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病逝后,朱元璋为何不直接把皇位传给朱棣,这样岂不是可以避免靖难之役?
实际上,朱元璋从很早之前便已经开始培养朱标了,朱标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对于收买人心、树立威望这一套帝王之术,朱标学起来用起来也颇得心应手。
朱标在13岁的时候,奉命回濠州祭祀先人,途径太平的时候,他特意去拜访了陈迪一家,然后赏赐了陈家50两白金,自此陈家对他死心塌地。后来朱棣即位,召见陈迪,陈迪一声也不吭,气得朱棣将陈迪一家六口磔于市,可见朱标这50两白金花得有多值了。
朱标22岁这一年,朱元璋再一次加强了对他的培养,让他处理政务,凡官员奏事先经朱标裁断,然后再由朱标递给朱元璋,让朱元璋做最后决定。后来,为了肯定朱标的能力,朱元璋特意为他开设了詹事院。
所以,朱标坐在皇太子这个位置,可谓是稳如磐石,无一人能和和他争,也不敢和他争,即便是朱棣也不例外。
只可惜,朱标虽有帝王之才德,却无帝王之命,1392年年仅37岁的朱标突然病逝。
朱标一死,明朝储君之位空悬,所以,朱元璋不得不另立一位储君以固国本,可是到底立谁最合适呢?
如果朱标没死,并且顺利即位当皇帝的话,将来皇位也必然会传给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可是朱标没当成皇帝,那么朱标的身份就突然变得尴尬了。
对于储君,皇帝的儿子具有优先权,所以上一任皇太子死了,下一任的皇太子也多从皇帝余下的儿子中产生。
不过,历史上也有过不少太子死后,或者太子被废黜之后,皇帝直接册立太子的儿子为皇太孙的先例,如金章宗完颜璟、元成宗铁穆耳。
所以,朱标一死,朱允炆自然也有资格争夺储君之位,当然这事主要还是得看朱元璋的态度和想法。
朱元璋的儿子们虽然又期待又紧张又忐忑,但是结果却让他们很失望,朱标虽然死了,可是朱元璋却没有从这么多儿子当中再择一人作为皇太子,而是直接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后来,朱允炆在朱元璋死后即位当了皇帝,只可惜这小子能力平平,又没有主见,在一帮只会动嘴皮子的文臣的忽悠下猝然发动了削藩之策,以至于挑起了自己和藩王之间的战争,最终却又因为自己不会识人用人,从而将一手好牌打烂,将天下拱手让给了朱棣。
那么,朱元璋为何不抛开朱允炆,直接立朱棣为皇太子以避免“靖难之役”呢?
朱元璋没那么能掐会算,他虽然意识到了朱棣的野心,为了让朱允炆能够安安稳稳地当皇帝,也留了后手——将儿子们打发去了封地,但是他却没想到朱棣竟然敢在处于劣势的情形之下挑衅朱允炆。
或者说,朱元璋最没有想到的是朱允炆竟然在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输给了朱棣。
朱允炆这傻小子,他但凡懂一点用人之道,但凡懂一点军事,也不至于会将手上的好牌打个稀巴烂,让朱棣反败为胜。
这或许也离不开朱允炆所受的教育,毕竟黄子澄、齐泰也不是什么好货色。
如果朱元璋能算到朱棣会靖难成功,能算到朱允炆下场如此凄惨,那他肯定直接废了朱棣,或者直接立朱棣为储了,可是他不可能算得到。
此外,即便朱元璋没有选择朱允炆,储君之位,也轮不到一个燕王朱棣。
朱元璋从一开始便用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嫡也分长幼之序,所以,说白了朱元璋的选择并不多——除了一个朱允炆之外,便是他的嫡二子。
这个嫡二子,显然并不是朱棣。
所谓嫡子,对于皇室而言便是皇后的儿子,马皇后和朱元璋一共有五个儿子,分别是朱标、朱樉、朱棡、朱棣和朱橚,所以朱元璋的嫡子只有这五个人。
即便朱元璋没有选择朱允炆,也不会轮得到朱棣,毕竟前面还有朱樉和朱棡。
不过,朱樉此人有点荒唐,也死在了朱元璋的前头。所以,如果朱元璋在朱标死后选择立朱樉为储的话,他后来便得再一次另立朱棡为储。
1395年3月,朱棡病逝。
这也就是说,即便朱元璋没有选择让朱允炆接手,而是想让自己的儿子将来继承皇位的话,朱棣想当太子,至少说也得到了1395年才轮得到他。
实际上,朱标从1368年13岁的时候被立为皇太子,一直到1392年病逝,他已经当了24年的皇太子,他又深得朱元璋的喜欢和培养,这24年时间里他显然已经有了自己的势力,已经有了一批忠心追随他的人,并且这股势力绝对不小。
朱标一死,他所经营出来的势力自然会很自然地转移到朱允炆的身上。
所以,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实际上是最好的选择,也合乎情理和法理,可谓名正言顺,没人能跳出一点毛病。
只可惜,朱允炆没能力守住自己的皇位。
朱标病逝后,朱元璋为何不直接把皇位传给朱棣,这样岂不是可以避免靖难之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真正的原因,只有朱元璋自己知道。
我们作为局外人,只能分析分析。
第一,朱元璋试图建立一个传位制度。
朱元璋很聪明,知道以往很多朝代之所以垮台,源自于皇位继承人之间互相残杀的火拼。
朱元璋之所以表示皇位一定会传给大儿子朱标,死前又确认将皇位传给嫡长孙朱允炆,就是试图建立一个制度。
也就是,除非嫡传长子长孙太不成器,不然皇位就是他们来继承。
这样一来,即便嫡传长子长孙可能存在能力有不足的缺点,但至少会避免皇族之间互相残杀。
在朱元璋看来,后者对国家危害更大。毕竟明朝的君主集权制度还没有满清那么夸张,皇帝会有很多大臣来辅佐,能力差一些也不会太要紧。
第二,朱元璋对未来国家的规划。
朱元璋击败了蒙古人,将他们赶到大漠。
朱元璋死前几年,逃到大漠的北元已经灭亡,北元皇帝被蒙古实力派部落诛杀。
当时蒙古分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互相攻杀,实力大减,已经不足为患。
在朱元璋看来,下面的重任不是军事,而是好好的建设国家。
朱标和朱允炆的军事才华不如朱棣,但前两个人性格都宽厚,仁慈,颇有些治国才能。
就像孙策和孙权一样,此时是需要用到孙权的时候,而不是孙策。
事实上,虽然朱棣上台以后毁掉了朱允炆的历史,但我们可以看到朱允炆还是不错的,对国家进行了司法、经济、行政等很多改革,他的新政让大明有着很大的发展。
即便朱允炆消除藩镇手段拙劣了一些,但和朱棣反叛并没有直接联系。
因为朱允炆之前取消了5个叔叔的藩镇,这几个王爷也没造反。有意思的是,朱棣逼死朱允炆以后,将5个兄弟的地位恢复,却有3个弟弟直接谋反,还有1个弟弟谋反阴谋暴露全家自焚,只有1个勉强善终。
朱棣之所以造反,主要还是处心积虑要做皇帝。
第三,朱元璋对于朱棣小看了。
其实,朱元璋最大的问题,是死前没有把朱棣的军权剥夺。
作为朱元璋这么老辣的人,应该想到向儿子朱棣这种人,手上有10万大军,又如何能够安分守己。
唯一的可能是,朱棣的演技高超,让父亲对他不太看重,认为他不可能造反。
朱元璋对于儿子处理不好,导致大孙子朱允炆最后跳火自焚。
第四,朱元璋对朱棣不太喜欢。
大家注意,在古代嫡出和庶出有很大区别。
朱标是朱元璋正宫皇后马娘娘的儿子,同其他弟弟是不同的。
而朱棣的母亲,是朝鲜人,应该是朝鲜进贡的妃子。
这也不稀奇,早在元代,朝鲜就会进贡贵族美女给蒙古皇帝为妃,还做过皇后。
但朱元璋应该是有着比较强烈的民族情节,本能不喜欢这个混血儿朱棣。
事实上,朱棣此人是相当残忍的政治家,对自己的兄弟也毫不留情,也难怪朱元璋不喜欢。
站在一个父亲角度,谁会喜欢能够随便杀死自己兄弟的孩子,即便从政治角度来说朱元璋可以理解。
朱标病逝后,朱元璋为何不直接把皇位传给朱棣,这样岂不是可以避免靖难之役?
朱标死后,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嗣,看起来是遵守传统嫡长子继承制,但其实不然,因为朱允炆不是朱标的嫡子,只是在朱雄英死后的庶长子而已。
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早在洪武十五年就死了,只活了八岁,朱允炆是老二,但并不是嫡子,朱标还有嫡次子朱允熥,比朱允炆小一岁,按照宗法制继承选择,有嫡长子就立嫡长子,没嫡长子就从嫡子里面选年纪最大的,如果连嫡子都没有,才会选择庶长子。
所以,如果朱元璋是宗法继承制的捍卫者,根本不可能选择朱允炆,只会选择朱允熥,两人只相差一岁,也不存在年纪太小而出现主少国疑的情况。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不选能干的儿子朱棣,要选孙子朱允炆呢?
史书的记载不可能反应出朱元璋选嗣君的真实心态,所以我们只能根据当时的政局做猜测。
在朱标没有死的时候,朱元璋对未来朝局的安排是这样的:
中央以朱标为核心形成了一个稳固而强有力的太子集团,以开国功臣勋贵为主干,朱标为核心。这个集团十分稳固,朱元璋为此对勋贵进行了十多年的笼络示恩,其程度已经不亚于汉高祖当年大肆分封功臣了。
朱标的仁厚和威望足以驾驭这个文臣勋贵集团,勋贵们与老朱家也有着错综复杂的联姻关系,从而使这个政治联盟牢不可破。
在外,朱元璋逐渐削弱勋贵们对军队的控制力,将有作为的儿子派往边疆重镇成为塞王,从而掌握地方军队,对外,这些儿子们能够对抗乃至蚕食北元残余势力,对内,又能拱卫中央,保护朱标。仁厚的朱标在兄弟们中也有着极高的政治威望,自然不会有人跳出来造反。
老朱苦心经营的这个局面,算是完成了一个想对理想的内外制衡,掌握地方兵权的塞王无法对抗获得勋贵支持的朱标,而勋贵集团想要侵夺皇权,也有着外部塞王们的威胁,中央与地方,形成了一个平衡,由此确保朱明王朝统治的稳固。
但这一切随着朱标的死,完全变成了废局。
朱标死了,再没有人拥有能干完全驾驭勋贵的皇位继承人,哪怕是那九大塞王也不成,因为之前作的局一切都是围绕朱标的,塞王们与勋贵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双方之间的利益甚至有些对立。
现在摆在老朱面前的是一个自己搞出来的困境。继承人危机的背后牵扯着帝国权力分配新格局可能导致的危局。
老朱的选择无非有二。一则从九个拥有兵权的儿子中选一个;二则从朱标的儿子之中选一个;但这两个选择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九个儿子都有兵权,无论选谁,都会打破他们之间的平衡,朱棣最优秀,但选了朱棣,至其他几个儿子于何地?特别是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这俩人极有可能是马皇后所生,(嘉靖时汪宗元所撰的《南京太常寺志》否认了这种说法),从嫡长子继承制来说,无论是立嫡立长都排在朱棣前面。
朱樉英武,比朱棣也不差,而且还是宗人令,朱标死后,算是“嫡长子”,自身军功也拿得出手,比之残暴的朱棡身上也没多少污点,所以立长立贤,似乎没有理由不选他啊。
选朱棣,就是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挑战,也是对边境塞王格局的严重破坏,势必导致诸王的不满,轻则动摇边事,重则挑起兄弟相残的内战。
从朱标的儿子里面选,就面临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第三代还没有成长起来,在朝堂之中没有任何功绩,(或者直接说就是没有存在感),难以驾驭开国功臣,等到新皇登基后,权力难免被勋贵所侵蚀,这样一来又会引发地方塞王与中央勋臣的对抗,导致好好的大明江山动荡不安。
选儿子,可能会出现兄弟相残,边疆不安,动摇统治、选孙子,勋贵不抑制就会造成皇权被侵蚀,严重威胁朱家天下。
两权相害取其轻,老朱不愿意看到自家人兵戈相向,所以只能放弃一起打江山的老兄弟们,既然勋贵会威胁来不及建立威望的年轻继承人,那么,就全部杀掉就好了。于是,有了蓝玉案,朱元璋一口气把残存的勋贵第一代一网打尽。
这大概就是朱元璋不选朱棣而选朱允炆的原因了,他还是希望家庭和睦,相信兄弟子侄们相亲相爱;可惜,权力面前亲情是十分脆弱的。至于为什么不选朱允熥,大概是朱允熥没有朱允炆会舔吧。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能够顺手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也是极好的;欢迎评论交流,愿每一个朋友平安、欢喜、自在。
朱标病逝后,朱元璋为何不直接把皇位传给朱棣,这样岂不是可以避免靖难之役?
朱元璋真的想过,内阁大学士还真的劝过,朱标死后要么立朱棣, 要么杀朱棣,立太孙。因为朱棣不是嫡出朱元璋还是放弃了,里了朱允炆,死前还把一票的能人一波撸掉,看似给朱允炆铺路,实则埋了隐患,朱棣发难的时候,朱允炆身边一个能打的也没。
朱标病逝后,朱元璋为何不直接把皇位传给朱棣,这样岂不是可以避免靖难之役?
如果朱元璋具备神之视角的话,不用问,他肯定会这么做。但是,朱元璋也只不过是一个比普通人稍微优秀一点的凡人而已,所以,他选择了他认为最好的继承方法。只不过,结局却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呀。
太子朱标的早逝1364年,朱元璋刚称吴王之时,就立刻将年仅9岁的长子朱标立为了世子,并聘请当时的大儒宋濂教导朱标。四年后的1368年,朱元璋称帝,立刻就立了世子朱标为皇太子,并设立东宫,选拔功勋耆老者入东宫辅导太子。
朱元璋此时的目的非常明确,打天下可以用武力、暴力,但是守天下必须使用儒家的仁政,所以,才请了很多大儒教导太子朱标。朱标也不负所望,为人和善仁慈,并且还坚持原则,这让朱元璋非常的满意。
可惜,天不随人愿,1392年5月,年仅37岁的朱标竟然突然因病去世。费了那么大的力气,培养出来的接班人,竟然先自己而去了,这让朱元璋悲伤不已。可是事已至此,还是要向前看呀,册立新储君之事,就摆在了朱元璋面前。
原本有机会成为储君的朱棣最初,朱元璋是想过在自己还在世的诸多儿子之中,挑选一位新的接班人的,而且朱棣被册立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按照古代嫡长子继承制度,立嗣立嫡不立长,如果嫡长子去世了,可以选择嫡次子,依次顺延;如果没有嫡子了,就是立长不立贤,选择年长的儿子,而不是比较有才能的儿子。之所以这么规定,主要就是为了避免皇帝择爱而立,选择宠妃的儿子,或者喜爱的儿子为嗣,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宫廷争斗。
当然,实际上包括朱元璋在内,也并没有遵循这一原则,都是托词借口而已。继承制度并不完美,所以,不管怎么做,都可能会产生问题,也不完全是朱元璋的问题。
如果朱元璋严格的按照这一制度执行,那么朱标去世之后,就应该立次子朱樉为皇太子。朱樉死于1395年,朱元璋此时还在世,那就接着立三子朱㭎为皇太子。朱㭎在1398年3月去世,此时的朱元璋还在。那么,四子燕王朱棣就可以明正言顺的当上大明太子了。
如果剧情按照这个节奏发展的话,朱元璋的皇位交接问题,虽然看似一波三折,一连立了三个太子,结果都死了,但最后还是完美解决了呀。可是,天就是不随人愿,朱棣的两个哥哥自身都有点小问题,这让朱元璋犹豫了。
朱棣的两个让人不省心的哥哥朱元璋次子朱樉,1370年受封秦王,1378年就藩,1391年因其在藩国“多过失,召还京师”。朱樉犯错较多,被朱元璋召回京师责罚,后来还是太子朱标劝解,才在第二年被放回了藩国。可见,朱樉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因此不被朱元璋所喜欢。
朱元璋三子朱㭎,正所谓是“修目美髯,顾盻有威”,完全是大帅哥一枚,这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非常加分的。可惜,朱㭎残暴,曾因一些小事鞭打他的厨师,吓得朱元璋赶紧派人告诫他,厨师掌管饮食,不可随意处罚,以免被下毒。朱㭎听了,倒是不处罚厨师了,改用奔马裂人玩了,这差点让暴怒的朱元璋给废了王位。最后,还是在太子朱标的调解下,才得免。老三朱㭎同样不被朱元璋所喜爱。
朱棣的两个哥哥,颇多劣迹,这的确让朱棣占了先机,一度成为了朱元璋考虑的对象。可是,按照规矩,应该是立长不立贤呀,即使是要废了次子、三子的继承权,也需要在太子位上犯错才可。国家之事非儿戏,早已经看出来不合适了,还勉强立为太子,闹出大麻烦怎么办。这不免让朱元璋又陷入了沉思,朱棣的机会在一点点逝去。
朱元璋决定立皇太孙正是这个时候,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他就是后来被卷入了科举考试“南北榜”案的刘三吾。朱标去世了,朱元璋“召对群臣,恸哭”。朱元璋哭着咨询大臣们对于立嗣的意见,颇有名望地位的大儒刘三吾见状,说了一句很关键的话:“皇孙世嫡承统,礼也。”太祖正是由这句话,下定了立朱标之子为嗣的决心。
朱标共有五子,其中朱标正妃常氏生有两子,嫡长子朱雄英,嫡次子朱允熥,朱标侧妃吕氏生有三子,庶长子朱允炆,嫡三子朱允熞、嫡四子朱允熙(原字左边有个火字旁)。
这么一看就奇怪了,同样都是一个妈生的,为什么只有朱允炆是庶长子。要说呀,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也是不合礼法的,其实是非法继承。因为朱允炆出生的时候,太子妃常氏还健在,所以,朱允炆是以庶子的身份出生的。而朱允炆的两个弟弟出生时,太子妃常氏已经去世,吕氏成了继太子妃,虽然地位还是没有常氏高,但是她此后生的儿子都是嫡子。因此,朱标五子中,按照严格礼法而言,只有朱允炆一个庶子。
朱标嫡长子朱雄英早夭,此时,就应该立嫡次子朱允熥为皇太孙,毕竟朱允熥当时也已经14岁了,仅比朱允炆小1岁而已。可是,朱元璋却立了庶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为什么会这样呢?
朱元璋自己打破了平衡从朱元璋后来制造的“蓝玉案”来看,朱元璋是怕外戚把控朝政,扰乱朝纲。朱元璋给朱标安排了文武两套班子,文臣大儒朱元璋并不惧怕,但是他惧怕武将。朱允熥的母亲是常遇春的女儿,他有一个掌握兵权的舅舅常升。同时,朱允熥还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外舅公,就是他母亲常氏的舅舅、他外祖母的弟弟蓝玉。蓝玉手握重兵,恃功骄纵,多有不法,让朱元璋非常头疼。
在朱元璋看来,如果立朱允熥为皇太孙,在朱允熥继位之后,蓝玉必然把持朝政,祸乱朝纲。朱元璋既然可以预见到,就一定不可以让此事出现,于是才将朱允炆庶长子的身份,给强行扶正为了嫡子,并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毕竟朱允炆的母亲家族势力较弱。
其实,朱元璋这一步还真算计错了。如果朱元璋立朱允熥为皇太孙,并且在世时适当打压蓝玉,留着朱允熥继位后再施恩,蓝玉应该会收敛很多。按照蓝玉的个性,被起用之后,还会嚣张跋扈,但是,带来的祸乱一定比“靖难之役”小。
为什么这么说呢?制衡呀。
朱允炆为什么最终制衡不了朱棣,除了朱允炆自身的原因之外,朱允炆手下没有能够进攻取胜的将领也是最大的原因。如果立朱允熥为皇太孙,则不用考虑这些因素了。朱标的很大一部分班底,都可以让朱允熥继承下来,而且,这部分人应该都不敢轻易惹事。
为什么把蓝玉这批人交给了朱允熥,照样不敢惹事生非呢?因为藩王呀,外戚制衡藩王,同时,藩王也制衡外戚!
明朝初期共有26个藩王,其中九大边塞王都拥有明朝最精锐的边防野战军,实力雄厚。蓝玉要造反,也要先掂量掂量自己的份量。正是由于这种微妙的平衡,可以让朱允熥有足够的时间,慢慢的熟悉掌控朝政,逐步削夺蓝玉等将领,以及藩王的兵权。特别是宋濂之类的人就不用死了,比方孝孺之流可高明多了,朱允熥就不会出朱允炆一样的昏招了。这种情况下,也是极有可能避免靖难之役的。
可惜呀,朱元璋自以为事事都算到了,过于相信宗族团结,却没有预料到同姓宗亲也是可以相残的,最终还是导致了“靖难之役”的爆发。
朱标病逝后,朱元璋为何不直接把皇位传给朱棣,这样岂不是可以避免靖难之役?
简单来说,传子也轮不到朱棣。
众所周知,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十岁就被立为吴王世子,明朝建立后又成为皇太子。朱元璋精心培养了他几十年,完全一副温和贤良的守成之主模样,可天不假年,朱标却走在了朱元璋前头。
长子死了,朱元璋顾不得悲痛,因为他是大明王朝的皇帝,他首先要考虑的是谁来做储君的问题。摆在朱元璋面前的只有两个选项,要么立子,要么立朱标之子。
如果立子,其实也轮不到朱棣,因为朱棣排第四,大哥朱标英年早逝了,二哥朱樉和三哥朱棡还在呢!
尽管这两位先后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和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去世,朱棣成为朱元璋在世的最大儿子,但朱标去世的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这时候朱元璋已经65岁了,他可不敢奢望自己能够与天同寿,要是不尽早确立继承人,万一自己哪天驾崩了,诸王争立引发内战怎么办?
此外,朱元璋是一个劳模皇帝,一心一意想打造出一个完美的制度,让朱家江山稳固万年,藩王守边就是其中之一,而继承制度更是其中重要一环。
从过往历史不难发现,最稳固的继承制度就是嫡长子继承制,“父死子继,立嫡立长、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定死了继承人的身份,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统治阶级的内斗。
这样一来,朱元璋几乎不可能立子。一来他对朱樉行事多有不满,认为朱樉不能担当重任;二来这个先例一开,诸皇子必将为了太子之位互相争斗,我们以后来人的眼光来看,朱樉和朱棡都走在朱元璋前面,这意味着朱元璋要是采取立子方式,势必要重复进行,每一次都是在鼓励藩王内斗争夺,于国无益。
那么,就只能立朱标之子了,以此维护继承制度的稳定性。
当然,出于现实考虑,朱元璋没有立朱元璋真正的嫡子朱允熥,而是立了朱标长子朱允炆,这两位年纪相差不大,都是十来岁的年纪,一旦继位,也是属于幼主。
幼主继位,隐患有二,一个是母后临朝,一个是权臣秉政,为了消除这两个隐患,朱元璋故意选择母亲出身低的朱允炆,抛弃了母亲出身高的朱允熥,随后又对朝堂进行血腥清洗。
朱允熥生母是常遇春之女,朱元璋此前给朱标准备的蓝玉等人就是这一阵营(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可朱标死了,幼主显然镇不住蓝玉这种嚣张跋扈的功臣,那就只能杀了。
总而言之,朱元璋选择朱允炆为继承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朱棣作为皇四子,就藩多年,基本不可能入围太子,毕竟明朝最需要的是稳定,没事就召藩王入京是很不稳定的。
只不过朱元璋千算万算也算不到,朱允炆能够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被朱棣夺了位置,话说回来,就算他算到了,也很可能是解决朱棣,而不是更换继承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