙与我们熟知的伟大航海家-七下西洋的郑和。这是朱棣的安排,安排这两个人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一个在国内,一个在国外寻找。

一般皇帝派给的秘密任务,如果没有皇帝的诏令,一般不能回来,除非你已经完成了任务。而十几年不见的胡濙,永乐二十一年的一个深夜回来了,并面见朱棣。

那一夜朱棣与胡濙交谈到深夜,据《明史.胡濙传》中记载:交谈内容为:“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至是疑始释”,而交谈的事只能是哪个秘密任务-建文帝的下落,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知道:胡濙带来建文帝的消息,朱棣很是兴奋,但是他们说了什么呢?

接下来最重要的是他们君臣两个到底那一夜说了什么?我们不知道,也无从查证,只能推理一些可能:

1.我没有找到建文帝,没有他的消息。没有建文帝的消息你回来是找死吗?皇帝的给你任务你没有完成,哪敢回来复命,没有完成任务回来就是一死,所以推断胡濙完成了任务,带回来建文帝的消息。

结论是:不可能

2.带来建文帝已经在靖难之役中已经死的消息。

结论是:可能性极小,如上面史料中的一句“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佐证。这句话的意思是: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一一为朱棣解答,半夜三四点才出来,证明他们交谈很长时间。所以如果是说建文帝已经死啦,胡濙只要说建文帝已经死了,然后朱棣皇帝就会说:辛苦了,回去等着领赏吧,诸如此类的话。估计也不会交谈这么久。

3.建文帝还活着,胡濙并与建文帝交谈过。只有这一种可能。

所以可以推断出建文帝还活着。说到这你们又有一个问题产生:建文帝见到胡濙后,对胡濙说了什么呢?我们也不知道,但是可以推理。

从上面记载:“至是疑始释”说的是朱棣释然,这就可以推断建文帝应该是说,“皇帝我也不争了,我只想安安静静的做个平民百姓”,这样朱棣才能释然。他的忧虑,恐惧,期待,应该还有对侄子朱允炆的愧疚在这一刻释然了。

朱棣成功,大权在握,但是每天都在害怕有一天自己得来的东西突然失去,而变得一无所有。而建文帝只能隐姓埋名,藏身民间,只求能够活下去。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这就是他们所要付出的代价。

但是在这一夜之后,对于朱棣来说,解脱的是精神,而对于建文帝来说,解脱的是肉体。

我是篱上青,欢迎吐槽,评论,点赞,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

建文帝有没有死在靖难之役中?

说点不一样的,说一下阴谋论!

建文帝朱允炆死了,而且是被朱棣所杀!废话少说直接从建文帝削藩开始,建文帝削藩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对他们的叔叔们流放,打入牢狱已是常事。这不是削藩,这是削头,燕王朱棣自然也知道这一点,他不会坐以待毙,只能放手一搏。

耿炳文是太祖朱元璋时期的老臣,十分擅长守城。在耿炳文率军平定燕王之前朱允炆专门找过耿炳文谈话,其他的不重要,主要的是其中的一句话;勿要使朕背负杀叔之名!这句话看表面意思看似朱允炆尚且念及骨肉之情,其实不然。这句话有两个意思;

一、就是表面意思不要让我背负杀掉亲叔叔的名声,就是说可以放他一条生路,免得背负千古骂名。

二、就是不要让我背负杀叔叔的名声,在战场上就弄死他,反正我是仁至义尽了,拍拍屁股关外何事!

耿炳文是怎么做的呢?

耿炳文是按照第一种意思做到,与朱棣交战中真的就不惜一切代价遵守这道“御令”。

耿炳文是不是真的没明白建文帝的意思?

当然不是,耿炳文也不是傻子,朱允炆削藩时的所作所为他又不是不知道。难道他耿炳文真的傻到真的以为你朱允炆会顾及骨肉亲情?别闹了好吧?大家都是成年人!

耿炳文为什么还是遵照表面的意思做呢?

耿炳文老奸巨猾当然不傻,你朱允炆不能背负杀叔这个骂名,我耿炳文难道就能背负杀皇叔之名吗?说一千道一万我耿炳文是臣,你们是皇亲国戚。 就算我真的背负了杀明朝亲王之名,他日你朱允炆能放过我?到时候还不是箩筐一甩帽子都扣我耿炳文头上了。所以,“懂”,装“不懂”才是对自己最有利的结局。

建文帝去哪里了?

燕王大军攻破南京不久就把建文帝处死了,当然这不能被人知道。所以建文帝只能因乱而死或者失踪。但失踪对朱棣来说才是最好的结果。结合朱棣“清君侧,靖国难”时的种种作为和夺取帝王后对待建文帝前臣的作法来看朱棣肯定不会对他的亲侄子心慈手软的。

朱棣攻占南京后,左佥都御史景清行刺未遂,朱棣下令夷其九族,尽掘其先人冢墓。又籍其乡,转相攀染,致使村里为墟。后遂泛指朱棣穷治忠于建文诸臣之举。如方孝孺被灭十族,谪戍者八百七十三人,外亲坐死者复千余人;练子宁之死,弃市者一百五十一人,九族亲家之亲,被抄没戍远方者又数百人;陈迪之死,远戍者一百八十余人;司中之诛,姻族从死者八十余人;胡闰之死,全家抄提者二百七十人;董镛之死,姻族死戍者二百三十人;卓敬、黄观、齐泰、黄子澄、王度、卢原质等之死。《邢台县志》记载,“靖难兵起,传檄征响,秀(邢台地方官方秀)抗不应”。由于各地人民的大力抵抗,燕王的军队连受挫折,引起了燕王的极大愤怒。于是每攻一地,便屠其城,赤其地,残无人道地屠杀百姓,即所谓“燕王愤甚,燕京以南,所过为墟,屠戮无遗”(《南宫县志*兵事篇》)。另外战争期间人民大量外逃,也造成河北人口急剧减少。史书上记载“青燐白骨,怵惊心目”,“长淮以北则鞠为草莽”。当时景状之惨,可想而知。

当朱允炆出于劣势时成派人像朱棣乞和,却被“清君侧”的朱棣果断拒绝了。说明朱棣在起兵的那一刻起就认得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朱棣夺取大位后也废除了建文朝的年号,更把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

之后朱棣派遣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对民间放出的消息是“皇帝猜测建文帝逃到了海外,名义上派郑和扬我国威,和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其实就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帝王愚民在历朝历代是再正常不过了,可朱棣愚民是把天下百姓糊弄后还人天下人以为自己很聪明。可谓是把愚民之术发挥的如火纯青。可见朱棣城府谋略比建文帝可不是高出一筹。退一万步说即使前几次真的是派郑和去寻找建文帝的下落,那又怎么会会大张旗鼓?要搜拿朱允炆还唯恐朱允炆不知道?这也说不过去。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明史·成祖本记》

朱棣不是一个好人 ,但他却是一个好皇帝!好人是难做好皇帝的!好皇帝不仅只是雄才大略之人更是极其厚黑,擅长诛心之人!

原创内容,感谢阅览!如有误笔,烦请斧正!

建文帝有没有死在靖难之役中?

“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第一场内战,打了四年多,是建文帝为巩固皇权,削除亲叔叔的藩王权力而引发的。

朱棣跟着父亲朱元璋南征北战,是能征惯战的沙场老将,虽多次身历险境,也吃了不少败仗,但最终还是扭转战局!成功夺得皇位。

据说当年朱棣攻入建文帝的皇宫时,宫中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传言甚多。

有说建文帝自焚而死的;

有说建文帝落发为僧,云游天下;

还说建文帝逃到东南亚,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就是寻找他。

建文帝的真正下落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

事情过去了三百多年,直到2008年,事件的真相终于浮出水面。

2008年的1月的一个上午,福建宁德市蕉城区金涵乡上金贝村登山道施工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座造型奇特的有墓有塔的古墓。

各级考考古专家纷纷深入现场实地考察。郑和研究会副会长、郑和第十九世孙郑自海感到很惊讶:这是一座高僧墓,但古墓陵墙上的两龙头却是典型的明初闭嘴龙造型,又是僧人所不能使用的。

马渭源、郑自海、郑宽涛等专家认为:“古墓舍利塔底座的纹饰以及墓碑底座的纹饰,与明孝陵的各个构件纹饰极为相似。”

言外之意,古墓里埋的是高僧,同时还是明朝的皇帝。

舍利塔中有一处碑文赫然刻着“御赐金襕佛曰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

圆明是“明朝和功德圆满”之意;“第三代”是孙辈,而建文帝正是朱元璋的孙子;“珠”的谐音是“朱”,沧海珠禅师是建文帝的可能性非常大!

看来落发为僧的传闻是靠谱的!

建文帝有没有死在靖难之役中?

根据正式的历史记载来看?建文帝朱允文是下落不明生死不知。由于听信了朝中文臣的蛊惑,建文帝朱允文酣然下旨明令削藩,致使燕王朱棣在北京(当时称北平)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经过二年多的战争,最后是燕王朱棣兵临应天府(南京)。打败了建文帝朱允文,就在朱棣的兵马进入到南京城时,南京城里的皇宫突然起火。等到大火被扑灭后?建文帝踪影不见了,有人说死于大火,也有人说建文帝借着大火逃遁了。总之这是建文帝朱允文最后一次出现在正式的官方历史记载上,就是朱棣的兵马进入南京城的时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